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防疫科幻小說
❶ 王晉康的評價
為人一貫低調的王晉康不無傷感地對我說:「在中國,科幻作品在文學長廊里幾乎沒有一席之地,我希望文學界把我們『招安』進去。」我感到十分詫異,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非常優秀的,他本人在科幻文學界更是不可替代的作家之一,為什麼卻這么落寞?細想之下,或許是由於我們許多不必要的「領域」之分使得大家相互隔閡起來。實際上,王晉康的作品不但在科幻界,在整個當代文學中都有其獨特價值。
王晉康的作品在我看來,是在用生動的手法闡釋豐富的人性,闡釋深奧的哲理,闡釋多彩的現實,寄託了他對「自然」這個上帝的敬畏和頓悟,預言了當今不可能付諸實施、但多年以後可能被證實是正確的理念,閃爍著與其他作家描寫的人生離合悲歡有別的另一種思想光輝。
晉康自述他是在自己的孩子經常纏著他講故事時,忽然動念,開始科幻文學創作的,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他上大學學的是動力專業,這是建築在物理學概念上的工科專業。開始小說創作以後,他的幾十篇中短篇小說運用物理、化學領域的理念,創造了不少新穎可讀的作品。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他的創作藝術不僅爐火純青了,而且思想內涵也日臻豐富、深刻。他覺得用抽象的物理概念建立起來的文學圖解,很難與人生之謎有機融合。於是,考慮到在21世紀生物科學將是科學領域的帶頭學科,他便轉向了生物科學領域。他運用生物科學理論作為小說的基礎,這就與人類生存和演化的故事有了內在的共通性。這些年,他從中短篇脫身出來,轉向了長篇小說的創作之路。我以為,在他眾多的作品中,《十字》《蟻生》《類人》《天殘》和《生死平衡》最具有代表意義。
《蟻生》是以王晉康年輕時的下鄉知青經歷為背景,寓理想、詼諧於苦難的現實之中,真實地再現了當年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又把它放到「人類本性」的高度來認知。那些正需要吮吸知識營養的一代青年,卻在上山下鄉的大背景下,遠離父母及熟悉的城市生活,在無法自己選擇的社會浪潮中艱難地生存著。愛情紛爭,情敵忌恨,眼看優秀青年顏哲命懸一線,不料峰迴路轉,他利用父親一生研究螞蟻社會的成果,用科學家研製的「蟻素」控制了人的行為,建立了一個小小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家園,自己和女友充當了管理這個小社會的上帝角色,最終,卻因為與整個社會、與人類本性格格不入而走向幻滅。在這部小說中,科學幻想的成分融入了現實世界,但小說最根本的指向卻是社會真實。因為對社會制度倫理的諳熟和邏輯的嚴密,讀這部小說,那些匪夷所思的事件彷彿真的發生過一樣。
《類人》一書,才算得上一部名副其實的科幻小說。「克隆」這個專用術語,在當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克隆任何生物,只要不是人類自身,一般是被社會認可的,但它不可避免地會走向極端,殃及人類。盡管人類制定了各種各樣的強製法令,但小說中最終還是克隆出了「類人」,他們同樣具有人類的情感;不僅人造生命大行其道,而且電腦生命也將演化為更高層次的生命和思維方式。要不要跳出舊的人類倫理道德框架?怎樣才能跳出這一框架?小說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索空間和探索路徑。作者創作這一故事,顯然是在拷問自然人類的良知:到了那個時代,自然人、人造人和電腦「人」能否和諧相處?人性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人類之愛還能否存在?放到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便為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生命科學,以及克隆人類自身的技術,提出了一系列不容迴避的問題。
《十字》寫了一個美麗的女科學家獻身科學事業的悲壯凄婉的故事。作者描寫了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環境中,一些特殊人物發生的一系列摩擦和交鋒,令人回腸盪氣,不忍釋卷。他把人道主義和科學思想融會貫通,最終使科學的理性戰勝了宗教的極端狂熱,為保障人類及多樣生物的合理存在找到了一條理想的出路。讀完這部作品,聯想起「非典」、「禽流感」和「H1N1」病毒在全球的傳播蔓延,讓人覺得王晉康的思考遠遠超越時代,使這部作品具備了深刻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生死平衡》則從醫學的角度探討了關於人類生與死的嚴肅話題,尖銳地指出,醫學本身不只是一個治病救人的問題,而更應該建立對人類有利的生死平衡機制。
讀王晉康作品的時候,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念頭,就是忍不住要把他的作品同丹·布朗的驚怵小說和金庸的武俠小說放在一起比較,因為他們具有共同特點,那就是懸念、驚險和刺激。我始終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那兩位大家的作品風靡世界,而王晉康的作品卻似乎藏在深閨里。仔細想想,通俗文學、消遣性質的小說到底更加適合大眾讀者的口味,而王晉康的作品由於與科學掛上了號,未免嚴肅了一些。所慶幸的是,他已經擁有了廣大的青少年讀者群,而我們這些成年人,雖然大多不熟悉他的作品,但是只要你去讀,便能感覺到他妙趣橫生的書寫所產生的吸引力。
科幻作品本身就帶有先驗的性質,它既有扎實、准確的科學依據,又要對未來進行思考和預測。我們不能苛求他的設想都在未來能夠證實,但肯定會有被未來的人們驚呼的預言得以實施和實現。《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都不是科幻小說,卻不乏科學幻想的成分,「順風耳」、「千里眼」在當代已經不再是神話,「土行孫」也有了盾構機可以註解。你不能不佩服小說家們的奇思妙想。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的小說中預言了同步衛星通訊、光帆飛船的出現,已經被科學技術的發展所證實。倘若這些預言性質的設想,哪怕只有極少成分能在青少年思想上發酵,為他們提供啟示,那就是人類思維明亮的火花,就是了不起的成就。王晉康認為,他作品中的預言不能保證正確,但技術內核是比較堅硬嚴謹的,盡量減少明顯的技術硬傷。
王晉康作品中對通俗文學元素的運用值得我們思考。王晉康的作品運用通俗小說的寫法,卻立足於科學真實和生活現實,進行深沉的思索和創造性的藝術探索。他把小說的元素運用得淋漓盡致,把比較玄虛的哲理思考化成了情節緊張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曲折多舛,大多是以科技的發展、人類的進化為主題,盡力展現出科學技術這把雙刃劍對人類自身和生活的作用與反作用。他對那些未來虛幻環境精彩的描述,折射出對於現實的沉重思考。如《十字》這部長篇小說,懸念設置十分成功,情節的張力一直保持到最後,幾次恐怖襲擊及正方的破解之策基本沒有什麼漏洞,也不乏機智的情節,比如科學家從日語中的「天の花」和一些童言中,偶然發現了生物恐怖襲擊陰謀;比如杜律師用「減毒活疫苗」和病毒菌種的細微差別來打贏官司,等等。
王晉康又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學者,他嚴謹的科學精神值得人們稱道和探討,他的作品表達的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我在讀了他的《十字》後,曾經和作者本人探討過:他是不是有濃厚的宗教情結?晉康告訴我,他的宗教理念是泛自然的,這種情結是基於堅定的無神論立場上的,是對大自然和科學的崇拜。楊振寧說「科學發展的極致是哲學,哲學發展的極致是宗教」,王晉康虔誠的上帝觀其實就是自然觀。
鑒於這一基本的觀念,王晉康的作品就有了用「上帝」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味道,獨到而又深刻。他已經跳出了人類中心的圈子,跳出了時間的局限,在更高的層面上進行思考。他把浩瀚宇宙中自然界的生靈劃分了好幾個層次,或者可以說是邊界:微生物是一個層次,植物是一個層次,動物中又分為不同的層次。人類之於蜜蜂、螞蟻,則是「上帝」的角色;高等智慧之於人類,又是另一種層次的「上帝」。他看到,螞蟻有螞蟻的語言,蜜蜂有蜜蜂的語言,在這個蔚藍色的星球上,已經形成了穩固的種群。在這些種群內,個體的行為微不足道,群體的智能卻大得驚人。自然界讓這些種群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但是,自然界從來不是完美無缺的,優勝劣汰的是延續基因、生物進化的機制。這樣看來,人類的疾病實際上是對人種的檢驗和鍛煉,如過度地採取防疫措施,長此以往,可能導致人類的基因退化,反而不利於種群的延續,那麼達爾文的進化論應當改稱為「演化論」了。「存在即是合理」,相生相剋符合生物殘酷生存的辯證法,人類沒有必要用科學技術去剝奪生物存在的多樣性,應當盡力維護其發展的平衡性。不要試圖用蠻力去改造自然,要和大自然和諧相處。他的這些觀點,應當是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形成並且表達出來了,面對今天世界性的生態問題,我們更能認識到王晉康的思想的前瞻性。
王晉康作為作家和學者,他的作品是厚重的、大氣的。他的作品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與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生態問題、能源問題和糧食安全三大困擾不謀而合。他的作品傳達出科學技術是雙刃劍的理念,不粉飾太平,也不張揚科技無可阻擋的力量。尤其是他作品的結尾處,往往奇峰突起,比較冷峻,不是那種大歡喜、大團圓的結局,給人以壓抑感,甚至叫人喘不過氣來,這也正是他作品的另一獨到之處。
❷ 高士其是中國科幻小說家代表作品是什麼
高士其,(1905-1988)192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1931年回國歷任中央醫院檢驗科主任,桂林盟軍服務處技術顧問、食品研究所所長,《自然科學》副主編,一級研究員。全國第一、二、三、四、五屆人大代表,中國科協顧問、常委,中國科普創作家協會名譽會長,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人民保護兒童全國委員會委員。1934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8年去世。
高士其的科學小品,語言生動、活潑、形象、清新。 個人作品
例如,高士其在科學小品《聽打花鼓的姑娘談蚊子》一文中,巧妙地用鳳陽花鼓調,寫了蚊子的危害,寫出了勞動人民在舊社會的痛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說弄堂,話弄堂,弄堂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瘧蚊子,十人倒有九人慌;
大戶人家掛紗帳,小戶人家點蚊香,奴家沒有蚊香點,身帶瘧疾跑四方。
說弄堂,話弄堂,弄堂年年遭災殃,溝壑不修污水漲,孑孓變成蚊娘娘;
多少人家給她咬,多少人家得病亡,衛生不把瘧蚊滅,到處寒熱到處昏。
說弄堂,話弄堂,弄堂年年遭災殃,從前蒼蠅爭飯碗,如今蚊子動刀槍,
大街死去勞力漢,小弄哭著討飯娘,肚子還欠七分飽,哪有銀錢買金霜?
書名:高士其科普創作選集(上、下集) 作(譯)者:高士其 出版單位:科學普及出版社 出版時間:1980-04
內容介紹:我國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同志,自三十年代以來寫了大量科學文藝和科普作品,深受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歡迎。上集收載作者解放前的作品,主要選自「菌兒自傳」、「細菌與人」、「抗戰與防疫」和「活捉小魔王」等書。下集收載作者建國以後的作品,分科普作品和科學小品兩部分。這些作品,形式多樣,通俗易懂,讀來引人入勝,既普及了科學知識,又給讀者以思想啟發。
書名:高士其全集 作(譯)者:高士其 出版單位: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1-08 獲獎情況:1994年第三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榮譽獎 內容介紹:高士其同志是中國當代的細菌學家和著名科普作家。他的科普作品,尤其以細菌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膾炙人口,成為科學內容和文學形式融洽結合的典範。自30年代以來,高士其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和科學詩,並在科普創作理論和推動我國科學普及事業上做出傑出的貢獻。
《高士其全集》共四卷。第一卷為1949年以前的科普創作;第二卷為1949年以後的科普創作;第三卷為高士其一生創作的詩歌;第四卷為高士其一生的論文、講話、題詞和本人晚年撰寫的回憶錄。
《高士其全集》的大部分作品,在過去曾發表過;第四卷的回憶錄,是高士其在1981年至1985年期間親筆撰寫的,從未公諸於報刊,這次經整理,在全集中首次發表。
高士其一生著作繁多,有些在不同報刊發表的內容相近或雷同的作品,我們就不一一收入了。為了盡量保持高士其創作的原貌,收入全集的作品,大部分選用最早版本或原稿,參考以後各種版本編輯而成。
《高士其全集》的編輯和出版,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和大力支持。冰心同志親自撰寫了序言。康克清同志為本書出版題詞,經方毅同志和周培源先生的同意,將方毅在「慶祝高士其同志從事科普與文學創作五十周年暨八十誕辰」大會上的講話和周培源追憶高士其的文章《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收入全集。全集的整理出版工作,由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郭正誼研究員主持,編輯工作由副編審鄭百朋同志和高志其同志完成。
❸ 人體改造的科幻人體
人體改造可謂人類最古老的夢想之一。人類貴為萬物之靈,但主要的長處只表現在智力上。人類游泳不及魚兒、奔跑不及虎豹,視力不及鷹隼,嗅覺不及狼犬。甚至打起架來,臂力還不及我們的祖先類人猿。總之,上帝在賦予「萬物之靈」以無上智力的同時,也給我們設置了許多遺傳上的限制。
於是,改造人體,突破這些限制,享受更大的行動自由,自古以來就是宗教、神話和民間傳說的重要主題。平地飛升、力大無窮、忍飢耐渴等等,都是各種法術修練的目標。只不過,在科幻中出現的人體改造故事裡,改造現有人體的不再是魔法,巫術,而是科學技術。
在科幻作品裡,人體改造和克隆人、類人這樣的題材有本質不同。後者是從零開始,從一顆受精卵開始製造一個全新的人,他生來就是非人和超人。而在人體改造故事裡,主人公是一個已經生活了許多年的普通人。他曾經和我們一樣,有名有姓,有常人的思想感情,有尋常的經歷和命運,以及正常的人際關系。然而,通過某種技術手段,他被改造了,隨之而來,他的整個生活歷程、內心世界和社會地位也被徹底改變。但這種改造又不可遺傳給後代,只保持一代而終。其他人,甚至他的兒孫要想獲得同樣的改造效果,也必須接受同樣的改造技術。在《透明人》、《機械戰警》、《美國隊長》等故事裡,我們都可以看到主人公改造前和改造後生活的變化。
人體改造會把一個普通人變成超凡之軀,所以,還要把它與前面介紹過的「特異功能題材」相區別:特異功能是天生的。擁有特異功能的人,可能不是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超能力,但它只是被發掘出來,不是製造出來,添加進去。被改造的人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且往往被作者刻意安排成一個並不出眾的人。《蜘蛛俠》便是這一特點的突出例子:當「蜘蛛俠」恢復成彼特。帕克時,他只不過是個平凡的在校生。笨手笨腳,口齒不清,導演甚至特意尋找了一個憨頭呆腦,個子不高,更談不上帥氣的演員,以便和飛天入地的「蜘蛛俠」形成強烈反差。
對人體某種單一功能進行改造,是這類題材的入門。在香港影片《黑俠》中,我們能看到一種幾乎是最原始的人體改造意願——主人公「黑俠」被改造成沒有痛覺的超級戰士!這可能是每個男孩子在打架時都會有的夢想吧。其實,痛覺是人體適應自然的必要工具,適當提高一下忍受痛苦的能力是可取的,但一點痛覺沒有的人很難生存下來。
為培養超級戰士而改造人體,大概要算是科幻中進行人體改造的主要目標了。著名漫畫《美國隊長》便講述了一個被改造的超級戰士。主人公Steven Rogers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美國公民,二戰時他本想參軍,卻因為體檢不合格被拒絕。後來,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軍方的人體改造計劃——重生計劃,接受了一種叫域他 (Vita-rays) 的光線照射,慢慢具有了超人的力量。由於負責這次改造計劃的 Erskine博士被納粹特工暗殺,Steven Rogers成了唯一的改造戰士。他不僅擁有強大的格鬥能力,而且可以冬眠,並且幾乎能抵禦一切疾病。
還有一種十分古老的人體改造夢想,就是隱身術。二十世紀初,凡爾納在其遺作《威廉。斯托里茨的秘密》中,便描寫了用葯物進行隱身的故事。不過,使這一題材在科幻領域里發揚光大的,莫過於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G.Wells)的《隱身人》。
小說主人公是天才化學家格里芬。他自幼患白化病,因此執著於對身體顏色問題的研究,進而產生對隱身術的迷戀,最終發明了某種成份不明的葯物,可以改變身體組織的折射率,使整個身體徹底透明的結果。不過,當他在自己身上作了實驗後,卻無法恢復原形,於是,他的全部身體都被改造了,成為隱身人。
隱身的格里芬無法在倫敦生活下去,便用衣物裹緊全身,來到英國東部丘陵地帶一個偏遠小鎮里隱居,繼續實驗,希望慢慢尋找顯形的方法。但由於剛愎自用和極端自私,使得他最後走上與社會對抗的道路。格里芬襲擊當地居民,自封為「隱身人一世」,甚至還控制流浪漢供自己役使,准備實施恐怖統治。不過,除了能隱身外,格里芬再無其它法寶,最終被村民們合力捕殺了。
科幻電影《透明人》(Hollow man)發揚了這個題材。這部電影和威爾斯的小說相差近一百年,這中間,科學研究也從「小作坊」變成了「大科學」。科研主體從某個科學狂人,變成了能夠大量投資的美國軍方。他們在華盛頓某處地下設置了秘密實驗室,撥出大筆金錢,建立了以塞巴斯蒂為首的七人課題小組。既然是軍方投資,目的當然很明確:製造出可以隨意隱形和現身的士兵,潛入敵人後方,成為無敵戰士。
和當年的格里芬一樣,課題組組長塞巴斯蒂也是極端自我中心的天才。這種性格既促使他自告奮勇,用自己的身體作危險的隱身實驗,又使他在擁有隱身術後,再不想變回常人。最後,他竟然試圖毀掉地下實驗室,殺死所有同事和上級,以便讓自己隱形的秘密保留下去,可以為非作歹,統治世間,最後,塞巴斯蒂在實驗室的烈火中毀滅了。
在這兩部作品裡,隱身人只有「隱身」這么一個法寶,其它均如常人。但就是這一項突破,便能夠對抗成群人的圍捕,可見被改造的人體擁有怎樣的優勢。不過,雖然兩部作品的情節大體類似,但畢竟過了一百年時間,「普通人」對抗隱身術的手段有了很大「進步」。在小說《隱身人》里,圍捕格里芬的鄉民們只會在馬路上撒碎玻璃,因為格里芬必須完全裸體才能徹底隱身。到了電影《透明人》里,塞巴斯蒂的同事便可以利用紅外透視鏡來尋找他的下落。
前蘇聯科幻作家別利亞耶夫也是描寫人體機能改造的專家。他在短篇科幻《瓦戈涅夫故事集》中,便將主人公瓦戈涅夫教授寫成從不睡覺的人。因為他通過自我改造,讓自己的兩個大腦半球能夠輪流休息,當然,也就是輪流工作嘍。靠著這一絕技,瓦戈涅夫擁有兩倍時間進行科研工作,成為世界頂尖學者。
不藉助工具,自由自在地翱翔天空,也是人類的古老夢想之一。「肉體飛升之術」從來都是各類巫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飛人阿里埃利》中,別利亞耶夫讓他的主人公實現了這個夢想,方法也是改造身體。上過高中的讀者都知道什麼叫布朗運動,它是指物質分子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科學家海德可以通過機體改造,使動物憑借神經系統便可以控制全身所有分子的運動方向,從而實現可控飛行。
小說開始部分極真實地描寫了人類試圖滿足這一夢想的現實手段:巫術!主人公阿里埃利原來是印度一家「特異功能學校」的學員。他們在教師的強迫下,禁慾、斷食、苦行,練得身體虛弱,頭昏眼花,事實上,宗教上的許多「神跡」,或者現實中的「特異功能」,大多隻是修練者把自己搞得精神恍惚後的幻覺。從這種描寫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人類對改造自身的追求是何等強烈。不過,阿里埃利幸運地遇到了科學家,真正獲得了自由飛行能力。然後,他逃脫校方控制,飛翔於印度各地,經歷了種種冒險。
在《水陸兩棲人》中,別利亞耶夫又讓他的主人公伊赫江德爾成為「魚人」。這一次,小說里的施術者是隱居在阿根廷的醫生薩列瓦托。他把幼年的伊赫江德爾改造成為擁有腮,可以在海洋中生存的人。從那以後,伊赫江德爾與海洋生物休戚與共,世界在他眼裡完全成了新的樣子。
《青春的跌宕》(中國韓松著)展示了另一種人的整體改造:青春常在!在某個未來社會中,孩子出生後就被定期注射「青春防疫針」。這樣,他們從青春期開始,可以幾十年間保持在青春狀態,心態和身體一樣也不再長大,直到有一天突然衰老、死去。無數代人以後,一批未來青年從政府控制下的秘密資料中獲知,人類應該還有中年狀態和老年狀態,於是他們組成「反青春同盟」進行反抗,試圖恢復人類的自然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