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俠小說的意義
Ⅰ 為什麼說中國的武俠小說是科技春夢
我個人感覺中國的武俠小說可以飛天遁地,飛檐走壁,但是這些在現實的生活中肯定是不存在的,這些只能靠我們慢慢發展科技去完成的,現在我們的科技水平肯定是沒有達到那種程度,所以肯定是沒有辦法完成的,只能希望科技慢慢的去發展,然後才能讓我們去完成這些事情,所以才說中國的武俠小說是科技春夢,我覺得這句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的,飛天遁地,肯定是違背了物理學的原理的,不可能憑空就飛天遁地了,所以我覺得這種事情只能通過科技來完成,只有我們的科學技術提升了,我們才有可能去完成這些武俠小說裡面的很多神奇的動作,我覺得這是非常的不錯的,不過我估計還要等20多年,我們才可能去完成這些技術吧,我覺得武俠小說中的很多的動作,都在現在中光憑借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是沒有辦法去完成的,而且很多的動作都是需要飛行的,我感覺光是飛行這一點,我們的科學技術就達不到那種武俠小說裡面的程度,所以我覺得我們的科技發展的還是不夠好,如果能讓一個人憑空就飛起來,那個時候我們的科技可能就非常的厲害了,我覺得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期待的事情,很多的時候我覺得科技真的是非常的強大的,需要我們人類去發現的。
Ⅱ 武俠小說的定義是什麼
真正傳統的武俠是部分朝代的,武俠,其實只是講述一個叫做【武林】的地方發生的一些與俠義相關的故事。武林通常還有一個理解,叫做江湖,所以其實江湖紛亂也是武俠的一部分,當然,就如樓上說的那樣,武俠離不開武功。只是傳統的武功,而不是玄幻、神化、魔法和修真仙俠。
金庸是武俠界的泰山北斗,但其實他的書,嚴格來說多半都屬於歷史武俠,因為金老大往往是要藉助特定的歷史背景來表達某些思想,但不可避免的出現篡改歷史或者誤導歷史的嫌疑,而所有的武林高手,總會被朝廷和歷史限制,就連號稱天下無敵的郭靖也會死於亂軍之中。金老大的書中,最純粹的武俠,在我看來是笑傲江湖,個人認為那也是他最好作品,書中沒有朝廷,只有真正的武林。
古龍其實是真正的武俠大師,他的書中,大多數時候沒有朝廷和歷史的限制,就算叫有朝廷,通常也處於管不著武林的狀況,所以古龍的武林更自由更張揚,相對來說是更純粹的武林。
武俠本就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情懷。若處處為朝廷為歷史所制實在很不爽,相當於失去了理想的翅膀。
推薦幾本比較純粹的武俠
【小李飛刀系列】
【蕭十一郎】
【武林外史】
網路武俠中【極品殺手】不錯,雖然文筆普通,但卻是如今少有的純粹武俠!
Ⅲ 武俠小說的意義何在
現代的武俠小說,已經很難反映到社會,所以現代的武俠小說的意義,主要是再現當年江湖人人與人之間的情義。
Ⅳ 金庸對於新派武俠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金庸對新派武俠的意義金庸本名查良庸,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海寧,金庸33歲開始寫小說一直寫了15年,之後開始封筆,在這十五年時間里金庸總共寫了十五部小說,這十五部裡面有長篇小說也有短篇小說,基本以武俠為主,篇幅宏大,題材較多。
金庸的《碧血劍》和《射鵰英雄傳》的連載奠定了金庸武俠小說的大師地位,金庸與他中學時期的同學兼好友沈寶新先生一起創辦了《民報》,將射鵰英雄傳的續集和神鵰俠侶開始在民報上連載,金庸大部分的武俠小說都是在為給民報提供的壓力下寫出來的,依靠金庸的武俠小說這個維持了《民報》的生存,因此被稱為香江第一健筆。金庸寫的社評非常的獨到犀利,從派別政治上講,金庸算保守派的右派,並不激進,因次金庸的社評本身也構成了《民報》的風骨。當時的金庸赤手空拳獨自一人打天下,可以說過的也是非常辛苦。
Ⅳ 武俠小說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金庸的小說絕大部分主人公都是一個平凡、資質平庸或懷才不遇、備受冷遇的人或突遇奇緣或天賦異稟,成為身懷絕技的人,然後轟轟烈烈成名,默默無聞隱退,不過是對現實社會的無奈、憤懣
Ⅵ 金庸武俠小說的價值及意義是什麼
個人看法:文學價值,史學價值,藝術價值都不高,甚至可以說很低。。。
有意義的地方大概就是 塑造的人物性格 能讓讀者 更懂些人性吧
Ⅶ 當前學界對其武俠小說文字意義和藝術特徵的論述
誰的小說?我在學校時候考過金庸的。
論金庸小說的現代精神
作者:嚴家炎
自覺追求思想性的武俠小說家——否定「快意恩仇」、任性殺戮的觀念——小說界以
平等開放態度處理中華各族關系的第一人——糾正黑白分明的正邪二分法,以是否「愛
護百姓」為新尺度——揭示權力的腐蝕作用——滲透著個性解放與人格獨立精神——銳
利的針對現實的批判鋒芒——用現代心理學觀念剖析、塑造人物形象武俠小說誕生在漫
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作為封閉的農業社會的產物,眾多武俠小說在褒揚俠義精神的同
時,也留下了諸如熱衷仕途、嫉仇嗜殺、迷信果報乃至奴才意識之類特殊印記。「五四」
以來的新文學家,像茅盾、鄭振鋒、翟秋白,都從武俠小說的圈外寫過嚴厲批評(卻也
不無偏頗)的文章,寄託了對這類文學加以改造的願望。
五十年代出現的梁羽生、金庸、古龍等新派武俠小說家,則可以說進入到圈內對這
類作品進行了改造。他們運用西方近代文學和中國五四新文學的經驗,在保持武俠小說
傳統型範的同時,通過自己的藝術筆墨,體現出現代人應有的時代意識,成功地實現了
武俠小說從思想到藝術的多方面革新,使作品呈現出許多嶄新的質素。金庸作品尤其取
得了突出的成就。
金庸是一位自覺追求思想性的武俠小說家,他自己說過:「武俠小說本身是娛樂性的
東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點人生哲理或個人的思想,通過小說可以表現一些自己對
社會的看法。」①金庸作品中的現代意識,便是作者對傳統武俠小說一系列觀念實行變革、
改造的體現,也是新派武俠小說之所以為「新」的重要標志。
一
舊式武俠小說的一個普遍觀念是「快意恩仇」。為了報仇,而且要「快意」,殺人就
不算一回事。惡徒固然任意行凶,殺人如麻,即使俠士,殺得性起,竟也殃及無辜。
《水滸傳)就寫武松為了報仇,血濺鴛鴦樓,殺了張都監一家老少十餘口,連兒童、
馬夫。」丫環、廚師也不能倖免。李逢江州劫法場,更是「不問軍官百姓,殺得屍橫遍野」。
《無雙傳》中的古押衙行俠,「冤死者十餘人」。好像英雄們一朝正義在握,就有權
對邪派徒眾殺個干凈。我們暫且不論武俠小說及其流行能否像有的學者所說,證明中國
人有潛在的嗜血慾望;但舊武俠小說中這類描述的大量存在,無論從道德角度或法律角
度看,無疑代表了古代社會留下的一種不健全心理。
金庸小說卻從根本上批評和否定了「快意思仇」。任性殺戮這種觀念。《射鵬英雄傳》
里的郭靖,懷著家國雙重悲痛對完顏洪烈完成了復仇,後來卻引出一場思想危機:他「一
想到『復仇』二字,花刺子模屠城的慘狀立即湧上心頭。自忖父仇雖復,卻害死了這許
多無辜百姓,心下如何能安?看來這報仇之事,未必就是對了。」②甚至一度對學武產生
懷疑。《神鵰俠侶》寫楊過為其父楊康報仇,卻一次又一次被郭靖夫婦「國事為先」的精
神所感動,深責「自己念念不忘父仇私怨」③後來知道了父親的為人和死因,更是慚愧
無地,徹底放棄復仇的念頭。《雪山飛狐》通過苗若蘭之口,道出其父苗人鳳的想法:「百
余年來,胡苗范田四家子孫怨怨相報,沒一代能得善終。……所以我爹立下一條家訓,
自他以後,苗門的子孫不許學武。他也決不收一個弟子。我爹說道:縱然他將來給仇人
殺了,苗家子弟不會武藝自然無法為他報仇。那麼這百餘年來愈積愈重的血債,愈來愈
是糾纏不清的冤孽,或許就可一筆勾銷了。」④到《笑做江湖》,金庸更帶有貶義地寫了
林平之這個復仇狂。他在為父母報仇這天,居然穿上錦綉衣服,衣衫上薰了香,好像過
一個盛大的節日一般。不但把和仇敵有瓜葛的人一概殺死,而且像貓戲弄老鼠似地只顧
自己戲弄青城派頭頭余滄海以達到復仇的快意,卻將處於危險中的妻子岳靈珊置於不顧。
最後為了報復岳不群父女,竟然又動手刺殺了岳靈珊。作者在字里行間不加掩飾地流露
出對這一人物的厭惡之情。金庸並不反對殺那些作惡多端的人,卻反對睚眥必報和濫殺
無辜。《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就說:「咱們學武之人,第一不可濫殺無辜。」⑤這一切,不
禁令人想起新文學奠基人魯迅對復讎問題的意見。在魯迅編錄的《會稽郡故書雜集》一
書中,《會稽典錄卷下》收有> Transfer inte朱朗,字恭明,父為道士,淫祀不法,
游在諸縣,為烏傷長陳君頁所殺。朗陰圖報怨,而未有便。會君頁以病亡,朗乃刺殺君
頁子。事發,奔魏。魏聞其孝勇,擢以為將。
針對文中所載朱朗其人其事,魯迅寫了這樣一段案語:案:《春秋》之義,當罪而誅
不言於報,匹夫之怨止於其身。今朗父不法,誅當其辜。
而朗之復仇,乃及胤嗣。漢季大亂,教法廢壞,離經獲譽,有慚德已。豈其猶有美
行,足以稱紀?⑥魯迅在小說《鑄劍》中,曾贊頌了眉間尺、黑色人於專制統治下不得
已而求諸法外向暴君復仇的正義行動。但在這里,他卻嚴厲指斥朱朗的所謂「復仇」。魯
迅認為:第一,朱朗之父「淫祀不法」,「誅當其辜」,「當罪而誅不言於報」,這種行動已
無正義性可言,決不可肯定。第二,即使勉強說到報仇,「匹夫之怨止於其身」,豈可像
朱朗那樣殺人之子!魯迅這種態度,大體代表了現代人對「復仇」的看法。金庸小說有
關復仇的一系列筆墨,都證明作者的思想和魯迅等新文學家是相當一致,而和傳統武俠
小說卻大相徑庭。二 在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裡,怎樣看待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能否掙脫
傳統的狹隘民族觀念的束縛,也是檢驗作品有無現代精神的標尺。
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寫了很多「反清復明」的故事。作者站在漢族立場上,反對
滿族統治,書中俠士代表正義方面,而「韃子」皇帝則一概為好邪。這種民族關繫上的
簡單觀念,既與當時的反清革命思潮有關,也是儒家傳統思想具有某種狹隘封閉性的反
映。在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繫上,儒家歷來講究「夷夏之辨」,尊夏貶夷,認為「非我族
類,其心必異」⑦主張「用夏變夷」,截然反對「變於夷」,表現出排斥其他民族長處的
傾向,用孟子的話叫做:「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民連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在一些人眼裡,也都是異常出格的事。武俠小說也深受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
金庸最早的小說《書劍恩仇錄》採用漢族一個民間傳說的素材,或許還潛在地留有
這類痕跡。
但稍後的小說,隨著作者歷史視野越來越寬廣,思想。藝術越來越成熟,也就越發
突破儒家漢族本位的狹隘觀念,肯定中華許多兄弟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贊美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平等、和睦共處、互助共榮的思想,而把各族間曾有過的征戰、
掠奪、蹂躪視為歷史上不幸的一頁。金庸的傑作《天龍八部》,就不限於寫一個宋朝,而
以當時中國版圖內的宋、遼、西夏、大理、吐著五個區域為背景,讓段譽、喬峰、虛竹
三位主角的足跡幾乎遍及中華全境。其中喬峰的悲劇,尤其強烈地震撼讀者,迫人深剩
這位主人公一出場,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杏子林平定了丐幫內部的嚴重叛亂,令
人信服地展示了傑出的領袖才能和在群眾中的崇高威望。他從小受的是北宋年間以儒家
為主的漢人文化教育,這使他確立了一套「正統」的道德規范:講究「夷夏之辨」,忠於
國家民族,孝敬父母師長,對弱小者仁愛,處事正直公平,反對濫殺無辜。但命運跟他
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最後證明他是一個契丹人,並在辯誣自衛過程中不得已殺傷他人。
作者通過喬峰的經歷和走向自殺的悲劇結局,不僅控訴了遼宋統治集團對異族百姓的殘
殺掠奪,而且向傳統的儒家思想提出質疑:夷夏之分真的就等於區分了正和邪、善和惡、
敵和友么?不間是非曲直,漢人一定得站在漢族一邊,契丹人一定得忠於契丹,這種觀
念真的對么?小說通過智光大師有佛學色彩的揭語:「萬物一般,眾生平等。聖賢畜生,
一視同仁。漢人契丹,亦幻亦真。恩怨榮辱,俱在灰塵。」曲折地作了回答,告訴讀者應
該對漢人契丹「一視同仁」,平等相待。
《天龍八部》第19章寫蒙冤受屈的喬峰在聚賢庄英雄會上與少林寺玄寂、玄難二僧
對打時,有一段文字頗有意思:玄寂見玄難左支右繼,抵敵不住,叫道:「你這契丹胡狗,
這手法太也卑鄙!」
喬峰凜然道:「我使的是本朝太祖的拳法,你如何敢說上『卑鄙』二字?」
群雄一聽,登時明白了他所以要使「太祖長拳」的用意。倘若他以別種拳法擊敗「太
祖長拳」,別人不會說他功力深湛,只有怪他有意侮辱本朝開國太祖的武功,這夷夏之防、
華胡之異,更加深了眾人的敵意。此刻大家都使,『太祖長拳」,除了較量武功之外,便
拉扯不上別的名目。
玄寂眼見玄難轉瞬便臨生死關頭,更不打話,嗤的一指,點向喬峰的「璇璣穴」,使
的是少林派的點穴絕技「天竺佛指」。
喬峰聽他一指點出,挾著極輕微的嗤嗤聲響,側身避過,說道:「久仰『天竺佛指』
的名頭,果然甚是了得。你以天竺胡人的武功,來攻我本朝太祖的拳法。倘若你打勝了
我,豈不是通番賣國,有辱堂堂中華上國?」
玄寂一聽,不禁一怔。他少林派的武功得自達摩老祖,而達摩老祖是天竺胡人。今
日群雄為了喬峰是契丹胡人而群相圍攻,可是少林武功傳入中土已久,中國各家各派的
功夫,多多少少都和少林派沾得上一些牽連,大家都已忘了少林派與胡人的干係。這時
聽喬峰一說,誰都心中一動。⑨被群雄罵為「契丹胡狗」的喬峰,使用的倒是本朝開國
皇帝的「太祖拳」;而口口聲聲以中華武術正宗自居的少林拳指,其實卻是天竺胡僧達摩
祖師傳下來的,這豈不是一種莫大的諷刺!金庸有意設計這一情節,目的就在提醒人們:
嚴守夷夏之防,拒絕學習外族的長處,將會使自己陷入多麼荒唐可笑的境地!
如果說《天龍八部》中金庸已經提出了儒家文化存在的狹隘民族主義問題,那麼,
到幾年以後寫《鹿鼎記》中康熙皇帝時,這種思想又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和發展。
康熙是《鹿鼎記》中有血有肉的正面人物,是真正稱得上有作為、有遠見的明君。
小說從他與「小桂子」相處時一個聰明頑強的少年起,寫他經過擊殺權臣鰲拜而逐
漸成長。成熟,這一過程顯得頗為細致親切。他體恤民情,治國有方。當台灣遭遇嚴重
災情時,讀奏章的康熙竟至「淚光瑩然」,決定縮減宮中開支五十萬兩銀子去賑災。浙江
巡撫誣告黃宗羲,想陷之於文字獄,康熙為之辯誣,反而稱贊了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
史可法抗清而死,康熙為之設忠烈詞。他兼用儒法兩家之術,有效地控制其臣僚下
屬,決不受下屬的控制。小說中反清復明的故事背景,不但沒有構成一種相應的思想傾
向,反而襯托出康熙的英明有為。康熙後來曾對韋小寶說過這樣一番話:「我做中國皇帝,
雖然說不上什麼堯舜禹湯,可是愛惜百姓,勵精圖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個比我更
加好的?現下三藩已平,台灣已取,羅剎國又不敢來犯疆界,從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
樂業。天地會的反賊定要規復朱明,難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統治下,日子會過得比今日
好些嗎?」⑩如果跳出狹隘的漢族立場,改用全國百姓利益來衡量,應該承認康熙的話
並不是自我吹噓,而是大體符合實際的。康熙雖是滿族,卻符合儒法兩家所定「聖君」
的標准。完全可以說,《鹿鼎記》是一部歌頌康熙的作品。金庸在1975年修改《碧血劍》
時,特意增加了袁承志行刺皇太極的情節,顯然也是為了把他在民族問題上的思想貫徹
到底。袁承志伏在屋脊之上,聽到皇太極與範文程等大臣的談話。皇太極說:「南朝所以
流寇四起,說來說去,也只一個道理,就是老百姓沒飯吃。咱們得了南朝江山,第一件
大事,就是要讓天下百姓人人有飯吃……」還商量入關後輕搖薄賦,解民之困厄。這使
袁承志深受震動,覺得「這韃子皇帝當真厲害,崇偵和他相比可是天差地遠了。我非殺
他不可,此人不除,我大漢江山不穩。就算闖王得了天下,只怕……只怕……」隱隱感
到闖王的才具與此人相較,似乎也頗有不及。這就合理地寫出清王朝能打敗明軍和闖軍,
維持近三百年統治,決非出於偶然,而是和當時許多歷史條件包括滿族一些傑出領袖人
物的作用分不開的。
在武俠小說中承認並寫出中國少數民族及其領袖的地位和作用,用平等開放的態度
處理各民族間的關系,金庸是第一人。即使他的第一部作品《書劍恩仇錄》,也已寫了新
疆回部富有民族色彩的熱烈動人的生活場景,塑造了霍青桐等女傑的成功形象。《天龍八
部》寫了喬峰(蕭峰)這樣感天動地的契丹英雄。到最後一部《鹿鼎記》,更塑造出有道
明君康熙這個傑出人物。可見,他的思想是一以貫之的。這是金庸的一個重要貢獻,是
金庸小說富有現代精神的生動體現。三 對於江湖上正與邪、俠義道與黑道、名門正派與
魔教之間的斗爭,金庸顯然也有過很多思考。傳統武俠小說出於舊式正統觀念,在正邪
一類問題上採取黑白分明的簡單二 分法:正則全正,邪則極邪。金庸則在小說里寫了許
多極復雜的正邪斗爭,其中有部分確實存在著是和非、正義和邪惡的嚴重對立,但也有
不少只是某些人為達到某種私利而借用堂而皇之的名義挑動的。(笑做江湖)里衡山派高
手劉正風想要金盆洗手,這件事並沒有觸犯誰的利益,不料所謂「正派」里的嵩山派站
出來堅決阻撓和干預,不許他舉行金盆洗手典禮。他們硬給劉正風按上了「結交魔教長
老曲洋」的罪名,殺了劉正風全部家屬,最後連身受重傷、逃出來隱居的劉正風,以及
曲洋的十二三歲的孫女都不放過。
真是殘忍毒辣之至!令狐沖曾經這樣責間嵩山派的費彬:「咱們自居俠義道,與邪魔
外道誓不兩立,這『俠義』二字,是什麼意思?欺辱身負重傷之人,算不算俠義?殘殺
無辜幼女,算不算俠義?要是這種種事情都幹得出,跟邪魔外道又有什麼分別?」恆山
派掌門人定逸師太在吃盡嵩山派一再化裝偷襲的苦頭之後,也對令狐沖說:「像嵩山派這
樣狼子野心,卻比魔教更加不如了。哼,正教中人,就一定比魔教好些嗎?」小說通過
具體情節告訴讀者:是和非,正義和邪惡,不能只按表面名稱來劃分,應該作具體分析。
事實上,俠義道和魔教兩方面都有正派人,也都有惡勢力。青城派掌門人余滄海,
嵩山派掌門人左冷禪,都在俠義道,卻都是陰險狠毒、作惡多端的人物;更不用提華山
派掌門人岳不群這類偽君子了。正像《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說的那樣:「這正邪兩字,
原本難分。正派弟子若是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
也許金庸對中國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而造成的分裂不斷、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
歷史狀況實在感受太深,所以他的小說里一再寫到了武林中層出不窮的門派斗爭。《倚天
屠龍記》不但寫了明教與正教的矛盾,而且寫到了明教內部各種勢力你爭我奪所造成的
分崩離析,也寫到了正教各派有時聯合有時爭奪而帶來的相互屠殺和被人利用。《鹿鼎記》
中,天地會、沐王府等各種反清勢力只要聚會在一起,總是爭吵誰算正統——究竟南明
的唐王是真命天子,還是桂王是真命天子,甚至為此而動起武來。在這些復雜的斗爭中,
張無忌出任明教教主後協調各派,盈盈接任日月教教主後與正教各派握手言和,化干戈
為玉帛,無疑代表著作者的理想,其中實際上也包含了中國人民近百年在各派紛爭中吃
盡苦頭、付出血的代價所得來的教訓。
金庸對正與邪、英雄與罪人等問題,顯然有他自己的答案。
在《射鵰英雄傳》將結束時,郭靖和成吉思汗之間有過一場爭論。年邁的成吉思汗
回顧一生,意得志滿,認為他所建的國家,大到無與倫比,古今英雄,沒有誰及得上他。
郭靖卻表示不同意,他說:「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
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得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
郭靖在這里所說的意見,當然代表了金庸的想法。「為民造福,愛護百姓」,才是金
庸所肯定的英雄。作者在《射鵰英雄傳》附錄的《成吉思汗家族》一文中,對成吉思汗
表示過這樣的評價:「他是人類歷史中位居第一的軍事大天才。他的西征南伐雖然也有溝
通東西文化的功勞,但對於整個人類,恐怕終究還是罪大於功。《射鵰英雄傳》所頌揚的
英雄,是質樸厚道的平民郭靖,而不是滅國無數的成吉思汗。」
金庸提出的以大多數群眾的利益為尺度考察各派斗爭的主張,使正邪的鑒別有了客
觀標准。這一思想是富有歷史和現實的深度的,雖然它表面上通過武俠小說這種遠離現
實的形態呈現出來。
金庸不但避免抽象談論武林人物的正與邪,也避免懸空討論人性的好與壞。他認為,
地位的不同,完全可以使人的思想發生變化。在《笑做江湖》等小說中,金庸通過場面
和情節自然地顯示:權力對人有腐蝕作用,好人一旦走到當權的重要位置上,也有可能
走向腐化。任我行剛從東方不敗的監獄中逃出來時,對東方不敗搞個人迷信的一套非常
生氣。上官雲一見他的面,就習慣他說:「屬下上官雲參見教主,教主千秋萬載,一統江
湖」,把他像東方不敗那樣吹捧。任我行很覺得反感,當場挖苦說:「什麼千秋萬載,一
統江湖,當我是秦始皇嗎?」又說:「千秋萬載,一統江湖,想得倒挺美!又不是神仙,
哪裡有千秋萬載的事?」甚至心裡暗中嘀咕:「江湖上多說上官雲武功既高,為人又極耿
直,怎他說起話來滿口諛詞,陳腔濫調,直似個不知廉恥的小人?難道江湖上傳聞多誤,
他只是浪得虛名?」不由得皺起了眉頭。隨即他就對上官雲叮囑了一句:「上官兄弟,咱
們之間,今後這一套全都免了。」可見當初的任我行,頭腦是很清醒的。但當他在別人幫
助下殺了東方不敗,真的重新當上教主之後,又覺得東方不敗定下的這套規矩也挺有意
思,足以維護教主的威嚴,也就沿襲下去,不再廢止了。而且越到後來,變得野心越大。
無怪乎令狐沖遠遠望著教主的座位,心裡忽然想到:「坐在這位子上的,是任我行還是東
方不敗,卻有什麼區別?」連他女兒任盈盈都對令狐沖說:「唉,爹爹重上黑木崖,他整
個性子很快就變了。」《倚天屠龍記)中的周芷若,原本是個單純的姑娘。但在滅絕師太
逼她發誓並且真的讓她當了峨嵋派掌門人之後,她就逐漸發生變化,開始自覺地追逐權
勢,昧著良心做壞事,後來更是野心越來越大,要當「武功天下第一」的霸主。有一次,
韓林兒帶開玩笑地對張無忌和周芷若說:將來推翻元朝之後,「教主(指張無忌——引者)
做了皇帝,周姑娘做了皇後娘娘。……」周芷若聽著居然「不勝之喜」。張無忌馬上說:
「不可!我若有非分之想,教我天誅地滅,不得好死。」周主若這時「臉色微變」。足見
周主若野心膨脹到何等程度。金庸在這里所提出的「權力產生腐敗」的問題,實在非常
尖銳,也非常深刻。他寫的是人性的普遍弱點。雖然理論上沒有答案,但不言而喻,實
際上已經把必須建立監督制度以防範領導者腐化的問題點出來了。這也說明,金庸的武
俠小說在思想內容上確實能給人有益的啟示。
四
舊式武俠小說有一個重要的情節模式:行俠——報國——封蔭。所謂「斬得名王獻
桂宮,封侯起第一日中」。其人生理想是六個字:「威福、子女、玉帛」。到清代的俠義小
說,主人公都是「忠義官俠」,實際成為清官家奴,更沒有獨立的人格,用魯迅《中國小
說史略》的話來說:「終必為一大僚隸卒」。金庸小說雖也寫古代,思想傾向卻與舊式武
俠小說大不相同,根本告別了「威福、子女、玉帛」的封建性價值觀念,滲透著個性解
放與人格獨立的精神。金庸寫了許多至情至性的人物,他們率性而為,行俠仗義,生命
可以犧牲,卻絕不做官府的鷹犬;他們我行我素,不但反抗官府的黑暗腐敗,而且反抗
幾千年來形成的不合理的禮法習俗,具有濃重的個性主義色彩。楊過便是其中突出的一
位。
在世俗人物眼裡,師徒名分不可逾越,楊過和小龍女卻無視周圍社會的壓力,偏要
拋開這名分不管,由師徒變成夫妻。面對武林群雄的紛紛指責,楊過斬釘截鐵地回答:
「你們斬我一千刀,我還是要她做妻子。」即使知道小龍女被人姦汙後,楊過仍不以為意,
堅決要和小龍女結合,可見封建貞節觀念在他心目中根本沒有地位。楊過是禮教習俗的
自覺的叛逆者。
不僅楊過一人如此,其他小說人物像「九指神丐」洪七公的豪爽熱誠,全無偽飾;
「東邪」黃葯師的灑脫超逸,偏於乖戾;「老頑童」周怕通的了無機心,天真率性;令狐
沖的狂放不羈,笑做江湖;狄雲、張無忌的躲開污濁,遁世而居;他們都是獨立的樹,
而不是依附的藤蘿。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擯棄「權勢」、「威福」、「玉帛」之類世俗舊觀念,
追求自由自在、合於天性的生活。令狐沖說:「人生在世,會當暢情適意,連酒也不能喝,
女人也不能想,人家欺到頭上不能還手,還做什麼人?不如及早死了,來得爽快。」這正
是個性主義精神的體現。在金庸筆下,連已經繼承了帝位的段譽、段智興,最後也都走
上出家之路。
金庸筆下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也已拋開一切社會經濟利害的因素,成為一種脫俗的
純情的也是理想的性愛。郭靖完全不考慮華箏的公主地位而決心與黃蓉相好。趙敏為了
張無忌,毅然拋開郡主的家門。胡一刀選擇妻子時,置大筆財富於不顧,他說:「世上最
寶貴之物,乃是兩心相悅的真正情愛,決非價值連城的寶藏。」凡此種種,無不寄託了作
者的感情傾向。
金庸在個人與社會總體的關繫上,主張要為多數民眾的利益著想。贊美喬峰、郭靖
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態度;而在個人與個人的關繫上,主張尊重個性、保持獨立人格,
同情和肯定上述一大批具有真性情的人物:這正代表了現代意識的兩個重要側面。人,
總是既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又要保持獨立的個體人格的,兩個方面不可偏廢。像近
代西方有些人那樣只講個性自由,以至自我膨脹,人慾橫流,社會公眾利益受到侵害,
這個社會就會發生種種問題。可是像古代中國有些思想家那樣,只肯定群體或王權利益,
過分抑制甚至無視個體利益,犧牲人的個性,這個社會也會死氣沉沉,令人窒息,造成
許多悲劇。只有將社會責任和個性自由兩者兼顧,才真正是人類現代社會所應有的健全
意識。才真正是金庸所要表達的現代意識。五 最能說明金庸小說富有現代意識的,也許
還是他作品中潛藏的那種獨立批判精神。
表面上看,武俠小說註定要遠離現實。但究其實,並不可一概而論。金庸小說的有
些內容,是作者在當代生活中有所感受而發,它們不但不脫離現實,反而應該說是深入
現實的筆墨。作為政論家同時又是小說家的金庸,對諸多的社會現象和歷史事件,常常
保持著客觀、清醒、獨立思考的態度。創作過程中,他把得自現實的這些感受連同自己
的某些真知的見,融匯入小說,轉化成形象。這是金庸武俠小說富有思想性的一個重要
原因。
只要讀讀《射鵰英雄傳》的第一回,我們就知道金庸不但相當熟悉南宋時期的政治
軍事斗爭,而且對那段歷史很有自己的見解。這一回的文字浸透著一種悲憤的激情,為
全書奠定了基調。一般人都知道,是秦檜害死了岳飛。《射鵰英雄傳》卻通過曲三和說書
人張十五之口,揭露了「真正害死岳爺爺的罪魁禍首,只怕不是秦檜,而是高宗皇帝」,
他為了坐穩他的皇帝寶座,寧可把一心一意抗金、想要迎回徽欽二帝的岳飛害死,向金
國一再退讓,甚至竟然向金國皇帝上降表稱臣。這就使讀者很容易聯想到「九一八」事
變後中國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包括大片土地淪喪,主張抗日的張學良被囚禁,楊虎城被
殺害,等等。台灣在五六十年代禁止《射鵬英雄傳》出版,除了作者金庸原先屬於香港
《大公報》系統這個政治因素外,上述小說內容方面的問題可能也是一個緣由(直到19
79年,台灣初次印這部作品時,還要改個名字,叫做《大漠英雄傳》。
在中國大陸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讀者,當他們讀到《笑做江湖》中寫日月神教和《鹿
鼎記》中寫神龍教的那些筆墨時,一定會聯想到「文革」時期林彪、「四人幫」強制推行
的所謂「早請示」、「晚匯報」、「三忠於」、「四無限」那套極端個人迷信的活動。小說中
的日月神教,在東方不敗和楊蓮亭一夥把持下,強令徒眾服有毒葯物而自己則壟斷解葯,
以維持教主的個人權威。部屬每人說話,一開口就是:「教主千秋萬載,一統江湖」;「教
主令旨英明,算無遺策,燭照天下,造福人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又說什麼:「教
主指示聖明,歷百年而常新,垂萬世而不替,如日月之光,布於天下」,「屬下謹奉令旨,
忠心為主,萬世不辭。」荒誕的情節形式,呈現著發人深思的現實內容。有關神龍教的描
寫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筆墨並不是出現在「文革」結束。
中共中央作出否定這場動亂的決議之後,而是早在1967至1970年間「文革」正在
進行,林彪、「四人幫」氣焰如日中天的時候就寫出的。這就真正顯示出作者辨別復雜事
物的可貴眼力和敢於堅持真理的無畏勇氣。即使在香港這樣的環境中,由於「左」傾思
潮的一度猖撅,要做到這一點也非常不容易,同樣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一位名叫林彬
的香港電台廣播員,就因為批評「文革」中的個人迷信現象而在1967年那嘲紅色風暴」
中被人以汽油澆身活活燒死。金庸也曾被列入要殺的「五人黑名單」,一度被迫離港出走。
事情就曾這樣十分荒唐而又尖銳得血淋淋地擺在人們面前。只有了解這些,我們
Ⅷ 誰告訴我武俠小說的定義
武俠的定義很多啊,不過最常用的就是「成人的童話」,寫這方面的論文,可以看看孔向東先生在百家論壇里的文章啊。。。。。。
Ⅸ 武俠小說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的科幻。
Ⅹ 古典小說和武俠小說的歷史背景及現實意義
有道是揮戈為武,關於武俠,不可否認的是,其有一定的阻礙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反面因素。武俠,需要的是除暴安良,劫富濟貧;而江山,需要的是穩定,是法治。所以,『俠以武犯禁』,武俠與江山是相對立的兩面,江山處上,而武俠處下;又道止戈為武,武俠的存在,又有其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的積極因素,當這個社會的正義用政府的法治來得不到伸張時,那麼武俠就產生了。俠之小者,鋤強扶弱,快意恩仇,輕生死,重然諾;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這,就不簡單的是武俠那麼簡單了,我覺得應該是一種精神,對,就是一種精神。一顆此生為國無怨無悔的俠義之心,一腔定國安邦臣服四海的沸騰熱血。這是中華文化上千年來的積淀而成,也是時代文化的一個濃縮,我覺得這還可以算得上是民族精神,近代以來,我華夏子孫不就是在這種精神下走過了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侵華,抗日戰爭以及大大小小諸多的屈辱和磨難么!民族精神不倒,我中華必定不亡。武俠,也並非盡如金庸他們寫的那樣,都有出神入化的武藝,卓越不凡的見識,差不多每個男生的骨子裡都有著尚武的思想(極個別男生女相的就算了),那麼既然心中有俠,則身邊也會有俠。所以,沒有必要去高瞻遠矚,也不需要奢夢幻想,其實武俠,就在我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