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甲骨文寫科幻小說
① 文學這兩個字用小篆和甲骨文怎麼寫
文學的甲骨文和小篆如圖所示:
文學人物及其文學貢獻
文學研究會「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早成立的文學社團。它「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文學研究會簡章》),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
五四運動以後,一些經受新思潮沖擊並且懷著美好希望覺醒過來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渴望通過文藝來表述自己的政治苦悶和人生理想;文學革命的發展也要求在創作實績上有新的突破。
新的文學社團於是應運而生。文學研究會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學社團,而且因其成員多、影響大,在流派發展上具有鮮明突出的特色,成為新文學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文學社團。它的發起者與參加者後來有許多成為對中國新文學運動有卓越貢獻的人物。
文學研究會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發起人為: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王統照、耿濟之、郭紹虞、周作人、孫伏園、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
後來陸續發展的會員有謝婉瑩(冰心)、黃廬隱、朱自清、王魯彥、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劉半農、劉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達170餘人。成立時發表有《文學研究會宣言》及《文學研究會簡章》。會址設在北京。
文學研究會成立初期,除出版刊物、編輯叢書外,還組織成立了「讀書會」。「讀書會」設中國文學組、英國文學組、俄國文學組、日本文學組(以上按國別分組)、小說組、詩歌組、戲劇文學組、批評文學組(以上按文學類別分組)。
規定凡文學研究會會員均須加入讀書會。這對提高會員文學素養和創作及研究水平起了積極的作用。
文學研究會的會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經過革新由沈雁冰接編後由鄭振鐸等人相繼主編的《小說月報》(自第12卷第 1號起至1931年12月第12卷第12號止,不計號外,共出132期)。
此外還陸續出刊了《文學旬刊》(《文學旬刊》有北京和上海各自編輯的兩種,上海《文學旬刊》自1921年5月作為《時事新報》副刊出刊,到1929年第9卷第5期止,共出380期。
第81期改名《文學》,每周一期,第172期又改名《文學周報》,始脫離《時事新報》單獨發行。
北京《文學旬刊》自1923年出刊到1925年共出82期)、《詩》月刊(1922至1923年,共 7期)等刊物。出版了以介紹外國文學作品為主同時也注重本國新文學創作的《文學研究會叢書》。
文學研究會奉行的原則是:「反對把文學作為消遣品,也反對把文學作為個人發泄牢騷的工具,主張文學為人生。」
(沈雁冰《關於文學研究會》)從「為人生」出發,他們主張「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的現象,表現並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反對唯美派脫離人生的「以文學為純藝術」的觀點。他們的創作大都以現實人生問題為題材,產生了一批所謂「問題小說」。
文學研究會在反對封建主義、反對鴛鴦蝴蝶派的游戲文學方面採取了一致的態度,不僅反對舊禮教,也反對舊文學,對《禮拜六》、《游戲雜志》一類刊物進行了有力斗爭。
但會員們在建設新文學的具體主張上意見並不一致。如有部分成員抽象犟調「善」和「真」;有的雖然提倡「血和淚的文學」,但在反對藉文學「闡道翼教」封建觀念的同時,卻又承認「作者無所為而作,讀者無所為而讀」的「非功利」的觀點。
另一些成員則比較明確地鼓吹進步文學的主張,提出「表現社會生活的文學是真文學」,「在被迫害的國度里」,作家應該注意觀察和描寫社會的黑暗、人們生活的痛苦及新舊兩代思想上的沖突。
在創作方法上,文學研究會繼《新青年》之後,進一步高舉現實主義的旗幟,犟調「新文學上的寫實主義,於材料上最注重精密嚴肅,描寫一定要忠實」。
由於當時的時代限制和理論局限,他們分不清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界限,理論主張中常夾雜著自然主義的成分。
文學研究會十分重視外國文學的研究介紹。他們的目的一半是為了介紹外國的文藝以促進中國新文學的發展,一半是為了介紹世界的現代思想(茅盾《新文學研究者的責任與努力》),他們著重翻譯俄國(包括後來的蘇聯)、法國、北歐及東歐諸國、日本、印度等國的現實主義名著。
介紹了普希金、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高爾基、莫泊桑、羅曼‧羅蘭、易卜生、顯克維奇、阿爾志跋綏夫、安特萊夫、拜倫、泰戈爾、安徒生、蕭伯納、王爾德等人的作品。
該會會刊《小說月報》出過「俄國文學研究」、「法國文學研究」等特號和「被損害民族的文學」專號,出過「泰戈爾號」、「拜倫號」、「安徒生號」等專輯,在介紹外國進步的現實主義文學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文學研究會成立宣言帶有著作工會色彩,它宣稱,文學研究會的成立「是建立著作工會的基礎」,希望「著作同業的聯合」,以「謀文學工作的發達與鞏固」。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他們後來的活動未能完全按計畫進行,組織相當鬆散。1932年初《小說月報》停刊後,該會活動即基本停頓。創造社中國現代文學團體。
1921年6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
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
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
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
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
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
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
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② 萬物有靈,情為字生用甲骨文怎麼寫
內容簡介
摩鹿加島上(今日的印尼)殘留著幾座古老的香料花園。當中的一座花園是弗蕾西婭的家,她的祖先是從荷蘭遷徙至此栽種肉豆蔻的農夫。她50歲了,雙親、丈夫以及兒子很早以前就過世了,她現在一無所有。但她被一堆東西纏繞著(房子、森林、河流,以及島嶼的芬芳氣味),她還擁有雜亂紛繁的回憶與幻想……
小說初版於1955年,隨即被視為真正魔幻的作品。瑪麗亞·德茂特筆下的田園風光優美恬靜,她觸及故事的傳奇色彩和陰暗面,鬼怪迷信甚至謀殺情節均有著墨。作品呈現一種萬物有靈的信仰和普照世間萬物的愛。
③ 【救急】急需關於考古的硬科幻,要寫考古論文,大家幫幫忙~
我推薦幾部我國著名考古學家、科幻作家童恩正先生的幾部作品《雪山魔笛》、《古峽迷霧》、《西遊新記》、《在時間的鉛幕後面》、《珊瑚島上的死光》、《五萬年以前的客人》。
為便於你了解,我作為一個晚輩徒孫,簡要介紹下童先生的生平:
童恩正(1935-1997)男,漢族,湖南寧鄉人。考古學家、科幻作家。考古專業。先後在峨眉電影製片廠、四川大學、美國匹茨堡大學任職教授。四川省政協常務委員,中國科學文藝委員會主任委員。1957年發表第一篇作品,1960年開始科幻小說及科普創作。其作品《珊瑚島上的死光》,被評議為中國科幻小說重文學流派代表作。獲獎多次,並曾在1980年代初期被拍攝成電影,是我國第一部科幻電影。
[編輯本段]生平
1935年8月27日,歷史學家兼科幻作家童恩正在湖南寧鄉出生。童恩正出生以後,第一件留在記憶裡面的事情便是逃難。他坐在一個籮筐里,另一個籮筐里坐著姐姐,被人挑著,跟在母親後面,輾轉流亡於湖南西部的安化、漵浦、沅陵、辰溪一帶。那清澈見底的沅江,兩岸經常隱現在煙雨中的青山,那古老的苗民的奇風異俗,那夜半曠野里在火把照耀下的舉行的巫術儀式,一切都叫這個七、八歲的孩子感到好奇和迷惘。 抗日戰爭結束了,童恩正一家回到了經過一場大火已經化為一片廢墟的長沙。父親在湖南大學教書,而童恩正則進入成智小學學習。1947年,童恩正考進了長沙雅禮中學,編入46班。在雅禮中學讀書的那段日子裡,童恩正是一個十分頑皮的孩子。他曾經裝鬼去嚇人,爬到他的小夥伴楊傳德的肩上,頭上頂一塊白被單,夜晚出現在校園里,把同學們嚇得嗷嗷直叫。他喜歡打彈弓,雅禮中學隔壁是國民黨湖南省主席的官邸。當省主席張燈結綵,大宴賓客之時,童恩正和他的夥伴們,一陣彈雨,把窗戶打得稀爛,使官邸中大大騷亂了一陣。 雖然童恩正在雅禮中學讀初中時有許多越軌行為,但他也有許多傑出的表現。他想自力更生,工業救國,和小夥伴們一起辦了一家「唯是頂好」公司。維斯丁豪公司,是美國出名的大公司,童恩正取了這個公司的諧音,「唯是頂好」--唯有我的東西是頂好的! 每到晚上,小夥伴們蒙著被子,聽童恩正講故事。這些故事,都是他的即興創作,沒頭沒尾,「哪裡黑,就在哪裡歇。」可是,這些故事卻常常能迷得小夥伴們神魂顛倒。講到精彩處,童恩正便要賣關子,軋住了話頭,逼得小夥伴們苦苦哀求。這種沒有稿費,沒有版權的口頭文學,使童恩正鍛煉了口才,培養了創作能力,這也許是他狩獵文學的開始吧。 1956年,童恩正父親調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工作,全家遷往成都,童恩正考入四川大學歷史系學習。 1957年,童恩正在四川大學歷史系學習時,便開始發表文學著作和科普著作。1957年,他在《紅領巾》雜志第7期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我的第一個老師》。1959年,他寫作了第一篇科幻小說:《五萬年以前的客人》,並於1960年發表在《少年文藝》第三期上。1959年夏天,童恩正跟著四川大學著名考古學家馮漢驥教授,到四川忠縣渰井溝去考察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然後,他又和另外兩個對考古感到興趣的川大歷史系同學自願放棄暑假,到巫山大溪去參加另一處新石器時代墓葬的發掘工作。這里的景色壯觀而驚人:「浩盪的長江在這里被兩岸聳立的大山束縛成一條狹窄的激流,紅色的山岩從江邊垂直矗立,高高地聳入雲霄,日光只有在中午才能射進這陰暗的峽谷。江水洶涌著沖擊在猙獰的礁石上,激起了翻滾的波浪,捲起了巨大的旋渦。瀑布從高山上傾瀉下來,在空山中發出可怕的轟鳴。險峻的高山下,奔騰的江水在這里以它的粗獷、它的雄偉震懾著人,激動著人。」 更為震懾人、激動人的時間是夜晚。當晚上八、九點鍾,一輪圓月在陰森的峽谷黑黝黝的大山後面緩緩升起,照亮了咆哮的大江時,童恩正感到了古峽的庄嚴、肅穆,對大自然產生了一種原始的敬畏。 就是這種對大自然神秘、恐怖氣氛的原始敬畏,加上對考古學、對冒險生活的熱愛,使他回到成都以後,在一個星期的時間內寫出了《古峽迷霧》。上海少兒出版社於1960年出版了年輕大學生的作品。作品一發表,便受到了青少年讀者的歡迎。 《古峽迷霧》的出版,幾乎改變了童恩正的命運,使他走上專業文學工作者的道路。1961年,童恩正大學畢業。那一年,著名電影演員馮喆由上海調到峨眉電影製片廠工作。他看到《古峽迷霧》以後,便到四川大學去找童恩正。著名演員來找一個普通的青年學生,使童恩正感動至深。交談中,馮喆稱贊童恩正有想像力,會編情節,而這兩點正是一個編劇必備的品質。他建議童恩正去當編劇。以後,馮喆將童恩正介紹給峨眉電影製片廠的廠長朱丹南。朱丹南很欣賞這位青年作者,童恩正大學畢業後,便將他要來峨影廠擔任編劇工作。他到峨影廠工作以後,開始改編《古峽迷霧》的電影劇本。改編還未完成,四川大學將他又要回學校,擔任馮漢驥教授的科研助手。從此,他開始在考古學和文學兩個領域里縱橫馳騁,過起了身兼兩個工作領域的「兩棲人」的生活。 《古峽迷霧》的出現,在中國的科幻小說史上,是一個有轉折意義的事件。雖然中國科幻小說早自清末即有源流,民國時期亦有後繼。然而真正成為氣候,還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當時百廢待興,急需大量科技建設人才,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培養科技人才,又需從少年兒童抓起,於是一種具有當時中國特色的科幻作品應運而生。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科幻一開始就植根於「科普」和「兒童文學」的園地里。因此在50-60年代早期的科幻作品,大多不離這個主旋律。與其說是科幻小說,不如說是兒童科幻故事,或圖解的科學知識。這樣安排出於特殊的時代情況,固然無可厚非。但是畢竟遠離文學正道,不理解科幻小說的本質,說到底是小說,而不僅是科學。不能僅僅作為宣講科學知識的一種故事載體,單純等同於「科普」的代名詞。 《古峽迷霧》以小說的形式出現,文情並茂,在主題構想、情節安排、人物刻畫和意境描繪等諸方面都展現了小說和科學幻想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讀者。這篇小說的問世,猶如石破驚天,予人以震動和清醒劑的感覺,為中國科幻小說揭開一個新篇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童恩正被迫擱筆十年,遭遇了中國知識分子們所遭遇的共同命運。他的朋友一個接一個性離開了這個世界,馮喆被殘酷折磨,受凌辱,受毒打,終於用他的一死,維護了一個藝術家的尊嚴。他小時候的密友,同他共同創辦「唯是頂好」公司的李明智,1967年在大連工作時,也因受到迫害,義不受辱,蹈海身亡…… 在十年浩劫中,童恩正因為寫作《古峽迷霧》受到批判。批判的理由十分荒唐。善於聯想的工宣隊員,居然說《古峽迷霧》中的秦軍就是人民解放軍,巴國王子則是蔣經國。理由是充分的:蔣介石是從重慶逃到台灣的,而巴國王子也是從重慶逃到黃金洞的。結論:《古峽迷霧》是為蔣介石招魂的。 於是,《古峽迷霧》中的人物受到追查。在追查過程中,人們有了驚人的發現,原來,主人公之一,助教陳議;是三十年代國民黨福建省主席。外調人員到了童恩正的故鄉湖南長沙,看童恩正一家和國民黨將領間有何聯系。可笑的是,陳議當福建省主席時,童恩正尚未出生,何況,福建同湖南有千里之遙,這種聯系實在無法建立。 工宣隊員更為重大的發現是,《古峽迷霧》中的主人公楊傳德教授,竟然實有其人,是童恩正小時候的朋友。 其實童恩正是故意借用他的名字來開玩笑。楊傳德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被分到原於能研究所工作。這下子證據確鑿:童恩正串通楊傳德,泄露國家原於機密!童恩正和楊傳德受了一場驚嚇。然而,他們還是感激工宣隊的,如果沒有這些人,他們這一對失去音訊多年的患難之交也許是一輩子也不會重新建立聯系的。 在這樣的氣氛下,童恩正自然無法繼續寫作,直到「四人幫」垮台。從1977年起,同他完全斷絕了關系的文藝界,迅速地又向他伸出了友誼之手,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有的要重印他過去的作品,有的約他寫點新作品。1963年曾經同他一起改編電影文學劇本《古峽迷霧》的沈寂,剛剛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恢復工作,立即來信鼓勵他繼續從事電影文學創作。1978年5月,他去上海出席全國科普創作座談會,又會見了他所敬佩的高士其與鄭文光、葉永烈、肖建亨、劉後一、周國興、張鋒等科學作家。劫後重逢,他同作家們都很興奮,相約共同為繁榮中國的科學文藝創作作出貢獻。童恩正重新拿起筆來,以比過去更強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投入了創作。他在完成教學和科研工作之餘,改寫了《古峽迷霧》和《珊瑚島上的死光》,並在沈寂的協助下,將它們改編成了電影劇本。他還寫了《雪山魔笛》、《追蹤恐龍的人》、《宇航員的歸來》、《暉暉的小夥伴》等科學幻想小說。 童恩正在1963年寫的科幻小說《珊湖島上的死光》,在1978年發表後轟動全國,獲得全國第一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並且立即拍攝了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受到正統文學和廣大社會鼓掌歡迎,熱情伸開雙臂擁抱接納。就是這篇作品,同時被資深科幻小說評論家評議為中國科幻小說重文學流派的代表作。後來,這篇小說還被改編成連環畫、廣播劇,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雖然,童恩正對自己的這篇小說評價並不很高。他認為,這篇作品受到社會歡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十年浩劫後文藝界是一片空白,他的這部饒有趣味的作品正好適應了人民大眾對填補精神空白的需要,正如一個人在餓極時吃一碗茶泡飯也香一樣。但是,他卻從中受到很大鼓舞,決心要拿出較高水平的作品來報答熱愛他的人民。 一位非常器重童恩正的老領導嚴肅地對他說:「我知道你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你能寫小說、電影。我們也不是不支持你寫這些,你能為人民做出越多的貢獻我們越高興。只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國家培養你,是希望你成為學術界的帶頭人,而不是……」史學界的一些老師和朋友的意見也與這位老領導一致。 其實,童恩正認為,做學問與創作科普作品不僅不矛盾,還可以互相促進,一加一大於二。 不少史學界的朋友都認為童恩正是一個怪人。他常常從出其不意的方向殺出來,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寫出見解獨特的論文。而這,正是得之於他為寫科學文藝作品而經常看科學資料的緣故。十年浩劫中,童恩正看了一份資料,介紹一位美國教授利用電子計算機綴合甲骨碎片的試驗。童恩正靈機一動,覺得對方用的方法還可以改進。這項試驗的道理是這樣的:要辯認甲骨文,首先要盡可能地綴合破碎的甲骨。這是由於甲骨文是刻在烏龜的腹甲上的。烏龜的腹甲由丸塊骨板組成,這九塊骨板是由膠質連接的。龜埋在地下,天長日久久,膠質破壞,骨板破裂,發掘出來會成為一堆亂麻般的無法辯認的碎片。以前,考古學家們往往依靠經驗和記憶力,艱難地拼合著破裂的龜甲。假設用從拼湊甲骨文中摸索到的一些規律來編製程序,將這製成軟體,輸入電子計算機,綴合的速度就將快得多。於是童恩正邀約了兩位搞計算機的朋友一起編制了綴合龜甲的程序,輸入電子計算機,初步結果是成功的:電子計算機綴合龜甲的成功率在40%上下,超過了那位美國教授。論文發表後,引起了大洋彼岸那位教授的注意。於是,他發出邀請,要童恩正迅速訪美,切磋學問。這就是後來在1980年終於成行的童恩正訪美的由來。 對於生理學的關注也使童恩正有了新的發現。童恩正在他的著名的考古學論文《試論早期鋼鼓》一文中,除用考古學,地理學,土壤學的知識論證了早期銅鼓起源於我國雲南東部高原的一支屬於濮僚系統的農業民族,否定了銅鼓起源於越南的學說以外,還對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銅鼓的神秘功能作出了科學的解釋。由於銅鼓有節奏的聲音具備某些神秘的刺激作用,致使流行銅鼓地區的人民對之產生了崇拜心理,銅鼓成為權威的象徵,在祭祀,戰陣中使用,用於震懾和號召群眾。這並非迷信,因為人類學家發現,某一頻率的有節奏的鼓聲能引起參加祭典的人反常的感覺和行動,如自我陶醉,出現幻覺,身體的反常扭動甚至痙攣等。而為什麼這種鼓聲能引起反常感覺和行動,人類學家並未回答。童恩正注意到了生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回答了這個問題。原來,生理學的實駿證明,有節奏的聲音能刺激大腦皮層的感覺中樞和運動中樞。人類基本腦波的平均頻率為每秒八至十三周,所以,鼓聲的頻率為每秒7~9拍時,人們就會明顯地表現出反常的動作。因此,鼓聲神秘的刺激作用是由於鼓聲的頻率與人腦波的平均頻率一致引起的。 涉獵其他科學知識,長期在社會中觀察和寫作,幫助一考古學家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這在童恩正的學術活動中的例子並非一件、兩件。同樣,一個考古學家豐富的實踐活動幫助一個科學作家,這在童恩正的兩棲生活中也不鮮見。二十多年來,童恩正像他小時候崇拜過的徐霞客一樣,走遍了祖國大部分地區。長江南北,大河上下,都曾留下過他尋幽訪古的足跡。他曾經兩次越過我國西南最雄偉的橫斷山脈地區,經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而直達雅魯藏布江。那皚皚的雪峰、深陷的峽谷,充滿了大自然的魅力。祖國山河的壯麗,歷史的輝煌,使他深深地以自己作為一個中華民族的子孫而感到自豪。在考古調查和發掘中,他又有機會十分自然地與群眾接觸,不是「體驗」生活,而是「參加」生活。他曾經多次蹲在火塘旁邊,與藏族同胞喝青稞酒,與羌族同胞喝咂酒,與彝族同胞喝包穀酒,聽他們吟唱開天闢地的神話、古老的傳說、舊社會駭人聽聞的苦難,「四人幫」時代新的壓迫和生活的艱辛。這時,童恩正感到他們內心的喜怒哀樂,體會到他們朴質真誠的感情。這一切,構成了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的泉源。 兩棲,對於童恩正來說,每一棲對另一棲來說,都不是負號,而是正號。二十多年來,童恩正發表了三十多篇考古學論文,其中有四篇獲得四川省社會科學一等獎。童恩正還寫了一本地方史:《古代的巴蜀》。這部書成了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四部國川大學教職員的著作之一。同時,童恩正在科學文藝的創作中也獲得了突出的成就。由於他的成就,他成了中國科學文藝的代表作家之一,被人譽為中國科幻小說的「四大金剛」之一,擔任過中國科普創作協會科學文藝委員會主任委員、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和成都市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1991年,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童恩正赴美講學,後移居美國。在美國期間,他擔任了多所大學的教授,成為美國知名教授之一,並在學術上卓有建樹,著述頗豐。這期間,童恩正曾多次返國,關心祖國的科學研究和科普創作。每次回國,他都要同四川科普作家群歡聚一堂,談笑風生,令參加聚會者沒齒不忘。他在生時最後一次返國,與其弟恩文及筆者聚首2日,相談甚歡。他談到自己正在全力創作偵探類科幻小說,並為此購買了各種武器以親身體驗槍戰。誰知,這竟成永訣。這年4月,童恩正患肝病在美國住院治療,因換肝手術失敗猝然離世。
④ 一部小說學生用甲骨文寫的小說叫什麼名
一個美麗的故事 有個塌鼻子的小男孩兒,因為兩歲時得過腦炎,智力受損,學習起來很吃力。打個比方,別人寫作文能寫二三百字,他卻只能寫三五行。但即便這樣的作文,他同樣能寫得美麗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課,題目是《願望》。他極其認真地想了半...
⑤ 哪個小說裡面主人公考試的時候用甲骨文寫的作文
採納率:53% 2級 2014.06.23
今年四川的一位高考考生用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多種古文字寫高考作文,對此,不少網友甚至專家驚呼該生是人才,高校應破格錄取。「一個研究甲骨文幾十年的人,要用甲骨文寫兩三百字的文章都要花1~2個月」,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古文字專家何山青表示。高考考生卻在高考考場上用各種古文字寫下一篇近千字的作文,不能不說這位考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高考作文約定俗成的字體是簡體字,想必這位求學十幾年了的考生不會不知道這樣的「游戲規則」,他卻在寫高考作文的時候通篇使用古文字,他的行為或多或少有標新立異、投機,甚至作弊的嫌疑。高考錄取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對破格錄取必須慎重,一個在考試試卷上用「非主流文字」寫作文的考生即便再有才能,也不應被破格錄取,因為如果破了這個例,無疑會助長一些考生在高考考場上投機的風氣,說不定,往後高考答題卷上會出現滿族文字、壯族文字甚至「火星文字」等等令閱卷老師一頭霧水的字樣,那樣不僅給閱卷工作帶來極大不便,而且無異於考生在答題卡寫上自己大名之類的作弊行為。近年來,破格錄取的新聞在高考錄取工作中層出不窮。因為文學造詣極深,少女作家蔣方舟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江蘇青少年發明家」劉峰的高考成績只有266分,最終卻被南京信息技術學院破格錄取;因為對瀕危植物虎顏花長期研究,華師附中考生吳彬旋雖然高考分數低於重點線,但還是被中山大學破格錄取……這些學生被破格錄取,都不是他們在高考這種講究原則、注重踏實的場合嘩眾取寵、標新立異而得到高校的青睞。當然了,用古文字寫作文這樣的個案在我國的高考歷史上史無前例,如果確定沒有作弊的情況下我們的反應不必過激,而且能用多種古文字寫一篇近千字的高考作文的考生無疑是個人才,對這樣的人才我們不能全盤否定,畢竟高考作文並沒有規定必須用怎麼樣的字體,所以用古文字寫高考作文的行為並不關乎到個人品質等等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學校、社會應該尊重他,如果今年他的分數線能上哪一批次哪所院校哪一專業,在他所填報的志願的基礎上,高校不應把他當成另類而拒之門外。同樣的,如果他今年落榜,古文字的專家學者應該給他鼓勵和幫助,幫助他通過其他渠道,如自學考試等方式考入大學;或復讀一年,來年通過正常的高考途徑考進他所擅長的古文字專業,雖然這種的結局可能對他來說比較殘酷,但筆者相信,這樣的教訓對他日後的成長有益無弊,
⑥ 「介紹"用甲骨文怎麼寫
一、「介紹」用甲骨文的寫法:
魯迅《關於<小說世界>》:「總之,新的年青的文學家的第一件事是創造或介紹,蠅飛鳥亂,可以什麼都不理。」
4、使了解或熟悉。
老舍《駱駝祥子》一:「我們所要介紹的是 祥子 ,不是駱駝,因為『駱駝』只是個外號。」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一:「 馮永祥一聽她給自己介紹姓名,就懂得她不滿意剛才的稱呼。」如:介紹情況、介紹經驗等。
⑦ 主人公考試全科滿分,作文還是用甲骨文寫的,小說叫什麼
兄弟你找到這部小說了嗎
⑧ 用甲骨文寫作文
今年四川的一位高考考生用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多種古文字寫高考作文,對此,不少網友甚至專家驚呼該生是人才,高校應破格錄取。
「一個研究甲骨文幾十年的人,要用甲骨文寫兩三百字的文章都要花1~2個月」,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古文字專家何山青表示。高考考生卻在高考考場上用各種古文字寫下一篇近千字的作文,不能不說這位考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高考作文約定俗成的字體是簡體字,想必這位求學十幾年了的考生不會不知道這樣的「游戲規則」,他卻在寫高考作文的時候通篇使用古文字,他的行為或多或少有標新立異、投機,甚至作弊的嫌疑。
高考錄取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對破格錄取必須慎重,一個在考試試卷上用「非主流文字」寫作文的考生即便再有才能,也不應被破格錄取,因為如果破了這個例,無疑會助長一些考生在高考考場上投機的風氣,說不定,往後高考答題卷上會出現滿族文字、壯族文字甚至「火星文字」等等令閱卷老師一頭霧水的字樣,那樣不僅給閱卷工作帶來極大不便,而且無異於考生在答題卡寫上自己大名之類的作弊行為。
近年來,破格錄取的新聞在高考錄取工作中層出不窮。因為文學造詣極深,少女作家蔣方舟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江蘇青少年發明家」劉峰的高考成績只有266分,最終卻被南京信息技術學院破格錄取;因為對瀕危植物虎顏花長期研究,華師附中考生吳彬旋雖然高考分數低於重點線,但還是被中山大學破格錄取……這些學生被破格錄取,都不是他們在高考這種講究原則、注重踏實的場合嘩眾取寵、標新立異而得到高校的青睞。
⑨ 有一個小說女主角寫了一篇甲骨文考進了大學
我隱約記得是重生文?....
⑩ 求 《甲骨文》 彼得海勒斯 著 謝謝
親~~您好~~
小說已經上傳~~
下載附件即可~~
如果附件失效~~記得追問我喲~~
如果有任何疑問~~也記得追問我或者通過網路Hi聯系我~~
我將回復您~~
如果親滿意,也記得及時【採納為最佳回答】
如果能點個【贊】那就再好不過了~~
祝您閱讀愉快~~
ps:樓主可以放心下載附件~~財富值只對其他人有效~~
-----來自團隊【每逢佳節胖三斤】
網路ID:箬影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