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新中國科幻小說之父
⑴ 梁啟超 的時代背景
梁啟超所處的時代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即清末民初。
經濟上,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實現了工業化,確立了工業文明的主導地位;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逐漸衰落,逐漸融入到世界工業文明的潮流中。
政治上,資本主義制度在多國確立,反封建、求民主的進步思想成為大勢所趨。
思想上,伴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東西方文明的沖突、交流、融合加強上海製造局翻譯的一些西書開闊了梁啟超的視野,從此他便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等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梁啟超的時代貢獻: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啟超歐游歸來之後,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研究重點為先秦諸子、清代學術、史學和佛學。
梁啟超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文學創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 :散文、詩歌、小說、戲曲及翻譯文學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響最大。在書法藝術方面,梁啟超早年研習歐陽詢,後從學於康有為,宗漢魏六朝碑刻。
⑵ 中國科幻的發展史
第一時期起源於1902年,而第二時期起源於1979年。
1902年,魯迅在《月界旅行·辯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賞西方的科學技術,希望能向國人廣泛傳播的態度。由於過分懼怕科學讀物的文本在的中國讀者中無法獲得接受,魯迅希望科幻小說這種載體,能以糖衣炮彈的方式將先進的西方科學技術傳達給國民。
1979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學》發表了《我對科幻文藝的看法》。這個短文結束了「功利主義」時期,開創了第二時代。第二時代要求科幻小說找到比科學普及更加根本的價值觀念,童恩正疑惑地認為,這種新的價值可能是去「普及科學的人生觀」。
2016年,在央視節目《2015科幻盛典》中,科幻作家韓松與生產出液態機器的科學家進行了科幻與科學的一次握手。
(2)梁啟超新中國科幻小說之父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
中國最早的原創科幻小說是1904年發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說》,作者筆名「荒江釣叟」。中國最早的純文學刊物《小說林》的創辦人徐念慈不僅翻譯國外科幻小說,本人還創作有科幻小說《新法螺先生譚》。著名作家老舍也創作過一本名為《貓城記》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說。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科幻文學仍然以欣欣向榮的姿態發展。這一時期的文學體裁更接近科普小說,大多是向低年齡段讀者普及科學知識和預構社會主義國家的美好未來。在主題上比較接近於同時期的蘇聯「社會主義文學」風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國大陸的科幻文學的發展陷入停滯。
⑶ 梁啟超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梁啟超有哪些作品,他的作品對近代產生了什麼影響?各位,這個問題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歷史類的話題,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題,很接地氣。其次,這個話題比較輕松,所以是個難得的好題目。最後,作為文字工作者,小編認為,我們在闡述這類話題時,應該盡量客觀、公正,不偏不倚。而且,應該注意我們的價值導向。因為,普及生活小常識,做好科普教育工作,也是我們文字工作者的應盡之責。
梁啟超的思想和文筆是超群的,他代表了一個時代,他的著作也是一座礦山。他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對現實的觀察、理解。不斷研究梁啟超,發掘他思想的精華,發揚民族精神,可以豐富我國的思想文化寶庫,這是無疑的。綜上所述,梁啟超推動了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對近代中國思想的改造影響巨大。
⑷ 梁啟超的簡介!急急急!!!!!!!!!!!!!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1]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2]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2]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早年時期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梁啟超出生於廣東新會茶坑村,[3] 祖父梁維清,父親梁寶瑛,都曾以士紳參預鄉政,在當地有一定的勢力和影響。梁啟超自四歲起居家就讀,跟祖父識字。在早年所接受的啟蒙教育中,梁啟超不僅學到了不少傳統的文史知識,而且還聽到了許多悲壯激昂的愛國故事。祖父經常給他講述「亡宋、亡明國難之事」,[4] 朗誦激動人心的詩歌篇章。這種帶有愛國情感和思想傾向的課外教育,對梁啟超有著重要影響。歷代傑出人物憂國憂民的風范、捨生忘死的品格和頑強不屈的精神,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深深地紮下了根。
梁啟超
有清一代自乾嘉以降,知識分子的出路越來越狹窄,只有通過科舉,由學入仕,才被視為「正途」,而用其他方法取得功名的機會很少。這就迫使許許多多的青年學子不得不以全部精力去讀四書五經,作八股時文,希冀沿著科舉的階梯步步攀登,獲取功名利祿。梁啟超在少年時代,也是沿著這條道路走過來的。光緒八年(1882年),梁啟超年僅10歲,就去廣州應童子試,結果不中。兩年之後,再到廣州應試,中秀才,補博士弟子。少年登第,這對梁家來說,確實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父親期望兒子能學優登仕,光宗耀祖,因此對他管教十分嚴格。而這時候的梁啟超也如井底之蛙,「不知天地間於帖括外更有所謂學也」,[5] 整天都在潛心鑽研八股文。
光緒十一年(1885年),梁啟超進廣州學海堂讀書。學海堂為前兩廣總督阮元所辦,「是省城專治經學之所」。梁啟超在這里學習漢學。段玉裁及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等漢學家注重考據,旁徵博引,精研古籍的治學方法和學術成果,使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相形之下,格式、內容都有嚴格要求的八股文章,便令人感到缺乏生氣和枯燥無味了。在學海堂學習時期,梁啟超逐漸萌發了「棄帖括之志」。[6]
勵志改良
光緒十五年(1889年),梁啟超在廣州參加鄉試中舉,名列第八。[7] 主考官李端棻欣賞其才華,以親妹相許。這時候,展現在梁啟超前面的,是一條「金光大道」,沿此而行,完全可能由學入仕,平步青雲。然而,光緒年間,中國正遭受著帝國主義的野蠻蹂躪。面對嚴峻的形勢,梁啟超逐漸拋棄了昔日的追求,走上一條充滿坎坷曲折的救國救民的道路。
光緒十六年(1890年)春,梁啟超赴京師參加會試,不中。回來路過上海時,看到了上海製造局翻譯的一些西書以及介紹世界地理情況的《瀛環志略》。這些書籍,開闊了梁啟超的視野,從此他便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等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年秋,梁啟超與陳千秋結交,並通過陳千秋認識了康有為。曾以布衣上書、力倡變法的康有為在當時名聲很大。梁啟超對他的獨到見解和大膽舉動十分欽佩,以至「一見大服,遂執業為弟子」[6] 。與康有為結識,是梁啟超一生發展的重要轉折,從此以後,他退出學海堂,拋棄舊學,投入康門,並且接受了康有為的改革主張和變法理論,逐漸走上了改良維新的道路。
我只是網路的搬運工,謝謝。
望採納
⑸ 梁啟超的簡介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5)梁啟超新中國科幻小說之父擴展閱讀:
梁啟超,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學者,是維新變法的主要領導人,提倡伸民權,設議院。他學訓淵博,著述豐富。《飲冰室合集》是目前比較詳備的梁啟超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國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在現在中國大陸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44號和46號的兩幢義大利建築風格小洋樓,正是梁啟超的故居和飲冰室書齋。他不僅曾在這里著書立說,而且曾和蔡鍔在此策劃了討伐袁世凱的護國運動,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飲冰室合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啟超
⑹ 目前所知的晚清民初第一篇幻想小說是梁啟超寫的哪篇小說
「初本以算術著,繼乃以教育著,近更於小說界,嶄然露頭角,蓋棺戢雄志,吾為中國哭斯人。」這是著名小說家曾樸悼念徐念慈時寫下的話。
徐念慈是晚晴著名翻譯家、教育家和出版家,此外他還是一位小說家,雖在文壇上只馳騁了三四年,卻留下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科幻小說《新法螺先生譚》。
未出國卻學會兩門外語
徐念慈1875年生於江蘇昭文縣趙市(今屬常熟市),本名丞乂(音同義),
字念慈,別號覺我,亦署東海覺我,有一弟(徐粹庵)一妹(徐韻芬),父徐金篆,邑諸生(即為縣里的秀才)。
徐念慈「生而穎悟,讀書不求甚解,論事富判斷力」,人稱他「少小挺英姿,天賦自瑰異」。他對科舉所需的帖括之學不甚上心,勤習算術與外文,「弱冠精通英、日文字,擅數學,能文章,以時譽鳴鄉里」。
21歲時,
徐念慈考中秀才。
據《常熟地方小典故》稱,該縣清末留學日本習文理法政的有殷潛溪、徐念慈等,殷、徐相交甚深,殷投水自殺後,徐念慈曾撰文哀悼,可從徐念慈年譜看,他從未踏出國門。
1898年,「新學潮流,輸入內地」,24歲的徐念慈與丁祖蔭(清末民初著名學者)、
張鴻在常熟開辦蒙養學堂,「日夕與儕輩討論學術,靡間寒暑」,徐在此當了6年半老師。1899年,該學堂擴為中西學堂。
1902年,蔡元培、蔣維喬、黃宗仰等在上海商辦中國教育會,「以教育掩護革命」,徐念慈亦參與其中。1903年,
徐念慈加入興中會,同年翻譯了英國馬斯他孟立特的冒險小說《海外天》,並寫作白話小說《情天債》(未完成),開始走上文壇。
1904年,
30歲的徐念慈創辦競化女學,在開學歌中他寫道:「辛峰兮郁蔥,文明秀氣鍾3。我輩姊姊妹妹,入學勤課功,願及時發憤將普通科學攻。男女原平等,自由之神鑄像銅。組織新社會,女權恢復是英雄。
⑺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什麼派領袖
梁啟超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維新派倡導人、進步黨的主要創始人、同時也是知名學者。祖籍廣東新會人,光緒舉人,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
他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和其師康有為倡導變法維新。在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參加北京會試,追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初編《清議報》,繼編《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在接受孫中山的革命派思想後,對立憲保皇發生重要轉變。此後主要講學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對當時知識界有較大影響。
辛亥革命後,以立憲黨為基礎組成進步黨,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1916年則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後又組織研究系,與段祺瑞合作,出任財政總長。
在文學方面,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早年所作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頗有特色。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著述涉及政治、 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宗教及文化藝術、文字音韻等。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
拜師康有為,學習西方先進制度
康有為
梁啟超出身於小地主家庭。雖然比較富裕,但是家族內並沒有什麼當官之人,僅屬於「富而不貴」的小地主之列。所以到了他也爺爺輩便開始立志求學,參加仕途,但遺憾的是從他祖父梁維清奮斗一生,只中了個秀才,做了一個八品小官。再到他父親梁寶瑛屢試不第,也沒有多大建樹。在這樣的環境下,梁啟超自幼便受到祖父和父親的啟蒙教育。
1890年(光緒十六年)初,梁啟超參加北京會試失敗後,拜康有為為師。三年期間,梁啟超在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不僅認真學習中國文學,而且廣泛瀏覽西洋著作。在今文經學和歐州著作的洗禮下,他接受了康有為的維新思想,從一個封建弟子變成了一個熱血沸騰的維新志士。在時代的洪流下,他很快便跟隨康有為一起投入到了救亡圖存的運動中去了。
甲午戰敗,維新變法拉開帷幕
1895年4月,梁啟超與康有為再次到北京參加會試。不過甲午海戰失敗所簽訂的《馬關條約》傳回國內後,全國上下,極為憤慨。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梁啟超和康有為一道四處奔走,聯絡在京應試的18省舉人,發起著名的《公車上書》,向光緒皇帝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的建議。這次上書光緒皇帝雖沒看到,但它標志著從鴉片戰爭以來就萌芽發展的維新思想,這時正式發展成一場公開的政治改革運動,康有為和梁啟超作為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開始走上政治舞台。
為了讓人們接受維新思想,1895年8月17日,梁啟超協助康有為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後改為《中外紀聞》,並組建了「強學會」。梁啟超擔任強學會 的書記員,積極協助康有為在北京開展變法運動的宣傳組織工作。第二年春,他來到上海,與汪康年、黃遵憲等人創辦《時務報》。這期間,他連續發表了《變法通 議》等政論性文章,呼籲變法圖強。由於他才思敏捷,文筆流暢,觀點新穎。「士大夫爭相購其書。自通都大邑,下至窮鄉僻壤,無不知曉他的大名。」
強學會舊址
《時務報》 在數月之間,銷售至萬余份,創下了中國有報紙以來的最高銷量。從此,梁啟超名垂一時,人們將他和康有為並稱為「康梁」。此外,梁啟超還開展了許多活動,去 澳門協助康廣仁等籌辦《知新報》;到上海創辦大同譯書局、女學堂及不纏足會等;還赴湖南,任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時務學堂他進一步宣傳維新變法理論,廣泛介 紹西學。
1898年3月,梁啟超趕到北京,與康有為一起建立保國會,號召人們救國。同時,他又聯合百餘名舉人上書,要求廢除八股取 士,開辦新學,抵抗侵略。6月11日,光緒帝下詔,宣布變法,梁啟超奉旨在總理衙門查看奏章,參與籌劃新政。7月3日,他又接受光緒帝的召見,被賞給六品 官銜,辦理譯書局事務。他建議光緒帝設立編譯學堂,並提出獎勵工藝、資制新器的章程,均得到光緒帝的批准。在百日維新期間,梁啟超工作十分積極,充分發揮 了他的宣傳和組織才能。梁啟超的這些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百日維新的進行。
戊戌六君子
但是,維新派力量過於弱小,還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國家面貌,實現自強的道路。這場救亡圖存的革命目標仍需下一代人繼續進行。
⑻ 梁啟超之父是誰
梁寶瑛。
梁寶瑛,字蓮澗,人稱蓮澗先生,生於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卒於民國五年丙辰(1916年),享年六十七歲。
⑼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什麼派領袖學者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1]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2]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2]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1929年1月19日,梁啟超在北京協和醫院溘然長逝,終年56歲。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梁啟超出生於廣東新會茶坑村,[5] 祖父梁維清,父親梁寶瑛,都曾以士紳參預鄉政,在當地有一定的勢力和影響。梁啟超自四歲起居家就讀,跟祖父識字。在早年所接受的啟蒙教育中,梁啟超不僅學到了不少傳統的文史知識,而且還聽到了許多悲壯激昂的愛國故事。祖父經常給他講述「亡宋、亡明國難之事」,[6] 朗誦激動人心的詩歌篇章。這種帶有愛國情感和思想傾向的課外教育,對梁啟超有著重要影響。歷代傑出人物憂國憂民的風范、捨生忘死的品格和頑強不屈的精神,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深深地紮下了根。
梁啟超
有清一代自乾嘉以降,知識分子的出路越來越狹窄,只有通過科舉,由學入仕,才被視為「正途」,而用其他方法取得功名的機會很少。這就迫使許許多多的青年學子不得不以全部精力去讀四書五經,作八股時文,希冀沿著科舉的階梯步步攀登,獲取功名利祿。梁啟超在少年時代,也是沿著這條道路走過來的。光緒八年(1882年),梁啟超年僅10歲,就去廣州應童子試,結果不中。兩年之後,再到廣州應試,中秀才,補博士弟子。少年登第,這對梁家來說,確實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父親期望兒子能學優登仕,光宗耀祖,因此對他管教十分嚴格。而這時候的梁啟超也如井底之蛙,「不知天地間於帖括外更有所謂學也」,[7] 整天都在潛心鑽研八股文。
光緒十一年(1885年),梁啟超進廣州學海堂讀書。學海堂為前兩廣總督阮元所辦,「是省城專治經學之所」。梁啟超在這里學習漢學。段玉裁及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等漢學家注重考據,旁徵博引,精研古籍的治學方法和學術成果,使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相形之下,格式、內容都有嚴格要求的八股文章,便令人感到缺乏生氣和枯燥無味了。在學海堂學習時期,梁啟超逐漸萌發了「棄帖括之志」。
⑽ 梁啟超的父親是誰
梁啟超的父親名蓮澗,也是一位秀才,在鄉里教書;梁啟超的母親為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