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免費在線 » 溫寧與秦疏小說免費閱讀

溫寧與秦疏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時間: 2022-03-24 19:03:35

1. 戰國時期,七國混戰的時候周天子在干什麼

戰國時代,周天子無力支撐大局,比如最後的周天子——周赧王名姬延在位期間,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他所統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萬多人口。

還分成「東周」和「西周』(注),兩部分由東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於「西周」(即王城)。周赧王原本不想坐以待斃,想跟秦國死拼一下,結果其他諸侯都不相應,最後只能投降秦國了。

秦昭襄王受降,封他為周公,命令他居住於梁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並奪去象徵國家權力的九鼎寶器。東周也就宣告滅亡了。

(1)溫寧與秦疏小說免費閱讀擴展閱讀

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東周列國諸侯爭斗激烈的時代。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時間界限,僅依歷來慣例,以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掉智氏,三家分晉為起始標志,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終止,戰亂持續兩百多年。

戰國時期人口大約在三千萬以上,公元前249年戰國七雄面積合計為218萬平方公里。

戰國時期的形式是,楚國在南,趙國在北,燕國在東北,齊國在東,秦國在西,韓國、魏國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2. 治安疏是誰寫的

治安疏是海瑞寫的。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1]

出生地
海南瓊山
性別

主要成就
任職地方,政績突出
本 名
海瑞
別 稱
海青天、海忠介
字 號
字汝賢 號剛峰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漢人
出生時間
1514年1月22日
去世時間
1587年11月13日
主要作品
《治安疏》
官 職
右僉都御史
追 贈
太子太保
謚 號
忠介

3. 《三國演義》中人物的名字:漢帶秦疏。()

三國演義人物列表列出的是所有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里登場的人物。
當然書中登場的人物有些在歷史上確實出現過,有些則是虛構人物,並加以改編。

《三國演義》一共描寫了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族後裔、後、妃、宦官等128人,黃巾起義者、鮮卑、羌等邊遠民族67人,宦官和三教九流、各色人物109人。書中主要是以男人為主,他們足智多謀,爭雄鬥狠,形象突出,光彩照人。此外,書中還有60多名女性,有名有姓只有蔡琰、曹娥、李春香3人;有名無姓的有貂蟬1人,其他的不是有姓無名就是無姓無名。雖然作者對她們著墨不多,但也個個寫得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這60多名女子與1千多名男子共同組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成就了這部千古不朽的名著。

根據各姓氏人數多寡排序

[編輯] 張
張讓
張角
張寶
張梁
張飛
張鈞
張舉
張純
張濟
張邈
張照
張楊
張虎
張闓
張燕
張遼
張昭
張紘
張英
張勛
張綉
張魯
張郃
張顗
張南
張南
張武
張溫
張允
張橫
張既
張衛
張松
張任
張肅
張翼
張著
張音
張爽
張裔
張達
張苞
張嶷
張韜
張普
張虎
張休
張茂
張當
張特
張約
張緝
張布
張遵
張紹
張峻
張悌
張尚
張華
張象
張節
張明
張儉
張球
張先
張承
張世平
張牛角
張曼成

[編輯] 劉
劉焉
劉備
劉陶
劉虞
劉恢
劉宏
劉協
劉辯
劉岱
劉表
劉范
劉曄
劉繇
劉艾
劉璋
劉安
劉延
劉辟
劉勛
劉禪
劉琦
劉琮
劉泌
劉封
劉先
劉馥
劉熙
劉度
劉賢
劉磐
劉瑰
劉巴
劉循
劉瑁
劉永
劉理
劉廙
劉豹
劉寧
劉琰
劉敏
劉劭
劉放
劉丞
劉諶
劉璿
劉瑤
劉琮
劉瓚
劉恂
劉璩
劉達
劉寔
劉萇
劉寵
劉郃
劉邠
劉畯
劉雄
劉弘
劉元起
劉子揚

[編輯] 王
王允
王匡
王方
王頎
王昌
王邑
王立
王朗
王則
王垕
王楷
王忠
王植
王修
王琰
王威
王粲
王累
王平
王甫
王謀
王雙
王連
王伉
王肅
王建
王昶
王韜
王基
王經
王真
王含
王沈
王業
王敦
王瓘
王買
王頎
王祥
王浚
王渾
王戎
王觀
王必
王子服

[編輯] 孫
孫仲
孫堅
孫策
孫權
孫翊
孫匡
孫朗
孫韶
孫靜
孫乾
孫觀
孫瑜
孫高
孫皎
孫桓
孫禮
孫資
孫登
孫和
孫亮
孫峻
孫綝
孫據
孫恩
孫干
孫闓
孫謙
孫恭
孫楷
孫休
孫皓
孫異
孫單
孫冀
孫歆
孫秀
孫河

[編輯] 曹
曹節
曹操
曹嵩
曹仁
曹洪
曹豹
曹性
曹昂
曹丕
曹植
曹純
曹休
曹永
曹彰
曹熊
曹睿
曹真
曹遵
曹宇
曹芳
曹爽
曹羲
曹訓
曹彥
曹據
曹髦
曹德
曹奐
曹霖
曹安民

[編輯] 李
李傕
李儒
李肅
李典
李蒙
李別
李封
李樂
李暹
李通
李孚
李珪
李諶
李恢
李嚴
李豐
李豐
李豐
李伏
李意
李異
李輔
李福
李勝
李歆
李鵬
李崇
李球
李虎
李撰

[編輯] 楊
楊彪
楊密
楊琦
楊奉
楊丑
楊齡
楊秋
楊阜
楊修
楊懷
楊柏
楊松
楊洪
楊昂
楊任
楊鋒
楊儀
楊陵
楊暨
楊顒
楊祚
楊綜
楊欣
楊濟
楊大將

[編輯] 陳
陳蕃
陳耽
陳宮
陳生
陳登
陳武
陳橫
陳蘭
陳珪
陳紀
陳琳
陳震
陳孫
陳就
陳應
陳群
陳矯
陳式
陳泰
陳騫
陳俊
陳翔
陳造
陳元
</CC>[編輯] 趙
趙忠
趙弘
趙萌
趙岑
趙雲
趙彥
趙睿
趙范
趙衢
趙昂
趙月
趙累
趙祚
趙融
趙咨
趙統
趙廣
趙直
趙顏
趙岐
趙韙

[編輯] 馬
馬騰
馬宇
馬超
馬延
馬良
馬謖
馬岱
馬休
馬鐵
馬玩
馬忠
馬忠
馬遵
馬鈞
馬邈
馬玉
馬漢
馬融
馬元義
馬日磾

[編輯] 韓
韓忠
韓馥
韓當
韓遂
韓暹
韓融
韓胤
韓嵩
韓福
韓猛
韓珩
韓浩
韓玄
韓德
韓瑛
韓瑤
韓琪
韓暨
韓綜
韓禎
韓莒子

[編輯] 夏侯
夏侯敦
夏侯淵
夏侯蘭
夏侯恩:曹操隨身背劍之將。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中,引人搶奪擄掠,一登場便被趙雲一槍刺倒,奪走寶劍青釭劍。
夏侯傑
夏侯尚
夏侯德
夏侯存
夏侯茂
夏侯霸
夏侯威
夏侯惠
夏侯和
夏侯玄
夏侯咸

[編輯] 呂
呂布
呂公
呂虔
呂范
呂曠
呂翔
呂蒙
呂通
呂義
呂常
呂建
呂凱
呂岱
呂霸
呂據
呂伯奢
呂威璜

[編輯] 董
董卓
董重
董旻
董璜
董承
董昭
董襲
董和
董祀
董衡
董超
董允
董厥
董禧
董尋
董朝

[編輯] 胡
胡軫
胡才
胡華
胡班
胡濟
胡質
胡忠
胡遵
胡烈
胡淵
胡奮
胡沖
胡邈
胡車兒
胡赤兒

[編輯] 周
周毖
周奐
周瑜
周尚
周泰
周昕
周倉
周循
周胤
周善
周群
周平
周魴
周旨

[編輯] 許
許攸
許褚
許汜
許貢
許靖
許芝
許慈
許允
許晏
許允
許儀
許劭
許昌
許韶

[編輯] 鄧
鄧茂,黃巾軍程遠志副將。三國演義第一回中,被程遠志派遣出戰,為張飛一擊刺死。
鄧龍
鄧義
鄧賢
鄧芝
鄧賢
鄧艾
鄧忠
鄧程
鄧敦
鄧良
鄧颺
鄧銅
鄧禹

[編輯] 諸葛
諸葛亮
諸葛瑾
諸葛均
諸葛虔
諸葛恪
諸葛瞻
諸葛誕
諸葛靚
諸葛緒
諸葛尚
諸葛原

[編輯] 吳
吳匡
吳景
吳敦
吳碩
吳臣
吳懿
吳蘭
吳質
吳班
吳綱
吳押獄

[編輯] 朱
朱儁
朱治
朱靈
朱桓
朱光
朱然
朱褒
朱贊
朱恩
朱異
朱芳

[編輯] 司馬
司馬徽
司馬懿
司馬孚
司馬師
司馬昭
司馬望
司馬炎
司馬攸
司馬朗

[編輯] 蔣
蔣欽
蔣奇
蔣干
蔣琬
蔣濟
蔣班
蔣舒
蔣斌
蔣顯
蔣延
蔣義渠

[編輯] 丁
丁原
丁管
丁奉
丁斐
丁儀
丁廙
丁咸
丁謐
丁封
丁立

[編輯] 黃
黃蓋
黃琬
黃祖
黃邵
黃忠
黃奎
黃權
黃皓
黃崇
黃承彥

[編輯] 郭
郭勝
郭汜
郭嘉
郭圖
郭常
郭奕
郭淮
郭恩
郭永
郭攸之
郭大

[編輯] 袁
袁紹
袁術
袁隗
袁遺
袁譚
袁熙
袁尚
袁胤
袁綝
袁逢

[編輯] 何
何進
何顒
何苗
何儀
何宗
何平
何晏
何曾
何植
何曼

[編輯] 荀
荀攸
荀爽
荀諶
荀彧
荀正
荀惲
荀愷
荀顗
荀勗
荀緄

[編輯] 程
程普
程曠
程昱
程秉
程咨
程銀
程畿
程武
程遠志,黃巾軍將領。三國演義第一回中,鄧茂被斬後出戰,為關羽一刀揮為兩段。

[編輯] 杜
杜遠,山賊。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中,劫去劉備兩位夫人,欲與同僚廖化各分一人為妻,廖化欲投奔關羽,杜遠拒絕,為廖化殺死。
杜襲
杜瓊
杜路
杜微
杜義
杜祺
杜睿
杜預

[編輯] 公孫
公孫瓚
公孫越
公孫康
公孫淵
公孫度
公孫晃
公孫恭
公孫修

[編輯] 孟
孟坦
孟達
孟光
孟獲
孟優
孟節
孟宗
孟公威

[編輯] 龐
龐舒
龐統
龐德
龐羲
龐義
龐柔
龐會
龐德公
[編輯] 關
關羽
關純
關定
關寧
關平
關興
關索
關彝

[編輯] 薛
薛蘭
薛禮
薛綜
薛悌
薛則
薛喬
薛瑩
薛珝

[編輯] 徐
徐榮
徐晃
徐璆
徐庶
徐盛
徐商
徐質
徐勛

[編輯] 蔡
蔡邕
蔡瑁
蔡陽
蔡和
蔡中
蔡勛
蔡曛
蔡林

[編輯] 高
高升
高順
高覽
高幹
高沛
高定
高翔
高柔

[編輯] 陸
陸康
陸績
陸遜
陸抗
陸凱
陸景
陸紆
陸駿

[編輯] 傅
傅嬰
傅巽
傅干
傅彤
傅嘏
傅僉
傅士仁

[編輯] 崔
崔烈
崔毅
崔勇
崔琰
崔禹
崔諒
崔州平

[編輯] 田
田豐
田楷
田氏
田疇
田預
田續
田章

[編輯] 鄭
鄭泰
鄭玄
鄭度
鄭文
鄭倫
鄭袤
鄭寶

[編輯] 尹
尹禮
尹楷
尹奉
尹默
尹賞
尹大目

[編輯] 秦
秦琪
秦宓
秦良
秦明
秦朗
秦慶童

[編輯] 全
全琮
全端
全懌
全紀
全尚
全禕

[編輯] 鍾
鍾縉,夏侯敦部將,與鍾紳為兄弟,使用大斧。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中,被趙雲一槍刺落馬下,奪路逃走。
鍾紳,夏侯敦部將,與鍾縉為兄弟,使用畫戟。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中,被趙雲槍過畫戟,並用青釭劍砍去頭部,落馬而死。
鍾繇
鍾進
鍾會
鍾毓

[編輯] 梁
梁剛
梁興
梁寬
梁緒
梁虔
梁畿

[編輯] 嚴
嚴綱
嚴輿
嚴畯
嚴顏
嚴政
嚴白虎

[編輯] 潘
潘隱
潘鳳
潘璋
潘浚
潘舉
潘遂

[編輯] 文
文丑
文聘
文欽
文淑
文虎
文鴦

[編輯] 蘇
蘇雙
蘇由
蘇飛
蘇越
蘇顒

[編輯] 賈
賈詡
賈華
賈逵
賈范
賈充

[編輯] 宋
宋果
宋憲
宋忠
宋謙
宋白

[編輯] 成
成廉
成宜
成濟
成倅
成何

[編輯] 閻
閻圃
閻晏
閻宇
閻象
閻芝

[編輯] 范
范成
范疆
范謗
范康

[編輯] 衛
衛弘
衛凱
衛演
衛瓘

[編輯] 左
左豐
左靈
左慈
左咸

[編輯] 樊
樊稠
樊能
樊建
樊歧

[編輯] 彭
彭安
彭羕
彭和
彭伯

[編輯] 辛
辛評
辛毗
辛敞
辛明

[編輯] 鮑
鮑信
鮑忠
鮑隆
鮑素

[編輯] 伍
伍瓊
伍孚
伍習
伍延

[編輯] 陶
陶謙
陶商
陶應
陶浚

[編輯] 華
華雄
華佗
華歆
華核

[編輯] 桓
桓階
桓范
桓嘉
桓彝

[編輯] 岑
岑壁
岑威
岑昏
岑眰

[編輯] 於
於禁
於麋
於吉
於詮

[編輯] 焦
焦觸
焦炳
焦彝
焦伯

[編輯] 費
費觀
費禕
費詩
費耀

[編輯] 馮
馮禮
馮習
馮紞
馮方

[編輯] 孔
孔伷
孔融
孔秀
孔昱

[編輯] 魏
魏續
魏延
魏邈
魏平

[編輯] 皇甫
皇甫嵩
皇甫闓
皇甫酈

[編輯] 淳於
淳於瓊
淳於導
淳於丹

[編輯] 裴
裴景
裴秀
裴元紹,黃巾軍,張角死後為山賊。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中,為郭常之子告知關羽有一匹千里馬,欲劫去。得知關羽身份後即時投降,介紹周倉。關羽會合劉備後欲聯合裴元紹,但裴元紹因欲奪趙雲坐騎,只一合被趙雲刺死。

[編輯] 管
管亥
管寧
管輅

[編輯] 向
向朗
向舉
向寵

[編輯] 唐
唐周
唐咨
唐彬

[編輯] 侯
侯覽
侯成
侯選

[編輯] 龔
龔景
龔都
龔起

[編輯] 祖
祖茂
祖郎
祖弼

[編輯] 吉
吉平:太醫。
吉邈
吉穆

[編輯] 樂
樂進
樂就
樂綝

[編輯] 種
種拂
種輯
種邵

[編輯] 魯
魯馗
魯肅
魯芝

[編輯] 廖
廖化
廖淳
廖立

[編輯] 留
留贊
留略
留平

[編輯] 金
金旋
金禕
金尚

[編輯] 姜
姜敘
姜維
姜冏:姜維之父。

[編輯] 盧
盧植
盧遜
盧毓

[編輯] 只有兩人的姓氏

[編輯] 太史
太史慈
太史亨

[編輯] 毋丘
毋丘儉
毋丘甸

[編輯] 法
法真
法正

[編輯] 眭
眭固
眭元進

[編輯] 石
石苞
石廣元

[編輯] 邢
邢貞
邢道榮

[編輯] 雷
雷薄
雷銅

[編輯] 萬
萬政
萬彧

[編輯] 段
段珪
段煨

[編輯] 夏
夏惲
夏恂

[編輯] 牛
牛輔
牛金

[編輯] 昌
昌稀
昌奇

[編輯] 虞
虞翻
虞松

[編輯] 凌
凌操
凌統

[編輯] 蒯
蒯良
蒯越

[編輯] 耿
耿武
耿紀

[編輯] 尚
尚弘
尚廣

[編輯] 沮
沮授
沮鵠

[編輯] 典
典韋
典滿

[編輯] 邊
邊讓
邊洪

[編輯] 糜
糜竺
糜芳

[編輯] 宗
宗寶
宗預

[編輯] 郝
郝萌
郝昭

[編輯] 任
任峻
任夔

[編輯] 審
審配
審榮

[編輯] 戴
戴員
戴凌

[編輯] 步
步騭
步闡

[編輯] 爰
爰青
爰邵

[編輯] 丘
丘建
丘本

[編輯] 申
申耽
申儀

[編輯] 韋
韋康
韋晃

[編輯] 霍
霍峻
霍弋

[編輯] 謝
謝旌
謝雄

[編輯] 滕
滕胤
滕修

[編輯] 喬
喬瑁
喬玄

[編輯] 臧
臧霸
臧旻

[編輯] 伏
伏完
伏德

[編輯] 吾
吾彥
吾粲

[編輯] 只有一人的姓氏

[編輯] 穆
穆順:張楊部將。三國演義第五回,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虎牢關之戰中為呂布一戟刺於馬下。

[編輯] 竇
竇武

[編輯] 封
封諝

[編輯] 蹇
蹇碩

[編輯] 鄒
鄒靖

[編輯] 顏
顏良

[編輯] 方
方悅

[編輯] 和
和洽

[編輯] 邴
邴原

[編輯] 谷
谷利

[編輯] 閔
閔貢

[編輯] 逢
逢紀

[編輯] 麴
麴義

[編輯] 橋
橋蕤

[編輯] 俞
俞涉:袁術部將。三國演義第五回,汜水關之戰中,與華雄戰不三合被斬。

[編輯] 紀
紀靈

[編輯] 笮
笮融

[編輯] 簡
簡雍

[編輯] 滿
滿寵

[編輯] 毛
毛玠

[編輯] 應
應劭

[編輯] 卞
卞喜

[編輯] 史
史渙

[編輯] 路
路昭

[編輯] 車
車胄

[編輯] 禰
禰衡

[編輯] 顧
顧雍

[編輯] 闞
闞澤

[編輯] 駱
駱統

[編輯] 甘
甘寧

[編輯] 媯
媯覽

[編輯] 卻
卻慮

[編輯] 脂
脂習

[編輯] 晏
晏明

[編輯] 牽
牽弘

[編輯] 州
州泰

[編輯] 曾
曾宣

[編輯] 施
施朔

[編輯] 黨
黨均

[編輯] 寧
寧隨

[編輯] 邵
邵悌

[編輯] 干
干休

[編輯] 羊
羊祜

[編輯] 樓
樓玄

[編輯] 雍
雍闓

[編輯] 沈
沈瑩

[編輯] 山
山濤

[編輯] 仇
仇連

[編輯] 花
花永

[編輯] 鞏
鞏志

[編輯] 鄂
鄂煥

[編輯] 戈
戈定

[編輯] 苗
苗澤

[編輯] 冷
冷苞

[編輯] 賴
賴恭

[編輯] 卓
卓膺

[編輯] 譙
譙周

[編輯] 翟
翟元

[編輯] 殷
殷純

[編輯] 譚
譚雄

[編輯] 靳
靳祥

[編輯] 常
常雕

[編輯] 郤
郤正

[編輯] 來
來敏

[編輯] 官
官雝

[編輯] 爨
爨習

[編輯] 盛
盛勃

[編輯] 苟
苟安

[編輯] 倫
倫直

[編輯] 卑
卑衍

[編輯] 柳
柳甫

[編輯] 畢
畢軌

[編輯] 司
司蕃

[編輯] 句
句安

[編輯] 葛
葛雍

[編輯] 師
師篡

[編輯] 白
白壽

[編輯] 陽
陽群

[編輯] 汪
汪昭

[編輯] 檀
檀敷

[編輯] 區
區星

[編輯] 武
武安國:孔融部將。三國演義第五回,虎牢關之戰中,穆順被殺後出戰,十餘合後被呂布砍斷手腕,棄鎚於地逃走,為眾軍齊出所救。

[編輯] 婁
婁子伯(婁圭)

[編輯] 慕容
慕容烈

[編輯] 濮陽
濮陽興

[編輯] 單
單子春

[編輯] 喬
喬國老

[編輯] 無姓
南華老仙
紫虛上人
普凈

[編輯] 外族
金環三結
阿會喃
忙牙長
朵思大王
帶來洞主
董荼那
木鹿大王
兀突骨
土安
奚泥
沙摩柯
軻比能
徹里吉
雅旦
越吉
迷當
俄何燒戈
蹋頓
烏桓觸
左賢王

[編輯] 女性人物
王美人
何後(靈帝妻)
唐妃(少帝妻)
董太後(劉萇妻)
吳夫人
吳國太(孫堅妻)
郭女王
糜夫人
甘夫人
孫夫人(孫仁)
吳夫人(劉備妻)
貂蟬
嚴氏
曹氏(呂布妻)
鄒氏(張濟妻)
伏後(即伏壽,獻帝妻)
董妃
曹貴人(獻帝妻)
劉氏(袁紹妻)
蔡夫人(劉表妻)
徐氏(孫翊妻)
王氏(即王異,趙昂妻)
楊氏(馬超妻)
劉氏 卞氏 丁氏(曹操妻)
甄後
郭貴妃(曹丕妻)
李氏(龐德妻)
張後(劉禪妻)
毛後 郭夫人(曹睿妻)
劉氏(曹爽妻)
徐夫人 王夫人 潘夫人(孫權妻)
張後(曹芳妻)
全後(名惠解,孫亮妻)
胡氏(劉琰妻)
李氏(馬邈妻)
崔夫人(劉諶妻)
何氏(孫和妻)
大喬(孫策妻)
小喬(周瑜妻)
朱太後(孫休妻)
馮氏(袁術妻)
劉氏(潘舉妻)
黃氏(諸葛亮妻)
夏侯令女(曹文叔妻)
祝融夫人(孟獲妻)
雲英(董承妾)
李春香(黃奎妾)
蔡琰(蔡邕女)
舞陽君(何進母)
樊氏(趙范嫂)
辛憲英(辛毗女)
王氏(名元姬,司馬昭妻)

4. 唐雎不辱使命是什麼史書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

國別體: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的史書體例。

唐雎不辱使命
先秦:劉向 撰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說 通:悅)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譯文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打算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以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後(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麼?況且秦國使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倖存下來的原因,就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現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願,這不是看不起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並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裡繼承了封地所以守護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更何況只是這僅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對唐雎說:「先生也曾聽說過天子發怒的情景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的時候),會倒下數百萬人的屍體,鮮血流淌數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百姓發怒嗎?」秦王說:「百姓發怒,也不過就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不是有才能有膽識的人發怒。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在宮殿上。他們三個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膽識的人,心裡的憤怒還沒發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徵兆。(現在專諸、聶政、要離)連同我,將成為四個人了。假若有膽識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發怒,那麼就讓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五步之內淌滿鮮血,天下百姓(將要)穿喪服,現在就是這個時候。」說完,拔劍出鞘立起。
秦王變了臉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怎麼會到這種(地步)!我明白了:韓國、魏國滅亡,但安陵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地方倖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您在啊!」
解析
這篇文章所記敘的是強國和弱國之間一場外交斗爭的情況。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文章用人物對話生動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現了唐雎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於斗爭的布衣精神,從而揭示了弱國安陵能夠在外交上戰勝強秦的原因。唐雎這種凜然不可侵犯的獨立人格和自強精神,在歷史長河中一直熠熠生輝。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唐雎出使秦國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這是一個明顯的騙局,因為安陵只是一個方圓五十里的附庸小國。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絕,並派唐雎出使秦國,意在修好。唐雎在吞並和反吞並斗爭的背景下出使秦國,任務的艱巨程度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為下面的情節做鋪墊。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唐雎同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的經過。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表現出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對安陵君提出嚴厲的指責。他一面裝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臉孔,指責安陵君「逆寡人」「輕寡人」,一面以「滅韓亡魏」來炫耀自己的軍事實力,企圖迫使唐雎屈從他的意志。唐雎對此則洞若觀火,立即重申「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的嚴正立場,斷然拒絕「易地」。這種尖銳的對立,勢必促使雙方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這是斗爭的第一個回合。
第二層(第3段),寫唐雎以「士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騙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於是進一步用戰爭進行恫嚇,極力描繪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戰爭的可怕場景。對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過話題,以「士之怒」進行反擊,自然而然地引出專諸、聶政、要離行刺的故事,並表示自己要效法他們,意即要跟秦王拚命。說罷,立即付諸行動,「挺劍而起」。這是斗爭的第二個回合,也是這場斗爭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寫唐雎在這場斗爭中得到了勝利。秦王沒有料到唐雎敢於跟他拚命,只好「長跪而謝之」,表示屈服。這種表示雖屬權宜之計,但也反映出他確實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這件事情上的作用。這是斗爭的結局。
本文記敘了唐雎出使秦國,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表現了唐睢沉著鎮靜、不畏強暴的精神。
創作背景
《唐雎不辱使命》是寫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激烈斗爭的故事。唐雎(jū),是安陵國的臣子。安陵是附屬於魏國的一個小國,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當時,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滅亡,其餘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消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幾年,秦國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後,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誘而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秦惠王曾派張儀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許給楚懷王,條件是讓楚與齊斷交,結果傻頭傻腦的懷王上了當。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請易趙惠文王的和氏璧,結果騙局被藺相如識破,偷雞不成蝕把米。這些事據唐雎出使,不過幾十年的時間。而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選擇與虎狼之秦作爭鋒相對的堅決斗爭。
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5. 周國滅亡了嗎是怎麼滅亡的

周國當然已經滅亡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共計存在約為791年。東周時期,周赧(nǎn)王聽信楚孝烈王,以天子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因六國不配合而告失敗。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殺周赧王,東周滅亡,周朝正式滅亡。

6. 周朝的覆亡真相

是先出現諸侯割據,才導致周朝滅亡的
根本原因在於周朝的分封制度,分封國諸侯的權力過大,削弱了中央的影響力。公元前256年,秦攻佔了韓國的陽城和負黍。因為就在西周國的邊上,西周君很害怕,就和各諸侯聯絡,一起派兵從伊闕塞出擊去攻打秦軍,隔斷了秦和陽城的聯系。

秦昭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秦王立刻派人領兵前來伐罪。

西周君好不容易鼓起膽子捅了一下馬蜂窩,聽說秦軍報復來了,嚇壞了,趕緊跑到秦國,磕頭認錯,並把所有國土人口主動交了出來。

很可憐,只有36邑三萬人口。

我們現在知道,原來所謂的周王,其實不過是個名譽鄉長啊,下面還有西周君這個常務鄉長,管了36個村子。

不久,周赧王死了,西周國的百姓也都紛紛逃亡。秦把象徵著國家的九鼎和其它寶物都搜走了,把西周君遷到了狐地。

公元前251年的時候,燕王派相國栗腹到趙國為趙王祝壽並簽訂友好條約。

栗腹回國後滿心歡喜的對燕王說:「趙國的年輕人都戰死在長平了,小孩子都還沒有長大,我們可以乘機進攻趙國。」

燕王叫來昌國君樂間詢問這件事情。樂間說:「我勸你們不要打這個主意,趙國是個征戰頻繁的國家,他的老百姓都久經戰事,作戰經驗非常豐富,不是輕易能打敗的。」

燕王說:「我們人多,兩個打一個總可以了」

樂間說:「打不過」

「我們五個打一個可以嗎?」

樂間依然搖頭說:「不行」

燕王氣壞了,心想老子打給你看。

除了大夫將渠覺得,剛和人訂了條約,又去給人祝了壽,回來就攻打別人,實在是有點缺德,其他大臣們都覺得是落井下石的好時機。燕軍出發了。

燕國分兵兩路,共計兵車二千輛。栗腹率領一路攻打鄗,卿秦率領一路攻打代。

趙國也分兵兩路,廉頗率兵在鄗打敗了栗腹。樂乘在代打敗了卿秦。

廉頗一路追擊,直追出五百多里,包圍了燕國的國都。

燕王只好放下臉面求和。可是趙國不答應。一直到燕國讓將渠為國相,前去主持議和才罷休。總算撤兵回去了。

燕國大大的丟了一回臉。

也就在公元前251年這一年,秦昭襄王死了,秦孝文王立。

第二年,好不容易守喪期滿,孝文王正式登基。不知道是不是興奮過度,登基第三天,死了。秦莊襄王立。

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又滅了東周國。從此以後,周不復存在了。

(前369),周烈王逝世,他的弟弟扁登位,這就是顯王。顯王五年(前364),祝賀秦獻公,獻公稱霸。九年(前360),顯王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zuò,作)肉。二十五年(前344),秦在周國與諸侯會盟。二十六年(前343),周王把諸侯之長方伯這個名稱送給秦孝公。三十三年(前336),祝賀秦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四十四年(前325),秦惠王稱王。自此以後,諸侯都各自稱王了。
四十八年(前321),周顯王逝世,兒子慎靚(jìng,靜)王定登位。慎靚王登位六年,逝世,兒子赧(nǎn,上聲南)王延登位。王赧在位時,東西周各自為政。赧王把國都遷到了西周。
西周武公的共太子死了,還有五個兒子都是庶出的,沒有嫡子可以立為太子。司馬翦(jiǎn,剪)對楚王說:「不如用土地資助公子咎,替他請求立為太子。」左成說:「不行。如果我們用土地資助了公子咎,而周卻不聽我們的,這樣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與周的交情也疏遠了。不如去問問周君想要立誰為太子,悄悄地告訴給翦,然後翦再讓楚國資助給他土地。」結果,西周真的立公子咎為太子。
八年(前307),秦攻打宜陽,楚派兵去援救。而楚國以為周是幫助秦國,所以想攻打周。蘇代為周遊說楚王說:「您怎麼知道周是幫助秦國?說周幫助秦國比幫助楚國更出力的人,是想讓周投到秦國方面去,所以人們都把周、秦放在一起說『周秦』啊。周明白了自己解脫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國一方,這真是幫助秦國取周的妙計呀。如果為大王考慮,周為秦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為秦出力,仍然好好待他,這樣,才能讓它與秦疏遠。周與秦絕了交,就一定投向楚國郢都的。」
秦向東周和西周借道,想通過兩周之間的地區去攻打韓國,周擔心借了會得罪韓,不借又會得罪秦。史厭對周君說:「為什麼不派人去見韓公叔呢?就對韓公叔說:『秦國敢穿過周地去攻打韓國,是由於信任東周。您為什麼不給周一些土地,並派出人質前往楚國呢?』這樣,秦國一定會懷疑楚國,不相信周君,也就不會攻打韓國了。您再派人去對秦國說:『韓國非要給我們周一些土地,想以此來讓秦國懷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國也就沒有說詞兒,不讓周接受韓國的土地了,這樣就既得到了韓的土地,又是聽命於秦國了。」
秦國召見西周君,西周君不願意去,就派人對韓王說:「秦國召見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陽,大王為什麼不派兵駐守南陽?周君將以此為借口不到秦國去。周君不到秦國去,秦國就一定不敢渡河來攻打南陽了。」
東周和西周打仗,韓國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為東周遊說韓王說:「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國都,有許多鍾鼎寶器和貴重的寶物。您如果控制住軍隊不出動,就可以讓東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盡得西周的寶物。」
周王赧被稱做成君。楚包圍了韓國的雍氏,韓國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東周君害怕了,叫來蘇代把這事告訴了他。蘇代說:「您何必為這件事擔憂呢!我能使韓國不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又能讓您得到高都。」周君說:「你如果能辦到,我可以把國政交給你。」蘇代會見了韓相國公仲侈說:「楚國包圍了雍氏,原來計劃三個月攻下,如今五個月了,還攻不下來,這說明楚兵已經疲憊了。現在您向周要兵器糧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經疲備了。」韓相國說:「對。可是使者已經派出去了。」蘇代於是說:「為什麼不把高都送給周呢?」韓相國非常生氣,說:「我不向周要兵器糧草也就夠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把高都送給周呢?」蘇代說:「把高都送給周,周會轉過來投向韓國,秦國聽了一定很惱火,怨恨周,與周斷絕使者的往來,這樣就等於是拿一個破爛的高都換來一個完整的周。為什麼不給呢?」韓相國說:「好。」果然把高都送給周了。
三十四年(前281),蘇厲對周君說:「秦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魏將師武,往北攻取了趙的藺、離石二縣,這些都是白起乾的。這個人善於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帶兵出伊闕塞去攻打梁國,如果梁國被攻破,那麼周就危險了。您為什麼不派人去勸說白起呢?您可以說:『楚國有個養由基,是個善於射箭的人。離柳葉百步之外射箭,可以百發百中。左右帝觀的人有好幾千,都說他箭射得好。可是有一個漢子站在他的帝邊,說:「好,可以教給他射箭了。」養由基很生氣,扔掉弓,握住劍說「你有什麼本事教我射箭呢」?那個人說「並不是說我能教你怎麼伸直左臂撐住弓身,怎樣彎曲右臂拉開弓弦。一個人在百步之外射柳葉,百發百中,如果不在射得最好的時候停下來,過一會兒力氣小了,身體累了,弓擺不正,箭射出去不直,只要有一發射不中,那麼一百發就全部作廢了」。如今,您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師武,往北攻取了趙國的藺、離石二縣,您的功績是很大了。現在您又帶兵出伊闕塞,過東西兩周,背對韓國,攻打梁國,這一次如果打不勝,就會前攻盡棄。您不如假稱有病,不要出伊闕塞去攻打梁國了』。」

四十二年(前273),秦國攻破了魏國的華陽。周的大臣馬犯對周君說:「請允許我去讓梁國給周築城。」他去對梁王說:「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請讓我把九鼎獻給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後希望能想辦法救我。」梁王說:「好。」於是給他一批士兵,聲稱是去保衛周。馬犯又去對秦王說:「梁並非是想保衛周,而是要攻打周。您可以派兵到國境去看看。」秦果然出兵。馬犯又去對梁王說:「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沒有辦成,請您讓我在以後找適當的機會再獻九鼎吧。但是現在您已經派兵到周去了,諸侯都起了疑心,懷疑您要伐周,以後您辦事將不會有人相信了。不如讓那些士兵為周築城,藉此把諸侯懷疑您要伐周的事端蓋住。」梁王說:「好。」於是就讓那些士兵給周築城。
四十五年(前270),周君的秦國賓客對周冣說:「您不如稱贊秦王的孝道,趁便把應地獻給秦國作為太後的供養之地,秦王一定很高興,這樣您和秦國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認為這是您的功績;交情不好,勸周君歸附秦國的人一定會獲罪。」秦去攻打周,周冣對秦王說:「如果為大王您考慮,那就不應該去攻打周。攻打周,實在利益不多,卻使您的名聲讓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為秦攻打周的名聲而害怕,一定會往東邊去與齊國聯合。您的軍隊在周打得疲憊了,又使天下都去與齊聯合,這樣,秦國就稱不了王統一不了天下了。天下正希望使秦國疲憊呢,所以鼓勵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國和諸侯都疲憊了,那樣您的教命就不會通行於諸侯了。」
五十八年(前257),韓、趙、魏三國與秦國相對抗。周派相國前往秦國,因為怕遭到秦國的輕視,就半路返回來了。有人對相國說:「秦國是輕視您還是重視您,這個還不能確料。秦是想要了解那三國的實情。您不如趕快去拜見秦王,就說『請讓我來給您打探東方三國的變化』,秦王一定會重視您。秦王重視您,就表明秦重視周,周因此也取得了秦國的信任。至於齊國對周的重視,那麼早就有周冣和齊國聯絡好了:這樣,周就可以永遠不會失去與強國的交情。」秦信任周了,就發兵去攻打韓、趙、魏三國。
五十九年(前256),秦攻取了韓國的陽城負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國,與東方各諸侯相聯合,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無法相通。秦昭王很生氣,派將軍摎(jiū,糾)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了秦王。秦接受了西周君獻的人口、土地,讓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逝世後,周地的民眾就向東方逃亡。秦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寶器物,又把西周公遷到狐。此後七年,秦莊襄王滅掉了東周。東西周就全都歸屬於秦了,周朝的祭祀從此斷絕

7. 你聽過哪些唯美古風的小說人物名

梅長蘇。

藍忘機終於停筆,目光冷淡地抬頭望他。魏無羨往後一躲,舉手作防禦狀:「你不要這樣看我。叫你忘機你不答應,我才叫你名字的。你要是不高興,也可以叫我名字叫回來。」

8. 你有聽過見過什麼不錯的古風名字可以推薦

茶香秋夢後,松韻晚吟時。——江晚吟。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墨微雨。羨青山有思,白鶴忘機。——藍忘機。楚晚寧,薛子明,師明凈,梅含雪,梅寒雪,葉忘昔,徐霜林,魏無羨,江厭離,蘇憫善,沈清秋,岳清源,齊清萋,柳清歌,木清芳,尚清華,

9. 韓甚疏秦,疏的意思

疏遠 遠離。

10. 周國怎麼滅亡的

周王朝的滅亡

西周武公的太子共死了,武公還有五個兒子都是庶出的,沒有嫡子可以立為太子。司馬翦(jiǎn)對楚王說:「不如用土地資助公子咎,替他請求立為太子。」左成說:「不行。如果我們用土地資助了公子咎,而周卻不聽我們的,這樣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我們國家與周國的交情也會疏遠了。不如去問問周君想要立誰為太子,悄悄地告訴給翦,然後翦再讓楚國資助給他土地。」結果,西周真的立公子咎為太子。
八年(前307),秦國攻打宜陽,楚國派兵去援救。而楚國以為周國是幫助秦國的,所以想攻打周國。蘇代為周國來游說楚王說:「您怎麼知道周國是幫助秦國?說周國幫助秦國比幫助楚國更出力的人,是想讓周國投到秦國方面去,所以人們都把周國、秦國放在一起說『周秦』啊。周國明白了自己解脫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國一方,這真是幫助秦國滅取周國的妙計呀。替王您計謀的話,假如周國為秦國出力,您要好好待他;假如周國不為秦國出力,您仍然要好好待他,這樣,才能讓周國與秦國疏遠。周國與秦國絕了交,就一定會投靠楚國郢都的。」
秦國借用東周和西周的道路,要去攻打韓國,周國感到為難,擔心借了會得罪韓國,不借又會得罪秦國。謀士史厭對周君說:「為什麼不派人去見韓公叔呢?就對韓公叔說:『秦國敢穿過周地去攻打韓國,是由於信任東周。您為什麼不給周一些土地,並派出人質前往楚國呢?』這樣,秦國一定會懷疑楚國,不相信周君,也就不會攻打韓國了。您再派人去對秦國說:『韓國非要給我們周一些土地,想以此來讓秦國懷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國也就沒有說詞兒,不讓周國接受韓國的土地了,這樣就既得到了韓的土地,又是聽命於秦國了。」
秦國召見西周君,西周君不願意去,就派人對韓王說:「秦國召見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陽,大王為什麼不派兵駐守南陽?周君將以此為借口不到秦國去。周君不到秦國去,秦國就一定不敢渡河來攻打南陽了。」
東周和西周打仗,韓國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為東周遊說,對韓王說:「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國都,有許多鍾鼎寶器和貴重的寶物。您如果控制住軍隊不出動,而西周的寶物就會盡屬你們韓國了。」
周王赧被稱做成君。楚包圍了韓國的雍氏,韓國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東周君害怕了,叫來蘇代把這事告訴了他。蘇代說:「您何必為這件事擔憂呢!我能使韓國不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又能讓您得到高都。」周君說:「你如果能辦到,我可以把國家的政權交給你。」蘇代會見了韓相國公仲侈說:「楚國包圍了雍氏,原來計劃三個月攻下,如今五個月了,還攻不下來,這說明楚兵已經疲憊了。現在您向周要兵器糧草,就是向楚國宣告您自己已經疲備了。」韓相國說:「對。可是使者已經派出去了,怎麼辦啊?」蘇代於是說:「為什麼不把高都送給周國呢?」韓相國非常生氣,說:「我不向周國要兵器糧草也就夠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把高都送給周國呢?」蘇代說:「把高都送給周國,周國會轉過來投向韓國,秦國聽了一定很惱火,怨恨周國,與周國斷絕使者的往來,這樣就等於是拿一個破爛的高都換來一個完整的周國。為什麼不給呢?」韓相國說:很好。」果然把高都送給周國了。
三十四年(前281),蘇厲對周君說:「秦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魏將師武,往北攻取了趙的藺、離石二縣,這些都是白起乾的。這個人善於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帶兵出伊闕塞去攻打梁國,如果梁國被攻破,那麼周國就危險了。您為什麼不派人去勸說白起呢?您可以說:『楚國有個養由基,是個善於射箭的人。離柳葉百步之外射箭,可以百發百中。左右帝觀的人有好幾千,都說他箭射得好。可是有一個漢子站在他的帝邊,說:「很好,可以教你射箭的技術了。」養由基非常生氣,扔掉弓,握住劍說「你有什麼本事教我射箭呢」?那個人說「並不是說我能教你怎麼伸直左臂撐住弓身,怎樣彎曲右臂拉開弓弦。一個人在百步之外射柳葉,百發百中,如果不在射得最好的時候停下來,過一會兒力氣小了,身體累了,弓擺不正,箭射出去不直,只要有一發射不中,那麼一百發就全部作廢了。如今,您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師武,往北攻取了趙國的藺、離石二縣,您的功績是很大了。現在您又帶兵出伊闕塞,過東西兩周,背對韓國,攻打梁國,這一次如果打不勝,就會前攻盡棄。您不如說有病而不能帶兵出征了。」
四十二年(前273),秦國破壞了和魏國訂立的盟約,攻打了魏國的華陽。周的大臣馬犯對周君說:「請允許我去讓梁國給周築城。」他去對梁王說:「周王憂懼秦國進攻等於身犯重病了,我作為周王的臣子,如果周王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請讓我把九鼎獻給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後希望能想辦法救我。」梁王說:「很好。」於是給他一批士兵,聲稱是去保衛周國。馬犯又去對秦王說:「梁國並非是想保衛周國,而是要攻打周國。您可以派兵到國境去看看。」秦國果然出兵。馬犯又去對梁王說:「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沒有辦成,請您讓我在以後找適當的機會再獻九鼎吧。但是現在您已經派兵到周國去了,四方諸侯都起了疑心,懷疑您要討伐周國,以後您辦事將不會有人相信了。不如讓那些士兵為周國築城,藉此把諸侯懷疑您要討伐周國的事端蓋住。」梁王說:「很好。」於是就讓那些梁國士兵在周的國都給周築城。
四十五年(前270),周最到了秦國,秦國的賓客對周冣說:「您不如稱贊秦王的孝心,因而把周的應地獻給秦國作為太後的供養之地,秦王一定很高興,這樣您和秦國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認為這是您的功績;交情不好,勸周君歸附秦國的人一定會獲罪。」秦去攻打周,周冣對秦王說:「如果為大王您考慮,那就不應該去攻打周。攻打周,實在利益不多,卻使您的名聲讓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為秦攻打周的名聲而害怕,一定會往東邊去與齊國聯合。您的軍隊在周打得疲憊了,又使天下都去與齊聯合,這樣,秦國就稱不了王統一不了天下了。天下得人都正希望使秦國疲憊呢,所以才鼓動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國和四方諸侯都疲憊了,那樣您的教命就不能在諸侯之間通行了。」
五十八年(前257),韓國、趙國、魏國與秦國相對抗。周國派相國前往秦國,因為怕遭到秦國的輕視,就半路返回了周國。有人對相國說:「秦國是輕視您還是重視您,這個還不能料定。秦國只是想要了解韓國、趙國、魏國這三國的實情。您不如趕快去拜見秦王,就說『請讓我來給您打探東方三國的變化』,秦王一定會重視您。秦王重視您,就表明秦重視周國,周國因此也取得了秦國的信任。至於齊國對周國的重視,那麼早就有周冣和齊國聯絡好了:這樣,周國就可以永遠不會失去與強國的交情。」
秦國信任周國了,就發兵去攻打韓、趙、魏三國。
五十九年(前256),秦國攻取了韓國的陽城負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國,與東方各諸侯相聯合,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無法相通。秦昭王很生氣,派將軍摎(jiū)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了秦王。秦王接受了西周君獻的人口、土地,讓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逝世後,周室百姓就向東方逃亡。秦國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寶器物,又把西周公遷到狐。這以後的七年,秦國的庄襄王滅掉了東、西周。東西周就全都歸屬於秦了,周朝的國運就從此斷絕祭祀了。

熱點內容
非言情的超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5-09-12 05:42:16 瀏覽:655
甜充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2 05:23:42 瀏覽:70
2016年東方玄幻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9-12 05:22:25 瀏覽:819
近十年好看的武俠小說昆侖 發布:2025-09-12 05:08:29 瀏覽:797
路老魔的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9-12 04:42:30 瀏覽:66
免費閱讀重生有空間的小說迅雷下載 發布:2025-09-12 04:16:51 瀏覽:725
寫武夷山的武俠小說 發布:2025-09-12 03:59:29 瀏覽:232
小說閱讀網作品要求 發布:2025-09-12 03:02:50 瀏覽:340
穿越異界小說完本排行榜2019 發布:2025-09-12 02:43:16 瀏覽:547
無限流武俠仙俠小說排行榜完本小說 發布:2025-09-12 02:34:11 瀏覽: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