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授科幻小說閱讀
❶ 如何給孩子講解科幻小說中的故事
要看是多大的孩子了。
❷ 有哪位科幻閱讀者能為我進行指導 (我的科幻小說)
2411203445,寫上備注
❸ 科幻世界有多遠
最近,由《星際穿越》《三體》帶動的科幻熱讓象牙塔里的科幻文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北京師范大學近日宣布,明年起正式招收「科幻文學」方向的博士生,此舉將填補國內高校在科幻領域文學的研究空白。那麼,在科幻文學發達的歐美國家,有沒有專門培養相關人才的高校或研究機構?當代歐美有哪些知名的科幻文學寫手?還有,科幻文學對我們的生活究竟意味著什麼?那些變為現實的科幻文字告訴我們,科幻文學除了能延伸我們的想像力,還能引領世界的現代化進程。
寫手如何煉成
科幻小說誕生於19世紀的歐洲,是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產物。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幻小說在歐美各國流行,並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實際上,在歐美科幻小說繁榮的背後,透露出的是各國對科幻文學創作人才培養的重視。
美國:數百所大學設科幻文學課程
美國人在科幻小說家的培養上有很多種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渠道是大學的正規教育。美國相關統計表明,北美地區數百所大學開設了和科幻小說有關的專業,其中密蘇里大學羅拉分校在1959年就開設了科幻小說課,伊利諾伊州高校里的科幻文學教材還收錄了中國科幻作家葉永烈和童恩正的作品,阿肯色州亨德森州立大學的科幻課包括學習科幻流派背景、現代科幻及科幻類型與分類,加州的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設有外星人文學課,加州帕沙迪納社區學院則設有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課程。
除大學教育外,科幻小說研究協會、科幻詩人協會以及小說寫作培訓中心等社區機構,也是推動美國科幻文學創作的重要力量。最著名的是堪薩斯大學的GUNN科幻小說學習中心。這個中心提供全方位的創作培訓,一些課程是研究生必修科目。GUNN中心還舉辦創作評選,為學員頒發獎學金以資鼓勵。更具影響力的頒獎禮是美國科幻小說研究協會的終身貢獻獎、表彰年度雜文的先鋒獎、表彰為科幻出版和編輯工作作出傑出貢獻的服務獎等。很多科幻文學寫手視獲得研究協會的表彰為至高榮譽。
德國:理科生馳騁科幻文壇
近年來,德國出現科幻文學熱,新涌現出一批科幻文學作家,德國高校和社會文學機構也紛紛推出科幻文學課程,輸送創作人才。德國哈根遠程大學文化和人文系「新德語文學和媒體藝術歷史」專業於今年冬季開設了科幻文學課程。這門課程不僅教授德國及世界科幻文學的歷史,還包括分析有代表性的科幻文學作品,並學習著名作家的寫作技巧。像哈根遠程大學這樣設立科幻文學課程的高校還有很多,如德國哥廷根大學、比勒菲爾德大學、波茨坦大學等。
不過,對學生來說,要成為合格的科幻寫手並非易事。據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文學系學生芭芭拉介紹,學生每月必須讀兩本科幻文學作品。每周有專題報告、小組討論等活動。課程結束時,學生還要交一篇幾十頁的科幻小說。有的學生還自費出版作品,在法蘭克福書展和萊比錫書展上自我推銷。
據悉,科幻文學在德國雖被歸為文學類專業,但授課教師卻不限於人文和藝術類。來自太空、核能、海洋、氣候等領域的科學家也給大學生講課。德國一所海洋科學研究所的學者維奈爾就是其中一員,他表示,要成為科幻文學家,僅看儒勒·凡爾納等名家的小說是不夠的,「科學現狀比任何大學生能想到的更離奇」。
英國:獨立思維成就科幻文學創作
在英國,科幻文學職業作者層出不窮,這和英國學校的教育環境以及社會鼓勵科幻文學創作的氛圍密切相關。據悉,科幻小說是英國校園書店裡賣得最火的圖書之一。科幻文學課程之所以能在英國課堂上立住腳跟,是因為學生們樂意通過研究自己喜歡的小說來獲得學分。更重要的是,這種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學課程能夠滿足他們探索人性的好奇心。
在英國的不少大學,科幻小說創作是從本科到博士階段都有的研究方向。例如,蘇格蘭的斯特林大學通過讓學生自行組合課程的方式,培養出了不少科幻文學人才。從該校畢業的伊恩·班克斯就被美國《時代》周刊稱為「英國同時代作家中最有想像力的人」。多數英國科幻文學愛好者表示,自己的寫作興趣源於學校傳授的客觀獨立思維方式。他們喜歡用這種方式來看待社會亂象,並將自己的觀點寫入科幻文學。
法國:不少大師是「半路出家」
法國是科幻文學的發源地之一,百年來科幻文學大家層出不窮。不過,大學並沒有開設專門的科幻文學專業,也沒有「科幻博士」之類的學位,法國科幻作家多為「半路出家」。法國科幻作家極少是文學系出身,而是以工科或新聞學背景居多,這是因為科幻作品需要豐富的信息和系統的自然科學知識,擁有工科、新聞學背景的人更具優勢。這種學科的尷尬讓法國的科幻文學教育出現「亞文化」特色,即本應有所貢獻的各大學文學系對科幻研究長期不夠重視。倒是學術研究機構,通過研討會、展覽等方式介紹科幻文學創作成果、獎掖後學,如2010年-2011年法國拉維萊特科學院舉辦了號稱「盛會」的科幻展示研討會。法國尼斯大學自2003年起,每隔3年舉辦一次科幻作家學術研討會。
相比而言,出版社和雜志社是法國科幻人才培養的主力軍。1974年,法國科幻文學創作動漫家莫比烏斯等組建科幻動漫創作團隊「人形聯盟」,並創辦第一份科幻動漫周刊《金屬咆哮》,扶植了大批科幻作者。2000年,法國第一家專業性科幻、奇幻出版社——布拉格隆內獨立出版社成立,先後推出多套科幻叢書和科幻系列漫畫。
當代著名科幻寫手
人類從19世紀全面進入以科學發明和技術革命為主導的時代後,一切關注人類未來命運的文藝題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現未來的科學技術。也因此,一個多世紀以來尤其是當代,歐美一些國家誕生了許多著名的科幻文學作家。
美國科幻黃金時代「四大才子」
美國的科幻小說創作非常活躍,被維基網路列為科幻小說家的就有1200多人,其中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雷·布雷德伯里以及范·沃格特被譽為美國科幻黃金時代久負盛名的「四大才子」。由於篇幅有限,下面僅介紹其中一位——雷·布雷德伯里。
雷·布雷德伯里(1920年-2012年),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個小鎮,很小的時候就是個科幻迷。遷居紐約後,他結交了很多科幻迷,並參與科幻組織的活動。他的首篇獲得印刷的短篇小說《霍勒波岑的困境》,發表於1938年的《幻想!》雜志,那是一份科幻愛好者的雜志。
1945年,雷·布雷德伯里的短篇小說《大布萊克和白色游戲》被評為全美最佳短篇小說。從這年開始,布雷德伯里開始在《紳士》《女士》以及《礦工》等非科幻雜志上以科幻作家的身份發表作品,並因此在以後的1947年和1948年兩次榮獲歐·亨利獎。布雷德伯里在這一時期發表的300餘篇科幻作品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首發在科幻類雜志上,他為科幻小說生存空間的擴大作出了巨大貢獻。1946年發表的《百萬年野餐》是布雷德伯里最成功的短篇小說之一,引發了一系列有關火星人的浪漫故事。
加拿大「科幻教父」羅伯特·索耶
羅伯特·索耶(1960年至今)是加拿大的「科幻教父」,他的履歷表上有著一長串榮譽——作為為數不多的包攬雨果獎、星雲獎和坎貝爾獎三大最具影響力的科幻獎項的作家,他出版了22部長篇科幻小說,包括「恐龍三部曲」、《金羊毛》、《計算機中的上帝》等,2007年,他被中國讀者評選為「銀河獎最受歡迎外國科幻作家」。
同時,這位科幻大師還是政府機構、科研部門甚至跨國公司的座上賓。他常年擔任「探索」頻道加拿大版的評論員,為《科學》與《自然》雜志撰寫專欄,並受邀擔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規劃局等機構的顧問,甚至在谷歌、摩托羅拉等公司擔任咨詢顧問。
索耶是記者出身,從小就愛讀科幻小說。1985年,25歲的他得到了一個采訪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的機會,自此他堅定了成為科幻作家的信念,並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科幻小說創作。他的小說涉及多種主題,從電腦狂魔、恐龍復活、時間旅行,到平行時空、太空偵探。他晚年的作品《人性分解》則講述了人類對宇宙和內心的雙重探索。
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1917年-2008年),是英國及斯里蘭卡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以及國際通訊衛星的奠基人。作為英國當代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克拉克獲得3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1986年克拉克被美國科幻與奇幻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大師獎。此外,克拉克還出資創建了「阿瑟·C·克拉克獎」,每年評選一次,以獎勵前一年出版的最佳英文科幻小說。
克拉克幼時就喜歡仰望星空和閱讀舊的美國科幻雜志。自1950年起,他開始創作科幻作品。他以「太陽風」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太陽帆船》曾引起美國國家宇航局的注意,並因此而關注這一領域的研究。1952年,克拉克成為全職作家,投入科幻文學創作。1956年出版《城市與星星》,短篇小說《星》獲得雨果獎。1964年與庫布里克共同構思《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和劇本,小說在一些情節上與電影略有差異。
克拉克被譽為最偉大的太空預言家。1945年,二戰剛剛結束,克拉克就在《地外中繼》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地球軌道上空的同步衛星傳送通訊信號的設想。此後,他預言的用太陽風驅動的飛行器,也被歐洲空間局等在實際太空探索中驗證。即使更加狂放的「太空梯」的設想,隨著現代科學尤其是納米技術的進展,也已經不再是笑談。
法國科幻作家赫內·巴赫札維勒
赫內·巴赫札維勒(1911年-1985年),也翻譯為勒內·巴雅維爾,法國作家、記者、評論家,出生於法國東南部德龍省尼翁斯鎮,是首位提出時間旅行中「祖父悖論」的科幻作家。作為科幻作家,巴赫札維勒常常以科技加上人類的瘋狂與愚蠢導致文明的陷落為主題,同時在混亂的時代背景中描寫永恆的愛情,給和小說中主人公一起經歷不可逆轉的絕望的讀者一些希望。他的作品充滿詩意和哲理。雖然他的作品極少被用來在學校中教授,但在法國社會很受歡迎。其代表作有《冰人》、《蹂躪》、《天堂的玫瑰》等。
科幻變成現實
科幻小說的最大魅力就在於,它賦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來得以實現的極大可能,有些甚至就變成了現實。機械手錶、鐵皮船、機器人、飛船、火車等,這些都曾是科幻小說里描述的事物,現在都成為了現實。此外,上世紀40年代科幻小說中描寫的計算機、火箭與核武器,10多年後全部變成了現實。
潛艇
美國發明家西蒙·萊克被譽為「潛艇之父」,他自從1870年閱讀了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後就迷上了海底旅行和探險。萊克的新發明包括壓載艙、潛水艙和潛望鏡。他的公司於1898年製造了第一艘在公海成功航行的潛艇「亞古爾英雄號」,並收到凡爾納的賀信。
直升機
雖然儒勒·凡爾納最著名的虛構作品可能是潛艇「鸚鵡螺」號,但是這位法國作家還對航空旅行的未來進行了大膽設想。現代直升機的發明者埃格·西科斯基是在他小時候讀過的這位著名科幻作家的書《征服者羅比爾》的啟發下發明了直升機。西科斯基經常援引凡爾納的話說:「一個人能夠想像出來的東西,另一個人都能把它變成現實。」
火箭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哥達德製成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並於1926年3月16日成功發射升空。他是在閱讀了1898年報紙連載的H.G·韋爾斯描寫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小說《世界大戰》後,開始迷戀上太空飛行的。哥達德後來回憶,星際飛行的想法「引起了我無限的遐想」。
手機
摩托羅拉公司的產品研發部門負責人馬丁·庫珀認為,是《星際迷航》里的發報機促使他在20世紀70年代初設計了第一部手機。庫珀說:「對我來說,那並不白日夢,而是一個奮斗的目標。」
太空旅行
在《2001太空漫遊》問世的年代,飛向太空意味著粗笨的火箭和累贅的宇航服,而電影卻展現出一種誘人的可能:在未來,人們使用與普通飛機類似的飛行器,而且無需經過特殊的訓練就能遨遊太空。如今,太空旅行不再是官方專有的「禁區」,已經有兩名億萬富翁通過俄羅斯的火箭完成了「太空自費游」,更有多名民間人士在研製自己的太空飛船。
❹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幻小說家
首先要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其次要有文字功底,要有講故事的能力
❺ 科幻小說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足夠的詞彙量,以及對這些詞彙的正確理解和正確使用。 語文詞彙散見於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廣泛的閱讀和細心的積累可以提供幫助。
第二,精讀文章的能力。 讀一篇文章不僅僅要讀懂內容,還要讀懂文體、結構、技巧、主旨。不能總是讓自己成為讀者,而應該從創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作者說了什麼,他怎麼說的,他用了哪些技巧,他想表達他對於世界的什麼認識和觀點。
第三,對於語言和文化的基本了解。 掌握語言基本詞彙和特點,讀懂淺易的文言文,了解古代文化常識、古人的觀念和追求。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也是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追根溯源,才能傳承發展。
第四,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足夠多的古詩文,對古代知名作家有基本的了解。 凡是要求背誦的古詩文最好能熟讀成誦,理解深刻,經久不忘。對於知名作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王安石等最好能讀一下相關傳記。一方面有利於理解其作品,另一方面有利於理解古代社會和文化。
第五,觀察、體驗、閱讀、思考、表達是一體的。 沒有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不可能有對世界的感性認知,沒有廣泛的閱讀不可能加深對世界的理解。這里的廣泛閱讀不僅僅局限於文學作品,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哲學、心理等方面的著作都可涉獵,他們不僅可以增廣見識,還能提供認識世界的不同角度,提供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 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是我們表達的基礎。沒有對這些問題的個性化思考就只會人雲亦雲。
科幻小說考查的不僅僅是語言表達能力,而是對整個語文能力的綜合考察。沒有體驗、閱讀、思考,空洞的表達是打動不了人心的。科幻小說閱讀理解雖有技巧,但一切技巧的前提是實力的提升。
❻ 如何成為一名科幻小說家
千萬不要多看別人的科幻小說,看多了你就寫不出自己的科幻小說了。
❼ 如何寫好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可以分硬科幻和軟科幻,硬科幻的技術要求比較高,天文地理物理化學數學歷史。。。等等都是要求有一定的基礎的,否則寫出來的小說就會不倫不類。。。軟科幻應該比較適合新手寫作,題材可以從身邊任何的場景、角度入手,需要把握住你的科幻框架背景與人物之間的協調性…題材的選擇會直接影響你小說的質量,所以我建議你先多看些科幻小說,推薦中國的科幻作家劉慈欣、何夕、王晉康等老師的作品,外國的硬科幻作家比較多一些,推薦羅伯特.海因萊茵、道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漫遊指南)……另外,你還可以買一買雜志《科幻世界》看看,這個雜志非常不錯,,也有介紹怎麼寫科幻小說的,推薦你去看看…另外,你的科幻意識要足,這方面可以通過多看科幻電影可以培養……最後想和你說,科幻小說的寫作如何寫好,不是我在這兒三言兩語的就可以告訴你的,你需要大量知識、書籍的積累才能寫出好作品,祝你成功!
❽ 如何寫科幻小說
想什麼就寫什麼!最後再改嘛!不要只想不寫,經常練練就會寫出來了!還有記得多看科幻小說,最好都能背出好的句子,這樣對你有很大幫助的!
❾ 科幻小說寫作技巧
單線式結構中的線索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物,或者事。在科幻小說中,以物、事,特別是具有神奇色彩的物或事為線索的情況要遠遠多過以人為線索情況,某種神秘事件從出現到解謎,通常就是一篇科幻小說的全部內容。這也是科幻小說的重要特徵。
二,復線式結構,即以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交插表現形成的結構。復線式又分平行復線、主次復線、明暗復線等情況。村上春樹的科幻小說《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是平行復線的典型。「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兩個線索一直平行出現,直到小說結尾處才合為一體。王晉康的《生死平衡》是空間上主次復線的典型。圍繞主人公皇埔林展開的故事是主線,其餘是復線。劉慈欣的《地火》是時間上主次復線的典型。劉欣主持的地下煤制氣實驗上主線。一百多年後一個初中生體驗前輩采礦生涯的內容是副線。而他在《鄉村教師》里,更是運用復線式結構的佳作。一方面是極端落後的鄉村學校環境,一方面是先進得無法理喻的銀河系「碳基智慧生命」和「硅基智慧生命」的大戰。兩條線索最後交匯到一處,取得一種奇特的美學效果。金·凱利主演的科幻片《楚門的世界》則是明暗副線的典型。主人公被製片人操縱的生活是明線,製片人的活動是暗線。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是圍繞著主人公的明線,直到內容過了一半才進入另一條線索,揭開謎底。
三,散文式結構。這種結構打破了情節核心,以作者希望創造的某種意境、氛圍、情感為結構中心。比如克拉克的名著《地球凌日》,就是宇航員臨死前的樂觀主義精神為結構中心。國內作品採用散文式結構的有劉維佳的《黑太陽升起來》、凌晨的《燃燒的星球》,以及天津作者張卓的短篇科幻小說等。散文式結構較易表達作者的內心感受。不過,由於沒有情節線索,讀起來不太有趣,散文式結構的小說是那種提供給知音細細品味的作品。
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輻射式結構。在這種結構里,情節從一點發散開,向不同的方向輻射。王晉康的《解讀生命》也運用了這種結構。在這篇小說里,外星人來到地球,並且在與人類的沖突中被殺死。然而它們那種奇怪的死法最終沒有得到解釋。父子兩代科幻作者就根據這種死亡現象,虛構出不同的致死理由。在這里,小說從外星人死亡這個事件開始輻射出去,引出了不同的線索。與其它結構方式相比。輻射式結構過於復雜,適用范圍也小。
更有一些表面上凌亂不堪的結構方式,卻正符合作品本身的主題。比如,賽伯朋克流派的開山之作《神經漫遊者》,被譯成中文後,許多讀者無法接受那種天上地下的隨意式結構。但作者運用這樣的結構方式,正是為了表現網路世界裡人們支離破碎的生活特點。
上面這些結構方式,主要談了小說的主幹部分。小說的開始和結尾也是作者必須要注意的。開始決定了一篇小說是否吸引人,在讀者缺乏時間和耐心的今天,開始部分不吸引人,小說就失敗了一半。甚至可以這樣說,三五個自然段里不能讓讀者喜歡的作品就是失敗的作品。而結尾則決定這篇小說能給人留下什麼回味,好的結尾可以把全篇的努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開始和結尾的構思往往更費力氣。
楊平的小說《黑客事件》的開始一個自然段只有一句話:「這個世界只有二百五十六色」。了解計算機技術的讀者一下子就知道,這是一個數字虛擬世界的故事。而對計算機技術了解不多的讀者也會產生疑問:什麼叫「只有二百五十六色」?這個優秀的開篇一直為科幻愛好者稱道。王晉康的《生死平衡》用了一個歌舞昇平式的開端:人類終於消滅了天花,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來到最後一個天花病人那裡,想取些樣本,卻得知已經有神秘人物取走了樣本。這個很喜氣的開始卻為後面的悲劇故事埋下的伏筆。
出色的結尾在科幻小說中也屢見不鮮。在克拉克的《與拉瑪相會》中,外星人的巨大飛船絲毫不理會人類的一番折騰,從太陽中得到能量後,轉頭高速飛走。星河的《殘缺的磁痕》中,主人公放棄了躲避地球磁場變化的機會,讓女友進入隱蔽所,獨自去面對危險的未來。這些結尾都把充分的想像空間留給了讀者,同時又結束了整個故事。
不過,對於不少作者來說,寫小說開頭時還很有創作沖動,寫到結尾時可能就會煩了、倦了,於是匆匆收尾了事。如果有這種情況,作者一定要提醒自己重視結尾的構造。
掌握小說的結構藝術,還要了解所謂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一種電影藝術手法,指把本來不在同樣時空的畫面、聲音等因素擺放在一處,使觀眾產生聯想,達到編導希望的效果。蒙太奇手法原本是電影工作者汲取自小說的技巧。只是這種技巧在小說創作中不為人注重。當蒙太奇在電影里大放光彩時,小說家們又把它請回來,加以改造,成為一種成熟的小說結構技巧。
(還是我,接上個回答)
❿ 如何構思小說 如何構思科幻小說
科幻:就是以科學為基礎或以科學為依據而寫的幻想小說.
玄幻:比較古樸,大多都在古代,或者是中世紀發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