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科幻小說研究
㈠ 黃海的黃海科幻小說作品 書目
1969年12月《一0一0一年》科幻小說集 僑聯出版社
1972年12月《新世紀之旅》科幻小說集
1979年10 月《銀河迷航記》科幻小說集 照明出版社
1980年8月 《天外異鄉人》科幻小說集 照明出版社
1984年4 月《偷腦計劃》短篇科幻小說集,皇冠出版
1984年5月《天堂鳥》長篇科幻小說集,時報文化出版
1984年8月《最後的樂園》長篇科幻小說,時報文化出版
1985年5月《第四類接觸》長篇科幻小說,皇冠出版
1985年6 月《星星的項練》短篇科幻小說集,皇冠出版
1987年6 月《鼠城記》長篇科幻小說,時報文化出版
2004年2月《永康街共和國》政治奇幻小說,九歌出版
2006年10月《黃海童話》科幻童話集,九歌出版
學術論著
2007年1月《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論述,五南出版,大學用書
2009年7月〈尋找幻氏家族的榮耀〉論述,第13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全國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論文,靜宜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出版。
2009年1月〈衛斯里的後設重構〉論述,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2005年7月〈黃海科幻童話解構〉論述,靜宜大學「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全國學術研討會,專題論述。
2004年1月〈中文科幻百年,文學迷思〉,發表於〈幼獅文藝〉。
2004年12月〈科幻小說往何處去〉本文系交大科幻研究中心2003年10月科幻術研究會議,黃海專題演講,寫成論文,交大出版文集。
黃海少兒科幻作品
1984年9月「奇異的航行「中篇科幻,洪建全基金會出版
1985年10月「嫦娥城「兒童科幻小小說,聯經出版,張麗雯繪圖
1987年5月「機器人風波「兒童中篇科幻,聯經出版,陳曉菁繪圖
1988年5月「大鼻國歷險記「科幻童話,洪建全基金會出版,王平繪圖(「奇異的航行「,」嫦娥城「,」大鼻國歷險記「,三書,其後改由民生報出版。)
1988年7月「地球逃亡「中篇少年科幻,東方出版社,蒙傑繪圖
1989年6月《航向未來》,中篇科幻,富春出版
1990年6月《太空城的孫悟空》,南昌:21世紀出版社
1990年6月《奇異的航行》,南昌:21世紀出版社,蒙傑繪圖
1991年2月「時間魔術師「兒童科幻小小說,九歌出版,陳曉菁繪圖
1992年6月《夢回鐵砧山下》,台中縣立文化心,內含散文集
1992年6月《地球逃亡》,合肥,安徽少兒出版社
1994年4月「秦始皇到台灣神秘事件「少年奇幻小說,天衛出版
1996年2月「誰是機器人「兒童科幻小小說,國語日報
1996年4月《動物天堂》,國語日報連載4個月。
2004年6月「千年烽火奇幻游「少年科幻奇幻小說,國語日報
2008年6月9日起連載四個月 「宇宙大霹靂「國語日報
黃海純文學創作
1963年10月《奔濤》短篇小說集,野風出版社
1968年2月《大火在高山上》,短篇小說集,商務印書館
1968年6月《通往天外的梯》短篇小說集,僑聯出版社
1976年10 月《迷霧征塵》自傳式散文集,水芙蓉出版社
1980年10 月《人在宇宙中》雜文、短論等80篇,水芙蓉出版社
1982年8月《悲歡歲月》短篇小說集,水芙蓉出版社
1993年3月《百年虎》台灣文學長篇小說創作,遠流出版社
1994年4月《尋找陽光的旅程》自傳式散文,健行出版社
2004年2月《永康街共和國》政治奇幻小說,九歌出版社
2006年10月《黃海童話》科幻童話,九歌出版社
2009年11月《山城》短篇小說集,台中市文化局
相關碩博士論文、專論黃海
研究黃海,碩博士論文 專論及相關論述
中央大學:中文所--傅吉毅《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2002/6
台南大學:教管所---詹秋華《台灣少年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以一九六八年以來在台灣地區出版之少年科幻小說為例》2004/6
台東大學:兒文所--王洛夫《論黃海及其兒少科學幻想作品》2003/6
中山大學:中文所--黃瑞田《科學詮釋與幻想──黃海科幻小說研究》2004/6
台北教大:應語所--黃子珊《黃海兒童科幻小說敘述技巧研究》2006/6
中山大學--在職專班--林奕妗《黃海科幻作品初探》2007/6
靜宜大學:中文所--張孟楨-《基因復制科技發展下的未來世界—黃海科技小說中的基因科學與省思》2007/6
賴玉敏:《乘著想像的翅膀 少年科幻小說的開路先鋒──黃海專訪》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研究生,頼玉敏專訪。2003年5月《兒童文學學刊》
劉秀美:《台灣通俗小說研究─1919-1999》,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專章論列張系國、黃海、倪匡作品,2001年。
陳愫儀:《少年科幻版圖初探──1948年以來台灣地區出之中之篇少年科幻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士論文,1998年。
陳鵬文:《八〇年代台灣科幻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林建光:《大敘述的危機與歷史經驗再現的轉折:試論八零年代台灣的科幻小說》,單篇論文,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分論張系國、黃海、黃凡、張大春、平路作品。
林建光:《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零年代台灣科幻小說》,單篇論文,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分論張系國、葉言都、黃海、黃凡、張大春、平路等人作品。
蔡尚志:《兒童故事原理》,五南出版社大學用書,1989年10月初版,專章論述介紹黃海的兒童科幻小小說寫作技巧及兩篇作品。
林健群:《晚清科幻小說研究 1904-1911》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趙天儀:《宇宙意識與科幻世界──試論黃海的科幻小說》,1999年4月,靜宜大學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科幻小說列為重要主題,文學院長趙天儀特別撰文。
簡宗梧、周鳳五編著:《現代文學欣賞與創作》,空中大學用書,第八章第八節〈科幻小說〉,引用黃海諸多論點。1987年8月初版。
(參考資料:「黃海牧園:文藝&科幻」)
㈡ 中外科幻文學發展目的
中國科幻小說的歷史
(Ⅰ) 背負起普及科學的重任
與瑪麗·雪萊夫人的《弗蘭肯斯坦》相比,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起步是比較晚的。據有史可考的文獻紀錄,中國第一個關注科幻小說的人是被尊為"一代文豪"的魯迅先生。
1902年,當時的中國正處在民族危亡與大變革的前夜,青年魯迅遠渡東瀛,在日本的弘文書院補習日文期間,魯迅根據日文譯本轉譯了法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凡爾納的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可以說是開中國翻譯科幻小說之先河。至於他的那句"導中國人之前行必自科學小說始",也早已廣為流傳。只可惜魯迅先生,自己並沒有一部原創的科幻小說作品流傳後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至於各中緣由,還有待遇進一步考證。
一般認為中國的第一部原創的科幻小說是1904年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說》,關於作者具體的其他資料便沒有尋找到。不過同時期的還有一位鮮為人知先驅式的人物是值得一提的,他就是徐念慈先生。
徐念慈(1875年-1908年),今江蘇常熟人,別署東海覺我。通曉日文和英文,擅長數學和寫作。思想進步,受西方啟蒙及科學思想影響頗深。1904年前後,與友人曾樸在滬創設小說林社和《小說林》雜志,並曾任譯述編輯。
本世紀初,徐念慈開始關注科幻小說。它先是翻譯了美國的西蒙鈕加武(我懷疑這是傳統譯法,但由於沒有找到通譯,所以只好採用原譯法)創作的《黑行星》,之後又參與審校了另外八部類似作品。1905年小說林社出版的《新法螺》一書中,收入了徐先生自創的一部隨筆性質的中篇小說《新法螺先生譚》(需要說明的是《新法螺》共收錄了三篇科幻小說,其餘兩篇是包笑天從日文本轉譯的德國科幻小說《法螺先生譚》和《法螺先生續譚》,這是兩篇文章都是談話體小說,"譚"通"談",原作者不詳)。在這篇文章中,徐先生運用了大量的筆墨描述了主人公縱橫於多姿多彩的月球、金星、火星等組成的外太空世界之間,並將諸如"衛星"、"磁極"、"離心力"、重力加速度、萬有引力乃至"造人術"、"腦電"、"循環系統"等這些即使是現在看來也並不落伍的概念運用自如,巧妙的穿插於文章之中,可見其功力不俗。我提醒需要大家注意,1905年的中國還處在晚清末期,在當時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下,能夠創作出這樣的文章確實是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關於清末民初的其他科幻小說作品及其作者的情況,可以參見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說書系·科學卷》。
㈢ 找一篇日本作家寫的科幻小說
香味接收機
--------------------------------------------------------------------------------
星新一
N君香甜地睡在床上。他在做夢。這是去宇宙旅行的夢。他在陌生的行星上著陸,經歷了很多冒險之後,與當地居民親密相處。居民熱情款待,他剛吃完……
這時,枕邊的鬧鍾發出了錄音帶的聲音,在呼喚N君說:「先生,起床時間到了,請起床吧……」
這樣,就把他叫醒了。他打了一個大呵欠,伸手取過鬧鍾旁邊的水壺,把水倒入玻璃杯喝了下去。這是N君很早以來就養成的習慣。
水是那麼清爽適口,它帶有果汁、薄荷和香料的混合味道。一下子消除了睡意。
N君向玻璃杯里又倒了一杯水,喝進嘴裡,一股咖啡香味沁人心脾。
水壺里的水只不過是普通的水,可是卻能變換各種各樣的味道。古時候的人如果親眼看到這一現象,一定會大吃一驚,以為這是魔術。但是,這可不是魔術,而是科學成果。現在已經到處普及了,人們都習慣於使用它了。真是盡情享樂的時代。
這是靠一個小裝置發出的香味。它體積非常小,能放到嘴裡,藏在一顆牙齒內部,從外面看不出來。這個裝置能接收電台發來的電波。
若是接收電波發出聲音而娛其聽覺者,我們叫它無線電收音機;如果通過顯象使視覺得以滿足者,便稱作電視機;現在這種裝置能夠發出香味,使嘴得到享受,所以就叫它香味接收機。
這個裝置發出微妙的振動和電波,刺激口腔神經,帶來各種味道。即使是無味的水,如果在接收果汁廣播的時候,人們喝下去,就會產生果汁的香味。如果播送的是咖啡的電波,就能發出咖啡味來。
N君要進早餐了。即使有了香味接收機的時代也必須吃飯。因為總得補充營養。他取過一片麵包,放進嘴裡。看樣子是茶色麵包,但是,卻與一般麵包迥然不同。它裡面含有人所必需的豐富的熱量和營養。它本身也近似無味,但是這沒有關系。香味可由接收機給予補充。
N君開始咀嚼麵包。這時正好開始播送炒雞蛋的電波,他便就著這個味道吃著麵包。中間又改播蘋果香味,麵包味也跟著變了。就這樣,N君吃罷了早餐。
廣播還未停止。N君換上了上班的服裝,一邊把口香糖放進了嘴裡。當然口香糖本身也是無味的,但這毫無關系,香味接收機會解決問題的。
香味接收機又到了播送水果時間。連續地播出了世界上各種水果的香味。無味的口香糖一下子變成了菠蘿味,一會兒又出現了草莓味、葡萄味和香瓜味。
N君離開家,坐上了高速單軌車,奔向工作單位。在飛馳的舒適的車內,有人看報,有人用耳機聽音樂,也有人兩者兼顧,這種情景看上去跟過去沒有什麼變化,但是現在又加上了香味。嘴裡擴散著冰激凌香味,一會兒又變成了花生米香味,這些一消失又出現了奶油餡點心的香味……
這些香味的順序由電台負責調整。不能把不協調的味道排在一起,也不能把過於相似的味道排在一塊兒。最初搞的不太適當,後來經過香味心理學家的反復研究,現在播送的節目人們已經稱心如意了,它給所有人以滿足感。
製成這種香味接收機,可以說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慾望。享受香味是人們的本能,不過希望享受香味是有限度的。俗話說吃飽了什麼也不香了,吃東西和盡情享受的音樂、電視和游戲不同,香味是有限度的。
為了突破這一限度,通過研究,終於發明了這種香味接收機。不僅能夠使人們無限度地享受香味,還可以得到各種令人滿意的效果。
首先,不至於因為飲食過量而損壞消化器官,又不會使人過胖。也不會因刺激性食物而損傷身體。茶色麵包能保持營養平衡,它衛生,人們不用擔心中毒和得傳染病。
其次,也不再需要廚房,餐具也少了,可以大幅度地節約空間和時間,轉用到別處。為齲齒而煩惱的人也減少了。還有,香味接收機帶來的香味,隨著廣播轉移到下一個節目,那麼以前的香味可以立刻消失,不留痕跡,馬上就能享受到下一種香味。
這種廣播整天連續進行。睡覺的時候也是這樣。所以,夢中也會帶來香味。當然,都是幻覺的香味。可是幻覺也不錯啊,正因為是幻覺才是無限的。如果靠食物來追求這些香味,恐怕持續不了一小時吧。
N君來到工作單位,開始工作,操縱電子計算機,做好記錄,經過思考之後,又開動電子計算機,進行記錄……
這期間,香味接收機一直在播送,如果一邊聽收音機一邊看電視一邊工作的話,容易分散眼睛和耳朵的注意力,會造成失誤和事故。但是,對於香味廣播大可不必擔心了。
西式餅干香味在嘴裡擴散,接著又變成日本式酥脆餅干味,又出現中國式肉湯香味,然後又傳來了香蕉味道……
此外還有能夠吃到這些真正食品的飯館。當走進這種飯館時,電台的電波就被切斷了,這時可以接觸到食物本身的那些香味,人們偶然也來到這里。應該有滿足人們好奇心的地方,讓大家領略一下香味接收機傳來的某種香味的實物到底是什麼樣子。
可是,很多人在這樣的飯館里並不太感到高興。因為食物太硬,雖然說有咬頭,但是過後胃部覺得不舒服,因為人們已經習慣於把無味的口香糖和從電波傳來的精煉的純味交織在一起的那種香味了。
N君還在繼續工作。這時傳來了土豆片香味,黏糕小豆湯的香味逐漸消失後,又傳來了日本茶的香味……
這時,突然發生了意外事故。什麼味道也沒有了。他停下了工作,站起身來。好象裝置發生了故障,他想必須快些跑到急救室去找人修理一下。
可是往周圍一看,其他人也都在奇怪地嘁嘁喳喳,不知是誰打開了收音機的開關。正在播送臨時新聞。
「……現在由於發生事故,香味接收機的廣播暫停。目前正在抓緊修理,估計很快即可重新播送……」
雖然已經知道了原因,但是這樣的事可還是第一次。人們的嘈雜聲音平靜不下來。誰也對付不了嘴裡的異常變化。
N君的嘴和其他人的嘴一樣,都成了無聊、空虛的空洞。就象電燈和霓虹燈光芒四射如同白晝的夜市上,一旦停電霎時變得一片漆黑一樣。
有人吐出了無味的口香糖渣,又往嘴裡扔進一塊新的,也有人啃著茶色的麵包。但是,這些麵包也沒帶來任何香味。
嘴裡的空虛更加嚴重了。就象站在死寂的行星表面,又象獨自一人漂流在北海的孤島上,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孤獨感不斷增長。好象和父母失散的孤兒哭叫著,從內心迸發出要幹些什麼事的沖動。
不知是誰急急忙忙地跑出去了。有人受到他的影響,也緊跟著魚貫而出。他們突然想起了飯館的存在,要奔到那裡去,N君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在街角的飯館里,這時一片騷亂。平時來這里的人沒有這么多,所以也沒修建能容納這么多顧客的設備。可是,從大廈里湧出的人流,都以飯館為目標蜂擁而至。
人人焦躁不安,嘈雜聲甚囂塵上,發出了驚叫聲,還摻雜著呼喊聲和玻璃的破碎聲……
但是,這些一都和發生異常變化的開始時一樣,突然地結束了。香味接收機又重新開始播送。蘇打水摻冰激凌的香味沁人心脾,接著是番茄味。不久,又開始散發燉牛肉的香味,人們知道午飯時刻已近,於是又向各自的地點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