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所蘊含的科學精神
⑴ 關於科幻的疑問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科幻作品創作到今天為止,已然有了百餘年歷史。
然而自魯迅時代及其後七八十年時間里,科幻作品多以「普及科學知識」的面目出現,故而在非文學的功利性道路上愈行愈遠。毋庸置疑,科幻作品尤其是科幻小說總是具有相對強烈的科學啟蒙特質,故而在傳統主流文學創作領域乃至科幻作者本身,大都將它歸類到少年讀物一類。
直到1978年以後,以《珊瑚島上的死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科幻作品以及以童恩正、葉永烈、鄭文光、劉興詩為代表的科幻作者群體的涌現,幾乎可以稱作是中國科幻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
這個階段的科幻作品逐漸從少兒化向成人化轉變,同時其中的科學元素從最初以體現傳播和教育的功能為主的前台向著以設置背景為主的後台轉變。也即從非文學的尷尬地位開始向著大眾文學轉移。盡管這些作品更多的是借用科幻的外殼,本質上依舊是冒險或者警匪小說(如倪匡的衛斯理系列小說,科幻設置在其中不過是背景),但其中也不乏擁有真正科幻內涵的作品。以《珊瑚島上的死光》為例,死光作為一種道具,他小說本身起到相當大的情節推進作用。盡管小說本身的語言並沒有任何出眾之處,然而既然文章能夠在《人民文學》上發表並且被改編成電影就很能說明當時的社會主流已然認識到科幻小說這一游離於傳統文學類型之外的作品類型了。
如果科幻作品在當時能夠獲得與他同時進入中國主流文壇的現代主義作品同等的地位,那麼在當時以改革開放為背景,中西方在文化以及各種文化思潮的交流之下,科幻實現一次強而有力的走入主流文學市場,甚至開創一個中國式的「科幻黃金時代」也不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可以從八十年代末期到今日,《科幻世界》雜志的崛起上得到充分印證:目前該雜志作為一份實際上質量並不算太高的讀物,以平均三十萬份、最高四十萬份的月銷售量穩穩占據世界科幻歷史上科幻類雜志銷量第一的位置。這幾乎是六七十年代科幻作品在美國炙手可熱的時候,所有的科幻類刊物的月銷售量的總和。
自1979年開始,趙之、魯兵、甄朔南、陶世龍等科普作家以《中國青年報》「科普小議」專欄為陣地,對當時的主要科幻作者和作品進行了系統的批判。
1980年,錢學森在全國出版工作者會議上發表講話,表達了自己對科幻小說的反感。
1983年上半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在文學理論界中展開。科幻作品被定義為「精神污染」
1983年11月5日的《人民日報》在一篇評論文章中聲稱:「一些掛上『科學幻想』的招牌的東西已經在社會上流行起來,並已造成科學上和精神上的污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極少數科幻小說,已經超出談論『科學』的范疇,在政治上表現出不好的傾向。」[1]
與此同時,科幻文學是姓「科」還是姓「文」的爭論也被提上桌面。該問題所關心的是科幻到底是一種文學體裁,還是科普創作的一部分。當時,在第一線從事科幻創作的作者們,幾乎都認同科幻小說是一種文學樣式。而科普評論家、科學家和有關領導則判定科幻小說是科普創作的一部分。他們以此為出發點,要求科幻小說更多地圍繞著科學內容展開,壓縮其中情節、背景描寫、人物刻畫等文藝成份,實質上便是否定科幻小說的文學本質。
在現今回顧這一段歷史,搜尋這場爭辯的相關資料的時候,我們很快看到了讓人哭笑不得的一點:作為這樣一場咋政策上決定一種在國內現實存在,在國外正經歷著一場名為「賽伯朋克」革命的文體之生死存亡的討論,居然從來不曾有主流文學界人士介入。
故而以科幻作者和科學家、科普批評者、文學機構上的領導構成的爭論雙方所關注的焦點,從科幻小說中所設定或者預知的科學構想,到作品中反映的意識形態傾向性問題,進行了漫長而沒有任何意義的爭辯。
當時的科幻作者面臨著一個很尷尬的局面:他們大多是理科出身,對文學尤其是科幻文學的認識大多本身就沒有太深刻和獨到的見解;然而他們筆下所涉及的領域又往往並非他們自己所擅長的部分。故而面對著質問和批判,他們能夠進行回應的,往往是在那些遠離文學范疇、他們自己也不甚精通的各門類科學理論的詰問。同時,作為科學工作者,黨政機構的一次次審查給予他們的日常研究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當時科幻作者的「領頭羊」鄭文光突發腦溢血癱瘓,各大科幻期刊被勒令停業整頓。在這樣的背景下,幾乎所有的作者都選擇了妥協的方式。以撰寫科普作品出身,當時唯一的專業科幻作家葉永烈為例,1984年成為專業作家之後,不再進行科幻領域的創作,而是轉向紀實文學方面的寫作,算是為自己正了是作者而非科普工作者的名。
從1983年11月算起,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中國當時的所有科幻作品被徹底打上了「精神毒草」的標簽。各類科普雜志上不再發表科幻作品,圖書市場無論是國外的作品引進還是本土作家的創作,一切涉及科幻的原創性出版活動幾乎都被徹底停止。
其時,著名科幻理論家吳岩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感嘆:「現代科學精神在中國普羅大眾中從來就沒有生根。」
這一個階段,曾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科幻領域的斷裂期:沒有作品,沒有批評。彷彿從來就不存在這樣的事物。
在一片缺乏科學精神的土壤里,作為承接和融合了科學與幻想的科幻作品以及科幻作者大都是孤立無援的。而且以其內容的復雜性和思想的難以把握,它往往同時受到來自文學界和科學界兩方面的困難包圍。鑒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八十年代初期的這一批作者,在這兩重包夾之下,還多了一層無所不在的政治因素。
之後一直到90年代初期,隨著《科幻世界》的壯大,中國科幻才逐漸開始邁出回復元氣的步伐。但是在經歷了十幾年的潛伏期之後:「當七十年代末中國文化百廢待興時,科幻文學與主流文學一起復興,一起學習國外創作的先進經驗。但是當九十年代中國科幻再一次復興時,主流文學已經「經歷了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小說、先鋒小說、新寫實小說等一個又一個文學思潮,作家們的寫作水準越來越高,趨向成熟。科幻小說在這期間一直是一個零生產狀態。到了九十年代,當純文學將國外的各種文藝思潮操練了一遍,出現多元化格局的時候,剛剛復甦的中國科幻小說在審美和藝術水準上只能望其項背,有些科幻作品在藝術性上還不如八十年代的作品。」[2]
不過顯然,科幻作者和讀者大多有些理想主義的傾向。甚至於其中很有一部分人對科幻這一融合了科學與幻想的存在抱著類似於宗教精神的依戀和責任感。很多活躍在七八十年代的作者、讀者,以及在90年代之後為科幻之復興所吸引的評論者開始對科幻批評以及科幻理論研究方面進行學理性的研究。較為有代表性的有吳岩、星河、姚海軍等。
從此開始,中國科幻逐漸走向世界。《科幻世界》雜志社在1991年、1997年、2007年分別承辦了三次世界科幻(奇幻)大會。除了更多地吸引了一大批科幻讀者之外,它最為重要的功能是推進了科幻理論的發展。科幻,不僅僅是小說和電影。
縱觀中國科幻的百年發展歷程,總得說起來,大約有四次高峰。第一次是在世紀之初,科幻作為一種來自於西方,承載著「啟蒙」的大潮奔涌而來,不過它的發展很快就在民族運動當中消亡;第二次是在五十年代初期,那個時代的一切文學幾乎都伴隨著口號式的意識形態的束縛;第三次便是在文革結束,改革開放初期的興盛,然而本來應該是進入最為純粹發展階段的科幻作品,卻又一次地被政治所壓迫;第四次便是當下,落後於世界二十年的科幻,要解決的問題從來不只在於創作。
別處轉載希望對你有所啟發,謝謝
⑵ 閱讀科幻文學對培養青少年有什麼影響
科幻文學不論是什麼題材、內容,都是與人類的科學精神、科學理性、科學思維、科學預見、科學創造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閱讀科幻文學對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幫助他們建立科學的發展觀具有重要作用。
⑶ 舉例說說哪些情節能體現法布爾什麼科學精神哪些情節表現法布爾對昆蟲生命的尊
《昆蟲記》中體現法布爾科學精神的情節是:
1、昆蟲的毒液中,法布爾把自己當實驗品,體現了他肯為科學奉獻的精神。
2、法布爾為了探求毛蟲使人癢痛的毒素存在的位置,推翻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在表皮上的這種說法,不惜把自己作為實驗品,在自己的手臂上進行試驗,最終證明自己的猜想——毒素存在於毛蟲的血液和尿素中;法布爾細致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不顧危險捕捉黃蜂,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數據。
3、法布爾以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進行昆蟲觀察。
(3)科幻小說所蘊含的科學精神擴展閱讀: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昆蟲記》是描寫昆蟲生活的詩篇。
作為昆蟲學家,法布爾是嚴謹而細致的。他根據觀察得來的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將昆蟲鮮為人知的生活習性生動地揭示出來。《昆蟲記》是優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認的文學經典,筆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
⑷ 科幻小說都有哪些分類
正統科幻 Orthodox SF
字面意思是指有正統地位的、作為科幻主流的作品。具體含義一直未有定論。按諸葛恆的說法,是指體現科學精神、以對未來社會的理性關注和探索的科幻小說。
非正統科幻 Heterodox SF
不是正統科幻的科幻小說。
偽科幻 Pseudo SF
以科幻為一種調料、一種點綴(更常用的說法是「以科幻為畫皮」),主旨與科幻無關的科幻作品。常見類型有「科幻+愛情」「科幻+武俠」「科幻+偵探」「科幻+恐怖」等等。
畫皮 Mask (as SF), Disguise
在偽科幻中,科幻的主位僅僅是用來包裝故事情節,使之有更高的可讀性。這種作品中的科幻因素即稱為畫皮。
肥皂 Soap
語出smokering評論《科幻世界第六期:老車轍里的劉維佳以及肥皂》,比喻一些科幻小說中起鼓舞和撫慰(言傳身教)主人公作用的人物(通常為年輕女性)。
小資小說 Petty Bourgeoisie Novels
字面意義即小資產階級所喜讀的科幻小說,多半是以科幻為畫皮的愛情故事。
SF教 SFism
語出劉慈欣評論《SF教》,指科幻作家在描寫宇宙時所特有的對宇宙深深敬畏的感情。按劉慈欣的說法,SF教教義如下:
感受主的大,感受主的深,把這感覺寫出來,給那些忙碌的人看,讓他們和你有同樣的感受,讓他們也感受到主的大和深,那樣的話,你、那些忙碌的人、中國科幻,都有福了。
快餐科幻 Snack SF
語出諸葛恆評論《快餐科幻——評〈銀河浪族〉》,指像快餐一樣按一個模式大量製造、基本不具文學性或思想性的通俗科幻小說。
黃衛兵 Huang-Weibing, Yellow Guardsmen, Huang's Apologists
〔諧〕推崇黃易的科幻迷。
深層地下室 Deep-Seated Basement
語本星河評論《病中讀書》第二則標題,轉指衛斯理式的通俗系列科幻。
衛道士 Apologists
通常是指推崇正統科幻、為維護正統科幻的主流地位毫不退讓、與異見者針鋒相對的科幻迷。
索隱小說 Searching-Origin Novels
⑸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的關系400字作文
論科學幻想與科學發展的辯證關系
論文摘要:
科學幻想對科學發展有預言作用,推動作用;科學幻想與科學發展,兩者相輔相
成,相互影響;同時科幻作品能改變人的科學思維。因而科學需要豐富的想像力,敢於幻想。但是
科學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發現。科學需要腳踏實地,求真務實,講究科學精神。如果不講究科學
精神而盲目地信任科學幻想,將會誤入歧途,阻礙科學的發展,故在看待科學幻想時要用向前發
展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
科學幻想;科學發展;科學精神。
科學
:可理解為「人類已經找到的代表現實的真理知識內容」(即具體的科學知識)或
「科學真理的理論」(科學理論體系),也可能是「如何找到並區別稱為科學知識及科學理
論的方法」(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在後者中,可能也包含科學哲學。
科學的發展可概括為:一是給出新的解決問題方式;二是試圖更簡約地理解自然現象。
科學幻想就是依據科學技術上的新發現、新成就以及在這些基礎上可能達到的預見,用
幻想藝術的形式,表現科學技術遠景或者社會發展對人類影響。
例如一篇名叫《追趕太陽》的科幻小說。故事的情節是:一個月球考查隊發生了事故,
失去了能量。惟一倖存的女宇航員要等待地球的救援。但她必須在失去能量的條件下保持宇
航服的溫度。於是,她便用步行的方法「追趕太陽」,使自己在月球的「一天」內始終保持
在陽光下。這裡面的線索便是:由於月球重力小於地球,人可以憑借體力在一個月球日內環
繞月球一周。
這是將創意設置在天文學基礎上,
體現了人類對科學方法的人類活動之本質和重
要性的理解。
科學幻想與科學發展是緊密結合,其關系如下:
⑹ 科幻小說閃電蘊含什麼人文精神
哦,這部小說裡面含的人文精神就是人們所用的道德觀念,所拘束的行為
⑺ 科幻文學的意義
科幻文學具有科學性,前沿性,拓展性,幻想性等特點,俄裔名小說家納布可夫有句耐人尋味的名言:「科學離不開幻想,藝術離不開真實」,或許正是科幻藝術的最佳寫照。科幻為人們提供了幻想的平台,文學文化交流的平台。它為人們接受某些超自然現象做了思想准備——在讀過科幻的人們中更容易接受或理解新的現象或未知的事物。科幻之所以是科學與人的橋梁之一是因為它具有前瞻性。並且這前瞻性具有警世的作用--它關注現在又高於現在,從現在預言未來,從現在中思考遠古,思考未來,思考人類、生物乃至地球、太陽系甚至整個宇宙的未來!它的題材既有厚重又有活潑,形式多樣,無疑激發了人們的從童年時期就有的好奇心。它的深厚的思想性與思考性是人智慧的精華,思想的結晶。
⑻ 科幻文學的利弊體現在哪裡
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科學會對人類造成災難性後果。在科幻文學中不乏作家對人類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雙重理解與思考,有的甚至具有深刻的批判意識,反思科學究竟給人類帶來了什麼,是福音還是禍害?閱讀這一類科幻作品可以幫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確的、全面的科學發展觀與人文關懷、人文精神。
⑼ 蟬這篇課文有哪些體現了作者的科學精神
了解蟬的特點,把握蟬的習性;理解作者對昆蟲 的感情,感受文中蘊含的科學精神。
⑽ 《海底兩萬里》的科學趣味和科學精神
《海底兩萬里》將科學與幻想二者巧妙結合。作者可謂是將幻想發揮到了極致。凡爾納知識廣博,作品中的描述多有科學根據,因此他小說中的很多幻想如今已成為了現實。在文學的創造和想像中,凡爾納不僅啟發了讀者,也啟發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
這部科幻小說視野宏大,想像豐富,充滿著傳奇色彩,大海里的種種驚險奇遇和美妙壯觀的海底世界激發了我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自然世界的熱愛,而尼摩船長反抗壓迫的光輝正義形象也體現了社會正義感和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激發了我們內心的正義、勇敢、堅強的精神品質。
海底兩萬里特色:
《海底兩萬里》描繪的是人們在大海里的種種驚險奇遇。潛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時而險象叢生、千鈞一發,時而景色優美、令人陶醉。美妙壯觀的海底世界充滿了異國情調和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體現了人類自古以來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夢想。
它集中了凡爾納科幻小說的所有特點,構思巧妙,文筆流暢,思想健康堅實。它把曲折緊張、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瞬息萬變的人物命運,豐富詳盡的科學知識和細節逼真的美妙幻想融為一體,作品讀起來饒有趣味、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