科幻小說家克萊頓
1. 獵物(邁克爾·克萊頓)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鏈接:
2. 邁克爾·克萊頓的個人作品
僅以羅列邁克爾·克萊頓本名出版的小說作品有:《死亡手術室》、《安德洛墨達品系》、《終端人》、《火車大劫案》、《乘著夜霧的惡魔食屍者》、《剛果驚魂》、《神秘之球》、《侏羅紀公園》、《升起的太陽》、《叛逆性騷擾》、《失落的世界》、《最高危機機身》、《重返中世紀》、《殺獵物》、《恐懼狀態》、《危基當前》等
除小說外,克萊頓尚有幾部以科學為題材的著作,其中《邁克爾·克萊頓旅行開麥拉》一書,則有片斷的自傳內容。克萊頓與新達達主義藝術家賈斯培·瓊斯(JasperJohns)私交甚篤,他將瓊斯的作品收集成冊,出版一本同名的精裝圖文書《JasperJohns》,此書還曾增訂改版過一次。
克萊頓出版過一本書,是介紹BASIC電腦程序語言的《ElectronicLife》,曾言,將電腦程序化就像一種解放:「以我的經驗,要控制電腦,讓它曉得誰是老大,就得透過一種獨特的方法,就是程序化…花幾個小時將一台新的機器程序化,會帶給你一種煥然一新的感受。」
當然他在說這句話時,電腦不過是現成電子零件的組合,只要學習幾十個指令就能用內建的BASIC語言寫程序。當時的讀者不難騎到電腦頭上。而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克萊頓在書中附上許多自己用BASIC語言寫的程序。克萊頓考慮過要增訂這本書,不過後來似乎打消了主意。 《鑽石宮》(又譯《西方世界》)是首部以二維電腦生成圖像技術(2DCGI)為賣點的電影,而首部應用三維電腦生成圖像技術(3DCGI)的電影,恰巧又是這部片的續集《翡翠窩大陰謀》(又譯《未來世界》)。那些以電腦生成的手臉圖像,是由猶他大學畢業生艾德溫·卡謬(EdwinCatmull,皮克斯總裁)和佛列德·帕克所製作的。
克萊頓執導過改編自羅賓·庫克(RobinCook)小說的電影《八號房禁地》。就某方面來說,兩者俱有不少共同點,實際上庫克和克萊頓都是醫師出身,年紀相當,作品類型也相當。克萊頓為電影《ExtremeCloseUp》和《龍卷風》(與當時的妻子合作編劇)寫過劇本。克萊頓一手打造監制了電視劇《急診室的春天》,不過他只為《急診室的春天》編寫過第一季前三集的劇本。
《侏羅紀公園》
1994年12月,他一舉達成特殊的卓越成就,擁有第一名的電影《桃色危機》,第一名的電視劇《急診室的春天》跟第一名的暢銷書《桃色危機》(又譯《大暴光》)。其他主要影視作品包括:《西方世界導演》、《昏迷》、《火車大劫案》、《霹靂追魂彈》、《陷阱邊緣》、《侏羅紀公園》、《旭日追凶》、《仁心仁術》、《龍卷風》等。 《亞馬遜》(Amazon)是一款邁克爾·克萊頓創造的圖像文字冒險游戲,以AppleII、AtariST、Commodore64和DOS系統作為執行平台,1984年由Trillium公司的約翰·威爾斯(JohnWells)負責發行。《亞馬遜》為文字冒險游戲加入彩色圖像和音效的作法,在當時相當罕見,因此大賣十萬份,可以說相當的成功。
到了1999年,克萊頓與大衛·史密斯(DavidA.Smith)共同創立時間線電腦娛樂公司(TimelineComputerEntertainment),盡管跟EidosInteractive簽定了不少發行計劃,但最後只出過一款游戲《時間線》,2000年12月8日發行於個人電腦,可惜這款游戲不管在評價上或是銷售數字都相當的難看。
■小說作品年表 出版年度 英文原名 台灣譯名 中國大陸譯名 香港譯名 1968年 A Case of Need 死亡手術室 死亡手術室 1969年 The Andromeda Strain 天外病菌 死城(安德洛墨達品系) 天劫屠城 1972年 The Terminal Man 終端人 電擊殺人王 1975年 The Great Train Robbery 火車大劫案 火車大劫案 1976年 Eaters of the Dead 終極奇兵/乘著夜霧的惡魔 食屍者 1980年 Congo 剛果 剛果驚魂 剛果驚魂 1987年 Sphere 神秘之球/地動天驚 神秘之球 深海圓疑 1990年 Jurassic Park 侏羅紀公園 侏羅紀公園 侏羅紀公園 1992年 Rising Sun 旭日東升 升起的太陽 旭日追凶 1993年 Disclosure 桃色危機 大暴光/叛逆性騷擾 1995年 The Lost World 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 失落的世界 迷失世界 1996年 Airframe 最高危機 機身 一級空難 1999年 Timeline 時間線 時間線/重返中世紀 2002年 Prey 奈米獵殺 獵物 2004年 State of Fear 恐懼之邦 恐懼狀態 2006年 Next 危基當前 喀邁拉的世界 ■12部被拍成電影的小說
《人間大浩劫》(TheAndromedaStrain) 又名《天外來菌》 (1971年)(2008年被拍成過科幻迷你劇)
《終端人》(TheTerminalMan) (1974年)
《火車大劫案》(TheFirstGreatTrainRobbery)(1979年)
《侏羅紀公園》(JurassicPark)(1993年)
《旭日追凶》(RisingSun)(1993年)
《叛逆性騷擾》(Disclosure)(1994年)
《剛果驚魂》(Congo)(1995年)
《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續集》(TheLostWorld:JurassicPark)(1997年)
《深海圓疑》(Sphere)(1998年)
《終極奇兵》(The13thWarrior)(1999)
《時間線》(Timeline)(2003年)
3. 有多少世界聞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他們的作品是
moon008cn朋友,你好。以下是世界科幻小說發展的相關資料。
世界科幻小說發展簡史 文/吳岩
縱觀西方科幻小說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即:萌芽初創
時代、黃金時代、新浪潮時代和新浪潮以後(塞伯朋克階段)。下面分別作些簡單介紹。
一節萌芽初創時期(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期)為什麼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和奧
爾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說定為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的《弗蘭肯斯坦》,這個問題值得
研究。因為,在這之前近兩百年,德國著名天文學家刻卜勒就曾寫過一部題為《夢》的小說,
其中有對安眠葯、宇宙飛行的超重、極低溫以及真空狀態的細致描繪。作者還想像出月球上
的巨大植物和奇異動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這些內容恰恰是後世科幻小說的典型
內容。遺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實現月球旅行的辦法超出了科學的范疇,他使用的是巫術。
我們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夢》,是為了闡明西方文學傳統中很早就有強烈的幻想成份。
早在古希臘時期,薩萊斯島上的盧西恩就創作過《真實的歷史》,柏拉圖創作了《理想國》。
以後,還有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1516)、佛蘭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喬
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這些作品裡,作者以豐富的想
象力描繪了一些超越現實的世界,在那樣的世界裡,人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正是這種充滿
想像的文學傳統,導致了科幻小說的誕生。
另一個引起科幻小說出現的因素是西方工業革命。1765年,瓦特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
蒸汽機,1807年,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史蒂文森製造了火車。在這一切產生以前,
哥白尼確立了太陽的中心位置;刻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磊規律;牛頓找到了萬有引力定
律。所有這一切,都強烈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沖擊著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也沖擊著人們的
心靈。人們禁不住要問道:科學到底帶來了什麼?還將帶來些什麼?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文學,這個作為社會現實的一個晴雨表的意識形態領域里,一種新
的文學門類——科幻小說產生了。1818年,著名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二十歲的瑪麗·雪
萊(1797·1851)發表了一部題為《弗蘭肯斯坦》(副題為《現代的普羅米修斯》)的小說。
在事後回憶這部作品誕生經過的時候,瑪麗·雪萊極力給我們留下這樣的印象,那就是:
《弗蘭肯斯坦》的創作,純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寫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內
瓦郊外度過的。那是夏季,天氣陰冷,淫雨連綿,每到黃昏,我們團團圍坐在熊熊燃燒的柴
堆旁邊(當時在場的還有雪萊、拜倫、拜倫的私人醫生等),間或借幾冊偶然落入我們手中
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娛。這些故事,使我們心生異趣,也想依葫蘆畫瓢湊個熱鬧。我和
兩位友人約定,每人根據某起神秘事件各寫一篇故事。(《弗蘭肯斯坦》原序;陳淵、何建義
譯,江蘇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讀整部作品,使我們打消了關於其產生於偶然「篝
火故事」的推斷。因為,它無處不透露著作者對科學與世界、科學與人類這一嚴肅主題的關
注。小說的主人公弗蘭肯斯坦是位科學家,他通過實驗創造了一個醜陋怪物。怪物在人類世
界中東奔西撞,卻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響往愛情和美好的東西,但得到的卻是謊言
和追捕;他不顧一切地向人類復仇,但終於被迫漂泊到北極冰原。
著名英國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爾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萬億年狂歡》中,曾經高
度評價過《弗蘭肯斯坦》的故事內容。他一反過去的評論僅僅將這部小說當成「人造人」的
技術奇跡的說法,而是認為它在勇敢地證明,技術可以向上帝挑戰。「在雪萊夫人的筆下,
科學家成了造物主。《弗蘭肯斯坦》的主題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於是接管了下來。這是
達爾文(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的准進化觀點,即一旦人被造出來了,進步的工作就留給其後
代的活動,上帝不再干涉了。」
《弗蘭肯斯坦》的確不是一部偶然產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書中對科學技
術的態度,使人想到了一個進退維谷的人類代表,站在新時代的十字路口時,所可能具有的
種種復雜心態:一方面,科學向上帝挑戰,創造了奇跡;另一方面,這奇跡又與人類的傳統
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來,這種尖銳的沖突在人類與技術進步之間一直沒有停止,這也就
是以《弗蘭肯斯坦》開創的科學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題。
從《弗蘭肯斯坦》開始,科學小說進入了文學的舞台。在它漫長的初創時期里,還有兩
位作家值得一提,他們是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和英國的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他們兩人從
不同的方面開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說的兩個主要派別:技術派和社會派。
凡爾納(1828—1905),寫過劇本,當過劇院秘書。他一生創作過上百部科幻
小說,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記》(1864)、《從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兩萬
里》(1871)、《八十天環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亞眠市》(187
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記》(1908)等。
凡爾納以極大的熱情去幻想一個美好的未來社會,他是科幻小說中所謂樂觀主題的最好
體現者。但是,他的這種熱情有時顯得有點作做,他象個痴獃人似地去描寫一些「狂徒」。
那些人試圖創造一個大炮飛向月球《從地球到月球》、或者為了打賭而環游世界《八十天環
游地球》。或者航行於太平洋底《海底兩萬里》。我們之所以覺得凡爾納筆下的人物是一群痴
獃人或狂徒,可能是因為他沒有沿襲瑪麗·雪萊那種哥特式小說的恐怖寫法,而是繼承了法
國文學中面面俱到的傳統。他筆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沒有深刻的內心生活,他也不試圖去表
現技術帶給人的內心沖突。結果,他的小說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覽,成了對未來的預言書。
這正也是後來一部分評論家誤入歧途,把科幻小說當成科學發展啟示錄的原因。但是,無論
如何,凡爾納開拓了科幻小說的許多領域,他所寫過的紛繁題材,至今仍被作家們重復著。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則正好與凡爾納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
在描述科學技術支人類生活的影響上面,而對明天將產生多少種飛機和火車不感興趣,威爾
斯是個生物學家,也是政治評論家。他一生涉獵廣泛,科幻小說只是其創作早期的一個部分,
主要有《時間機器》(1895)、《摩洛博士島》(1896)、《隱身人》(1897)、《星
際戰爭》(1898)(中譯本為《大戰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類》(1901)、《神
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現的日子裡》(1906)等。
雖然威爾斯與凡爾納幾乎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確屬兩代作家。在威
爾斯的作品中,文風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說的動作性很強,人物沒有臉譜化。通過故事的
逐步展開,我們能體會主人公在變化著的科學奇跡下的痛苦、狂喜和無能為力感。威爾斯作
品中的「科學」也比凡爾納的「先進」許多,凡爾納基本上是在憑常識寫作,而威爾斯則涉
及到時空變換、元素與化合物等更深奧的東西。幾乎每一部威爾斯的作品都讓人覺得很悲壯,
他是科幻文學中所謂「悲觀主義」的體現者。
《時間機器》可能是威爾斯最成功的作品。講的是一個掌握在時間中穿梭行走技術的人,
對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發現,在那個時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兩支,一支稱
為埃洛依,他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勞而獲;而另一支稱為莫洛克,生活
在地面以下,他們的身體已經退化,但仍然勞作不止,為埃洛依的世界創造財富。讀者很清
楚這兩類人所對應的階級。
幾乎每一部威爾斯的小說都讓人覺得很悲觀,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謂悲觀主義的體現者。
《摩洛博士島》中的科學狂人、《隱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慘遭遇,以及《星際戰爭》中無敵
火星人的燒殺,都是如此。如果說,凡爾納捕捉住了科學給人類的歡娛,那麼,威爾斯則講
出了技術奇跡下人類的復雜感受,這一點倒是與雪萊夫人一脈相承。
萌芽時期還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國的埃德加·愛倫·坡(1809—1849),他是
偵探小說的鼻祖,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科幻小說作家。他把懸念和邏輯推理傳統帶入科幻創
作,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萌芽時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作家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創作一種特殊的文學品種,也許他們意識到了,但不
樂意去標榜這種特殊性。他們沒有宣言,沒有給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別名稱和給出特殊定義。
這樣做的優點是,避免了來自讀者和文學界對於創新的太多責難。
第二初創期的作品沒有固定的格式,作家們盡量從各方面進行探索。雪萊夫人寫哥特式
故事;凡爾納的作品屬於「漫遊」;威爾斯把科學當成探討式社會問題的引子;而坡則是在
偵破案件。他們的這種探索,在接下來出現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被揉合起來,形成了固定
模式。這些探索在接下來出現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被綜合起來,形成了固定模式。
第三我們可以看到,從科幻小說的初創開始,科學和技術就沒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
位,它不是當成科普讀物或是科學預言被創作出來。作家們更關注的是人類的命運,關注整
個世界的前途。
最後,萌芽初創期確立了後世科幻小說的主要題材,它們是太空探險、奇異生物、戰爭、
大災難、時間旅行、技術進步以及未來文明的走向等。
二節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本世紀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經過眾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別
是本世紀初美國出版商的推動,使科幻小說有了極大發展。從本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
初開始,形成了一個持續的創作出版高峰,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黃金
時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爭議的,尼科爾斯·皮特將其定為1938—1946年,但是顯然
還有別的觀點,我們只能籠統地將其限定在40—60年代)。
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大致有以下特點:
一、出現了一批科幻活動家。在他們的積極組織下,才產生出作家、作品輩出的繁榮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國的書商就看準了科幻小說這一品種。當時,有一套書籍非常廉價,
叫做10美分叢書,只要一角錢就能買一本,中間全是內容、插圖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說:外
星人來了,和罪惡勢力進行了斗爭,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這類思想藝術性極差的作品,
敗壞了科幻小說的聲譽,在讀者中產生了不良影響。
第一個出來扭轉這一局面的是美國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師,負責主編《科學與發明》雜志。為了開拓刊物的功能,也為了恢復科幻高雅的名聲,
根斯巴克從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乾脆發行了科幻小說專號。
專業雜志整本地刊登文藝作品,無疑對讀書界產生震動。在事後的民意調查中,支持改版的
讀者有32644人,占讀者總數的98.52%,而反對者僅為498人,佔1。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厲,在刊物上開辟了「討論」專欄,由讀者自己發表意見。這樣,對科幻小
說的認識得到了深化。
如果說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啟蒙讀者上,那麼小約翰·坎貝爾(1910-
1971)的功績則主要是團結和培養了作者。從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裡,坎貝
爾主編了主要的科幻小說雜志《驚奇科幻故事》。他從來稿中發現作者,不辭辛苦地指導他
們,安排新作家之間的交流聚會,改寫他們的稿子,甚至給他們設計寫作題目。正是在這三
十三年裡,他發現了包括阿西莫夫、萊斯特·德爾·雷伊、海因萊因、西奧多·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馬克等許多作家。
為了紀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約翰·坎貝爾的貢獻,人們以他們的名字創立了兩種科幻
獎項,其中雨果獎已發展為當今最有權威的科幻小說獎。
二、出現了大量作家和優秀作品。
由於根斯巴克掃清的讀者道路,在小約翰·坎貝爾的《驚奇科幻小說》的拓展下,順利
地推出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難數清黃金時代佼佼者和他們的傑作,我們僅從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編年史中擷取一
些。它們是史密斯(1915-1966)的《雲雀叢書》,萊斯特·德爾·雷伊的《海倫
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蘭人》(1940)、《非A叢書》(1945-194
6),西奧多·斯特金的《微觀世界的神》(1941)、《超人類》(1953),羅伯特·海
因萊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艾
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喬
治·奧維爾的《1984年》,小約翰·坎貝爾的《月球是地獄》(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記事》(1950)、《華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遊》(1968),約翰·溫代姆的《三尖樹時代》(1
951)、傑克·威廉姆森的《時間軍團》(1952),哈爾·克萊門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爾丁的《蠅王》(1954)。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叢書》(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馬克的《驛站》(1963),等等。
此外,還有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里克·波爾、安德森、
謝克利等等的作品,無法勝數。他們的小說水平很高,質量也很整齊。由於篇幅所限,這里
我們僅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進行介紹,他們是:美國的海因萊因、英國的克拉克和美國
的阿西莫夫。
羅伯特·安森·海因來因(1907年-1988年)是美國作家,受業於密蘇里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軍學院。在部隊服役五年,後又進入洛杉磯加洲大學攻讀物理。1939年開始創作。
主要作品有《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星球獸》(1954)、《雙星》(1
956)、《星船傘兵》(1959)、《異鄉異客》(1961)、《月球是個嚴厲的婦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獸的數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來因是講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別追求過高的文學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筆寫故事。
中篇小說《傀儡主人》發表於1951年,描寫一群專門附著在人體上、控制人類行為的外
星人。它們象蟲子一樣吸住人體,然後進入腦部。於是,無能的人只能俯首聽命,成為傀儡。
評論認為,這種蟲子樣的異星生物,只不過是海因萊因用來表達人類對死亡恐懼的一個誘因。
《雙星》是一部驚險小說,講一個演員如何捲入一場政治陰謀,充當首腦替身的故事。
由於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銀河共和國。小說對當今政治舞台上的領袖們進行了不露聲
色的諷刺。試想,當一個根本不懂政治事務和外交法規的演員,居然能夠在星際世界的談判
桌成功進行磋商,那麼,職業外交家和政治家就變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這部作品於195
6年獲得雨果獎。
《入夏之門》寫於1957年,是關於時間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與時間打交道,
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變。最後,他終於成功地在歷史和未來之間進行旅行。這部小
說的情節,一定對八十年代初曾轟動一時的電影《回到未來》有所啟發。在電影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當婚姻介紹人。
海因萊因是真正的美國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語和民間格言。他雖然塑造過各式各樣
的主人公,但人們總是感覺到這些傢伙屬於一個階層,這就是處於社會底層和上層之間的那
一類人。他寫的科學家、工程師、軍官、工人甚至總統都是如此,風風火火,講起話來好象
挺有見地,其實並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支柱,恐怕是因為著述的豐富和廣泛
的讀者群。無法否認事實是,海因萊因的作品構思就是絕妙,懸念不斷;加之,他不象別人
那樣關心機器勝過關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國作家、科學家,國際通訊衛星技術的奠基人。他在1
945年發表的論文《地球外的中繼》里,第一個講述了衛星地球通訊的可能性及方法。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與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游》(1968)、《與拉瑪相會》(1973)。以及後來的《天堂的噴泉》(1980)、《2
010年太空漫遊》(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遊》(1987)、《大堤上的幽
靈》(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和海明威的硬漢筆法著稱。是唯一
頗具哲學家韻味的科學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討論了當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
地球文明進程時發生的情況,人類的各種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無疑。《城市和星星》沿
襲了這一主題。最後,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為宇宙的一員。
克拉克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來,肯定存在著高於人類的生命
形式,這種形式人類根本無法理解,於是,最好的文學表現手法就是神秘主義。這在196
9年他與斯坦利·庫布里克合作的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現。整部
電影分成四個互不相關的獨立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遼遠的古代,猿人成群結隊地棲息在樹
林里,忽然有一天一個超自然的長方體降落下來,它探索人猿也啟蒙了人猿,拉開了其與大
自然抗爭的序幕。人類從此誕生。緊接著,鏡頭切換到了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太空站,美國
政府官員正奔赴月球。在那裡,宇航員們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物體,它埋在地球萬年不變的塵
土下面,但是無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為,它正是我們見過的長方體。在蒼白的陽光照射下,
長方體忽地發出了聲音。第三部分的影片顯得有些沉悶。講的是宇航員正飛向土星,控制了
飛船的大型計算機不知怎麼厭倦了繁重的腦力勞動,發生了「反叛」。它設計謀殺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員,切斷了人與地球的聯系。唯一倖存的宇航員不得不與計算機較量。取出了它
的記憶元件,奪回了決策的主動權,在這同時,飛船已經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觀眾們驚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飄浮在空中的長方體。電影的最後一部分是最為激動人心的。飛行員在宇宙長
方體的協助下,穿越了億萬光年的空間,他在星座絢麗的海洋中漫遊,終於來到一個火焰熊
熊的星球內部。在這里,他找到了一間寧靜的小屋,並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嬰兒。
《2001年太空漫遊記》出現在黃金時代的後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現手法。
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傑出產品,同時,也是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評價。無論是外星人長方
體的介入、人類的科技成就,還是計算機的反叛,都體現出現代科學技術所創造和認識的世
界,是一個多麼冰冷的世界。這種技術的冰冷感,加上對外星人類無法理解的行為的懼怕,
使人們喪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塊黑糊的長方體面前,摸到了它堅實的表面,但卻無法超
越它,你只能頂禮膜拜。《2001年太空漫遊記》獲得1969年奧斯卡獎多項提名。
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國人,專業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學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說》(1942)、《我、機器人》(1950)、
《鋼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機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後的續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沒有文風」著稱。他每天在打字機前坐著的時間超過八小時,在這八小時
里以每分鍾90字的速度打字,沒有間斷。他創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學、歷史、化學、
等等。在這樣雜燴式的商業氣氛下,「沒有文風」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這種「沒有文
風」又成了一種獨特的文風,使不少人為之著迷。
阿西莫夫有駕馭大場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說《黃昏》里,作者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在有
六顆太陽照耀下的雷蓋什星球上永遠沒有夜晚,因為太陽可以輪流拋灑光和熱。但是,終於
有一天,這是千年不遇的時刻,六顆太陽全部進入日蝕狀態,而人類脆弱的心靈根本無法忍
受這種絕對的黑暗。於是,為了尋求光明,他們精神崩潰,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評論家戴
維·哈特威爾(1987)認為,這是黃金時代的經典作品,它留給人們的宏大場面非常難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與帝國》(1945)和《第二基地》等組
成(1948)。據阿西莫夫自己回憶,當時,他正在研讀羅馬史,發現整個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來、在銀河系那樣廣大的時間范圍內重演。於是,他構思和創作了這部龐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驚奇科幻小說》連載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為了挽回這種失落,挽救即將崩潰的銀河帝國,他設計了兩個保存人類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個特色是喜歡推理。把推理小說的寫法和機器人故事結合起來,形
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機器人》和《鋼窟》。在這里,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謂的「機器人工學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
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二定律。
(《我,機器人》,科學普及出版社)
與其說這些定律是貢獻給機器人學的,倒不如說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這三定律做為起點,把他的每一個機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要服從第
三定律就得違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從第二定律就得違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後,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機器人開支腦筋,圓滿地解決問題,逃出困境。
隨心所欲的商業化寫作,有時也能創造出非常絕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開拓題材的
天才。1966年,他重新復活了《格列佛游記》。為了治療病人頭腦中的血栓,他把一隻
潮水艇連同幾個海軍士兵、醫生,用科學的手段「縮微」到分子大小;然後讓他們進入人體,
隨著血液流進大腦,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來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邏輯性之外,黃金時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還有長於諷刺的謝克利,田園風格的西馬克,黑色幽默的克萊門特,反烏托邦主義
的奧維爾等。
三、對科幻小說的認識逐步統一
黃金時代佳作濟濟,人才輩出,推動了人們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作者
們不再象萌芽時期那樣心中沒底地左右沖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這個模式是:(1)
必須有一個帶有懸念的好故事;(2)這個故事必須與科學發展或科學家的工作有關;(3)要有
幾個恢宏的奇異場面;(4)無論結尾是樂觀還是悲觀的,最好能給人一定思考。
對科幻小說的定義也開始趨於一致。比如:小約翰坎貝爾和布萊特納就都認為,科幻小
說是表現科學對人類影響的作品。布萊特納寫道:「科幻是科學以及由此產生的技術對人類
影響所作的理性推斷為基礎的小說。」萊斯特德爾雷伊進一步闡明,科幻實際上是在寫「變
化」。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採取娛樂的手段,以理論和推理試圖描述種種替代世界的可能性。
它以變化作為故事的基矗」很顯然,這種「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種科技和文明下的世
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這種看法,在稍早些時候,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文學的一個分支,
主要描繪虛構的社會,這個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科技發展的性質和程度。」
黃金時代使科幻作品在讀者心目中站穩了腳跟。但是,正統的文學殿堂還沒有正式接受
這一形式。
三節新浪潮時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黃金時代」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統一以及
創作方法的標准化,給科幻小說帶來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幾十年間國際政治、
軍事和科技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冷戰、左翼興起、東方宗教的傳播、美國在東南亞的捲入,
生態環境的破壞、流行藝術的產生以及毒品泛濫等等,特別是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的
上天給人們極大的震動。公眾發現,科幻小說中那些美妙故事要麼缺少現實性,要麼比現實
還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長期以來,科幻作品屬於通俗文學范疇,得不到主流文學界的重視,
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這樣,一場變革的風暴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編輯家米切爾·莫考克(1939-)出任英國《新世界》雜
志主編。他一上台,立刻對整個英國科幻界產生了新的影響,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部分
作家的革新作品。這些作品與傳統科幻小說對立,它不再把物理學一類的正統科學當成主要
內容,而是重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它的寫作手法極力接近正統的主流文學。
它不再象過去的科幻小說那樣熱衷於二千年、三萬年以後的世界,而是極力想表現最近的將
來,甚至表現當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沒有了,片斷的、瑣碎的、意識流的,幽默嘲
弄式的、象徵主義的手法出現了。初看起來,這些小說晦澀難懂,但仔細品味,其中的寓意
十分深遠。1968年,編輯家朱迪·梅麗爾選編了這樣一本集子,並把它們正式稱為新浪潮
作品。新浪潮運動由此產生。
這場由英國人發起的改革運動,立刻被當時居留在英國的美國作家托瑪斯·迪什、約翰·斯
拉戴克、詹姆斯·沙立斯和薩繆爾·迪拉尼帶回美國,進一步影
4. 有美國邁克爾·克萊頓水平的科幻小說,推薦!
我可以發給你一套網上流傳比較廣的233部科幻小說合集。很類似,也包括他的嚴格來說,邁克爾克萊頓的科幻小說有比較弄得流行文學痕跡,不完全是傳統意義上的硬科幻,軟科幻之類,因此,帶有科幻色彩的流行小說很多都和他的很類似。
5. 克萊頓·勞森的主要作品
《死亡飛出大禮帽》
Death from a Top Hat(1938)
魔術師薩巴特死在一個不折不扣的密室。房門緊鎖,屍體癱倒在地面一個巨大的五角星上,身邊還寫有一行奇怪的咒語。
神秘的案件,應接不暇的詭計,誤導的大集合……偉大的馬里尼親自出馬,在魔術師勞森最精彩的密室作品當中大顯身手。
想像一下一本推理小說,包含兩起密室殺人和一起不可能消失,一群魔術師們的聚會,tricks應接不暇,魔術心理無處不在,奇怪的屍體形狀,詭異的紙片,缺頁的書,截斷的手帕,misdirection的大集合……這就是這本《死亡飛出大禮帽》,真的可以稱得上超級棒得作品。
《天花板上的足跡》
The Footprints on the Ceiling,由克萊頓·勞森所著,於1939年出版發行。
降靈會開始前,在斯凱爾頓海島盡頭一棟有鬧鬼傳聞的古屋裡,患有怪病、不能離開房子的女主人琳達暴斃……現場房門緊鎖,一串腳印清晰地印在牆面和天花板上……暴雨襲來,船舶被人破壞,各懷鬼胎的眾人困在了孤島之上……
相貌英俊、皮膚殷藍的阿諾德,神秘失蹤的海盜寶藏狂熱愛好者佛洛伊德,美麗動人卻憂心忡忡的維瑞爾小姐,形跡可疑的前黑幫頭目蘭博,神秘的發明家埃拉·布魯克,心機深沉、別有圖謀的靈媒拉波特夫人,看似與案件毫無關系的蓋爾醫生和瓦托斯上校……兇手到底是誰?偉大的魔術師馬里尼再次挑戰不可能犯罪!
《斷項之案》
The Headless Lady(1940)
馬里尼正准備帶著他新設計出來的「斷項女郎」去參加美國魔術師協會,哪知那「斷項女郎」竟被一名神秘的女孩盜走!帶著一絲對神秘女孩的疑惑,馬里尼與羅斯來到了「非凡的漢納姆綜合馬戲團」,隨著馬戲團老闆被離奇謀殺,團團迷霧將馬戲團牢牢攫住。該案和老闆之女是否相關,又跟被盜的「斷項女郎」有何聯系?讓我們靜待偉大的馬里尼將之一一解開。
《沒有棺材的屍體》
No Coffin for the Corpse(1942)
暴君般的大富翁杜德利·沃爾夫把找上門來的勒索者一拳擊斃,屍體埋入地下。沒想到,勒索者變成了一個——鬼!這個能穿牆而過的鬼,把沃爾夫一家嚇得半死。偉大的魔術師馬里尼受聘解開鬼的真相,卻只見事態越來越糟。鬼開始動手殺人了…… 《窒息之死》
Death Out of Thin Air(1941)署名:斯圖爾特·湯尼(Stuart Towne)
《死亡來自何方》
Death from Nowhere(1943)署名:斯圖爾特·湯尼(Stuart Towne)
《照片不會撒謊》
Pictures Don』t Lie(1950)
《天花板上的足跡》
(The Footprints on the Ceiling),由克萊頓·勞森所著,於1939年出版發行。
降靈會開始前,在斯凱爾頓海島盡頭一棟有鬧鬼傳聞的古屋裡,患有怪病、不能離開房子的女主人琳達暴斃……現場房門緊鎖,一串腳印清晰地印在牆面和天花板上……暴雨襲來,船舶被人破壞,各懷鬼胎的眾人困在了孤島之上……
相貌英俊、皮膚殷藍的阿諾德,神秘失蹤的海盜寶藏狂熱愛好者佛洛伊德,美麗動人卻憂心忡忡的維瑞爾小姐,形跡可疑的前黑幫頭目蘭博,神秘的發明家埃拉·布魯克,心機深沉、別有圖謀的靈媒拉波特夫人,看似與案件毫無關系的蓋爾醫生和瓦托斯上校……兇手到底是誰?偉大的魔術師馬里尼再次挑戰不可能犯罪!
《偉大的馬里尼》
The Great Merlini(1979)
由克萊頓·勞森所著,於1979年出版發行。
膠帶自內封住門窗的密室,兇手如何逃脫?死人如何接聽電話?嫌疑犯如何從電話亭中消失?聲效能否殺人?真會有人來自另一個世界嗎?……魔術般的神秘案件,就這樣逐個發生。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部短篇集,其作者克萊頓·勞森正是一位譽滿全球的魔術大師。以他這樣獨特的身份,以及對魔術奧秘的深刻理解,勢必就會想出一些迥異俗流的手法詭計。因之,這十二個短篇故事所帶給你的,肯定是疑惑接著疑惑、誤導接著誤導,還有從頭到尾的魔術推理。無怪乎有人曾說:被這位卓越的推理巫師克萊頓·勞森挑戰,真是件無上快事!
短篇小說目錄
紋身之謎(The Clue of the Tattooed Man)(1946)
斷腿之謎(The Clue of the Broken Legs)(1947)
動機之謎(The Clue of the Missing Motive)(1947)
來自另一個世界(From Another World)(1948)
人間蒸發(Off the Face of the Earth)(1949)
馬里尼與測謊儀(Merlini and the Lie Detector)(1955)
馬里尼與消失的鑽石(Merlini and the Vanished Diamonds)(1955)
馬里尼與聲效謀殺(Merlini and the Sound Effects Murder)(1955)
一切皆可能(Nothing is Impossible)(1958)
奇跡--一天完成(Miracles-All in a Day』s Work)(1958)
馬里尼與照片線索(Merlini and the Photographic Clues)(1969)
世界上最小的密室(The World』s Smallest Locked Room)(1971) 色子研究Scarne on Dice(1945)(與約翰·斯卡耐合著)
阿·貝克的寵物揭秘Al Baker』s Pet Secrets(1951)(與阿爾伯特·貝克合著)
小魔術逗孩子開心How to Entertain Children with Magic You Can Do(1963)署名:馬里尼大師(The Great Merlini)
魔術黃金書:致年輕魔術師的絕妙手法The Golden Book of Magic:Amazing Tricks for Young Magicians(1964)署名:梅里尼大師(The Great Merlini)
6. 一部關於納米機器人的外國科幻小說,很精彩,很好看,但是我忘記名字了,求名字,具體的看描述。
科學幻想(science fiction)簡稱科幻(sci-fi)。科幻小說自誕生以來,曾有過scientific romance、science fantasy、off-trail story 、different story、impossible story、scientifiction、astounding story等眾多名目,而最終被確定為science fiction。 「科幻」的定義眾說紛雲,莫衷一是,尺度差異極大。 ★比較接近的是:「用幻想藝術的形式,表現科學技術遠景或者社會發展對人類影響。」 ★其中最廣義的一種認為:「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現實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 ★《辭海》上對「科幻小說」的定義是:「依據科學技術上的新發現、新成就以及在這些基礎上可能達到的預見,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類利用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跡的新型小說。」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第四卷定義為「20世紀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體裁,這種體裁的小說以真實或想像的科學理論的發現為基礎。」 正統科幻迷主張科學與幻想缺一不可。倘若沒有任何科學根據,則只能歸為奇幻、魔幻或超現實作品;反之幻想若是付之闕如,那就只是一個科學寫實故事。 科幻、奇幻、魔幻、玄幻所指各有不同。
7. 邁克爾克萊頓的科幻小說有哪些能否介紹一下
這個網站上有幾本,還可以在線閱讀,你可以去看看。
http://pub.goldnets.com:81/author_view.php?i=1151
8. 小時候看過的一部科幻小說,現在記不得名字了,大家看看是不是知道
最佳答案檢舉 深海圓疑 Sphere(1998)
深海圓疑(達斯丁·霍夫曼,莎朗·斯通,塞繆爾·傑克遜)
又名: 地動天驚,球體
拍攝於1998年的美國影片《深海圓疑》(Sphere ,又譯作《地動天驚》或《球體》)集恐怖、懸疑、科幻、倫理於一體,將人類對宇宙未知領域甚或人類本身深不可猜的域間的探索表達得淋漓盡致。奧斯卡影帝達斯汀·霍夫曼,莎朗·斯通,塞繆爾·傑克遜等人的精彩表演,使人們對這部影片有了更多說不清的微妙感受。
影片改編自邁克爾·克萊頓的暢銷小說,片中的主人公是世界頂尖的科學家,一位心理學家,一位數學家,一位天體物理學家,一位生物學家,4位科學家發現了來自宇宙未來時間的神秘圓球,也由此帶來了一系列怪異事件。這部影片是一部科幻片,但更是一部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探索影片,其中也包含了關於時間,空間,黑洞,奇點等物理學概念。每個人的心理都隱藏著恐懼,也許是童年的恐怖經歷,也許是夢中的恐怖怪獸,當神秘圓球讓一切夢想成真的時候,人們發現人們需要面對的正是自己內心的恐懼。
應該是這個
9. [美國]邁克爾·克萊頓 的作品《食屍者》的譯本小說在什麼網址能免費的全文閱讀
影訊網
10. 什麼才是顛覆性創新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
「顛覆性創新」理論是指通過新技術的革命性變革,讓產品更簡單、更便宜、更方便,從而自底層往上顛覆和瓦解原有的產品。
克里斯滕森是"顛覆性技術(破壞性技術)"這一理念的首創者(該理念首次發表於《哈佛商業評論》1995年1/2月號,本刊2004年1月號重登此文),他因此獲得了" 顛覆大師"的美譽,他的創新理論給企業界帶來了一輪強力沖擊波。
破壞性技術的本質在於以更便宜、更簡便的技術取代的主流技術,同時,應該將之「視為市場營銷挑戰,而非技術挑戰」。
(10)科幻小說家克萊頓擴展閱讀:
克里斯滕森是"顛覆性技術"這一理念的首創者。他的研究和教學領域集中在新產品和技術開發管理以及如何為新技術開拓市場等方面。代表作為《創新者的窘境》和《創新者的解答》。
克里斯坦森的思想可以幫助經理人員判斷,什麼時候應該遵從那些廣為接受的優秀管理原則,什麼時候採用其他原則更合適。在破壞性創新原則的指導下,企業管理者可以同時做好兩件事情,一方面保證企業當前內的健康運行,同時動員足夠多的資源,關注那些最終可能導致企業走下坡路的突破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