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科幻小說需要哪些准備
① 科幻小說寫作技巧
單線式結構中的線索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物,或者事。在科幻小說中,以物、事,特別是具有神奇色彩的物或事為線索的情況要遠遠多過以人為線索情況,某種神秘事件從出現到解謎,通常就是一篇科幻小說的全部內容。這也是科幻小說的重要特徵。
二,復線式結構,即以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交插表現形成的結構。復線式又分平行復線、主次復線、明暗復線等情況。村上春樹的科幻小說《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是平行復線的典型。「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兩個線索一直平行出現,直到小說結尾處才合為一體。王晉康的《生死平衡》是空間上主次復線的典型。圍繞主人公皇埔林展開的故事是主線,其餘是復線。劉慈欣的《地火》是時間上主次復線的典型。劉欣主持的地下煤制氣實驗上主線。一百多年後一個初中生體驗前輩采礦生涯的內容是副線。而他在《鄉村教師》里,更是運用復線式結構的佳作。一方面是極端落後的鄉村學校環境,一方面是先進得無法理喻的銀河系「碳基智慧生命」和「硅基智慧生命」的大戰。兩條線索最後交匯到一處,取得一種奇特的美學效果。金·凱利主演的科幻片《楚門的世界》則是明暗副線的典型。主人公被製片人操縱的生活是明線,製片人的活動是暗線。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是圍繞著主人公的明線,直到內容過了一半才進入另一條線索,揭開謎底。
三,散文式結構。這種結構打破了情節核心,以作者希望創造的某種意境、氛圍、情感為結構中心。比如克拉克的名著《地球凌日》,就是宇航員臨死前的樂觀主義精神為結構中心。國內作品採用散文式結構的有劉維佳的《黑太陽升起來》、凌晨的《燃燒的星球》,以及天津作者張卓的短篇科幻小說等。散文式結構較易表達作者的內心感受。不過,由於沒有情節線索,讀起來不太有趣,散文式結構的小說是那種提供給知音細細品味的作品。
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輻射式結構。在這種結構里,情節從一點發散開,向不同的方向輻射。王晉康的《解讀生命》也運用了這種結構。在這篇小說里,外星人來到地球,並且在與人類的沖突中被殺死。然而它們那種奇怪的死法最終沒有得到解釋。父子兩代科幻作者就根據這種死亡現象,虛構出不同的致死理由。在這里,小說從外星人死亡這個事件開始輻射出去,引出了不同的線索。與其它結構方式相比。輻射式結構過於復雜,適用范圍也小。
更有一些表面上凌亂不堪的結構方式,卻正符合作品本身的主題。比如,賽伯朋克流派的開山之作《神經漫遊者》,被譯成中文後,許多讀者無法接受那種天上地下的隨意式結構。但作者運用這樣的結構方式,正是為了表現網路世界裡人們支離破碎的生活特點。
上面這些結構方式,主要談了小說的主幹部分。小說的開始和結尾也是作者必須要注意的。開始決定了一篇小說是否吸引人,在讀者缺乏時間和耐心的今天,開始部分不吸引人,小說就失敗了一半。甚至可以這樣說,三五個自然段里不能讓讀者喜歡的作品就是失敗的作品。而結尾則決定這篇小說能給人留下什麼回味,好的結尾可以把全篇的努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開始和結尾的構思往往更費力氣。
楊平的小說《黑客事件》的開始一個自然段只有一句話:「這個世界只有二百五十六色」。了解計算機技術的讀者一下子就知道,這是一個數字虛擬世界的故事。而對計算機技術了解不多的讀者也會產生疑問:什麼叫「只有二百五十六色」?這個優秀的開篇一直為科幻愛好者稱道。王晉康的《生死平衡》用了一個歌舞昇平式的開端:人類終於消滅了天花,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來到最後一個天花病人那裡,想取些樣本,卻得知已經有神秘人物取走了樣本。這個很喜氣的開始卻為後面的悲劇故事埋下的伏筆。
出色的結尾在科幻小說中也屢見不鮮。在克拉克的《與拉瑪相會》中,外星人的巨大飛船絲毫不理會人類的一番折騰,從太陽中得到能量後,轉頭高速飛走。星河的《殘缺的磁痕》中,主人公放棄了躲避地球磁場變化的機會,讓女友進入隱蔽所,獨自去面對危險的未來。這些結尾都把充分的想像空間留給了讀者,同時又結束了整個故事。
不過,對於不少作者來說,寫小說開頭時還很有創作沖動,寫到結尾時可能就會煩了、倦了,於是匆匆收尾了事。如果有這種情況,作者一定要提醒自己重視結尾的構造。
掌握小說的結構藝術,還要了解所謂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一種電影藝術手法,指把本來不在同樣時空的畫面、聲音等因素擺放在一處,使觀眾產生聯想,達到編導希望的效果。蒙太奇手法原本是電影工作者汲取自小說的技巧。只是這種技巧在小說創作中不為人注重。當蒙太奇在電影里大放光彩時,小說家們又把它請回來,加以改造,成為一種成熟的小說結構技巧。
(還是我,接上個回答)
② 如何創作一篇科幻小說
想像力,並且以現有的科學發現為基礎,也就是說可以創造不存在的東西,但必須在現有的理論框架之內
③ 寫科幻小說需要做哪些准備
儲備豐富的科學知識。在科學知識上的涉足越精深越廣泛,就越容易寫出嚴謹專業的科幻小說,科幻小說作者是很忌諱文章中出現科學知識性錯誤的。因此在決定寫科幻之前,至少預留一年的時間博覽科學群書,先廣泛學習,後精深鑽研,做好充足的知識准備。同時發掘深刻的社會人文認知。科學知識如果單獨變成文字,那就成了科普文章而不是科幻小說了。即使是硬科幻小說,故事情節同樣要跟人類有關,因為讀者是人類。對社會人文認知得越深刻,寫出的故事情節就越能貼近人心,引起讀者共鳴。要培養這一點,必須經常與各種人和事打交道,豐富閱歷,對這些人和事勤於思考,慢慢地就會對社會、人性都有深刻的理解。
當兩部分原材料都已配齊,准備創作了,要先確定自己想告訴讀者一件什麼樣的宏觀大事,這也是故事的梗概。科幻小說的故事梗概可不一定是對現實社會的感悟了,它可以是對未來人類狀態的悲喜預測,可以是宇宙尺度上微觀與宏觀生物之間的火花,甚至可以超出本宇宙之外,放眼另一個平行宇宙中的關聯沖突。總之盡管放開膽量去想像,無論想像有多遠,都遠不過科幻的疆土。
④ 寫科幻小說要些什麼條件
科學、幻想、小說
人物、環境、情節
小說情節的四部分組成是: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小說根據篇幅長短分為幾種類型?
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微型小說
什麼是科幻小說?
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
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一般認為英國詩人雪萊之妻瑪麗·雪萊(1797--1851)的《弗蘭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說,法國作家凡爾納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我國高士其等也寫過不少優秀科幻小說。
中文最早也有譯作科學小說。雖然從科幻史的角度來看,暫時還沒有一個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認的定義標准。在科幻愛好者中盛傳的一則「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說」是這樣的:「地球上最後一個人坐在房間里。這時響起了敲門聲。」可以說,這比一個精確的定義更能概括科幻小說的特質。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伊哈布·哈桑曾說:「科幻小說可能在哲學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簡單的,在美學上是有些主觀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觸及了人類集體夢想的神經中樞,解放出我們人類這具機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科幻小說也是通俗小說的一種,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⑤ 你認為怎樣才能成為一名科幻小說創作人
成為一名科幻小說的創造人,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非常有超前的意識。
⑥ 寫科幻小說需要什麼條件
最好是對科技有一定的了解,還要有些與別人不一樣的想法,還有就是最好多看下別人的書評,找出自己有的錯誤,進行改進,也可以先打一個手搞看看。
⑦ 科幻創作需要做哪些准備
科幻與其他類型不同,需要大量理論支撐,裡面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的,但一定要有原理,就算不把具體原理寫出來,腦袋裡也要有一套專門的體系,對邏輯的要求很高。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想像力,可以從對事物的需求開始,同樣是椅子,別人需要的是舒適感,而你需要的是科幻感,椅子是否能飛,如果能飛是通過哪些原理實現的,在這過程中你可以自己造詞,但是要有依據。
⑧ 如何寫作科幻小說
扎實的文學功底,豐富的想像力和閱讀量,內容一定要新穎,鬧洞有多大就開多大。
⑨ 誰能講解科幻小說創作的基本需要
最重要的是作者看待世界、看待問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