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俠小說的產生
『壹』 榪戠幇浠f︿緺灝忚寸殑鍙戝睍姒傚喌
浠ラ噾搴搞佹佺窘鐢熴佸彜榫欎負浠h〃鐨勬柊姝︿緺灝忚寸殑宕涜搗錛屾槸榪戝嚑鍗佸勾鐨勪簨銆
棣欐腐鏄鏂版淳姝︿緺灝忚村彂婧愬湴錛50騫翠唬鍒濇湡錛屽嚭鐜扮涓閮ㄧ幇浠f︿緺錛氥婅檸楣ゅ弻褰銆嬨
50騫翠唬灞炰簬姊佺窘鐢錛屼唬琛ㄤ綔銆婁竷鍓戜笅澶╁北銆嬬郴鍒椼傝嚦銆婅悕韙渚犲獎銆嬨併婁簯嫻風帀寮撶紭銆嬭揪鍒頒釜浜哄壋浣滀笉鍙閫捐秺鐨勯珮宄般傚悗鏈熶綔鍝佽櫧鏈夐潻鍙橈紝鐒惰屽獎鍝嶄笉鏄寰堝ぇ銆
姊佸紑鍒涗簡涓涓鏃朵唬錛屽叾鍙ゅ吀鏂囧︾礌鍏誨緢鎵庡疄錛屽皬璇翠腑璇楄瘝闅忓勫彲瑙併備絾灝氭病鏈夊畬鍏ㄨ劚紱昏繎浠f︿緺鐨勭獱鑷箋備笉榪囷紝鏂囧瓧鍜屽巻鍙茬殑鎻忓啓寰堟湁姘村噯銆
50騫翠唬涓鍚庢湡閲戝焊鍑虹幇銆傞噾搴稿紩鍏ヤ簡瑗挎磱鏂囧︽妧宸у強鐢靛獎鎵嬫硶浜堜互鎹忓悎錛屽湪褰撴椂娓鍙版斂娌誨帇鎶戠殑騫翠唬錛岃╂︿緺灝忚村彉鎴愮晠閿涔︺傚苟鎶婃︿緺灝忚翠笂鍗囧埌浜嗘枃瀛﹁壓鏈鐨勯珮搴︺
閲戝焊鏇炬妸鎵鍒涗綔鐨勫皬璇村悕縐扮殑棣栧瓧鑱旀垚涓鍓瀵硅仈錛氶為洩榪炲ぉ灝勭櫧楣匡紝絎戜功紲炰緺鍊氱ⅶ楦籌紙瑙併婇箍榧庤奧峰悗璁般嬶級銆傝繖鍓瀵硅仈宸茬粡騫誇負嫻佷紶騫跺氭¤棣欐腐鍜屼腑鍥藉唴鍦版媿鎴愮數瑙嗗墽涓庣數褰憋紝涔熸槸鈥滈噾榪封濈殑蹇呰諱功鐩銆傚湪1969騫淬婇箍榧庤般嬩腑杈懼埌鍏跺壋浣滈《宄幫紝鐒跺悗嬋嫻佸媷閫銆
閲戝焊涔熶笉鎰т負涓浠f︿緺灝忚村ぇ甯堬紝浠栦赴瀵岀殑鍘嗗彶鐭ヨ瘑錛屾繁鍘氱殑闃呭巻錛屽規︿緺綺劇炵殑鐞嗚В錛屽規︽湳鐭ヨ瘑鐨勬帉鎻★紝綺懼僵鐨勫彊浜嬩笌鎻忓啓錛屽逛漢鐗╂ф牸鐨勬妸鎻★紝紜鏈夎稿氳繃浜轟箣澶勩
銆婂皠闆曡嫳闆勪紶銆嬩腑鐨勮稿氬巻鍙層佷漢鐗╋紝濡傚崡瀹嬫椂瀹嬩笌閲戙佸厓鐨勯敊緇煎嶆潅鐨勫叧緋誨潎鏈夊巻鍙插彶瀹炰緷鎹錛岃屼笜澶勬満絳夊巻鍙蹭漢鐗╀篃紜鏈夊叾浜猴紝灝嗙湡瀹炰笌鉶氭瀯鏈夋満緇撳悎錛屽悓鏃跺張鍏兼湁鍖楁淳姝︿緺灝忚寸ぞ浼氥佽█鎯呫佹妧鍑匯佺炴鍥涘ぇ媧句箣闀匡紝鍚屾椂鍙堝畬鍏ㄤ笉鍚屼簬榪欏洓澶ф淳錛屾湁浜嗘柊鐨勫壋鏂板拰鍙戝睍銆
閲戝焊鐨勪綔鍝佹暣浣撲笂鐪嬶紝鍓嶆湡鍒板悗鏈熸槸瓚婂啓瓚婂ソ銆備粠鏂囧瓧鍒扮粨鏋勶紝鍖呮嫭鎯呰妭鐨勫紶鍔涜帿涓嶅傛ゃ備絾鍦ㄥ叾閮ㄥ垎浣滃搧涓鏈夋椂闂撮敊涔辯殑紜浼わ紝鍙鑳戒笌鍏朵綔鍝佸湪銆婃槑鎶ャ嬭繛杞芥湁鍏熾傚悗鏉ラ噾鍦ㄤ慨璁㈠叾鈥滈為洩榪炲ぉ灝勭櫧楣匡紝絎戜功紲炰緺鍊氱ⅶ楦斥14閮ㄤ富瑕佷綔鍝佹椂錛屼篃鎵胯よ繖涓紜浼わ紝闄ゆや箣澶栦笂鍐嶆棤澶ч敊銆
涓庨噾搴稿悓鏃朵唬棣欐腐鍙︽湁閲戦攱銆佸紶姊﹁繕銆佺墴鏉懼涵銆侀庨洦妤間富銆侀珮宄般佺煶鍐茬瓑浜轟粠浜嬫︿緺灝忚村壋浣溿備絾鏄錛岄噾搴歌繖搴у北澶楂橈紝涓庝粬鍚屾椂浠g殑姝︿緺灝忚翠綔瀹舵槸涓嶅垢鐨勩傚叾鍚岃緢鍙婂悗璧鋒︿緺浣滃舵垨浠ヤ富瑙傛潯浠朵笉瓚籌紝渚塊毦涔庝負緇э紱澶氬崐鍙鑳介伒寰鏃㈠線鈥滃府浼氭妧鍑繪淳鈥濈殑璺鏁幫紝鍦ㄦ睙婀栦粐鏉涓璁ㄧ敓媧諱簡銆
70騫翠唬鍒濓紝閲戝焊灝佺瑪鍚庯紝棣欐腐姝︿緺灝忚村嚭鐜頒簡鐧懼朵簤楦o紝鐧捐姳榻愭斁鐨勫矓闈銆
鍙版咕姝︿緺涓庨欐腐鏈夋墍鍖哄埆錛屽湪閲戙佹佸悓鏃朵唬鏈夊徃椹緲庛佸崸榫欑敓銆佺嫭瀛ょ孩銆侀檲闈掍簯銆佽惂閫哥瓑鏁板嶮浣嶆︿緺涓撲笟浣滃躲
鏍規嵁姝︿緺璇勮哄悕瀹跺彾媧鐢熷厛鐢熺殑綺楃暐緇熻★紝鍦ㄦ︿緺灝忚村叴鐩涙椂鏈燂紝鍙版咕鑷沖皯鏈夎繃涓夌櫨浣嶆︿緺浣滃惰禆姝ょ淮鐢燂紝鍑虹増浜嗚嚦灝戜笂涓囩嶄互涓婄殑姝︿緺灝忚淬傜粨闆嗘垚涔﹀垯鑷鏁伴儴鑷蟲暟鍗侀儴涓嶇瓑銆傚叾涓鍙擱┈緲庛佸崸榫欑敓銆佽歌憶闈掍簯騫剁О鈥滃彴婀句笁鍓戝⑩濄
鍙擱┈緲庡湪褰撴椂褰卞搷鍔涙渶澶с傚崥瀛﹀氭墠錛屾搮闀垮啓鎯呭啓嬈層佹枟鏅烘枟鍔涖傜壒鍒鏄鎻忓啓鐢峰コ鍦ㄦ儏嬈茬剼韜涓鐨勫績鐞嗗彉鍖栵紝浠ュ強濂囨d簰鍙樸佽櫄瀹炵浉鐢熺殑姝︽墦鑹烘湳錛屽潎鐙姝ヤ竴鏃躲傝屽叾鏃╁勾棣栧壋浠ョ簿紲炪佹皵鍔垮厠鏁屽埗鑳滅殑姝﹀﹀師鐞嗭紝宸茶繎涔庘滈亾鈥濃斺斾笌閲戝焊銆佸彜榫欎竴鑴夌浉鎵跨殑鈥滄棤鍓戣儨鏈夊墤鈥濊存硶錛屾湁寮傛洸鍚屽伐涔嬪欙紝鐢氳岀姽鏈夎繃涔嬨傚悓杈堝悕瀹跺彈鍏跺獎鍝嶃佸惎榪鑰呴囧氾紝濡傚彜榫欍佷笂瀹橀紟銆佹槗瀹廣佽惂鐟熺瓑鐨嗘槸銆
鍙鎯滃徃椹緲庢湭鑳芥寔鐩堜繚娉幫紱鍏跺壋浣滃悗鏈熻櫧鏈夈婂墤嫻烽拱鎵銆嬭繖閮ㄨ秴鍗撳法钁椾負姝︿緺灝忚村ぇ鏀懼紓褰╋紝浣嗘ゅ悗鍗抽愭笎璧頒笅鍧★紝鍏舵櫄騫存敼浠モ滃ぉ蹇冩湀鈥濈瑪鍚嶆墍鎾般婂己浜恆嬬郴鍒椾綔鍝併
褰撴椂璇哥豢鍙朵唬琛ㄤ綔鏈夊崸榫欑敓銆婁粰楣ょ為拡銆嬨佽歌憶闈掍簯銆婄傳鐢甸潚闇溿嬨佸徃椹緲庛婂墤姘斿崈騫誨綍銆嬨佺嫭鎶辨ゼ涓匯婄挧鐜夊紦銆嬨佹浌鑻ュ啺銆婄帀鎵囩炲墤銆嬨佽惂閫搞婁竷紱芥帉銆嬨佷簯涓宀熾婂彜鍓戞兼儏璁般嬨佷竵鍓戦湠銆婄炵鍓戝浼犮嬨佹煶孌嬮槼銆婄帀闈淇緗椼嬨佺嫭瀛ょ孩銆婇泹涔鵑為緳浼犮嬶紱榪樻湁鈥滈兼淳鈥濃斺斾功鍚嶃佸唴瀹歸潪楝煎嵆欖旓紝涓斿棞琛鍡滄潃錛屽姩杈勫氨鏉寰楀案妯閬嶉噹銆佽嫻佹垚娌熾備唬琛ㄨ呮湁闄堥潚浜戙婅欖斿姭銆嬨佺敯姝屻婅娌抽瓟鐏銆嬬瓑銆傚皻鍙涓瑙傘
鐪熸h╁彴婀炬︿緺璧板悜涓栫晫鍗庝漢鍦堢殑浜烘槸鍙ら緳銆備竴涓鍙浠ュ湪鍙版咕姝︿緺灝忚寸晫澶т功鐗逛功鐨勫悕瀛椼傛槸鍙版咕姝︿緺灝忚寸晫鍞涓鍙浠ヤ笌閲戙佹佹瘮鑲╃殑浜恆
鍙ら緳浜60騫翠唬鍒濇湡寮濮嬪啓姝︿緺灝忚達紝浣嗕笟緇╁鉤騫籌紝鍏墮棿涓哄悕瀹訛紙濡傚崸榫欑敓銆佽歌憶闈掍簯錛変唬絎旓紝鍗村嚑鍙涔辯湡錛岃凍瑙佹湰韜紜鍏鋒綔鍔涖
鍦1964騫村畬鎴愭棭鏈熶唬琛ㄤ綔銆婃擔鑺辨礂鍓戝綍銆嬪悗錛岃╀漢鑰崇洰涓鏂般備絾椋庢牸灝氭湭褰㈡垚錛屾湭寮曡搗澶澶氭嘗婢溿傚湪1965-1967騫撮棿鍙ら緳瀹屾垚浜嗕粬鍒涗綔涓鏈熺殑閲嶈佷綔鍝併婃︽灄澶栧彶銆嬨併婄粷浠e弻楠勩嬬瓑鍚嶈憲錛屽紑濮嬭蛋綰銆
鐗瑰埆鏄1967騫存墍鎾扮殑銆婇搧琛浼犲囥嬶紙鍗蟲垜浠甯歌寸殑銆婁緺鐩楁氱暀棣欍嬫垨棣欏竻浼犲囷級錛屽唴鏉傛︿緺銆佹枃鑹哄強鐜頒唬蹇冪悊鍒嗘瀽錛岀壒鍒鏄瑗挎柟鎺ㄧ悊灝忚寸殑鏋舵瀯銆傝諱箣濡傝諱笢鏂圭増鐨勭忓皵鎽╂柉鎺㈡堛傚悗鏉ュ彜榫欏潶璦鍏舵繁鍙楄タ鏂瑰拰鏃ユ湰鎺ㄧ悊灝忚寸殑褰卞搷銆
鐢辨よ搗錛屽彜榫欐︿緺灝忚村嵆鑴辮儙鎹㈤錛岃繄鍏ヤ簡鏂版淳姝︿緺灝忚寸殑孌垮爞銆備絾鍙ら緳涔嬪彉騫墮潪鍒版や負姝錛岃屾槸涓璺鐙傚旓紝璁╀漢鐩涓嶆殗鎺ュ悗錛屾亶鐒剁寷閱掋傚師鏉ユ︿緺灝忚村彲浠ヨ繖鏍峰啓錛屼篃鍙浠ヨ繖鏍風湅銆傚叾鍚庝粬闄嗙畫瀹屾垚銆婂氭儏鍓戝㈡棤鎯呭墤銆嬶紙鍗沖皬鏉庨炲垁錛夈併婇搧鑳嗗ぇ渚犻瓊銆嬩簩閮ㄦ洸錛屽牚縐扮炲畬姘旇凍錛鍏兼湁浼犵粺涓庣幇浠b滅煕鐩劇粺涓鈥濅箣緹銆
70騫翠唬鍒濆紑濮嬶紝鍙ら緳棣栧啓銆婅惂鍗佷竴閮庛嬶紙鐢變簬鏄鍏堟湁鍓ф湰銆佸悗鏉ユ墠鏈夊皬璇達級鐨勫惎鍙戱紝鍑忓皯搴熻瘽鍜屼笉蹇呰佺殑鎻忚堪銆傚姞寮鴻偄浣撹璦鍜屽満鏅鐑樻墭銆備粠姝ゅ彜榫欑殑鍙樻垚浜嗕竴縐嶄技璇椼佺被淇沖彞銆侀潪鏁f枃鐨勬寮傛枃浣撱
鍙鑳藉彜澶т緺瑙夊緱姝ょ嶆柟寮忔渶鑳借〃杈句粬鐨勬濇兂錛屽悓鏃跺張鑳芥渶澶у寲鐨勬專鍒扮胯垂銆傚傘婃祦鏄熉瘋澊銛堵峰墤銆嬨併婃涔愯嫳闆勩嬨併婇檰灝忓嚖銆嬬郴鍒椼併婁竷縐嶆﹀櫒銆嬬郴鍒楋紙浠呮湁鍏縐嶏級浠ュ強銆婅竟鍩庢氮瀛愩嬨併婂ぉ娑路鏄庢湀路鍒銆嬨併婄櫧鐜夎佽檸銆嬬瓑錛屾棤涓涓嶆槸鐢ㄧ數褰卞垎闀溿佹崲鏅鐨勬墜娉曟潵鍐欏皬璇銆
榪欑嶇畝鍗曠洿鎺ャ佸姩婕鍖栫殑濡勪婦錛屾湁浜鴻や負瀵逛簬涓鍥芥枃瀛楁槸涓縐嶄激瀹熾備絾灝界″傛わ紝鍦ㄤ竴涔濆叚浜旇嚦涓冧簲騫撮棿鐨勫彜榫欏皬璇村嵈鈥滀竴鏋濈嫭縐鈥濓紝浠ヨ嚦浜庝粬鎴愪負鍚岃緢鍚嶅跺強鏂拌繘浣滆呮ā浠跨殑瀵硅薄銆備絾鍚屾椂浠栦篃瀹蟲諱簡榪欎簺娌℃湁浠栭偅鑸澶╃旱鍏舵墠鐨勮窡椋庝綔瀹躲
鐏綰浜嗗嶮騫村悗錛1985騫村彜榫欏湪鑲濈‖鍖栫殑鍓х棝涓璧板畬浜嗕粬緇氱儌鐨勪竴鐢熴
70騫翠唬涓鍚庢湡鑷80騫翠唬錛屾俯鐟炲畨鍦ㄤ竴涔濅竷銆囧勾浠モ滄俯鍑夌帀鈥濈瑪鍚嶅湪棣欐腐銆婃︿緺鏄ョ嬨嬪彂琛ㄥ勫コ浣溿婅拷鏉銆嬶紙涓衡滃洓澶у悕鎹曗濇晠浜嬩箣涓錛夛紝鏃跺勾浠呭嶮鍏宀侊紱鉶界劧鏂囧瓧鎶宸у緢騫肩氾紝浣嗘兂璞′赴瀵岋紝宸茶佹綔鍔涖
鍏舵棭鏈熶綔鍝侀囧彈鍙ら緳褰卞搷錛屽傘婂洓澶у悕鎹曘嬬郴鍒椼併婄炲窞濂囦緺銆嬬郴鍒楀潎鍙瑙佸彜鐨勭棔榪廣傝嚜涓涔濆叓浜屽勾鎺ㄥ嚭銆婂竷琛g炵浉銆嬭搗錛屽張鍔犱笂浜嗚嫢騫茶繕鐝犲皬璇寸殑濂囧欑礌鏉愶紝鏁呯為瓟鉶氬夠鑹插僵鐢氭祿錛涜屻婄庢ⅵ鍒銆嬨併婁緺灝戙嬨併婃潃妤氥嬬瓑涔︼紝鏇存湁璁稿氣滆瘲姝屽寲鈥濈殑璇璦鏂囧瓧錛岃愪漢瀵誨懗銆
浣嗙敱涓涔濆叓涓冨勾寮濮嬶紝娓╃憺瀹夊嵈浠モ滅幇浠f淳鈥濊嚜灞呫傚傘婃潃浜嗕綘錛屽ソ鍚楋紵銆嬨併婅仿瘋瘋仿瘋瘋瘋楓嬨併婂姏鎷斿北娌蟲皵鐩栦笘路鐗涜倝闈銆嬨佺瓑絳変腑鐭綃囷紝鏈変竴閮ㄣ婁鉤鎴褲嬫洿鏄涓嶇煡鎵浜戙備笖鍐呭規í涓冪珫鍏鎺掑垪錛屼互紺哄叾鈥滅幇浠b濓紝浠ユょ獊鍑鴻嗚夋晥鏋溿
姝e備粬鍦ㄤ功涓鍚庤頒腑璇達細鈥滄︿緺灝忚村繀欏葷獊鍙橈紒鈥︹︽垚涓庤觸錛屽緱涓庡け錛屾垜涓嶇★紝浣嗚繖鏍峰啓娉曚嬌鎴戣夊緱寰堝ソ鐜┿傗濅簬鏄涓鍥芥枃瀛椾箣緹庯紝灝卞湪娓╃憺瀹夌殑鈥滅獊鍙樷濅笅錛岃鍓茶傚緱鏀紱葷牬紕庯紱鑰屸滄柊媧鋸濇︿緺灝忚達紝涔熷湪浠栫殑鈥滃ソ鐜┾濅笅錛岃褰誨簳鈥滃紓鍖栤濇帀銆
浠庢ゆ︿緺灝忚寸殑鍒涗綔榪涘叆浣庢疆銆
鐩村埌90騫翠唬鍒濇湡錛岄欐腐鐨勯粍鏄撲粠銆婂ぇ鍓戝笀銆嬪紑濮嬪壋浣滄︿緺灝忚達紝鎴栬呰寸戝夠灝忚達紝鍏墮棿鏈夋槑鏄劇殑鐢頒腑鑺蟲爲鐨勭棔榪廣傚埌銆婂葷Е璁般鎵嶇湡姝e艦鎴愯嚜宸辯殑椋庢牸錛屼粠鑰寮鍒涗簡鐜勫夠姝︿緺灝忚存椂浠銆
褰卞搷浜嗗ぇ鎵圭殑姝︿緺灝忚翠綔鑰咃紝寮濮嬭漿鍏ョ巹騫繪︿緺鐨勫壋浣溿傝岄粍鍙堝彉錛屽弽鑰屽洖鍒版g粺姝︿緺鐨勮礬瀛愭垨鑰呰粹滃紓渚犫濇洿濡ュ綋銆傚叾鍚庨檰緇鎺ㄥ嚭鐨勩婄牬紕庤櫄絀恆嬨併婄炕浜戣嗛洦銆嬪潎寮曡搗寮虹儓鍙嶅搷銆
銆婂ぇ鍞愬弻榫欎紶銆嬫洿鏄鍥犱負浜掕仈緗戣屽箍涓轟紶鎾錛岃╅粍鏄撶殑鍚嶅瓧浼犻亶鍗庝漢紺句細銆傚凡瀹岀粨浣滃搧榪樻湁銆婅竟鑽掍紶璇淬嬨婃棩鏈堝綋絀恆嬶紝榪炶澆鐨勮繕鏈夋柊浣溿婃垬榫欏湪閲庛嬨
榛勬槗娣卞彈鍙擱┈緲庣殑褰卞搷錛岄栭噸姘斿娍錛屽傛灉璇存棭鏈燂紝姊併侀噾鐨勪綔鍝佷腑錛屾垚浜哄悗澶у氭暟浜虹殑姝﹀姛宸叉垚瀹氬娍錛屼笜澶勬満濂堜綍涓嶄簡姊呰秴椋庯紝閭d粬姘歌繙鍦ㄤ換浣曟椂闂村拰鍦扮偣閮藉彧鑳芥墦鎴愬鉤鎵嬨備竴鍦哄崕灞辮哄墤鍚庯紝鏁屾垜鍙屾柟鐨勪簤鏂楀氨鍙樻垚綆楁湳棰樿埇綆鍗曚簡銆
浜虹殑娼滃姏涓鏃犳墍鐭ワ紝鑰屼腑鍗庢︽湳閲嶈嗙簿姘旂炵殑瀹岀編緇撳悎銆傚綋榛勬槗鍦ㄥ叾涓鍔犲叆浜嗘椂闂淬佷綋鍔涖佺簿紲炵姸鎬佺瓑鍏冪礌銆傚ぇ澶ф彁楂樹簡姝︿緺灝忚村彲淇″害銆
『貳』 《大武俠時代作品集匯》序的疑問
香港的新武俠小說是50年代初興起的。當年,香港出現了一次比武事件,白鶴派的少掌門陳克夫,同太極拳派的老掌門吳公儀挑戰,雙方各不示弱,決定擺擂台較量雌雄。但香港當局不允許公開比武,他們只好去澳門的新花園擺擂台較量。雖然這次比武以和局終場,卻由於香港、澳門各報竟相報道,一時搞得沸沸揚揚,引起各界人士的極大興趣與關注。
此時,一向以敏銳著稱的香港《大公報》,看到人們對比武的熱愛,便想用武俠小說的形式吸引讀者,於是就把創作新武俠小說的任務,交給該報記者陳文統。陳文統倉促上陣,創作了新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以梁羽生的筆名發表,從而使他成為新武俠小說的奠基人,並由此一發而不可收,相繼創作了《草莽龍蛇傳》、《七劍下天山》、《白發魔女傳》等三十五部新武俠小說。
1955年金庸異軍突起,先後出版了《射鵰英雄傳》、《鹿鼎記》、《天龍八部》等組合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十四部小說,把新武俠小說推向了「空前絕後的頂峰」。其社會影響超過了梁羽生,成為新武俠小說三大「掌門人」(金庸、梁羽生、古龍)的翹楚。金庸、梁羽生的新武俠小說一度風靡港台地區,改革開放後又流行於內地。尤其是他們的作品大都被改編為電影或電視連續劇,更產生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社會效應.
應該是寫錯了。五十年代。
『叄』 新武俠小說的歷史發展
新武俠文學,又稱新派武俠文學,這是指發軔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香港,以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這一文學流派以梁羽生、金庸為代表,後來有人又將台灣武俠文學作家古龍也歸入此一派別,為了區別於三、四十年代的舊派武俠文學,俗稱新武俠。
發展階段
編輯
自《史記》列《游俠列傳》以來,俠士在社會中就成為一個特殊社會基層的代表人物。但「武俠」一詞並不見於中國古籍之中,反而最早出現在與中國同文同種的日本近代文學中。明治時代的小說家押川春浪(1876-1914)曾以冠以武俠之名的三部小說風行日本文壇。當時的中日之間,文化信息傳播較快,「武俠」之詞遂傳入中國。而有些中國人則也以文言文武俠小說為始作俑者,據樽本照雄等編撰的《中國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所收書目,可以看出已有以武俠小說面目出現,林琴南、錢基博均以文言文寫作武俠小說,錢氏更與惲鐵樵於一九一六年合編《武俠叢談》。在魯迅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學未登場前,文壇為鴛鴦蝴蝶派、黑幕小說等霸踞,武俠小說也入於其中。
新武俠小說
現代白話武俠小說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當推一九二○年代出現的向愷然(平江不肖生)、趙煥亭等作家為代表。向愷然《江湖奇俠傳》更與剛傳入中國不久的電影藝術相結合,在數十年時間內拍成十八集的《火燒紅蓮寺》而風靡全中國。這其實是當今流行的武俠長篇電視連續劇的濫觴。武俠小說也因此鷹揚於中國現代社會,造就出一代又代的作家和讀者,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學風景線。
二十年代是武俠文學由文言走向白話的嬗變的時期,從文白夾雜到漸以白話文為敘事語言,從以短篇為主轉向長篇,在內容上仍以古代傳奇為主體,以俠士為主角,可說是與宣揚新思想、新文化的五四新文學運動分庭抗禮。二十年代武俠文學有了職業創作的傾向,向愷然、趙煥亭、顧明道、姚民哀、楊塵因等都為武俠文學界一時之選,其出版物又以綉像武俠小說為其特徵,這是襲自明清小說的舊衣缽。三十年代則是舊派武俠文學蔚成氣候的年代,出現了一代以專職寫作武俠小說的作家,可謂群雄並起,將中國武俠文學推到一個高峰,這與中國新文學在三十年代中的大發展幾乎是同步進行。這一代的武俠作家構成了舊武俠文學的主力,尤以北派五大家:宮白羽、鄭證恩、還珠樓主、王度廬、朱貞木為其中的佼佼者。白羽的《錢鏢》系列,還珠樓主的《蜀山》系列、鄭證恩的《鷹爪王》系列、王度廬的《鶴劍珠龍瓶》五部曲、朱貞木的《神龍》三部曲及《邊塞風雲》等,各呈異彩,擁有大量的讀者群。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政治熱情的高漲左右了文化界的動向,嚴峻的意識形態更蛻化為嚴厲的思想管制運動。在台灣,敗退到台澎金馬的國民黨政府也以反攻大陸為總動員,一切的文宣都要為此服務,武俠文學難逃其厄運,在海峽兩岸都被視為毒草或不良讀物,陷入萬劫不復之境地。留在大陸的武俠作家紛紛輟筆。
產生
編輯
新派武俠文學為何在香港誕生,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說其偶然,確是因為一場武術界的打擂台引起的。五十年代初,香港武術界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與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的門派之爭愈演愈烈,遂依武林之舊俗,上擂台比賽。比賽之前,香港報刊大做文章,賽後人們余興未減,依然眾口喧騰,當時的《新晚報》總編羅孚遂「忽發奇想」,要他的廣西老鄉、平時喜歡填詞作詩的陳文統馬上寫一篇武俠小說。一月二十日,以「梁羽生」之名寫作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就開始在《新晚報》上連載,至八月初,該部長篇連載完畢。這個恍如急就章形式趕出來的武俠作品立即成為流行小說,《新晚報》因此銷量猛增,而《龍虎鬥京華》馬上成為街談巷議、人人爭讀的流行小說。同時,國外的中文報紙也爭相轉載,首先是泰國,其後是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最重要的是,在香港吹起了「武俠文學之風」。許多大報馬上跟風增加武俠小說,參與寫作的人越來越多。一年多之後,金庸終在羅孚、梁羽生的動員之下初試啼聲,結果一炮而紅。《書劍恩仇錄》為他的成名奠定了第一塊堅實的基石。從1954年到1957年,可視為新武俠小說的早期。
新武俠小說
如果從新派武俠文學的整體而言,或可將中期定為1958至六十年代末(1969)。這一段時間,也是台灣武俠小說家開始活躍的時代。卧龍生從1958年起撰《飛燕驚龍》、《鐵笛神劍》等;司馬翎亦於1958年涉足武俠文學界,他以「神劍」系列出道,與卧龍生、諸葛青雲等並立,有「台灣三劍客」之稱。諸葛青雲為還珠樓主的私塾弟子,以所謂「才子型」武俠文學而聞名。三人均在1958年從事武俠文學,但在寫作風格上基本還是沿襲了舊武俠文學一路。古龍的出現卻是另闢新徑,他以「新派」在台灣武俠文學界獨樹一幟。雖然他的「新」法與金、梁有所區別(尤其是在忠實歷史、細節描寫、文字風格方面),但一般人仍將之歸入「新派」。因之,六十年代可謂新武俠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也是港台二地興起的武俠文學之大觀。相對而言,大陸這一段時間正是反右運動至文革初的亢奮、激動時期,政治運動壓倒一切,文壇萬籟俱寂。
回頭再來看看新武俠文學大師的作品在兩岸的遭遇,就可以印證新武俠文學在香港的出現,既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也是一種文學的必然。梁羽生的作品雖然在香港左派報紙上連載,但卻進不了大陸,也進不了台灣。金庸亦是如此。梁羽生是在改革開放後的1978年才正式進入中國大陸的,金庸在1978年訪問北京,鄧小平接見他之後才漸為改觀的。從兩岸對其二人的態度,可以看出新武俠文學勃興於香港,盛行於海外,卻因應政治局勢的變化而遲至其發端二十多年後才能登陸二地,這是一條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但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上卻是具有意義的、不可或缺的一環。
特點
編輯
A、有清晰的歷史背景,有新的、強烈的個人歷史觀。
新武俠小說
B、重視中國武俠小說的寫實傳統,亦向西方小說吸收新手法。
C、比舊武俠小說更注重「文學」內涵,在寫作時對文學形象的塑造、語言的提煉、文字的把握、結構的嚴謹等方面更為在意。
D、注重人物的思想道德、品味,招式從寫實到寫意發展,同時,把「俠」的形象提升了,認為「俠」比武更重要。
新武俠小說是以中國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章回小說)為軀殼,敘事重在「時、地、人」三方面,時間大都選擇在「外族入侵」、「民族矛盾深化」、「官逼民反」(《水滸》的傳統),地點——以「邊疆」(沙漠、天山、塞外),內陸則以「北京」、「江南」為主。人物——「俠士VS美女」。語言——新武俠小說有其語言特色,金、梁是文白相間,制詩填詞,偏重文學知識。古龍雖以白話語言為主,但也別有其一種獨到而鮮明的風格。
新武俠文學誕生已有五十一年了,這一大型小說作品群的出現,可謂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觀。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在梁羽生、金庸的改造下煥發出了新的活力,這是香港作家對中國新文學的貢獻。新武俠三大家相繼謝幕之後,其文學作品一版再版。同時在香港寫作武俠小說的還有倪匡、蹄風、張夢還、高峰等,以及後起的溫瑞安等,台灣有上官鼎、高庸、易容等。在改編為其他文化產品上,新武俠文學比起其他文學作品似乎更具生命力。尤其是自九十年代後半以來,中央電視台開拍金庸的《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以來,更掀起一股熱潮。二十一世紀以來,文化創造性產業勃興,影視、流行音樂之外,加上手機、電子游戲、網路游戲、數碼娛樂藝術等成為年青人追求的時尚。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達,可以預見,新武俠文學將較其他純文學或流行文學更易於被改造為文化產品及具創意的藝術作品,這是新武俠文學的一個天然優勢。
傳統武俠時期
一、港台武俠時期
即所謂的「新武俠」時期或者大武俠時代。20世紀50年代,武俠在港台的商品化和通俗化潮流中形成。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為代表的寫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指新文化運動後,武俠小說在新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白話創作後新一種的文學樣式。這個時代名家輩出,梁羽生為開端,金庸為高潮,溫瑞安為第二次高潮。金庸、古龍、梁羽生還並稱為「新武俠三大家」。
關於此時武俠中「俠」的定義,梁羽生講「舊武俠小說中的俠,多屬統治階級的鷹犬,新武俠小說中的俠,是為社會除害的英雄;俠指的是正義行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就是俠的行為,所謂『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此時武俠大多突破了民國武俠小說的劍仙鬥法、門派紛爭、鏢師與綠林仇殺的題材范圍,較多表現人民群眾的斗爭。著重人物性格描寫,兼用中西技法,突破了舊武俠小說的窠臼,剔除了舊武俠的鬼神色彩,要求故事中的奇跡嚴格限制在「人體潛能」的范圍內。新武俠的缺陷在於俠客英雄超人化,他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包打天下。缺乏現實主義的深度,屈從於商業需要,稗出贅附,故事套路化。
1.第一時期,梁金時期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2年生,廣西蒙山人)在1954年發表的《龍虎鬥京華》,以口語寫作,所述史實,所繪山川,均經嚴格考據,人生性格與心理活動刻劃入微,文筆細膩而有文采,舊武俠小說難以與其比肩,從此奠定聲名,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動之作。梁羽生國學根底深厚,他的武俠小說帶有許多自己作的詩詞,每每傳誦一時。他的小說每一部都有明確的歷史背景。1956年,梁羽生開始寫《七劍下天山》。梁羽生一直寫作到八十年代初,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武當一劍》初刊於1980年5月9日的《大公報》上,完結於1983年8月2日。代表作《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塞外奇俠傳》、《龍虎鬥京華》、《雲海玉弓緣》、《白發魔女傳》。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3年生,原籍浙江海寧)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寫作於1955年中。《射鵰英雄傳》寫於1957年至1958年之間,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俠小說。「射鵰」奠定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是公認的經典名著。金庸用十七年寫完他的十五部武俠小說,又用十年把這十五部小說全部重新修訂了一遍。金庸寫作至1972年文革未結束封筆。
2.第二時期,古龍時期
古龍1960年開始嘗試寫武俠小說,初期的《蒼穹神劍》等都十分幼稚,及至1964年才以《浣花洗劍錄》等聲名鵲起。1965至1966年間是他創作的豐收期,他寫作了《大旗英雄傳》、《名劍風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1967年創作的《鐵血傳奇》(即楚留香系列)及以後一直寫了六十一部共計28冊。古龍其人才華橫溢但用心不專,從他的小說就可以看出來。但他妙在有急智,每在關節處突出奇兵。早年古龍並沒有自己特出的風格,在台灣的武俠圈子裡不算太耀眼;至於他在七十年代的晚期作品,那已明顯是江郎才盡、力不從心了。
3.第三時期,溫黃時期
溫瑞安(出生於馬來西亞),1973年作《四大名捕會京師》,1981年作《神州奇俠》、《血河車》等重要作品。八十年代初金庸、梁羽生相繼封筆,1985年古龍去世之後,港台武俠小說一片凋零。出於「求新、求變、求突破」的心理,溫瑞安從1986年底開始大力倡行「超新派武俠」,或稱「現代派武俠」,把大量主流文學的東西引入了武俠小說。曹正文在1989年將其列為第三代新武俠小說的代表,而與第一代的金庸、梁羽生,第二代的古龍並稱。
黃易,本名黃祖強,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1989年黃易辭去高職厚薪,隱居離島深山、藏風聚水之地,專心從事創作。至90年代,旋即以獨樹一幟的武俠作品,席捲港、台兩地。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大唐雙龍傳等作品。黃易的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讓人嘆為觀止。只是在武打招式的描寫上顯得過於草率,說服力不足。另外,黃易作品往往直接融入一個歷史大時代,而不是將歷史作為背景。這是其優點,但也受到了歷史的限制。
港台武俠時期港台的其他作家於香港方面有:蹄風、金鋒、張夢還、牟松庭、江一明、避秦樓主、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台灣方面,有:郎紅浣、成鐵吾、海上擊築生、伴霞樓主、卧龍生、司馬翎(即吳樓居士)、諸葛青雲、孫玉鑫、龍井天、墨餘生、天風樓主、醉仙樓主、獨抱樓主、蠱上九、陸魚、上官鼎、東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蕭逸、古如風、向夢葵、陳青雲、柳殘陽、司馬紫煙、獨孤紅、奇儒、秋夢痕、於東樓、東方英、雪雁、秦紅、墨餘生、丁情等。但其中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武俠作家極少。
二、大陸武俠時期
1.第一時期,20世紀80年代大陸「武林小說」
武林(武林,與武俠有所不同,概念大一些)小說的內容十有八九還是表現歷史上的武俠劍客或從武俠的角度表現歷史上的義軍斗爭和形形色色的社會矛盾;表現武術技擊為主要斗爭手段的近代、現代革命斗爭的,篇什不多。所以「武林小說」實際上是以武俠小說為主。
在80年代,由電影《少林寺》觸發的武俠小說浪潮在國內掀起,武俠小說的發行量大大超過了純文學作品。1981年,湖北曲藝協會的任清等創辦了《今古傳奇》,連載了歐陽學忠的《武當山傳奇》,聶雲的《玉嬌龍》。1982年,王占君作《白衣俠女》,是為80年代武俠的開山之作。1984年,武俠小說逐漸被武林小說一詞取代,並形成浪潮。
20世紀80年代武俠的精品極少,比較好的作品有:《白衣俠女》等率先災破了大陸俠義題材的禁區,為八十年代武林小說的崛起奏響了序曲。柳溪的《大盜『燕子』李三傳奇》,馮育楠的《津門大俠霍元甲》,馮驥才的《神鞭》,也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2.第二時期,20世紀90年代大陸武俠
即是大陸「新派武俠」,是大陸作家對港台武俠的模仿。從滄浪客的一系列的武俠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模仿痕跡。滄浪客,原名姚霏,雲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專攻古典文學的教授,在1990年出版了《一劍平江湖》,這可以看作是大陸新派武俠的第一部作品。這個時期的武俠,總體上缺乏文化提升的精品意識,主要沿著港台新武俠的路子講故事,作品的實際影響也非常有限。
同期的其他作家還有:青蓮子,在90年代初著有《威龍邪鳳記》及其續集《青猿白虎功》兩部。火梨,上海知識分子,1995年寫成一部《舞葉驚花》。張寶瑞,新華社記者,其代表作有《京都武林長卷》系列凡六部、《醉鬼張三爺》、《形意游俠錄》等。熊沐,北方人士,生性豪放,第一部作品為《骷髏人》。巍琦,代表作《金帖俠盜》。周郎,代表作《鴛鴦血》。
現代武俠時期
即所謂的「新新武俠」、「新世紀武俠」、「網路武俠」、「大陸新武俠」時期。20世紀90年代末,黃易武俠高潮漸漸平息,隨著網路文學的興起,武俠寫手們在網路讀者閱讀選擇越來越多,閱讀口味越來越挑剔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向傳統作家的實力靠攏,出現了一些質量較高的武俠作品。1999年上海《大俠與名探》、2001年武漢《今古傳奇武俠版》、2002年鄭州《武俠故事》等雜志的創刊,促進了武俠的發展。
2004年,《今古傳奇武俠版》半月刊創刊,主編鄭保純提出了「21世紀大陸新武俠」的概念,簡稱為「大陸新武俠」,主要總結了大陸上一些武俠寫手的創作。6月,《新武俠》由長江文藝出版社白樺林雜志社推出。同時期,港台地區特別是台灣島的創作亦不容忽視。大陸新武俠具備明確的智性氛圍和主體意識。鄭保純講,「我覺得新武俠這個概念,不應拘泥於雜志與圖書出版,而應指一種文化潮流!」。
這些武俠被分成四類:青春武俠(搞笑和無厘頭),如《游俠秀秀》。奇幻武俠,如《誅仙》、《搜神記》。女性武俠(類言情),如《血薇》、《鏡·雙城》。類傳統武俠,如《昆侖》、《江山如此多嬌》。
此時的大陸作家有:小椴,原名段銀,1976年生,湖北隨州人氏。著有《杯雪》、《青絲井的傳說》等。時未寒,男,四川人,著有《碎空刀》、《偷天換日》等。江南,籍貫安徽,著有《春風柳上原》、《瀚海龍吟》、《烈火焚琴》、《此間的少年》等。步非煙,原名辛曉娟,1981年出生於四川成都。著有《劍俠情緣》、華音系列:《紫詔天音》、《風月連城》、《彼岸天都》、《海之妖》(附外傳《蜀道聞鈴》)、《曼荼羅》(附步非煙COS寫真集)、《天劍倫》《雪嫁衣》《梵花墜影》(2008年9月修訂再版後將不再收錄外傳《鳳儀》)等。滄月,原名王洋,1979生於浙江台州,著有《幻世》、《聽雪樓·血薇》等。小非,閩南人,著有《游俠秀秀》等。鳳歌,本名向麒鋼,重慶奉節人氏,大陸武俠著名作家,今古傳奇暨黃易武俠文學一等獎得主。代表作品《昆侖前傳》、《昆侖》、《滄海》。沈瓔瓔,南方人,著有《琉璃變》等。泥人,著有《江山如此多嬌》等。王展飛,1972年4月生於山東省平度市,13歲遷居新疆阿勒泰市。著有《劍嘯西風》等。方白羽,九十年代初山東大學電子系畢業,著有《憨俠》、《俠之歪者》等。燕壘生,浙江餘杭人氏,著有《明月照山河》、《烈火之城》等。其中尤以鳳歌的《滄海》為最,其大膽的創新和對武俠世界的構造,有不失金庸武俠的厚重,將現代武俠帶到了一個新的廣闊平台。
進入二十一世紀,武俠小說逐漸被人們冷落,在這段時間,還有大量作品出手的只有寥寥幾人,最引人注目的是步非煙和平平凡凡,他們分別在短短的幾年內,寫出了幾十部武俠作品。步非煙以其作品大氣磅礴,汪洋恣肆,想像力神奇詭譎,筆風變化萬端,極大突破了女性寫作的局限,開啟武俠界中性主張的風氣,得到了「百變天後」的美譽,人稱新武俠宗師。而平平凡凡,雖然他寫的武俠小說極多,但大多數作品實際上很不入流。他的前期作品顯得非常幼稚,雖然構思新穎,但文筆較差,內容甚至有些不倫不類,這種情況一直到《成功之後再來求愛》才有所改進。2011年,一度退出文壇的平平凡凡重新執筆發表新作《武俠演義》,這部小說構思構思奇特,想像力豐富,文筆老練,加入許多現代元素,發表之後,一時洛陽紙貴,大受讀者歡迎,許多人都驚呼新的武俠宗師終於出現!不過,此書還未完結,以平平凡凡並不嚴肅的寫作態度,只怕會虎頭蛇尾。不管如何,若論二十一世紀武俠小說產量最多的作家,步非煙和平平凡凡二人將以數十部作品位居前列!
在此期間,出現了一部讓無數挑剔的武俠迷們交口稱贊的傳統武俠小說《英雄志》,該書目前未完結. 作者孫曉,現年三十七歲,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公共政策碩士,現於企業界任職,2000年與以人合資創辦「講武堂」,旨在出版最好的武俠小說和教授人們寫武俠小說,並發表第一部長篇作品《英雄志》 ,現仍持續於武俠小說的創作與發表。
網上盛傳: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惟有英雄志!
雖然金庸、古龍等大師不再有新作問世,但他們的作品對後輩有著深厚的影響,許多年輕作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對他們進行模仿,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前輩們的尊敬。例如《武當宋青書》、《大俠風清揚》,其中以《梁金古溫訣》達到最高點。在《梁金古溫訣》一書中,作者對武俠宗師們的欽佩之情貫穿整部小說。可見金庸等人對後輩影響之巨!
『肆』 梁羽生是哪個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
梁羽生: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創者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出生於1924年3月22日(一說為1926年4月5日),廣西蒙山縣的書香世家。從小便浸潤在詩詞與傳統教育的氛圍中,曾有幸接納過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敦煌學大家饒宗頤的教誨,使他在歷史和文學方面積累了深厚的知識。
抗戰勝利後,梁羽生進入廣州嶺南大學學習國際經濟,畢業後選擇在《大公報》擔任副刊編輯,對古典詩詞和文史的熱愛引領他走上武俠小說創作之路。一九四九年後的他定居香港,後移居澳大利亞悉尼,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梁羽生對武俠小說的熱愛深入骨髓,白羽(宮竹心)的文風對他影響頗深,"梁羽生"這一筆名便源於此。
初試鋒芒
一九五四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與白鶴派之爭引發了文學創作的火花。《新晚報》總編輯羅孚藉此機會,預告了一場武俠小說的盛宴,署名"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應運而生。這部作品不僅標志著新武俠小說的誕生,也標志著梁羽生作為"梁大俠"的武俠世界初露頭角,"新派武俠小說"的概念開始雛形展現。
輝煌歲月
從一九五四年的初露頭角到一九八四年的"封刀",三十載間,梁羽生創作了總計35部、160冊、1000萬字的武俠小說,展現了他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歷史知識。此外,他還涉獵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等領域,筆名多樣,著作豐富,如《中國歷史新活》、《文藝新談》等,為讀者奉獻了多方面的文化盛宴。
『伍』 港台武俠小說的發展階段
所謂的「新武俠」時期或者大武俠時代,於20世紀50年代,在港台的商品化和通俗化潮流中形成。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為代表的寫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指新文化運動後,武俠小說在新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白話創作後新一種的文學樣式。
這個時代名家輩出,梁羽生為開端,金庸為高潮,溫瑞安為第二次高潮。金庸、古龍、梁羽生還並稱為「新武俠三大家」。
此時武俠中「俠」的定義,梁羽生講「舊武俠小說中的俠,多屬統治階級的鷹犬,新武俠小說中的俠,是為社會除害的英雄;俠指的是正義行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就是俠的行為,所謂『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此時武俠大多突破了民國武俠小說的劍仙鬥法、門派紛爭、鏢師與綠林仇殺的題材范圍,較多表現人民群眾的斗爭。著重人物性格描寫,兼用中西技法,突破了舊武俠小說的窠臼,剔除了舊武俠的鬼神色彩,要求故事中的奇跡嚴格限制在「人體潛能」的范圍內。
新武俠的缺陷在於俠客英雄超人化,他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包打天下。缺乏現實主義的深度,屈從於商業需要,稗出贅附,故事套路化。
第一時期,梁金時期
梁羽生在1954年發表的《龍虎鬥京華》,以口語寫作,所述史實,所繪山川,均經嚴格考據,人生性格與心理活動刻劃入微,文筆細膩而有文采,舊武俠小說難以與其比肩,從此奠定聲名,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動之作。
梁羽生國學根底深厚,他的武俠小說帶有許多自己作的詩詞,每每傳誦一時。他的小說每一部都有明確的歷史背景。1956年,梁羽生開始寫《七劍下天山》。
梁羽生一直寫作到八十年代初,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武當一劍》初刊於1980年5月9日的《大公報》上,完結於1983年8月2日。代表作《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塞外奇俠傳》、《龍虎鬥京華》、《雲海玉弓緣》、《白發魔女傳》。
金庸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寫作於1955年中。《射鵰英雄傳》寫於1957年至1958年之間,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俠小說。「射鵰」奠定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是公認的經典名著。
金庸用十七年寫完他的十五部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又用十年把這十五部小說全部重新修訂了一遍。金庸寫作至1972年文革未結束封筆。
金庸小說繼承古典武俠小說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深受歡迎,不少文壇才子和讀者都提筆撰寫書評,形成「金學」研究的風潮,亦被改編成影視劇集、游戲、漫畫等產品。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公認的盟主,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其作品藝術成就之高、影響力之大,至今無人能與其比肩。
第二時期,古龍時期
古龍1960年開始嘗試寫武俠小說,初期的《蒼穹神劍》等都十分幼稚,及至1964年才以《浣花洗劍錄》等聲名鵲起。
1965至1966年間是他創作的豐收期,他寫作了《大旗英雄傳》、《名劍風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1967年創作的《鐵血傳奇》(即楚留香系列)及以後一直寫了六十一部共計28冊。
古龍其人才華橫溢但用心不專,從他的小說就可以看出來。但他妙在有急智,每在關節處突出奇兵。
早年古龍並沒有自己突出的風格,在台灣的武俠圈子裡不算太耀眼;但後期求新求變逐漸成熟,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
第三時期,溫黃時期
溫瑞安,1973年作《四大名捕會京師》,1981年作《神州奇俠》、《血河車》等重要作品。八十年代初金庸、梁羽生相繼封筆,1985年古龍去世之後,港台武俠小說一片凋零。
出於「求新、求變、求突破」的心理,溫瑞安從1986年底開始大力倡行「超新派武俠」,或稱「現代派武俠」,把大量主流文學的東西引入了武俠小說。曹正文在1989年將其列為第三代新武俠小說的代表,而與第一代的金庸、梁羽生,第二代的古龍並稱。
黃易,本名黃祖強,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1989年黃易辭去高職厚薪,隱居離島深山、藏風聚水之地,專心從事創作。至90年代,旋即以獨樹一幟的武俠作品,席捲港、台兩地。
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大唐雙龍傳等作品。黃易的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讓人嘆為觀止。只是在武打招式的描寫上顯得過於草率,說服力不足。
另外,黃易作品往往直接融入一個歷史大時代,而不是將歷史作為背景。這是其優點,但也受到了歷史的限制。
『陸』 新武俠小說是怎麼崛起
一次偶然的事件導引了武俠小說在香港的崛起。1952年,白鶴派掌門陳克夫與太極派掌門吳公儀在澳門新花園擺擂台一決高下,吳公儀一拳打中對方鼻子以和局終場,前後不過三分鍾。傳媒大肆渲染,激起了公眾心中潛伏著的「武俠幻想」。當時《新晚報》的總編輯羅孚先生敏銳地感覺到了這種「閱讀期待」,決定邀請梁羽生在《新晚報》上撰寫連載的武俠小說。這就逼出了梁氏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也就是被公認為「新武俠小說開山作」的《龍虎鬥京華》。
《龍虎鬥京華》大受歡迎,引出了梁羽生本人源源不絕的創作,也引出了金庸,以及其他作家如林夢、高峰、風雨樓主、倪匡等人的創作。同時,各種大小報紙的副刊每天連載武俠小說,招徠讀者;出版社也大量出版武俠小說,一般的小書攤上都有武俠小說出租。還有兩本專門武俠小說雜志應運而生,一為《武俠世界》,由環球出版社1958年創辦,維持到現在,已近50年;二為《武俠與歷史》,由金庸1961年創辦,至1976年停刊,共出版了758期。
新武俠小說的創作,刺激了60年代香港電影中「動作片」的鼎盛。最負盛名的導演如張徹,拍了近百部電影,大多數為武俠片,例如《獨臂刀》(1967)在當年贏得百萬元以上的票房,轟動至極。再如胡金銓導演的《龍門客棧》(1966),也有80萬元的票房。電影與小說互相激盪,使得「武俠」在大眾文化市場中成為一種基本的消費性文類,影響所及,遠遠超出香港而至台灣及海外的華人世界。
『柒』 台灣武俠作家中第一個標明新派武俠小說的人是
古龍的武俠小說創作真正步入輝煌,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幾乎都出自這一時期。包括《楚留香傳奇》、《七種武器》、《陸小鳳》等三大系列,以及《多情劍客無情劍》、《蕭十一郎》、《流星。蝴蝶。劍》、《歡樂英雄》、《大人物》、《九月鷹飛》及《天涯。明月。刀》等共10 余部書,總計30 余個故事。——這里將「系列」稱為一「部」,而將系列中的分部稱為一個故事,似乎比直接稱「部」更合理——從此,古龍由「三劍客」的「跟班老弟」,變為與之並列齊名,被稱為「台灣四大名家」;進而,又由「末座」升為「榜首」;進而,古龍又與三劍客拉開距離,繼續「高攀」,直至與金庸、梁羽生兩大宗師比肩而立,鼎足而三。
《蕭十一郎》之有名,而且在古龍小說創作中具有特殊意義及重要地位,是因為這部書是先有電影劇本,再由電影改為小說的。——1970 年前後,武俠電影導演們「發現」了古龍的小說,尤其是香港導演楚原,原是拍粵語片及喜劇片,後與古龍合作,成為一代武俠電影名導,不僅將古龍的許多小說都改編成電影,從而使古龍的名聲蒸蒸日上,一時無兩;而且在1972 年,一代武俠天皇巨星李小龍去世後,楚原以古龍電影的情節詭奇為特徵,在影壇自成一派,與劉家良的武打功夫、麥嘉等人的功夫喜劇鼎足而三,支撐起武俠電影的輝煌的天幕。古龍的小說,如《楚留香傳奇》等,因多由各自獨立的故事組成,正好每個故事可拍成一部電影。當然比金庸的那些「大部頭」更容易改編。所以,古龍真正成了電影界的「搶手貨」,因而他乾脆干起編劇來,寫了《蕭十一郎》的劇本。這部電影同楚留香、李尋歡的故事一樣成功。再改為小說,亦大為出名。甚至這部小說的名聲,超過了它應得的佳評。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古龍的小說受到電影編劇的影響之後,(1)是情節更加精練;(2)結構更加嚴謹;(3)語言形式更加電影化:對白多而精彩,形式分行更多更細。——為其以後的創作及其風格的成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武俠小說史上,古龍是一個劃時代的人物。雖然我不同意「古龍之前無新派」一說,但我卻要說,古龍的革新,的確是前無古人的。這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的「求新、求變」的藝術追求,勇於探索、創新,打破陳規俗套,另闢蹊徑。
(2)更大膽的「中西結合」,引進西方文藝的技術與形式。
(3)更大膽的「古今結合」,並厚今薄古,將小說創作的重心轉移到「今」上。
(4)獨創性的「俠我合一」,在武俠小說創作上開了「自我表現」的先河。
(5)獨創性的「詩化文體」,簡潔、機智、快節奏,富有詩性。以上幾點,是古龍革新的成就,也是古龍小說——當然是指具有「古龍風格」的小說——的藝術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