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推薦 » 蘇聯政治小說推薦

蘇聯政治小說推薦

發布時間: 2022-05-10 19:05:19

推薦幾本關於前蘇聯戰爭題材的小說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靜靜的頓河》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毀滅》
《夏伯陽》
《不屈的人們》
僅供參考!

㈡ 蘇聯的小說有哪些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切爾卡什》、《柯諾瓦洛夫》、《淪落的人們》《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被開墾的處女地》《一個人的遭遇》《他們為祖國而戰》

㈢ 有關蘇聯的網路小說

《蘇聯英雄》,作者血蝠,二戰的。
《蘇俄再起》,作者武裝小兵,冷戰的。
《紅場梟雄》,作者斯坦圖爾,解體前夕的。

㈣ 跪求與《重生寡頭1991》想類似的書,描寫解體後的蘇聯的,無論經濟政治方面的都行。。

沒聽過你說的那本書,如果是描寫蘇聯的。。

《大國悲劇:蘇聯解體的前因後果》
(俄)雷日科夫

【內容簡介】
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痛定思痛的巨作!塵埃落定之後的省思與叩問!蘇共垮台15年祭,大國悲劇真相還原!本書穿越時空的迷霧,詳細、生動、全面地敘述了蘇聯解體和蘇共垮台這一震撼世界的歷史性事件的全過程,以獨特的視角深刻分析了事件的整體內在邏輯,揭示了與其相關聯的各種事件之間的前因後果,展現了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千百萬人民由此所經歷的困窘和悲慘後果。

【中文版前言】

蘇聯的興亡是 20世紀人類歷史上影響至巨的大事件,它直接改變了世界地緣政治和國際關系的大格局。如今,蘇聯的興亡史、蘇聯解體的經驗教訓及其後果,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理論工作者研究社會主義前景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對蘇聯解體和蘇共垮台,我們是感到十分惋惜和遺憾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曾經多次陪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和鄧小平等同志赴蘇聯訪問,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等來華訪問,我也曾當過翻譯。我結交了很多蘇聯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隨著蘇共和蘇聯的逝去,這些都已成為如煙的往事。因為這層關系,我對蘇聯解體之謎格外關注,對新解密的蘇聯檔案和有關當事人的回憶和反思格外留心。
雷日科夫是蘇聯解體前的部長會議主席,親歷了蘇聯解體的全過程,對彼時的真實景況和內幕有非他人能比的了解和洞悉,雷日科夫的著述因而就多了更深一層的價值和意義。雷日科夫這些年寫過不少書,但他對此書特別重視。他說:「這本書我寫了十多年。」 書的主題是蘇聯解體--這是對他震撼至烈的人生經歷。書中除了敘述蘇聯發生在 19 8 9至19 91年的各種重大事件外,更重要的是對經驗教訓的總結和後果的反思。起初作者只是備忘,把一些重要的事件記錄下來。可是後來,隨著戈爾巴喬夫改革造成的後果日益嚴重,他和整個俄羅斯思想界一樣,開始了對一連串重大歷史事件前因後果的深入思考。他把所有這些都寫進了此書。他說:「我希望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能回答我心靈和理智的呼喚。」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拉開時間距離的觀照可能更為客觀、冷靜、清明和超脫。痛定思痛之餘,15年來,雷日科夫幾乎沒有一天放鬆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研究。他曾同數以千計的本國和國外思想精英交換看法,促膝長談;也曾無數次深入底層,傾聽普通人的意見;他還曾閱讀了大量的有關著作。此書基本按時間順序,全面回顧了蘇聯解體過程中的所有重大事件,並清晰地梳理了它們的來龍去脈。對於蘇聯解體的原因,說法很多,以致許多資深的研究者也感到撲朔迷離,迷霧重重。但由於雷日科夫當時身處最高決策層,因此對於歷史關節點的把握就非常准確,對於此起彼伏的各種事件錯綜復雜的因果關系,就敘述得更合乎邏輯,也更為清楚。這種系統、明晰、中肯、准確、全面並具有獨特視角的敘述,對所有想要深入了解這段歷史真相的人,都將是莫大的幫助。
雷日科夫在敘述這些事件時主要圍繞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當時以葉利欽為代表的黨內反對派和以所謂「民主派」 為代表的社會上的反對派是如何同流合污,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另一條則是蘇共領導中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共是如何一步步喪失領導權,而蘇聯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解體垮台的。其間各種思潮的來龍去脈,各種社會力量的起伏動盪,各種國際力量的相互作用闡述十分深刻細致,值得深思,足以成為我們的借鑒。
這本書雖屬宏觀敘事,但卻始終保持了明白曉暢的語言敘事風格,結合了大量歷史細節,以親身經歷的具體事實澄清了許多似是而非的傳言和關於某些問題的懸案,可謂做到了有根有據,深入淺出。而且事事講來心平氣和,有睿智的長者之風,讀起來引人入勝,發人警醒。
無論如何,蘇聯解體都是一個「大國悲劇」。前蘇聯 7 0年的歷史已經成為蘊藏豐厚的研究資源。在當前我國思想輿論界掀起一輪「大國研究熱」的當口,新華出版社翻譯出版這樣一部解剖曾經的超級大國蘇聯崩潰的著作,無疑很有意義。我相信,此書的翻譯出版,定能引起專家學者和普通讀者的廣泛興趣和關注,定能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研究和蘇聯研究以及其他內容廣泛的理論研究提供重要參考,並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堅定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是為序。
閻明復2007年11月

㈤ 想了解蘇聯解體的歷史,哪些書值得一看

《蘇聯的最後一年》這本書一共分為5章,主要講述了蘇聯解體前後政黨高層、蘇聯人民、聯盟國家、經濟發展、世界政局等多個方面的歷史性事件,及它們的前因後果。作者基本上還原了蘇聯解體的全部面貌。在書籍末尾,作者自己也對蘇聯解體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和反思。

㈥ 有關蘇聯解體的小說

叛逃者
據說,對於蘇聯解體這件事,很多大牛都預言過。僅俄國人,就有普列漢諾夫,托洛茨基等人。不過,他們預言的時間與情況多少有些模糊(當然,大方向是正確的)。
所以,在1989年發表的一篇蘇聯小說,因為其對蘇聯解體的精確預言令人大吃一驚。這篇小說題為《叛逃者》(Невозвращенец),作者卡巴科夫,發表於《電影藝術》1989年6月號。小說主人公是一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具有文學才能。兩名秘密警察約他「寫點東西」,以改善文學創作的氣氛。於是,他寫了1993年的「故事」(在卡巴科夫的小說中人物與作者的身份經常頻繁交換)。根據他的描寫,1993年,蘇聯已經不復存在,外高加索﹑中亞﹑波羅的海沿岸﹑西伯利亞等地已經成為「外國」;俄國國內黨派林立,政治形勢很不穩定。街上有坦克巡邏。政權掌握在在以帕納耶夫將軍為首的軍政府手中。莫斯科社會秩序混亂,搶劫殺人的事情時有發生。食品匱乏,「經常什麼都缺」,只好憑票供應。車站上擁擠著從外地來的衣衫襤褸的飢民……根據作者自述,他寫這篇小說是為了向曾經招募過他的克格勃進行報復,不料讀者並不注意,反而只對小說中描寫蘇聯不久將來的線索感興趣。(見《文學報》1991年7月3日)。(暗的蘿卜:從這樣的小說也能發表這一事實來看,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確實使蘇聯社會的氣氛寬松不少)作者自稱這篇小說為「政治童話」。

㈦ 蘇聯小說《你想要什麼》全部內容。

前蘇聯最無恥的御用文人「柯切托夫」的《你想要什麼》,早就被俄國人民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看看中國某些人對他得吹捧:

50年代中期以後 ,發表長篇小說《葉爾紹夫兄弟》和《州委書記》,它們反映了斯大林逝世後蘇聯社會發生的變化,作者著重表現蘇聯工人階級和革命幹部的光榮傳統,對全盤否定斯大林持一定的保留態度,對文藝界的現狀表示不滿。作品發表後引起爭論。1964年發表回憶錄《戰時札記》。60年代後半期發表長篇小說《落角》和《你到底要什麼》。這兩部小說都著眼現實,帶著強烈的政治色彩,同時存在概念化的缺點。http://ke..com/view/116923.htm

《你到底要什麼》在文革中曾以「灰皮書」的形式由上海出版。

《你到底要什麼》的主要情節是幾個西方文化人在蘇聯的活動,這幾個人中
有納粹餘孽,有白俄後代,有美國特務,他們在蘇聯接觸各方面人士,大肆從事
間諜顛覆活動,向神往西方的蘇聯青年推銷灌輸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給未來和平
演變的主力軍下精神迷魂葯,慫恿蘇聯青年喪失革命鬥志、從事犯罪活動、亂搞
男女作風問題,等等,再加上另一條情節線描寫一位正統作家的遭遇,反映文化
界兩條路線的斗爭,這兩個情節構成這部內容龐雜的作品。
《你到底要什麼》一時風頭
無兩,折服了尚處於精神困境中的中國青年讀者群。前不久我再次重溫了這部少
年時看得五迷三道的小說,不禁啞然失笑:這也叫資產階級生活方式?這也叫西
方文化?這也叫腐蝕青少年?柯先生啊,您老活過來看一看吧……
http://www.sis.pku.e.cn/pub/panwei/DocumentView.aspx?Id=6182

㈧ 誰能給我推薦幾本關於政治的小說

喬治·奧威爾 【一九八四】
奧威爾刻劃了一個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的假想的極權主義社會,通過對這個社會中一個普通人生活的細致刻畫,揭示了任何形式下的極權主義必將導致人民甚至整個國家成為悲劇

【動物庄園】
《動物庄園》的故事脈絡被評論家分析為與蘇聯的歷史乃至整個二十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驚人的相似,在很多共產黨正在或者曾經執政的國家都能看到動物庄園的類似影子。作者在書中藉由對動物庄園的發展變化,對共產主義運動未來命運的預言也被1991年的蘇聯、東歐劇變和後來的歷史所印證。但《動物庄園》的意義遠遠不止於對歷史的預言,這部寓言體小說以文學的語言指出了:由於掌握分配權的集團的根本利益在於維系自身的統治地位,無論形式上有著什麼樣的訴求,其最終結果都會與其維護社會公平的基本訴求背道而馳。
在19世紀中後期的中國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以洪秀全為代表發起的太平天國運動擊敗了清軍,建立了自己的武裝與政權,但是當集團穩定時,集團內部的統領(如洪秀全)便開始在思想上腐朽起來,追求等級制度的建設,強調舊社會的宗法,由此失去了原先一心一意的雄心壯志,內部團結力量開始分化,互相殘殺,最終發生內訌給清軍可乘之機,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如曇花一現,淪於歷史風塵之中。直觀人類歷史數次的農民階級起義,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的史實,我們可以明白任何革命,倘若失去了領導力量,那麼這場運動無論在開始多麼聲勢浩大,最終都會變成他們所推翻所厭棄的階級形象。
黃仁宇 【萬曆十五年】 不算小說,但也可以當小說讀
《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黃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當年,在明朝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症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看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㈨ 前蘇聯有什麼著名小說(要作者)

帕斯捷爾納克寫的[日瓦戈醫生》是部經典,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留給世人的一部經典。就其誕生的年代而言,它無疑是蘇聯文學的經典之一,而且是一部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經典,是無須添加任何定語的經典。不知誰是始作俑者,蘇聯文學(包括當代中國文學)中的許多所謂"主旋律"作品被冠以"紅色經典"的稱謂。恕筆者直言,當今常掛在人們嘴邊的所謂"紅色經典"(無論是蘇聯的還是中國的),就其實質而言,乃是在高度政治化、高度意識形態化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中衍生出的一種文學怪胎,不知率先發明出"紅色經典"這一稱謂的人究竟是出於贊賞,還是出於譏諷。其實,真正的文學經典是不能添加任何"色素"的。那些所謂"紅色經典",那些夠不上"經典"的"紅色經典",也許恰恰是因為無法承受"經典"二字沉重的分量,才無奈地躲進了"紅色"二字的保護傘下。

經典要求作家有一種宏大的歷史視野,人們要求經典具有史詩的風采。記得帕斯捷爾納克曾說過,"《日瓦戈醫生》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其中刻畫出俄羅斯近45年的歷史"。不錯,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日瓦戈醫生》里所涵蓋的這一切歷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滿足企圖領略歷史滄桑的人們的渴求。難怪美國人埃德蒙·威爾遜會喜不自禁地把它同《戰爭與和平》這部巨作相提並論。不過,對於在歷史震盪與變遷中滋養出藝術創作靈感的蘇聯作家們,這種宏大的敘事眼光是共同的,在蘇聯文學中,幾乎每一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巨著都包含了廣闊的歷史與現實的畫卷。然而,遠非每一部這樣的巨作都可被視為傳世之經典。經典畢竟是寥若星辰的。能夠踏入經典之殿堂的,恐怕只有那些對現實與歷史充滿了強烈的批判意識,實現了對現實生活的超越的作品。文學的本質就是對現實的審美化的否定與超越。如果沒有了對現實生活的否定與超越精神,藝術的生命也就不復存在。這是藝術的基本價值所在,藝術的天性使然。

品讀《日瓦戈醫生》,可以發現,在其字里行間浸透著強烈的批判意識。記得在十多年前的那場"《日瓦戈醫生》熱"中,許多人都在饒有興趣地反復琢磨:這部小說究竟是否反對十月革命?帕斯捷爾納克對蘇聯近30年的歷史變遷到底持何種態度?一時間,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似乎也就決定了對該小說的不同的價值判斷。於是,一種頗滑稽的局面形成了:那些實在難以割捨對《日瓦戈醫生》這部傑作的青睞的人,只好千方百計地竭力否認作家心中存有哪怕半點兒對歷史與現實的否定性。當年評論家沃茲德維任斯基說:"無論日瓦戈,還是帕斯捷爾納克本人,都談不上是反對革命的人,談不上對抗革命"。他的說法恐怕體現了大多數喜愛這部作品的人的心態。但是,筆者以為,在這個問題上,似乎45年以前反對刊登這部小說的《新世界》雜志那五名編委的感受更實在些。他們確確實實覺察出了蘊涵在小說中的對歷史和現實的批判。的確,《日瓦戈醫生》充滿了批判的鋒芒,正如一切我們時常津津樂道的那些西歐19世紀的名著、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傑作乃至後現代主義之作都充滿了對新興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社會乃至後工業化社會的尖銳而深刻的批判與否定一樣,《日瓦戈醫生》也同樣閃爍著批判的鋒芒。倘若現在還把批判與否定的精神只賦予偉大的19世紀俄羅斯文學;倘若現在還以為新生的蘇聯文學只能為新生的蘇維埃社會獻上甜美的贊歌,那就未免太滑稽了。但是,雖然當年那五個編委嗅出了小說的批判味兒,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小說的否定精神有正確的理解。

今天,我們似乎不必再去糾纏這部小說是不是否定了十月革命。毋庸置疑,帕斯捷爾納克當然是以否定的眼光來看待他所描述的那段歷史的。但倘若以此就斷言他對十月革命有著天生的反感,那就錯了。他並不是帶著一種與生俱來的仇恨去批判歷史與現實的,他絲毫沒有存心要與十月革命過不去。他批判的鋒芒只是源自他身上那種天然的藝術家的本性,即對現實的批判眼光。誠如美國學者羅伯特·佩恩所言,"有些西方評論家把日瓦戈醫生看成是對抗蘇維埃政權的人物。這種看法並不正確,因為他們沒能夠發現,這部作品其實是對一切存在著的政權的反抗"。這說到了點子上。雖然我們很難駁倒英國人海伍德的說法,即"帕斯捷爾納克1946年開始寫的《日瓦戈醫生》,是存心構思出來針對斯大林及其政體所維護的一切的一種挑戰",但我們必須把這種"挑戰"理解為對既定現實的一種形而上的否定。"多麼出色的手術啊!拿過來就巧妙地一下子把發臭的多年的潰瘍切掉了!既簡單又開門見山,對習慣於讓人們頂禮膜拜的幾百年來的非正義作出了判決"。出自小說主人公日瓦戈之口的這句名言不知多少次被人們引用,想以此作為主人公日瓦戈對降臨到俄國大地上的革命風暴的嚮往。其實,這句話與其說是表現了日瓦戈對革命風暴的贊賞,倒不如說是對他所生活過的俄國社會的批判。這句名言同主人公後來對十月革命的種種使我們心中頗存不安的反思在實質上是相通的,即都體現了小說主人公日瓦戈作為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所理應具有的精神獨立的氣質和批判意識。帕斯捷爾納克賦予小說主人公乃至整部作品的這種對現實與歷史的批判和超越意識,使這部作品具有了成為經典的可能。畢竟,真正的藝術怎麼能沒有對現實的批判與超越呢?

波蘭作家貢布羅維奇說得好:"我覺得任何一個尊重自己的藝術家都應當是,而且在每一種意義上都必然是名副其實的流亡者"。這所謂"流亡者",在筆者看來,更多是指精神上的"流亡者",而且是"自我流亡者"。這樣的藝術家才會真正不為歷史所遺忘,因為只有這樣的"自我流亡者"才會真正獲得當年陳寅恪先生所雲的擺脫了"俗諦"的"獨立之精神";才會超越當下的社會主流意識賦予作家的,並非為他自身所擁有的所謂"政治思想"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之思想"。

回望近70年的蘇聯文學,在這個曾自封為最有光輝的"思想"的文學里,那些跟在時代後面"放聲歌唱",在時代吹奏的笛子下跳著優美舞步的帶"色素"的所謂經典,也能算是真正的經典嗎?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往往在於它能站在思考人的存在意義、生命價值的精神高度對歷史進程予以文化的批判。40多年前,當《日瓦戈醫生》被封殺在《新世界》雜志編輯部里時,包括帕斯捷爾納克及其妻子季納依達在內的許多人都納悶,為什麼杜金采夫的《不是單靠麵包》盡管遭到部分人的圍攻,卻可以出版問世。在他們眼裡,似乎這部小說才是真正揭露了社會的陰暗面。倘若帕斯捷爾納克本人果真是這么想的話,那麼顯然,這位偉大的詩人倒是由於自己天真單純的詩人氣質而沒能意識到,自己的小說雖不象杜金采夫的成名作那樣直接地針砭時弊,卻在另一個更高的意義上觸及了當權者脆弱的神經。日瓦戈醫生身上的叛逆性,是洛巴特金所無法比擬的。這種叛逆性不是指向具體的某種官僚習氣,不是指向顯在的體制問題,而是以文化批判的高度指向了人的精神的內在層面。對於文學來說,只有這種意義上的文化批判才會真正超越時代的局限。能否站在文化批判的高度審視現實,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當年高爾基就俄國革命所闡發的種種"不合時宜的思想",這位"革命文豪"對俄國革命的深刻反思,充分顯示了一個堅持文化操守的文化人在激烈的政治動盪歲月中冷靜與深遠的頭腦。對俄國革命中滋生的俄羅斯人蠻性與奴性,無論是"革命文豪"高爾基,還是"舊俄式知識分子"帕斯捷爾納克,都做出了深刻的反省。雖然帕斯捷爾納克頭上永遠也不會有"革命"二字的光環,但這種站在人類文化精神立場對歷史與現實的審視和批判,是兩位藝術家的共通之處。

在政治動盪的年代裡,對文化操守的堅持是最可貴的,它對人類一切功利的思維與行動都具有一種透徹的批判意識。這種堅持文化操守的批判意識往往會被人扣上"保守"的高帽。狄更斯在《雙城記》里對法國大革命的表現可謂是充滿了"感傷的保守主義情緒",高爾基這只呼喚暴風雨的海燕也在暴風雨真正到來之際又突然變得顧慮重重,還有我們的魯迅,亦曾被年輕一代斥為"封建餘孽"。然而,當我們後輩人經歷了歷史的荒誕性的"洗禮"之後,難道沒有理由欽佩這些文化先哲們深遠的目光嗎?對魯迅,甚至對高爾基的那些指責如今似乎都成為我們的笑談了,難道40多年前對帕斯捷爾納克的非難就不是荒唐的嗎?這種對歷史與現實的超越了普通政治層面的思考,這種克服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政治功利主義情緒,以人類最廣泛的永恆的、共同的情感為旨歸的批判與超越意識,是文學經典的重要特質。美國人威爾遜把《日瓦戈醫生》概括提煉為"革命-歷史-生命哲學-文化戀母情結"這十四個字,頗為精當。

人們常說這部小說浸透了對基督教教義的評論、關於生命和死亡的思考、關於自由與真理的思考、關於歷史與自然和藝術的聯系的思考;人們常說帕斯捷爾納克是以某種不朽的人性,以某種先驗的善和正義等宗教人本主義觀念作為參照系來審視革命運動和社會歷史變遷的。由此,人們自然將日瓦戈醫生這個高度自我中心的人物視為遠離人民大眾、遠離時代前進步伐的舊式貴族知識分子,並進而把小說視為一個站在歷史潮流之外的知識分子對歷史進程的"病態的"感傷,從而懷疑小說的思想的"正確性"。

然而,這種以個性的、自主性的對當時的集體意識的批判性思考,這種從哲學上對社會歷史變遷的透視,正是知識分子以其獨立的理性精神審視世界的可貴方式,《日瓦戈醫生》對俄國歷史的思考的非政治性,恰恰是這部小說的價值所在。一百年前政治上異常"反動"的老托爾斯泰依然作為文學經典大師永存於歷史的長河中,這已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了,那麼,帕斯捷爾納克的這部以哲學與文化的反思超越了當下社會意識形態層面,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意義,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悲劇性色彩等廣泛的形而上問題的小說《日瓦戈醫生》呢,這不也是一部永恆的經典嗎?

帕斯捷爾納克曾經說過,"藝術家是與上帝交談的"。這是對藝術家提出的頗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藝術家以探尋歷史的真諦、人性的真諦,傾聽生活最深處的聲響的精神面對浮躁的現實人生,揭示出現實與歷史的洪流巨變中人的存在的悲劇性,揭示出歷史進程的荒誕性。《日瓦戈醫生》正是這樣的精神產品,難怪威爾遜稱贊它是"人類文學史和道德史上的重要事件,是與20世紀最偉大的革命相輝映的詩化小說",而帕斯捷爾納克,作為現代蘇聯文學謎一般的巨人,正是人們"開啟俄國文化寶庫和知識分子心扉的專門鑰匙"。

20世紀發生在俄國的這場革命被歷史的實踐賦予了悲壯的色彩。蘇聯人民所經歷的從精神到肉體上的一切痛苦,都與這場革命的矛盾的兩重性有內在的聯系。20世紀俄羅斯文學的經典,是應當能夠深刻地表現這具有悲劇性色彩的兩種精神特質的,文學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在於能在對人的精神層面的把握中深刻地洞察時代的本質精神內涵。在《日瓦戈醫生》中,安季波夫(斯特列尼科夫)的形象正是俄國革命深刻的矛盾性的體現。他不是一個純粹的"政治動物",他既是"純潔的體現",又是一個被時代和政治異化了的工具;他雖然鐵石心腸,但仍有"一星半點不朽的東西"。精神的這種兩重性不正是預示著20世紀俄羅斯人所面臨的坎坷經歷嗎?文學經典不是無根的浮萍,經典之花是深深地紮根在文學傳統的精神土壤里的。

《日瓦戈醫生》是20世紀的史詩,但我們顯然能於其間感受到"影響的焦慮"的:帕斯捷爾納克這位渴望描繪當代歷史的詩人卻無時不讓我們體驗到傳統的力量。也許,企圖在日瓦戈醫生身上找尋羅亭、李特維諾夫、伊凡諾夫、特里戈林亦或特里勃列夫的影子;在拉拉身上尋覓塔吉婭娜亦或娜斯塔西婭·菲里波芙娜的痕跡;在冬尼婭身上尋找娜達莎·羅斯托娃亦或吉提的身影;在安季波夫身上嗅出拉赫梅托夫、巴扎洛夫甚至歷史真人涅恰耶夫的氣味,均是徒勞的,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從《日瓦戈醫生》里我們清晰地體會到了那種只有俄羅斯的知識分子才具有的對世界、對生命的體悟方式。

日瓦戈也好,帕斯捷爾納克也罷,都是以俄國知識分子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著,他們思考著只有俄國知識分子才會去琢磨的問題。上帝-死亡之謎-俄羅斯母親的命運,這曾縈繞在果戈理、老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羅斯文化巨匠們心頭的永恆的疑慮,正是帕斯捷爾納克以及他所心愛的主人公日瓦戈最關切的純粹俄羅斯式的問題。日瓦戈,以及他的創造者作家帕斯捷爾納克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對生活真諦,對真理的獨立的精神探尋,抗爭對人的精神奴役,使他們成為了別爾嘉耶夫所說的俄國特有的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俄國知識分子)中的一員。在蘇聯,保持這種俄羅斯知識分子的精神傳統更需要有極大的勇氣,正因為此,這種精神傳統在蘇聯文學中才顯得尤為珍貴,也只有在艱難的歲月中堅守這個精神資源的蘇聯作家,才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寫下自己的名字。帕斯捷爾納克是有這樣的資格的。不過,一切思想與精神探尋倘若不能以詩的意蘊呈現出來,那麼就不可能誕生文學的經典。我們永遠不該忘卻別林斯基在他那篇著名的《1847年俄國文學一瞥》里所闡明的樸素道理:"不管一首詩充滿著怎樣美好的思想,不管它多麼強烈地反映著現代問題,可是如果裡面沒有詩歌,那麼,它就不能夠包含美好的思想和任何問題,我們所能看到的,充其量不過是執行得很壞的美好的企圖而已"。

蘇聯文學中有多少"光輝思想"正因為沒有了詩性的融注而黯然失色,而《日瓦戈醫生》,這部因為涉及到十月革命而使我們不得不謹小慎微待之的小說,卻因為它首先是一首詩,一首愛情詩,從而使它所包含的一切關於社會、宗教、歷史的思考真正地具有了震撼力。西班牙作家略薩稱這部小說是"抒情詩般的創作";利哈喬夫把它看作是"對現實的抒情態度",都是精闢之見。的確,《日瓦戈醫生》最大的獨特性就在於它以詩的韻味審視了俄國革命的歷史。這首"拉拉之歌"所表達的"革命-歷史-生命哲學-文化戀母情結"的主題,是那些充斥著激昂的政治說教的偽文學作品所無法替代的。作家對人生的探索,對歷史的沉思,他的一切追求與苦悶,均是從日瓦戈與拉拉的愛情曲的閃光中折射出來的。作家幻想出了一個只屬於日瓦戈與拉拉這兩個充滿真正人性之光芒的人物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們懂得生命之謎、死亡之謎、天才之魅力和袒露之魅力;在這個世界裡,他們可以與"象重新剪裁地球那樣卑微的世界爭吵"毫不相干;在這個世界裡,心靈、藝術、美、大自然可以渾然一體,人與大地和宇宙緊緊相連,"藝術為美而服務",人,充滿理性與情感的人,沉浸在藝術創造的神秘的幸福中,沉浸在愛情的甜蜜中,沉浸在寧靜的生活的溫馨中,沉浸在夜的庄嚴的寂靜中,永遠真誠地生活、思考,"不會為真理感到害羞",不必去"出賣最珍貴的東西,誇獎令人厭惡的東西,附和無法理解的東西"。然而,這個美麗的童話般的世界,日瓦戈與拉拉的世界,在詩人筆下被無情地摧毀了,這個迷人的世界無法與現實的、充滿功利色彩的世界相對抗,等待它的只能是悲劇性的毀滅。人的正直與善良在特定歷史事件面前變得軟弱無力,註定要被毀滅,這種悲劇性的歷史悖論彷彿是文學經典向我們提出的永恆的疑惑。也許,感受這份無奈與遺憾才是最"經典的"美。

人們或許會因此而珍重蘇聯文學,珍重這創造了格利戈里·麥列霍夫的悲劇、日瓦戈的悲劇等等這些"經典之美"的蘇聯文學。立足於時代又超越那個時代;超越現實的桎梏牢籠又回歸傳統的精神家園,當這一切發生在一位只會以抒情詩人的眼光走進生活的藝術家身上時,我們可以說,經典的產生為期不遠了。《日瓦戈醫生》正是這樣的文學經典,它的經典性,遠不是每一部被寫進蘇聯文學史教科書的作品所能具備的。有些作品將永遠被文學史所記憶,因為它們標志著文學發展歷程的特定階段(如《解凍》、《一個人的遭遇》等),或者本身就是特定歷史時期的典型代表(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但它們並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文學經典。能夠跨入經典的行列的唯有那些超越了當下的狹隘政治層面和民族主義情緒,表達了人類共通的、永恆的情感的作品。在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中,《日瓦戈醫生》是能夠與《靜靜的頓河》、《大師與瑪格麗特》等屈指可數的作品一道跨入經典之門的。

㈩ 求冷戰時期(1945二戰勝利—1991蘇聯解體)歷史、軍事、政治的穿越架空小說.

《蘇聯英雄》,說的是一個中國飛行員在一次事故中穿越到了二戰前的蘇聯,他後來成了蘇聯英雄,受斯大林重用,把先進武器提前引入了蘇聯,提前結束了大清洗,改變了二戰進程,等等,留著自己看吧,不錯的。

熱點內容
超甜的言情小說推薦霸道總裁文 發布:2025-05-05 18:12:50 瀏覽:64
女主前後有兩個男人的現代小說 發布:2025-05-05 18:12:39 瀏覽:725
看言情小說的感受 發布:2025-05-05 17:41:32 瀏覽:487
科幻小說怎麼寫800字 發布:2025-05-05 17:39:09 瀏覽:908
2017仙俠流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05 17:18:08 瀏覽:820
從水滸穿越到現代的小說 發布:2025-05-05 16:33:55 瀏覽:889
重生的gl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05 16:28:56 瀏覽:478
女主暗戀相似小說推薦 發布:2025-05-05 16:27:36 瀏覽:401
中國武俠小說用英語 發布:2025-05-05 16:02:03 瀏覽:701
元雜劇與古代小說對話 發布:2025-05-05 15:43:29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