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審美特徵論
① 小說有哪些審美特徵
語言美,結構美,文風美,主題美,情節美,人物性格美,環境美。
語言我就不多說了,各種修辭,描寫。
結構是否得當,詳略,緊湊。
每個人都就該有自己的文風,不過不是一時半會兒的。
主題要突出,新穎,時代感
情節真的很重要。別人看你的小說,就是看你寫的情節,情節不好,主題再好,再高尚,也要作東流水的。
一篇小說里,一定要有讀者喜歡的人物,這個人物可以在人心中活上千年萬年。
環境美,不是指描寫的環境優美。是指你刻畫得是否深刻,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你的小說深度。
希望你早日達成自己的夢想!我只是說了下自己的感想,不過你還是要多看書,關於寫作方面的書,上面會有介紹的,我平時看得不是很仔細,只能講到這個水平了。
② 科幻小說中有哪些驚艷的技術或理論
一般的硬科幻作品裡會大量運用已知科學理論,例如劉慈欣的《三體》系列裡面就用到了一些現代物理學理論知識,具體可參考李淼老師的書《三體中的物理學》。
③ 簡析新寫實小說的審美特徵
新寫實小說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識,他們力圖表現普通人物、下層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擁有著原動的活潑的生命力。他們所表現的內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經歷或遭遇的東西,柴米油鹽醬醋茶、鍋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都在新寫實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2 分)新寫實小說與以往的寫實小說的最大的一個區別是作家審美態度的客觀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寫實在敘事時多以非典型的、無必然聯系的「生活流」的寫作方式為主,讓人物、事件、場景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現、於是,在新寫實小說中,既無駭人聽聞的事件,也無大義凜然的英雄,更無戲劇性的矛盾沖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體驗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和折射現實的存在。作家盡量將自己的傾向性和價值取向隱藏,力圖避免創作主體的思想情感對生活原相的過度干預。於是,新寫實小說往往不存在一個貫穿於故事始終的中心情節,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瑣碎故事拼合而成的。( 5 分)
④ 小說的審美特徵指的是什麼
小說的審美特徵主要有:
(一)以虛構的敘事達到對生活的逼真再現。
首先,小說不同於詩歌、抒情散文等表現性文體,它從根本上是對人的外部現實的摹仿和再現。語言的巨大能量賦予了小說以無微不至的摹仿本領。無論是短篇小說對生活橫斷面的展示還是中長篇小說對長時段、大空間歷史風雲的重現,其描摩現實的逼真細膩和廣闊無邊都是其他摹仿藝術所不能比擬的。
其次,小說摹仿和再現現實生活的手段是敘事。所謂「敘事」,在兩個方面的含義上顯示著小說的特性。第一,作為名詞,亦即敘事之「事」,指敘述的對象——故事。小說的直接物質材料是語言,而語言是一種線性、單維、時間性的存在,這導致了小說在表現對象上與繪畫、雕塑等純空間藝術及戲劇、影視等時空綜合藝術的區別:小說主要是時間性的藝術,對持續的客觀過程的摹仿是它的特長。這樣,由人物的行動、事件及其後果所構成的「故事」就成為敘事的基本對象,它是小說的第一要素。可以說,講故事是小說家的天職,沒有故事就沒有小說。第二,作為動詞,亦即敘事之「敘」,指的是「敘述」行為本身。故事在小說中不像在人類經驗中那樣自動展開,它必須被編織為語言文字通過講述呈現出來;小說也很少按照故事的本然形態來講述它,而是按照某種策略、在講述中有目的地把故事加以改造。因此,敘述就是故事在文本中的特殊展開方式,這種經過改造後講述出來的故事叫做情節。傳統小說理論將故事與情節等同混用,英國小說家福斯特首先區分了二者,他說「故事是敘述按時間順序安排的事情。情節也是敘述事情,不過重點是放在因果關繫上。『國王死了,後來王後也死了』,這是一個故事。『國王死了,後來王後由於悲傷也死了』,這是一段情節。」[1]當代敘事理論對此種解釋未必贊同,但卻一致接受將故事和情節加以區別的做法。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故事是事件的原貌,情節是故事被講述的結果。讀者從小說中看到的是情節,但通過情節又可以還原故事的原貌。在從故事到情節的轉變亦即「情節化」的過程中,作家採取一系列手段,以實現特定的美學目的。這些手法有事件順序的重組,視角的選擇,概述與場景的交錯,敘事速度的調節,重復、懸念等技巧的運用,抒情議論的穿插,等等。「情節化」的改造彰顯、淡化、轉移故事的原有意義或賦予故事新的意義。例如,魯迅的《孔乙己》對孔乙己故事的敘述,放棄了孔乙己的自我敘述、作者的全知全能敘述、酒店掌櫃及酒客們的敘述等諸種可能性,獨獨選擇了新來酒店不久的小伙計為敘述擔當者,就至少在三個方面加強了小說的表現力:1.僅通過酒店生活片斷就能窺見孔乙己的漫長一生;2.「旁觀者的觀察評價」與「孔乙己的自我觀察評價」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孔乙己的悲劇性;3.造成了一個「酒客看孔乙己、小伙計看酒客和孔乙己,作者看小伙計、酒客和孔乙己」的復雜的深度透視關系,大大豐富了文本含義。[2]又如,俄國作家普寧的《輕輕的呼吸》本來是一個血腥的兇殺故事,但作者通過重組事件順序,完全改變了故事的意味,死亡的殘酷被消解,相反,女中學生奧麗雅那充滿活力的青春美盪漾在情節的字里行間。[3]總之,好的故事是重要的,但小說家的創造力更表現在如何講述它,亦即如何駕馭情節上。
最後,小說是虛構的產物。小說中的故事具有「經驗」和「符號」的兩重性。它既描寫活生生的、具體的個別的現實,又超越了個別,蘊含著作家對世界的普遍認識。亞里士多德早就說過:「詩人的職責不在於描述已發生的事,而在於描述可能發生的事」,「因此,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於哲學意味」[4]。小說家在現實中把握生活的「必然規律與可然律」,然後通過想像在更具概括力的虛擬生活中傳達出來,所以虛構是小說的普遍特徵。雖然它最逼真地摹寫生活,但「小說最大的特點恰恰在於它的『假』的」,「要有虛構,小說才能寫得活」[5]。
(二)多方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人是生活世界的主人公,也是小說世界的主人公。人物是小說的核心要素。法國「新小說」派曾以「靜物寫生」的方式寫小說,將人從小說中驅逐出去,這不過是個極端的試驗,況且,「新小說」也仍是關於人的:它是被高度物化的現代人處境的隱喻。至於有些動物小說,更是把人格「擬物化」的寓言。可以說,沒有人物的小說是不存在的。刻畫人物形象是小說家的重要任務。小說擁有著最豐富的人物塑造手段: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既可靜態地描畫,也可在激烈斗爭中展現;既可正面呈示,又可側面點染。除了直觀性不足外,小說在一切方面都勝於同是刻畫人物的戲劇和影視。
亞里士多德曾強調「行動」是敘事藝術的首要因素,「悲劇中沒有行動,則不成為悲劇。但沒有『性格』,仍然不失為悲劇。」[6] 「行動」也確實是歷來小說(特別是早期西方小說和中國古典小說)中人物塑造的有力手段。但晚近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人不僅是一種物質存在,更是一種心理現實,性格乃是人的本質所在。自從黑格爾指出性格才是「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7],小說藝術描寫的重心開始有所轉移——日益轉向對人物心理世界的描摹。恰恰在這一點上,小說顯示了無與倫比的優勢。19世紀以來,小說家們各顯身手,創造了心理分析、客觀投射、內心獨白、意識流等多種多樣的心理描寫手段,使小說成為勘探靈魂深度的最有效的武器。
環境是人物生活的背景,也是小說藝術的重要描寫對象。現實主義小說把環境描寫視為塑造好人物形象的必要條件,「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8]是現實主義的原則。人們習慣上把環境同情節、人物並列稱為小說的三要素,可見對環境的重視。好的環境描寫不僅是人物刻畫的手段和逼真再現現實的途徑,而且它本身也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如風景畫大師屠格涅夫筆下的景物描寫。
小說通常依據篇幅及反映生活的廣度加以分類。西方小說只有長篇小說(Novel)和短篇小說(Short Story)兩類,中國則習慣於分成長篇小說(10萬字以上)、中篇小說(3萬字到10萬字)、短篇小說(3萬字以內)。近年來,又興起了比短篇小說更短的小小說,又稱千字小說,微型小說等,一般在千字以內。
⑤ 科幻小說的特點有哪些
科幻小說最大的特徵就在於,它賦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來得以實現的極大可能,甚至有些「科學幻想」在多年以後,的確在科學上成為了現實。因此,科幻小說就具有了某種前所未有的「預言性」。
在哲學主題上來說,科幻小說和人類上古的神話傳說有著相似的精神基礎,即對人類與宇宙關系的解釋、人類社會未來命運的關注與猜測。在文學譜繫上,浪漫主義的文學傳統應該是科幻小說最早的文學母體。早期的科幻小說往往帶有恐怖小說、冒險小說或奇幻小說的痕跡。
(5)科幻小說審美特徵論擴展閱讀
科幻小說代表著一種「開放的系統」,它不受傳統社會思想的束縛,可以無拘無束地探討各種各樣的社會概念和科學概念。當然,對科幻小說是不是「開放的系統」一直存在著爭論,但科幻小說是充滿了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社會和變化多端的不同的環境,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它們為科幻小說的形式和內容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因此麥克因泰爾說科幻小說「是最有價值的文學方式」,「科幻作家正開始挖掘科幻小說無限的可能性,生產出文學領域里最激動人心的作品」。
因此我們讀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必須擺脫傳統的閱讀方式,充分馳騁自己的想像,因為科幻小說本身就是與現實拉開距離的「陌生化」的作品,而西方現實又是我們感到陌生的現實。換句話說,西方當代科幻小說是與我們拉開雙重距離的作品,以傳統的閱讀方式想像,很難理解其絕妙之處和真正的意義。
⑥ 你對中國科幻文學(小說,電影)有什麼看法
科幻小說在中國,有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為隸屬於「兒童文學」,當這種片面的認識終於得到糾正之後,科幻小說終於成為「通俗文學」的一種形式。但在主流文學界的一般認識之中,科幻小說還進入不到「高雅文學」。科幻小說長久不能進入雅文學的領域,實際上就是指出,在目前文學理論的評價框架下,科幻小說在藝術美感上是很弱的,甚至被認為幾乎沒有藝術美感。科幻小說被認為不過是講述一個離奇的故事,「有趣」和「離奇」是其最重要的特徵(相比童話或者其他兒童文學,科幻小說的位置更為尷尬,因為面向兒童讀者群的特殊的敘事技巧和藝術感染力被剝離,它需要直接面對主流文學的評價模式)。
分析科幻小說之所以被認為缺乏藝術美感的原因,可以清晰地發現,作為藝術美感產生的基礎——藝術真實,在科幻小說中得不到認同。對照上述理論界對於藝術真實的理解和解釋,科幻小說中確實缺乏「生活的邏輯」。比如在關注未來的科幻小說中,幾乎每一篇小說都呈現了一個互不相同的未來世界,那裡整個人類的文化、經濟與政治都是「出乎意料」的,那麼,在這個情境中,很難說文本到底包含多少現實生活的邏輯;在觀照技術革新的科幻小說中,物質生活的巨變非常突出,科幻作家往往能想像出令人震驚的科學技術,那些新鮮的機械、商品和各種工具,可以說在現實生活中少有直接對應物,也就更談不上基於現實的「真實」;最大的難題是對地外生命、地外文明構想(或者是若干年後徹底進化的人類本身),其諸多細節是徹底天馬行空地想像,比如人類作為一種能量而不是一種物質實體而存在,這些顯然更不具備上述所謂現實生活的經驗。
還有涉及其他種種科幻題材的小說內容就不再贅述了,出於討論上的簡便,不妨暫時將其定義為「強幻想」,它們共同的一個特徵便是,無論是對物質世界、還是對人類的精神世界的描繪,都大大超越現有的實際生活,有些甚至很難從現有生活中找到類似的對照物。必須承認,無論作家做何等想像,必然受到其生活體驗的約束於局限,也就是說一切想像幾乎都能從現實生活找出根源,但問題是,當這種想像與現實過分地疏離之後,讀者的生活體驗就很難與作品的描述產生「共振」,讀者可能認為小說是精彩的、曲折的、生動的,但是確在潛意識中不斷暗示自己,這是「編造的」、「虛假的」,從而很難體會到強有力的藝術真實感(按照現在對於藝術真實的理解),進而產生審美體驗。
不過實際上,這里存在的最大的疑惑和矛盾是:盡管從理論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幻小說幾乎不具備藝術真實(當然,這里尤指「強幻想」的科幻小說,與其相對的「弱幻想」,比如在科幻小說中被稱為「軟科幻」的那一部分,其背景可能就是現實生活,因此它較為勉強甚至完全適用地可以用一般的批評範式來對待,不必斷章取義地將我這里所指的「科幻小說」理解為科幻小說的全體),然而在實際閱讀過程中,一個合格的、成熟的讀者能夠體會到科幻小說中的美感,換句話說,他們能夠感受到科幻小說中的「真實」,並且將那些幾乎不可思議的「強幻想」與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體驗統一起來,從而被喚起一種情感上的或者思想上的共鳴。
比如阿莫西夫《基地》(系列)中描述了已有一萬二千年悠久歷史銀河帝國,進行了史詩般的宏大敘事,小說厚重而富有歷史感;劉慈欣在《地球大炮》中,設計了一個將地球沿直徑掏出一個空心管道的的技術構想,展現了科學技術的偉大力量,以及人必然能夠征服自然的信念;韓松在《紅色海洋》中對於若干年後生活在海洋中的退化的人作了細致的描繪,其殘酷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給讀者造成了強烈地沖擊,呈現了一幅鮮活的關於生存、爭斗和死亡的悲劇式的圖景。
不用將科幻名作一一列舉,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是,盡管從理論上分析,科幻中的「強幻想」難以將讀者帶入一個不自覺的真實之境,然而實際情況卻與之恰恰相反,優秀的科幻文本不斷地營造真實之境並賦予讀者強烈的審美體驗。那麼,當理論與實踐不相符合之時,帶來的思考就是,原有的理論是否存在局限甚至缺陷?
科幻小說作為文學創作的一種形式,與主流小說最大的區別是,它不僅關注精神層面,而且也關注物質層面。這里的物質層面,不是當下文學理論中通常意義下的「物質生活的享受」,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整個物質世界,涵蓋了科學與宗教對於物質世界的認識(對於科學,包括對宇宙的現有認識和尚未進行實證的科學猜想)。按照李兆欣對於科幻本質的理解,科幻小說的思想性體現在它觀照「變化對人的影響」,在主流小說中,這個「變化」是指現實生活中的時代變遷、生活方式的變更、思想觀念的蛻變等;在科幻領域中,「變化」則具有更為廣泛的含義,它還包括直接的科學理論與技術產品的變化(當然,這更多是虛構的,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實際變化),甚至是科學規律本身的「變化」(虛構出另一種「自然的規律」)。即使在精神層面,這種變化甚至也不僅是人自身,而可以是動物、植物,甚至是完全虛構的「地外文明」。
因此,藝術真實的概念可以在科幻領域中得到這樣的拓展:
1、藝術真實包括對物質世界符合邏輯的假想和虛構,其藝術效果是產生科學之美與自然之美,或者是對科學本身的反思和批判之後的悲劇美。
科學美與自然美(這里尤指自然規律,而不局限於自然風光)在主流文學作品中一般得不到充分體現,甚至不能體現。文學作為藝術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它區別於科學,甚至在實際的理論探討中,需要特別地對文學與科學加以區分。在實踐上,文學作品也少有表現科學美的。
但是在科幻領域中情況完全不一樣,大量的科幻小說,尤其是被稱為「硬核科幻」的作品,非常關注科學規律以及科學技術,許多在主流文學中幾乎不可能被採用的題材,在科幻小說中得到充分發展。比如當代科幻作家劉慈欣,在《地球大炮》中虛構一個貫穿地球的巨大管道,利用力學原理進行運輸,而後又虛構,通過電磁學原理,利用這個管道用來當作加速器,向地外發射各種機械結構;在《詩雲》中,他更為天馬行空地虛構出一個巨大無比「存儲器」(功用上類似於現在電腦的存儲設備),它由幾個星球作為原材料製作而成,飄散在地球的周圍;在《夢之海》中,他虛構出,地球上的海洋之水被凍結,並被製成巨大的規則的長方體,漂浮在對地同步軌道上,折射太陽的光輝,成為一件藝術品。這些在目前看來,完全不具備技術可操作性的虛構情節,在閱讀的時候確具有極其逼真的真實感,其宏大的結構、壯闊的場景,甚至帶有宗教色彩的對「造物主」的贊嘆和膜拜,都充分地反映了科學美、技術美和自然美。
劉慈欣自己也曾表示:「世界各個民族都用自己最大膽最絢麗的幻想來構築自己的創世神話,但沒有一個民族的創世神話如現代宇宙學的大爆炸理論那樣壯麗,那樣震撼人心;生命進化漫長的故事,其曲折和浪漫,也是上帝和女媧造人的故事所無法相比的。」[7]不爭論這個觀點是否在認識上有所偏頗,它至少說明,科學(理論、規律)、自然是具有美感的。那麼,既然我們能夠從客觀世界實際存在的關於自然的規律和事物中獲得審美體驗,一部優秀的科幻作品也就同樣可以由符合邏輯的基本「假設」出發,建構另一個世界,或者另一種人類尚不能/不可能觀測到的景緻,來實現本質上相同的科學美感。並且,就人類當下的對世界的認識程度,自然規律的真與美往往是統一的、同一的。宇宙學中的超弦理論尚不能通過實證來檢驗它是否是真的,但是它之所以能夠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假設而存在,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數學形式上以及某些其他方面具有強烈的美感,甚至在討論它時用到了關涉美學的概念(奧卡姆剃刀)。因此,科幻小說中對於物質世界——比如自然科學中的定律、數學公式中的常數、尚不存在的景緻——進行符合邏輯的虛構,在實踐上完全能夠產生藝術真實感。而主流小說對此的忽視,恰恰反映出主流文學在這類題材中的弱勢和無力。
另一方面,科幻小說中還有大量虛構,其目的和效果並非是反映科學美,而是描述技術災難。這類作品的立場往往是對科學持批判和有限度的發展的態度,對人類當前的發展模式進行質疑,以及關涉技術對人的異化等問題。這類題材在主流文學中,更多地是從體制和文化的角度進行批判,而不是直接關注物質生活本身。現實生活中的技術災難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強度,都是有限的,而作為文學創作,基於生活的虛構是藝術上的必然,因此,科幻作品中往往有現實生活中完全不存在的災難性場面,題材涉及基因問題、人口問題、能源問題、納米技術、計算機網路、人工智慧等多個科技領域。雖然與客觀世界進行比照時我們會認為這些「災難」是荒謬的,但是必須看到,作為藝術上的提煉,成熟的讀者不僅在閱讀時能夠從文本中感受到災難的真實氣息,在本質上,它也同樣是現實生活中科技負效用的一種映射。因而它們在藝術上是真實的。
換一個角度,理論界現在對於藝術真實的理解,即反映生活的「真相」、「本質」和「規律」,在涉及對科幻小說的評價中,對於「生活」一詞的規定過於狹窄,在文學中,它不僅像我們一直理解的那樣,包含的是「人與人的關系的總和」以及「關系總和中的個體的人」,還應當涵蓋人所生活其中、並不斷探尋其規律的客觀世界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客觀世界關系下的個體的人。
2、藝術真實包括映射人類社會自身的「非人類」社會,其藝術功用與描寫人類自身一樣,重在喚起讀者在情感、意志和觀念等方面的共鳴。
科幻小說中存在大量「非人類智慧」的描寫與虛構,比如具有獨立意識的人工智慧、外星人,或者已經與現今的人類完全不一樣的未來人。在形式上,這些描寫似乎虛假的,缺乏真實感的,因為它們表面上看來與現實社會不相關,其人物形象與事件也完全在人們的經驗之外。但在實踐中,這類文本同樣能夠帶來強烈的真實感/現實感,因而它應當具備了藝術真實。
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不難發現,不管作者如何構想「非人類」社會,實際上都必然不能完全脫離作者自身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我們的現實世界。科幻小說中絕大部分非人形象都是人格化的,不過是外在形象與文化形式可能有大量的虛構,但人格化是其很難脫離的一個基本規則。比較人類在神話故事以及宗教故事中對於非人(神鬼)的構想,這些虛構也同樣是將「非人」進行人格化。
因此,在人格化的角色中,無論其外面如何怪異,小說的情節依然局限在一個人與人的關系網路中,非人的角色實質上乃是為了對照現實的人,非人社會實質上同樣是為了對照現實的人的社會,進而表達作者對於人的立場和態度。這一點在本質上與主流文學中的魔幻現實主義是相同的。比如艾薩克·阿西莫夫在《二百歲的壽星》中虛構了一個機器人,「他」本來可以「不朽」,但為了成為一個真正的、完整的人,他最終體驗了死亡。在這里,所謂機器人就是一種現實的人的映射,而深深打動讀者的,就是小說通過一個機器人的「生命歷程」所反映出的人的情感、情緒和生命的意義。從這一點,非人的形象同樣具有強烈的真實感,關於非人的虛構一樣具備藝術真實性。
在另一些科幻小說中,也會存在並沒有人格化的非人形象,比如洞察宇宙真理的智慧體等。在這類小說中,人的形象實質上被抽象化與概括化了。一般的小說中,人作為一個實際的存在,他必然需要具備獨特的個性和特定的意識,這在文學創作中稱為「典型」。但科幻小說卻能夠突破這種傳統,它可以沒有具體的人的形象,而是將哲學意義上關於的「人」的共性和本質抽里出來,在文本中進行哲學思考。比如在一篇科幻小說中,一個人死後在黑暗的空間中與另一個「聲音」進行對話,這對話其實就是一個哲學思辨的過程,對於一些形而上的問題進行不斷地拷問;在一篇名為《維序者》的科幻小說中,作者塑造了一個維持「時間秩序」的智慧體的形象,而實質上小說也是在進行關涉時間、存在與歷史的某種哲學思考。
這類小說的共同特徵是缺少情節,但它的特色是能夠抽離出一個抽象的人的概念,從而在文本中進行哲學層面上的思辨。這種創作形式在主流小說很少見,因為主流小說幾乎無法在缺少具體的人(也沒有人格化的形象)的基礎上去進行創作。但這應當具有藝術真實性。因為所謂文學,不是僅僅要從文本中體現對於現實生活的關照,具有感性上的相通與共鳴,同樣也可以直接超越感性的認識,直接從哲學的層面對高度概括後的現實世界進行理性思考,關注於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比如人存在的意義,宇宙是否完全可知,空間與時間的本質等)。如果薩特能夠在他的小說中進行存在主義的思考,就沒有理由認為科幻小說不能進行更為抽象的哲學拷問,也就應該認為,科幻小說中虛構的非人格化的非人形象,實質上是在小說中進行哲學思辨的一種媒介,是一種觀念的抽象表達,具有藝術上的真實性。
⑦ 如何分析小說的審美特徵
可以從小說的人物心靈美,以及所描述的環境美,還有有些小說裡面的話語很優美的,比如,紅樓夢裡面有好多詩詞,細細體味,好有情調的
⑧ 科幻小說的特點
在文學中,奇幻小說這種小說形式包括了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角色扮演游戲和電影,依文化背景可區分為東方奇幻小說與西方奇幻小說,故事結構多半以神話與宗教以及古老傳說為設定,因而具有其獨特之世界觀。典型的奇幻小說大都發生在與地球迥然不同的世界中,充滿了神話生物和魔法力量。奇幻小說這種體裁與科幻小說與恐怖小說既有聯系,又有不同。這三種體裁起重要作用的都是幻想成分,都以現實為基礎或者推測現實曾經怎樣、應當怎樣。奇幻小說的特點是魔法、勇敢的騎士、不幸的少女、虛構生物和探索。奇幻小說有悠久、卓越的歷史,起源自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特別是荷馬的奧德賽)、其他史詩如貝奧武甫、和中世紀浪漫文學的廣泛基礎。亞瑟王的傳說是當代奇幻小說的另一個先驅,充滿了大量的魔法、劍術、浪漫和輪廓鮮明的道德問題。與科幻小說不同之處,在於奇幻小說之背景,通常較偏向非百分之百理性或是不可預測的世界結構上(內容多有魔法、劍、神、惡魔、先知),以時間序區分,奇幻小說較偏向過去也就是歷史中尋求背景依據或是相似,而科幻小說則會偏向現有科技的延續,強化及加強想像。
62
5 贊賞
⑨ 科幻小說有哪些特點為何作品少見
科幻小說特點:
1.科學性
2.預見性
3.故事性
科幻小說不同於其他的小說,其中有很重的知識性,並不是說有想像力有文采就可以了,小說的內容要有科學方面的知識。
這類小說難寫也難有人才,懂文學的作者很多,懂科學的作者卻極少,想要寫好寫出有實力的科幻小說是非常不容易的,這要求作者本身對科學方面的事物了解的相當豐富,再加上文學才華,才能寫出有含金量的科幻小說。反之,沒含金量的科幻小說,就會成為一本爛書,根本得不到專業人士的認可。再加上此類書不是十分普及,讀者群也不是很大,與科幻小說相比,魔幻、奇幻、玄幻等書選擇多,也受讀者喜歡,書商就不太願意選擇科幻。所以,就導致科幻小說冷場面,寫得少,出得少,看得少。
⑩ 求科幻小說的特點
科幻小說,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一般認為英國詩人雪萊之妻瑪麗·雪萊(1797--1851)的《弗蘭肯斯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法國作家凡爾納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我國高士其等也寫過不少優秀科幻小說。
中文最早也有譯作科學小說。雖然從科幻史的角度來看,暫時還沒有一個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認的定義標准。在科幻愛好者中盛傳的一則「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說」是這樣的:「地球上最後一個人坐在房間里。這時響起了敲門聲······」可以說,這比一個精確的定義更能概括科幻小說的特質。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布哈伊·哈桑曾說:「科幻小說可能在哲學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簡單的,在美學上是有些主觀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觸及了人類集體夢想的神經中樞,解放出我們人類這具機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科幻小說也是通俗小說的一種,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在網路里有~~~~~~~~~~~~~~~~~~~~~~~~~~~~~~~~~~~~~~~~~~~~~~~~~~~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