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天苑四科幻小說

天苑四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1-27 17:51:40

『壹』 求一本關於三星堆的科幻小說名字

是不是古星圖之謎這本書呀
內容簡介 · · · · · ·
在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工地上,在卧牛峰與獅子峰之間,青年潛水員楊繼先發現了一座古墓。發掘表明,墓主人叫呂遷,是一位天文學家,晚年擔任過江陵縣令,葬於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九月。在這座被定名為「西陵峽七號漢墓」的墓葬中,還出土了一批竹簡。省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任思宏對這些竹簡進行了清理和釋讀。
在這些竹簡上,記載了一樁令人震驚的軼事:
漢武帝元光元年,天文學家呂遷任江陵縣令。
六月初四,呂遷偕子呂不茂與同窗好友鄧可,自江陵城南門乘客船赴西陵遊玩。
初五夜,呂遷在客船上觀天象,發現房宿中有一客星, 大如錢,五光十色。
初六,船抵夷陵碼頭。呂遷三人登岸投宿。
幾日後游至一處,但見群峰疊錯,飛泉似雪,蒼松碧翠。呂不茂取出筆、帛,呂遷、鄧可吟詩作畫,興致極濃。
呂遷忽聞一聲自地下傳出,便俯首細聽。鄧可、呂不茂見狀,亦來傾聽。此聲初如蛇行草中,後如悶雷滾滾。突然一小丘自足下鼓起,呂近三人摔倒在地。三人爬起急退之。
呂遷往小丘山定睛一看,縷縷青煙噝噝作響,道道紅光、金光直沖雲霄。隨後,有帶瓣之銅球出於土。鋼球直徑約三尺余,其上有星八百餘顆,金光四射,狀如渾象。呂遷細觀之,球上有參宿七星,形似一鼎。
呂遷與鄧可欲將銅球取出,用盡平生之力,分毫未動。
蓋因銅球緊固於瓣殼,瓣殼深置於土中之故。呂遷怕銅球復入土,急喚其子取來筆、帛等物,速將銅球上諸星―一臨摹繪制於帛上。
呂遷繪畢,銅球果復入土不見……
與竹簡記載相呼應,隨葬品中還有一幅2100多年前繪制的帛書星圖。但這幅古星圖與現代星圖相去甚遠,例如在大犬座里就缺失了天狼星。對天文學略知一二的任思宏,在這幅古星圖面前一籌莫展。任思宏非常希望能把他中學時代的摯友、南山天文台自學成才的青年天文工作者徐振宇調來一同開展研究,但未能獲准。

『貳』 天苑四的詳細資料

星座 波江座 視星等 3.72 光譜型 K2V 距離 10.5 ± 0.03 ly
(3.218 ± 0.009 pc) 絕對星等 6.19 半徑 0.84R☉ 亮度 0.28 L☉ 溫度 5073±42 K 自轉 11.1 days 年齡 (0.5–1.0) × 10 年 在2006年,雖然由於背景噪音而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服所有的行星獵人相信,但仍被懷疑有一顆行星環繞著這顆恆星運轉。如果真有這樣的一顆行星,它的軌道周期應該是2502天,與恆星的平均距離為3.4天文單位(5億5百萬公里)。迄2008年,天苑四是距離太陽最近的已知擁有行星的恆星。這顆恆星也有兩條小行星帶,一條在大約3天文單位的距離上,另一條在20天文單位,並且可能是受到尚未能確認的第二顆行星攝動的物質。它看起來也有柯伊伯帶,有比太陽附近更多物質密集的在軌道上環繞著,證實了對這顆恆星尚年輕的懷疑。
由於它是相對接近且與太陽相似的恆星,所以天苑四經常出現在科幻作品中。與它最接近的鄰居是距離5.22光年遠的魯坦726-8(鯨魚座 UV和鯨魚座 BL)。

『叄』 找一本十多年前的科幻小說,關於波江座外星人的

飛向哈瑪星

『肆』 以後人類會滅亡嗎

當科學家們通過探究人類的昨天,把從猿到人的進化史拼圖歸於原貌時,新的疑問又開始了:人類的未來將會怎樣?對於大多數嚴謹的進化論學者來說,這是一個他們更希望能迴避的推測。但人類作為一個自然物種,進化的腳步不會停止,追尋演進的足跡,我們能否看到自己的未來?
天文人

征服太空,適者生存

如果人類延續的時間足夠長,那麼一定就會向太空擴張,形成新的人種。這些新的繁衍地必須像達爾文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進化實驗室一樣,要與地球足夠近,以便人類能夠到達;同時又要足夠遠,使其居民不大可能與母系物種的基因混合。

誕生太空新人種的前提是人類能達到另一個恆星並定居下來。目前已知的具有行星的最近星系是天苑四,它離地球有10.5光年。即使人類宇宙飛船速度能夠達到光速的1%———每秒3千公里,也需要一千年才能達到最近的星系。

不過即使不出太陽系,我們的鄰居行星也可能就足夠了。如果人類在火星上建設家園,由於火星同地球的極大差異,在那兒出生並長大的人類就不可能適應地球的環境———地球上的重力是火星的3倍。因此在火星殖民地上,新的人種「火星人」可能僅需要幾代繁衍就能形成。

如果要走出太陽系,一種設想是修建諾亞方舟式的巨型太空飛船,將人類送到遙遠的星系,其間人類可能經歷數代繁衍。低重力狀態下四肢無需像在地球般發達。人類的毛發也不再有用。他們還可能讓生命進入長期休眠狀態,讓機器人進行導航。當到了新的殖民地後,再重新蘇醒,繁衍下一代,延續人類的存在。

但是由於太空探險的不確定性,作為地球生命的人類能否在太空極端的環境生存下來可能還是一個問題。因此,科學家還提出一種更極端的方法:把製造人的指令,而不是實體的人送到宇宙的另一個角落,機器人在某個行星上建設了基地之後,利用收到的人類指令製造出新的人類。半機械人

人工智慧,人機合體

而除了改變人類自身的基因,同越來越先進的高科技機器結合也可能成為人類增強自身能力的另一種方法。

飛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創造的人工智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進化」,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人工智慧在一些領域就已經超過了人類本身。因此有科學家預測,真正具有智能的機器人可能在2030年誕生。這就意味著新的機器人種族的誕生。

另一方面,人類已經推開了將自己「機械人化」的大門:從人工心臟、人工視網膜到越來越智能化的假肢。而在未來,技術的發展能允許在大腦植入智能晶元,讓我們更加聰明。但問題是,在身體中加入了智能機器後,人類作為一個自然物種還會存在嗎?

而當機器人進化到完全超出人類的層面時,人類又面臨著新的挑戰。高智慧的機器人會同人類共存,但與過去不同的是他們的地位會高於人類,成為新一代的地球主宰。
基因人

葯理超人,抑或怪物?

用基因和葯理學方法來強化人類事實上早已經出現———那些服用類固醇的好萊塢動作明星和運動健將就是最鮮活的例子。

社會觀察家喬爾·加羅在《激進的進化》一書中稱這些領域的發展之快可以被視作一種新形式的進化。那麼這種進化導致一個新的人種的誕生需要多長時間呢?加羅給出的答案是:20年。而類固醇葯物製造的肌肉男僅僅是科學技術打造新人種的一個早期範例。

加羅認為,科技對人類身體上的強化作用最初出現在運動場和戰場上,但最終將進入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工作甚至求偶。

目前,科學家已經通過實驗,找到了讓老鼠更聰明和長壽的方法,設想一下,經過強化之後,一個人能在100歲的高齡保持最佳狀態,並且還希望他/她的後代也具有這些強化的優勢,很可能出現的狀況便是尋找將這些基因傳到自己的後代的方法,最終導致新的人種的產生。這讓人聯想到科幻影片《基因》中描繪的故事———社會等級以基因為劃分標准,只有具備優等基因的人才能身居要職。但是要製造優等基因人,還需要跨技術和道義上的障礙。

目前,基因療法只能在個人身上奏效,也就是說不能遺傳給後代,要是其能夠遺傳,必須對種系幹細胞進行修改,而這必將引發道德上的爭議。同時,種系幹細胞修改技術雖然能夠製造新一代的超人,但由於其不確定性,也可能帶來無法預料的後果,甚至將人變成怪物。
倖存人
浩劫過後,人類分化

科幻小說《時間機器》為我們描述了浩劫對倖存的人類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地球文明被一場天外災難毀滅後,倖存的人類演變成了兩個種族———殘忍的地下食人族和日漸衰微的地面文明種族。

事實上,劫後餘生的故事從諾亞方舟時代就開始了。從超級洪水、瘟疫、核戰爭到小行星撞擊地球,這些難以預料的災難都可能將絕大部分人類建設的輝煌文明摧毀。之後浩劫的倖存者會走上自己的進化道路。

如果不同人群被分隔在不同的地方長達上千代,不同的種族就會自然產生。打個比方說:如果全球遭受致命生化恐怖襲擊,對該生化病毒具有抵抗力的人將存活下來並在被污染的環境下繁衍具有免疫力的後代。而那些沒有免疫力但在庇護所求生的人就在被隔離的區域形成自己的種族。這一理論的依據能在艾滋病病毒在人類的傳播中找到。生物學家稱,有一些人雖然經常暴露於易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環境下,卻不會顯示HIV陽性。原因可能就是他們的祖先在500年前的一場瘟疫中倖存。

不過如果災難真的發生,人類如果能倖存,會讓自己長期處於互相隔離的狀態嗎?答案很可能是「不」,即使出現種族分化,也必會有一個種族完全取代或同化其競爭者。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人類的「兄弟」———尼安德特人的滅亡。很多古生物學家認為:雖然尼安德特人在體格上比我們的祖先智人健壯得多,也曾和智人部族有過接觸,卻由於智力上的劣勢,最終被能製造高級武器,掌握了藝術文明的智人所取代。以至於在現代人的基因中找不到任何尼安德特人血統的痕跡。

單一人

世界大同,人種融合

一百萬年後,高度全球化的後果導致不同人種均被同化,不同膚色融合到一起,種族特徵逐漸消失。做出這一推測的依據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雖然進化論一直在起作用,但在過去的上萬年內,人類的基因庫不是在發散而是在收斂,而這一趨勢的加劇會最終導致單一人種的誕生。

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後,隨著全球化的飛速進程,不同人種文化上的差異正在逐漸消失,這在人類語種的變化上尤為明顯。目前,全球人類擁有6500種語言。而能夠流傳到我們的下一代的語言僅剩600種。在通訊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全球人類前所未有地聯系起來,雖然有很多個人和組織都在盡力維持少數民族正在丟失的文化遺跡,但文化的單一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生物學家認為,一個物種的不同種群必須互相隔離才能導致這些種群朝不同的物種分化。這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島出現13種不同的「達爾文雀」的原因。但問題是,如果地球上人類之間的聯系變得越來越密切,這是否會造成人類根本沒有機會進行分化?

進化為單一人的好處顯而易見———地球上會出現從未有過的和諧的社會,人類的政治經濟發展將取得質的飛躍,實現所謂世界大同。

但是,像所有的單一物種一樣,單一人也更容易受到傳染性疾病的威脅。基因上的可變性能夠在一些病毒來襲時保護基因多樣化的物種不受大規模的傷害。因此就像培育出的超級水稻一樣,雖然品種優良,同時也極易受到某種病害毀滅性的傷害。

同時,全球環境的急劇變化也會威脅到單一人種。由於工業污染等人類活動,地球環境的變化可能將超過人類的適應能力。因此,短時間內單一人種的輝煌背後很可能面臨滅頂之災的危險。

現代人

古生物學家認為,我們的祖先智人曾經有過兩個「兄弟」———身材健壯的尼安德特人和弗洛里斯小矮人。雖然他們都在進化的歷程中逐漸銷聲匿跡直至滅亡,但仍有科學家提出這樣的疑問———人類進化中的「副產品」是否可能在未來重新出現?此外,有人還提出,迅速發展的基因技術能「催生」出新的人種;也有人認為,人類將與機器結合成一體,使純粹的自然人成為瀕危物種。

這樣的想法聽上去是在科幻片中無數次出現的場景,但事實上,人類現在已經面臨著有關未來人類發展的選擇———隨著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從幹細胞研究到人體內植入晶元的爭論卻變得越發激烈,其根源也和關於進化論的非議一樣,涉及到宗教、政治和價值觀的分歧。

科學無法准確預測出未來一千年直至上百萬年間的環境變化,也無法知曉人類是否能適應這樣的變化,但是人類的好奇心並不會因此而平息。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家彼得·沃特在《未來進化》一書中提到,人類正在利用自然和科技的力量讓自己永存,人類至少還能存在5億年。在未來的演進過程中,人類也會像過去一樣重現進化歷程。人類究竟會走向何方,科學家和學者們做出了5種大膽的猜測

『伍』 未來人類會滅亡嗎

一定會的,只是時間問題,因為沒有永恆的東西,這是哲學問題,不是科學問題,呵呵,說科學的話,看看下面的資料,或許有用

科學家們通過探究人類的昨天,把從猿到人的進化史拼圖歸於原貌時,新的疑問又開始了:人類的未來將會怎樣?對於大多數嚴謹的進化論學者來說,這是一個他們更希望能迴避的推測。但人類作為一個自然物種,進化的腳步不會停止,追尋演進的足跡,我們能否看到自己的未來?
天文人

征服太空,適者生存

如果人類延續的時間足夠長,那麼一定就會向太空擴張,形成新的人種。這些新的繁衍地必須像達爾文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進化實驗室一樣,要與地球足夠近,以便人類能夠到達;同時又要足夠遠,使其居民不大可能與母系物種的基因混合。

誕生太空新人種的前提是人類能達到另一個恆星並定居下來。目前已知的具有行星的最近星系是天苑四,它離地球有10.5光年。即使人類宇宙飛船速度能夠達到光速的1%———每秒3千公里,也需要一千年才能達到最近的星系。

不過即使不出太陽系,我們的鄰居行星也可能就足夠了。如果人類在火星上建設家園,由於火星同地球的極大差異,在那兒出生並長大的人類就不可能適應地球的環境———地球上的重力是火星的3倍。因此在火星殖民地上,新的人種「火星人」可能僅需要幾代繁衍就能形成。

如果要走出太陽系,一種設想是修建諾亞方舟式的巨型太空飛船,將人類送到遙遠的星系,其間人類可能經歷數代繁衍。低重力狀態下四肢無需像在地球般發達。人類的毛發也不再有用。他們還可能讓生命進入長期休眠狀態,讓機器人進行導航。當到了新的殖民地後,再重新蘇醒,繁衍下一代,延續人類的存在。

但是由於太空探險的不確定性,作為地球生命的人類能否在太空極端的環境生存下來可能還是一個問題。因此,科學家還提出一種更極端的方法:把製造人的指令,而不是實體的人送到宇宙的另一個角落,機器人在某個行星上建設了基地之後,利用收到的人類指令製造出新的人類。半機械人

人工智慧,人機合體

而除了改變人類自身的基因,同越來越先進的高科技機器結合也可能成為人類增強自身能力的另一種方法。

飛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創造的人工智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進化」,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人工智慧在一些領域就已經超過了人類本身。因此有科學家預測,真正具有智能的機器人可能在2030年誕生。這就意味著新的機器人種族的誕生。

另一方面,人類已經推開了將自己「機械人化」的大門:從人工心臟、人工視網膜到越來越智能化的假肢。而在未來,技術的發展能允許在大腦植入智能晶元,讓我們更加聰明。但問題是,在身體中加入了智能機器後,人類作為一個自然物種還會存在嗎?

而當機器人進化到完全超出人類的層面時,人類又面臨著新的挑戰。高智慧的機器人會同人類共存,但與過去不同的是他們的地位會高於人類,成為新一代的地球主宰。
基因人

葯理超人,抑或怪物?

用基因和葯理學方法來強化人類事實上早已經出現———那些服用類固醇的好萊塢動作明星和運動健將就是最鮮活的例子。

社會觀察家喬爾·加羅在《激進的進化》一書中稱這些領域的發展之快可以被視作一種新形式的進化。那麼這種進化導致一個新的人種的誕生需要多長時間呢?加羅給出的答案是:20年。而類固醇葯物製造的肌肉男僅僅是科學技術打造新人種的一個早期範例。

加羅認為,科技對人類身體上的強化作用最初出現在運動場和戰場上,但最終將進入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工作甚至求偶。

目前,科學家已經通過實驗,找到了讓老鼠更聰明和長壽的方法,設想一下,經過強化之後,一個人能在100歲的高齡保持最佳狀態,並且還希望他/她的後代也具有這些強化的優勢,很可能出現的狀況便是尋找將這些基因傳到自己的後代的方法,最終導致新的人種的產生。這讓人聯想到科幻影片《基因》中描繪的故事———社會等級以基因為劃分標准,只有具備優等基因的人才能身居要職。但是要製造優等基因人,還需要跨技術和道義上的障礙。

目前,基因療法只能在個人身上奏效,也就是說不能遺傳給後代,要是其能夠遺傳,必須對種系幹細胞進行修改,而這必將引發道德上的爭議。同時,種系幹細胞修改技術雖然能夠製造新一代的超人,但由於其不確定性,也可能帶來無法預料的後果,甚至將人變成怪物。
倖存人
浩劫過後,人類分化

科幻小說《時間機器》為我們描述了浩劫對倖存的人類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地球文明被一場天外災難毀滅後,倖存的人類演變成了兩個種族———殘忍的地下食人族和日漸衰微的地面文明種族。

事實上,劫後餘生的故事從諾亞方舟時代就開始了。從超級洪水、瘟疫、核戰爭到小行星撞擊地球,這些難以預料的災難都可能將絕大部分人類建設的輝煌文明摧毀。之後浩劫的倖存者會走上自己的進化道路。

如果不同人群被分隔在不同的地方長達上千代,不同的種族就會自然產生。打個比方說:如果全球遭受致命生化恐怖襲擊,對該生化病毒具有抵抗力的人將存活下來並在被污染的環境下繁衍具有免疫力的後代。而那些沒有免疫力但在庇護所求生的人就在被隔離的區域形成自己的種族。這一理論的依據能在艾滋病病毒在人類的傳播中找到。生物學家稱,有一些人雖然經常暴露於易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環境下,卻不會顯示HIV陽性。原因可能就是他們的祖先在500年前的一場瘟疫中倖存。

不過如果災難真的發生,人類如果能倖存,會讓自己長期處於互相隔離的狀態嗎?答案很可能是「不」,即使出現種族分化,也必會有一個種族完全取代或同化其競爭者。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人類的「兄弟」———尼安德特人的滅亡。很多古生物學家認為:雖然尼安德特人在體格上比我們的祖先智人健壯得多,也曾和智人部族有過接觸,卻由於智力上的劣勢,最終被能製造高級武器,掌握了藝術文明的智人所取代。以至於在現代人的基因中找不到任何尼安德特人血統的痕跡。

單一人

世界大同,人種融合

一百萬年後,高度全球化的後果導致不同人種均被同化,不同膚色融合到一起,種族特徵逐漸消失。做出這一推測的依據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雖然進化論一直在起作用,但在過去的上萬年內,人類的基因庫不是在發散而是在收斂,而這一趨勢的加劇會最終導致單一人種的誕生。

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後,隨著全球化的飛速進程,不同人種文化上的差異正在逐漸消失,這在人類語種的變化上尤為明顯。目前,全球人類擁有6500種語言。而能夠流傳到我們的下一代的語言僅剩600種。在通訊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全球人類前所未有地聯系起來,雖然有很多個人和組織都在盡力維持少數民族正在丟失的文化遺跡,但文化的單一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生物學家認為,一個物種的不同種群必須互相隔離才能導致這些種群朝不同的物種分化。這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島出現13種不同的「達爾文雀」的原因。但問題是,如果地球上人類之間的聯系變得越來越密切,這是否會造成人類根本沒有機會進行分化?

進化為單一人的好處顯而易見———地球上會出現從未有過的和諧的社會,人類的政治經濟發展將取得質的飛躍,實現所謂世界大同。

但是,像所有的單一物種一樣,單一人也更容易受到傳染性疾病的威脅。基因上的可變性能夠在一些病毒來襲時保護基因多樣化的物種不受大規模的傷害。因此就像培育出的超級水稻一樣,雖然品種優良,同時也極易受到某種病害毀滅性的傷害。

同時,全球環境的急劇變化也會威脅到單一人種。由於工業污染等人類活動,地球環境的變化可能將超過人類的適應能力。因此,短時間內單一人種的輝煌背後很可能面臨滅頂之災的危險。

現代人

古生物學家認為,我們的祖先智人曾經有過兩個「兄弟」———身材健壯的尼安德特人和弗洛里斯小矮人。雖然他們都在進化的歷程中逐漸銷聲匿跡直至滅亡,但仍有科學家提出這樣的疑問———人類進化中的「副產品」是否可能在未來重新出現?此外,有人還提出,迅速發展的基因技術能「催生」出新的人種;也有人認為,人類將與機器結合成一體,使純粹的自然人成為瀕危物種。

這樣的想法聽上去是在科幻片中無數次出現的場景,但事實上,人類現在已經面臨著有關未來人類發展的選擇———隨著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從幹細胞研究到人體內植入晶元的爭論卻變得越發激烈,其根源也和關於進化論的非議一樣,涉及到宗教、政治和價值觀的分歧。

科學無法准確預測出未來一千年直至上百萬年間的環境變化,也無法知曉人類是否能適應這樣的變化,但是人類的好奇心並不會因此而平息。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家彼得·沃特在《未來進化》一書中提到,人類正在利用自然和科技的力量讓自己永存,人類至少還能存在5億年。在未來的演進過程中,人類也會像過去一樣重現進化歷程

熱點內容
免費全本小說洪荒之鎮元大道仙 發布:2025-05-17 13:43:10 瀏覽:711
餘生請多關照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17 13:27:00 瀏覽:110
小說痛仰在線閱讀 發布:2025-05-17 13:02:46 瀏覽:415
總栽大人寵不完免費閱讀小說完 發布:2025-05-17 12:57:24 瀏覽:252
高中生適合讀的科幻小說 發布:2025-05-17 12:39:36 瀏覽:891
娛樂明星探險盜墓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5-17 12:39:34 瀏覽:909
宋安人物名字的小說 發布:2025-05-17 12:29:07 瀏覽:112
鼎小說玄幻小說 發布:2025-05-17 12:13:53 瀏覽:790
蛇胎兒小說全文免費 發布:2025-05-17 12:09:01 瀏覽:648
女主重生現代的軍婚小說 發布:2025-05-17 11:54:30 瀏覽: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