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母親幫兒子出書的科幻小說
A. 6本小學生能讀懂的科幻小說
1. 《流浪地球2》的上映引發了對科幻的熱情,ChatGPT的迭代也證明了科技的發展。許多家長希望孩子能夠輕鬆了解科幻知識,而避免枯燥的科普書籍。為此,推薦一套專為小學生設計的科幻入門書籍——「歡迎來到平行世界」系列。
2. 這一系列共有六本書,內容涵蓋了平行時空、AI智能、拯救外星人、時空穿越、夢境冒險和未知生物等豐富的科幻主題。這些故事不僅生動有趣,而且每個故事都包含一個成長主題,能夠解答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困惑。
3. 例如,《歡迎來到平行世界》教導孩子們接受差異,擁有包容心;《再見,我的機器人替身》則告訴孩子們要珍視友誼;《撿到一隻透明犬》鼓勵孩子們保持善意和責任心;《夢境救援行動》教導孩子們勇敢面對挫折;《改變未來的秘密任務》幫助孩子們建立自我認同;《拯救懶洋洋星球》則鼓勵孩子們挑戰極限。
4. 這些書籍不僅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也讓家長們放心。在出版前,我們已經邀請了眾多讀者進行試讀,他們的反饋都非常積極。
5. 一位來自南京的小讀者表示:「《拯救懶洋洋星球》以第一人稱講述,讓人感覺像是親耳聽到故事一樣生動。故事關於挑戰,讓我聯想到學校的考試和比賽,讀來令人緊張。結局出奇制勝,是一個充滿愛的拯救世界的故事。」
6. 另一位小讀者提到:「《再見,我的機器人替身》講述了小男孩和機器人的友情,讓我想到自己和朋友之間的關系,即使會有爭執但最終還是會和好。故事讓我認識到機器人也有感情,讀來感動不已。」
7. 來自長沙的大讀者回憶道:「小時候我總是憧憬未來,夢想著機器人能幫我完成所有事情。這套書讓我一口氣讀下去,彷彿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充滿了夢想和快樂。書中的故事遠比我想像的可愛,我真的很喜歡!」
8. 一位來自上海的家庭表示:「我和兒子一起讀了這套書,我們都喜歡得不得了。這是一本結合橋梁書、科幻書、人際交往書和生命教育書的作品,為孩子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體驗。」
9. 這套書不僅探索了宇宙和銀河等宏大主題,也展示了科幻的無限可能性。它是通往科幻世界的大門,對所有充滿好奇心的孩子開放,無需門檻,熱情歡迎。《歡迎來到平行世界》——歡迎來到科幻文學的世界!
B. 「孩子接觸科幻文學不能晚於10歲」,我用親身體驗告訴你為什麼
文 / 魔斯媽媽 育兒 實錄
一向溫和、內斂的兒子自從進了六年級,就開始變得有些叛逆和張揚。好像正常生活中的事物已經滿足不了他的思考,總會想一些有深度的話題,也很喜歡挑戰大人的權威。
前陣子,我和朋友談論一個觀點「評價孩子,要先說好話還是壞話?」我倆旁徵博引,什麼「阿倫森效應」、「增減效應」,說得不亦樂乎。兒子一直在旁邊拼樂高,突然來了一句:你們大人真復雜。這不就是「欲揚先抑」的道理嗎?
一次聊天,兒子聽我說看不懂《三體》,彷彿找到了我的痛點,很是有點小興奮。沒多久就從堂哥家借《三體》回來看。 老媽的「弱」,真的是激發兒子「強」的有力武器。 兒子的科幻熱情就此被激發了。
最近,朋友送了一套匯集30位世界級科幻小說名家作品的小說集《意外之外》,他竟然看得腦洞大開。於是我對孩子閱讀科幻文學這件事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科幻文學最大的價值莫過於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和對科學的熱愛。許多科學家和商業領袖都曾在不同場合表示, 少年時讀過的科幻作品極大地影響了後來的人生。
埃隆.馬斯克製造特斯拉、研究腦機互聯、把人類送上火星,就是他年少時科幻夢想的延續。甚至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位科幻小說家。還有扎克伯格、比爾蓋茨、貝佐斯、馬化騰、李彥宏、雷軍……一大波 科技 新貴都是科幻小說的忠實粉絲。
在激發孩子想像力這件事上,我從兒子身上也看到了科幻文學的神奇力量。
兒子喜歡畫畫。看完美國科幻作家弗雷德里克.布朗的《角斗場》,他根據文字的描述畫出了奧賽德人和人類戰斗的場景。
看完《意外之外:九條命》,兒子若有所思地跟我說,「媽媽,其實你可以換個方式寫 育兒 文。比如,你想告訴大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就編個故事。」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們開始使用機器人照顧小孩。給小孩做飯、打掃衛生,甚至教小孩寫作業,都可以寫進程序里,機器人看起來無所不能。一開始,人們都覺得很好,這簡直是 社會 的巨大進步……
但是100年過去了,人類發現孤僻的人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冷漠,不懂得包容和理解。結果那些原本最發達的國家,因為不懂得合作,經濟越來越衰敗。國家之間的戰爭也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國按下了核武器按鈕,世界大戰讓人們終於開始反省自己的錯誤。
300年後,人類 社會 沒有手機,生產手機就是犯法。大人想生小孩得接受培訓,考試合格了才能生小孩。還有,不允許加班。員工加班老闆會坐牢,家長下班就回家陪小孩……
我聽了相當驚訝!這腦洞開的,教育部應該選你去當改革顧問。哈哈。
在基於對現實的理解與思考之上,建立起一個新奇而陌生的世界。我想這就是科幻小說的魅力所在吧!
最近兒子的小叛逆,還有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讓我意識到:孩子的思考力已經在不可遏制的快速發展之中。作為父母,應該適時提供一些資源和引導,匹配孩子的成長訴求。
我深表認同,建議十幾歲孩子的父母重視科幻文學對孩子的積極影響。好的科幻文學,其價值遠遠不止激發想像力那麼簡單。
——選自美國科幻作家伊麗莎白.貝爾的《潮痕》,2008年雨果獎作品
——選自英國科幻作家伊恩.沃森的《星夜》
這些文字是不是看起來很優美?大師級的科幻作家,不僅想像力超群,科學知識淵博,還有非常深厚的文字功底。學校里老師總讓學生收集好詞好句。其實,讀大師級的科幻作品,隨處可見好詞好句。
未來的故事裡,蘊藏著對現實 社會 的反思。
就好像《三體》通過與外星文明的碰撞,揭露人性的善良與丑惡一樣,你會發現科幻小說里講述的人和事,往往反映的是對當下 社會 倫理道德觀的反思,引發人們思考人類的生存與 探索 , 科技 的進步與危害,個人的成長與抉擇。
關於這一點,我也很有感觸。兒子最近就對「機器人越來越高級,人類生存空間會不會越來越小」這個話題很感興趣。這陣子每到晚飯後,經常找我和他爸用「奇葩說」的方式思辨一番。
我一位朋友的兒子是一個超級科幻迷。她跟我提起諸多看科幻書的好處。其中有一點,我印象特別深刻。
她說科幻書是她兒子的「減壓利器」。有時候學業壓力大,遇到煩心事,兒子看點科幻小說或者雜志,很快就能放鬆心情。因為把自己置身於小說中那個更大的世界,會感覺現實中的紛紛擾擾那都不是個事。視野會變得更加開闊,心胸也更加寬廣。
閱讀科幻小說,還有一些現實意義的好處。比如,很契合當下的應試需求。
近些年來,中學語文的閱讀理解題和作文選題經常會出現科幻元素。郝景芳的《乾坤與亞力》被選入2019年高中畢業語文測試(全國卷)的閱讀理解材料;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微紀元》還被選入高考閱讀理解題;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 展望2035,給未來寫一封信 。
科技 強國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而科幻小說在幫助孩子形成科學思維、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 探索 精神上,有著巨大的價值。所以讀科幻,不僅能解決語文的應試問題,更有利於數學、物理、地理等諸多理科學習。
一點 育兒 心得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用。
C. 找一部在《科幻世界》雜志上看過的小說
科幻世界 2000年11期《母親》——作者郝微
應該就是你要找的
講的是特里普文明——地球飛船降落到特里普星球,在該星球聖地墓地發現了阿莎聖母的書,從而解讀出這個奇特的文明,
特里普一直是一個缺少水源的星球,僅有的濕潤地帶分別位於星球的南北兩極。每當春暖花開,世界一派生機,溫暖的陽光哺育了無數的生命,也包括特里普人的祖先。
但是冬季很快來臨。失去了陽光的照耀,極地一片黑暗。大地冰封成一片白色的世界,再也找不到任何食物。特里普人的祖先也因此而斷絕了生活的來源,於是只好遷徙,全體從星球的一端遷徙到另一端,只為了追逐那曾經帶來了無限生機的陽光。
周而復始的長途跋涉固然錘煉出了特里普人堅強不屈的性格,但同時也產生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剛出生的小特里普人實在是太柔弱了,他們完全承受不了漫長的征途。而
成年的特里普人又沒有辦法停留在他們身邊,給他們以足夠的保護,因為如果不能及時趕到濕潤地區的話,整個的特里普種群都有滅絕的危險。
於是這樣的重負自然落在了母親們的身上。每當秋風初起的時候,大隊的特里普人一齊出發,卻獨獨留下了懷孕待產的母親們。當嚴寒把一切都封鎖,她們躲進早就掘好的
洞穴里苟延殘喘。嚴酷的氣候斷絕了一切食物的來源,她們只能用自己的血肉喂養特里普種族的未來!
當肆虐夠了的寒冬意興闌珊地離開,當陽光重新開始照耀大地的時候,這些可敬的母親紛紛抱著自己的孩子化成的蛹,在希望中停止了呼吸。直到大隊的特里普人重新回到
這里的時候,小特里普人才一個接著一個地破蛹而出,在父兄們有力的大螯保護下迅速成長。這樣,當下一個冬天到來的時候,遷徙的隊伍中就又多了一批雀躍著的鮮活的生命
。 特里普人的祖先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下來並且逐漸走進了文明的時代。雖然早在上千年以前特里普人就已經逐漸擺脫了這種顛沛流離的生活,但是進化的烙印並不
是那麼容易消除的,於是特里普文明依舊在一代又一代母親鮮血的滋養下繼續發展。
特里普社會給女性以崇高的地位,因為只有靠了她們的犧牲,文明才得以繼續,種族才得以存在。特里普的女人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因為沒有誰認為在一個註定要在壯年
就將結束的生命上投入大量的資源是一件明智的事情。這就是歷史,現實的歷史,殘酷的歷史!
D. 科幻小說200字左右,要自己寫的.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地下時代
觀察者
父親對我說:「我們的世界上面還有一個世界,人類曾經在那兒生活過。」
我則反駁他:「我們頭頂上盡是些管道,哪有什麼另一個世界啊?」
父親笑笑,用他的大手輕輕拍拍我的頭頂:「總有一天,你會知道的。」
後來,那一天終於來了。
上面的世界
我一直不知道父親是做什麼工作的。一個月三十天,有二十九天他不在家。並且,他從未對我和母親說過他做的是什麼工作。可在我十三歲生日那天早上,他突然決定帶我去他工作的地方看看。我們坐上家裡那輛二手氫動力車,向城東的一座通天塔駛去。
通天塔,看名字就知道它是很高的建築物。我家所在的城市呈一個等邊三角形的形狀,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上就矗立著三座通天塔。普通的樓房最多隻有三十米的高度,而通天塔的高度足足是這些樓房的十倍。
每個城市都有通天塔,但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不知道它是用來做什麼的。
進入通天塔後,老爸未作停留,而是帶著我走向一部電梯。這是一部高速電梯,三百米高的通天塔從頂層到底層,只需十秒。可這次電梯旅行顯然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圍——電梯從啟動到停止,中間足足運行了兩分多鍾!
父親像是沒看見我困惑的表情。電梯門一打開,他就走了出去。我還在被電梯的問題困擾著,站在原地沒動,直到父親催了一句,我才跟出去。
身後的電梯門無聲地關上,把我和父親丟在一個黑暗的世界中。等眼鏡適應這種黑暗之後,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正處在一個虛擬現實游戲之中。
我們腳下仍是堅實的土地,但踩在上面的感覺與踩在城中平整路面上的感覺完全不同。天空是黑暗的,但又不是完全黑暗的——在黑色的大背景上,有無數發光的白點在忽隱忽現,它們發出的光,讓這個世界在我眼中從黑暗變成朦朧。
最令我不可理解的,是我們腳下的陸地很小,陸地周圍則全是液體。這些液體輕輕拍打著這塊小陸地的同時,還倒映著天空的景象。液體似乎向外無限延伸,在世界的盡頭與天空相接。
神秘的陸地,神秘的天空,神秘的液體,共同構成眼前神秘的世界。
接著,父親開始向我介紹這個世界:「腳下踩的不是土地,而是幾乎被淹沒的富納富提環礁中的法塔托島;天空呈現黑色,是因為太陽現在在地球的另一邊,那些白點則是遙遠光年外像太陽一樣的巨大恆星;周圍的巨量液體叫做太平洋,它是地球上最大的大洋……
這些概念我沒有全部理解,但有一句話我卻記住了:
「孩子,我們住在太平洋的下面。」
大遷移
天亮之後,我們坐上一艘可以自動駕駛的太陽能遊艇,前往父親真正的工作地點——澳大利亞大陸。
我們的遊艇從吐瓦魯群島出發,三個小時後到達索羅門群島,再三個半小時後穿越珊瑚海。後來我們又穿過托雷斯海峽、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由金灣進入菲茨羅伊河,在一個叫利弗林加的城市登陸,這又花了六個小時。最後,父親開著一輛比自己家裡的車還舊的太陽-氫雙動力汽車,帶著我向大沙沙漠駛去。
「孩子,我要告訴你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本來不應該告訴你的。但考慮到以後你會接我的班,什麼時候告訴你就顯得不重要了。」父親把車保持在自動駕駛模式上,轉過頭來和我說話。
「到底是什麼樣的事情以至於不能告訴我?」
「你還記得我以前和你說過『我們的世界上面還有一個世界』吧?」
「記得。」雖然這句話是父親幾年前說的,但我還記憶猶新。
「那好,我再問你,當時你相信這句話嗎?」
我想了想,回答:「我那時好像反駁你的。「
「那你現在相信了吧。」
「當然。」
「那麼,全人類知道這件事後會怎麼樣?『
我思考了一會兒,然後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你是說,人們不知道『我們的世界上面還有一個世界』?」
父親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而是講了一段歷史:
「2142年,人類科技已經發展到一個多世紀前科幻小說里描寫的那種水平,但與之相伴的便是環境的極度惡化,冰川融化、臭氧層空洞之類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人們無法正常生活,
「人們急於尋找一個新的生活環境,有人提出移民外星,可天文學家們說目前還未找到可供生命繁衍的行星……社會開始混亂,世界各個地區都出現了規模不等的武裝沖突。就在這些武裝沖突快要演變成世界大戰之時,聯合國出台了《遷移法案》,
「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之後,就有環境學家提出了建造地下城市的設想,但對於那時的科技來說,這只能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這一構想就被忽略了。直到133年之後,聯合國看著緊張的世界形勢,才將這一偉大的構思變成現實,
「人類花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建造了第一批地下城市,各國元首、重要人物和富豪們首先搬了下去……又過了五百年,當時活著的人們全都離開地面,這時,聯合國實施了《遷移法案》里的最後一條『為保護地球環境,自全人類遷入地下之日起,封鎖一切地面消息,除工作人員之外,禁止任何人前往地面。同時,禁止工作人員向地下人透露任何地上信息。』
到了後來,科學研究活動都停止了,藝術也接近消亡,學校里教的東西完全不涉及地面上才能看到的東西……人們無知到了極點,卻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
「這一封鎖,就是半個世紀。」
文明的末日
「這么說,老爸你也是『工作人員』?」
「沒錯……好了我們到了。「
一座巨大的塔式太陽能熱電站正在慢慢接近我們。
下車後,父親指著那座發電站對我說:「為了保證地下城的能源供應,人們在地上建了許多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站——像這樣的太陽電站,整個大沙沙漠里就有五十座,而整個澳大利亞西部幾乎都是沙漠。我的工作就是在地下中控室里監測它們的狀態,如果出現問題,就要及時去檢修……你以後也要干這個,《遷移法案》規定『工作人員』是世代繼承的。」
「這和人類文明的末日有什麼關系?」
「你覺得,地上現在可以住人嗎?」
「根據沿途所見,只要人們只要不搞出什麼大的污染,地上要比地下好多了。」
「可《遷移法案》仍然有效,人們仍然要在地下的牢獄中無知地過下去。」
「……」
「人類,幾乎要把自己的文明遺忘了,真不知道遷移到地下到底是人類文明的新生還是終結。」
2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