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後科幻小說
① 《三體》之後,還有哪些科幻小說值得一看
劉慈欣除了《三體》之外,還有許多精彩的作品,比如《球狀閃電》、《超新星紀元》、《鄉村教師》、《朝聞道》、《帶上她的眼睛》、《2018》、《時間移民》等。這些作品同樣獲得了科幻讀者的廣泛好評。
郝景芳的《北京折疊》也是一篇優秀的作品,它以獨特的視角探討了社會結構與人性的復雜性。在郝景芳筆下,北京被劃分為三個不同的空間,每過24小時,空間就會切換,而主人公就生活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題和細膩的情感描寫贏得了讀者的喜愛。
除了上述作品,還有許多值得一讀的科幻小說。比如《雲圖》,這是一部以時間倒序敘述的多線敘事小說,它跨越了幾個世紀,講述了六個不同故事的主人公在不同時間背景下的經歷。這些故事看似獨立,實則緊密相連,最終揭示了一個驚人的真相。《海伯利安》是邁克爾·克萊頓的作品,它描繪了一個未來的宇宙,充滿了高科技和神秘的生物。
《銀河系漫遊指南》是道格拉斯·亞當斯的經典之作,它以幽默的方式探討了宇宙的奧秘和人類的困惑。而阿西莫夫的《基地》則是一部經典的科幻小說,它構建了一個宏大的歷史背景,講述了心理史學家哈里·謝頓如何運用數學和心理學預測銀河帝國的衰落。
雖然這些作品各具特色,但它們都共同展現了科幻小說的魅力。無論是宏大的宇宙背景,還是深刻的社會批判,都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無盡的想像空間。如果你對科幻小說感興趣,不妨從這些作品開始探索。
② 《三體》的系列小說有哪幾本
《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2:黑暗森林》、《三體掘蘆飢3: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嘩森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於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於2010年11月出版。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2019年,列入「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判返」。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高中段文學閱讀。
③ 除《三體》外,還有哪些比較著名的科幻小說
有好多啊,比如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阿西莫夫還有《機器人》系列也是名列前茅,是科幻小說的三巨頭。基地系列分別是:《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
銀河帝國已有一萬二千年悠久歷史,一位心理史學家卻作出驚人預言:帝國即將土崩瓦解,整個銀河註定化作一片廢墟,黑暗時期將會持續整整三萬年!著作逾身的艾薩克·阿西莫夫無所不寫,但不論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實讀者,衷心摯愛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說。
講述的是一支星際遠征隊迫降到一個直徑1.9億英里形如呼啦圈的人造行星上。倖存者必須與最初建設者留下的蠻族後代作戰。這些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長篇科幻小說,都是由國外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寫的,內容情節豐富多彩,故事環境設定良好,思想積極,寫作方式新穎,讓讀者有著身臨其境的感覺。
④ 科幻小說三體總共有幾部分別是什麼求全部的書名!跪謝
一共三部。分別是:《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
1、第一部《三體》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天文學家葉文潔在其間歷經劫難,被帶到軍方絕秘計劃「紅岸工程」。葉文潔以太陽為天線,向宇宙發出地球文明的第一聲啼鳴,取得了探尋外星文明的突破性進展。三顆無規則運行的太陽主導下,四光年外的「三體文明」百餘次毀滅與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離母星,而恰在此時,他們接收到了地球發來的信息。對人性絕望的葉文潔向三體人暴露了地球的坐標,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2、第二部《三體Ⅱ·黑暗森林》
三體人在利用科技鎖死了地球人的科學之後,出動龐大的宇宙艦隊直撲太陽系,面對地球文明前所未有的危局,人類組建起同樣龐大的太空艦隊,同時(PDC)利用三體人思維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訂了「面壁計劃」。出乎意料地,社會學教授羅輯被選出作為四位「面壁者」之一,展開對三體人的秘密反擊。雖然三體人自身無法識破人類的計謀,卻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選出的「破壁人」與「面壁者」進行智慧博弈。
3、第三部《三體Ⅲ·死神永生》
身患絕症的雲天明買下一顆星星送給暗戀著的大學同學程心,而程心因參與(PIA)向三體艦隊發射探測器的工作,卻想讓航天專業背景的他放棄安樂死,作為被執行人將大腦捐獻給階梯計劃。與三體文明的戰爭使人類首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因為黑暗森林打擊的存在如臨大敵,不敢在太空中暴露自己。在零道德的宇宙中發起黑暗戰役的戰艦被誘導返航,卻受到有道德的地球文明審判。
(4)三體後科幻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劉慈欣1999年起在雜志《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此後接連創作了多個中短篇小說;在2006年1月發表短篇小說《山》時,許多讀者去信說希望他寫成長篇,於是劉慈欣就決定不再寫中短篇了;「有三顆無規則運行恆星的恆星系」這個構思他最初打算用來寫短篇,後來發現能寫成一部長篇小說。
於是把這和吳岩在《中國軌道》里描寫人們不顧一切地探索太空的歷史相結合,設定以「文革」時期為整個故事的背景,描述一些人物與外星力量間的接觸、以及華約和北約的冷戰;在一位出版人的影響下,他對原來的構思做了較大的變化,改為一個長篇的三部曲系列,敘述從20世紀60年代到五百年後人類的一段特殊歷程。
⑤ 除了《三體》,這25部國產科幻小說同樣顛覆我們的想像
在《三體》引領風潮之後,中國科幻小說界猶如璀璨星河,綻放出令人驚嘆的想像力與深度。除了劉慈欣的《三體合集》,還有更多作品挑戰我們的認知,讓我們重新定義科幻的邊界。
劉慈欣的《流浪地球2》背後,是他對硬核設定和創新的執著追求。《帶上她的眼睛》和《天年》以獨特的視角探討生命的意義,如何夕的《天年》在末日災難中挖掘人性的堅韌與思考。而《球狀閃電》作為《三體》的前傳,解謎之旅同樣引人入勝。
王晉康的《水星播種》則是科學與想像力的結晶,女科學家的勇敢行為象徵著人類對未來的探索與希望。劉慈欣的《超新星紀元》以超新星浩劫為背景,孩子們的勇敢擔當揭示了文明延續的使命。何夕的《人生不相見》則將基因改造與星際移民交織,探討人性的沖突與追問。
王晉康的《七重外殼》憑借腦洞大開的創意,直逼大師級作品的水準,為科幻迷們奉上了一場創新與現實的碰撞。《逃出母宇宙》中,人類在自我救贖中體驗智慧與絕望的交織,何夕的《傷心者》則以母愛與科學並存,講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科幻故事。
張冉的《起風之城》集合九篇作品,探索與孤獨交織,展現多元視角下的科幻世界。而銀河獎和華語科幻星雲獎得主的作品,如《雪》《大飢之年》等,更是展現了中國科幻的成熟與深度,江波的《銀河之心》系列和張冉的「灰色城邦」系列,更是各有風味,引人入勝。
陳楸帆的《荒潮》被譽為近未來科幻的巔峰之作,它以硅嶼的生態科技驚悚,揭示了濫用技術與環境破壞的潛在危機。潘海天的《大角,快跑》則用科幻講述心靈洗滌的故事,而《時間之墟》則探討時間循環與自救的哲學。
韓松的《紅色海洋》以資源枯竭為背景,剖析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抉擇。《蟻群》中女性統治的社會與SFH組織的反抗,預示著科技與權力的復雜博弈。《大角,快跑》和《荒潮》的結合,提醒我們科技的雙刃劍效應,以及對未來的深刻反思。
在這些作品中,中國科幻作家們的筆觸不僅描繪了未來的奇景,更深入探討了人性、倫理與社會議題。它們不僅顛覆了我們的想像,也為我們提供了對現實世界的獨到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