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的30字主要內容
⑴ 哈利波特主要內容概括,30字左右
《哈利波特》講述了伏地魔因為一個預言要殺死哈利,他殺死哈利父母後卻沒能殺掉哈利,還喪失了全部功力。過了十幾年伏地魔東山再起,想控制整個魔法世界,被伏地魔殺死父母的哈利波特進入學院學習魔法,最終殺死伏地魔的故事。
《哈利·波特》是英國作家J·K·羅琳(J. K. Rowling)於1997~2007年所著的魔幻文學系列小說,共7部。
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為主要舞台,描寫的是主人公——年輕的巫師學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前後六年的學習生活和冒險故事;第七本描寫的是哈利·波特在第二次魔法界大戰中在外尋找魂器並消滅伏地魔的故事。
一、創作背景
根據作者J·K·羅琳的介紹,這個故事的靈感是1991年她在從曼徹斯特到倫敦的火車上萌發出的。她當時經常在愛迪安堡的一家咖啡館中撰寫第一集小說。
盡管J·K·羅琳一再說明,在開始寫哈利·波特系列小說時沒有針對特定年齡層讀者的想法,但是出版社在出版第一部的時候,顯然把讀者群定位在9到15歲的青少年
二、賞析
羅琳把現實社會中的種族主義觀點、種族滅絕論等偏見加入了情節中,這些偏見正是伏地魔和食死徒的想法。書中偶爾也會出現一些魔法師和不會魔法的人的交流。羅琳說她寫的7本書,1本比1本多一些黑暗色彩,隨著哈利的年齡增長,他的敵人伏地魔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從羅琳出版第5本小說之後,她開始在她的個人網站上面發表一些暗示未來情節的內容。隨著系列小說情節的發展,J·K·羅琳的筆調也愈趨老練成熟,加之故事主角哈利·波特不斷成長,無論從內容上還是風格上,整個系列一直在逐步發展推進至高潮。
《哈利·波特》小說中的善與惡的矛盾對立主要分為兩條線索:第一條是以哈利與伏地魔為代表的善與惡的對立,第二條是以哈利自我心中對於惡的抗爭作為暗線而展開的。正是因為故事的設定有著哈利的自我抗爭,也才使其英雄形象更為飽滿。
⑵ 科幻小說的概述
科幻小說,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中文最早也有譯作科學小說。雖然從科幻史的角度來看,暫時還沒有一個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認的定義標准。在科幻愛好者中盛傳的一則「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說」是這樣的:「地球上最後一個人坐在房間里。這時響起了敲門聲······」可以說,這比一個精確的定義更能概括科幻小說的特質。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布哈伊·哈桑曾說:「科幻小說可能在哲學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簡單的,在美學上是有些主觀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觸及了人類集體夢想的神經中樞,解放出我們人類這具機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⑶ 平凡的世界小說主要內容30字
《平凡的世界》小說主要內容:: 以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為社會背景,以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倆的命運為主軸,講述了包括田潤葉、田曉霞、賀秀蓮、田潤生等在內的年輕人面臨現實的挫折、壓力、抉擇,卻從未放棄對理想、愛情堅韌執著的追求。
⑷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要內容簡短30字
講述了保爾·柯查金從一個不懂事的少年到成為一個終於革命的布爾什維克戰士,雙目失明卻堅強不屈創作小說,成為一塊堅強鋼鐵(他的精神)的故事,贊揚了在絕望的命運中仍堅強不屈,向命運挑戰的精神,鞭韃了資本主義的醜陋。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於1933年寫成。
小說通過記敘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跡,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初中段。
(4)科幻小說的30字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27年初,22歲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因癱瘓卧病在床,雙目失明。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與病魔做斗爭的同時決意通過文學作品,來展現當時的時貌和個人的生活體驗,他創作了一篇關於科托夫騎兵旅成長以及英勇征戰的中篇小說。
但他把小說寫好讓妻子寄給敖德薩科托夫騎兵旅的戰友們,徵求他們的意見,戰友們熱情地評價了這部小說,可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郵局丟失。
但這並沒有挫敗他,在參加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函授大學學習的同時,他開始構思《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是他強忍病痛,在病榻上歷時三年完成。故事取材於他的親身經歷。
⑸ 科幻故事50字以下
美國近代著名科幻小說家弗里蒂克·布朗曾寫過一篇就目前來說,堪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說。把它譯成現代漢語恰好是25個字,僅僅只有一句話:
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里,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
盡管只有一句話,但它同樣具備了小說的特點。就小說的三要素而言,有人物(一個人)、有情節(一個人獨坐,聽到敲門聲)、有環境(僅有一人的地球上的某房間里)。科幻,重在科學幻想,其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擅長誇張、製造懸念,給讀者設置自由而廣闊的聯想、想像等思維空間。這25個字促使讀者追究、探求的問題太多了——
地球上怎麼會只剩下一個人?其他人都到哪裡去了?是去往別的星球還是都死了?如果死了是因為什麼而死的?既然地球上僅剩一個人,那麼敲門的又是誰呢?是人類,是外星人,還是其它高智能的動物?這最後一個人是否去開門?開門後將看到什麼?如果是外星人,他們能夠通過語言來溝通彼此的情感嗎?……最後故事又將會怎樣發展?……總之,將會使每個讀者都產生多維而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有一百個讀者,就會有一百個關於「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的故事
⑹ 海底兩萬里 主要內容30字
是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出色的懸念小說。小說從海面上「怪獸」出沒,頻頻襲擊各國海輪,使市民人心惶惶開始,到鸚鵡螺號被大西洋旋渦吞沒為止,整部小說懸念迭出,環環相扣。《海底兩萬里》於1869年11月28日出版,初版就賣了五萬冊,可以說《海底兩萬里》從一開始就得到讀者的歡迎。
⑺ 最短的科幻小說20字
流傳最廣的救世主這篇了:地球上最後一個人坐在房間里.這時響起敲門聲.....
⑻ 關於科幻的小短文,50字左右
20年後,世界變化最大的,就要數房子了。這種房子是超薄型的,電腦自動設計的,而且還能放大、縮小,更大的功能是吸引力特強、什麼東西葉打不爛。
來到房子門口,你要輸入指紋才能進去。如果你的指紋沒有保存下來的話,你即使怎麼想辦法,也進不去,除非主人允許了,你才能進去。走進房子,呈現在你眼前的是一些美麗的風鈴,它們也是由電腦控制的,當電腦發現有客人來時,風鈴就會由電腦的控制發出優美動聽的音樂。
一樓是客廳,裡面只有幾樣傢具,其他的都放在了你看不見的地方。只要主人遺憾:「xxx出來。」這個傢具就會立刻擺在事先設定的地方。
二樓是廚房,廚房裡有一套教人做菜的電腦設置,全世界各種各樣的菜它都會教你,只要你想學什麼菜,那麼它就會先示範一遍,然後在你做的過程中,糾正你的錯誤。
三樓是卧室,床頭有一個計算機一樣的表,上面有1—9的數字,如果有很多人來這里做客,晚上不回去了,就把人數輸入進去,就會多幾張床。這樣一來,就不用客人花錢去住旅館了。
這房子還有很多功能,說也說不完,還請你來參觀參觀呢!
⑼ 有哪些科幻故事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40字左右)
機器貓
在一天晚上,我在睡覺時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我的孫子在22世紀派了一個貓型機器人到21世紀來幫助我,並對我說:「我給你一個暗號 ,如果你看到牆上有個「◎」就說明他快來了。」當我「醒」來的時候,突然發現我旁邊的牆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接著,「◎」裂開了,從裡面出來了一個 藍藍的、圓圓的東西。
我知道他就是貓型機器人。可讓我驚奇的是他竟然是我最喜歡的漫畫書中的主角機器貓。就在我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先開口了:「我是來自22世紀的貓型機器人,簡稱『機器貓』」說完,他又拿出了一個竹蜻蜓飛行器對我說:「來,咱們去玩會兒。」我說:「好吧。」我們首先飛到了一個大沙漠,那裡很熱,我們又沒帶水,感覺很難受。這時只聽機器貓說了一聲:「看我的。」我便感覺到身上濕濕的。我看了機器貓才知道,原來是它從肚子上的四維空間口袋裡拿出了「製造天氣機」,把下雨的卡片放了進去。 下雨了,我才會感覺身上濕濕的。然後,我們又飛到了一個大城市,那裡的空氣很臟,把我咳嗽的夠嗆。這時,機器貓又從四圍空間口袋裡拿出了「綠化機」,並打開了開關。只見城市的空氣變得新鮮了,死樹變成活樹了,而且就連綠化工作人員剛剛種下的小樹也一下子變成了一棵棵參天大樹。隨後,我和機器貓在地球上玩了一圈就回家了。剛一到家我就想到:機器貓住在哪呢?這時機器貓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說:「沒事,我有自己的家。」它一邊說一邊從四圍空間口袋裡拿出了一粒「樓房豆子」。把它放在了我家的院子里,邊居住下來了。
媽媽把我叫醒時,我才知道那是一個夢。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⑽ 飛向人馬座主要內容30字
《飛向人馬座》的主要內容:在未來世界,人們陷入太空爭奪戰。
「東方號」這艘宇宙飛船快建好時,敵人偷襲基地,導致「東方號」意外升空,飛向人馬座。機艙里的年輕飛行員邵繼恩、邵繼來與亞兵,在超重的情況下昏睡了七天七夜,後來利用黑洞的慣性向地球飛去,在途中遇到「前進號」將他們帶回地球。
《飛向人馬座》的作者是鄭文光
鄭文光是中國著名科幻作家,鑄就了中國科幻史上的里程碑,鄭文光的代表作是《飛向人馬座》《火星建設者》《猴王烏呼魯》《神翼》《戰神的後裔》。
曾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世界科幻小說協會會員。鄭文光是出生在越南海防的華僑,解放初回國。鄭文光受過系統的天文學教育,像當時的很多科幻作者一樣,學術研究是他的主業。
鄭文光自幼喜文,十一歲就在越南的《僑光報》上發表作品。這樣的經歷使鄭文光具有超過一般自然科學家,甚至超過一般科普作家的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