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後人文主義
A. 閱讀科幻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
1. 閱讀科幻作品能夠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探索塵世之外的世界。這些作品不僅僅是關於理論建構或地理開拓的廣度,它們更是以「人」為核心,構建出基於人類文明邏輯的宇宙描述。無論是在探討價值觀命題時,還是在描述人的命運時,科幻作品最終都會回歸到人類這個主題上。這種對宇宙宏大敘事的想像和對人在宇宙中定位的描繪,都是基於我們這個狹小歷史觀中的有限理性,去構建一個宏大的有序世界。這個世界雖然與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同,視野更加宏大,規律與秩序更為普世,但它與我們世界如此近似,因為它們都表達著同樣的人文主義母題,如在命運面前的渺小和無力感,或在虛無世界中最美的價值基點,如愛或羈絆。
2. 科幻作品還能夠幫助我們探討某種社會結構或組織邏輯下的社會形態,反思人本身或生命本身的邏輯。隨著科幻小說向社會科學的轉向,政治學、社會學、技術哲學等領域成為其主要探討的內容。古典機器這種自組織體是符合直覺的,它提供了一種機能化的視角。在這種視角下,我們可以通過增加鍋爐來增加動力,通過齒輪組、扭桿組來產生側向驅動力,形成模塊。這種機能主義類似於技術變革剛解體原秩序,新秩序剛形成的社會生態。在這個階段,我們解決社會問題只需構建一個符合直覺和普遍認識的機制即可。這個世界是符合直覺的,也是從經驗主義學理傳承下來對歷史語境的推崇。在這個世界中,科學是有序的,是可以觀察的,我們不會陷入各種不確定性的困局中不能自拔。形式邏輯的通用性變得無比有趣,我們似乎可以通過經驗和科學的觀察方法在機器崇拜中去征服世界。同時,這個世界還是秩序的,在這個根本不存在的保守主義烏托邦裡面,知識就是身份認同。你可以自由地保持古典時代的禮儀和審美,並自由地定位自己,無論是匠人還是藝術家。這一切的原因,是因為這個世界是符合直覺的。
B. 凡爾納科幻小說和他的人生觀
(1)凡爾納小說的豐富科學性 凡爾納生活的時代,既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也是資本主義上升的時代,科學知識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他的作品表達了人們對擺脫手工式小生產、實現資本主義大生產的渴望,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與時代腳步緊緊吻合在一起。 在儒勒·凡爾納的科學幻想和探險小說里,包含有豐富的、各種各樣的科學知識,並且這些知識不是枯燥的、刻板的陳述而是和探險、旅行、地球上豐富多彩的自然界聯系在一起。比如《地心游記》是一部完全假想的科學幻想小說,其中認為通過火山口可以進入地球內部,而且地球深處又有已經滅絕的史前生物生活著,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是作者卻以豐富的地層學和地質學知識吧我們帶進一個神奇的世界。《八十天環游世界》和《氣球上的五星期》則以地球上各個地區的豐富地理知識構成了故事發展的主要線索。知識,在儒勒·凡爾納的作品裡,已經不是外加的東西,而是情節的有血有肉的組成部分。同樣,凡爾納筆下的主角們也是這樣一些在世界各個地方探險的掌握豐富科學知識的人物。 凡爾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通俗小說作家,有一種能夠把自己的幻覺變得能夠觸摸的本領,其感覺是全方位的。讀凡爾納的小說,彷彿是和他一起歷險:從荒蠻奇特的非洲大沙漠到冷酷險惡的極地冰原,從幽邃神秘的地下迷宮到凄涼恐怖的大海孤島,一切都形同身受,如在眼前。竟有探險家曾認為他的《哈特拉斯船長歷險記》是一部「最出色的航海日誌」,而他在《氣球上的五星期》中關於尼羅河源頭的精確描述也讓一些學者迷惑不解,因為當這部小說發表的時候,歐洲的學者們才剛完成對這個地區的考察。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他絕大部分關於自然環境的描述都來自於他的想像能力,但卻把每個細節都描寫得細致入微、清晰可見。 (2)凡爾納小說的驚人預見性 凡爾納的作品不僅以流暢清新的文筆、波瀾起伏的情節吸引了廣大的讀者,更可貴的是,他那非凡的想像力,浪漫又符合科學的幻想,使讀者如痴如醉,跨過時代的門檻,提前邁進了未來世界。 從某種程度上說,凡爾納預言了二十世紀宇航科技的諸多成就,只不過他的這些預言是以科幻小說來表達的。凡爾納在自己的小說中大膽並科學地預測了許多後來完全實現了的東西,比如直升機、潛水艇、人類進入太空、中國的崛起、電子廣告、霓虹燈、電子計算機等等。《從地球到月球》這部作品中的很多數據,包括發射地點(佛羅里達卡納維拉爾角)、飛行時間、登月人數都與後來的美國阿波羅計劃完全一樣。 凡爾納的一本最有預見性、但讀過的人最少的小說是《一個美國記者在公元2890年的日記》。書中的紐約名叫環球城,公路兩邊都是一千英尺高的摩天大樓,氣候由人工控制,莊稼可在北極生長,廣告放映在雲端上;書中主人公編的《地球先驅報》,擁有八千萬讀者;記者將新聞從木星、火星、金星上轉播回來,人們坐在自己家中就可看到各地發生的大事。這些與今天的現實簡直一模一樣。然而,這是凡爾納在一百年前所描繪的情景。正如法國著名的利奧台元帥所說:「現代科學只不過是將凡爾納的預言付諸實踐的過程而已。」 (3)凡爾納小說的深遠影響 儒勒·凡爾納的書無疑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一百多年來,風靡了全世界。凡爾納為世界各地的讀者塑造了一群科學勇士和先驅者形象的同時,他自己也當之無愧地被看作是科幻小說的先驅,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今天,許多科學家都坦言,自己是受到了凡爾納的啟迪,才走上科學探索之路的。 海軍少將伯德在飛越北極後回來說,凡爾納是他的領路人;潛水艇的發明者西蒙·萊克在他的自傳中的第一句話是「儒勒·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氣球及深海探險家皮卡德、無線電的發明者馬克尼和其他一些人,都一致認為凡爾納是啟發他們發明的人;愛因斯坦和星際航行技術的奠基者齊奧爾科夫斯基,都曾經生動地論述過,他們正是在儒勒·凡爾納小說的引導下,走上科學創造道路的;航海探險家奧古斯特·皮卡德、無線電發明者之一的馬可尼,在談到他們的創造發明時,也都說是從凡爾納的科學幻想小說中受到了啟發。 (4)凡爾納小說的人文魅力 凡爾納創作思想的直接淵源,是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想、十八世紀法國唯物論的思想和十九世紀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因此,科學與民主之不可分,是凡爾納作品的一個十分鮮明的特色。 凡爾納的創作所反映的時代離開我們已經有一百年了,他所描述的科學也已經過時。拿潛艇來說,尼摩船長的鸚鵡螺號比起今天的核潛艇來,幾乎是小孩的玩具:八十天環游地球在一百年前應視為壯舉,如今卻已經顯得十分落伍了;《氣球上的五星期》所描寫的非洲大陸的景象,也和今天正在發展的非洲大不一樣了。但是,科學上的過時,並沒有使他的作品有所遜色。這足以說明,儒勒·凡爾納的作品,雖然包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但他並不是單純以科學知識取勝的,他的作品經久不衰的魅力,還在於作品中深刻的人文思想,以及與科學知識結合在一起的民主主義精神。正如1884年教皇利奧十三世接見凡爾納時所說:「我並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學價值,但我最珍重的卻是它們的純潔、道德價值和精神力量。」 並且,凡爾納的小說生動幽默,妙語橫生,所以一百多年來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讀者的歡迎。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表明,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凡爾納逝世時,人們對他作了恰如其分的評價:「他既是科學家中的文學家,又是文學家中的科學家。」凡爾納,正是把科學與文學巧妙地結合起來的大師。
神奇預言
儒勒·凡爾納在1863年寫了一部小說:《20世紀的巴黎》(Paris in the 20th Century)。這部小說被塵封並且遺忘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直到凡爾納的重孫發現了它,並且在1994年首次出版。在書中,凡爾納預言了巴黎在1960年可能會呈現的面貌。他的小說中充斥著在19世紀看來顯然不可思議的科技,包括傳真機、一個世界性的通訊網路、玻璃建造的摩天大樓、燃氣動力汽車和高速高架火車。
C. 誰能提供一些科幻片所表現的人文主義精神謝謝!
人工智慧——很有韻味的一部家庭的
阿凡達——人與自然的
我的女友是機器人——情感的
D. 《海底兩萬里》這部小說取得了哪些成就
《海底兩萬里》成功地將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迸發的科學理性主義和18、19世紀啟蒙運動中孕育的人文主義情懷相結合,令這部以科學技術為骨肉的小說獲得了人文主義的靈魂。而對於中國讀者,這種意義更加明確、具體。19世界中葉,剛剛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晚晴知識分子正苦思救亡圖強之策,在閱讀時它時,將其賦予了利用賽先生反帝反殖民的精神內涵。
作者:儒勒·凡爾納(法語:Jules Gabriel Verne,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現代科幻小說的重要開創者之一,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該頭銜也被授予H·G·威爾斯和雨果·根斯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