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作文300字現代翻譯
❶ 適合翻譯為文言文的作文300字
文言文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與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辭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
❷ 這篇古代文翻譯成現代文
這篇不斷文章翻譯成現代文是?醫生的現代文的內容。
❸ 用現代語言翻譯木蘭詩300字
織布聲一聲接一聲的傳出,木蘭對著門在織布。聽不到織布的聲音,只聽見姑娘的嘆息聲。
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麼,在回想什麼呢?木蘭沒有思念什麼,也沒有回想什麼。
昨夜我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規模地徵兵,徵兵的名冊很多卷,上面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願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代父親去應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馬鞍下的墊子,南市買駕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北市買駕牲口的鞭子。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的流水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怕萬里征程的遙遠,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論功行賞)。木蘭被記了很大的功勞,賞賜了很多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木蘭不願做官,只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返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外城來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准備殺豬宰羊。(木蘭回到家裡)打開東邊的閣樓門,坐在西邊內房的坐榻,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對著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頭上的蘭花。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地說:我們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子。
把兔子耳朵拎起時,雄兔的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的兩眼時常眯著。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分辨得出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❹ 把下面文章翻譯成古文,300字以上的啊,可擴充。謝啊!
螞蟻腳爪里的肌肉是一個效率非常高的「原動機」,比航空發動機的效率還要高好幾倍,因此能產生相當大的力量。我們知道,任何一台發動機都需要有一定的燃料,如汽油、柴油、煤油或其他重油。但是,供給「肌肉發動機」的是一種特殊的燃料。這種「燃料」並不燃燒,卻同樣能夠把潛藏的能量釋放出來轉變為機械能。不燃燒也就沒有熱損失,效率自然就大大提高。化學家們已經知道了這種特殊「燃料」的成分,它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磷的化合物。這就是說,在螞蟻的腳爪里,藏有幾十億台微妙的小電動機作為動力。這個發現,激起了科學家們的一個強烈願望——製造類似的「人造肌肉發動機」。從發展前途來看,如果把螞蟻腳爪那樣有力而靈巧的自動設備用到技術上,那將會引起技術的根本變革,那時電梯、起重機和其他機器的面貌將煥然一新。現在我們用的起重機一般也是靠電動機工作的,但是作功的效率比起螞蟻來可差遠了。為什麼呢?因為火力發電要靠燒煤,使水變成蒸汽,蒸汽推動葉輪,帶動發電機發電。這中間經過了將化學能變為熱能,熱能變成機械能,機械能變成電能這么幾個過程。在這些過程中,燃燒所產生的熱能,有一部分白白地跑掉了,有一部分因為要克服機械轉動所產生的摩擦力而消耗掉了,所以這種發動機效率很低,只有30~40%。而螞蟻「發動機」利用肌肉里的特殊「燃料」直接變成電能,損耗很少,所以效率很高。人們從螞蟻「發動機」中得到啟發,製造出了一種將化學能直接變成電能的燃料電池。這種電池利用燃料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直接發電。它沒有燃燒過程,所以效率很高,達到70~90%。
❺ 求把古代文翻譯成現代文
王戎七歲的時候,有一次和一些小孩出去玩,看見路邊有棵李樹結滿了李子,小孩們都跑過去摘,只有王戎不動。別人問他為什麼,王戎回答說:樹在路邊結了這么多果子(都沒人摘),肯定是苦的。取下來一吃,果然如此。
❻ 300字左右的文言文8篇帶翻譯
一,子魚論戰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1)將戰。大司馬(2)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3)。宋人既(4)成列,楚人未既濟(5)。司馬(6)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7)。公曰:「未可。」既陳(8)而後擊之,宋師敗績(9)。公傷股(10),門官(11)殲焉。
國人皆咎(12)公。公曰:「君子不重(13)傷,不禽(14)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15)隘也。寡人(16)雖亡國之餘,不鼓(17)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贊我也(20)。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敵也。雖及胡耇(22),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23)?明恥(24)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25),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26)焉。三軍(27)以利用(28)也,金鼓(29)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30)可也。」
—— 選自《十三經註疏》本《左傳》
楚軍攻打宋國以援救鄭國。宋襄公將要迎戰,大司馬公孫於是勸阻說,「上天遺棄商朝已經很久了,君王要振興它,想要戰勝楚國那是不可能的。」襄公不聽。
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水交戰。宋軍已經排成戰斗的行列,楚國人沒有全部渡過泓水。子魚說:「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軍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陣勢,(子魚)再次報告(宋襄公)。宋襄公說:「還不行。」(楚軍)擺好陣勢(宋軍)才攻擊楚軍。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禁衛官被殺絕了。
國人都責備宋襄公。襄公說:「君子不再殺傷已經受傷的敵人,不俘虜頭發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憑借險隘的地形阻擊敵人。我雖然是亡國者的後代,(也)不攻擊沒有排成陣勢的敵人。」
子魚說:「主公不懂得作戰。強大的敵人,因地勢險阻而未成陣勢,這是上天幫助我們;阻礙並攻擊他們,不也可以嗎?還有什麼害怕的呢?而且現在強大的,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是年紀很大的人,能俘虜就抓回來,還管什麼頭發斑白的敵人?明恥以鼓舞戰斗的勇氣,教戰士掌握戰斗的方法,就是為了殺死敵人。(敵人)受傷卻還沒有死,為什麼不能再殺傷他們?如果憐惜(他們,不願)再去傷害受傷的敵人,不如一開始就不傷害他們;憐惜頭發斑白的敵人,不如(對敵人)屈服。軍隊憑借有利的時機而行動,鑼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氣。利用有利的時機,(敵人)遇到險阻,(我們)可以進攻。聲氣充沛盛大,增強士兵的戰斗意志,攻擊未成列的敵人是可以的。」
二,蹇叔哭師
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於曲沃(1)。出絳(2),柩有聲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將有西師過軼我(6),擊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7):「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8),若潛師以來(9),國可得也(10)。」穆公訪諸蹇叔(11)。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12),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勤而無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15)。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16)」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16),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於餚(17),有二陵焉(18)。 其南陵,夏後皋之墓地(1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20)?
秦師遂東。
秦國大夫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說:「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悄悄派兵前來,就可以佔領他們的國都。」 秦穆公向秦國老臣蹇叔徵求意見。蹇叔說:「讓軍隊辛勤勞苦地偷襲遠方的國家,我從沒聽說有過。軍隊辛勞精疲力竭,遠方國家的君主又有防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必定會知道。軍隊辛勤勞苦而一無所得,一定會產生叛逆念頭。再說行軍千里,有誰不知道呢?」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他召見了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位將領,讓他們從東門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們說:「孟明啊,我看著大軍出發,卻看不見他們回來了!」秦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知道什麼?要是你蹇叔只活個中壽就去世的話,你墳上的樹都有兩手合抱一般粗了 (你現在離中壽都過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聵)。」
蹇叔的兒子跟隨軍隊一起出征,他哭著送兒子說:「晉國人必定在崤山抗擊我軍,崤有兩座山頭。南面的山頭是夏王皋的墳墓,北面的山頭是周文王避 過風雨的地方。你們一定會戰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到那裡收拾你的屍骨吧。」
三,屈原列傳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為楚懷王左徒(2)。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3)。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4),屈平屬草稿未定(5)。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6)。「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7)。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8)。《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9)。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10)。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11)。其志潔,故其稱物芳(12);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3)。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既絀(14)。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15)。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16),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17)。」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47)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18)。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19)。魏聞之,襲楚至鄧(20)。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21),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22),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23),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眜(24)。時秦昭王與楚婚(25),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48)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26),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27)。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28)。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29),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30),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並受其福(31)。」王之不明,豈足福哉!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屈原至於江濱,被(32)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33)?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34)?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35)?」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6)?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37)?」乃作《懷沙》之賦(38)。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39)。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40)。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41)。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42)。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43)。
太史公曰(44):「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45)。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46)。」
屈原名平,與楚國的王族同姓。他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見聞廣博,記憶力很強,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熟悉外交應對辭令。對內與懷王謀劃商議國事,發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諸侯。懷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爭得懷王的寵幸,心裡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讓屈原制訂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了就想強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贊同,他就在懷王面前讒毀屈原說:「大王叫屈原制訂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項法令發出,屈原就誇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做的。」懷王很生氣,就疏遠了屈原。
屈原痛心懷王惑於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懷王看不明白,讓邪惡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則不為朝廷所容,所以憂愁苦悶,寫下了《離騷》。「離騷」,就是遭到憂愁的意思。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處於困境就會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極其勞苦疲倦的時候,沒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為正直,竭盡自己的忠誠和智慧來輔助君主,讒邪的小人來離間他,可以說到了困境了。誠信卻被懷疑,忠實卻被誹謗,能夠沒有怨恨嗎?屈原之所以寫《離騷》,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國風》雖然多寫男女愛情,但不過分而失當。《小雅》雖然多譏諷指責,但並不宣揚作亂。像《離騷》,可以說是兼有二者的特點了。它對遠古上溯到帝嚳,近世稱述齊桓公,中古稱述商湯和周武王,用來諷刺當時的政事。闡明道德的廣闊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無不完全表現出來。他的文筆簡約,詞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潔,行為廉正。文章說到的雖然細小,但意義卻非常重大,列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含義卻十分深遠。由於志趣高潔,所以文章中稱述的事物也是透散著芬芳的,由於行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為姦邪勢力所容。他獨自遠離污泥濁水之中,像蟬脫殼一樣擺脫濁穢,浮游在塵世之外,不受濁世的玷辱,保持皎潔的品質,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斷,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罷免。後來秦國准備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結成合縱聯盟互相親善。秦惠王對此擔憂。就派張儀假裝脫離秦國,用厚禮和信物呈獻給楚王,對懷王說:「秦國非常憎恨齊國,齊國與楚國卻合縱相親,如果楚國確實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上商、於之間的六百里土地。」楚懷王起了貪心,信任了張儀,就和齊國絕交,然後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張儀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只是六里,沒有聽說過六百里。」楚國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去報告懷王。懷王發怒,大規模出動軍隊去討伐秦國。秦國發兵反擊,在丹水和淅水一帶大破楚軍,殺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大將屈匄,於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一帶。懷王又發動全國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國,交戰於藍田。魏國聽到這一情況,襲擊楚國一直打到鄧地。楚軍恐懼,從秦國撤退。齊國終於因為懷恨楚國,不來援救,楚國處境極端困窘。第二年,秦國割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楚王說:「我不願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儀聽說後,就說:「用一個張儀來抵當漢中地方,我請求到楚國去。」到了楚國,他又用豐厚的禮品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通過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編造了一套謊話。懷王竟然聽信鄭袖,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在齊國,回來後,勸諫懷王說:「為什麼不殺張儀?」懷王很後悔,派人追張儀,已經來不及了。
後來,各國諸侯聯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了楚國將領唐昧。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和懷王會面。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說:「怎麼可以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系!」懷王終於前往。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後路,於是扣留懷王,強求割讓土地。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接納。只好又到秦國,最後死在秦國,屍體運回楚國安葬。
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入秦而最終未能回來。屈原也為此怨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楚國,心裡掛念著懷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國君總有一天醒悟,世俗總有一天改變。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家改變楚國的形勢,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現出來這種想法。然而終於無可奈何,所以不能夠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懷王始終沒有覺悟啊。
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為自己服務,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發生,而聖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這是因為所謂忠臣並不忠,所謂賢臣並不賢。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個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為天下人所恥笑。這是不了解人的禍害。《易經》說:「井淘干凈了,還沒有人喝井裡的水,使我心裡難過,因為井水是供人汲取飲用的。君王賢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賢明,難道還談得上福嗎!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憤怒,終於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發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身體乾瘦。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麼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麼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麼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於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後,楚國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愛好文學,而以善作賦被人稱贊。但他們都效法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終不敢直言進諫。在這以後,楚國一天天削弱,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滅掉。自從屈原自沉汨羅江後一百多年,漢代有個賈誼,擔任長沙王的太傅。路過湘水時,寫了文章來憑吊屈原。
太史公說: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他的志向不能實現而悲傷。到長沙,經過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嘗不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看到賈誼憑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責怪屈原如果憑他的才能去游說諸侯,哪個國家不會容納,卻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讀了《服鳥賦》,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認為被貶和任用是不重要的,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麼了。
四,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出師表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復興王業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討曹賊的大事託付給我。憑著先帝的英明來衡量我的才幹,雖然他知道我去征討曹賊,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敵人是強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賊,他所創建的王業也會丟掉,只是坐著等待滅亡,哪裡比得上去討伐敵人呢?因此先帝毫不遲疑地把討伐曹賊的事業託付給我。
我接受遺命以後,每天睡不安穩,吃飯不香。想到為了征伐北方的敵人,應該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領兵渡過瀘水,深入到連草木五穀都不生長的地區作戰,兩天才吃一頓飯。不是我自己不愛惜自己,只不過是想到蜀漢的王業決不能夠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著艱難危險來奉行先帝的遺意。可是有些發議論的人卻說這樣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賊剛剛在西方顯得疲睏,又竭力在東方和孫吳作戰,兵法上說要趁敵軍疲勞的時候向他進攻,而現在正是進兵的時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況向陛下陳述如下:
高帝像日月一樣英明,謀臣們智謀淵博深遠,卻是經歷過艱險,受過創傷,遭遇危難以後才得到安全,現在陛下未韶趕得上高帝,謀臣不如張良、陳平,卻想採用長期相持的策略來取得勝利,安然平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占據州郡,在談論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種種計謀時,動不動就引用聖賢的話,滿腹都是疑問,胸中塞滿了難題,今年不戰,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孫策安然強大起來,於是吞並了江東。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慧計謀,遠遠地超過一般人,他用起兵來就好像孫臏、吳起一樣,可是他卻曾在南陽受困,在烏巢處於險境,在祁連山上遭到危險,在黎陽被逼,幾乎在北山失敗,差一點死在潼關,後來才在表面上穩定了一段時間。何況我的才力很弱,卻打算不經歷危險來安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沒有獲勝,四次渡過巢湖沒有獲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卻圖謀殺死他,委任夏侯淵,可是夏侯淵卻戰敗身亡。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是個有才能的人,他還有這些失誤的地方,何況我才能平庸低下,哪裡就一定能獲勝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我到漢中,其間不過一年罷了,可是卻失去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邰、鄧銅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領、屯兵中的將官共七十多人,沖鋒無前的將領,賨、羌民族將士以及散騎、武騎各路騎兵一千多人,這都是幾十年來從四處聚合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過幾年,那就要損失全軍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兵力去消滅敵人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點。
現在百姓窮困、兵士疲憊,可是戰爭不能停止。戰爭不能停止,那軍隊駐紮下來和去攻打敵人,所付出的辛勞和費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這樣,不趁現在考慮攻取北方,卻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賊長期相持。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點。
天下的事情是很難評論斷定的。從前先帝在楚地打了敗仗,在這時,曹操拍手稱快,認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然而先帝東邊聯合吳越,西邊攻取巴蜀,發兵向北征討,夏侯淵就被殺掉了,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復興漢朝的大業將要成功了。後來東吳改變態度,違背了盟約,關羽兵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失誤,曹丕稱帝,所有的事情都像這樣,很難預料。我小心謹慎地為國獻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為止。至於事業是成功還是失敗,進行得順利還是不順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夠預見的了!
300字 不太好把握,不過猜想你應該只是訓練閱讀能力吧 就找了非常出名的 額 有輸入限制 所以只能發這幾篇了 放不下了····
❼ 《野望》翻譯為現代作文300字
野望
朝代:唐代
作者:王績
原文: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翻譯賞析: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❽ 《山居秋暝》翻譯成300字現代文,字數要多!急需!!!
空曠的山野一場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氣顯得格外涼爽。
靜靜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姑娘們洗罷衣服,笑語喧嘩地從竹林里回家去,漁船順流而下,水上蓮葉便搖動起來。
春花春草,任憑它枯謝吧,我要留下享受這無比風光。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霽,萬物一新,樹木繁茂, 空氣清新,高山寂靜,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松樹的虯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於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盪。竹林里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群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著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麼開心的事兒在竹林里嬉戲追逐著,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盪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春花春草,任憑它枯謝吧,我要留下享受這無比風光。
散文的:
山之秋韻,最美的詩
秋日雨後,山顯得空盪盪的,彷彿塵世間的一切嘈雜都隨著秋雨滲入土中,一切安謐且幽靜。
夜,來得靜悄悄的卻十分迅速。晴朗的夜晚,皓月當空,銀色的月光彷彿瀑布般一瀉千里,卻緩緩地落到地上,柔柔地將一切包裹住。好一派美麗的秋月夜景。
月光透過松樹間的空隙照到地上,若隱若現,亦真亦幻,彷彿下了一場小雨,萬物都披上了一層「雪紗」,細細地聆聽,會有泉水擊石的聲響。「丁冬,丁冬」,雖然機械地重復著這一單調的旋律,但卻富有韻律,忽遠忽近,似有似無。
竹林中傳來陣陣笑語喧嘩,原來是浣紗洗衣的姑娘們洗罷衣服,踏著月光回家去了;水上的蓮葉輕輕搖曳,卻沒有秋風掠過,再仔細一看,原來有漁舟順流而下。
山中之景是那麼清澈明凈,長風是那麼朴實淳厚。看似喧囂,卻又如此和平恬靜;看似恬靜,卻又如此充滿生機。叫我怎能不流連忘歸,叫我怎能不想置身其中。春草就隨它的意衰敗吧,我自可留在山中,效仿陶公,種豆南山,採菊東籬,靜靜地欣賞這里的秋景。
嚮往那種生活,心似白雲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
❾ 過姑人庄翻譯成現代文300字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老友備好了豐盛的飯菜,邀我到他的田舍做客。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村外綠樹環繞,村子的四周青山斜立。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打開窗子面對打穀場和菜園,把酒對飲暢談農事。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等到九月重陽節的那一天,我還要來飲酒賞花。
❿ 推薦一篇帶翻譯的高中生文言文自傳300字
五柳先生傳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1)人也,亦不詳(2)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3)。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4);每有會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7)知其如此,或(8)置酒而招之;造(9)飲輒(zhé)盡(10),期在必醉(11)。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12)。環堵蕭然(13),不蔽風日;短褐(hè)穿結(14),簞(dān)瓢(piáo)屢(lǚ)空(15),晏(yàn)如(16)也。常著文章自娛,頗(pō)(17)示己志。忘懷得失(18),以此自終(19)。
贊(20)曰:黔婁(21)(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22)其言茲(zī)若人之儔(chóu)乎(23)?銜(xián)觴(shāng)賦(24),以樂(25)其志(26)。無懷氏(27).之民歟(yú)?葛天氏之民歟(yú)?
譯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裡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邊種著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愛好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天性喜歡喝酒,但家境貧寒而不能常喝。親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沒有捨不得離開。 簡陋的居室里空空盪盪,不能遮蔽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經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經常以寫文章來自娛自樂,很是能表達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就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或葛天氏的時候的百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