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時間和科幻小說時間重疊
A. 第一次登月什麼時候
1969年7月16日清晨,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休斯頓航天中心,「阿被羅11號」宇宙飛船即將發射。3名字航員乘坐在指令艙內,他們是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艙駕駛員埃德溫·奧爾德林,指令艙駕駛員邁先爾·柯林斯。他們將登上月球,實現人類數千年來的登月夢想。
阿波羅飛船
「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高25米,直徑10米,重45噸,由指令艙、服務艙和登月艙三部分組成。指令艙是宇航員工作生活的地方。服務艙下面安裝著火箭發動機,修正飛船軌道、進入月球軌道及脫離月球軌道、返回地球等等,都由它來實施。登月艙可以與指令艙對接,是宇航員從飛船到月球的擺渡船。
阿波羅成功著陸月球
1969年7月16日9時32分,隨著「發射」一聲令下,巨大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騰空而起,拖著長長的橙色火苗和濃煙沖上雲霄。
美國的休斯頓航天控制中心與「阿波羅11號」始終密切聯系著。從「土星五號」一、二級火箭的相繼脫落,到第三級火箭點燃,「阿波羅11號」進入奔月軌道,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順利。
經過4天的飛行後,7月20日,神秘的月球已經展現在宇航員的面前。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穿上登月服裝,進入了登月艙中,而柯林斯則獨自留在指令艙中。阿姆斯特朗按計劃時間啟動登月艙的驅動火箭。登月艙與指令艙開始分離,逐漸降落月球。
登月艙不斷下降,眼看離月球距離只有152.4米,休斯頓航天控制中心提醒阿姆斯特朗:再有60秒,燃料將用完!
阿姆斯特朗冷靜地用人工操縱桿調整登月艙著陸地點,在遍布礫石和隕石坑的月球表面,找到一處適合著陸地方後,駕駛登月艙穩穩地降落。
「休斯頓,這里是靜海基地,登月艙著陸成功!」休斯頓航天控制中心聽到阿姆斯特朗的報告後,頓時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歡呼聲。
阿姆斯持朗幾個人按捺住心中的激動和喜悅,遵照休斯頓航空指揮中心的指令,休息調整體能,然後開始了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活動。
月球上的神秘活動
1969年7月20日晚上10時56分,阿姆斯特朗打開登月艙門,放下梯子,然後倒退著鑽出登月艙門。奧爾德林則用攝像機拍攝了他踏上月球的每一刻。
阿姆斯特朗走下梯子,用左腳在月球表面踏上人類留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腳印,然後,右腳也踏在月球上。阿姆斯特朗在月球地面上走來走去,他說:「月球表面是纖細的粉末狀的,它像木炭似的一層一層地粘滿了我的鞋底和鞋幫。我一步踩下去不到3厘米深,也許只有0.3厘米,但我能在細沙似的地面上看出自己的腳印。」
奧爾德林緊隨其後走下月球艙。奧爾德林激動地說:「美啊,美啊,壯麗的凄涼景色。」他們倆人在月球上放置了一塊金屬紀念碑,上面寫道:「公元1969年7月,來自行星地球上的人類首次登上月球,我們是代表人類和平來到這里。」阿姆斯特朗還在登月艙附近插上一面美國國旗。
隨後,兩名宇航員開始採集月球岩石和表面土壤,安置儀器,進行實驗以及向地面控制中心發回探測信息等。
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月球地面上工作了2小時20分鍾之後,進入登月艙中活動。他們在月球上共停留了21小時18分鍾。在月球上,他們感到負重而輕的奇妙現象,因為月球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他們身上85千克的服裝設備只相當於在地球上十幾千克物體重量。
踏上返回地球的旅途
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工作結束後,駕駛登月艙重新起飛,升入月球軌道,與科林斯駕駛的指揮艙會合、對接,三個人踏上返回地球的旅途。
7月24日美國東部時間夜晚12時51分,「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三名宇航員安全降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兩架直升機飛臨降落點,將宇航員們帶到了航空母艦上。
登月
B. 尋找一部很早的科幻小說,兩個地球人登陸月球,發現月球內部是空的,有人類居住
小時候讀過,台灣商務印刷出版社出版,現在沒了
C. 美國從宇航員第一次進入太空到載人登月只用了八年時間,中國難道要用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那你說說蘇聯第一次進入太空到登月用了多少年???蘇聯人全球第一個登上太空,而到現在也沒有登月。。。
登月計劃其實全世界沒什麼人想做,中國想去做已經很讓人意外了。因為登月計劃得不到任何利益,人類的能力想開發月球還早的很。。現在登月只有象徵意義和為未來考慮的一點點意義。而中國發展登月,是希望和空間站技術合並發展,因為很多技術是相同的,一起發展節約財力。。但是絕對不會去趕時間。。。
美國如果當年不是因為冷戰,政府批准了星球大戰計劃,也絕對不會那麼快登月,甚至會不會有登月計劃都不好說。。蘇聯人先發射了衛星,先進行了載人航天,所以美國希望扳回局勢,所以才特別重視登月計劃。。當時冷戰時期的軍備是無限的,美蘇都把航天看作未來可能的WW3的一部分。。所以才彼此競爭。。。而實際上在美國發現自己的登月計劃遙遙領先後,就立即把沒有完成的阿波羅計劃中止了。。。因為阿波羅計劃真的是一項純粹砸錢都聽不到響的計劃,經濟回報為0。。。
中國如果去趕著登月才是真正傻了。。。空間站計劃才是真正有用要去爭取的,登月計劃多半是順帶發展的,重心肯定還在空間站方面的。。。空間站建立起來就可以立即發揮很多作用。
D. 中國一共登月幾次及時間和人物
中國一共登月3次,時間如下:
我國目前還沒有把人送上月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左右,中國成功發射了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中國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並獲得了圓滿成功。
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2013年12月14日成功軟著陸於月球雨海西北部,登月任務獲得成功。
(4)登月時間和科幻小說時間重疊擴展閱讀:
飛上月球,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就在20世紀後半期,人類終於成功實現了這一偉大夢想。1969年7月21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三名宇航員成功登上月球,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這一歷史時刻時,曾道出了一句被後人奉為經典的話——這只是我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
E. 登月真相的背後 比科幻小說更離奇怎麼樣
解釋了大部分問題,對於懷疑阿波羅登月計劃的人們是個很不錯的解答。但登月的真相,仍不能完全讓人徹底信服。
F. 我以為人類只登月過一次,原來美國有六次登月。而且時間集中在1969年到1972年間。為什麼後來再沒有登月。
美國登月事件的確是假的,且聽我道來
月球探險者通訊系統使用所謂的S波段與地球通
訊聯絡,通訊地面站使用所謂的深層空間網,由一個七十米天線陣組成,所謂
的S波段頻率約兩千多兆,信道容量能力最高僅為每秒三千六百比特。這么低
的信道通訊能力,大大出乎我的預料。
於是我作了一番計算,估算在理想狀況之下,從熱力學原理出發,理論上
可以達到的最高通訊信道容量是多少。
稍懂點普通物理的朋友都知道,信息即是負熵,中間只差了一個波兒之慢
常數,而熵乘以溫度即是能量。信息的傳播,必須通過傳送最低需要的能量來
達成,溫度越低,攜帶同等信息所需能量越少。這就是為什麼許多高靈敏度的
物理實驗都必須在超低溫下做,許多的高靈敏接收天線都要降到超低溫來提高
靈敏度。
天線陣是不可能泡入液氮里的,所以我們用常溫來進行計算,為了方便,
假設環境溫度是絕對300度,乘以波兒之慢常數,得出要傳送一個波特信息所
需要的最低能量為百萬分之四皮焦耳,也就是說4。14×10^-21焦耳,一比特等
於ln2波特。每秒3600比特的信道容量,相當於十億億分之一瓦特。
讀過我其他貼子的朋友們,還能記得我怎樣推導出月球三反射鏡反射回地
球而被接收到的激光光子只有每分鍾幾顆嗎?此無他,距離使然。地球到月球
的距離是三十八萬四千四百公里,實在太遠了,什麼信號都變得非常微弱。以
月球為中心,月地距離為半徑的球面上,一個球面角的球面面積就有十五億億
平方米。
當然,衛星天線是有方向性的,能量集中在一個方向上。可是S波段的波
長有十五厘米之長,假設衛星天線直徑為半米,電波將集中在約0。44個球面角
范圍內。一百多瓦特的通訊設備,大部分功率是消耗掉的,能有幾分之一瓦轉
化為電磁波能量就不錯了,為了簡單起見,假設有半瓦轉化為電磁波能量,分
布在0。44個球面角上,在地球上每平方米應該可以接收到一百億億分之7。6瓦
特的能量。至少要用一個1。33平方米大小天線才能接收到每秒3600比特信道容
量要求的十億億分之一瓦。天線陣里的每一個天線都必須接收到至少那麼多電
磁波能量,然後才能進行相關運算,濾除干擾
以上分析只是純理論上的計算。和實際數字比較表明,月球探險者號的通
訊技術,不但是達到了當今技術上的極限,也已經逼近了技術上絕無可能逾越
的理論極限了。3600比特的通信速率已經是不可能再高了,除非有人能夠把熱
力學幾大定律推翻或造出永動機。
回想起當年阿波羅11號登月時,曾有電視鏡頭作了實況轉播,這個電視信
號是否真的是來自於月球表面的實時電波信號呢?普通的商業廣播的黑白電視
信號的信息容量大約是每秒六百萬比特,遠超過普通數據傳送容量,大家想想
,假如你的電腦還是用老式的2400比特Modem來上網,傳送一張圖片要化多少
時間,就知道了。象月球探險者的3600比特速度,傳送靜止圖片都要化很長時
間,傳送電視信號是絕無可能的。
要增加信息通道容量,就必須增加能量。現代的月球探險者用近百瓦的通
訊器材,傳送給地面的70米深層空間天線矩陣,不過只得3600比特的信道容量
。阿波羅那時還沒有深層空間天線陣,接收能力還沒有現在高,通訊器材效率
也還沒有現在高。權且就算這兩項都可以和現代相比,要從3600比特信息量提
高到6000000比特,其他條件都不變,通訊器材的功耗就要提高近一千七百多
倍,要從一百瓦提高到十七萬瓦。阿波羅飛船全部電力靠化學電池供給,連太
陽能電池都還沒有,根本沒有這個能量。事實上,阿波羅的通訊器材也只有一
兩百瓦左右的功耗。
當然還有一個辦法是使用較大的拋物面天線,使得無線電波更加集中。事
實上後來阿波羅15號的確架起了一個很大的拋物面天線,可惜這仍然差得很遠
,與事無補。一開始的阿波羅11、12、14都沒有帶拋物面大天線,有的只是登
月艙上的半米左右天線。
很顯然,全球二十幾億電視觀眾看到的首次登月電視實況鏡頭,絕對不可
能來自月球之上。這些電視鏡頭是在地球上拍的。
在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上,只有S波段還
能保持聯系,並且必須使用高增益模式才行。S波段通訊採用兩種模式,一種
是正常模式,採用51200比特信道速率,相當於現在最快的56KMODEM,另外一
種是低速模式,採用1600比特速率,比早期最慢的2400MODEM還要慢一倍。非
常顯然,正常速率模式是供距離較近時,即在比較接近地球的距離上使用,到
了月球距離,因為信號微弱,只能使用很慢的1600比特速率傳遞信號。這1600
比特要傳送所有的有關信號,包括儀器測量控制數據,與地面的聲音對話,還
有電視信號。事實上也沒有辦法做到比1600比特更加高的速率,這不但受技術
條件限制,更加受技術上絕不可能突破的理論上的極限限制。
1600比特的信道容量,連傳送正常對話的聲音信號都非常困難,更不用說
電視信號了。這些聲音,電視信號要傳輸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先記錄下來,然
後用很長的時間慢慢傳送,再湊到一起合成原來的聲音信號和電視信號。實時
,實況的聲音和電視鏡頭的傳送,象阿波羅11那時的實況電視轉播,絕對沒有
可能!
許多網友都玩過internetphone甚至internetvideophone,要玩這個,除
了電腦運算速度足夠快,可以處理實時聲音圖象信號,並對其加以壓縮,還得
有足夠快的MODEM,我用的是33600的MODEM都嫌不夠快。阿波羅那時根本沒有
對聲音和圖象進行實時數據壓縮的技術,甚至數據壓縮的數學演算法都還沒有研
究出來,用一個相當於比2400比特的MODEM還慢一半的信道速率,要傳送實時
電視信號,豈不是要比想騎著三輪車想上月球還要難?
去年的轟動一時的火星探測車,由於類似技術極限,通訊信道速率只有幾
十到幾百比特,這自然不是說NASA那麼窮,連個33600比特速率的MODEM都裝不
起,熱力學定律限制,這是打不破的極限。火星探測車傳一張照片回來要化近
二十分鍾時間,實在不容易,你假如說火星探測車能實況轉播火星表面電視鏡
頭,我馬上就知道是假的。
阿波羅的實況電視鏡頭,已經明明白白是假的了
G. 人類登月的時間列表 要詳細的
成功登月五次,失敗一次。
阿波羅11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69年7月16日—24日
乘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樂德林
飛行時間為8天3小時,首次載人月球登陸行動,首次在月球行走。「體斯頓,寧靜基地報告,鷹已降落。」1969年7月20日。
降落地點:靜海。
坐標:北0.71度,東23.63度。
太空行走時間2小時31分鍾,樹起了旗幟、安放了儀器,在登陸處樹立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人類首次月球登陸處,1969年7月。我們是為了全人類帶著和平之意而來。」月球表面行走時間21.6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30次。登月艙的上升階段艙留在了月球軌道,共採集了20公斤的物質。
阿波羅12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69年11月14日—24日
乘員:康拉德、戈登、比恩。
飛行時間:10天4小時36分鍾,登陸地點:風暴洋。坐標:南0.71度,西23.63度。
取回於1967年4月在月球登陸的探測者3號的部分部件。安放了阿波羅月球表面實驗設備。月球表面停留時間31.5小時。月球軌道飛行時間89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45次。登月艙下載階段艙降落在月球上,採集了34公斤的物質。
阿波羅13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0年4月11日—17日
乘員:洛弗爾、海斯、斯威加特。
飛行時間5天22.9小時。進行了三次著陸努力,由於液氧箱爆炸,終止登月。由於獲得了營救人員的經驗,這次失敗被稱為「成功的失敗。」用過的登陸艙上升階段艙成功地降落在月球上。
阿波羅14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1年1月31日—2月9日
乘員:謝潑德、羅塞、米切爾
飛行時間9天,登陸地點:弗拉·摩洛地區。坐標:南3.65度,西17.48度。
裝置核動力科學實驗站和其它實驗設備。月球表面停留時間33.5小時,月球軌道飛行時間67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24次。進行了兩次太空行走,時間為9小時24分鍾,第三級降落在月球上,採集了42公斤的物質,首次使用手推車來運輸岩石。
阿波羅15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1年7月26日—8月7日
乘員:斯科特、沃登、歐文
飛行時間12天17小時,登陸地點:亞平寧山哈德利峽谷。坐標:北20.68度,東3.66度。
進行了三次太空行走,時間為10小時36分。在返往地球時,沃登進行了38分鍾的艙外行走。首次攜帶軌道感應器。裝置核動力科學實驗站,著陸的科學設備數量增加了一倍。改進後的太空服增加了機動性,使宇航員可以在月球上停留更長的時間。月球表面停留時間66.9小時。首次使用四輪月球車,月球車行走了27.9公里(17分鍾)。月球軌道飛行時間145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74次。首次在月球軌道上發射小衛星。採集了6.6公斤的物質。
阿波羅16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2年4月16日—27日
乘員:約翰·楊、馬丁利、杜克
飛行時間11天1小時,登陸地點:笛卡兒高地。坐標:南8.97度,東15.51度。
首次對高地地區進行研究,在月球表面進行了實驗、首次在月球上首用紫外線攝影光譜儀、宇宙線探測儀,再次使用四輪月球車。月球表面停留時間71小時。月球軌道飛行時間126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64次。首次在月球軌道上發射小衛星。採集了95.8公斤的月球物質樣本。馬丁利進行了宇宙行走1小時。
阿波羅17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2年12月7日—19日
乘員:塞爾南、伊文斯、斯密特
飛行時間12天13小時52分鍾,最後一次登月任務。登陸地點:陶拉斯·利特羅山脈。坐標:北20.16度,東30.77度。
進行了3次艙外行走,時間為22小時4分。伊文斯進行了1小時零6分的艙外行走。斯密特是首位登陸月球的科學家。建立了第六個自動研究站。月球車行走了30.5公里。月球表面停留時間75小時。月球軌道飛行時間17小時,採集了110.4公斤的月球物質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