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科幻小說乘坐熱氣球去月球

科幻小說乘坐熱氣球去月球

發布時間: 2025-09-17 05:39:44

Ⅰ 火箭的製造原理

從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仰望著天空的閃爍繁星,嚮往著到天上去看一看,渴望 了解這宇宙的奧秘。現在,人造地球衛星在天空中與群星爭艷,宇宙飛船也已將人送 上了月球,過去的夢想已經成為輝煌的現實。但是你們可知道,是靠著什麼力量才能 將他們送入太空呢?這就是太空航行的唯一工具——火箭。 所謂火箭,精確地說,是依據牛頓力學第三定律,利用自身向後高速噴出的氣流 而獲得高速度前進的運載工具。中華民族祖先遠在古代就發明了火箭的原始雛形。 根據南宋詩人楊萬里在《海鰍賦後序》中的記載,中國至少在十二世紀中葉就已 掌握了火箭技術,那時它的名稱叫火箭炮,是一種威力巨大的軍事武器。據《金史》 記載,蒙古和金國之間的開封府戰役(1223年)大量使用了飛龍槍,這是被廣泛承認的 火箭始祖。更有大量的文獻記載,蒙古軍隊西征時亦大量使用了火箭武器,使西方人 無可抵擋。西方人雖然戰敗,但從此學會了火葯、火箭技術,從此進入新的文明時期。 宋代以後,中國的火箭斷斷續續地發展,如明代戚繼光素重火器之用,明末《武 備志》一書更是集火箭技術之大成。但是火箭的製造原理和技術並無太多進步,對火 葯的原理也同樣不清晰,仍局限於用陰陽五行說來解釋爆炸原理。相反,在西方火葯 和火箭卻得到迅速的研究和發展,促進了科學的進步,從而能製造出更強有力的火箭。 十九世紀初英國的康格雷夫設計了多種殺傷力極強的火箭用於戰爭,使各國紛紛重視 火箭的研究和使用。一時間火箭與大炮並重,後來由於大炮運用來福線後精度大為提 高,致使火箭作為武器備受冷落而停止發展。 但新的科技思想在慢慢形成。運用火箭作為宇宙航行基本運載工具的想法在先驅 者腦中醞釀。先後有三位科學家詳細探索了火箭作為空間運載工具的可能性。這三位 勇敢的人是俄國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美國的羅伯特·戈達德和羅馬尼亞的赫爾曼·奧 伯特。

偉大的先驅者

齊奧爾科夫斯基生於1857年 9月17日。他的家鄉在離莫斯科不遠的盧加卡小鎮。 他的父親是一個守林人,家境貧寒,他在 2歲的時候就因猩紅熱而兩耳失聰。雖然他 不能進一般的學校,但他的母親瑪麗亞·伊凡諾娃,在他 7歲時就教他讀書。少年的 齊奧爾科夫斯基博覽群書,又對數學和物理最感興趣,有一段時間他熱衷於飛行試驗。 在他的自傳中他寫道:「我對熱氣球十分感興趣,我甚至收集相當多的數據來計算由 金屬框架製成的熱氣球的必要容量,以便能載人在空中飛行。從那時起我一直沉迷於 金屬熱氣球中。」那時他才14歲。 1873年他的父親送他去莫斯科著名的技術學院注冊。雖然他沒能通過入學考試, 但他留在莫斯科勤奮自學。三年多的時間里他頻繁光顧公共圖書館,學習他所能獲得 的所有數學、物理知識。1876年應父親的要求,他回到了家鄉,以做家庭教師為生, 但這個時候他已經鑽研牛頓的運動定律了。 閑暇之時,齊奧爾科夫斯基製造各種各樣的機械,甚至在他的家裡開設了一個作 坊。這期間他寫了兩本理論著作,並因此被選入聖彼得堡物理化學學會。在《空虛空 間》一書中,他再次回到年輕時讓他著迷的飛行問題。1903年在《用反作用裝置探索 宇宙空間》一書中,他第一次闡述了火箭理論和液體燃料發動機的構想,並展望了宇 宙航行的前景。 齊奧爾科夫斯基是第一個提出使用液體燃料作火箭推進劑的人。他設想把液氫和 液氧分別貯存在兩個艙中,作為燃料在燃燒室中產生反應,使生成的高熱氣體通過導 管從尾端高速噴出。宇航員將在艙中生活工作。火箭還設有噴氣摩擦栓以調整火箭的 運行方向。 齊奧爾科夫斯基的設想具有切實的實用性。美國發射阿波羅飛船的火箭「土星V」 就是用的液氫、液氧推進劑。其實,他還提出了多種可供選擇的燃料,如汽油、煤油、 酒精等。他提出了利用推進劑混合閥門來控制進入燃燒室的推進劑流量的設想,也指 出了可以用液體推進劑流過燃燒室和噴管的雙重殼體來使其冷卻的方法。在他的筆記 和著作中,還有許許多多奇異的設想,後來的研究者們總能從中得到許多啟發。 他考慮了宇航員的生命保障問題,如二氧化碳的吸收問題。他還認真對待火箭離 開地面時巨大的加速度對宇航員的影響。為了抵禦太空的高溫和嚴寒,他提出飛船的 殼體應採用雙層結構,並且可以防止隕石的襲擊。 作為宇宙航行的先驅者,他試圖用火箭作為航行工具。為此他計算了將一個物體 送入地球軌道的最小速度(第一宇宙速度)和使其脫離地球的最小速度(第二宇宙速度)。 他正確指出,要達到這種高速度,唯一切實可行的辦法是使用多級火箭,也就是他所 稱的「火箭列車」。 齊奧爾科夫斯基是認識到環繞地球軌道飛行的地球衛星和空間站可能實現的第一 人。在1911年一封給朋友的信中他寫道:「人類不會永遠呆在地球上,通過探索光和 空間,我們將會——起初可能有些小心翼翼,但終究會沖出大氣層的界限而征服整個 太陽系。」這句話後來銘刻在他的墓碑上。 齊奧爾科夫斯基死於1935年 9月19日,終年78歲。他成就巨大,留下的著作給後 來者以充分啟發,可以說現代火箭的產生奠基於他的構想之上。因此,他是當之無愧 的現代火箭之父。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卻處於困境之中。他的天才構想被同時代的人 視為胡思亂想,或者是荒誕的科幻小說,得不到沙皇政府的資助來從事實驗研究。但 是齊奧爾科夫斯基卻能夠忍受這一切,忍受身體的折磨,忍受他人的譏刺與冷漠,以 一顆不倦求知的偉大心靈,頑強地走自己的路。十月革命以後,蘇聯政府承認了齊奧 爾科夫斯基的偉大工作,並於1932年授予他勞動紅旗勛章。在他的家鄉,他曾經居住 的小木屋正成為一座博物館。前蘇聯科學院還以他的名字頒布一種獎章,用來獎勵那 些在星際航行領域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 在齊奧爾科夫斯基之後,美國人戈達德在他17歲的時候就嚮往火星之旅了。十年 以後戈達德認識到,唯一能達到這個目的的運載工具就是火箭。從那時起,他就決定 將自己獻身於火箭事業。 但他的一生卻是孤獨而不被人理解的。在當時的美國,飛機剛剛開始被人接受, 設想火箭這一更為深遠的產物就難免要遭到人們嗤之以鼻了。勇敢的戈達德毫不氣餒, 在理論和實踐上做了很多工作,向懷疑他的設想的人們表明未來的整個航天事業都將 建基於火箭技術之上。他也因此而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現代火箭之父」。 童年的時候,戈達德就顯示出對科學幻想和機械的特殊興趣和能力。那時候他常 迷戀於威爾士的科幻小說,如《星球大戰》等,也醉心於閱讀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 球》等作品。在他的自傳中,他承認這些小說大大激發了他的熱情和想像。他認為, 這些小說「完全抓住了我的想像力。威爾士的奇妙的真實的心理描寫使事情變得十分 生動,而其所提出的面對奇跡的可能途徑總是讓我想個不停」。 戈達德生於1882年10月 5日,24歲從渥切斯特技術學院畢業後進入克拉克大學攻 讀博士學位。這兩所院校都在他的家鄉馬薩諸塞州。1911年他取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任 教。在此期間,他認識到液氫和液氧是理想的火箭推進劑,在隨後的幾年裡,他進一 步確信用他的方法一定會把人送入太空。 戈達德的研究極端缺少經費,而且挑剔的輿論界也不放過這位嚴謹的教授。《紐 約時報》的記者們嘲笑他甚至連高中的基本物理常識都不懂,而整天幻想著去月球旅 行。他們稱戈達德為「月亮人」。為新聞界左右的公眾也對這位科學家的工作表示懷 疑和不理解,但這都不能撼動頑強的戈達德。最好的辦法是走自己的路,繼續自己的 研究,而對公眾的反應保持沉默,因為他很清楚這種譏諷是不會持久的。這時他的研 究也取得了重大進展。1926年 3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的奧本,冰雪覆蓋的草原上, 戈達德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火箭長約3.4米,發射時重量為4.6公斤, 空重為2.6公斤。飛行延續了約2.5秒,最大高度為12.5米,飛行距離為56米。這是一 次了不起的成功,它的意義正如戈達德所說:「昨日的夢的確是今天的希望,也將是 明天的現實。」 報界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他身上,至少這次有些贊揚的話語了。意想不到的是報 界的報導引起了美國航空界先驅人物之一林白的注意。在親自考察了戈達德的試驗和 計劃之後,他立即設法從格根海姆基金會為戈達德籌得 5萬美元。這對於極端缺少資 金而又迫切需要進行實驗設計的戈達德真是雪中送炭。這時馬薩諸塞州對於戈達德的 計劃就顯得太擁擠了,於是在1930年他的全家和四個助手遷到新墨西哥州的羅斯威爾 建立他的發射場。到1941年,除了短暫的中斷之外,他在這里從事了在科技史上最令 人矚目的個人研究計劃。 戈達德的研究終於受到政府的重視。在他於1941年 8月10日死後,他獲得的榮譽 達到了頂峰。他被追授了第一枚劉易斯·希爾航天勛章,而國家宇航總局的一個主要 基地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戈達德航天中心。在1960年,美國政府授予格根海姆基金會和 戈達德夫人100萬美元,以酬付政府所利用的200多項戈達德的專利。 戈達德的一生是坎坷而英勇的一生。他所留下的報告、文章和大量筆記是一筆巨 大的財富。對於他的工作,馮·布勞恩曾這樣評價過:「在火箭發展史上,戈達德博 士是無所匹敵的,在液體火箭的設計、建造和發射上,他走在了每一個人的前面,而 正是液體火箭鋪平了探索空間的道路。當戈達德在完成他那些最偉大的工作的時候, 我們這些火箭和空間事業上的後來者,才僅僅開始蹣跚學步。」 晚於戈達德12年的赫爾曼·奧伯特於1894年 6月25日出生於特蘭西瓦亞,該地當 時屬奧匈帝國,現在位於羅馬尼亞境內。在他12歲的時候,就因凡爾納的《從地球到 月球》的影響而迷上了星際旅行。1913年他到慕尼黑學醫學,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斷 了他的學業。 從1919年開始,奧伯特認真鑽研物理,他閱讀了所有他能找到的關於火箭和宇宙 航行的著作,其中包括齊奧爾科夫斯基的著作。1922年他向海德堡大學提交了題為《 飛往宇宙空間的火箭》的論文。雖然有粗糙的科學數據來顯示其可能性,但論文被斷 定是不切實際的。 從1924年到1938年,奧伯特在特蘭西瓦亞的一所中學里教數學和物理。但他對火 箭的興趣沒有絲毫減退。當時有一部電影《月宮女郎》需要一架火箭,為此導演找到 奧伯特,希望他能製作一個。雖然這個計劃最終沒有完成,但它卻激發起了一批天才 人物的想像力。1927年,一批熱情的支持者成立了宇航協會。 協會在布雷斯勞的一家啤酒店裡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次會議。會議的宗旨 是要開展震驚世界的火箭研製工作,而協會本身則成了培養打開宇宙大門的人才的基 地。協會人才濟濟,第一任會長是謙虛誠懇的溫克勒,還有克里斯·里迪爾。年輕的 天才馮·布勞恩在其18歲的時候也加入了該協會。 宇航協會的成員們在設備十分簡陋的情況下開始了他們的火箭研究工作。早期的 試驗很粗糙,也帶有一定的危險性。馮·布勞恩曾對他們早期的一次發射有所描述: 「里迪爾擔當了這個頗有危險的任務,即把泡在水桶中的小噴管點燃。在火箭的沖力 達不到的地方設置了一個擋板,里迪爾需要把一塊浸過汽油點燃後的布片扔到噴著氣 體的錐形噴管上去。接著在發動機發出震耳的怒吼聲前,就迅速隱蔽在擋板之後。這 需要相當的敏捷,但是對於里迪爾這樣一位超過 196磅的大個子來說,他當時表現出 的敏捷簡直是奇跡。」 火箭發射成功也是一個奇跡。1930年 8月,奧伯特成功地運轉了他的錐形噴管發 動機。此後,協會致力於建造一枚最小型火箭,它被稱為「米拉克」。米拉克並沒讓 人滿意,協會會員於是設計了一系列「推力器式」火箭。1931年 5月,推力器式火箭 試飛成功。火箭升高61米,飛行距離為610米。 盡管獲得這些成功,宇航協會的火箭飛行場卻面臨被關閉的危險。當時的德國陷 入經濟蕭條,協會成員的境遇也一落千丈。能使火箭研究得以繼續的唯一出路就是依 靠軍方的雄厚資本和獨到條件,而陸軍當局出於戰爭上的考慮對火箭表現出相當的興 趣。從此,火箭研究逐步轉於陸軍控制之下,而宇航協會也就逐漸瓦解了。 奧伯特的工作並沒有結束。雖然他沒有直接參與發展後來的 A-4火箭發動機,也 就是著名的V-2火箭,但A-4火箭卻完全是以他的理論框架為基礎的。戰後,奧伯特留 在德國,並回到他的家鄉住了一段時間。1951年,他離開德國到美國與布勞恩合作, 共同為美國空間規劃努力。這期間他寫了兩本書,一本是對十年內火箭發展的可能性 作出展望,另一本談到了人類登月往返的可能性。1960年奧伯特退休後回到德國,大 部分時間用來思考哲學問題,這也許是許多德國科學家的習慣。奧伯特於1989年12月 去世,享年95歲。 奧伯特的主要貢獻是理論上的。他建立了下列條件之間的理論關系:燃料消耗、 燃氣消耗速度、火箭速度、發射階段重力作用、飛行延續時間和飛行距離等。這些關 系對於火箭的設計是最基本的因素。 上面講到A-4火箭發動機主要是奧伯特的構想,其中95%以上的發明和技術構造都 出自他的想法。A-4 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可操作的火箭,對後來所發展的大型運 載火箭有直接的影響。馮·布勞恩評價道:「(奧伯特)從星際飛行的可能性想法出發, 得出他的簡單規則,並能將研究課題和抽象概念轉化為數學計算。」 更多地作為一個理論家,而不是一個實驗家,奧伯特影響了整整一代工程師。作 為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受到的稱贊是當之無愧的。

現代火箭的迅速發展 現代火箭發展的開端源於德國。宇航協會解體後,在德國陸軍協會資助下,馮· 布勞恩潛心於火箭研究。一開始他只有一名技師做助手,實驗室也很簡陋,但隨著他 的研究成果的增多,條件亦逐漸改善。 布勞恩研製的一系列火箭中的第一種是 A-1。它採用再生冷卻式火秀發動機,用 酒精和液氧作推進劑,但在一系列試驗中因點火延遲導致發動機爆炸而失敗。布勞恩 全面修改了 A-1方案,拿出新的A-2方案。兩枚改進後的A-2火箭於1934年12月從北海 中的博爾庫姆島上發射,飛行高度達2.4公里。 A-2的成功導致了A-3的問世。新的火箭第一次配備了陀螺控制的排氣舵和氣動穩 定舵等,這些改進使火箭發射不必再利用發射平台,而可以依靠尾翼豎立發射。 布勞恩的研究小組迅速擴大,原宇航協會的一批老成員也加入了他的研究計劃。 陸軍當局要求製造能用於實戰的火箭,布勞恩小組便著手研製A-5。他們不用A-4的稱 號,因為他們正醞釀著一個宏偉的計劃。不帶制導系統的 A-5火箭於1938年夏首次發 射,第一枚全陀螺制導的 A-5火箭於1939年秋發射成功。這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 發,在不安定的世界又引起了一次強烈反響。 A-5的傑出成就開辟了研究火炮火箭——A-4的道路,這也是陸軍所要求的。其最 初技術指標是火箭能飛行 275公里,攜帶一噸重的彈頭。但火箭的大小必須限制在能 通過歐洲的標准隧道這一要求之內,這實際上成了決定火箭性能的主要因素。當時並 沒有用這種火箭作為進攻倫敦的武器的計劃,只是由於希特勒的狂妄才使它派上如此 用場。 A-4發動機採用液氧——酒精推動劑,推力高達25噸。A-4的前兩次試飛都以發動 機爆炸而告終,但於1942年10月 3日進行的第三次試飛卻獲得驚人的成功。火箭升高 至85公里,射程為 190公里。在現場的軍方負責人多恩貝格將軍興奮地對布勞恩說: 「你知道我們今天完成的工作有什麼意義嗎?今天,宇宙飛船誕生了。」 多恩貝格是個有眼光的將軍,這在當時的德國軍界是難得的。他的論斷是正確的, A-4奠基了現代火箭的模型。也正是這樣的火箭將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送上太空。 在V-2飛彈,也就是A-4火箭大規模襲擊倫敦的時候,布勞恩的小組仍在繼續向前 走。他們提出的 A-9/A-10計劃,是利用A-10火箭作助推器,來使具有飛機機翼的A-9 火箭在高空大氣層中飛行5000公里。這可以使導彈從法國西部的發射場直接攻擊美國 大西洋沿岸的目標。但是讓設計者們感興趣的是用這種火箭作為探索外層空間的工具。 布勞恩說:「只要稍微改進一下質量比,使用更好的推進劑,我們就有可能輕易地把 A-9火箭的駕駛員射入一條繞地球運行的永久衛星軌道上去。」 但這一切在當時的德國是不可能實現的,甚至連這樣的建議也是不允許的。戰爭 剝奪了自由發展的權利,雖然有時戰爭也會加速某些項目的開發,但首要的是為軍事 目的,是為了人類之間的互相殘殺而發展的。 德國戰敗後,美蘇兩國分享了德國的火箭技術。在美軍到達火箭發射場之前,美 國特工人員就已經同布勞恩取得聯系,達成了協議,讓這批專家平安地到達美國。這 樣,美國得到了100多名第一流的德國專家和全部的A-4資料和少量 V-2零件;而由於 蘇軍的迅速進攻,也使蘇聯得到了大量的 V-2飛彈及其零件,以及一部分二流專家。 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需要,兩國都迅速在A-4的基礎上將火箭技術繼續向前推進。 蘇聯很早就開始了火箭的研製工作。在蘇聯,太空活動是同科羅廖夫這個光輝的 名字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每項重大事件的背後,都有著科羅廖天的心血。如第一次成 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旅行者 1號」、月球背面的第一張照片、第一次載人飛行、第 一次太空漫步,甚至第一名女宇航員上天等等,這些人類歷史上傑出的成就這么緊密 地和他聯系在一起,他是多麼了不起啊! 科羅廖夫生於1907年 1月12日。少年時代迷戀於飛行和空中格鬥,但在1930年他 離開了飛行學校,而將全部身心獻給了火箭。從1932年始,科羅廖夫領導著莫斯科的 火箭推動原理研究小組,從事火箭研製工作。1933年8月17日,他們成功地發射了GIR D-09火箭,推動劑為液氧和膠狀汽油。第一枚全液體火箭GIRD-X於1933年11月25日發 射成功,飛行高度約為80米,飛行 150米。這些早期的試驗奠定了蘇聯火箭發展的道 路。 二戰期間,科羅廖夫主要的工作是改進戰斗機性能。他將火箭發動機裝在飛機上, 也就是現在的噴氣式戰斗機,這樣大大提高了飛機的速度和適應性。 戰後,他受命研製遠程戰略導彈。1948年進行了第一次試驗,但一直到1957年, 第一枚兩級式洲際導彈才試驗成功。這在軍事上的直接意義就是核彈頭現在可以在20 分鍾內打到美國的任何一個地方。只是在兩年之後美國才擁有了這種能力。 洲際導彈的成功帶來了另一個更加深遠的影響。實際上,在研製洲際導彈的同時, 計劃向地球軌道發射衛星的工作也在進行著。如此,蘇聯才能很快於1957年10月 4日 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洲際導彈的核心部分是RD-107和RD-108火箭發動機。他們使用液氧和煤油作為推 進劑,每個發動機有四個燃燒室。發射衛星的火箭是由一個RD-108主發動機和四個RD -107助推器組成的。 當然,科羅廖夫的夢想並不僅僅是一顆衛星,他要實現載人飛行。在尤里·加加 林升空的前一天晚上,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和加加林並肩站著,望著寧靜的太空默默無 語。最後,科羅廖夫緊緊握住加加林的手說:「你真幸運,你將從那麼高的地方觀察 美麗的地球。」 1961年 4月29日,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飛入太空的人。隨後不久,季托夫又乘坐「 東方二號」飛船在太空中逗留了25個小時。人類終於毫無疑問地踏入了太空。 科羅廖夫的夢還在繼續。向月球發射探測器,在月球軟著陸,向其它行星發射探 測器都一一實現了,但他卻沒有能看到人類在月球上首次旅行。他於1966年1月去世。 他的骨灰盒被置入紅場,他的住宅成為紀念館。 美國人在這場太空競賽中,一開始是失敗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對於發射人造 衛星有兩個方案,一個是先鋒火箭設計,這個方案由於屢次的失敗而最終遭廢棄。但 也由於優先發展了這個計劃,結果「先鋒號」衛星發射失敗更加造成了蘇聯在空間科 技上優於美國的感覺。另一個是由布勞恩領導設計的「紅石」中程導彈方案,這是在 A-4 基礎上稍作改進而產生的。布勞恩很早就指出,利用改進了的「紅石」導彈將有 可能將衛星送入地球軌道。1957年 5月31日「宇宙神-C」試驗成功,這時已具備了發 射人造衛星的可能,但由於其它原因被擱置了。只是在先鋒計劃失敗後,迫於公眾的 強大壓力,國防部命令布勞恩小組必須在1958年 5月前准備好發射。但布勞恩他們認 為並不需要這么多時間。結果在1958年1月31日,「探索者1號」順利升空。發射所用 的火箭是「朱諾-1號」,它是在原有的「宇宙神-C」火箭上再加一級,即第四級固體 火箭推動器。發射的時候,布勞恩並不在現場,他只能在五角大樓里焦急地等待。因 為一旦發射成功,布勞恩就要對公眾發表講演。只是當收到從衛星上傳來的無線電訊 號時,所有的人才都鬆了一口氣。 布勞恩也是一個對太空懷有特殊感情的人,他於1912年 3月23日生於德國的一個 上層家庭。早年就表露出在科學和音樂上的才能。他得到了母親的文化熏陶,而不是 他父親的商業、財政和政治上的愛好和才能。早在18歲時,他就加入了宇航協會從事 火箭研究,而終生再沒有放棄過。在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後,他著手設計推力更大 的火箭,以便能將人送往宇宙空間,但他的方案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只是到了肯 尼迪時期,情況才根本改變。此時的航天事業以登月為核心,而建造能把龐大的阿波 羅飛船送往月球的大型火箭就是不可缺少的。「土星-5」應時而生。「土星-5」的研 制是非常困難的,以至於布勞恩在1967年11月 9日火箭試驗成功後說:「我從沒有相 信過它能實現。」但事實證明「土星-5」是完美的設計,極好地完成了阿波羅計劃。 關於月球之旅,一開始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採用月球軌道分離方式,另一種是采 用地球軌道分離方式。前者是由奧伯特提出的,也是後來實際採用的。後者是布勞恩 一開始堅持的。他設想用一枚「土星-5」將飛船送往地球軌道,然後再用另一枚火箭 以供給飛船充分的能源來進行月球旅行。但當仔細分析表明了前一方案的優越性後, 布勞恩愉快地放棄了自己的想法並專心於火箭研製。布勞恩是個心胸開闊的人,這也 是偉大的科學家應當具備的品格。 在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結束飛行後,阿波羅計劃就宣告結束了。布勞恩轉到空 間站的研究上去。布勞恩也試圖在其它方面有所突破,但他的健康情況卻逐漸惡化, 導致他於1976年12月退休,於1977年1月16日死於弗吉尼亞。

熱點內容
長篇穿越西方玄幻男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7 07:09:39 瀏覽:902
摩道祖師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9-17 06:58:16 瀏覽:791
男主姓婁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09-17 06:52:25 瀏覽:938
教授的養女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5-09-17 06:03:21 瀏覽:437
大龜甲是小說閱讀免費 發布:2025-09-17 06:03:14 瀏覽:781
科幻小說乘坐熱氣球去月球 發布:2025-09-17 05:39:44 瀏覽:617
林雲主角玄幻小說 發布:2025-09-17 05:11:09 瀏覽:763
好看的古代一女多男小說推薦 發布:2025-09-17 04:57:57 瀏覽:883
惡魔總裁掠奪愛小說免費 發布:2025-09-17 04:46:31 瀏覽:831
有關叛逆校園小說 發布:2025-09-17 04:44:20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