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逆時間概念最早
1. 時間這個概念是誰提出的
誰也不知道,最早是那個人提出了時間概念,中國在五千年前就有了歷法。古埃及在七千年前就有了歷法。
求採納
2. 尋找一篇以前看過的關於時間的科幻小說
負數與零
3. 求一中篇關於時間逆流者的科幻小說,記得曾科幻世界曾登載過·
你看看是不是《時尼的肖像》,《科幻世界》2007年5月63頁
4. 諾蘭科幻大片《信條》里的時間逆轉在理論上可能嗎是否符合科學
諾蘭的科幻大片《信條》全國公映了,這位以折磨觀眾腦細胞而聞名海內外的燒腦大片導演這次也不例外,用一個時空逆轉的科學設定狠狠地折磨了我們的腦細胞一把。
作為典型的“一遍看懂了算我輸”系列,我昨天剛看了一遍,不打算再去電影院看第二遍了,所以別問我看懂了沒有,我是個正常人……
這就是兩種時間交錯的結果,這兩種時間的方向是相反的,也就是在正常時間的人看來,你在逆熵的人的子彈出膛前中槍了子彈彈頭是逆著方向從你的背後被擊中的物體中飛出,穿過你原本完好的身體飛回逆時人的槍膛里。可能這就是逆熵子彈威力比普通子彈大的原因吧。我發現這在邏輯上好像沒毛病,雖然逆熵子彈飛回了槍膛,但你同樣會受傷,而且會受更重的傷……
最後我只能贊嘆一句:諾蘭NB!
5. 時間的概念
中國人的時間觀
時間是一種客觀存在。時間的概念是人類認識、歸納、描述自然的結果。在中國,其本意原指四季更替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輪回,《說文解字》曰:時,四時也;《管子·山權數》說:時者,所以記歲也。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時間的概念涵蓋了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運動,《孟子·篇敘》註:「謂時曰支幹五行相孤虛之屬也。」可見時是用來描述一切運動過程的統一屬性的,這就是時的內涵。由於中國古代人們研究的問題基本都是宏觀的、粗獷的、慢節奏的,所以只重視了「時」的問題。後來因為研究快速的、瞬時性的對象需要,補充進了「間」的概念。於是,時間便涵蓋了運動過程的連續狀態和瞬時狀態,其內涵得到了最後的豐富和完善,「時間」一詞也就最後定型了。
四維時空模擬圖形
[編輯] 物理
位於塔干洛的水平日晷目前最廣泛被接受關於時間的物理理論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 狹義相對論預測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另一個靜止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慢。另外,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鍾之時間流逝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
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但一些至今還沒有被證實的,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理論,如量子重力理論,弦理論,M理論,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史提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霹靂(或稱大爆炸)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必須一起並存,沒有物質存在,時間也無意義。
從人類的開始人們就知道時間是不可逆的,人出生,成長,衰老,死亡,沒有反過來的。玻璃瓶掉到地上摔破,沒有破瓶子從地上跳起來合整的。從經典力學的角度上來看,時間的不可逆性是無法解釋的。兩個粒子彈性相撞的過程順過來反過去沒有實質上的區別。時間的不可逆性只有在統計力學和熱力學的觀點下才可被理論地解釋。熱力學第二定律說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我們可以將宇宙看成是最大的可能的封閉系統)熵只能增大,不能減小。宇宙中的熵增大後不能減小,因此時間是不可逆的。
[編輯] 時間的單位
時間的基本國際單位是秒。它現在以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為標准。
[編輯] 天文學
最早研究時間的科學不是物理學,而是天文學。天文學的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測量時間,從確定日的長短,四季的變化,到制定歷法。在中國和在西方一樣,制定歷法的需要是推動天文學理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天的天文學已與歷法或時間測量毫無關聯了,但天文學觀測對時間概念的發展依然非常重要。天體發出的光到地球上被觀測到需要一定的時間。離地球越遠的天體發出的光需要的時間也越長,因此對宇宙越遠的地方的觀測也是對宇宙越古老的時間的觀測。現在最被公認的宇宙學理論(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時間與空間和宇宙內的質能一樣是在140億年前產生的。目前的天文學觀測估計宇宙的擴展是沒有盡頭的,因此時間也應該是沒有盡頭的。
[編輯] 計時儀器
中國古代的計時儀器有太陽鍾和機械鍾兩類。太陽鍾是以太陽的投影和方位來計時,分別以土圭、圭表、日晷為代表。由於地球軌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傾角的影響,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是不一致的,機械鍾應運而生,代表有水鍾、香篆鍾、沙漏。
[編輯] 哲學
什麼是時間?時間是物理的,還是心理的?對時間的感受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時間真的是不可逆的嗎?時間有開始和結束嗎?這些問題似乎都是物理或天文的問題,但哲學作為世界觀的理論無法避免對世界上最基本的一個現象——時間,做類似的考慮。 因此對時間的考慮也始終是哲學的問題。 時間是不可分的還是可分的呢?這是困擾哲學家幾千年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提出兩個悖論-飛矢不動悖論和阿奇里斯(Achilles)悖論,討論時間的可分性。
[編輯] 文學
在文學中,時間的流逝和不可逆性是一個古今中外一再提到的內容。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句成語既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最直接的領會:日與夜,光與陰,的交匯,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不可逆性的認識以及對此的感慨。
在科幻小說中,時間旅行是一大熱門題材。
6. 《信條》曝「逆時危機」,與諾蘭的其他作品相比,它優秀在哪裡
諾蘭是非常著名的大導演,他曾經拍過很多經典電影,其中盜夢空間和蝙蝠俠系列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他的新作品《信條》片花曝光後,引起了很多電影愛好者的猜測,諾蘭將怎麼樣講述這樣一個關於時間逆轉的故事。這部電影和之前的作品有什麼不同,有沒有突破的部分?從已經曝光的片花看,《信條》從題材選擇和後期製作都超過以往諾蘭的作品。
一、《信條》講述逆轉時間來阻止危機爆發,題材非常吸引人。
《信條》的題材從曝光度預告片來看,有很多關於時間的描述,諾蘭本人對時間有很多自己的理解,這些都在他曾經的作品中有所展現,這次這個題材會更加擴展時間的概念。科幻題材一直受到電影觀眾的喜愛,尤其是能夠把故事講好的電影導演的作品。這次的題材是諾蘭第一次接觸,因此會和之前的作品很不一樣。
7. 討論個無聊的問題 人出生到死都離不開時間,我們把這種時間叫順時間,看過一部科幻小說設定一個人是逆時
建議看《星際迷航》(Star Trek,又譯作 《星際旅行》等),不是最近幾年的版本,是老版本。
8. 求關於時間的科幻小說
關於時間的太多太多了,這可是科幻的一大主題
想到的第一部就有關愛情。。日本,時尼的肖像,描述一個正常人與溯時人間的故事,很感人的
第二個,醉步男,也來自日本,名氣很大,巧妙地借用了來自於《萬葉集》的日本古代傳說,描寫了猶如醉酒之後不知身在何方的、彷徨於無限時空中的男子,在極力烘托詭異氣氛的同時,充分展現了作者對於量子理論范疇下的時間、意識以及因果關系等概念的深刻理解。
第三個,時間機器,這個很老了,J威爾斯的經典
,國內的,柳文楊《一日囚》,困在時間里的囚犯
還有別的,以後有機會再補充吧
9. 中外所有科幻小說中故事時間跨度最長的作品
寶樹寫的三體同人小說《三體X》,時間跨度從這個宇宙的誕生一直到這個宇宙毀滅,然後寫到下個宇宙誕生後200億年的故事,夠長吧
10. 是誰最早提出「時間」的概念
時間的由來
(中國篇)古時沒有時鍾,先民們過著「晨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農耕生活。在年復一
年辛勤勞作中,先民們從自然現象的變化中窺測到時辰的規律。據《史記》記載,黃帝
使羲和占日(測日影),臾區占星氣(觀星宿)。從而開始有了時間的觀念。
中國的十二時,自上古以來,就有著它悠久的歷史,《周易》系辭中有:「古者
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神話故事《山海經?海外東經》
中也有「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羿射九日》郵票內容,講的就是帝後妻子羲和
生了十個太陽,每天一個太陽在天上輪流值日,十日為一旬,後運行紊亂成災,被後羿
射掉九個。這是十乾的來歷。關於月的來歷也出自此書《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成為十二地支的來歷。神話故事是無所考的,
但每天十二等分的時辰,在殷朝以前就已使用。殷朝後期還把十二等分化為十六個時段
,白天十段:日出、食時、莫食……晚上六段:日人、黃昏、人定……到秦朝後期,星
官們根據北斗星的斗柄所指定的方向,又把天劃成十二等分,每月斗柄指一辰,每年一
個周天的特點所指的辰位為月健,規定冬至月為子月(陰歷的十一月),就把十六時段
定為十二時段,即至今所用的十二個月。
古時敲梆巡夜,以防範盜賊,故有梆敲漏點勤報更之說。漏,是漏壺,也叫漏刻
,把一晝夜分成100刻度。更,乃是一夜分五更(約一個時辰),一更分五點,每進入
更初時報更,每隔約24分鍾報一次點。記更的始末是以「西見長庚始記更,東見啟明為
更盡」,就是日落後,從西方天空能見到長庚星開始記更,第二天天亮在東方能見到啟
明星為五更。到了宋代又出香篆、更香、輥彈等,記時方法就更多了。《中國古鍾》郵
票「唐代景雲鍾」也是專供擊鍾報時用的。但不管哪一種,都是非常辛苦,非常認真地
敬授人時,無論晴天雨夜,一年四季晝夜不停,從不漏報。王安石有詩曰:「占星昏曉
中,寒暑已不疑。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汗與水俱滴,身隨陰屢移。誰當哀此勞,
往往奪其時」。特別是白天因地域和四季造成晝夜長短不一,就得以兩分制定出日落日
出和晝夜長短的准確時刻,同時還得參照星宿。如《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
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古人以此來定出天亮後,馬上再觀日出,就這樣
連續不斷,時刻推算,直到清代出現機械鍾才逐一簡化下來。
(外) 幾十個世紀以來,宗教的教條和僧侶都參與時間
計算,在歷法史上有關科學和宗教的頭緒,都起自於
人類預期未來和為之准備的需要。有些觀察家相信,
月亮是人類第一個用以記載時節的工具。然而,大多
數天文歷史學家不同意這個看法。研究殘存的原始社
會證明,以星辰估計時序比以月球估計者為普遍。與太陽同時起落的星球
出現於地平線附近--是個很好的指標。原始的農業民族尤其依賴星辰。例
如,巴西西北部的突堪諾印地安人 ,觀察昂星團(Pleiades)而估計季節
時序。
許多原始部落,由天體移轉可指示季節輪換的觀念,轉而
到天體的移轉控制了季節變遷。同時,他們更認為,若是部落
想要興旺,非先得寵於天體不可。今日仍有極多人相信占星術
。即使在最原始的社會,時序估計仍是一項繁復的工作。婆羅
洲的肯亞族以觀察太陽的高度來計時,他們的方法非常復雜,
需要一群專家才能完成。一旦計時的方法與需要祭天的古老信
仰攀上關系,有個人物就出現:一位祭司天文家,他觀察天體
,並向次重要的人們解釋,他可循由念咒和祭祀而使得天體對
部落會有善意的影響。 最早這樣的社會,太約出現於在五千年前的底格里斯河和
幼發拉底河流域,屬於撒馬利亞人 ,他們有制定歷法的專家:
祭司書記,他們無疑是職業化的計時者。
在撒馬利亞的每個小城邦中,祭司就代表了諸神和神的地面代理的職權,負起統
治領土的責任。由推算時序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是,灌溉的小麥和大麥田、洋蔥和
黃瓜圃,必需在每年的固定時間耕種、照料和收割。撒馬利亞祭司的歷制是以月亮為
依據,將一年分十二個陰歷月份,每月各有30天。這種方法,必需面對幾千年來一直
困擾制歷者之天文問題。主要的問題是由於:年、月、日衍生的天文周期,不互相吻
合。年來自地球繞日旋轉,約為365 1/4 天。月當然是以月亮的盈虧為准,其一周期
比29 1/2天多一點。結果,一年並不由12個相等的月組成,而是由大約 12 1/3 月組
成。除非作適當的修正,否則一個月30天的巴比倫歷法就不能和月亮及太陽一直同步
。撒馬利亞的祭司必定修正過這種歷法,但他們真正所用的方法已失傳了。只是我們
可以知道,巴比倫人能使各月份和月亮的行動保持同步,他們所採取的辦法是拿30天
一月和29天一月交替輪換,另再加入30天的一個月以彌補剩餘的日數。同樣地,他們
大約每隔三年就加進額外的一個月,使得年和太陽保持同步。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甚至早在史前時期,人類循著往日的足跡,已經可以知道
何時可以獵獲遷移的野獸,何時可為即將來到的冬季尋找疪護
所。但就在底格里斯- 幼發拉底河谷的高度文明尚未顯現之前
,由於決定該種植何種作物或預備洪水期的需要所激,真正的
歷制即首次應運而生。
在大約紀元前兩千年,巴比倫人設計了一個以兩朔月29 1/2天平均周期為基本的歷
制。在這個歷制中,一年分為十二個陰歷月,總計354 日。由於這套演算法比太陽日少了
11天,不久後收獲祭典舉行的季節不對了。為了保證祭典和季節之間的正確關系,祭司
忽然想出一套仍在使用的辦法--閏法,將額外的日或月加入,以修正不吻合的天文周期
,而使得歷制和自然節期調和。起初,月的添加是憑祭司的高興,但不久則在一定程式
出現:將七個額外的月散布地置入19年的周期,使得月和年同步。巴比倫歷制是希伯來
歷和回歷的模型,但這兩種歷制都已有了一個重大的改變:猶太人採用七日周--一個相
當於四分之一陰歷月的時間單位;但使用回歷的回教徒則摒棄修正歷,純粹使用陰歷,
至今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