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科幻小說課文
㈠ 《阿西莫夫短文》初二語文說課稿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初二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准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初二語文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一、說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課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第3篇課文。本冊書說明文閱讀共兩個單元,可以說重在培養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以及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說明文,兩篇短文《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都有關於恐龍,但是說明的對象又有所不同,又結合班級情況和單元重點。在重難點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養他們閱讀說明文的能量從而積累知識。
二、說教法
說明文是相當枯燥了,因此必須抓住某一方面來提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上必須讓學生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問題加以提煉。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讀,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在相對有難度地方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其閱讀說明文的能力。本文作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問,尤其是語言方面更有許多值得體味的地方。
三、說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2、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四、說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一課時。
五、說准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簡介)
2、准備好多媒體電腦,投影及相關軟體。
六、說過程
(一)導入新課
如今統治地球的是人類,人類的歷史也不過幾百萬年。在人類出現之前,曾有一種爬行動物統治過地球,這種爬行動物是什麼呢?(恐龍)然而在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突然消失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個謎。如今在不同的地區發現了恐龍化石,這意味著什麼呢?恐龍滅絕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對此,美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分別做出了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兩篇短文。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請同學們默讀第一篇《恐龍無處不在》,並思考:(多媒體依次顯示)
1、在南極及其他大陸上都發現了恐龍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麼?
2、恐龍能在今天的南極地區生存嗎?為什麼?作者經過分析思考得出了什麼答案?
明確:
1、恐龍化石無處不有
2、不能。因為南極地區非常寒冷,而恐龍不適應寒冷的氣候。恐龍的生活環境需要的溫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在遷移。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知文章內容,知道作者寫的意圖。)
由此,引出了大陸漂移學說,更形成了一種理論——「板快構造」理論。剛才同學們看書時應該發現文中6—8段對「板快構造」理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有沒有同學能用自己的話把他闡述出來?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後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並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生活。後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這些大陸經過不斷地漂移,逐漸形成了今天大陸的樣子。這些大陸在分離時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
也就是作者將恐龍無處不在與「板快構造」理論聯系了起來,用書中的原話,就是最後一段:(請同學們一起讀一遍)
因此,南極洲的恐龍化石,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說明文的說明對象要研究課文才能找到,不一定在課文開篇提出,培養學生的舉一反三。)
思考:
1、那同學們想一想,本篇說明文的說明對象到底是什麼?(板快構造理論)
2、為了說明清楚對象,他的說明角度是什麼?(通過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來證明「板快構造」理論)
3、本篇說明文的說明順序(寫作思路)是什麼?
學生回答後,多媒體展示圖表。(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讀說明文的過程與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學生的歸納能力)
我們分析了《恐龍無處不在》,通過阿西莫夫的推理了解到了「板塊構造理論」,知道了為什麼恐龍無處不在,現在我們依照剛才的分析,試著來看一下《被壓扁的沙子》從而揭開恐龍滅亡之迷?同學們快速瀏覽第二篇《被壓扁的沙子》,試著填一下右邊的三個框。(設計意圖:讓學生學以致用,學會讀說明文)
《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
說明對象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即「板快構造」理論恐龍的滅絕
說明角度通過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來證明「板快構造」理論通過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證明恐龍的滅絕
說明順序(寫作思路)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恐龍無處不有→恐龍不會遷移→大陸在漂移(「板快構造」理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的性質→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明確:
撞擊說:可能是由於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中,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所有恐龍和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爆發,那麼也可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命大量滅絕的災難。
證據:
1、在一些地方發現了斯石英。(性質:一般情況下會反彈,但是很緩慢,能保持幾百萬年。在850度高溫下會變成普通的沙子。為此,還特地用了金剛石與之作比較。)
2、學者們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岩層。
(三)試一試(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
通過今天的學習,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重現六千五百年前的那場災難。
明確:
故事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嬉戲、覓食。
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並以極快的速度擴散。
恐龍們驚慌失措,爭相逃命。可撞擊激起的灰塵布滿了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
大量恐龍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凍死、餓死的厄運。
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恐龍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四)總結全文:
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了一些科學知識,知道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說而不是火山說。對這一結論,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對,你持什麼看法呢?歡迎同學們在課下查找有關資料對這一問題繼續探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還豐富了他們的知識面,引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㈡ 課文《海底奇光》的特色是什麼
《海底奇光》一文,是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中的一個很短的片斷,集中描繪了主人公所目睹的海底奇光這一奇景,無所謂什麼小說情節、人物形象,課文的重點就是描述「海底奇光」。又因為是科幻小說,作者的目的也並不在於將什麼科學現象或原理解釋清楚,因此某些老師將其當作說明文來教學也是明顯有誤的。這一點,以課文中的一句為例很容易說明問題
因此,我們讀《海底奇光》,應該把重點放在敘述和描寫上,尤其是描寫,要研究作者寫了怎樣的「奇光」,又是怎樣將這迷人的奇觀栩栩如生、清晰地展現在讀者眼前的。
㈢ 滬教版六年級語文《童話般的太空城》教學教案
【教學目標】
⑴了解科幻小說的特點:豐富而合理的想像以及一定的科學依據。
⑵感受「童話般的太空城」,感受想像的神奇,並能進行合理而豐富的想像。
【教學方法】 學生演講、提問式講授
【教學過程】
『導入』
⑴交流太空中的趣聞:刷牙,洗澡,上廁所,睡覺,大呼嚕等(參考:[延伸閱讀1]),啟發學生想像,並激發學生表達心目中的太空城。
⑵請同學描述心目中的太空城。
『字詞』
稀世珍寶:很少見的寶貝。稀里馬虎:馬馬虎虎。
音速:聲速的舊稱謂。愜意(qiè):稱心、舒服。
『課文』
⑴學生散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⑵太空城坐落在哪裡?坐落在離地球38萬公里的軌道上。
⑶它是什麼形狀的?像一個巨大的摩托車輪,車輪朝上,連著的車軸向下。
⑷它有多大呢?直徑約為1600米的大圓環。
⑸太空城和地球有些什麼異同點呢?
相同——既可以繞太陽旋轉,自己也能夠進行自轉。
不同——太空城的圓環壁面上有許多透明材料作成的窗口,太陽光通過窗口給城市送來源源不斷的光明和熱量;還可以調節晝夜的長短;氣候可任意調節。
⑹太空城裡一些什麼樣的設施?
人造的土地;用輕巧的人造板搭出的房屋;農場;冶煉廠和制葯廠,可以製造出地球上無法生產的物品;醫院等。
⑺找出文中科學性和幻想性的內容。
科幻小說的特點是:科學性和幻想性。
『板書』
童話般的太空城堡
概況:太空城方位、空天飛機優點、速度
太空城與地球對比:外形、大小、旋轉、熱量、晝夜
太空城設施:土地、房屋、農場等
太空城:安全、娛樂、睡眠
『作業』
⑴如果要在太空里生活,你心目中的太空城又是怎樣的呢?請根據課前同學描述的太空城寫作《我心目中的太空城》。要求按照一定的寫作順序,使用一定的說明方法,語言直白准確,符合科幻小說的科學性和幻想性。
(參考:[延伸閱讀2])
『延伸閱讀』1
太空趣聞
●在太空失重的狀況下,如果宇航員冷不丁放屁,會不會影響飛船的安全?
▲在太空中放屁得很小心,因為其反作用力可能會把人推走,而且還會污染航天器座艙中的環境。屁中的氫和甲烷等成分是可燃氣體,嚴重時會引起爆炸。因此,放屁的時候最好到廁所里解決。
●在太空中一呆好幾天,宇航員能在飛船上洗澡嗎?
▲目前我國的「神舟」飛船還不具備供航天員洗澡的功能。因為如果要在太空洗澡的話,需要大量的水,會增加飛船和運載火箭的負擔。還要增加特殊裝置,防止洗澡時失重的水珠飄滿整個飛船。我國航天員在飛行時主要還是靠特製濕毛巾清潔身體。
●有報道說聶海勝跟他女兒對話時,非常激動,流下了眼淚。在失重的情況下眼淚會不會飛起來?
▲在失重的情況下,任何物體都是可以漂浮起來的。眼淚的主要成分是水,它可以像水滴一樣飄浮在座艙裡面,正驗證了那首流行歌《誰的眼淚在飛》。
●航天員坐在飛船上,太陽從哪邊出來?也是一天看到一次日落日出嗎?
▲神六是由西北向東南運行,90分鍾發生自轉,與地球自轉不一樣。神六此次將繞地球運轉約80圈,航天員一天可看到16次日出日落。
●宇航員穿的衣服內部是否充滿氣體?如果在太空衣服破了怎麼辦?
▲航天服分為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兩種。宇航服內有大氣,可以維持航天員的生命活動。目前我國宇航員穿的均為艙內宇航服,理論上艙內宇航服和艙外宇航服都應該嚴格密封,但是由於返回艙和軌道艙是密封的,艙內有同等壓力的大氣,所以如果在艙內出現宇航服漏氣是沒有直接生命危險的。
●太空人睡覺時也會做夢打鼾嗎?
▲會的。不同的`是,在地面上打鼾,翻個身一般會停止;但在太空中,無論你怎麼翻身打鼾都不會停止。因為在失重條件下,身體無論處於什麼位置,都是一樣的。
●太空人的大便怎麼解決?
▲在微重力的情況下航天員體內的腸子很可能是漂浮的,內臟並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樣正常工作,航天員在排大便時也許並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很多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宇航員從中間艙的廁所里出來時,常常喃喃自語:「又失敗了。」
『延伸閱讀』2
● 輪胎形太空城
輪胎形太空城可居住1萬人。輪胎圓環的直徑為1800米,每分鍾旋轉一圈,以產生人造重力。這種旋轉速度,可使環外緣的重力與地面上的重力相等。於是,外緣成了「地」,內緣成了「天」,「天」與「地」相距100多米。「天」由一排排拱形玻璃窗構成。「天」的上方有一面巨大的凹面鏡,它將太陽光反射到圓環中央的鏡子上,然後再反射並透過拱形玻璃窗進入管形居住區。管形居住區在太陽光射進的方向呈百葉窗形。百葉張開時陽光進入管內,使那裡成為白天;百葉閉合時擋住陽光,那裡就是黑夜。管形居住區內除住房和學校等建築外,還有農業生產區。圓環中軸的兩端,一端為對接裝置,可供來往的宇宙飛船停靠,另一端連接著工廠和太陽能電源設備,中軸有六根輻射管道與生活區相通,人們乘長100多米的電梯到達「天」頂,打開拱形玻璃窗,通過輻射管道進入中軸,再沿中軸去工廠上班。
為了防止強烈的宇宙線、太陽紫外線和X射線的危害,輪胎形太空城的外壁用月球礦渣覆蓋起來。礦渣不規則地分布的外壁,遠遠看去,太空城宛如花環,所以有人稱之為「花環天宮」。
● 傘形太空城
傘形太空城像一把張開的大傘,只是沒有傘衣。一個個農業艙連成圓環,構成傘的邊緣。傘柄是個巨大的圓筒,直徑6500米,長32000米,可居住100萬人。圓筒以兩分鍾一轉的速度旋轉,以產生人造重力。圓筒四周對稱地設置了四面玻璃窗,窗外是蓋板,蓋板內面是一面鏡子。合上蓋板,便遮住陽光,裡面就是黑夜;蓋板張開,鏡子將陽光反射進圓筒,裡面就是白天。圓筒內部與地球上的景色一樣,有高山河流、樹木花草;還可呼風喚雨,「製造」天氣。農業艙是密封艙,可以對裡面的季節變化加以控制,使得在任何時候都能種植蔬菜、水果。農業艙里還飼養著各種動物,包括有益於植物的各種昆蟲。太陽能發電站、太空工廠、航天碼頭都設在圓筒的一頭,太空城的居民們便在那裡上班。
● 奧尼爾島
有了水,就可建立密閉生態循環系統,構成太空城的小型生物圈。ピ厝撕教斕男蚰煥開後,許多科學家提出了不少太空城方案。如斯坦福城、向日葵城、奧尼爾一、二、三號宇宙島等。
奧尼爾宇宙島是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奧尼爾博士領導設計的。其中的「奧尼爾三號島」規模最宏大,可居住百萬人。它的兩個居住區,是直徑6500米,長32000米的圓筒,用傳動帶相連,以兩分鍾一轉的速度旋轉,產生人造重力。
圓筒四周對稱設置4面玻璃窗,窗外是蓋板,蓋板的內面是一面鏡子,遮住陽光,裡面是黑夜。蓋板張開,鏡子將陽光折射進圓筒,裡面就是白天。陽光強度由蓋板的張角控制。住房可為每個人提供與地球上相當的面積和空間。
圓筒內的景色與地球上一樣,有高山、河流和道路,水陸交通繁忙。住宅周圍是花草樹木,每個人佔有的綠地面積和空間,也與在地球上大致相當。在圓筒的上方,有由眾多的農牧業艙室組成的圓環,它們調節成不同的春夏秋冬的季節輪回,以便任何時候都有四季水果、蔬菜供應。這樣的太空城是真正的天堂。人們何樂而不往呢?!
㈣ 阿西莫夫短文教學設計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阿西莫夫短文是科學說明文,但所說明的對象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文章內容並不深奧。下面給大家分享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教學設計,歡迎借鑒!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篩選信息,了解說明內容,理清結構。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過程,明確順序。
3.品讀語言,體會表達特點,學會賞析。
4.訓練思維,學習科學方法,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
1.梳理文章內在的邏輯關系,體會事理說明文的特點。
2.感受文章獨特的語言魅力,領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的思維方式,學習作者善於聯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引出說明話題——恐龍滅絕
(展示恐龍圖片)6500萬年前,上一屆地球霸主——恐龍統治著世界。可是,它們在生活了1.6億年後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圍繞著「恐龍滅絕」這一事實,僅科學家們公開提出的「滅絕說」就有130多種,大家各執一詞。美國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的觀點,不知能否說服你?
(直觀的圖片展示代入感極強,簡潔的語言解說指向性明確,既迅速引出本課要探討的話題「恐龍滅絕」,又在不經意間將思辨的種子種下,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觀點性文章的結論。)
二、全文瘦身——速讀,篩選信息理結構
研討一:把兩篇短文濃縮成一篇百字文,你會組合哪些語句?
1.文首中心句: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2.文末總結句:
《恐龍無處不有》: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被壓扁的沙子》: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3.標題:恐龍無處不有、被壓扁的沙子。
參考: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有,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6500萬年的岩層中發現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這一環節,篩選信息,明確全文結構:總分總式,層次分明。先總說科學觀點,再由兩文證實。每篇文章由科學發現引發思考,逐步說明,篇末總結。)
三、文脈透視——跳讀,梳理脈絡看思路
研討二:把說明過程提煉成一條邏輯鏈,你會補全哪些內容?
從「一個領域的科學發現」到「另一個領域的科學結論」,請你找出作者的說明思路並簡要記錄、交流。
1.全班集體討論《恐龍無處不有》:
古生物學領域←→地質學領域
___________恐龍無處不有-→__________________地殼緩慢運動
參考1.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恐龍無處不在-→恐龍不能漂洋,大陸自己漂移→地殼緩慢運動
參考2.事實論據:南極附近發現恐龍化石→推理:恐龍遍布世界各地→推理:恐龍不能在寒冷的南極生存→問題: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假設: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
參考3.恐龍化石在現存各個分離的大陸上都有發現→恐龍無處不在,曾經遍布每塊大陸→恐龍不可能在每塊大陸上獨立生存→現存大陸在遠古曾是聯結在一起的「泛大陸」→「泛大陸」在恐龍出現之後逐漸分裂成為現在的各塊大陸。
參考4.科學發現: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產生質疑:恐龍來自哪裡——追溯原因:泛大陸分裂帶走恐龍→研究價值:證明地殼運動理論。
2.小組合作交流《被壓扁的沙子》
參考:①引出說明對象→②-⑥擺出對立理論→⑦-?解釋斯石英的成因、性質(高壓產生斯石英,高溫還原為沙子)→推斷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未發生過火山運動→恐龍年代岩層發現斯石英→?得出結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3.知識卡片助讀:
事理說明文多用邏輯順序。邏輯順序是介紹事理時通常採用的順序,具體地說,有先總說後分說、從概括到具體、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個別到一般、從一般到特殊、從整體到局部、從簡單到復雜、從特點到用途、從主到次等。
小結:兩篇文章都運用了邏輯順序,體現了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
《恐龍無處不有》一文從古生物學轉入地質學,用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實佐證「板塊構造」理論,採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被壓扁的沙子》一文先擺出兩種對立觀點,再介紹斯石英的化學特性,運用地質學的研究成果證實了行星撞擊說,解釋了生物界恐龍滅絕的原因。採用了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順序。
(梳理脈絡看行文思路,讓學生在有層次的小組活動中初步感受推理的過程,最後適時落腳在對邏輯順序的研討上。)
四、語言聚焦——品讀,鑒賞表達悟寫法
研討三:科普文的科學嚴謹和通俗生動,你能發現嗎?
1.關注括弧中的補充文字(課後練習題3)
a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
(科學方法,補充證據)
b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科學價值,現實意義)
c即非常純的沙子。
(科學態度,嚴謹認真)
d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
(適時調侃,幽默生動)
小結:補充說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學概念為平易的介紹,化嚴密的科學論證為幽默詼諧的類比說明,表現了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2.關注短文中的說明方法
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打比方
(引導學生研究說明文的語言,通過細膩的品讀發現說明文語言的共性特點和作者語言的個性特色,讓學生在豐富的言語實踐活動中學會欣賞科普文准確嚴密而又通俗生動的語言風格,並從中感受到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情懷。)
五、頭腦風暴——補寫,激活思維試身手
研討四:科普文的科學思想和思維技巧,你能運用嗎?
1、辨識:認一認,材料中描述的現象與課文中的哪個理論是相聯系的。
深海溝是在大陸與大洋之間靠大洋一側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過6000米的海溝共24處,其中19處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水深約11034米。海溝是板塊構造活動的傑作。一個板塊向下俯沖到另一個板塊之下時,一邊下垂,一邊上翹,這中間就形成了海溝。所以說海溝是板塊構造俯沖帶開始的地方,也是板塊構造擠壓活動的場所。這里好像一個樞紐或傳動帶,一方面海洋板塊的岩石俯沖下去,另一方面大陸板塊翹起來。
——這是「板塊構造」理論的一個例證。《恐龍無處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闡述了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本題的材料,說明了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會在分界處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海溝。
2、印證:加一加,請為本文的科學觀點補充一個例子。
科學觀點:「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參考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謝皮羅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渦總呈逆時針方向,他大膽地推斷這一定與地球自轉有關,並且推斷北半球呈逆時針,赤道不會有漩渦,南半球呈順時針。
參考2:生物學家密卡爾遜調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況,他指出美國東海岸有一種正蚯蚓,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但他無法回答這是為什麼。他的論文引起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橫渡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正好說明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與海洋的起源》一書。
參考3:生物學研究中的生物生存技能啟發了科學家的靈感。飛機、潛水艇、蒸汽機的發明眾所周知。現在科學家模仿蒼蠅的構造發明了微型飛行器,模仿蟑螂的構造發明了太空探測器。甚至仿造人體視網模製作微型感光器,置於盲人眼內,可以帶來視力的恢復……
參考4:製造業掌握把水晶磨光的技術,做成透鏡放大物體。顯微鏡的發明,使生物學向前邁了一大步,人們進入了觀察細胞的時代。
參考5:瓦特發明蒸汽機,後期出現的內燃機不僅僅使工業,還讓整個世界、各個學科都得到了助力。
(這一步,重在學習並踐行作者的思維方法———善於聯系,在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事物間尋找內在聯系,這是思維創新的重要特徵,也是開展研究的必要前提。若學生掌握的科學事例有限,還可擴大為談論「不同學科」間的影響。)
過渡:學習本文,我們不僅了解到了一些科學知識、科學觀點,還學習了作者的思維方法,即聯想、想像、分析、推理等創造性的思維。作者經過層層推理、分析,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說」而不是「火山說」。他說服你了嗎?其實,這只是眾多推論中的一個,並不是定論。
3、質疑:比一比,請為「恐龍滅絕」這一話題補充一個你認可的學說。
布置作業:查資料,從眾多的「滅絕說」中選擇一個你認可的,用從本文中學到的方法寫一篇短文,闡述你對「恐龍滅絕」這一話題的思考,並相互交流。
(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拓展,閱讀探究並書面表達,交流研討。這樣可以讓學生學有所得,學而有悟,同時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這兩篇科普文所傳遞的信息不是客觀的定論,而是主觀的一己之見。學習這類文章,要進行理解式閱讀,在文本和生活的聯系中去理解作者的觀點,試著將文本觀點與生活經驗進行相互印證。還要進行批判性閱讀,與作者展開「對話」,對作者的觀點提出質疑,與作者商榷,激活思維。)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2.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3.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不囿於成說,敢於創新,善於創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第1課時
教學過 程
一、導入新課
長期以來,人們試圖解釋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現在,地質學家們普遍認為,在2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某種原因,這塊超級古大陸一分為二,繼而又四分五裂,相繼形成了北美洲和亞歐大陸、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紐西蘭和印度次大陸。這就是在地質學上曾引起一場深刻革命的大陸漂移學說。1986年,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現的恐龍化石,就為這一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這是為什麼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的兩篇科普短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比較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
1.從課文註解得知,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的章節里,請問這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麼聯系?請學生談談自己閱讀的初步印象。
明確: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都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都運用科學發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
2.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
明確:《恐龍無處不有》,說明對象是「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或「板塊構造」理論。說明角度是通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被壓扁的沙子》,說明對象是「恐龍的滅絕」,說明角度是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
目標導學二:比較說明思路
《恐龍無處不有》的說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這兩句話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第二部分為2—7段,介紹恐龍無處不有是因為大陸在漂移。2、3段介紹南極和地球其他大陸上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4、5段寫這一發現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沒有把思維定格在恐龍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系起來」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獲,「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第三部分為8—12段,簡明介紹板塊學說,並說明每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為13—15段,再次聚焦南極恐龍的知識。
備課筆記
其他生物,確證這一推斷的正確性。總之,全文從現象到本質,逐層推進,表現了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
《被壓扁的沙子》的說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為2—6段,探討恐龍大滅絕,介紹兩種學說「撞擊說」和「火山說」,揭示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意義。第三部分為7—11段,解釋斯石英的成因,重點說明其性質,為排除「火山說」提供科學依據。第四部分為12—17段,依據科學理論,進一步斷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運動,從而得出結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總結:兩文都體現了作者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學發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戶,我們不禁為作者道好稱奇,科學需要激情,需要創新!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初步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這節課我們重點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補充說明的作用
1.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四句話,你發現了什麼?
(1)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
(2)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3)即非常純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
明確: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弧里的補充說明文字。
2.這些括弧中的句子分別有什麼作用?請加以說明。
明確:(1)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即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驚人的吻合。
(2)這一句看起來有調侃的意味,但並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為罕見,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作者作這樣的假設,意在強調天文學研究的現實意義。
(3)這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強調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雜質。
(4)這一句起類比說明的作用,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說得簡明透徹,通俗易懂。
這些補充說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學概念為平易的介紹,化嚴密的科學論證為幽默詼諧的類比說明,表現了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同學們應在今後的說明文寫作中學習、借鑒。
目標導學二:比較思維推理過程
3.請學生寫出《恐龍無處不有》《被壓扁的沙子》兩文的思維推理過程。
明確:《恐龍無處不有》:在南極洲的冰天雪地中發現了恐龍的化石,這說明南極大陸上有恐龍。但恐龍是不能在南極洲那種寒冷的環境中生存的。那這些恐龍是怎麼來的呢?恐龍不可能自己游過去,只能做反向思維,是南極洲大陸自己漂移過去的。
《被壓扁的沙子》:有超高壓的存在,就會出現斯石英;有了斯石英就可能推出超高壓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擊會造成超高壓,所以可能出現斯石英;斯石英在高溫下可變回原始狀態,因此火山爆發造成的高溫會使斯石英消失;大撞擊引起的大火也可使斯石英變成普通沙子;但許多斯石英會因撞擊被濺到平流層中避開高溫而保留下來;發現斯石英的岩層年齡有6500萬年,6500萬年前正是恐龍滅絕的時候;因此推斷恐龍滅絕可能是由撞擊引起的。
小結:學習了本文,我們不僅了解到了一些科學知識,還學習了作者的思維方法,即聯想、想像、分析、推理等創造性的思維。作者經過層層推理、分析,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說而不是火山說。對這一結論,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對,你持什麼看法呢?歡迎同學們在課下查找有關資料對這一問題繼續探討。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層次分明的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2、通過比較閱讀,明確不同科學領域這件事緊密相連、互相影響的。
3、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學生愛好科學、主動探尋自然奧秘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兩篇文章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及方法。
教學難點
明確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互相影響的。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預習
1、疏通字詞,通讀兩篇短文。
2、查閱有關恐龍的科普讀物,收集整理關於恐龍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今天我們要閱讀兩篇文章來探尋一個問題。兩篇文章分別是《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一個問題是和恐龍有關。那麼,這兩篇文章都涉及到恐龍的什麼問題呢?我們就一起來走進課文去探尋和恐龍有關的奧秘吧。
(設計意圖: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2、整體感知,把握文章脈絡結構。
(設計意圖:為下一環節進行比較閱讀做准備)
學生學習活動:自由朗讀,同桌合作劃分結構層次。
明確:
《恐龍無處不在》
第一部分(1)引出說明觀點:不同科學領域之間緊密相連、互相影響
第二部分(2-14)通過南極發現恐龍化石來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總結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板塊構造理論提供了依據
《被壓扁的沙子》
第一部分(1-4)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兩種學說:撞擊說和火山說
第二部分(5-17)通過對斯石英的分析得出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是撞擊
三、比較研讀
1、學習小組合作探究,思考:
(1)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是什麼?
(2)分別從什麼角度入手進行分析的?
(3)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的?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4)文中都涉及到哪些專業科學領域?
(設計意圖:培養合作探究能力、比較閱讀能力、語言歸納總結能力)
學生學習活動:小組合作學習,選出代表回答問題。
明確:
(1)板塊構造理論╱恐龍滅絕的原因
(2)通過南極發現恐龍化石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通過被壓扁的沙子證明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造成的
(3)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恐龍無處不在→恐龍不會遷移→大陸在漂移╱恐龍滅絕的原因→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形成性質→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4)考古學、生物學、地質學╱化學、地理學、天文學、生物學
2、整合探究結果,解決導入時提出的疑問。
(1)兩篇文章都談及同一個主題——恐龍,但說明的問題卻不同,一是談恐龍無處不在,二是談恐龍滅絕的原因。那麼,這同一個主題——恐龍在這兩篇短文中起著怎樣的作用呢?
(2)作者如此設計,是想說明什麼問題呢?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學生學習活動:思考並回答問題
明確:
(1)依據╱引子和結論
(2)不同科學領域之間緊密相連、互相影響
3、教師小結
兩篇短文都談及同一個主題——恐龍,但說明的主要問題不同。《恐龍無處不在》談到恐龍的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的正確;《被壓扁的沙子》一文中,恐龍的滅絕則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為證據。作者通過這兩篇短文來證明一個觀點: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四、拓展練習
結合具體的實例說說對「不同科學領域之間緊密相連、互相影響」的理解。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五、板書設計
板塊構造理論←無處不在←恐龍→滅絕原因←被壓扁的沙子
↓
不同的科學領域之間緊密相連、互相影響
六、教學反思
把兩篇短文整合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是我這節課設計的最大亮點,通過比較閱讀,完成說明對象、說明角度、說明順序以及說明方法的分析,讓學生能清楚的認識到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互相影響的。
存在的問題是,一節課進行兩篇短文的閱讀、分析和理解,課堂容量較大,所以課前充分的預習至關重要。
㈤ 《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教學反思
《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 是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科幻小說、作者是美國的艾薩克.阿西莫夫。小說中寫的是瑪琪從一本舊書中了解到幾百年前學校的學習生活。 流露出內心的孤獨、 反思了人類教育的一些缺失以及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等問題。 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一、教學效果。 開頭我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採用播放一段《哈利波特》的視頻,讓學生看看魔法學校是什麼樣子的、由欣賞科幻電影導入,引出「科幻小說」 再引出課題。這樣的導入、一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展示教學主題,效果顯著。
二、教學收獲。
1 、對比閱讀,自主思考。
課文中講起未來學校的孩子、 從一本發黃的書中了解到我們現在學校的學習狀況。 由此產生疑問。讀來趣味橫生。為此我採用對比閱讀的方式、讓學生思考。未來的「機器學校」與我們現在的學校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請你結合文章內容各舉一例進行簡要說明。 這一提問難度不大,但是需要學生仔細閱讀文本、進行對比閱讀、 目標明確。很快學生就找出相關信息。 並進行綜合比較、 相同點,都有老師,不同點,學校老師是真人。未來老師是「機器人」 。
2、學完了課文、許多學生並沒有學完知識的興奮。相反,學生對未來學校的模式並不喜歡。議論頗多。 「科技也有負面影響、上課也太單調了」 「我還是更加喜歡美好的現在。 」 「這樣的學校少了一份感情、多了一份冷漠」針對文中介紹的兩種學校,我因勢利導,開展「我有話說」討論。展開你的想像、說說你認為人類理想的學校應該是怎樣的,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並不唯一。 只要提出思考的教育問題即可。第二個小問題學生展開想像、 圍繞改進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教學方法討論起來。 通過討論, 學生理解了現在的教育應該更好地因材施教。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課、 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授課。
3.不足之處。雖然說, 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 但是反觀整節課堂、在教學實踐中還是有一些遺憾,
四、本課教學, 自己還有很多不足, 由於是科幻小說。 自己平時對這方面的知識的積累不夠豐富。 特別是文中機器人授課這一環節。 由於自己比較陌生。 只能照本宣科。 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的熱情。
2.課堂教學情緒中庸、 缺乏教學熱情, 由於科學幻想類型的課文、自己總覺得是屬於年輕人的,感覺科學幻想總是假的、不現實、 內心不能接受。 因此在教學時。 感覺教學的知識很虛假、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 當然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就無法調動了。
五、改進措施。在以後教學中。 我覺得可以抓住科幻這一題材。讓學生多多接觸, 同時開展拓展性學習活動,如科技手抄報、未來的學校……這樣加強學生對位的認知,激發學生學習、創造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