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歷史小說的三個模式
㈠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三個十年,這種分期體現了怎麼樣的時代歷史背景和文
第一次文代會和第四次文代會在不少文學史著作中,都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階段劃分的歷史節點。從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開始,延安文藝座談會和第一次文代會作為文學史分期的歷史界標,其政治功能被不斷強化。進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後,延安文藝座談會作為文學史分期界標的歷史功能被逐漸淡化,文學的審美性原則以及文學形式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視。
㈡ 中國當代文學名詞解釋 1、今天派2、古典加民歌3、現代派小說4、新歷史小說
今天派:(格非先生的定義)直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而產生的中國現代派小說。在新時期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偽現代派」時期(1979-1981)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意識流、象徵主義)的影響,中國文學曾出現過以「新感覺派小說」和「現代派詩歌」為代表的、在文學形式和寫作技巧方面進行探索的實驗作品。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雖然在形式上開始打破傳統的敘事方式和結構方式,以主觀的心理意識流程來安排敘事時空,但是,從總體上看,它們並沒有觸及到中國作家深層的審美觀念、創作觀念和創作模式。所謂「現代主義」只是運用了象徵、變形、意識流等現代主義藝術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體上仍是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會寫實文學」,其目的是為了表達作家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認知與意見,即對主觀意識的描寫是為反映客觀現實服務的,作品的主題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憂慮,而不是西方現代派所表現的對「個體生命」的憂慮,因此他們的創作事實上仍舊是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延續。正因為此,他們的創作被人們稱為 「東方意識流」或「心理現實主義」,也有人稱其為「偽現代派」。
二、先鋒小說的繁榮期:(1985-1988)
隨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越來越多地被翻譯和介紹進中國,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說,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新小說,以及理論界的形式主義、敘述學、結構主義、存在主義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為人們所關注與爭論的熱點,西方現代文學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刺激下,中國的先鋒小說創作在1985年後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
三、沉寂期(1989至今)
90年代初,由於先鋒作家們的作品過於強調形式而忽視內容,在讀者中逐漸失去市場,先鋒作家們因此紛紛降低了探索的力度,作品的敘述風格採取了一種更能為一般讀者接受的方式,有的甚至和商業文化結合,作品轉型到小說的其他領域。
新歷史小說是一種產生於90年代,以新歷史主義為其主要歷史觀的文學形式。在文學創作上,新歷史主義反對文學的純形式分析,強調不能孤立地看待歷史和文學史,不能將一個時代的文學與其政治、經濟、歷史截然分開,而應將文學與非文學加以「綜合研究」,力圖達到「文化政治歷史詩學」的「重寫文學史」目的。相應的,新歷史小說擯棄了革命歷史小說的二元對立模式,注重歷史反思,發掘人性,努力將歷史的真實凸現出來;同時,挖掘傳統歷史文化對現時的影響,整合積極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識,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比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 「革命歷史小說」 和九十年代的正 「歷史小說」 , 新歷史小說在寫作手法上 表現出了與前二者迥然不同的特點, 它的抒寫是反傳統的, 表現在: 民間視角、個人體驗的強調; 邊緣人物、非史資料的撰寫; 敘述空缺和再現原則的瓦解。 同時, 它滲透文中的歷史表現出了虛無、 非理性的特點。
西方現代文學: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各種反傳統的文學流派統稱。在思想和內容上有強烈的主觀性,傾向於悲觀、虛無的思想,喜歡變現異化的主題。哲理意味濃重,通常以象徵、暗示、寓言式的手段表現。有意追求陌生化或間離化的效果,人物形象普遍為非英雄化、反英雄化,以意識流手段及夢幻的色彩用似是而非的手法來表現其主題。
中國式現代派小說是指1985年前後中國文壇出現的以誇張變形等西方現代派小說手法來關注現代個體人的生活狀況,展示現代人失落、惶惑和生存荒誕感的小說。
古典加民歌……對不起,我不知道
㈢ 現代文學史上現實主義文學有幾種不同的形態
現實主義文學是西歐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時期的產物。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從此,法國資產階級取得了統治地位;1832年英國實行了議會改革,英國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這兩大政治事件,是西歐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標志。歐洲各國在英、法資本主義勢力的影響下,相繼經歷了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性過渡。這種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直接影響著文學,成為現實主義文學形成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徵性、荒誕性、意識流去表現荒誕的世界裡異化的人的危機意識;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現代主義文學公認的開山鼻祖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福樓拜的《情感教育》。而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則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㈣ 新歷史小說的與其他文學形式的對比
新歷史小說與革命歷史小說是描寫20世紀革命事業的兩種成功的小說模式。「革命歷史小說」的寫作高潮出現於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對於「革命歷史小說」,洪子誠曾作出過這樣的界定:「在50至70年代,說到現代中國的『歷史』,指的大致是『革命歷史』;而『革命』,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指中共領導的革命斗爭。鑒於這種情形,80年代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革命歷史小說』的概念,指出這一『文學史』命名所指稱的作品,是『在既定的意識形態的規限內,講述既定的歷史題材,以達成既定的意識形態目的』。它主要講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講述革命在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之後,如何最終走向勝利。」說到底,「革命歷史小說」的一大特點就是,在呈示表現革命歷史的時候凸顯出了一種相當突出的意識形態色彩。這樣,一個必然會出現的問題便是歷史事實與意識形態的沖突問題。在那樣一種特定的社會歷史語境中,二者沖突的結果卻又必然是以對歷史事實的更改或重寫而遷就適應意識形態的要求。
相對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 「革命歷史小說」 和90年代的正 「歷史小說」 , 新歷史小說作家們近乎偏執地想顛覆滲透於前者中的歷史觀念。他們用全新的手法反其道而行之, 抒寫帶有強烈主觀性、 循環性、 偶然性的歷史, 他們這種傳統的抒寫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新歷史小說是以逆反的姿態走上20世紀文壇的。 對抗於 「歷史小說」 中的官方意識, 新歷史小說更喜歡採用民間視角, 強調個人體驗。 對應於這種強烈的 「自我」 體驗的抒發, 新歷史小說不同於以往歷史小說, 把官方人物或在歷史上有所記錄的名人至少是正面人物作為故事的主角, 而是往往把土匪、 地主、 罪犯、 妓女等社會邊緣人物作為自己描寫的正面對象; 構成小說故事的也往往不是正史書籍中所提供的材料, 而純粹是一種個人的自我生活體驗。 作者打破了傳統歷史小說中將人物性格與其社會角色相混同的思維模式, 拋棄了簡單地以 「好」 與 「壞」 來定義人物的審美定式, 展示了這些邊緣人物被歷史身份所遮掩
的正常人性, 表現出人性的復雜豐富性。 新歷史小說中的人物很難簡單地定義為 「好」 或 「壞」 , 我們只能說他 (她)們是一個個復雜體, 而恰恰是這份 「復雜」 還原了歷史以真實, 道出了人物最真實的人性。 但是對人物豐富性的偏執追求也使某些人物反而成了 「扁形人」 。在新歷史小說中, 歷史是偶然的巧合, 甚至是由人的本能慾望寫成的, 因此新歷史小說家們從不相信史書上所記載的歷史, 而是喜歡撰寫帶有 「野史」 味的歷史, 這就使家族衰敗的故事成為新歷史小說最青睞的題材。 因為這種家族更替的故事多來自於民間傳說, 留有更多幻想填補的空白, 更能體現出生命輪回、 歷史循環的真實面目。 中國傳統歷史小說在敘事結構上多採用朝代更替、 順時發展的時序邏輯, 類似於編年體史書; 採用簡練而缺乏想像的文字, 對英雄行為進行密集、 穿插的敘述, 結構繁雜散漫, 缺少聚焦。流行於五六十年代的 「革命歷史小說」 也是延續了這一史傳傳統。 而新歷史小說卻從這一傳統中突圍而出, 強調歷史的審美性和想像性, 打破了以往歷史敘事的時序、 因果、 整體化結構, 採用了回憶、 聯想、 閃回、 蒙太奇、 抒情等多樣敘述手段。 特別是他們的歷史敘說是殘缺不全的, 他們是「借某個歷史框架甚至是歷史虛擬, 來詮釋變化無常的歷史表象背後的人性法則, 來表現生存意志和情感需求的歷史內涵, 來升華那種根植於現實地基上的歷史幻想」 。
在傳統歷史小說中, 歷史往往是不可更改的客觀存在, 作者只能從自己的時代出發, 對這個客體存在進行重新觀照, 挖掘出歷史的新含義。 而新歷史小說家們眼中的歷史卻常常是隨意的, 是可以不斷更新的過程。 正如卡爾所說: 「歷史是現在與過去的對話, 」 新歷史小說作家認為, 歷史不是恆定不變的客體, 其形成過程是千變萬化的, 歷史真實只有在心靈與過去的溝通中才能逐漸展現。不同於傳統歷史小說的再現歷史, 在新歷史小說里, 歷史真相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在歷史的敘說中, 傳達一種歷史識, 一種歷史情緒, 追尋歷史的本相過程才是歷史的真正意義。 在新歷史小說作家們看來, 歷史是非理性的、是虛無的, 似乎被一種神秘力量所主宰。 既然歷史命運是不可預測的, 新歷史小說在對歷史的迷惘中, 必然地導向了宿命論。但這種宿命感不同於唯心史觀的宿命論, 它是潛在於敘述者心理中的一種歷史感慨。 正是這種悲愴蒼涼的歷史命運感, 體現出了貫穿新歷史小說始終的那種歷史意識, 是新歷史小說之所以被稱為 「歷史小說」 的真正原因。
㈤ 中國現代文學 30年中,關於魯迅小說的兩個情節模式的質疑
1
試論魯迅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貢獻
在現代文學史上,
魯迅就像一個巨人屹立當中而長久不倒,
終身都以其錚錚
鐵骨堅守了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
,以個人之力成為現代文學開
創者、奠基人,並鑄就了一坐無可企及的高峰。
與其他知識分子不同的是,
魯迅並不是為了創作而創作,
其棄醫從文的根本
目的是「立人」
。他在東京求學時一次看幻燈片看到愚昧的中國人被屠戮,感到
國人
「即使體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壯,
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
,
憤而棄醫從文。破而後立,
「破」與「立」是對立統一的。在魯迅早期的小說創
作中,
「立」
更多表現為
「破」
,
即表現為強烈的批判意識,
對國民性頑劣的
「根」
進行了深層挖掘,對「病灶」進行了無情的解剖和針砭。
「立」是正面建樹,魯
迅致力於重塑國民新的思想文化人格,
呼喚
「精神界之戰士」
,
培養有獨立人格、
獨特個性的新一代。
既然說到了魯迅的批判主義觀,
就不得不提到魯迅為中國文
化轉型和中國現代化所作的思考和一些重要觀點了,包括「拿來主義」
、物質文
明與精神文明關系、
科學主義等。
魯迅對於中國文化轉型的思考,
雖然既主張對
傳統進行批判,
又主張對外來文化的吸收,
甚至主張少看或不看中國書,
多看外
國書,但是,魯迅並沒有絲毫的崇洋媚外思想,他的《拿來主義》就是最明顯的
例證。這種「破而後立」
、
「拿來主義」的思想無疑對於現在的
21
世紀也是具有
時代意義。
魯迅是現代小說最重要的開拓者,
「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
迅手中成熟,這在歷史上是一種並不多見的現象。
」
1918
年
5
月,魯迅在《新青
年》上發表了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
標志著五四新文學創作的開端,它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
,從一問世
就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
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
,
這是魯迅對自己小說的評價。
第一、表現的深切。
首先,
是體現在小說題材的突破性。
中國的傳統小說歷
來都是帝王將相、
才子佳人或綠林好漢的世界,
即使是描寫人世間的生活,
也是
不離其神仙鬼怪,
以追求故事的傳奇性和情節的曲折性為特色。
然而魯迅創作抱
著啟蒙主義的目的,
徹底的面向現實,
敢於
「直面慘淡的人生」
和
「淋漓的鮮血」
,
所以取材
「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
引起療救的注意」
,
並由此開掘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2
其次,
是體現在獨特的觀察與表現的視角,
即重在表現病態社會里的人的精
神病苦,以及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的「拷問」
。如《葯》通過清末革命者夏瑜慘
遭殺害卻被愚昧的勞動者買去治病的故事,真是的顯示了民眾的落後愚昧無知,
也揭示了中國舊民主主義的不徹底性和悲劇性。義。
再次,是魯迅小說常見的兩種情節結構模式,即「看/被看」與「離去一歸
來一再離去」
。前者如《示眾》
,主要表現了麻木愚昧的國民性弱點以及對於「啟
蒙」的無奈質疑。後一種模式如《故鄉》
、
《在酒樓上》
,蘊含了「反抗絕望」與
彷徨。
最後,
還有思想的深邃上。
魯迅的小說重在表現病態社會里的人的精神病苦,
以及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
「拷問。
魯迅那時的思想追求和藝術追求都是與中國反
封建思想革命的歷史需要融合在一起的。
以上兩點在魯迅的小說中清晰可見:
《
狂
人日記》
寫的是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吃人本質,
卻只通過一個精神病患者的日記來
披露。
《孔乙己》寫的是造成幾千年中國知識分子屈辱歷史的科舉制度的危害,
講的只是一個鄉村讀書人的幾個片斷。
《風波》寫辛亥革命在農村的影響,講的
卻只是一場鄉場上的
"
辮子的風波
"
。
第二、格式的特別——「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首先,在創造手法上,魯迅開辟了多種創造方法的源頭:
《孔乙己》
、
《祝福》
等作品顯示了清醒的現實主義的特點;
《狂人日記》則是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相
結合的優秀之作;
《肥皂》
、
《白光》等對人物潛意識的描摹,表明在某些局部帶
有心理剖析的色彩,充分體現了魯迅的「拿來主義」的創作態度。同時,在魯迅
的小說中,還「常常回響著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聲音」
,這使得魯迅的許多小
說「以多聲部的復調為特點」
,乃至成為「復調小說」
。
其次,在格式上,魯迅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
《狂人日記》所採用
的第一人稱的主人公獨語自白的敘述方式,在中國小說上顯然是一個首創;
《孔
乙己》通過截取人物生平來概括人的一生;
《葯》從事件中中途起筆。這些寫法
打破了傳統小說有頭有尾、單線敘述的格式。
再次,在塑造人物方面,魯迅注重採用「雜取種種,合成一個」④的辦法,
對生活中的原型進行充分的藝術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較為廣泛的典型
性,
例如阿
Q
這個人物,
幾乎人人都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幾乎人人都或
多或少的具有「阿
Q
精神」
。
㈥ 在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三個崛起爭論,是關於哪一個方面的
1.肯定的,必須的
朦朧詩這一概念,事實上自產生之日起就爭議不斷。它來自評論家章明的一篇評論的題目《令人氣悶的「朦朧」》,章明認為這些詩歌受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不好的影響,過於追求個人化的意象與詞彙,涵義有時顯得晦澀,整體意境顯示某種荒誕而詭異的色彩,有時還呈現某種灰暗低沉的情緒。其實這一概括並不足以涵蓋後來所說的朦朧詩的全部,而且文章裡面涉及的詩人也沒有一個是後來被公認為朦朧詩的代表性人物。
但有趣的是,「朦朧詩」這一簡單化的命名後來卻成為約定俗成的名詞。不過,在另外一些支持朦朧詩的評論家那兒,朦朧詩代表一種新的「崛起」,當時有三篇非常有影響的詩歌評論,
後來被稱為「三個崛起」
,即北京大學教授謝冕先生的《在新的崛起面前》、福建師范大學的孫紹振先生的《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和當時還是吉林大學中文系學生的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這三位評論家正好老中青齊備,他們的這三篇評論,概括和總結了朦朧詩的一些特點,肯定了朦朧詩的作用和成就,可以說為朦朧詩起到了鳴鑼開道的作用。
㈦ 中國現代文學史發展的三個階段的特點
簡答與論述
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各個階段的主要內容和特點是什麼?各個階段之間有什麼內在的聯系?
答:一般把1919前後到1949年之間的大約30年的文學發展稱為中國現代文學史。
①1917-1927年,五四文學運動時期。文學革命開端時間,開創性的作品: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郭沫若《女神》、胡適的白話新詩,戲劇、小品散文的出現,最早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現實主義)、創造社(為藝術浪漫主義),特點:奠基性,開創性。
②1928-1937年,開始的標志是革命文學運動的開始。創造社、太陽社於1928年正式發起革命文學運動,革命文學標志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刻變化。重要內容:左翼革命文學的發展,集中出現了一批革命文學的作家作品,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蔣光慈、葉紫、魯迅後期、茅盾前期的創作,都看作左翼時間的創作。左翼之外,風格獨立,卓有特色的藝術大家有: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等。特點:從思想到藝術都進入成熟階段,整個文學創作呈現繁榮、復雜、多元的格局。
③1938-1949年,開端標志:抗戰爆發進一步深化的階段。特點:抗戰爆發,形成全國規模的抗戰文藝運動,使現代文學又出現一次深刻的變化,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主題,現代文學密切配合社會發展。由於政治變化,出現國統區、解放區。解放區與國統區已經是不同的社會制度,解放區已經是不同於國統區的「新天地」,局面更復雜,流派更多。關鍵字:抗戰文藝運動、國統區、解放區。求採納
㈧ 新歷史小說的新歷史小說的藝術特點
而新歷史小說產生於解構主義思潮湧起的年代。80年代中後期以後,歷史業已變成一個解構或嬉戲的對象。年輕一代對待歷史與現實生活方面做出與革命一代截然不同的反應,昭示了一種新的歷史觀照視覺的逐步形成。他們對革命歷史的了解來源於歷史教科書,作家與作品中的歷史背景有遙遠的時間和空間的距離,這就使得他們不可能再像革命歷史小說作家那樣通過再現歷史圖景進行創作。但當解構主義隨著各種西方現代思潮的湧入,其「無系統,無中心的絕對自由」的解構理念,給作家們以思想的啟迪。他們嘗試這一種全新的結構——解構視角,重新審視過去的歷史事件。特別是對歷史記載的絕對客觀性以及文本解讀的確鑿性進行消解,從而體現了多元復合的歷史觀。表現在文學創作上,就是對革命歷史小說截然不同的革命歷史的評價和認識,擯棄革命歷史小說特有的二元對立的認識模式。正如余華所說「一個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要當現實處於遙遠的狀態時,他們作品中的現實才會閃閃發光,應該看到這過去的現實雖然充滿魅力,可已蒙上了一層虛幻的色彩,那裡塞滿了個人想像和個人理解」。因此革命歷史小說文本中所建構的神聖崇拜堅定明確等革命性質在新歷史小說作品中無處容身,而充斥其中的處處體現了解構主義消解神聖,消解英雄形象的創作精神。
《白鹿原》中有大量篇幅涉及現代革命歷史生活,作者站在一個超越歷史的立場上,重申從清末民初到本世紀中葉這段風起雲涌的歷史,努力展現歷史生活的本來面貌,以達到卷首所引用巴爾扎克的「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的目的。
㈨ 幾種現代歷史觀念及對現代歷史小說創作的影響
歷史那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