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1984封面
Ⅰ digimon tamers 1984概述
2002年,著名作家小中千昭(Chiaki J. Konaka)創作了一部短篇故事,名為《digimon tamers 1984》(デジモンテイマーズ1984 Dejimon Teimaazu 1984)。這部作品在日本科幻小說雜志SF Japan Vol.5上與讀者見面。故事圍繞野生研究小組(Wild Bunch)在Palo Alto University的創新,他們成功地創造了數碼寶貝(digimon)這一概念,為digimon tamers系列的後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digimon tamers 1984》可以視為digimon tamers動畫的早期線索,它揭示了這個數碼世界和人類世界的早期互動。通過這個短篇,讀者得以窺見數碼寶貝的起源和它們與人類最初的接觸,為整個digimon tamers的故事世界構建了豐富的背景故事。
Ⅱ 威廉·吉布森吉布森的作品
在1984年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學位期間,威廉·吉布森完成了他的處女作《Neuromancer》。這部作品在傳統打字機上一字一句敲出,將科幻文學正式帶入了「電子時代」。《Neuromancer》一書的推出引起轟動,一舉奪得1984年英語科幻文學界三大主要獎項:雨果獎、星雲獎與菲利普·狄克獎,至今無人能破這一記錄。
《Neuromancer》的成功不僅創造出「賽博朋克」這一全新科幻文類,而且使吉布森在該次文化中取得了聖經般不可動搖的地位。他對於「塞伯空間」的次文化與想像做出了絕對貢獻,早在大多數人對互聯網與虛擬現實感到陌生時,他就對這些新科技可能為世界帶來的變革與沖擊,描繪出具體圖像。
吉布森的《Neuromancer》在1984年之後,緊接著創作了《Count Zero》與《Mona Lisa Overdrive》兩部續作,完整地誕生了「蔓生都會三部曲」。這些作品被認為是「賽伯朋客」最膾炙人口的史詩作品。隨後,在1993年,吉布森完成了締造銷售記錄的新駭客史詩「舊金山三部曲」,包括《Virtual Light》、《Idoru》與《All Tomorrow's Parties》等三部小說。
除獨立創作外,吉布森於1991年與「賽博朋克」另一位大師布魯斯·斯特林合寫了科幻小說《The Difference Engine》。這部小說假造了一個特殊的錯列世界與一段子虛歷史,假設蒸汽為動力的機械電腦在維多利亞時期被證實為可行,由此展開一段似虛似實的故事。這部小說被廣泛肯定與歡迎,甚至有人將其歸類為「蒸汽龐克」特殊文類范疇。
威廉·吉布森開創了賽博朋克科幻小說運動,重新拾回科幻小說注重探索科技發展對人類影響的傳統。賽博朋克科幻小說以當代科技發展為背景,探討近未來世界的人類生存狀況,帶有朋克式反文化色彩,反對技術控制和信息控制。吉布森的未來世界描繪了一種悲觀與宿命的想像,跨國資本財閥的崛起、新興科技氾濫的災難、社會道德的茫然失措、個人存在對高壓剝削的無能為力與消極抵抗等,都是常見主題。吉布森的作品影響了各種不同的媒體形式,包括改編電影、衍生藝術、社會批判、科技發展本身。
在吉布森的作品中,政府顯得無足輕重,國家彷彿僅僅是地理名詞,文化生活早已被漠視,娛樂手段是色情交易與吸食毒品。公開或不公開的各種龐大組織支配著整個社會,無處不在的地下勢力操縱著全球的經濟體系。吉布森的文字將地球上所有的一切前所未有的緊密聯系在一起,人們的需要由世界各地提供,人們的行動到世界各地完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說無限接近,主角在美洲生活,財產在歐洲保存,交易在亞洲完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又可以說無限遙遠,連自己的合作夥伴也不能信任,不滿情緒彌漫著。在適當的機會出現時,毫不猶豫地將對方拋棄。
近20年後,《黑客帝國》所描繪的網路虛擬空間,其核心框架並未脫離《神經漫遊者》開拓的「如來神掌」。因此可以說,《黑客帝國》就是吉布森描繪的網路空間的視覺呈現。
(2)科幻小說1984封面擴展閱讀
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1948年3月17日生於美國南卡州康威(Conway,South Carolina),美國作家,主要寫作科幻小說 ,是科幻文學的創派宗師與代表人物。居住在加拿大,被稱作賽博朋克運動之父(賽博朋克是科幻小說的一個子類)。18歲隨母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市,於1972年偕妻子遷居溫哥華市,育有二名子女。
Ⅲ 阿西莫夫有哪些作品
《蒼穹微石》(Pebble in the Sky)(1950) 《繁星若塵》(The Stars Like Dust) (1951) 《星空暗流》(TheCurrents of Space)(1952)《鋼穴》(TheCaves of Steel)(1954)《終結》(1955)《裸陽》(The Naked Sun)(1956)《基地三部曲》(1964) 《我,機器人》《機器人的其他故事》
《基地》系列: 「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基地續集」(《基地邊緣》(1982)《基地與地球》(1986)),「基地前傳」 (《基地序曲》(1988)、《邁向基地》((1993))
《機器人》系列 《鋼穴》(網上也有《鋼窟》的譯名)《裸陽》《曙 光中的機器人》《機器人與帝國》《裸陽》
《帝國》系列 《星空暗流》《繁星若塵》《蒼穹微石》
《蒼穹微石》雙日出版社1950年
《我,機器人》高曼出版社1950年
《繁星若塵》雙日出版社1951年
《基地》高曼出版社1951年
☆《大衛·斯塔爾:太空奇兵》雙日出版社1952年
《基地與帝國》高曼出版社1952年
《太空洪流》雙日出版社1952年
《第二基地》高曼出版社1953年
☆《幸運兒斯塔爾與小行星上的海盜船》雙日出版社 1953年
《鋼穴》雙日出版社1954年
☆《幸運兒斯塔爾與金星之海》雙日出版社1954年
《火星人的方式與 其他故事》雙日出版社1955年
《永恆的終結》雙日出版社
☆《幸運兒斯塔爾與水星的大恆星》雙日出版社1956年
《赤裸的太陽》雙日出版社1955年
☆《幸運兒斯塔爾與木星的衛星》雙日出版社1957年
《地球是個大屋子》雙日出版社 1957年
☆《幸運斯塔爾與土星之環》雙日出版社1958年
《死亡交易者(死亡的呼吸)》艾文出版社1958年
《九個明天》雙日出版社1964年
《機器人的小憩》雙日出版社1966年
《神奇的旅程》豪頓·米弗林出版社1966年
《透過明鏡》新英語文庫出版社1967年
《阿西莫夫的神秘小說》雙日出版社1968年
《夜幕及其他故事》雙日出版社 1968年
☆《最棒的新東西》世界出版社1971年
《諸神》雙日出版社1972年
《阿西莫夫早期作品選》雙日 出版社1972年
《艾薩克·阿西莫夫精粹文集》斯菲爾出版社1973年
《你見過這些嗎?》NESRAA出版社1974年
《黑鰥夫的故事》雙日出版社1974年
☆《收購木星與其他故事》雙日出版社1975年
《天國的主人》沃克出版社1975年
《全美圖書會議上的謀殺》雙日出版社1976年
《優雅的品位》啟示出版社1976年
《活了二百歲的人與其他故 事》雙日出版社1976年
☆《關鍵字眼與其他神秘故事》沃克出版社1977年
《黑鰥夫故事集》雙日出版社1980年
《完整的機器人》雙日出版社1982年
《基地邊緣》雙日出版社1982年
《變幻之風與其他故事》雙日出版社1983年
《聯合俱樂部的神秘故事》雙日出版社1983年
☆《糊塗的機器人諾比》(與珍尼特·阿西莫夫合著)紐約愛斯書社1983年
《黎明的機器人》雙日出版社1983年
《黑鰥夫的盛宴》RH出版社1984年
☆《諾比與迷失的公主》(與珍尼特·阿西莫夫合著)紐約愛斯書社1985年
☆《諾比的其他秘密》(與珍尼特·阿西莫夫合著)紐約愛斯書社1985年
《明日之邊》雙日出版社 1985年
《消失者與其他故事》雙日出版社1985年
《機器人與帝國》雙日出版社1985年
《多麼美好的一天》雙日出版社1985年
☆《諾比與皇後的項鏈》雙日出版社1985年
☆《諾比與人侵者》(與珍尼特·阿西 莫夫合著)紐約愛斯書社1986年
《另一個阿西莫夫》雙日出版社1986年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雙日出版社1986年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神秘故事精粹》雙日出版社1986年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說精粹》雙日出版社1986年
《基地 與地球》雙日出版社1986年
《機器人之夢》雙日出版社1986年
《神秘的旅程II:終極智囊》雙日出版社1987年
☆《諾比識惡棍記》(與珍尼特·阿西莫夫合著)紐約愛斯書社1987年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另一個宇宙》雙日出版社1987年
《基地序曲》雙日出版社1988年
《阿扎瑞爾》雙日出版社1988年
☆《諾比赴地球記》(與珍尼特·阿西莫夫合著)紐約愛斯書社1988年
《復仇女神》雙日出版社1989年
《黑鰥夫的困惑》雙日出版社1990年
《夜幕》(與羅伯 特·西爾沃伯格合著)英國維克多·高蘭茲出版社1990年首版
《時代寵兒》(與羅伯特·西爾沃伯格合著)英國維克多·高蘭茲出版社1991 年首版
《基地在前進》雙日出版社1993年
《阿西莫斯短文兩篇》 (選自〈新疆域〉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在我國的簡體中文版出版物
機器人系列:
機器人與帝國(上下冊)
機器人短篇全集(上下冊)
曙光中的機器人(上下冊)
裸陽
鋼穴
以上均為 天地出版社 出版 漢聲雜志(葉李華)翻譯
基地系列:
前傳1 《基地前奏》(上、下冊)
前 傳2《邁向基地》(上、下冊)
《基地》
《基地與帝國》
《第二基地》
續集1《基地邊緣》(上、下冊)
續集2《基地與地球》(上、下 冊)
以上均為天地出版社 出版 葉李華翻譯
帝國系列三部曲:
《繁星若辰》
《蒼穹微石》
《星空暗流》
以上均為天地出版社出版 漢聲雜志(葉李華)翻譯
科普及其他作品
《人生舞台 阿西莫夫自傳》 上下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黃群、許關強 譯
《亞原子世界探秘(物質微觀結構巡禮)》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Ⅳ 小靈通漫遊未來經典內容
在完成《十萬個為什麼》後的次年,葉永烈創作了備受矚目的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這部連環畫在1978年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一問世便取得了巨大成功,印量高達300萬冊,對當時的讀者產生了深遠影響。故事中的主角小靈通,是一位充滿好奇心的未來探索者,他在書中漫遊未來世界,報道著科技的前沿動態。
《小靈通漫遊未來》是我國「文革」後的首本科幻小說,出版後立即轟動一時,銷量突破一百幾十萬冊,成為了當時的暢銷書。隨後,葉永烈繼續以描繪科技革命的前景為線索,創作了續篇《小靈通再游未來》,於1984年發行。
在《小靈通漫遊未來》中,小靈通乘坐的「原子能氣墊船」雖然還未實現,但氣墊船技術如今已經普遍,如上海至寧波、深圳至珠海間的「飛翔船」已成常態。小靈通手腕上的「電視手錶」也接近現實,微型電視機已商品化,更小的尺寸指日可待。書中描繪的「飄行車」或許將在21世紀成為現實,能在地面和空中自由穿梭。
書中提到的「環幕立體電影」已經變為現實,人們可以在電影院的車里觀影。而「嵌在眼睛裡的眼鏡」——隱形眼鏡,更是普及開來。在「未來市農廠」中,工廠化生產的農業也有了實現的實例,盡管書中描述的一些產量和質量仍需努力提升。
《小靈通漫遊未來》中還有許多科技幻想等待實現,如人工控制天氣、人造月亮、機器人服務和人體器官更換等。這些設想在今天看來可能平常,但在當時無疑激發了讀者的想像。這部作品不僅讓葉永烈名聲大噪,也標志著他科普創作到科幻創作的轉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他的科幻創作數量和題材豐富,無人能敵。
(4)科幻小說1984封面擴展閱讀
這是一部科學幻想小說。作者在這部前後長達四十年所寫的作品中,塑造了眼明心亮的小記者小靈通的可愛形象。作品通過小靈通三度漫遊未來的種種見聞,多角度、全方位、生動有趣地展示了未來的美好景象。
Ⅳ 黃海的黃海科幻小說作品 書目
1969年12月《一0一0一年》科幻小說集 僑聯出版社
1972年12月《新世紀之旅》科幻小說集
1979年10 月《銀河迷航記》科幻小說集 照明出版社
1980年8月 《天外異鄉人》科幻小說集 照明出版社
1984年4 月《偷腦計劃》短篇科幻小說集,皇冠出版
1984年5月《天堂鳥》長篇科幻小說集,時報文化出版
1984年8月《最後的樂園》長篇科幻小說,時報文化出版
1985年5月《第四類接觸》長篇科幻小說,皇冠出版
1985年6 月《星星的項練》短篇科幻小說集,皇冠出版
1987年6 月《鼠城記》長篇科幻小說,時報文化出版
2004年2月《永康街共和國》政治奇幻小說,九歌出版
2006年10月《黃海童話》科幻童話集,九歌出版
學術論著
2007年1月《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論述,五南出版,大學用書
2009年7月〈尋找幻氏家族的榮耀〉論述,第13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全國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論文,靜宜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出版。
2009年1月〈衛斯里的後設重構〉論述,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2005年7月〈黃海科幻童話解構〉論述,靜宜大學「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全國學術研討會,專題論述。
2004年1月〈中文科幻百年,文學迷思〉,發表於〈幼獅文藝〉。
2004年12月〈科幻小說往何處去〉本文系交大科幻研究中心2003年10月科幻術研究會議,黃海專題演講,寫成論文,交大出版文集。
黃海少兒科幻作品
1984年9月「奇異的航行「中篇科幻,洪建全基金會出版
1985年10月「嫦娥城「兒童科幻小小說,聯經出版,張麗雯繪圖
1987年5月「機器人風波「兒童中篇科幻,聯經出版,陳曉菁繪圖
1988年5月「大鼻國歷險記「科幻童話,洪建全基金會出版,王平繪圖(「奇異的航行「,」嫦娥城「,」大鼻國歷險記「,三書,其後改由民生報出版。)
1988年7月「地球逃亡「中篇少年科幻,東方出版社,蒙傑繪圖
1989年6月《航向未來》,中篇科幻,富春出版
1990年6月《太空城的孫悟空》,南昌:21世紀出版社
1990年6月《奇異的航行》,南昌:21世紀出版社,蒙傑繪圖
1991年2月「時間魔術師「兒童科幻小小說,九歌出版,陳曉菁繪圖
1992年6月《夢回鐵砧山下》,台中縣立文化心,內含散文集
1992年6月《地球逃亡》,合肥,安徽少兒出版社
1994年4月「秦始皇到台灣神秘事件「少年奇幻小說,天衛出版
1996年2月「誰是機器人「兒童科幻小小說,國語日報
1996年4月《動物天堂》,國語日報連載4個月。
2004年6月「千年烽火奇幻游「少年科幻奇幻小說,國語日報
2008年6月9日起連載四個月 「宇宙大霹靂「國語日報
黃海純文學創作
1963年10月《奔濤》短篇小說集,野風出版社
1968年2月《大火在高山上》,短篇小說集,商務印書館
1968年6月《通往天外的梯》短篇小說集,僑聯出版社
1976年10 月《迷霧征塵》自傳式散文集,水芙蓉出版社
1980年10 月《人在宇宙中》雜文、短論等80篇,水芙蓉出版社
1982年8月《悲歡歲月》短篇小說集,水芙蓉出版社
1993年3月《百年虎》台灣文學長篇小說創作,遠流出版社
1994年4月《尋找陽光的旅程》自傳式散文,健行出版社
2004年2月《永康街共和國》政治奇幻小說,九歌出版社
2006年10月《黃海童話》科幻童話,九歌出版社
2009年11月《山城》短篇小說集,台中市文化局
相關碩博士論文、專論黃海
研究黃海,碩博士論文 專論及相關論述
中央大學:中文所--傅吉毅《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2002/6
台南大學:教管所---詹秋華《台灣少年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以一九六八年以來在台灣地區出版之少年科幻小說為例》2004/6
台東大學:兒文所--王洛夫《論黃海及其兒少科學幻想作品》2003/6
中山大學:中文所--黃瑞田《科學詮釋與幻想──黃海科幻小說研究》2004/6
台北教大:應語所--黃子珊《黃海兒童科幻小說敘述技巧研究》2006/6
中山大學--在職專班--林奕妗《黃海科幻作品初探》2007/6
靜宜大學:中文所--張孟楨-《基因復制科技發展下的未來世界—黃海科技小說中的基因科學與省思》2007/6
賴玉敏:《乘著想像的翅膀 少年科幻小說的開路先鋒──黃海專訪》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研究生,頼玉敏專訪。2003年5月《兒童文學學刊》
劉秀美:《台灣通俗小說研究─1919-1999》,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專章論列張系國、黃海、倪匡作品,2001年。
陳愫儀:《少年科幻版圖初探──1948年以來台灣地區出之中之篇少年科幻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士論文,1998年。
陳鵬文:《八〇年代台灣科幻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林建光:《大敘述的危機與歷史經驗再現的轉折:試論八零年代台灣的科幻小說》,單篇論文,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分論張系國、黃海、黃凡、張大春、平路作品。
林建光:《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零年代台灣科幻小說》,單篇論文,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分論張系國、葉言都、黃海、黃凡、張大春、平路等人作品。
蔡尚志:《兒童故事原理》,五南出版社大學用書,1989年10月初版,專章論述介紹黃海的兒童科幻小小說寫作技巧及兩篇作品。
林健群:《晚清科幻小說研究 1904-1911》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趙天儀:《宇宙意識與科幻世界──試論黃海的科幻小說》,1999年4月,靜宜大學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科幻小說列為重要主題,文學院長趙天儀特別撰文。
簡宗梧、周鳳五編著:《現代文學欣賞與創作》,空中大學用書,第八章第八節〈科幻小說〉,引用黃海諸多論點。1987年8月初版。
(參考資料:「黃海牧園:文藝&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