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史小說人物
Ⅰ 郁達夫的小說塑造了()形象是現代文學史上最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之一。 A瘋子 B零餘者 C戰斗者 D被凌辱者
零餘者:郁達夫小說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實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謂「零餘者」,即「五四」時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識青年,他們是遭受社會擠壓而無力把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是被壓迫被損害的弱者。這些「零餘者」同現實社會往往勢不兩立,寧願窮困自我,也不願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他們痛罵世道澆離,或以種種變態行為以示反抗。郁達夫的「零餘者」形象,實際上是對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種自述,並經過拷問自己來探索五四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故選B
Ⅱ 說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文學研究會:1921年1月成立於北京的文學研究會,發起人有周作人、鄭振鐸、王統照、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他們有刊物《小說月報》,是現實主義文學流派.[如果是文學研究會的簡答+(將文藝當作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
*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7月,發起人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鄭伯奇、田漢、穆木天,當時都是留日學生,出版有《創造季刊》.他們尊自我,重主觀,強調藝術是自我表現、內心自然流露;他們強調文學的本質是感情,以感情為生命;他們崇天才,講神會,強調靈感在創作中的作用.
*新月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陳西瀅、梁實秋等,都是歐美留學生.開始時是聚餐會性質,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編《晨報副刊》.1926年4月徐志摩、聞一多在《晨報副刊》上編《詩鐫》周刊.聞一多發表《詩的格律》的理論文章,提出詩歌」三美」的主張,即音樂的美(指音節)、繪畫的美(指詞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
*語絲社:成立於1924年,北京以創辦《語絲》周刊而得名.同人刊物主要成員有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孫伏園、章川島等.其主張和態度是:」想沖破一點中國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濁停滯的空氣」,」提倡自由思想,獨立判斷,和美的生活」,以刊登「簡短的感想和批評為主」,文藝思想接近於文學研究會.魯迅說《語絲》有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語絲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專門性散文和雜文的刊物.
【文學革命時期影響較大的文學社團還有莽原社、未名社、狂飈社、淺草社、沉鍾社、彌灑社、湖畔詩社、南國社等.魯迅最早的散文詩集:《野草》,他創辦的社團有:莽草社、未名社、語絲社.先叫淺草社後叫沉鍾社.湖畔詩社是1922年成立於杭州的新詩團體,主要成員有應修人、潘謨華、馮雪峰、汪靜之等四人.李金發是象徵詩派.中國話劇運動開始於1907年,一批愛好戲劇的留日學生曾孝谷、李叔同、陸鏡若、吳春柳社.】
中國詩歌會:在詩歌方面,1932年9月,左聯領導下的群眾性的詩歌團體中國詩歌會成立,發起人有穆木天、楊騷、蒲風、任鈞,出版會刊《新詩歌》,提出」要捉住現實,歌唱新世界的意識」,在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們的詩歌成為大眾歌調」.這是一自覺地與無產階級革命取同一步調,以大眾化為創作目標的現實主義詩歌團體.
自由主義文藝中有」京派」、」論語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種人」等文學流派.
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其主要成員有周作人、龐名(馮文炳)、沈從文、蕭乾、蘆焚(師陀)、李健吾、朱光潛.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高蹈於現實功利之上,強調藝術的獨立品格.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
論語派:是30年代的一個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語堂,成員有陶亢德等.以1932年創辦《論語》半月刊而得名,提倡幽默、閑適、性靈,宣揚」世事看穿,心有所喜悅,用輕快筆調寫出……自然幽默」,主張」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筆調,與各體別,所謂個人筆調是也.」內容包括一切,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皆可取材.
1931~1933年,左聯又和」自由人」、」第三種人」展開了思想論爭.」自由人」指《文化評論》的胡秋原,」第三種人」指《現代》的蘇汶(杜衡).
東北作家群:蕭軍、蕭紅、端木蕼、駱賓其、李輝英、舒群、羅烽、白朗等,創作了一批以現實主義為基本傾向的抗日救亡文學.
1938年3月27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在武漢成立.
孤島文學: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麵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歷時四年零一個月,稱之為」孤島文學」.
七月詩派:因胡風主編的《七月》.1937年10月創刊,以抗戰現實為內容、以自由體為主要形式的詩歌,以艾青、田間為首,並培育了綠原、亦門(阿壠)、曾卓、魯藜、鄒荻帆、牛漢、冀汸、彭燕郊等一批青年詩人,形成貫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國統區最重要的現實主義詩歌流派」七月詩派」.
戰國策派或戰國派:1940年,陳銓、林同濟等創辦《戰國策》半月刊,翌年,又在重慶《大公報》上編《戰國》周刊,稱為戰國策派或戰國派.他們自稱是抗戰文學思潮中的另一種聲音.他們雖然也主張和宣傳」抗戰」,但他們卻錯誤地稱當時的時代是」戰國時代的重演」.
戰國策派的思想觀點,適應了國民黨專制主義的需要.
【附】學衡派:吳宓主編的《學衡》雜志於南京創刊,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驌等,主張」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反對白話文.
*李金發與象徵派詩
在中國現代文學上,象徵詩派是指以1925年出版的李金發的詩集《微雨》為起點的,活躍在20年代中後期的詩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發。
特點:注重自我心靈的藝術表現,強調詩的意象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謂「觀念聯絡的奇特」。
李金發於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是中國早期象徵詩派的代表作。
內容:他的詩歌並不直接反映現實,而是直接表現自己的內心生活,內容往往是悲劇性的人生感受:死亡、悲哀、絕望、孤獨。這實際是也是現代詩歌的一個主題,多表現人的「異化」。代表詩歌《棄婦》就傾訴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用棄婦的悲慘象徵人生的悲慘。
藝術價值:
1、詩歌大量意象的使用。
2、詩歌意象新奇。
3、大量地選用了文言詞語 。
******
文學研究會:被稱為「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流派
1921年成立於北京,是文學革命後出現的第一個新文學社團。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葉聖陶、許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說月報》、《文學旬刊》
理論主張:積極提倡「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和現實主義文學思想。
主要貢獻:它承接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現實主義傳統,使之發展成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佔主流地位的文學思潮。
*創造社:1921年在日本東京成立
發起人: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
理論主張:尊自我,重主觀,強調藝術是自我表現、內心自然流露;強調文學的本質是感情;強調靈感在創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浪漫主義特徵。
*新月社:1923年成立
主要成員: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都是歐美留學生。
重要刊物:《晨報副刊》《詩鐫》《新月》(後期)
聞一多發表《詩的格律》的理論文章,提出詩歌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以聞一多、徐志摩為首的新格律詩的創作,稱為「新月詩派」
*語絲社:成立於1924年
以創辦《語絲》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員: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等。
文藝思想接近於文學研究會。
《語絲》多發表雜文、小品、隨筆,形成生動、潑辣、幽默的語絲文體,對中國現代散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魯迅說《語絲》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
*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以下簡稱左聯)於1930年3月
在上海成立。
主要人物:沈端先、錢杏邨、魯迅、田漢等。
(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
主要成就:推動了左翼文藝運動迅猛發展。左翼文學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左聯十分重視理論批評。開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開展了文藝大眾化運動。文學創作十分繁榮,左聯還重視培養青年文學作者。
*中國詩歌會:1932年9月成立
發起人:穆木天、楊騷、蒲風、任鈞等。
會刊《新詩歌》
詩內容方面:提出「歌唱新世界的意識」;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們的詩歌成為大眾歌調」。*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
主要成員: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等
(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
主要刊物:《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
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
「基本特徵: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風格。
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
*論語派:論語派是30年代的一個散文流派。
主要人物:林語堂。
主要刊物有《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以刊登小品文為主,提倡幽默、閑適、性靈。
《論語》前期文章尚能觸及時弊、幽默中含諷刺。1934年後,諷刺鋒芒日益減弱,幽默也流於說笑話。
*戰國策派:活動於抗戰中期,因陳銓、林同濟等創辦的《戰國策》而得名。
主要成員:陳銓、林同濟。
文藝上:主張以「恐怖·狂歡·虔恪」為創作的「三道母題」。
代表作有陳銓的劇本《野玫瑰》,把國民黨間諜作為民族英雄歌頌。
(時間問題,沒法一一細談,上面的一些有的也不太全面,是我自己備考的一部分參考資料,試著看看吧)
Ⅲ 魯迅作品中的人物介紹.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舉一條出路的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2、阿Q
阿Q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是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當看到統治者在革命面前驚慌失措時,便要求參加革命,最終阿Q被殺。
3、瘋子
瘋子,吉光屯人,他不是一般的瘋子,他憂國憂民;不僅如此,他還具有改革者的勇氣和堅定。他敢於去吹熄長明燈,在被群眾欺騙了一次以後,他堅決要自己去吹熄長明燈,闊亭說要代替他去吹,他堅持自己去熄並說現在就去,這說明他辦事很堅決,上過一次當,不會再被騙。
他知道結局——即使吹熄了長明燈,那些東西也還在,但是他陰鷙的笑容說明他內心很深邃,「我知道的,熄了也還在。然而我只能姑且這么辦。我先來這么辦,容易些。我就要吹熄它,自己熄」;在沒有辦法打開大門的時候,他想出的辦法是放火,這是一種暴力革命,即使是革命失敗後,他也依然在喊這句話。
4、陳士成
他是科舉時代沒落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出自魯迅《吶喊》中的《白光》。因為好幾次落榜科舉後最終因為受不了失敗和無人賞識的悲痛,精神而異常失足落水。 從中反映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殘害和深刻揭露了舊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
5、愛羅先珂
《鴨的喜劇》通過蘇聯盲詩人愛羅先珂在池中放養蝌蚪想聽蛙鳴,後又收養小鴨,結果蝌蚪被鴨吃光這一鴨的喜劇,同時也是蝌蚪的悲劇的故事,揭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規律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委婉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
愛羅先珂到北京後,一直哀嘆北京如沙漠般的寂寞,所以買了蝌蚪和小鴨以期造就池沼自然音樂打破人生的沉寂,而蝌蚪被小鴨吃掉的結局,暗示了主人公愛羅先珂最後悄無聲息的離去。
Ⅳ 中華文學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人物與作品 中國近代文學
巴金:著名作家,代表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與茅盾、老舍的客觀性、真實性的中長篇小說一起構成現代文學中長篇小說的藝術高峰。
老舍:著名作家,代表作《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須溝》、《茶館》,名篇有《在烈日和暴雨下》。
葉聖陶: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長篇小說《倪煥之》。
田漢:現代戲劇的奠基人、詩人、劇作家,代表作《名優之死》,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等歌詞,還有文學劇本《月光曲》等,戲曲劇本《白蛇傳》等。
朱自清:現代作家學者,著作共26種,約200萬字詩文、散文,學術著作,散文成就最高,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春》、《綠》等。
夏衍:著名劇作家、翻譯家,主要著作話劇劇本《上海屋檐下》《秋瑾傳》、《賽金花》等,報告文學《包身工》,譯著長篇小說《母親》等。
林語堂:著名作家、學者,代表作長篇小說《京華風雲》。
周作人:現代散文作家,著有《自己的園地》、《過去的生命》等,其詩《小河》被譽為新詩中的第一首傑作。
聞一多: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集《紅燭》、《死水》等,1946年7月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講演》後當天下午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方誌敏:著名革命家,現代文學家,代表作有散文《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記實》。
瞿秋白:著名革命家、散文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代表作《俄鄉紀程》、《赤都心史》,是我國最早的報告文學作品,譯文集有《海上述林》(兩卷)等。
冰心:著名散文家、詩人、兒童文學家,代表作有散文《笑》、《寄小讀者》、《櫻花贊》、《小桔燈》、《再寄小讀者》等。
戴望舒:我國「現代派」詩歌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我的記憶》、《雨巷》等。
臧克家:現代詩人,詩壇泰斗之一,著有新詩集《烙印》《罪惡的黑手》等,舊體詩集《臧克家舊體詩稿》。
曹禺:現代戲劇家,尤其話劇藝術最有成就,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等。
艾青:現代著名詩人,是繼郭沫若之後最有成就的詩人,代表詩集為《黎明的通知》。
錢鍾書:現代著名學者、小說家,被譽為「中國文化昆侖」,著有長篇小說《圍城》,短篇小說集《人、獸、鬼》等,學術著作有《談藝錄》等。
三毛:台灣女作家,著有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等作品,這些作品都是她人生的真實記錄,雖缺乏對社會現實開闊深入的關照,但她獨特的生活經歷率真任性,灑脫自如的文字,取得生動感人的效果,1991年1月4日因病住院期間自殺。
余秋雨:當代著名學者、文化名人,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在國內外出版過史論專著多部,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知名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後獲過多項獎勵,還有《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行者無疆》均獲獎,是著名的劇戲理論家。
魯迅: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著名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雜文集有《南腔北調集》等。
郭沫若:現代著名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代表詩作《女神》,歷史劇《屈原》、《蔡文姬》,他是魯迅之後的中國文壇領袖。
茅盾:著名作家,同魯迅、郭沫若一起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定了基礎,代表作長篇小說《子夜》、《林家鋪子》、《春蠶》。還有「蝕」三部曲,「農村」三部曲,劇本等大量作品,《白楊禮贊》是散文名篇。
張愛玲:現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說合集《張看》,還有多部小說,其代表作《金鎖記》曾被傅雪譽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
Ⅳ 中國現代文學史
1.南國社:時間:1927年 文學藝術團體 主要人物:田漢創辦。社內分文學﹑繪畫﹑音樂﹑戲劇﹑電影五部,但以戲劇活動為主。1930年因參加左翼戲劇活動被國民黨查封。
2.身邊小說:時間:「五四」時期。代表人物及作品:郁達夫的《沉淪》《茫茫夜》《秋柳》《煙影》等身邊小說,郭沫若的未央》《殘春》《陽春別》《落葉》《漂流三部曲》和它的續篇《行路難》等等,陶晶孫的,《木犀》《音樂會小曲》王以仁《孤雁》…身邊小說不注重情節安排與人物塑造,是「隨筆式的」。
3.美文 :「文學、修辭、詩歌藝術的總體。」時間:1921年周作人發表《美文》提倡「記述的」、「藝術的」敘事抒情散文,「給新文學開辟出一塊新土地」。代表人物:冰心、朱自清、郁達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
4.新格律詩:詩體的一種。時間:「五四」時期 代表人物: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 新格律詩講究三美: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其體結構自由,段數、行數、字數沒有一定規格;語言有自然節奏而不用韻。
Ⅵ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倪煥之》是作者葉聖陶1923年發表的長篇小說。
《倪煥之》是葉聖陶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1928年連載於《教育雜志》。它的問世是新文學的重大收獲,也是大革命失敗後,進步文藝界的星星之火。
內容簡介:
倪煥之是一個嚮往革命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在辛亥革命時期就熱情奮發,富有理想。經過「五四」的洗禮,走上了改良主義的道路,他想用教育改造社會,拯救民族,但他的雄心只能以幻滅告終。與此同時,新的愛情生活和家庭生活也是他追求的一方面。
他的戀愛是幸福和美好的,但他的婚姻卻令人捻。雖然在革命者王樂山影響下,他參加過一些實際斗爭,但終於在大革命失敗後,悲觀失望,愁悶病死。
(6)現代文學史小說人物擴展閱讀:
《倪煥之》這部作品應該歸為悲劇。作品講述了倪煥之為教育事業奮斗的一生,其間穿插著他的愛情故事,但不管開始得多麼美好,最終都以悲劇結尾。尤其是小說最後,倪煥之經受不住好友王樂山被捅死丟入河中的打擊而患病身亡,將這個悲劇推向頂峰。
《倪煥之》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關於教育的小說,它比較完整地寫出了從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敗這一歷史特殊時期的知識分子滿懷熱情上下求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卻不斷遭遇失敗的命運。
《倪煥之》寫於1927年北伐軍勝利攻佔南京以前,成章在1928年以後,全篇後來得以發表在當時的《教育雜志》第二十二卷第一至第十二號刊上。
Ⅶ 中國近代文學史的主要人物和生平簡介
近代前期主要文人: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盦,別署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道光九年(1829)中進士。曾先後任宗人府及禮部主事等職,終其一生不出地位卑微的小京官。道光十九年(1839),因忤其長官辭官南歸,兩年後,暴卒於丹陽。有《龔自珍全集》。
龔自珍是在近代歷史開端之際得風氣之先的傑出的思想家與文學家。他的思想明顯受到明中葉以來伸張個性思潮的影響,重情、重童心,強調「人」、「我」與「心之力」的作用(《壬癸之際胎觀第一》、《第四》),反對壓制與束縛,倡言「好削成,大命以傾」(《削成箴》),具有鮮明的個性解放傾向。在乾嘉漢學極盛的學術風氣和家學傳統的影響下,他在漢學方面也有一定造詣,但並不為其所囿。他崇尚經今文學,密切關注現實,譏切時政,在對現實問題的思考中,崇史尊史,從歷史中汲取理性,有很高的理性自覺:「雖天地之久定位,亦心審而後許其然」。(《文體箴》)所有這些都表現出突出個性、自我與理性而與封建專制主義處於某種矛盾狀態,富有叛逆色彩,成為我國近代最早的啟蒙思想家。
龔自珍面對衰世,具有深沉的憂患意識。他以當代的史官自居,激濁揚清,始終把文學作為批評現實的武器。他思想早熟,25歲以前已經寫出《明良論》、《尊隱》、《乙丙之際箸議》等文,揭露危機,鼓吹變革,呼喚風雷,憧憬未來,思想深刻,鋒芒逼人。29歲後步入官場,不能不稍斂鋒芒,常常引起內疚,慨嘆「文格漸卑」(《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其二)、「詩漸凡庸」(《己亥雜詩》六五)。實際上他寫下的一系列大膽建白文章,諸如《西域置行省議》、《東南罷番舶議》、《上大學士書》等,無不關系國家安危及內政改革的大事,貫穿著批評與變革精神。在相對自由的詩歌領域更是「欲為平易近人詩,下筆清深不自持」(《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其十四),落筆便不能不尖銳。當他結束20年仕宦生涯,辭官南歸,還表示要「狂言重起廿年瘖」(《己亥雜詩》十四),再度發揮20年前在野的自由批評的鋒芒。龔自珍的詩文是他社會批判的產物,緊密圍繞社會政治這個軸心,徹底打破了嘉慶以來文壇的平庸風氣,體現出時代精神,成為近代文學的開山。
魏源(1794~1857)與龔自珍齊名,人稱「龔魏」。不過他的思想更為開放,對內主張發揮商人作用,對外既堅決反對西方的侵略,又主張學習其長處、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海國圖志》卷二)的方針,表現了近代優秀分子思想開明、不甘落後的品質與氣魄。他參加過實際政事改革,他的詩比較集中於揭露批判具體政事弊端和阻撓弊政改革的保守人物,為時人詩中所少見,《都中吟》、《江南吟》、《古樂府·行路難》等組詩可為代表。在鴉片戰爭爆發後的兩三年內,他集中地寫下了《寰海》、《寰海後》、《秋興》、《秋興後》四組詩四十餘首,全為七律,一詩一事,廣泛地反映了鴉片戰事的具體內容和國家傾危形勢,堪稱「詩史」。
奕山在廣州戰敗,以巨額贖城費向英軍乞降。漢代周亞夫出奇兵平吳楚七國之亂,人「以為將軍從天而下」,詩中用這個典故反譏奕山哪裡是奇兵制勝,不過是憑金銀買降,對照鮮明,譏諷有力。他的《秦淮燈船引》等長篇歌行,把政治內容與山水名勝結合起來,情景相生,也頗為動人。魏源詩帶有時務家論事的色彩,賦筆多,議論多,雖自成一格,有時未免缺乏詩的韻味與意象。他自言「十詩九山水」(《戲自題詩集》),他熱愛祖國的山河,游蹤幾遍全國,寫下大量的山水詩,以寫實的筆墨顯現了祖國各地河山的獨特風貌和奇異景觀。如《天台石樑雨後觀瀑歌》,從雨中、月下、冰時幾種情境中刻畫出石樑瀑布的獨特風神,引人入勝。他的山水詩大都寫名山大川,以奇偉壯麗的景色為主,但也有一些幽美的山水畫面,富有意境神韻,如《三湘棹歌》
林則徐(1785~1850)是開明的政治家、傑出的民族英雄和睜眼看世界的帶頭人。他的詩中滲透著憂時憫民的情懷,鴉片戰爭時期詩作突出地表現了愛國激情。如寫於戰爭爆發前夕的《中秋嶰筠尚書招余……飲沙角炮台眺月有作》,在彌天月色、遼闊海面、嚴整軍陣的雄渾背景上,抒寫詩人掃清敵氛。清凈邊圉的豪情壯志:「涵空一白十萬頃,凈洗素練懸。……蠻煙一掃海如鏡,清氣長此留炎州。」讀之令人吐氣。他遭投降派打擊而被遣戍伊犁後所寫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最集中體現了他的高度愛國胸懷。他描寫山川風物的詩如《出嘉峪關感賦》等,也氣象雄偉。林則徐志懷高遠,又長於駢儷,他的詩「氣體高壯,風格清華」(《射鷹樓詩話》卷四)
鄭珍(1806~1864),一生大體僻處於以貴州為中心的西南一隅,他的詩突出的方面是表現貧士生活。作者不厭細瑣,不避俚俗,將貧士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具體的心理感受,從房子漏雨到讀書牛欄,從為小兒做周歲到慈母教誨頑童,乃至造一物,舉一事,真切地刻畫成生動的藝術形象,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如《溪上水碓成》、《阿卯晬日作》、《武陵燒書嘆》、《渡歲澧州寄山中四首》、《濕薪行》等。其《屋漏詩》將屋漏的困窘狼狽境況刻畫得淋漓盡致。《題新昌俞秋農汝本先生〈書聲刀尺圖〉》寫貧家母的慈愛與教誨頑童:「女大不畏爺,兒大不畏娘。小時如牧豬,大來如牧羊。血吐千萬盆,話費千萬筐。爺從前門出,兒從後門去。呼來折竹簽,與地記遍數。爺從前門歸,呼兒聲如雷。母潛窺兒倍,忿頑復憐痴。夏楚有笑容,尚爪壁上灰。為捏數把汗,幸赦一度答。」形象凸出,意趣盎然。他的寫景作品如《下灘》等,亦刻畫真切。陳衍稱許鄭珍的詩「歷前人所未歷之境,狀人所難狀之景」(《石遺室詩話》),雖不免誇張,就其富有開拓創造來說是不錯的。鄭珍的詩詞語洗練,音節造句力求頓挫硬折,淺俗而不流易,沉實而不奧僻,朴瘦堅勁,充滿詩情畫意,的確可以說是「以蘇、韓為骨,元、白為面目」(胡先驌《評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自成一家。他的成就對壯大宋詩派起了重要作用,對後來的同光體也發生了深刻影響。曾國藩後來自成湘鄉派,不過是宋詩派的別支,宗尚則更偏於黃庭堅。他自言「自仆宗涪公,時流頗忻向」(《題彭旭詩集後即送其南歸二首》其二),陳衍也說:「湘鄉出而詩皆宗涪翁。」(《石遺室詩話》)
,近體尤其對仗工穩自然。
近代後期主要文人:
黃遵憲(1848~1905)早年即經歷動亂,關心現實,主張通今達交以「救時弊」(《感懷》其一)。從光緒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後到過日本、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經過親自接觸資產階級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經驗,他明確樹立起「中國必變從西法」(《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並在新的文化思想激盪下,開始詩歌創作的新探索。他深感古典詩歌「自古至今,而其變極盡矣」,再繼為難。但他深信「詩固無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而筆之於詩,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詩者在矣」(《與朗山論詩書》)。他沿著這條道路進行創造性的實踐,突破古詩的傳統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獨具特色的「新派詩」,被梁啟超譽為「獨辟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飲冰室詩話》三二),成為「詩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幟。
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人境廬詩草自序》),廣泛反映了詩人經歷的時代,具有深厚的歷史內容。反帝衛國、變法圖強是他詩歌的兩大重要主題。在反帝方面,從抵抗英法聯軍到庚子事變,他的詩都有鮮明反映。特別是關於中日戰爭,他寫下的《悲平壤》、《哀旅順》、《哭威海》、《台灣行》、《渡遼將軍歌》等系列詩作,反帝衛國思想尤為突出。詩人在這類主題的作品裡頌揚抗戰,抨擊投降,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和深摯的憂國焦思。其中不少篇章,規模宏偉,形象生動,表現出詩歌大家的氣魄和功力。
梁啟超(1873~1929)既是「文界革命」口號的提出者,又是新文體的成功創造者。他在戊戌前追隨康有為,大力宣傳變法維新思想;戊戌政變後,流亡國外,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等,更加熱情地宣傳資產階級文化思想,致力於開通民智的「新民」工作,這都促使他立意使文學成為思想啟蒙的工具,因此他成為詩文小說戲曲革命的全面倡導者。而就其創作實績來說,貢獻最為突出、影響最為廣遠則在「文界革命」方面。他所創造的「新文體」散文,以比較通俗而富有煽動力的文字運載新思想,使他成為「新思想界之陳涉」(《清代學術概論》二十六)。他的這種「開文章之新體,激民氣之暗潮」(《〈清議報〉一百冊祝辭……》)的文章也形成浩大的聲勢,震撼了當時的文壇。胡思敬說:「當《時務報》盛行,啟超名重一時」,「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窮陬,無不知有新會梁氏者。」(《戊戌履霜錄·黨人列傳》)這種略有變革的文體成為我國散文由文言向白話過渡的橋梁,在近代散文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梁啟超自稱「夙不喜桐城派古文」,早年宗尚「晚漢魏晉,頗尚矜煉」,到了撰寫報章文字後,乃「自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對於讀者,別有一種魔力焉」(《清代學術概論》二十五),大體說出了「新文體」的特點。他的《少年中國說》、《過渡時代論》、《呵旁觀者文》、《說希望》以及《變法通議》、《自由書》、《新民說》中的一些篇章都堪稱「新文體」的代表作。
康有為(1858~1927)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的領袖人物,氣魄宏偉,識見深敏。其政論文往往放言高論,瑰偉恣肆。文體上,析理深透,邏輯謹嚴,不拘駢散,明白曉暢,與新文體頗多相近之處,如《上清帝第二書》、《上清帝第三書》、《上清帝第五書》、《上海強學會後序》、《應詔統籌全局疏》、《日本書目志序》等。《上清帝第二書》即著名的「公交車上書」,文中以深刻的析理、貼切的比喻、充分的事證、鋪張的敘說,詳論「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的必要性,極富說服力和鼓動性。
譚嗣同(1865~1898)是改良派中的激進分子,文章思想大膽,筆墨潑辣。他的《思緯氤氳台短書·報貝元征》兩萬多字,暢論變法,抨擊各種陳腐舊制和守舊謬論,鋒芒逼人。其《仁學》一書,呼號沖決「俗學」、「君主」、「倫常」等一切羅網,是對君主專制、封建倫理及舊學的猛烈沖擊。如《仁學下·三十一》談君主的一段文字引朝鮮人語:「地球上不論何國,但讀宋明腐儒之書,而自命為禮義之邦者,即是人間地獄。」作者指出朝鮮不像法國有民主思潮而有此說:「豈非君主之禍至於無可復加,非生人所能任受耶?」對君主之害的攻擊力度,不減於革命派。
嚴復(1853~1921)翻譯了赫胥黎《天演論》、亞當·斯密《原富》等西方資產階級學術名著,按著「信、達、雅」的譯述標准,「即義定名」,所擬譯詞既善傳西學新概念的本義,又符合古文規范,毫無生硬杈椏之態,成為他譯筆散文的重要特色。從甲午戰後到戊戌變法期間,在國家和民族危機的刺激下,嚴復寫下《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辟韓》等一批政論文,揭示中國積貧積弱的根源,抨擊君主專制以及「無實」、「無用」的舊學之害,疾呼變法圖強,具有強烈的戰斗性和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代表了他的政論文的成就。
林紓(1852~1924)從光緒二十三年(1897)開始陸續譯出外國小說一百八十餘種。他不懂外文,由通外文者口述,他以古文筆錄。其譯文雖不盡忠實原文,但簡潔傳神,時雜諧趣,頗能傳達原著的情味。林紓推崇《左傳》、《史記》、《漢書》、韓愈文為「天下文章之祖庭」(陳希彭《十字軍英雄記序》引),他的譯筆之妙得力於古代敘事文的深厚修養。由於他精研過古文,在一些小說的譯序中,常將中外為文之用心加以對比,較早對中外文學比較研究做出了貢獻。林紓自稱對文章「未嘗言派,而眼膺惜抱(姚鼐)者,正以取徑端而立言正」,即使在這樣的話里,也可以看出他對桐城派的看重。不過他不滿意桐城派過於拘攣「義法」,而更為強調「意境」,認為意境是「文之母」(《春覺齋論文》),這使他的文章更重視形象與情境。他的文章接近於歸有光,突出的特色是善於以含蓄雋永的筆墨造境敘情。《先妣事略》、《蒼霞精舍後軒記》等無不如此。
章炳麟(1869~1936)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和著名學者。與當時大論爭的形勢相關,他特別看重論辯文,因此於古人文章中最推崇魏晉,認為魏晉文「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達」(《國故論衡·論式》)。他鼓吹革命和批判改良主義的議論文,如《客帝匡謬》、《正仇滿論》、《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代議然否論》等,都有明確的針對性,以學識為根,析理深切,重證尚質,辯難有力,言辭明快,都明顯地發揮了魏晉文的長處。《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針對康有為謳歌保皇、盛贊立憲、恫嚇革命的種種謬論,逐條批駁,理足事勝,無浮辭叫囂,而自有一種銳不可當之勢,「所向披靡,令人神旺」(魯迅《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他的《革命軍序》肯定鄒容《革命軍》的「叫啕恣言」,主張對不覺醒的人們「震以雷霆之聲」,則顯示了在革命形勢的推動下,他贊賞一種通俗而富有鼓動性的文風。
丘逢甲(1864~1912)是台灣省人,清廷割讓台灣,他抗日失敗內渡,所寫詩歌突出反映了失台的悲憤和光復鄉國的心志。詩中的切膚之痛,啼血之悲,填海之志,感人至深。如《送頌臣之台灣》八首,其一雲:「故鄉成異域,歸客作行人」;其五雲:「鬼雄多死別,人士半生降」;其六雲:「棄地原非策,呼天儻見哀。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來」,非台灣故土之人身經抗戰、親歷漂泊不易有此深切之言。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學乘。後改名絳,號太炎。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餘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國近代著名朴學大師。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1900年剪辮發,立志革命。1903年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並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1904年與蔡元培等合作,發起光復會。1906年出獄後,孫中山迎其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改良派展開論戰。1911年上海光復後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並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曾參加張謇統一黨,散布「革命軍興,革命黨消」言論。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參加討袁,為袁禁錮,袁死後被釋放。1917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1935年在蘇州主持章氏國學講習會,主編《制言》雜志。晚年憤日本侵略中國,曾贊助抗日救亡運動。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和生物進化論,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西方哲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內容,主要表現在《訄書》中,認為「精氣為物」「其智慮非氣」;宣稱「若夫天與上帝,則未嘗有矣」,否定天命論說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識宗和西方近代主觀唯心主義影響。隨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思想上漸趨頹唐。
魯迅筆下的章太炎先生,首先是一個革命者,其次才是一個大學問家。他張揚國粹,卻堅決而激烈地反抗權威和反抗一切束縛。他的確是一個道德主義者,強調道德的力量,卻反對社會對個人的壓抑,主張個性的絕對自由。
在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揚革命的詩文,影響很大,但文字古奧難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學答問》,上探語源,下明流變,頗多創獲。關於儒學的著作有:《儒術新論》《訂孔》等。
柳亞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稼軒,號亞子。創辦並主持南社。民國時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上海通志館館長。「四•一二」政變後,被通緝,逃往日本。作為革命文學家,柳亞子在文壇上表現出極大的革新勇氣。他對晚清幾個守舊的詩派,無不給予尖銳的批評,指斥以王闓運為代表的漢魏六朝派的刻板擬古「古色斕斑真意少」;以鄭孝胥、陳三立為代表的同光體「枯寂無生趣」;以樊增祥、易順鼎為代表的晚唐詩派「淫哇亂正聲」(見《論詩六絕句》其一、其二)。他主張在革命洪流日益洶涌澎湃的時代里,應將「國恨家仇」「發為文章,噌吰鏜<*革答,足以驚天地而泣鬼神」(《天潮閣集序》),也就是應使詩歌成為喚醒民眾、鼓吹革命的武器。他之提倡唐音,就在於唐詩風調適於表現蓬勃的革命豪情,同時又可與當時遺老派詩人宗尚的同光體相對抗。
柳亞子的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號角,集中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題,充滿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激情。作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的《放歌》深刻地揭示出中國衰弱的根源在於專制統治:「上言專制酷,羅網重重強。人權既蹂躪,天演終淪亡。」他在詩中呼號吸收魯索思想,實行民主革命:「《民約》創鴻著,大義君民昌。胚胎革命軍,一掃秕與糠。」他的詩中充滿對革命的焦灼渴望與期待
蘇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生於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
1903年蘇曼殊留學日本,曾在東京早稻田大學預科,成城學校等處就讀,並利用假期到泰國、斯里蘭卡等國游歷,在日本期間,參加過中國留學生的愛國組織革命團體青年會和拒俄義勇隊,傾向於民主革命。學成後回國,任上海《國民日報》的翻譯,不久即於惠州出家為僧。1907年赴日組織亞洲和親會,公然反抗帝國主義,後與魯迅等人合辦雜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後遠赴爪哇。辛亥革命後歸國,對現實悲觀失望。
1918年5月2日,蘇曼殊在上海病逝,年僅34歲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閨瑾,字璿卿(璇卿),號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
1907,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紹興坤士胡道南出賣了秋瑾。15日就義,有秋瑾詩選。
王闓運(1833~1916)是標舉漢魏六朝的領袖人物。他認為「詩法既窮,無可生新」(《論作詩之法》),摹古是必然的,而認為漢魏六朝詩法最高,合於「以詞掩意,托物寄興」,而非「快意騁詞」,「以供世人之喜怒」(《湘綺樓論詩文體法》),故以之為典範。但他主張模擬的是「詩法」,非全襲古意,所以提出「不失古格而出新意」(《論作詩之法》),故「其所作於時事有關系者甚多」(陳衍《近代詩鈔·石遺室詩話》)。如名篇《圓明園詞》即反映了英法聯軍侵華的大事件。但其詩畢竟規古過甚,面目陳舊,所以柳亞子批評他「古色斕斑真意少」(《論詩六絕句》)。漢魏六朝派詩人還有鄧輔綸等。
清詞四家:
清季四家中,王鵬運(1848~1904)年歲最長,為詞亦早,有領導風氣的作用。中日戰爭時,侍御史安維峻上疏彈劾李鴻章,語涉對慈禧的微諷,被革職發往軍台,代表作:《滿江紅·送安曉峰侍御謫戍軍台》
朱祖謀(1857~1931)被葉恭綽稱為「詞學之一大結穴」(《廣篋中詞》卷二)。其《鷓鴣天·九日豐宜門外過裴村別業》、《減字木蘭花》其五「盟鷗知否」都是傷悼「戊戌六君子」的劉光第。前者曰「紅萸白菊渾無恙,只是風前有所思」,以極淡之語隱微地寫出極深之情。
鄭文焯(1856~1918)最精音律,作詞講求選辭切律,易順鼎稱他的詞「體潔旨遠,句妍韻美」(《瘦碧詞序》)。如《浣溪沙·從石樓石壁往來鄧尉山中》:「一半梅黃雜雨晴,虛嵐浮翠帶湖明,閑雲高鳥共身輕。山果打頭休論價,野花盈手不知名,煙巒直是畫中行。」其庚子前後所寫的《賀新郎·秋痕》、《漢宮春·庚子閏中秋》等感時傷事,都情足意滿。
況周頤(1859~1926)更多名士氣,早年填詞主性靈。葉恭綽稱他的詞「寄興淵微,沉思獨往,足稱巨匠」(《廣篋中詞》卷二)。其詞煉意煉句而不失自然。如《南鄉子》:「秋士慣疏蕭,典盡鸘裘飲更豪。況有鸞笙丹鳳管,良宵。不放青燈照寂寥。一笠一詩瓢。隨分滄洲聽雨潮。何止黃花堪插帽,嬌燒。江上芙蓉亦後凋。」活畫出一個狂放名士的形象。他的《蘇武慢·寒夜聞角》、《水龍吟》「聲聲只在街前」則都是傷時之作。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作者:
李寶嘉(1867~1906)晚清小說家。又名寶凱,字伯元,別號南亭亭長,筆名游戲主人、謳歌變俗人等。光緒二十二年(1896)到上海,先編撰《指南報》,次年五月創辦《游戲報》,並設"文社"。光緒二十七年(1901),他將《游戲報》轉讓,另辦《世界繁華報》。這些報紙是中國小報的鼻祖,它"假游戲之說,以隱寓勸懲"(《論〈游戲報〉之本意》),雖然談風月,說勾欄,載社會新聞,但也嘲罵腐朽的官僚買辦,暴露社會種種黑暗,為創作譴責小說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光緒二十九年(1903),應商務印書館之聘,主編《綉像小說》半月刊。上海的10年間,因戊戌變法、庚子事變等重大事件,他不滿意清朝的腐敗,帝國主義的侵略,以痛哭之筆,寫嬉笑怒罵之文,一面辦報,一面從事小說創作。作者在小說《活地獄》的"楔子"里有詩說:"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書生一掬傷時淚,誓灑大千救眾生。"他創作小說的目的在於揭露時弊,洗刷污濁,改進政治,推動社會進步。這是與他的社會改良主張一致的。他希望學習西方的文明與進步,"興利的地方興利,除弊的地方除弊,上補朝廷之失,下救社會之偏","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不贊成激進的改革,連變法維新也感到過激,至於民主革命更被斥為"破壞天理國法人情"(《文明小史》),這種想法,不僅是一種幻想,而且給他的創作帶來局限。
代表作:《官場現形記》、《文明小史》、《中國現在記》、《活地獄》、《海天鴻雪記》以及《庚子國變彈詞》
吳沃堯(1866~1910) 近代小說家。又名寶震,字小允,號繭人,後又改「繭」為「趼」。祖籍廣東南海佛山鎮(今佛山市),故自稱我佛山人。
吳沃堯的著作很多,以小說最知名。長、短篇小說約有30餘種。其中較重要的,長篇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痛史》、《瞎騙奇聞》、《恨海》、《新石頭記》、《九命奇冤》、《糊塗世界》、《劫餘灰》、《上海游驂錄》、《發財秘訣》、《近十年之怪現狀》等;短篇有《黑籍冤魂》、《立憲萬歲》、《光緒萬年》、《平步青雲》等。
劉鶚(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雲摶、公約。後更名鶚,字鐵雲,又字公約,號老殘。署名「鴻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淮安楚州)。劉鶚自青年時期拜從太谷學派李光(龍川)之後,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後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他一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堅韌不拔,太谷學派的思想可以說是他的精神支柱。
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是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全書共20回,光緒二十九年(1903)發表於《綉像小說》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後重載於《天津日日新聞》,始全。
曾樸(1872~1935)中國清末民初小說家,出版家。家譜載名為朴華,初字太朴,改字孟朴,又字小木、籀齋,號銘珊,筆名東亞病夫。江蘇常熟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近代文學家、出版家。
其作品長篇小說《孽海花》。《孽海花》是近代小說中思想和藝術成就都比較高的一部。小說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清政府的無能與腐敗,封建士大夫的昏庸與墮落。全書寫了200多個人物,反映的社會生活面相當廣。在選材、 結構、語言方面都獨具特色。l]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它「結構工巧,文采斐然」,把它列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Ⅷ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冷清秋人物分析(最好詳細點)
張恨水小說《金粉世家》中塑造的才女冷清秋純朴、外柔內剛,是一個唯美的女性,溫柔典雅間透著少許的傲慢,冷艷卻 格外堅強,敢於與封建舊俗做堅持到底的抗爭。她身上具有現代女性的自尊、自信、堅強、忠貞的精神風貌並有著濃厚的儒教特徵。性格的自尊和獨立是她在失望中選擇了義無反顧的離開,更選擇了自食其力的過著清貧生活,面對別人的幫助她毫不動心,用自己的勞動艱難的奮斗著,毫不向困難妥協。她身上具有舊的傳統的菜籽和現代女學生雙重身份,是舊合參的一個人,是過渡時代的相對平靜的過渡生活中的人物。冷清秋是「不讓須眉」的楷模,她的處事風格已經相當先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女權發展的趨勢 ,更為推動女權的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貢獻。
Ⅸ 現代文學作家都有誰,作品有那些!!!
1,英國T S 艾略特:《荒原》(1922)
2,法國詩人瓦雷里:《海濱墓園》(1926),思索人生的意義,禮贊永不停息的宇宙運動,抒發超越死亡意識後的歡欣.哲理的沉思與新奇,富有象徵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韻和諧優美,意境深遠.
3,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駛向拜占庭》,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4,梅特林克:象徵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青鳥》(1908,蒂蒂爾,彌蒂爾,白麗倫),青鳥象徵著幸福,主題是歌頌人們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王蒙
《青春萬歲》、《季節四部曲》、《青狐》、《尷尬風流》、《堅硬的稀粥》等;
王安憶
《長恨歌》、《小鮑庄》、《小城之戀》、《錦銹谷之戀》、《米妮》、《我愛比爾》等;
王朔
《看上去很美》、《永失我愛》、《青春無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頑主》、《空中小姐》等;
王小波
《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等。
1 魯迅,著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而已集等16種。代表作品有:阿Q正傳,狂人日記,祝福,傷逝,孤獨者,過客,等下漫筆,記念劉和珍君,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拿來主義等。
2 郭沫若 原名郭鼎堂,四川樂山人,著有詩集女神,恢復等10餘部,代表作品有 :鳳凰涅磐,天狗,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屈原,虎符,孔雀膽,蔡文姬等。
3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北京人。傑出的中國現當代作家。著有小說集:《趕集》《微神》等,詩文集《老舍幽默詩文集》等,劇作集《老舍劇作選》等12種。 代表作:《二馬》《離婚》《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月牙作》《斷魂槍》《我這一輩子》《龍須溝》《茶館》等。
4 巴金 原名李堯堂,著有26卷本的巴金全集,和10卷本的巴金譯文全集 代表作品有:小說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憩園,散文集隨想錄等。
5 曹禺原名萬家寶,傑出的中國話劇作家,創作有:話劇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等,代表作: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6 沈從文 原名沈兵煥,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專家,著有小說邊城,阿黑小史,長河,小說集虎雛,月下小景,八駿圖等,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 代表作 :邊城,長河
7 張愛玲 原名張瑛,筆名梁京,著有中短篇小說集傳奇1994,散文集留言1945,長篇小說十八春1952,電影劇本多少恨,太太萬歲等。代表作品有: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和白玫瑰,沉香屑之第二爐香,自己的文章,公寓生活記趣等。
丁玲 原名蔣偉,字冰之,著有在黑暗中,自殺日記,一個人的誕生,水,意外集,我在霞村的時候等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有韋護,母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還有散文集,雜文集若干,代表作品有,沙菲女士的日記,水,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三八節有感。
8 周作人 中國新文學運動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翻譯家,文學理論家,詩人和散文家。譯有:陀螺,冥士旅行等,散文結集有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澤瀉集,談龍集,談虎集。代表作品:有人的文學,平民的文學,初戀,談酒,喝茶,苦雨,故鄉的野菜,烏篷船。
朱自清現代散文家,詩人和學者,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文學研究會代表作家,先後出版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標准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一生留下著作26種進200萬言。代表作: 匆匆,春,何塘月色,北影,給亡婦,冬天,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
9 聞一多: 紅燭,太陽吟,憶菊,發現,祈禱,死水,一句話,我是中國人,也許,荒村,收回。
徐志摩,著有新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散文集落葉,自剖等。代表詩作 :再別康橋,沙揚那拉一首,雪花的快樂。
10 艾青,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新文學著名詩人。著有詩集大堰河,北方,曠野等。詩論集:詩論,艾青談詩等。代表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曠野,向太陽,歸來的歌,詩的散文美。
七月派的代表作品有丘東平的一個連長的戰斗遭遇,路翎的飢餓的郭素娥,財主的兒女們等
11 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當時的主要成員有郭沫若,郁達夫,田漢,成仿吾,張資平,歷史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個階段,從成立到1924年初夏,是前期,也是最輝煌的歷史時期。前期也創造季刊為陣地,後又搬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5-1927是中期,基地是洪水半月刊,以1928年文化批判的創刊為標志,進入後期。
12 錢鍾書字默存,號槐聚,創作有小說圍城,人獸鬼,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學術著作有談藝錄,宋詩選注,管錐編。
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社會剖析派代表作家,中國現代批評的開創者之一,著有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子夜,霜葉紅似二月花等小說作品,散文代表作白楊禮贊,風景談。
趙樹理 解放區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開創了山葯蛋派,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民族化和大眾化做出了重要貢獻,著有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鍛煉鍛煉」,三里灣等。
13 戴望舒 原名戴夢鷗,是30年代現代詩派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詩人之一,對中國現代新詩的成熟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雨巷是他在1928年發表的成名之作,他因此被譽為「雨巷詩人」,主要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
九葉集 作者:辛笛,陳敬容,杜運燮,杭約赫,鄭敏,唐祈,唐提,袁可嘉,穆旦。
14 金庸 中國現代武俠小說創作的代表人物,1955年發表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1973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鴦,代表作品為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
15 孫犁河北平安縣人,著有短篇小說集白洋淀紀事,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散文集晚華集,秀露集,詩集白洋淀之曲,理論記文學短論等。代表作品:荷花澱,囑咐,山地回憶,鐵木前傳,風雲初記。
柳青 原名劉蘊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地雷,犧牲者,長篇小說種谷記,銅牆鐵壁,創業史,中篇小說狠透鐵,散文特寫集柳青小說散文集等。代表作:創業史第一部。
16 梁斌《紅旗譜》《播火記》《烽煙圖》三部連續性的長篇巨著,《翻身紀事》反映土地改革斗爭的長篇小說
楊沫,原名楊成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紅紅的山丹花,中篇小說葦塘紀事,長篇小說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華之歌,代表作品:《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學生運動,塑造革命知識分子形象的優秀長篇小說。《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靜,余永澤,盧嘉川
17 朦朧詩,朦朧詩是新時期初期出現的一種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歌創作潮流。謝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孫紹振《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徐敬亞《崛起的詩群》被人合在一起,戲稱「三個崛起」
舒婷,「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 尾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散文集心煙。代表作品:《致橡樹》《神女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北島,原名趙振開,「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代表作品:《回答》《古寺》《結局或開始
18 王蒙,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布禮》《蝴蝶》《春之聲》《活動變人形》,季節系列《戀愛的季節》《失態的季節》《蹉跎的季節》
張賢亮,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汪曾祺,著名作家。是新時期市井風俗小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代表作品:《受戒》《異秉》《大淖記事》《歲寒三友》《故鄉人》《故里三陳》《橋邊小說三題》。《受戒》的主要人物——明海,小英子
19 張潔,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愛,是不能忘記的》《祖母綠》《沉重的翅膀》。《沉重的翅膀》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改革題材小說
王安憶,代表作叔叔的故事,長恨歌,
20 路遙,陝西作協專業作家,當代著名小說家代表作品: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在困難的日子裡》《人生》,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第一部,也是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陳忠實著有小說集鄉村,藍袍先生,初夏,最後一次收獲。
21 鄭義,新時期著名知青作家,代表作品:《遠村》《楓》《老井》。《遠村》發表於《當代》,獲1983-1984年度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遠村》的故事與人物——楊萬牛,楊葉葉,四奎
張承志,當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短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綠夜, 中篇小說《黑駿馬》《北方的河》《黃泥小屋》, 長篇小說《金牧場》《心靈史》。《黑駿馬》——原始文化尋根小說,發表於《十月》獲1981-1982年度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黑駿馬》主要人物:白音寶力格,索米婭,老奶奶
莫言,當代著名小說家。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說《透明的紅蘿卜》《爆炸》《球狀閃電》《紅高粱》《白棉花》。 長篇小說《十三步》《豐乳肥臀》《紅樹林》《檀香刑》。《紅高粱》主要人物:余占鰲,余豆官,戴鳳蓮
22 韓少功,尋根小說的首倡者之一,70年代末開始創作主要作品:小說集《爸爸爸》《月蘭》《飛過藍天》
長篇小說《馬橋詞典》
阿城,原名:鍾阿城,當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中篇小說《棋王》《樹王》《孩子王》,系列小說《遍地風流》,《棋王》是阿城的處女作,也是代表作,還是尋根文化的經典之作。作家王蒙專門撰文給予高度評價,稱其為當代文壇上少見的一篇「奇文」
23 現代派小說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劉索拉《你別無選擇》《藍天綠海》《尋找歌王》
徐星《無主題變奏》
馬原《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無帆船》《虛構》
洪峰《瀚海》《奔喪》《極地之側》
余華《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現實一種》《難逃劫難》
蘇童《一九三四的逃亡》《罌粟之家》
格非《迷舟》《大年》《褐色鳥群》
轉型後:余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蘇童《妻妾成群》
Ⅹ 現代文學史上"荷花澱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誰
荷花澱派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孫犁,河北安平縣人。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說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詩的藝術腕力,最能代表這種風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澱》。
《荷花澱》寫於1945年。發表後,在文學藝術界影響很大;有許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寫作技巧,並在藝術實踐中體現其風格,不久便形成了一個文學流派。這個流派被評論界稱為「荷花澱派」。其代表作家有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情節生動,語言清新,樸素,富有節奏感,描寫逼真,心理刻劃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之稱。
荷花澱派開創者:孫犁
孫犁(1913—)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現代作家。
1927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學,高中畢業後任職員、小學教員。抗戰爆發後,在冀中從事抗日宣傳、教育、文化工作並開始文學創作。
1944年到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從事研究和教學,這時發表的《荷花澱》等作品受到稱贊。抗戰勝利後回冀中編雜志、寫小說散文並參加土改工作。
1949年1月隨軍入津,在《天津日報》主編文藝副刊。
孫犁早期作品後選編、修改收入小說散文合集《白洋淀紀事》(中國青年出版社1958年初版)。50年代初出版反映抗戰的長篇小說《風雲初記》。1959年出版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歷任中國作協理事、天津作協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1955年後因病遠離文壇的主流,並開始閱讀大量傳統文化典籍。1977年以來,主要以散文創作為主。因自成風格而被稱為「荷花澱派」開創者,有諸多後人效仿。
「文革」後出版了《芸齋小說》、《秀露集》、《耕堂雜錄》、《尺澤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曲終集》等散文集。
《孫犁散文選》於1989年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榮譽獎。早期作品明凈質朴,勾勒出鄉土民風,繼承了廢名一脈的抒情風格,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荷花澱》、《吳召兒》、《囑咐》等流傳不衰。晚近所作由清新入於平淡,而在簡潔之中更富於蘊藉。
館藏孫梨資料:
手稿16篇,包括散文《保定舊事》、《刪去的文學》、《平原的覺醒》等和評論《談趙樹理》。
文庫圖書:71部,其中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的《孫犁文集》,比較全面地收集了孫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