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新石頭記科幻小說

新石頭記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1-10-30 14:00:05

⑴ 未來,我們還能找到真正的紅樓夢後四十回嗎

紅樓夢的讀者們在細讀過前八十回之後,再讀後面的四十回,就會覺得食之無味如同雞肋。

不知道當今的年輕人或者是學生,會不會再去讀這本四大名著之一的巨作,在科幻題材,洪荒類與架空類小說走紅之後,這類傳統意義上的名著似乎並沒有受到年輕一代的青睞。更多的年輕人,尤其是女性的讀者,似乎更願意看耽美向的小說,而博大精深的名著似乎無法引起共鳴。也許在當下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過快的背景下,年輕人急於找尋解壓和舒緩的渠道,快餐類小說填補了空白。

但如果真的細讀過紅樓夢,就真的會很想要知道曹雪芹筆下的後四十回到底講了些什麼。

當步入中年後,重新再來讀這本名著,會收獲不同的感悟,也再一次驚嘆曹先生的學識。

⑵ 《新石頭記》最新txt全集下載

新石頭記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新石頭記
作者:起名未遂
引子
更新時間2007-9-1 16:15:00 字數:1643
一隻落單的螞蟻在一個不知名的廢墟上漫無目的的爬行。一隻毫不起眼的螞蟻,即使死了也減輕不了地球負擔的那種生物。
「呼隆……」螞蟻踩空了一腳。
「呼隆隆……」
腳下的那塊人類指甲大小的石頭顯然是引起了連鎖反應,無數大小不一的石頭順勢毫不留情的砸向可憐的螞蟻,很快,這里就變成了一座小山。倘若旁邊有一個大一點視野的生物,
不經意間就可以看出這些石頭的不同之處,每一塊石頭竟然都散發著七彩霞暈。
這是到底什麼地方?
但螞蟻看不到這一切。它只感覺到眼前一黑……
螞蟻拚命掙扎著,想離開這個鬼地方。按理說憑螞蟻的本事,在地下挖個洞出來應該是不算難事,畢竟螞蟻是統治了地下數億年的王者,能以毫末之軀硬抗比自身體重大四百多倍的物體,無愧於王者的桂冠。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螞蟻擁有人類的體重的話,那麼它要從人類手中接管統治權是輕而易舉的。
但螞蟻無論如何也爬不出這個大黑坑,那種感覺就像是最近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彙——黑煤窯!
對,就是黑煤窯!螞蟻倒吸了一口冷氣,拱著腰在黑色的巷道中亂抓一通,黑色充斥著整個世界,眼前卻不見一點反應。
時間,在這個黑色的世界唯一可以流動的東西,肆虐蔓延著。
螞蟻的記憶漸漸停留……
對螞蟻來說,這個伸手不見——六指的世界,毫無留戀可言,它多希望能在一個明媚……
請採納

⑶ 新石頭記的介紹

《新石頭記OL》是一款仙俠類的回合制網游作品,由逸海情天自主研發與運營。其以中國獨有的仙俠文化為底蘊,通過延續經典文學著作《紅樓夢》的人物關系和情感要素,架構出傳統文化與仙俠文化相融的「新紅樓」世界。

⑷ 關於中國科幻小說發展簡史

擁有幻想一直是人類最美好的、不同於其他生物的特質之一。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幻想過自己的未來,並為之奮斗,為之陶醉。當然其中有一些在今天看來是虛無飄渺的空想,但當幻想與科學聯繫到一起時,誰又能保證它們不會成為現實呢?

透過小說形式的探討,科幻創作可以加深我們對人、科技、社會、自然等相互關系的了解。在科技正在沖擊著人類每一活動領域的今天,這種了解無疑是急切和必需的。科幻小說就是人類幻想與科學的完美結合,它將科學技術巧妙地溶入引人的故事情節之中,令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激發對科學技術的濃厚興趣。

談到科幻小說(ScienceFiction),我們不能不說及它的發展歷史。世界科幻的發展著文甚多,筆者無需贅言。而回首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恰已百年。在這百年發展過程中,我們通常把1949年以前的近五十年稱作中國科幻小說的萌芽期。在這半個世紀期間,中國科幻小說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不過,那段歷史由於年代久遠,許多事情不為普通科幻愛好者所知。筆者現將收集到的資料整理出來,與大家共享。

簡單地說,中國現代科幻文學的發展是以翻譯西方(包括日本)的科幻小說拉開序幕的。

1900年,中國世文社出版了由逸儒翻譯、秀玉筆記的《八十日環游記》(即《八十天環游地球》法~儒勒·凡爾納),這是目前有史可查的中國發行的第一部科幻小說作品。

1902年,盧藉東譯意、紅溪生(真實姓名不可考)潤文翻譯了《海底旅行》(即《海底兩萬里》法~儒勒·凡爾納),發表於1902年1期至1905年6期(1902年11月14日——1905年7月)的《新小說》雜志上,但只有21回,未完。

同年11月,飲冰子(梁啟超)翻譯了《世界末日記》,在《新小說》1902年1期(1902年11月14日)發表。

1903年,飲冰子(梁啟超)和披發生(羅孝高)合作編譯並縮寫了《十五小豪傑》(即《兩年假期》法~儒勒·凡爾納),分十八回連載在《壬寅新民報》上。這部小說轉譯於森田思軒的日文版;對原著進行了較大的壓縮,大約刪減了四分之三的篇幅。並使用章回體結構。其中飲冰子譯前十回,披發生譯後八回。

同年5月,楊德森翻譯了《夢游二十一世紀》(荷蘭~達愛斯克洛提斯),最初發表於《綉像小說》1903年1期至1903年4期(1903年5月29日——1903年7月9日),後作為說部叢書的一種出版。

同年6月,包天笑翻譯《鐵世界》(法~儒勒·凡爾納),由文明書局出版。

同年10月,魯迅先生將井上勤由英文版翻譯的日文版《月世界旅行》轉譯成中文版《月界旅行》(即《從地球到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日本東京進化社出版,但本書的作者被誤署為美國的培倫並且結構改為章回體。在此書序言中魯迅指出:「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將科幻小說對中國的意義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出來。

此月,東莞方慶周譯述、我佛山人衍義、知新主人評點的《電術奇談》(即《催眠術》日~菊池幽芳)在《新小說》上連載,共24回。

同年,佚名翻譯《空中旅行記》(即《氣球上的五星期》法~儒勒·凡爾納)。

大量的外國科幻作品湧入中國給中國科幻的發展注入了養分。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的,當時改良主義的變法運動方興未艾,維新志士們認為小說可以使民開化,以梁啟超為先導為小說爭得了正宗文學的地位。而介紹新意識、新思潮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翻譯。並且洋務和頻繁外交以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都使得大量外交人才被培養出來;譯書局和印刷廠的廣為開設、報刊期刊的大量出現都極大地豐富了翻譯作品的陣地。當然翻譯科幻作品的大量出版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需要的是中國自己的原創科幻小說。同時,正是因為翻譯作品的引入,使得中國原創科幻小說也深受西方作品的影響。

於是,1904年3月,這應該是中國科幻迷永遠記住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中國科幻史上的第一篇原創科幻小說誕生了。荒江釣叟(真實姓名不可考,很是遺憾!)在《綉像小說》雜志的1904年21期—24期、26期—40期,1905年42期、59期-62期(1904年3月——1905年11月)上連載了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共35回,13萬余字,但沒有結束。小說記述了一個叫龍孟華的人殺人避禍逃至南洋。在那裡龍孟華遇到了架氣球探險的日本人玉太郎。於是,龍孟華展開了他的氣球之旅,從南洋飛至紐約,途中游歷了月球。

同年7月,日本的井上勤翻譯了《環游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

同年,海天獨嘯子創作了《女媧石》,分別於1904年和1905年由東亞編輯局出版了甲卷和乙卷,但兩卷只包括16回,並沒有終結。

1905年,周桂笙翻譯《環游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

同年4月,奚若翻譯《秘密海島》(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小說林社出版。

同年6月,另一篇優秀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問世了。東海覺我(徐念慈)通過上海小說林出版社出版了《新法螺先生譚》。這本書由三篇小說構成:《法螺先生譚》、《法螺先生續譚》和《新法螺先生譚》。前兩篇是吳門天笑生(真實姓名不可考)從日本岩谷小波的德文日譯版轉譯的,原著者不詳。而《新法螺先生譚》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全文13000字,主要寫一名為新法螺的人御風而起,周遊了月球、水星、金星,最後返回地球的故事。徐念慈先生創辦了《新舞台》雜志,刊載了大量科幻小說,他曾說過,「小說之進步,而使普通社會,亦敦促而進步。」在此後不久,中國便陸續出現了二十多篇科幻小說。

同年7月,東海覺我翻譯了《黑行星》(即《世界的終結》美~西蒙·紐卡姆),由上海小說林社發行。15章的《幻想翼》(美~愛克乃斯格平)在《綉像小說》1905年53期至55期上連載。

同年8月,老少年在《南方報》(1905年8月21日——1905年11月29日)上連載了11回的小說《新石頭記》,包含有科幻的成分在其中。

同年,索子(魯迅)翻譯了《造人術》(美~路易斯·托侖),在《女子世界》1905年4、5合刊上發表。

1906年,之江索士(魯迅)翻譯的在《浙江潮》雜志上連載的《地的旅行》(即《地心游記》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普及書局發行。同樣,這本書的作者也屬錯了,標為英國的威男;結構仍為章回體,分為12回。

同年,蕭然郁生創作《烏托邦游記》在《月月小說》1906年1、2期上刊載,只有四回並沒有完結,小說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

1903~1906年間,日本科幻作家押川春浪的《空中飛艇》、《新舞台》、《秘密電光艇》、《白雲塔》、《千年後之世界》等作品被陸續翻譯成中文;其中《空中飛艇》由海天獨嘯子翻譯(1903年,明權社)、《新舞台》由徐念慈翻譯(1904年)、《秘密電光艇》由金石和褚嘉猷合譯(1906年4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1907年2月,陳鴻璧翻譯的25章《電冠》(英~佳漢)在1907年1期至1908年8期(1907年2月——1908年1月)的《小說林》上發表。周桂笙翻譯的《飛訪木星》在《月月小說》1907年5期(1907年2月27日)發表。

同年11月,周桂笙翻譯的《倫敦新世界》在《月月小說》1907年10期(1907年11月20日)上發表。

1908年1月,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翻譯了《新飛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共35章。

同年2月,吳趼人創作了《光緒萬年》,發表在《月月小說》1908年13期(1908年2月8日)上,體現了一定的反帝、反封建思想。這篇小說被標為「理想科學語言諷刺詼諧小說」。

同年4月,《易形奇術》(英~斯蒂芬森)被翻譯出版,共10章。

同年8月,天笑(包天笑)的《世界末日記》在《月月小說》1908年19期(1908年8月)上發表。

同年10月,吳趼人以我佛山人的筆名創作了40回的《繪圖新石頭記》,由上海改良小說社發行了單行本。笑(包天笑)在《月月小說》1908年21期(1908年10月)上發表《空中戰爭未來記》。同期的《月月小說》上還發表了闓異的《介紹良醫》。

同年,肝若創作了《飛行之怪物》,此文抨擊了支那外務大臣包媚骨以退讓討洋人歡心,表達了對腐敗的清政府的無比憎恨;碧荷館主人的《新紀元》由上海小說林社出版,20回未完。

1909年,無名氏創作《機器妻》,是一篇挺清新的小說。

同年,陸士諤的《新野叟曝言》由上海改良小說社出版,共20回。

同年10月,高陽氏不才子(許指嚴)的《電世界》在《小說時報》1909年1期(1909年10月14日)上發表,共16回。

1911年6月,心一翻譯了《黑暗世界》,在《小說時報》1911年10期(1911年6月11日)上發表。

1912年6月,《小說月報》(1912:3:3)上刊載了《秘密室》。

1915年,李薇復翻譯出了《洪荒島獸記》(即《失落的世界》英~阿·柯南道爾)。

1917年9月,《小說月報》(1917:8:9)上刊載了《科學的隱形術》。

同年,茅盾先生翻譯了《三百年後孵化卵》(即《巨鳥島》英~H·G·威爾斯),分三次連載於《學生》雜志。

1918年6月,《小說月報》(1918:9:6)上刊載了《不可思議》。

1923年1月,勁風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說世界》第一卷第一期上刊登了《十年後的中國》,是對帝國主義暴行的痛恨的一種反映。

1932年8月,《現代》雜志開始連載老舍先生的《貓城記》,次年載畢,並由現代書局發行了單行本,共約十一萬字。《貓城記》寫了「我」流落到火星後在貓國的種種奇遇。作者藉助於幻想,辛辣地諷刺了當時的社會,有著很深的思想內涵。

1934年陳望道在上海創辦了《太白》半月刊,「以反映社會現實,並使科學及歷史與文藝相結合的刊物」,特辟「科學小品」一欄,每期皆有科學小品創作,希冀以小品文形式來普及科學,至1935年停刊止,共出版24期,合計發表66篇。

1940年,顧均正先生將其發表於《科學趣味》雜志的科幻小說選出三篇編入《和平的夢》科幻小說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本集子含有《和平的夢》、《在北極底下》和《倫敦奇疫》。當時中國抗戰烽火正烈,世界大戰的危險也正在逼近,顧均正的上述作品均能夠及時反應時代特點。同年,在《科學趣味》1940年第二卷1、2、4、5、6期上還連載了顧先生的《性變》。

同年,施洛英譯述了《兩年假期》(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啟明書局出版。

1942年2月,許地山先生在《大風》半月刊發表了《鐵魚的鰓》,這篇小說以潛水艇中的氧氣提取裝置為科幻創意,通過對一名科學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舊社會科學家報國無門的悲慘處境。

同年,王晉翻譯了《老朱漫遊物理世界》(即《湯普金斯先生奇遇記》美~G·蓋莫夫)。

中國科幻小說發展是從翻譯外國優秀科幻小說開始的,這符合發展的規律。許多當時世界上有名的科幻作家的作品均不同程度的被譯成中文,如: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押川春浪、瑪莉·雪萊等等;尤其是儒勒·凡爾納的作品被翻譯的最多,這也使得人們一提到科幻小說總是會先想到他。

這些西方優秀作品的傳入,使得中國科幻從中汲取了許多養分,再加上眾多第一流的文學名家對科幻小說的推崇和倡導(魯迅、梁啟超、徐念慈、茅盾、老舍……),因此,當中國自己的科幻小說出現時,起點並不低,時間也不算很晚。但由於客觀歷史條件所致(如政治環境、人文環境、科學氛圍、國民整體素質等),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原創科幻小說的數量並不太多。科幻小說的作者也大多是偶然而為之,屬於個人行為,並沒有出現專業的科幻小說作家,因此科幻文藝的規模還不大。

縱觀這50年中國科幻的發展,我們可以大致的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晚清時期,二是民國初至建國。這兩個階段的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既有其共性,也有很大的不同。

晚清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政治上處於上升期,這種上升表現的一個方面就是企圖使中國人民有近代科學的概念。其科幻小說創作或翻譯的題材大多集中在科學救國的呼籲、民族意識的覺醒、政治改革的寄託和女權思想的促發等方面。魯迅就曾經說過,「導中國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這便是一種進化論思想的體現,借科幻小說以激勵人們奮斗、進取、圖強,最終改良社會。正是由於這個思想,此時的科幻小說大多還是以傳授觀念為主,而且科幻小說作家也並不是真正的科學工作者或者說是職業科幻小說作者,所以大多作品都是作者從大眾媒體獲得一些科學術語或者粗淺介紹,並引此薄弱的科學知識作為科幻推理的依據;這就導致這個時期的科幻作品往往是對科技成就的直接幻想,迴避了科學原理的說明,甚且還虛構出一些科學理論作為個人科幻推理的基礎。

進入民國時期直至建國,中國的科幻小說的創作環境沒有什麼突破性的改善,科幻小說的創作也還是屬於偶然的個人行為。五四時期所倡導的「科學」思潮,雖然未能直接促進科幻小說的發展,卻為中國的科學文藝創作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社會基礎,至三十年代起,各種科學文藝形式開始嘗試創作,科幻小說也展現了新的風貌,濃厚的西化色彩與嚴謹的科幻態度成為這個階段科幻小說的特徵之一。政治改革的寄託、民族意識的覺醒、封建迷信的破除、科學運用的反思等等題材也大量被體現。在這期間,抗戰與內戰延阻了科幻小說的發展,直到三四十年代,隨著科學環境的成熟,以顧均正為代表的一些作家擁有了更扎實的科學素養,在科幻創作中無論是科學原理還是科學推理都更加准確合理、嚴謹詳實。

顧均正曾經強調「尤其是科學小說中的那種空想成份怎樣不被誤解,實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這是中國首次對如何進行科幻構思發出了呼籲,從某種程度上承認了科學幻想的存在價值。這段時期,人們賦予科幻小說的科普目的仍沒改變,並沒有分辨出科幻小說與科普讀物的差異,沒有真正認識到科幻小說的文學性。

不管怎樣,中國早期科幻小說的發展受西方科幻小說的影響很大。例如《月球殖民地小說》模仿了《氣球上的五星期》,《和平的夢》近於凡爾納的風格、《貓城記》則威爾斯的意味很重、《新法螺先生譚》更是連名字都承繼了《法螺先生譚》。

中國早期科幻小說的代表作有:《月球殖民地小說》、《貓城記》、《和平的夢》、《鐵魚的鰓》等。

⑸ 新石頭記的小說

光緒三十四(1908)年十月上海改良小說社單行本。四十回。作者:署「老少年撰」,老少年即吳趼人。吳趼人,名沃堯,字小允,又字繭人,後改字趼人,廣東南海佛山鎮人。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生(1866年5月29日)生於北京祖父寓所,三歲,祖父亡故,隨父母奉喪南歸。十七歲喪父,十八歲被生計所迫,至上海謀事。光緖廿三(1897)年至廿八年,主持上海各小報筆政。從光緖廿九年起,致力小說創作,進入其文學生涯的黃金時代。宣統二年九月十九日(1910年10月21日)卒於滬寓。內容:續《紅樓夢》故事。
《新石頭記》最初標為「社會小說」,後又改標為「理想小說」的晚清長篇科幻小說《新石頭記》。當時,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紅樓夢》續作,遺憾的是,它們大都「託言林黛玉復生,寫不盡的兒女私情」,甚至眾女共事一夫,家族興旺,皇恩浩盪,蘭桂齊芳之類。而《新石頭記》與此迥然不同,承繼了《石頭記》的迷幻時空框架,小說中,賈寶玉在1901年復活,到上海、南京、北京、武漢等地游歷,目睹了大量火車,輪船,電燈等電氣化的新事物,甚至乘坐潛水艇由太平洋到大西洋,由南極到北極繞地球一周,為高度發達的西方科技文明所震撼,並自信將來有一天中國也能製造這些東西。對於這部在文學史上占據一席之地的小說,通常的評價是說它集中反映了作者對烏托邦式的社會和國家制度模式的嚮往,但我認為它的另一重價值在於它的科幻色彩與遠邁常人的想像力,如飛車,電炮,潛艇等,放到今天猶能給人遐想,而這一點,應該與吳趼人當年在江南製造局的經歷有莫大關系——冥冥中命運的安排,確實有令人難以深究之處。

⑹ 《新石頭記》是誰寫的

吳趼人
清代譴責小說家吳趼人 ( 1867-1910 年)字小允,又字繭人,後改趼人。 廣東南海(廣州)人,號沃堯因居佛山鎮,自稱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說家. 活躍在清代文學時期, 代表作品: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痛史》《九命奇冤》等。

⑺ 哪裡有南武野蠻《新石頭記》的電子書

http://www.ccler.com/hlm/15/

⑻ 請問中國正規意義上最早的第一部小說是哪一部最佳答案我加分

《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筆記體小說集,作者是南北朝宋的著名文學家劉義慶.

⑼ 清末教育變革中「傳統與西潮」關系的理解

話說賈寶玉在大荒山青埂峰下修煉多年後,某天忽然凡心一動,想酬補天之願,便重返人間,不料竟來到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目睹了種種黑暗腐朽、歷經一番劫難後,寶玉偶然闖入了一處「文明境界」。在這個美麗的新世界裡,他乘著飛車翱翔天際,坐著潛艇暢游海底,見證了一個科技昌明、道德完備、千古未有的烏托邦盛世。這個異想天開的故事出自晚清著名小說家吳趼人的《新石頭記》(一九〇八)。

吳趼人

吳趼人(1866-1910),原名寶震,又名沃堯,廣東南海佛山鎮人。晚清著名小說家。出生於北京,曾祖吳榮光,曾任湖廣巡撫兼總督,是金石名家。父名升福,曾任江蘇候補巡檢。熱愛家鄉,自稱「我佛山人」。32歲(1897年)起投身及寫作,在上海先後創辦《采風報》,協辦《字林滬報》、《奇新報》、《寓言報》等。他的作品,除人們所熟知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外,還有《痛史》、《恨海》、《九命奇冤》、《發財秘訣》、《瞎編奇聞》、《糊塗世界》、《近十年之怪現狀》、《情變》等。

在吳氏海量的著作中,《新石頭記》尤為別致,用作者本人的話說,它「兼理想、科學、社會、政治而有之」,因此可視之為其一生寫作的綜合,為其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作品中描繪的魑魅魍魎橫行的黑暗世界增添了一抹可貴的亮色。就其系統性和豐富性而言,它也是晚清最重要的科幻小說之一,早已成為備受研究者關注的對象。

《紅樓夢》中,賈寶玉最終出了家,而在《新石頭記》里,他於1901年復活,到上海、南京、北京等地游歷,被大量的新鮮事物如火柴、輪船、點燈等所吸引,被崇洋媚外的風氣所詫異,愛國情結油然而生。在文章的後半部分,作者文鋒一轉,賈寶玉邁入文明鏡,走進一個烏托邦式的專制社會,飛天入海,由太平洋到大西洋、由南極到北極繞地球一周,為文明開化程度甚高的國度所震撼。

在《新石頭記》中,有一個細節易被以往的學者忽略:「文明境界」共有二百萬區,每區一百方里,分東、西、南、北、中五大部,每部統轄四十萬區,每十萬區用一字作為符識:禮、樂、文、章、忠、孝、廉、節等等。歷來的研究者都只關心這里的空間規劃和命名方式所體現的儒家理想,卻無人追問過:此地究竟有多大?

《新石頭記》內頁

根據1908年制定的營造尺庫平制定位表,一方里約為五百四十畝,一畝約為六點一四公畝。由此可知,「文明境界」的總面積當為六千六百萬平方公里,竟是今日中國陸地面積的六倍之多!更離奇的是,書中還有這樣的描述:「敝境每區只有一個醫院。本院所管的就是縱橫一百里的地方」,「這里是本區之西,水師學堂在海邊上,是本區之東,相去一百里呢」。按此敘述,每個區實際上應是縱橫各一百里的正方形,則此地總面積當有約六十六億平方公里,竟是地球表面積的十倍以上!在書中那些離奇宏大的科幻構想中,沒有一個能比這一巨型時空本身更令人吃驚的了。

吳趼人如何構想出這么一塊超限度的時空飛地呢?答案在第九回:和寶玉一樣穿越到晚清的薛蟠說,他曾見過一本書,「內中說的中國地方,足足有二萬萬方里」。早在戊戌年,康有為給皇帝的奏稿中就提到「中國二萬萬方里之地、四萬萬之民」,今天的人很容易知道這一數值與中國的實際面積相去甚遠,但在清末,種種時髦新知常對同一件事有著各不相同的說法。正是以這一被誤解的數據為基礎,「文明境界」建立了氣象恢弘的闊大空間,以供東方聖賢們施展抱負。

一位美國的研究者認為,「文明境界」正如烏托邦這一概念的字面意義所言,是個「烏有之地」,它恰好完美地疊加在清帝國的疆域上並網格化地分割,同時又明顯地告知讀者這並非現實中國。但是,「文明境界」既然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部,每部又由四十萬個均等的正方形組成,它就不可能完美地疊加在任何真實國家的地圖上。換言之,這是一種現代的理性方式對時空進行標准化處理又加以重組的結果,盡管這種規劃本身給尚不熟練的敘事者製造了不少麻煩。

在清末學習西方的風潮中,以「小說」來誘發人們對「科學」與「未來」的興趣漸成一種時髦,梁啟超、青年魯迅、包天笑等重要知識分子都曾譯介過包括凡爾納在內的外國科幻小說。晚清小說家對科技烏托邦或外太空殖民地的憧憬,亦在相當程度上受到了此類作品的啟發。

國人在一個多世紀前寫下的這些科學狂想,在今天讀來令人感慨。面對西學大潮,晚清的許多知識人既有熱切學習的渴望,又缺乏獲得系統教育的機會。以吳趼人為例,他「於學問門徑,亡所不窺」,並曾在江南製造局學習工作十四年,據說他還親自製造了一艘二尺左右的輪船,「駛行數里外,能自往復」。按理說,他對「西學」的理解當在同時代中國人的平均水準以上,正因此,他的困境更有代表性。他曾批評江南製造局所譯的西書有種種弊端:條理不慣、命名無定、義理不明等。更糟糕的是,當時的許多譯作是由西方人將原著口頭譯出,中國人再筆錄成文。「口譯西書之人,已非譯其專門之學,則其譯也,亦惟就書言書,就事論事而已。而筆述者,尤非其所素習,惟據口譯者之言以書之耳。如是而欲其條理貫通,義理明晰,蓋難乎為力矣。」結果是,「開卷茫然者十常八九」。這導致他雖信服於科學,但由於對這些知識的理解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結果造成了更多的困惑,只能靠冥想和臆測,「恨不能遇格致之家而一扣之」。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面臨千古未有之變局,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劇烈碰撞。在當時,面對西方列強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入侵,除少數先進的中國人,如魏源、林則徐、郭嵩燾等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口號外,大部分傳統士大夫由於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和時代的局限性,持守保守主義思想,對西方的認識模糊不清,更有與洋務派相斥的反洋務論者。

晚清社會究竟如何看待西學?哪些政治大佬支持洋務運動?李鴻章為什麼被稱為洋務運動一哥?在學習西方的熱潮中,取得了怎樣的成果?……想了解更多關於這些時代大人物們的掙扎和自強自救,請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由《中國經營報》旗下觸角音頻專欄攜手羽戈傾情打造的《知識與國運:從慈禧到袁世凱》系列講座。

羽戈首次發聲

邀你開啟一場以知識與新思想為視角的探索

羽戈,皖北人,82年生人。公開身份是知名青年學者、作家。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致力於政治學與中國近代史研究。自我標簽為不自由撰稿人、資深吃貨、職業奶爸。著有《百年孤影》、《豈有文章覺天下》、《帝王學的迷津:楊度與近代中國》等。

綜合澎湃、豆瓣、網路等。

熱點內容
穿越帶著空間古代種田小說下載 發布:2025-07-12 14:58:26 瀏覽:710
科幻小說如何吸引人 發布:2025-07-12 14:55:55 瀏覽:404
凡女仙葫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2 14:48:58 瀏覽:532
清穿有聲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12 14:17:14 瀏覽:6
武俠小說有哪些美女 發布:2025-07-12 14:17:05 瀏覽:611
男主大女主20歲左右的小說古代 發布:2025-07-12 14:12:22 瀏覽:849
都市春溯小說 發布:2025-07-12 13:55:01 瀏覽:212
小說頭像圖片現代言情 發布:2025-07-12 13:31:05 瀏覽:565
隱龍小說排行榜前10名 發布:2025-07-12 13:25:38 瀏覽:943
有什麼好看的穿越言情完結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2 13:25:03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