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小說迎來黃金時代
❶ 美國科幻黃金時代三巨頭是誰
科幻黃金時代的三巨頭——克拉克、海因萊因和阿西莫夫
克拉克
應該說,克拉克是三巨頭里科幻風格最「硬」的。科幻有軟硬之分,硬科幻的內容以科學技術等物質層面的幻想為主,軟科幻則以描寫科學技術對社會制度和人的精神的影響為主。當然這只是一個很粗的劃分,越是精彩的科幻,越是難以區分清楚到底是硬還是軟。
克拉克的風格,個人感覺,是上承凡爾納和雨果·根斯巴克的技術科幻小說的傳統。場面宏大、對科學技術的構思既超前又合理,但是弱點在於情節和人物的塑造。
凡爾納設想出的潛水艇、載人奔月飛行,影響激發了很多代人去實現這個幻想,更令人稱道的是,由於基於嚴謹的科學知識和推斷,當年凡爾納所設想的載人奔月飛行的發射基地地點,恰恰成為了後世美國佛羅里達航天中心的選址,真是牛啊。但是反過來,凡爾納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幾乎全是具有鋼鐵意志和決心的「牛人」,比如《海底兩萬里》中的尼莫船長、《從地球到月球》中的大炮俱樂部主席巴比康、《環球旅行》中的福克先生。而小說的情節,大多是(環球)旅行。
克拉克的情形很相似。他本人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以論文的形式,提出了衛星通信的設想。而他所設想的《太陽帆船》,已經可以說是部分實現了,差的只是一個真正完全依靠太陽帆提供動力的深空探測飛船而已。
克拉克小說中的畫面很宏偉,很壯觀,很燦爛,很激動人心,但是微觀的人物形象,情節的細節處理,就差了一些。很多人都知道《2001太空漫遊》,但是有幾個人知道鮑曼,知道弗洛伊德博士?談到克拉克的小說,人們想起的是「獨石」、「拉瑪『小行星』」、「太陽帆船」,但是除非是「骨灰級」的書迷,有幾個人能想起克拉克小說中的主人公的名字,更不用說他們的形象和特點了。
秉承技術科幻小說的特點,克拉克科幻小說的風格是充滿光明和希望的,所謂「薔薇色的烏托邦」,或者說,「敢讓高山低頭,敢叫大河讓路」。(技術幻想小說一般是烏托邦,社會幻想小說一般是反烏托邦)但並不是從頭到尾激昂振奮到底。而是有抑有揚。過程中可能有壓抑的地方,整本小說看完以後,讀者覺得人類的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
比如《太陽帆船》,如果是那種激昂到底的小說,會讓主人公在排除萬難以後,贏得最終的勝利。但是小說卻讓主人公不得不因為太陽耀斑爆發放棄比賽和自製的太陽帆船,但是在小說結尾,主人公注視著自己的那艘太陽帆船向著太陽系外慢慢飛去的那一幕是很震撼的。
克拉克還有一個特點是三巨頭中獨有的,就是他和別人合寫了不少小說。有的是對他以前小說的續寫,比如《與拉瑪相會》的續集《拉瑪三部曲》,更多的是獨立的小說。
我猜,克拉克和別人合寫可能是為了彌補其在情節細節和人物的塑造上的弱點。但是我的感覺,這些合寫都不很成功。很多合寫的小說冗長乏味,毫無特點,只能算是四平八穩的二流小說。
克拉克的小說中,直接涉及中國的部分,在三巨頭中是最多的。比如在《太空漫遊》系列中,「2001」就將中國人已經登上了月球作為一個背景的細節。「2010」中則出現了中國獨立製造的飛船趕超美蘇聯合飛船,並先一步到達木衛歐羅巴。而且那艘中國飛船的名字叫做「錢氏太空船」,按照克拉克給出的說法,這里正是對錢學森教授的致敬。但是美國拍的電影則把有關中國人的情節全部刪掉了。似乎上個世紀後期中國航天事業的獨立發展,給克拉克的震動很大。「2061」則是在一個中國香港富豪的商業太空旅遊飛船上展開故事情節的,並且又一次呼應了「2010」中的「錢氏太空船」。據克拉克自稱,他曾經專門贈送過一套《太空漫遊》系列給錢學森教授。
國內和克拉克相似的,老一代里幾乎沒有,鄭文光場面壯觀,但是技術細節沒有克拉克扎實(後者恐怖到居然為自己小說中出現的飛行器畫設計圖)。新一代里應該算是大劉罷,但是技術細節上好像也差一點。
海因萊因
是我在三巨頭中看得最少的。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的小說被翻譯成中文的很少,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小說大部分我都不喜歡。在我看來,海因萊因是倪匡和葉永烈的混合體美國版。
從寫作特點來看,海因萊因的小說有很多YY的東西和對其政治、社會理想的宣傳。象《星船傘兵》(電影《星河艦隊》的原著)這樣的小說,即使是在美國都有很多爭議。據說,海因萊因還是美國星球大戰計劃的鼓吹者,並因此和克拉克鬧翻了。應該說,海因萊因是真心相信一些東西,並且會用一種讓人熱血沸騰的方式來將其表述出來。所以,就像倪匡一樣,喜歡他的人就非常喜歡,不喜歡的就很不喜歡。
海因萊因最擅長的,恰恰是克拉克所不擅長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有不少還是在短篇小說中完成的。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海因萊因的小說比較有感染力的原因。我所讀過的海因萊因的小說中,兩種人物是比較常見到的,少年見習(宇航員)和中年專業人員,前者常見於海因萊因的少年科幻小說中。當然,海因萊因小說中的主人公,往往是那種理想化的滿腔熱血的英雄,塑造起來也相對容易。
從題材來看,海因萊因寫了不少的少年科幻小說,其對象就是大量的青少年,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海因萊因帶有葉永烈的特點。主人公往往是星艦或者外星殖民地上的少年,情節比較簡單,主要是刻畫這些少年英雄是如何成長起來的。此類小說的代表作有《星人瓊斯》、《銀河系公民》。
其次是大量的以月球的開發為背景的中短篇小說,其中其實也包括部分的少年科幻小說。這類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月球城(Lunar City)。在這些小說中,月球殖民者是主角,在低重力、高輻射和空氣泄露等威脅下,奮勇拼搏;同時發展出開闊的眼界和對地球居民的優越感。我覺得實際上是美國早期殖民者的象徵和心理投射。代表作是《出售月球的人》、《先生們,坐下》。我甚至覺得阿西莫夫的小說《神們自己》中第三部分關於月球城及其居民的描寫是受了海因萊因此類題材的影響。
再次是「長生之人」系列長篇小說和反思類小說。前者的背景,是一群天生具有幾百年壽命的長生不老的人。他們的長壽和年輕大概來自於其基因,所以這些人為了維護其秘密和保證其下一代不會退化,只在同類人之間才通婚,代表作是《足夠長的時間來愛》。後者則是一些帶有黃色情節的對宗教等的反諷反思小說,比如《約伯大夢》、《穿牆貓》。這兩類小說其實是我在這里硬湊起來的,因為我覺得這兩類小說,都是篇幅冗長,語言晦澀,內容無趣。
最後是一些獨立成篇的小說,寫作風格上接近於月球城系列小說,比如《雙星》、《地球上的綠山》、《回魂屍》、《傀儡主人》、《生命線》、《夏日之門》、《宇宙》。
海因萊因的小說中涉及中國的比較少,敵對陣營么。
說實話,海因萊因的小說,有很多我看了個開頭就看不下去了,比如說上面第一、三類的小說,所以看法可能比較偏頗。如果讓我來推薦的話,海因萊因的以月球城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都可以看一看,反過來,凡是以少年為主角的都可以免了。中長篇中,我推薦《雙星》(國內有一個刪節本譯作《帝國雙星》的)、《出售月球的人》(未見過中文譯本)。
海因萊因比較有名的幾個長篇《星船傘兵》、《月亮是個嚴厲的婦人》和《異鄉異客》。我都不太推薦。《星船傘兵》勉強可以一看,但是星戰背景在小說中並不佔重要位置,作者主要精力都放在鼓吹超人哲學。《月亮是個嚴厲的婦人》中的美國人投射很明顯,我看不下去。如果你沒那麼敏感或者就好這一口,倒是可以考慮一下。《異鄉異客》屬於反思類的小說,沒什麼娛樂性,可能會看得很累(我是根本看不進)。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幻大師、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他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我,機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鋼窟》(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陽》(The Naked Sun) 等。他他於1941年發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至今仍然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這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波士頓大學的副教授,先是業余寫作科幻小說,1958年開始專職寫作,以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和豐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為引人注目的科學作家。其科幻小說的代表作為「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學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學簡史》、《化學簡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識》、《空間知識》、《聖經入門》、《莎士比亞入門》等。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改變了原來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老套的奴隸工具或人類敵人的怪物面目,開始成為人類的親友,他在科幻小說中制訂的「機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為機器人科幻的經典,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進偵探與推理小說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❷ 求好看的科幻小說
世界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簡介: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幻大師、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他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我,機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鋼窟》(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陽》(The
Naked
Sun)
等。他他於1941年發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即: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二、在不違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絕對服從人類給與的任何命令;三、在不違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盡力保護自己)。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至今仍然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這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波士頓大學的副教授,先是業余寫作科幻小說,1958年開始專職寫作,以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和豐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為引人注目的科學作家。其科幻小說的代表作為「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學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學簡史》、《化學簡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識》、《空間知識》、《聖經入門》、《莎士比亞入門》等。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改變了原來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老套的奴隸工具或人類敵人的怪物面目,開始成為人類的親友,他在科幻小說中制訂的「機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為機器人科幻的經典,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進偵探與推理小說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中國作家的最好讀劉慈欣,王晉康或星河的比較好.
❸ 科幻小說2000字 快啊
雖然經歷了193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和二戰期間的硝煙,但習慣購買「通俗」科幻小說雜志的美國年 迪恩·孔茨驚悚科幻套餐輕人已經成了數目可觀的忠實讀者。科幻小說藉此保持了旺盛的文學生命力和商業上的活力。戰爭期間大量研發或想像中的新科技甚至是科幻最新鮮的靈感源泉。二戰後,美國迎來了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
美國著名科幻雜志《新奇科幻》1941年7月號科幻史一般公認,約翰·坎貝爾是
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領導者。一切源於一本雜志的變革。坎貝爾在1937年將他主編的《新奇故事》Astounding
Stories更名為《新奇科幻》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不過,變革的不只是名字。坎貝爾對作者要求極高,他們必須首先是素質良好的作家。而坎貝爾麾下也真的聚集了當時幾乎所有的美國科幻大家:
以艾薩克·阿西莫夫、斯普雷格·杜岡、羅伯特·海因萊茵、雷·布拉德伯雷、范·沃格特……等等。
阿西莫夫後
來在《危險的幻想》(1967年出版)一書前言中強調了坎貝爾的重要貢獻:「他(指坎貝爾)給科幻小說領域帶來了一次真正的革
命……」Astounding
SF致力於讓科幻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嚴肅」地出現在讀者面前:「首先必須來自真正的科學,同時,也必須是真正的歷史,」且不能兩者居其一。這樣,科
幻小說中人文和科學的真實性都得到了加強。
阿西莫夫總結道:「科幻作家們努力在現實主義上下功夫的同時,描繪著計算機、火箭與核武器,它們與10年內出現的計算機、火箭與核武器如出一轍。結果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現實生活,與40年代坎貝爾式的科幻小說中描繪的情景驚人地吻合。」
1944年底美國發表了一篇科幻小說,精確地描述了原子彈的功能。小說當即引起了美國軍方的強烈震動,為此展開了一
場調查。調查結論是,(「曼哈頓計劃」)不存在任何泄密行為,小說中的描寫只是作者幸運地「推測」出來的。幾個月後,世界上第一顆真正的原子彈爆炸了。雜
志主編們將此事作為樹立科幻嚴肅性的實例反復使用。科幻史家認為,這一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清晰地揭示了科學幻想與科學事實之間的聯系。科幻的「前瞻
性」甚至成了一種習慣性思維模式。當今在科技新聞報道中,諸如「可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之類的字句並不罕見。
歷史事件、對質量嚴格要求和不斷成長的大量讀者群這些因素的積累,促成了科幻小說在20世紀50年 光暈:致遠星的淪陷代的巨大飛躍。而美國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又進一步推動了世界科幻小說的全面繁榮。自20世紀60年代之後,在科技發達的西方工業國,都相繼出現了著名的科幻作家、作品。
阿西莫夫夫與其經典著作(椅背上的太陽和宇宙飛船標志代表「基地」系列,畫面左側的機器人代表「機器人系列」,右側的圖象代表科普系列)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30-1992)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作品竟達到500部之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
「機器人」系列中的短篇作品主要收集在《我,機器人》和《其餘的機器人》等作品集當中。此外阿西莫夫有關機器人的科幻還有長篇《鋼穴》和《裸陽》等。艾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為機器人建立了一套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從而演繹出一系列推理性和邏輯性極強的漂亮故事。
兩大系列中間是"銀河帝國三部曲"。
「基地」系列(此系列為三部曲,分別是《基地》、《基地與帝國》和《第二基地》,另有前傳和後傳)為讀者展示了一個浩瀚龐大的宇宙畫卷。它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其時人類已遍布250萬顆行星,人口達到1000億,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宇宙帝國。一位「心理歷史學家」
卻根據計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帝國行將崩潰,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長達30000年的黑暗時期,所有的文明都將盪然無存;但是如果按照哈里.謝頓(心理歷史
學的創始人)的方法,通過建立基地,則可以將人類文明的火種保留下來,並將黑暗時期縮短為1000年。於是,「自然科學基地」(即「第一基地」)和 「心理歷史學基地」(即「第二基地」)相繼被建立,它們將完成保存並發展人類文明的艱巨任務……
除上述三大系列之外,艾西莫夫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科幻作品,比如描寫某文明星球數千年才出現一次星空的《日暮》,描寫「平行宇宙」中外星人的《諸神自身》(又譯為《眾神自己》、《神們自己》),以及他少數涉及時間旅行的《永恆的末日》等作品。
艾西莫夫不僅創作科幻小說,同時也寫作科普作品,同樣讓人百讀不厭。正如艾西莫夫逝世後一位評論家所說:「他的作品愉悅了數百萬人,同時改變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他對20世紀科幻小說的發展貢獻巨大。
❹ 你看過最棒的中國科幻小說是什麼
《地鐵》
由「末班、驚變、符號、天堂、廢墟」五個獨立又有聯系的長篇組成
如果你覺得這是一部科幻小說,它怎麼看怎麼都像驚悚小說,如果你把它當驚悚小說看,它又更像是一部黑色荒誕小說。
說韓松是中國科幻界的卡夫卡,也許太過貼標簽了,不過,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卡夫卡似的夢魘。在《地鐵》中,地鐵就像城堡,科幻的技術背景就像城堡里虛無荒誕的體制,人都是符號化的。
如果說,其他國內科幻作家都是源於60年代西方黃金時代科幻理念,那麼韓松顯然是承載了新浪潮一代的科幻理念——脫離硬科學的背景,用復雜的文學技巧表現晦澀的隱喻。
回頭再看看大劉對韓松的評價,你會發現,那些溢美之辭充滿了隔岸觀火的味道,我以為他真的想說的是:也許中國的科幻作品需要韓松來豐富一下類型,但中國的科幻讀者並不需要韓松。
❺ 世界三大科幻小說家
世界三大科幻作家是:英國的阿瑟·克拉克、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和艾薩克·阿西莫夫。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世界范圍內(以英國為代表)科幻小說的發展經歷了所謂「黃金時代」,形成一個持續創作、出版的高峰。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
阿西莫夫一生著書近500本,《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 」,曾獲7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為後續眾多的太空系列小說、電影鋪平了道路。
海茵萊因代表作有《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嚴厲的月亮》、《雙星》、《 銀河系公民》、《銀河行商》等,4次獲得雨果獎,被譽為硬科幻小說大師、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
克拉克被譽為「太空時代的先知」,作品包括《童年的終結》、《月塵飄落》、《來自天穹的聲音》,《2001年太空漫遊》是其經典代表作。
克拉克的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開啟了「太空史詩」的新類型,它啟發了《星球大戰》、《第三類接觸》、甚至《阿凡達》。曾獲3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1986年,被美國科幻與奇幻協會(SFWA)授予終生成就獎——大師獎。
(5)中國科幻小說迎來黃金時代擴展閱讀:
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英國有工業革命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導致真正科學幻想小說的興起;
2、二十世紀初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帶來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核裂變、宇宙航行、彩色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進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說的繁榮;
4、經過二三十年的繁榮,科幻小說家從科幻作品的主題、情節,到藝術的方法進行新的探索。
❻ 三體獲獎但中國科幻小說現狀並不好如何立意
如何立意?呵呵,看看中國人現在關心的是什麼?如何裝B,如何泡妞,如何賺錢,如何坑人。沒有信仰的民族,他們只關心隔壁美女晚上被誰睡了,誰家的豪華婚禮屌爆了.....
他們只關注眼前的一點點事,那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大劉說過,仰望星空的人是偉大的,也註定了他們是極少數的,大多數人只是建築的基石,註定了庸碌。
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類型也決定了人們的關注方向,中國人看著過去,美國人展望未來
❼ 科幻黃金時代指什麼時侯
科幻小說黃金時代(Golden Age of Science Fiction)通常是指美國1940年初到1950年代,在這段時期,科幻小說開始廣為人知,並且有不少經典的科幻小說陸續出版。
摘自維基網路
❽ 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急)
我認為我們是從90年代以後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進入到非常新的時期,1956年到1957年政府當時講「向科學技術進軍」,繁榮科普、繁榮兒童文學,科幻也跟著走向高潮。通過一些兒童讀物,當時的科幻非常家喻戶曉。
我覺得在這個時代,最紅的明星還是上一代的劉慈欣。他在粉碎「四人幫」後最早的那個10年就已經開始寫了。從《三體》開始,科幻作為類型文學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開始出現。以前科幻小說不是類型文學,沒有類型文學的一系列特點,特別是粉絲文化,過去是沒有的,今天粉絲文化已經非常強烈了。
今天其實應該全方位發展科幻,不能放棄少兒科幻這一塊。劉慈欣的書為什麼賣的不好?就是因為現在的社會還不知道科幻這個東西。
❾ 您認為(中國/外國)科幻小說應該有什麼改進
中國科幻小說主要的發展的瓶頂不是自身發展,而是人們的觀念。
在我國第一個在北京大學開辦科幻學習班的吳岩曾經這樣說過:「科幻可以表達現代甚至後現代的主題,可以使用任何全新的文體。」而且,好的科幻小說絕對不是讓人消遣的小東西,他們反映的范圍之廣,之深是一些純文學遠遠不可能達到的。比如像我最喜歡的一部科幻小說《來波維茲的贊歌》,那種對人性和文明發展的思考讓人震撼,再比如我國最優秀的科幻小說作者劉慈欣的名作《流浪地球》中,那種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的描寫,使宇宙的深邃和未知讓人心潮澎湃和扼腕嘆息。對人類的反思,對宇宙的思考,科幻文學在這方面比起純文學的起點高出許多。還有,凡爾納的對科學發展的極度樂觀到現在已經更加理性,在法國科幻文學被算作浪漫主義,而像號稱英國戰後最偉大的作家喬治奧維爾的代表作《1984》中那種對極權主義的控訴在歐洲產生了風暴一般的影響。可以說科幻文學在西方已經得到了承認,但在中國的發展並不樂觀,首先,大家對科幻的定義都分不清,如衛斯里的毫無科學理論根據的作品被稱作科幻,其實是玄幻,而《哈利伯特》是奇幻,卻被當成科幻。再者,認識的科幻小說家太少,人們了解的科幻小說家不是凡爾納,就是韋爾斯,要不就是好萊塢大片,殊不知科幻小說大家雲集,名作輩出,還看著100多年前的作品,在時間上,已經落後了。我們可一下這一段話,對中國科幻的憂思:
「一位網友說,但是,「中國的媒體只要有個小藝人的花邊,可能就有大量報道。」一位科幻迷說,在西方,科幻作家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媒體追逐的偶像,是財富的象徵,「美國一位科幻大師去世了,那是轟動世界的新聞。」
但中國科幻卻一直命運多桀。1904年,作為西方工業革命副產品的科幻首次被魯迅從國外引進,魯迅認為,這種文學樣式可以「導中國人群以力行」,是改變國民劣根性的一劑良葯。然而,此後,就在西方科幻進入黃金時代以後,中國科幻卻地位尷尬,頗受打擊。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科幻再次遭到批判,被認為是「偽科學」。如今,中國科幻走向復甦,但作為一個五千年來習慣於從歷史和經典中尋找答案的民族,還一時難以適應科幻那種對未來的神奇想像、對無盡可能性的灑脫描述以及對權威的顛覆。
在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的時代,在西方,科幻已被認為是一種反映人類後現代焦慮的「先鋒文學」,但在中國,僅僅被當作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兒童文學」。「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科幻的復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如果樓主對科幻感興趣,請看
中國
劉慈欣http://xjecpc.vip.sina.com/kehuanwenxue.htm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l/60-liu_cx/index-lcx.htm
王晉康
http://scifi.51flying.com/homepage/wangjinkang/index2.asp
何夕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h/24-he_xi/
此三人為中國科幻小說的最高水平代表
外國
阿瑟克拉客
http://book.tiexue.net/novel8010/
http://www.ebook99.com/lx_khsk_klk.htm
阿西莫夫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science/xsa/xsa.html
海因萊因
http://www.aikanshu.com/books/8003/
此三人為上個世紀中後期公認的外國科幻三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