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信天翁號
❶ 王晉康小說的人文意識
稍稍抬一下目光
——《類人》讀後
「 21世紀末,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莫過於「類人工廠」,在這里,人類用純技術的辦法製造人類DNA並發育出類人,同時嚴格規定類人不得有指紋。
類人工廠總工程師何不疑正值事業顛峰,卻突然歸隱鄉間,留給世人一個難解之謎。
32年後,警官劍鳴因銷毀了一個假造指紋的類人女子,與電腦高手德剛結仇;劍鳴的未婚妻如儀去太空球探望爺爺,發現爺爺的腦殼竟被類人忠僕偷偷揭開;德剛向警方告發了劍鳴是何不疑製造的類人,警察局為清除異類,設計了一場爆炸;死裡逃生的劍鳴與仇人連手,潛入類人工廠,卻再遭追殺;類人工廠的主電腦霍爾反叛,不露形跡地修改了類人工廠的電腦程序……」○1
這是王晉康所著《類人》的概要。王晉康何許人也?熟悉中國科幻小說(或者用國人發明的詞叫「科學文藝」)的讀者莫不對其報以敬仰之情。王晉康、劉慈欣、何夕三人之於當代中國科幻小說創作——當然,我們不能忘記鄭文光、葉永烈等老一輩同志的偉績,不過恕筆者直言,鄭老《飛向人馬座》畢竟只屬於他老人家那個時代,但是他推動了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用一句時髦的話說,賦予了中國科幻小說「與時俱進」的力量也不為過,1998年授予鄭老的中國科幻小說終身成就獎便是對其最好的肯定——正如李陽、新東方、《瘋狂英語》之於國內英語學習,或如張朝陽、方東興、李開復之於中國IT發展。王晉康在三人中當屬老哥,無論是從其生物年齡還是從其小說創作年齡還是其小說深度來看。從處女作《亞當回歸》到《轉生的巨人》○2,連續獲得1993-2004年度科幻小說銀河獎特等獎何一等獎,王晉康讓中國科幻迷著實瘋狂了十年。雖身為工程師,他絕不贊同「科幻小說專是為工程師而作」的觀點,他的作品具有雅俗共賞的鮮明特色,在濃厚的人文關懷與哲理思考中,融合了二十世紀以及二十一世紀最新的科學發現尤其是生物學發現。
王晉康正是憑借科幻小說這一方式向讀者「傳道」的,然而也因這一方式一直為傳統文學界所排斥。傳統文學(主流文學)或寫歷史或寫現實,而科幻小說關注的卻是未來。然而盡管如此,科幻小說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震撼的號召力一直壯大到今天。有的人說科幻小說完全是工程師的意淫之作,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在曼哈頓計劃實施之前1944年已經有一篇描述原子彈的科幻小說,也因為他們沒有發現幾百年前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中的「舡魚」號就是潛水艇的祖先,或者就算是讀了傑克•威廉森的《反物質飛船》中對反物質的描述感到莫名其妙而不知道數十年後科學家宣布了反物質的存在……有的人說科幻小說完全是工程師的論文復制,那麼他們肯定沒讀過王晉康的《類人》。
本文開篇已引《類人》的部分內容概要,聰明人看過概要後就會明白《類人》的敘述技巧——一個懸念、一處伏筆、兩條故事線索。這正是王晉康的「理工小說」之所以能吸引廣大的非理工門下的讀者的地方。敘述技巧也僅僅是技巧而已,它用來輔助讀者捕獲作者思想,讓讀者更快的發現科學之美。想到科幻小說里來感受郁達夫、余秋雨的文學魅力,那你是來錯了地方,正如一位評論家評論華萊士的小說:「想從那裡面找到文學美,就像從沙子里找雕塑一樣徒勞。」科幻小說有時候更近乎雜文,注重的都是思想。但是讓人不明白的是文學界對雜文是那麼地寬容,難道是礙著先生的面子?這是後話。
這個懸念就是世界賞唯一一個混入人類社會的「類人」是如何被總工程師何不疑帶出「類人工廠」的。一方面作者開始有意迴避了這點,另一方面作者刻意描寫的推理成功率高到50%的「電腦搶手絲毫不能撼動其營寨」的推理小說家斯潘契諾夫的對一個有意安排的簍子的誤判,讓作者根本就想不到開篇浴室中對何不疑身體的描寫中「只是腹部過早地鼓起來了」竟然與三十年後飽含喪妻之痛急欲復仇的齊洪德剛拍攝的照片中何不疑「身板硬朗,體態勻稱」遙相呼應。唯有讀到第六章方才知道何不疑的偷梁換柱之計。巧妙!
伏筆戲份不重,不過由於作者運用了兩條射線敘述的手法,讓眾讀者開始時懷疑宇何劍鳴這個何不疑的兒子到第五章便轉向司馬林達——直到司馬林達之死一章中並未敘述其與何不疑未曾有過接觸。伏筆失效後,兩條射線便以相同的速度進展——直至相交。
兩條線索,如上文所述,是以何不疑、宇何劍鳴和齊洪德剛為主角的人造生命故事一線,以及以科學家司馬林達、蜜蜂、「上帝」為主角的群體智慧(電腦生命)故事一線。前五章兩條線索的故事作者是輪流敘述的,從第六章開始作者開始偏重人造生命一線的發展,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將第二線與之相交後,故事的場面一下子打開——若不是終極電腦「開竅」產生了「自我意識」,單憑何不疑的破壞代碼顯然是不足以讓大批的具有與人類同等地位(即有指紋)的嬰兒流入社會。事實上,霍爾——這個產生了「我識」的電腦生命給予人類的幫助遠遠超過了何不疑等人的即時預計,何不疑的夢想得以提前實現:填平人類與類人之間的塹溝,就像填平夷族和漢族、黑人和白人、印度賤民和婆羅門之間的塹溝一樣。
整個故事應當算作喜劇,盡管小說重出現了公安局長受命安排了針對宇何劍鳴的謀殺(最終傷及無辜)、公安局長堅守純潔血統的殉道式的自殺。雖然小說的構造誠如上文分析有可言之處,但是,正如上文所述,一篇好優秀的科幻小說如同雜文一樣需要分析其思想而不是「文學內涵」。優秀的科幻小說應該帶給讀者兩次思想上的沖擊力:對科學和技術的描寫所帶來的震撼,以及對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的深入分析而帶來的感悟。前者如每周質量報告,後者如新聞調查。《類人》完全符合這兩點。
《類人》帶給讀者科學啟迪的是人造生命和群體智慧的概念,哲理思考也是與其交叉進行的——即對於夷夏之防的「類人-人類」版本的反思。不愧是科幻小說家!作者對人造生命技術和群體智慧理論的領悟是在令人折服,當在小說中引入時,作者又盡力將其簡化到了最低限度。用作者的話說,即「為了與今天人們的理解力相銜接,書中很多描寫是過於保守了。」科學原理和技術方法在科幻作品中多見於口述方式,《類人》也是如此,如司馬林達關於群體智慧的感嘆、北師大附中天才少女給警察解釋什麼是「我識」、宇何劍鳴用石子給老農比劃原子重構原理等等。與此不同的是,大凡較長的哲理思考作者都是直接陳述的,《類人》中經典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思考便是如此:「這個世界上又許多人道主義和獸道主義者,他們把仁愛之心普灑道富人、窮人、男人、女人、孩子身上,甚至普灑掃鯨魚、海豚、狗、信天翁身上,但對待類人的態度是空前一致的:不允許類人自主繁衍,從而威脅到地球的主人——人類的存在。」
——那些人的代表正是公安局長。而公安局長的結局卻是「殉道」。這個人物有點復雜,但是作者借第二任2號類人工廠總監一句話和宇何劍鳴的一個動作便完成了對他的評價:「『……』他同情地說,『他的思想比較僵化,但他始終忠於自己的信仰,這一點值得尊敬。』」「劍鳴點點頭,對高局長的仇恨在頃刻間流散了」或許,高局長稍稍抬一下目光就能夠容忍類人的融入……但是我們知道,這個簡單的動作最於他們很難做,也很難一下子都做。
並不是優秀的科幻小說都得要求作者把他的哲理分析陳述在小說中,有的只需作者將宏大的或細微的科學世界描繪清楚,然後對於其社會意義歷史意義點到即可,讀者自然會合卷思考。《類人》一文雖然只描述了兩種科學原理,但是讀者的聯想是無限的,比如相關的科隆技術、人工智慧(A.I.)及其意義等。就這個意義講,《類人》只是一部宏篇巨著的楔子,這部巨著註定要讓讀者、科學和歷史來完成。
還有什麼小說能有如此的力量?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故而國人的眼睛總是時不時地回望唐宋時期的輝煌。誠然,「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3,我華夏民族之後裔理應為之驕傲,但是一味地編史造冊終究不是「民族」復興之計。我們需要創新,唯創新方能前進。
科幻小說也加入進來,挑起了這么一個擔子,她的目的就是引導人們發現科學之美,引導人們通往未來之門。科學不是絕對的。比如你不必要在吃蘋果時去分析蘋果里的化學成分、生物門類,然而絕對非科學也是不容考慮的。很多國人對科學比較隔膜,不能體會科學和思維萬國的樂趣。正如國內的主流作家善於且只善於向後看,向腳下看。他們對過去和現實的思考很深刻,很可貴,但一個民族若只有這樣的目光,則未免顯得過於遲鈍和短視。○4
作者在後記中寫下了《類人》寫作的目的:「但願這篇小說能夠讓讀者稍稍抬一下目光,如此,作者就滿足了。」這也是本文之所望。
【注釋】
○1摘自王晉康著《類人》封底簡介,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2《轉生的巨人》系《科幻世界》2005年12月銀河獎徵文作品,作者筆名「石不語」,據科幻世界官方論壇網友反映曾見王在起點中文網發過一天隨後取下。看其風格以及責任編輯的檔次,疑為王之新作。茲注之。
○3陳寅恪. 鄧廣銘《宋史職官之考正》序[J]. 金明館叢稿二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45頁
○4王晉康著《類人》,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272頁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19385/
❷ 信天翁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信天翁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信天翁
我想飛翔,帶著信天翁的翅膀,為自己的身體尋找自由的方向
我想飛翔,借著蒲公英的翅膀,讓信仰去安排我的迷茫
---------風
蕭天的第一次公演,是在06年的初秋。和搭檔聶宇以及木子琴行的全體成員,在大學生活動中心。所有人都記得,蕭唱的是許巍的《旅行》,而聶則唱自己的原創歌曲《自由天堂》。
都是熱愛音樂的孩子,台上台下,早已沸騰一片。
蕭天說高中時有樂隊,寫了很多歌,很多高中時代強離愁的傷感。總覺得當時的天空局限於井底之上的那一方蔚藍不夠遼闊,縱然有一顆想要流浪的心也只能在深夜數著星星一遍遍幻想。
彈吉他時蕭天習慣性地遙望遠方,穿過來來往往或熟悉或陌生的人直到永遠。他極少唱,大都吹著口哨略歪著頭在自己的世界裡尋找自由的感覺。
聶宇則不同。高蕭天一屆的聶宇對音樂的執迷達到忘我境界。聶宇的世界很狹小,除了音樂,他對眼前紛繁的世界抱有孩童般天真的幻想。蕭天說聶宇的眼睛沒有焦點,永遠的大霧彌漫。
聶宇唱歌時更……
❸ 求武俠小說中的人物綽號
漫天劍武 歐陽毒目 無招劍 獨臂求敗 奪魂淚 隨風 心刀 失箭 劍魄 刀魂
隨風 赤陽劍客 血狼 不歸客 亡命客 一筆勾魂 踏浪狂刀 狂魔 裂天劍客
瘋刀 一劍傾城 絕殺者 浪客 拘魂使 破空刀 浩然書生 瘋儒 獵命
萬毒尊者 獸王
❹ 《海底兩萬里》寄寓了凡爾納怎樣的情思
《海底兩萬里》是法國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在1870年完成的一本書,這本為很多人童年時期打開過一扇對海洋嚮往之門的科幻小說,描繪著海洋的生命表達。
《海底兩萬里》是一顆流浪的心所能追求的最遠距離,閱讀時,我們隨著作者在海底狩獵信天翁、在荒島捕捉極樂鳥,在黑夜看飛魚磷光閃爍交替;或者我們一如教授心底的寄望:讓那顆孤獨落淚的心,感知點點星光背後的浩瀚與希望,讓那枚底色純凈的靈魂,在沒有戰爭、屠殺、仇恨、政治的凈土南極,踏在堅實的陸地上。
❺ 漂泊信天翁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漂泊信天翁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❻ 王晉康的書評
稍稍抬一下目光 ——《類人》讀後
「 21世紀末,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莫過於「類人工廠」,在這里,人類用純技術的辦法製造人類DNA並發育出類人,同時嚴格規定類人不得有指紋。
類人工廠總工程師何不疑正值事業顛峰,卻突然歸隱鄉間,留給世人一個難解之謎。
32年後,警官劍鳴因銷毀了一個假造指紋的類人女子,與電腦高手德剛結仇;劍鳴的未婚妻如儀去太空球探望爺爺,發現爺爺的腦殼竟被類人忠僕偷偷揭開;德剛向警方告發了劍鳴是何不疑製造的類人,警察局為清除異類,設計了一場爆炸;死裡逃生的劍鳴與仇人連手,潛入類人工廠,卻再遭追殺;類人工廠的主電腦霍爾反叛,不露形跡地修改了類人工廠的電腦程序……」
這是王晉康所著《類人》的概要。王晉康何許人也?熟悉中國科幻小說(或者用國人發明的詞叫「科學文藝」)的讀者莫不對其報以敬仰之情。王晉康、劉慈欣、何夕三人之於當代中國科幻小說創作——當然,我們不能忘記鄭文光、葉永烈等老一輩同志的偉績,不過恕筆者直言,鄭老《飛向人馬座》畢竟只屬於他老人家那個時代,但是他推動了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用一句時髦的話說,賦予了中國科幻小說「與時俱進」的力量也不為過,1998年授予鄭老的中國科幻小說終身成就獎便是對其最好的肯定——正如李陽、新東方、《瘋狂英語》之於國內英語學習,或如張朝陽、方東興、李開復之於中國IT發展。王晉康在三人中當屬老哥,無論是從其生物年齡還是從其小說創作年齡還是其小說深度來看。從處女作《亞當回歸》到《轉生的巨人》○2,連續獲得1993-2004年度科幻小說銀河獎特等獎何一等獎,王晉康讓中國科幻迷著實瘋狂了十年。雖身為工程師,他絕不贊同「科幻小說專是為工程師而作」的觀點,他的作品具有雅俗共賞的鮮明特色,在濃厚的人文關懷與哲理思考中,融合了二十世紀以及二十一世紀最新的科學發現尤其是生物學發現。
王晉康正是憑借科幻小說這一方式向讀者「傳道」的,然而也因這一方式一直為傳統文學界所排斥。傳統文學(主流文學)或寫歷史或寫現實,而科幻小說關注的卻是未來。然而盡管如此,科幻小說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震撼的號召力一直壯大到今天。有的人說科幻小說完全是工程師的意淫之作,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在曼哈頓計劃實施之前1944年已經有一篇描述原子彈的科幻小說,也因為他們沒有發現幾百年前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中的「舡魚」號就是潛水艇的祖先,或者就算是讀了傑克·威廉森的《反物質飛船》中對反物質的描述感到莫名其妙而不知道數十年後科學家宣布了反物質的存在……有的人說科幻小說完全是工程師的論文復制,那麼他們肯定沒讀過王晉康的《類人》。
本文開篇已引《類人》的部分內容概要,聰明人看過概要後就會明白《類人》的敘述技巧——一個懸念、一處伏筆、兩條故事線索。這正是王晉康的「理工小說」之所以能吸引廣大的非理工門下的讀者的地方。敘述技巧也僅僅是技巧而已,它用來輔助讀者捕獲作者思想,讓讀者更快的發現科學之美。想到科幻小說里來感受郁達夫、余秋雨的文學魅力,那你是來錯了地方,正如一位評論家評論華萊士的小說:「想從那裡面找到文學美,就像從沙子里找雕塑一樣徒勞。」科幻小說有時候更近乎雜文,注重的都是思想。但是讓人不明白的是文學界對雜文是那麼地寬容,難道是礙著先生的面子?這是後話。
這個懸念就是世界賞唯一一個混入人類社會的「類人」是如何被總工程師何不疑帶出「類人工廠」的。一方面作者開始有意迴避了這點,另一方面作者刻意描寫的推理成功率高到50%的「電腦搶手絲毫不能撼動其營寨」的推理小說家斯潘契諾夫的對一個有意安排的簍子的誤判,讓作者根本就想不到開篇浴室中對何不疑身體的描寫中「只是腹部過早地鼓起來了」竟然與三十年後飽含喪妻之痛急欲復仇的齊洪德剛拍攝的照片中何不疑「身板硬朗,體態勻稱」遙相呼應。唯有讀到第六章方才知道何不疑的偷梁換柱之計。巧妙!
伏筆戲份不重,不過由於作者運用了兩條射線敘述的手法,讓眾讀者開始時懷疑宇何劍鳴這個何不疑的兒子到第五章便轉向司馬林達——直到司馬林達之死一章中並未敘述其與何不疑未曾有過接觸。伏筆失效後,兩條射線便以相同的速度進展——直至相交。
兩條線索,如上文所述,是以何不疑、宇何劍鳴和齊洪德剛為主角的人造生命故事一線,以及以科學家司馬林達、蜜蜂、「上帝」為主角的群體智慧(電腦生命)故事一線。前五章兩條線索的故事作者是輪流敘述的,從第六章開始作者開始偏重人造生命一線的發展,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將第二線與之相交後,故事的場面一下子打開——若不是終極電腦「開竅」產生了「自我意識」,單憑何不疑的破壞代碼顯然是不足以讓大批的具有與人類同等地位(即有指紋)的嬰兒流入社會。事實上,霍爾——這個產生了「我識」的電腦生命給予人類的幫助遠遠超過了何不疑等人的即時預計,何不疑的夢想得以提前實現:填平人類與類人之間的塹溝,就像填平夷族和漢族、黑人和白人、印度賤民和婆羅門之間的塹溝一樣。
整個故事應當算作喜劇,盡管小說重出現了公安局長受命安排了針對宇何劍鳴的謀殺(最終傷及無辜)、公安局長堅守純潔血統的殉道式的自殺。雖然小說的構造誠如上文分析有可言之處,但是,正如上文所述,一篇好優秀的科幻小說如同雜文一樣需要分析其思想而不是「文學內涵」。優秀的科幻小說應該帶給讀者兩次思想上的沖擊力:對科學和技術的描寫所帶來的震撼,以及對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的深入分析而帶來的感悟。前者如每周質量報告,後者如新聞調查。《類人》完全符合這兩點。
《類人》帶給讀者科學啟迪的是人造生命和群體智慧的概念,哲理思考也是與其交叉進行的——即對於夷夏之防的「類人-人類」版本的反思。不愧是科幻小說家!作者對人造生命技術和群體智慧理論的領悟是在令人折服,當在小說中引入時,作者又盡力將其簡化到了最低限度。用作者的話說,即「為了與今天人們的理解力相銜接,書中很多描寫是過於保守了。」科學原理和技術方法在科幻作品中多見於口述方式,《類人》也是如此,如司馬林達關於群體智慧的感嘆、北師大附中天才少女給警察解釋什麼是「我識」、宇何劍鳴用石子給老農比劃原子重構原理等等。與此不同的是,大凡較長的哲理思考作者都是直接陳述的,《類人》中經典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思考便是如此:「這個世界上又許多人道主義和獸道主義者,他們把仁愛之心普灑道富人、窮人、男人、女人、孩子身上,甚至普灑掃鯨魚、海豚、狗、信天翁身上,但對待類人的態度是空前一致的:不允許類人自主繁衍,從而威脅到地球的主人——人類的存在。」
——那些人的代表正是公安局長。而公安局長的結局卻是「殉道」。這個人物有點復雜,但是作者借第二任2號類人工廠總監一句話和宇何劍鳴的一個動作便完成了對他的評價:「『……』他同情地說,『他的思想比較僵化,但他始終忠於自己的信仰,這一點值得尊敬。』」「劍鳴點點頭,對高局長的仇恨在頃刻間流散了」或許,高局長稍稍抬一下目光就能夠容忍類人的融入……但是我們知道,這個簡單的動作最於他們很難做,也很難一下子都做。
並不是優秀的科幻小說都得要求作者把他的哲理分析陳述在小說中,有的只需作者將宏大的或細微的科學世界描繪清楚,然後對於其社會意義歷史意義點到即可,讀者自然會合卷思考。《類人》一文雖然只描述了兩種科學原理,但是讀者的聯想是無限的,比如相關的科隆技術、人工智慧(A.I.)及其意義等。就這個意義講,《類人》只是一部宏篇巨著的楔子,這部巨著註定要讓讀者、科學和歷史來完成。
還有什麼小說能有如此的力量?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故而國人的眼睛總是時不時地回望唐宋時期的輝煌。誠然,「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我華夏民族之後裔理應為之驕傲,但是一味地編史造冊終究不是「民族」復興之計。我們需要創新,唯創新方能前進。
科幻小說也加入進來,挑起了這么一個擔子,她的目的就是引導人們發現科學之美,引導人們通往未來之門。科學不是絕對的。比如你不必要在吃蘋果時去分析蘋果里的化學成分、生物門類,然而絕對非科學也是不容考慮的。很多國人對科學比較隔膜,不能體會科學和思維萬國的樂趣。正如國內的主流作家善於且只善於向後看,向腳下看。他們對過去和現實的思考很深刻,很可貴,但一個民族若只有這樣的目光,則未免顯得過於遲鈍和短視。
作者在後記中寫下了《類人》寫作的目的:「但願這篇小說能夠讓讀者稍稍抬一下目光,如此,作者就滿足了。」這也是本文之所望。
❼ 小學時候叢書<<魔鬼金三角的故事>> 再哪可以看,好想在看一便.
「金三角」 (Golden Triangle) 是指位於東南亞泰國、緬甸和寮國三國邊境地區的一個三角形地帶,因這一地區盛產鴉片等毒品、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產地,而以「金三角」聞名於世。「金三角」的范圍包括緬甸北部的撣邦、克欽邦、泰國的清萊府、清邁府北部及寮國的琅南塔省、豐沙里、烏多姆塞省,及琅勃拉邦省西部,共有大小村鎮3000多個。總面積為19.4萬平方公里。 緬甸致力於2014年成為無罌粟種植國家
由於「金三角」地區大部分是在海拔在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嶺,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極適宜罌粟的生長,再加上這里叢林密布,道路崎嶇,交通閉塞,三國政府鞭長莫及,為種植罌粟提供了政治、經濟以及地理、氣候等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
2005年11月4日拍攝的泰國北部清盛縣一家坐落在叢林中的旅館。清盛縣位於昔日著名毒源地「金三角」的泰國一側,自從替代種植政策推行後,當地罌粟種植大幅下降。為了幫助當地農民就業,泰國有關部門還大力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最受外國遊客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
到20世紀60年代,這里已成為以盛產鴉片聞名世界的四大毒品產地之一,這里成了罌粟種植、提煉、販運和走私的黃金地帶。長期以來,這里一直活動著多股反政府武裝和其他毒品武裝,故又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
雖然三國歷屆政府都曾做過禁毒工作,但均未能有效地阻止這一地區罌粟種植的發展。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美、法等國先後到該區傳授種植、提煉、銷售技術,並對鴉片採取收購,20世紀50年代這里形成了第一個鴉片生產高潮,接著出現60年代的「黃金時代」,產量從數十噸上升到200噸左右,到80年代初,產量已達700噸左右,1988年增至1200噸,1989年翻一番,產量達2400噸,1991年已突破3000噸大關。 金三角罌粟種植面積降至百年來最低
此外,「金三角」地區有許多海洛因加工廠,大多設在深山密林中,有大批技術人員操縱著先進的機器設備日夜工作。由於「金三角」地區的鴉片質量上乘,多被加工成精製毒品海洛因,「東南亞海洛因」(SEAHEROIN) 當前已成為高質量海洛因的專用名詞,銷往世界各地。
一名泰國士兵在清萊府的一片罌粟地里持槍警戒
在泰國境內的「金三角」地區,居住著祖祖輩輩擅長種植罌粟的苗族、瑤族和僳僳族。種植罌粟是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和發財致富的一條捷徑。因此,從事種植罌粟的人越來越多,毒品產量也越來越大。
緬甸是「金三角」地區罌粟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國家。這里居住的主要是緬甸的少數民族,世代靠種罌粟維持生計。為了與政府對抗,保護自己的鴉片種植業,當地居民把自己武裝起來。在這些武裝中,規模最大的是前緬泰邊境的坤薩(一譯坤沙)集團。他們有著一支實力強大、受過軍事訓練的近3000人的武裝部隊。這支部隊身著軍裝,配備精良武器,富有作戰經驗。
2001年6月落成的緬甸仰光禁毒博物館
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前幾年,由於緬、泰兩國軍隊加緊了對坤薩集團的進攻,摧毀了一批罌粟種植場,同時聯合國控制濫用毒品基金會又撥出專款,在「金三角」地區推行穀物取代和咖啡取代罌粟種植政策。在一段時間內曾取得成效,罌粟產量大幅度下降,使中亞地區的「金新月」曾一度取代金三角而成為世界最大的鴉片生產基地。然而,自1986年以來,「金三角」的罌粟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產量急劇增加,大大超過歷史最高紀錄,再次成為世界頭號鴉片生產基地。
❽ 有一部小說中的高爾夫球叫信天翁是什麼小說
信天翁Albatross
同樣,「信天翁」一詞也是對「小鳥」思路的繼續延伸。低於標准桿3桿確實是個非常罕見的桿數,同樣,信天翁也是一種很罕見的體形很大的鳥,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現在比較流行把低於標准桿3桿的成績稱作「信天翁」。不過,沒有人知道這一叫法被統一下來的確切時間與地點,不過應該是近期的事情了。1935年吉恩 薩拉岑(Gene Sarazen)在名人賽中於奧古斯塔球場15號洞拿4號桿打出了低於標准桿三桿的絕好成績,他因此最終取得了名人賽的冠軍,並被永久載入了奧古斯塔球場的記錄本上。當時,他稱這一成績為「渡渡鳥(dodo)」,渡渡鳥也是一種很罕見的古代巨鳥。另外,據報道Ab Smith稱他們是用「雙鷹」一詞來指代低於標准桿三桿的成績的。
❾ 摩比·迪克的內容簡介
白鯨記(摩比·迪克,以下「白鯨記」皆指「摩比·迪克」)故事結構簡單,是一部以捕鯨生涯為題材的小說,一位名叫亞哈(Ahab)的「裴龐德號」(Pequod)捕鯨船船長帶領全體船員,追捕一條叫做「莫比·迪克」的大白鯨的歷險過程。亞哈伯是一名意志堅定的船長,聰明、自大,他在海上四十年,每天吃腌菜過日子,他說:「不要對我不尊敬,就算是太陽得罪我,我也會出手痛擊。」裴龐德號」途中收留了來自紐約的以實瑪利(Ishmael)[1]和科科伏柯島(南太平洋島上食人族)的王子魁魁格(Queequeg),以實瑪利厭煩了陸上枯燥乏味的生活,於是決定到海上冒險,在旅店中,認識了標槍手魁魁格,兩人一見如故,以實瑪利說:「寧願與一個清醒的食人族土著同床,也不要與一個酗酒的基督徒交往。」,一起登上捕鯨船,整個故事幾乎是用以實瑪利為第一人稱來描述,本書第一章第一句是:「叫我以實瑪利(Call me Ishmael)。
裴龐德號從美國東岸楠塔基特(Nantucket)出發,從南大西洋經非洲南端,進入印度洋、太平洋,途中捕殺了幾頭鯨魚,該船先後與「信天翁號」、「處女號」、「玫瑰蕊號」、「拉吉號」等好幾艘船相遇,拉吉號的船長布默勸說亞哈不要對莫比·迪克進行報復,拉吉號船剛剛和莫比·迪克交過手,被莫比·迪克撞沉了捕鯨小艇,船長加迪納的兒子不知去向。盡管「裴龐德號」在海上大有收獲,但亞哈船長滿腦子里都是報仇,船長因被大白鯨咬斷左腿,一意要追殺大白鯨,他向水手們承諾,誰最先發現那隻白鯨,就獎勵一枚金幣。他們和白鯨三度遭遇,一次船上的儲存鯨油的桶破裂,魁魁格拚命補救,結果得了重病,木匠做了一個黑色棺材,魁魁格卻奇跡似的生還。經過三場血戰,最後船長奮身刺殺白鯨,被魚叉上的繩子纏住,不幸落海身亡,捕鯨船被撞翻,而「莫比·迪克」也不知去向;只有船員以實瑪利生還,他在海里爬上了魁魁格生前的預備棺材,被「拉吉號」救起。他後來以回憶方式敘述這段驚心動魄的歷險。這部小說充滿隱喻象徵與探求未知的勇氣,曾被好萊塢電影不斷地改編拍攝。故事中有二分之一的篇幅是描寫捕鯨業的習俗,與鯨魚有關的文學、藝術,鯨魚的生理構造,例如鯨魚最大的弱點是無法止血,鯨魚的噴水有灼熱之虞等,以及水手如何屠宰鯨類獲取鯨油、龍涎香,藍鯨在《白鯨記》中被稱為硫磺底(Sulphur-bottom),因為硅藻附著在藍鯨的皮膚上,使得它們的下側呈現橘棕色或淡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