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凍土科幻小說
㈠ 科學家為永生,給自己注射了350萬年前的細菌,結果怎樣了
《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是瑪麗·雪萊的科幻小說之一,這部作品成為了西方最為著名的一本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在英語當中,甚至成為了“恐怖”的代名詞,弗蘭肯斯坦是一個科學家,煉金術師。
但畢竟是遠古細菌,人類對它並不了解,就連俄羅斯的科學家也無法解釋這種超級細菌為什麼會增加人的體質。
㈡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是什麼滋養的
土,水,太陽,空氣滋養的
㈢ 50多年過去,世界上第一個冷冰人現在怎麼樣了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律,但人類從誕生那天開始,就總想著「逆天改命」,古時有帝王到處尋找長生不老葯,還叫道士煉所謂的仙丹,現代則興起了「冷凍術」。
所謂的「冷凍術」,就是將人體冰凍起來,然後等若干年後再解凍,從而實現復活。
對這件事,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㈣ 關於火星
星人」與「黑生物」
時已初冬,火星40年未遇、幾乎覆蓋整個火星表面的巨大塵暴尚未散去,2001年11月上旬,西班牙科學家對火星又有了新的發現,火星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火星上存在黑生物」!這是匈牙利科學家最近在分析美國「火星全球勘探者」發回的照片後做出的判斷。匈牙利科學家認為,火星南極有活的生物體存在,其生存類型相當於地球南極生物。這個匈牙利科學家小組指出,照片上顯示,在火星冰雪覆蓋的南極環形山有幾千個黑色沙丘點,這說明在冰層下的地面有生命體,它吸收太陽能將冰融化,為自己創造生存條件。在地球南極冰雪覆蓋的湖泊,也曾發現同樣的情況。問題在於處在火星那樣嚴酷的自然條件下,這一保存生命的方式能否正常存在。其他國家的科學家認為,匈牙利科學家的設想新奇大膽,但是要確知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只有在新的探測器降落火星,甚至只有在人類登上火星後才有可能。不過,我們還是想對火星生命做一番同樣大膽而不失科學依據的猜想。
隨著幾年前俄羅斯花費數億美元建造的火星探測器轟然一聲化為烏有,美國的火星探測器先後踏上迢迢征途,火星和火星生命的話題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10月29日,已飛臨火星的美國火星探測器「2001火星奧德賽」,把它拍攝的第一張火星表面圖像傳回地球。此前一個星期,「奧德賽」開始接近火星,並兩次進入火星大氣層。「奧德賽」此行的目的是在火星上找水並觀測火星地表,它雖然不能馬上確認火星上是否有水和某種類型的生命,但可以判斷火星哪些區域有這種可能。我們可以把「奧德賽」視為人類登陸火星前的探路尖兵。
火星有誕生生命的可能性嗎?
火星在形成之後的一段時期中,據認為與地球有著同樣的演化歷程,也就是曾經存在海洋,有奔騰的河流和冒著濃煙的火山。對此,火星表面有大量殘跡可以說明,曾因水流而形成的「淚滴」狀沙洲地貌就是物證之一。
科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把宇宙射線中的主要成分——質子流通過加速器照射火星原始大氣——氧化碳、二氧化碳、氮及水蒸氣的混合氣體,分析生成的主要成分。實驗證明生成了乙氨酸、丙氨酸、天門冬氨酸等多種氨基酸。根據這種實驗結果判斷,火星原始環境與地球同樣有生命誕生的充分條件。
火星上曾經誕生過怎樣的生命呢?試用地球的情況為例做一點說明。地球從40多億年前形成開始,經歷了10億年的化學演化過程,導致了原始生命的誕生。這種原始生命可能是具有原核細胞的簡單細菌,也就是擁有為繁衍所需的攜帶少得不能再少的遺傳信息的遺傳基因,為了能量代謝把微乎其微的酶用膜包裹起來的構造簡單的東西。此後又經過20多億年,這種簡單生命才進化為真核生物。
這個過程在火星該是怎樣的呢?正如前面談到的,在形成後大約10億年中,原始火星上有海洋,也有溫暖濕潤的大氣,所以火星上出現與地球曾出現過的類似簡單生物並不是難以理解的事。當然,海底的熱水出口周圍也應當是火星生命誕生的場所。但是此後火星慢慢「冷卻」,生命進化的步伐變慢了,現在不清楚火星上是否出現過真核細胞生物。如果「冷卻」的過程是異常緩慢的話,具有真核細胞,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生物有可能繁殖。如果「冷卻」是急速進行的,火星上的液態水就會消失,那麼不要說真核細胞,就連原核細胞是不是能出現都很難說了。
由此說來,火星是從什麼時候、怎樣「冷卻」的,將是解開火星生命之謎的鑰匙。火星表面存在大量超氧化物,火星上有水,通過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了氧氣,火星生命也許一躍而獲得了呼吸氧氣的生存形式,因此我們不能忽視火星上曾誕生過相當復雜生命的可能性。
目前,解開這一疑問的關鍵在於研究資料不足,在不遠的將來通過對火星的探測,以上問題應當能弄清楚。
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有多大?
火星有很多地方與地球相似,在望遠鏡發明之後,許多天文學家對火星進行了不輟的觀測,他們的觀測得到了很多科學結論,也看走了眼,不由自主地走過一些彎路。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帕雷利就是這樣一位天文學家。1877年8月火星大沖時,他在觀測火星時發現,火星表面有許多線條狀的地貌,他認為這是人工而成的運河,於是「火星人」之說不脛而走。19世紀末,不少描寫「火星人」的科幻小說相繼問世,最著名的當然要算是英國科幻作家威爾斯的《大戰火星人》。無獨有偶,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在自己建造的天文台,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長時間里,對火星進行了認真的觀測,並拍攝了大量照片,他宣布,在火星上發現了500多條運河,「運河是人工開鑿的」,這無異於宣布「火星人」的存在。
隨著人類觀測手段的長足進步,火星的真實面目逐漸呈現在我們面前:火星的自轉周期比地球多半個多小時;火星的一年是687天,差不多是地球的兩年;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火星的體積不到地球的六分之一;火星的質量僅是地球的十分之一。火星大氣比地球大氣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佔95%,其中3%是氮,氧氣和水蒸氣含量極微。但「火星上究竟有沒有生物」這個古老的疑問,至今沒有得出確切的答案。
人類對火星生命的直接探索是在1976年,「海盜」號火星探測器首當其沖,此舉距今已25年了。遺憾的是,當時「海盜」號否定了火星生命的存在。我們從那時「海盜」號拍攝的火星表面照片看到,整個火星地表都覆蓋著紅褐色,直徑40厘米左右的岩石遍及視野,給人荒凄之感,沒有一丁點兒綠色。天空就像地球的晚霞那樣是火紅色的。
火星上存在不存在生物,現在誰都難以斷言,可是除了地球,在太陽系的行星當中,火星是最有可能誕生生命的。這種看法的根據就是火星上有水。火星曾存在過海洋,那麼這些水跑到哪兒去了呢?要明白無誤地回答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掌握足夠的資料,但是作為回答之一,在火星的極冠至少存在冰。在火星的南北極存在著冬季形成的季節性極冠,以及長年存在的極冠。季節性的極冠是由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凝結而成,而長年存在的極冠主要是由水冷凝而成。火星北極冠直徑1000公里至2000公里,厚度為4公里至6公里,擴展至北緯75度附近。
南極冠要小得多,直徑為300公里至700公里,厚度為一兩公里,位置在南緯86度以上。據認為,極冠之下是作為永久凍土的冰層,冰的總量如果摺合成水的話,可以覆蓋整個火星表面,水深達6米至500米。火星上存在如此大量的冰的事實是極令人吃驚的。盡管沒有資料說明火星表面存在液態水,但是火星與地球相似,自轉軸是傾斜的(地球自轉軸的傾角是23.5度,火星自轉軸的傾角是25.2度),因此一年中有四季的變化,極冠冰蓋的周邊部分將會或溶或凍。根據「海盜」號的觀測,發現過火星地表的霜降,也就是說,在這種時候暫時存在液態水,由此可以推測某種生物也許至今仍能繁衍。
火星上存在怎樣的生命?
科學家曾模擬火星環境製作了一個實驗裝置,把各種各樣的生物置入其中進行生存實驗。對地球形形色色的生物來說,大型動物和植物用這種裝置來實驗當然是不行的,從物種多樣性來判斷決定採用微生物進行實驗,其中除了有充斥我們身邊空間的黴菌、細菌外,還有隻能在特殊環境(如高溫或低溫環境,無氧環境)中才能生存的那樣一些「極限」微生物,也就是說採用盡可能廣泛的微生物來進行實驗。
生存實驗結果表明,枯草菌的孢子、黑酵母菌孢子,乃至厭氣性細菌和藻類在這個實驗裝置中生存的可能性都很大。為了解決火星極冠冰下埋藏的微生物是如何生存的,科學家用構成火星大氣的氣體覆蓋在枯草菌孢子上,然後用達到照射2000年以上劑量的紫外線和宇宙線照射,它們幾乎全部安然無恙。根據這個實驗推測,在現在火星環境中,某種微生物也許能少量存在也可能繁殖,就算不能繁殖,其生存的可能性也是相當大的。
該到火星什麼地方去探索生命?
說到探索火星生命,首先必須考慮到火星的地質年代和地形。在40億年乃至35億年前,火星同地球一樣也有海洋,此後才逐漸「冷卻」成為今天這種冰冷的行星,所以火星如果誕生過生命可能是在「冷卻」之前的時期。現在認為,地球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了原始生命,單細胞生物繁衍起來。
該到火星什麼地方去探索生命呢?在火星地形中,火星北半球火山口少的地區是比較新的地層,是生命誕生以後才形成的。從地質年代來看,大約在40億年到30億年前火星南半球形成的高原是由古老地層構成。因此,探索火星生命的首選地域應當是這種具有古老地形,特別是由流水沖刷形成的「水手谷」等地域。所幸火星上沒有地球上的岩盤運動,古老地層古今如一。不過在這種地區找到仍生存的生物可能性不大,主要目的應是尋找原始生命的微小化石。如果找到現在火星上仍生存的生物有可能的話,那應當是在火星極冠的周圍地區和地下永久凍土的含水層。
為了生存地球型生物,水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根據前面談到的實驗結果推測,在目前火星環境下有水存在的話,低溫中的厭氣微生物和原始營光合作用的細菌生存是有充分可能性的,或許它們仍處在緩慢的進化過程中。
採用何種探測方法更好?
1976年在美國執行的「海盜計劃」中,「海盜」1號著陸艙在火星普拉尼蒂亞平原軟著陸,「海盜」2號著陸艙在火星烏托匹亞平原軟著陸,進行火星生命探索。「海盜」號探測器此行的目的是在火星表面尋找生命的徵候。遺憾的是,「海盜」號探測器沒能發現生命的跡象。但是,所有對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在火星表面都找到了,這是意義深遠的。那時,「海盜」號為了探索火星生命,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而今天看來大有改進的餘地。現在有了解決「海盜」號實驗中疑點的非常特殊的方法:這就是把熒光顯微鏡與圖像處理法相結合的方法。在適當條件下,使用某種化學物質就能產生與生物具有的酶反應發出熒光的物質。這就是讓生物體發出熒光的原理。把這種化學物質摻入土壤試料,放置幾分鍾後用熒光顯微鏡觀察,如果存在生物它就會發出熒光。這種方法操作簡便,結果也很可靠。把這種方法應用於地球土壤,能夠一個一個地檢測出微生物細胞。進一步選定染色條件,還能相當容易地判別生物是死的、活的,或是死了,但仍在進行某種程度的分解。這種方法無須添加培養液加以培養,所以對於探測未知生命是很合適的。這種方法的有利之處還在於,能夠把試料置於接近本來狀態進行分析,可以同時了解生物的生態。如果把這種方法與遺傳基因分析使用的「PCR法」配合使用的話,還可以了解哪種生物屬於怎樣的種類。在今後對火星生命的探索中,應當把熒光顯微圖像法和遺傳基因分析法等直接探測方法與「海盜」號採用過的氣體攝譜儀和質量分析法兼施並用。
在實際對火星進行探測之前,積累「從宇宙探測地球生命」的資料是必要的,也就是啟用圍繞地球運行的地球觀測衛星,遙感觀測沙漠和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地帶,檢測出沙漠的水分和有機物,測定永久凍土地帶的生物生態和凍土的厚度等,現在應當立即著手進行實驗,為即將實現的火星生命探索做好准備。
知識鏈接:火星有生命?
大約46億年前當太陽系形成的時候,地球和火星也差不多同時誕生了。今天我們觀測到的火星表面到處覆蓋著沙漠和岩石,可是火星一度曾是擁有海洋和溫暖氣候的行星。
隨著人類觀測手段的長足進步,火星的真實面目逐漸呈現在我們面前:火星的自轉周期比地球多半個多小時;火星的一年是687天,差不多是地球的兩年;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火星的體積不到地球的六分之一;火星的質量僅是地球的十分之一。火星大氣比地球大氣稀薄得多,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佔95%,其中3%是氮,氧氣和水蒸氣含量極微。但「火星上究竟有沒有生物」這個古老的疑問,至今沒有得出確切的答案。
人類對火星生命的直接探索是在1976年,「海盜」號火星探測器首當其沖,此舉距今已25年了。遺憾的是,當時「海盜」號否定了火星生命的存在。我們從那時「海盜」號拍攝的火星表面照片看到,整個火星地表都覆蓋著紅褐色,直徑40厘米左右的岩石遍及視野,給人荒凄之感,沒有一丁點兒綠色。天空就像地球的晚霞那樣是火紅色的。
對地球生命而言,約在30多億年前在水的環境中出現了氨基酸、核酸鹼這樣一些低分子有機化合物,由這類化合物生成了生物高分子——蛋白質和核酸。以碳化合物為核心,有機化合物通過一系列反應之後生命便出現了。科學家們一般認為,地球的原始大氣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和水蒸氣為主,很多科學家採用與曾在1953年進行的著名的「米勒實驗」同樣的實驗方法,製成了種類頗多的氨基酸和核酸鹼。
與這種化學演化實驗的驗證不同,近年一些研究表明,海底熱水出口是地球原始生命誕生的場所。但是對生命誕生而言,最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核酸、蛋白質等生物高分子,以及作為細胞的構成物質——十分要緊的細胞膜,究竟是怎樣生成的直到今天還沒有弄清楚
㈤ 飢荒怎樣毀掉海象營
目前為止,我們玩家是沒法毀掉海象營地,只能夠殺死海象,如下所示。
1、飢荒進入冬季才能打海象。其他季節的海象巢都是坍塌的。第首先要准備一個防具,不是女武神一定要准備,是女武神也建議准備。
㈥ 「恐龍」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最初人們對這些恐龍的化石並沒一個統一的稱呼,叫起來也相當的不方便,直到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查里德·歐文爵士用拉丁文給它們專門起了一個名字——「dinosaur」。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意思是恐怖),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動物)。從此,這一大類彼此有一定的親緣關系,但是卻表現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動物就有一個統一的名稱——「恐怖的蜥蜴」。用我們漢語的概括下來,就是「恐龍」。
以當時歐文爵士的概念來講,「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則不是)。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化石並不算多。而自從1989年南極洲也發現了恐龍後,全世界七大洲就都有了恐龍的遺跡。迄今為止世界上被發現的恐龍至少有650至700多種(生物學上的物種)。後來,中國、日本等一項有龍的傳說的國家把它譯為恐龍,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蛇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
說起恐龍,就不得不提起一個故事,那就是普洛特-加龍省的故事。哈士爾特德,一位里丁大學的研究人員,根據一部歷史小說《米爾根先生的妻子》中發現的線索,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宣布他終於發現了如下的研究結果:1677年,一個叫普洛特-加龍省的英國人編寫了一本關於牛津郡的自然歷史書。在這本書里,普洛特-加龍省描述了一件發現於卡羅維拉教區的一個採石場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並為這塊化石畫了一張插圖,指出這個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馬或大象的,而是屬於一種比它們還大的人類尚未發現的巨形動物的。
雖然在當時普洛特-加龍省並不知道這塊化石是恐龍的,更沒有把它與爬行動物聯系起來,但是他用文字記載和用插圖描繪的這塊標本已經被後來的古生物學家鑒定是一種叫做巨齒龍(現名斑龍)的恐龍的大腿骨,而這塊化石的發現又比曼特爾夫婦發現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禽龍早了將近145年。所以,哈士爾特德研究員認為,普洛特-加龍省應該是有記錄以來第一個發現並記錄恐龍化石的人。
㈦ 跪求劉慈欣短篇小說全集TXT,有的發我郵箱
已發送,請注意查收。
望採納。
祝好。
【目錄】
長篇科幻小說——
[01]《中國2185》
[02]《超新星紀元》(實體書版)
[03]《超新星紀元》(完全版)
[04]《魔鬼積木》
[05]《球狀閃電》
[06]《三體》
[07]《三體Ⅱ黑暗森林》
[08]《三體Ⅲ死神永生》
中短篇科幻小說——
[01]《鯨歌》
[02]《微觀盡頭》
[03]《坍縮》
[04]《帶上她的眼晴》
[05]《地火》
[06]《流浪地球》
[07]《鄉村教師》
[08]《微紀元》
[09]《纖維》
[10]《命運》
[11]《全頻帶阻塞干擾》(俄羅斯版)
[12]《全頻帶阻塞干擾》(中國版)
[13]《信使》
[14]《混沌蝴蝶》
[15]《西洋》
[16]《中國太陽》
[17]《夢之海》
[18]《朝聞道》
[19]《天使時代》
[20]《吞食者》
[21]《詩雲》
[22]《光榮與夢想》
[23]《地球大炮》
[24]《思想者》
[25]《圓圓的肥皂泡》
[26]《白堊紀往事》
[27]《鏡子》
[28]《贍養上帝》
[29]《歡樂頌》
[30]《贍養人類》
[31]《山》
[32]《海水高山》
[33]《2018年4月1日》
[34]《人生》
[35]《太原之戀》
[36]《時間移民》
其它小說——
[01]《燒火工》
科幻評論——
[01]《混沌中的科幻》
[02]《SF教——論科幻小說對宇宙的描寫》
[03]《築起我們的金字塔》
[04]《消失的溪流——八十年代的中國科幻》
[05]《談〈珊瑚島上的死光〉》
[06]《天國之路——科幻和理想社會》
[07]《無奈的和美麗的錯誤——科幻硬傷概論》
[08]《在2001年銀河獎大會上的講話》
[09]《掐頭去尾看本屆雨果獎》
[10]《〈東京聖戰〉和〈冷酷的方程式〉》
[11]《我們是科幻迷》
[12]《快樂的科幻》
[13]《科幻與幻想的對決》
[14]《三維的韓松》
[15]《我們需要的科幻——〈黑太陽〉書評》
[16]《〈超新星紀元〉後記》
[17]《第一代科幻迷的回憶——寫在〈超新星紀元〉出版之際》
[18]《被遺忘的佳作》
[19]《峽谷中的旅程——讀王晉康的〈類人〉》
[20]《〈球狀閃電〉後記》
[21]《從雙獎看美國當代科幻》
[22]《從大海見一滴水——對科幻小說中某些傳統文學要素的反思》
[23]《科幻邊界上的諸神復活——〈光明王〉書評》
[24]《小木屋中的星空——〈開闊的前庭〉後記》
[25]《太空中的西部世界——〈外星稽查行動〉後記》
[26]《文明的返祖——〈最後的城堡〉評論》
[27]《科學的淡出——〈賭一把〉評論》
[28]《機器的征途和人的復活——〈悲劇之歌〉評論》
[29]《納須禰於芥子——從〈死鳥〉看科幻的宗教感情和宏大敘事》
[30]《道德的迷霧和生存的真相——〈狩獵月亮〉評論》
[31]《玻璃箱中的思考——〈沙王〉評論》
[32]《君子報仇,萬年不晚——〈斗篷與棍棒〉評論》
[33]《澤拉茲尼的輪回——〈獨角獸棋局〉評論》
[34]《你會愛上吸塵器嗎?——〈血孩子〉評論》、
[35]《生態女性主義、蓋婭和人格放大——〈永久凍土〉評論》
[36]《為〈科學文化〉雜志所寫的常見科幻電影介紹》
[37]《寫在〈三體〉第二部完成之際》
[38]《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科幻小說年度選集前言》
[39]《當科普的科幻嘗起來是文學的》
[40]《西風百年——淺論外國科幻對中國科幻文學的影響》
[41]《傳統文學要素在科幻小說中的變化(節選)》
[42]《超越自戀:科幻給文學的機會》
[43]《重返伊甸園——科幻創作十年回顧》
[44]《〈流浪地球〉:尋找家園之旅》
[45]《中國科幻劃時代的理論建構——〈科幻文學論綱〉》
[46]《〈水晶的天空〉序》
散文隨筆——
[01]《電子詩人》
[02]《文明的反向擴張》
[03]《遠航!遠航!》
[04]《宇宙隨想》
[05]《當前航天技術與科幻預測的對比》
[06]《技術奇點二題》
[07]《AI種族的史前時代》
訪談錄——
[01]《小π訪談》
[02]《開辟想像天地的人們:初識劉慈欣》
[03]《〈科幻世界〉訪談》
[04]《回答〈小作家〉雜志的采訪》
[05]《起點FANS見面會實錄》
[06]《〈科幻大王〉特約采訪》
[07]《〈成都日報〉訪談:劉慈欣 握住現實的科幻狂人
[08]《〈三聯生活周刊〉關於目前科幻狀況的的采訪
[09]《為什麼人類還值得拯救?——劉慈欣與江曉原對話錄》
[10]《道德的盡頭是科幻的開始——〈南方都市報〉訪談》
[11]《本土科幻任重道遠——〈沈陽晚報〉訪談》
[12]《網路貼吧見面會實錄(整理版)》
[13]《科幻拷問道德——〈北京青年報〉訪談》
[14]《中國科幻文學的「異類」——〈新京報〉訪談》
[15]《中國科幻文學需要大師——〈山西晚報〉訪談》
[16]《北京理工大學3月29日大劉見面會問答全紀錄》
[17]《如果·劉慈欣》
[18]《〈人民日報·海外版〉關於科幻的采訪》
[19]《歡迎進入「三體紀元」——〈南方都市報〉訪談》
[20]《我們走的,是一條全新的路——〈文學報〉訪談》
[21]《影像時代,科幻文學在衰落——〈東莞時報〉訪談》
[22]《大劉成都簽售活動微博速記》
[23]《〈三體〉讀者見面會大致情況》
[24]《〈新京報〉劉慈欣、韓松同題問答》
[25]《給力中國科幻——〈現代快報·博客周刊〉訪談》
[26]《〈看天下Vista〉:劉慈欣讓中國科幻進入「三體紀元」》
[27]《〈中國青年報〉:一邊柴米油鹽 一邊星光燦爛》
[28]《讀者的認可是惟一的希望——〈都市消費晨報〉訪談》
[29]《夢想的力量——〈中國日報〉專訪》
[30]《我知道,意外隨時可能出現——〈城市畫報〉訪談》
[31].《精英化只會害了科幻——〈南都周刊〉訪談》
[32]《宇宙的鐵幕——〈晨報周刊〉訪談》
[33]《對宇宙的敬畏是科幻文學的動力——〈文藝報〉訪談》
[34]《〈城市畫報〉劉慈欣、韓松訪談》
[35]《每一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手——〈南方周末〉專訪》
[36]《只有科幻能對人性「嚴刑逼供」——〈華商報〉江曉原、劉慈欣問答》
[37]《讓我們仰望星空吧——〈南方人物周刊〉訪談》
[38]《〈東方早報〉:劉慈欣談科幻世界與人類命運》
[39]《科幻,百歲的孩子——〈北京青年周刊〉訪談》
[40]《我對用科幻隱喻反映現實不感興趣——搜狐讀書頻道訪談》
[41]《宇宙比道德更寬泛——〈經濟觀察報〉訪談》
[42]《用科幻的眼睛看現實——劉慈欣7月22日香港書展名作家講座實錄》
[43]《老外看中國科幻,好比我們看外國人寫武俠——〈南方周末·讀書周刊〉訪談》
[44]《世界上有兩個我——〈錢江晚報〉訪談》
[45]《中國原創科幻,前景仍不明朗——〈北京日報〉訪談》
[46]《〈三體〉並不適合拍電影——〈大都會科幻評論〉訪談》
[47]《科幻故事 一生講不完——香港〈文匯報〉訪談》
[48]《專職寫科幻沒安全感——〈華西都市報〉訪談》
[49]《劉慈欣:月亮與六便士》
[50]《〈三體〉不是里程碑——〈科學時報〉訪談》
㈧ 趁生命氣息逗留怎麼樣
羅傑61澤拉茲尼短篇傑作集 我並沒有看過澤拉茲尼的其他作品,所以就從這兩本書上寫寫自己的簡單感想。 說實話,看完《發條女孩》之後看澤拉茲尼的文字有種徹徹底底的耳目一新的感覺。他的文字有種強烈的主流感,用詞與敘述方式上都不同於其他作家。澤拉茲尼更柔軟,更注重文學與文字的感受。不過,就印象最深刻的幾篇文章感覺,心理描寫並不是很出彩的地方。我更喜歡的是故事背後的韻味感。故事不是只有對話與描述與劇情,文字的組成與魅力也左右了故事的感受。 《趁生命氣息逗留》 《靈魂的力量》 我很喜歡這篇,雖然它比較偏奇幻故事。超能力下隱藏的是對自然與生機及生命歷程的熱愛。那個大概就是靈魂的力量。 《趁生命氣息逗留》 非常精彩。以一個機器人的角度在剖析人的組成。從人物設定、故事節奏到語言上比如最後「趁生命氣息逗留」的詩句引用,都恰到好處。這篇文章的意蘊極其美麗。 《心所引擎》 愛的背叛。不是一個好故事。標題的翻譯太過分了,完全看不懂。不過此篇的語言不錯。 《半面傑克》 還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我都不是很感興趣。這篇也一般般。 《絞刑師》 這篇比較像一篇硬漢派推理小說。從推理的角度而言這個故事很不錯。科幻設定在於人造生命,裡面關於是否應當創造人造生命的探討也很不錯。 《永久凍土》 寫法很奇特。從某些層面上我覺得還是愛情的故事。那個女神用菌絲控制山的設定和《蟲師》的山神很像。男人的貪命與貪心懦弱被刻畫得很精彩。 《洛奇7281》 家用機器人造反的故事。雖然幾乎是科幻小說用爛的題材,還是覺得這是篇短小精悍的好文。 《來自蒼穹的魔力》 這還不叫奇幻小說么……就奇幻小說而言,除了愛情段落還是有些無聊外,這個故事的魔法設定與劇情推動都很好玩,驚險刺激有趣。這篇小說里有一個概念:萬事萬物都有魔力,有的魔力值高,有的魔力值低。大愛這種世界觀。 《富岳二十四景》 最不喜歡的一篇。首先前面的情節推動很慢,大部分都是意識流般的流水賬,講述看到的景物與畫中的景物的區別(讀者又看不到畫又看不到景物,這種比較有什麼意義呢)。很後面才開始穿插回憶,而回憶故事講得又有點快。最主要最悲哀的是,看完回憶故事,結合其他的描述及出場過的人物設定,我都可以猜出這篇文章的走向與主旨。所以再後面再次轉回現在時態的憂傷流水賬就真的讓人很不耐煩。這24景中前22景都是你追我逃的故事,一再輪回的驚慌到虛驚或逃走情節看多了幾次就開始厭煩。第23景的殺戮沒有懸念,最後一景最後還是沒有看到。 科幻設定是賽博朋克的上傳自己。這種主題我更喜歡遲卉的《歸者無路》些。 此外,或許譯者的語言僵硬也是很有影響的。 《回到殺戮之地吧,愛麗絲,我的愛》 畫面感極其強的一篇故事,很適合拍電影。整個故事讓我想到的是平時消遣看的各種印度教或道教或神秘公司的迷宮或陣法,主角帶著十幾個人穿過陣法,每個陣裡面都死掉些人,最後只有一兩個人活著。這是一種很老很老的設定了。女主角黑化掉再被自己的執念所滅。……從某些意義上而言,還是一個愛情故事。 另外,這種敘述方式前所未見。奇偶章節交互來支引兩條線的故事不罕見,罕見的是這兩條主線的時間線是不一致的。 《卡米洛特的最後一個衛士》 標題+標題注釋比較劇透,導致開頭及兩人相逢沒有懸念。對梅林的性格刻畫我很喜歡。不過最後英雄殺死小人,女人為英雄犧牲的情節也有點太狗血了。 我更喜歡《臉上的門,口中的燈》這本。澤拉茲尼很喜歡「神」這個概念,他造神、殺神、討論神的想法理念。《臉》這本的文章顯得短小而不失意蘊,靈氣很足,而這本《趁》相較起來都是愛情與背叛,有些黑暗與僵硬了。另外《臉》的翻譯更好些。
㈨ 有哪些近期的雨果獎獲獎作品在中國出版了
1953年
長 篇:《被毀滅的人》 阿爾弗雷德·貝斯特
1954年
(未頒發)
1955年
長 篇:《他們相當正確》 馬克·克里夫頓 弗蘭克·瑞雷
中 篇:《達夫斯講述者》 小瓦爾特·M·米勒
短 篇:《阿拉瑪果沙》 艾里克·F.拉賽爾
1956年
長 篇:《雙星》 羅伯特·A·海因萊因
中 篇:《探險隊》 幕瑞·雷因斯特
短 篇:《星》 阿瑟·C·克拉克
1957年
(小說獎未頒發)
1958年
長 篇:《大時代》 弗里茲·雷伯
短 篇:《或者所有有牡蠣的海洋》 A.戴維遜
1959年
長 篇:《一件良心案》 詹姆斯·布利布
中 篇:《大前庭》 克利福德·D·西馬克
短 篇:《那地獄邊緣的火車》 羅伯特·布羅赫
1960軍
長 篇:《星船傘兵》 羅伯特·A·海因萊因
1961年
長 篇:《為雷伯威茲而作的贊歌》 小瓦爾特·M·米勒
短 篇:《最長的航程》 波爾·安德森
1962年
長 篇:《異鄉異客》 羅伯特·A·海因萊因
短 篇:《溫室》 布賴恩·奧爾迪斯
1963年
長 篇:《高城中的男人》 菲利普·K·迪克
短 篇:《龍大師》 傑克·范斯
1964年
長 篇:《神秘的中繼站》 克利福德·D·西馬克
短 篇:《與國王們戰斗到底》 波爾·安德森
1965年
長 篇:《流浪星》 弗里茲·雷伯
短 篇:《戰士,不要問》 戈登·R·迪克森
1966年
長 篇:《……叫我康拉德》 羅傑·澤拉茲尼
《沙丘》 弗蘭克·赫伯特
短 篇:《梯克托克曼說:「懺悔吧,哈勒昆!」》 哈蘭·埃利森
1967年
長 篇:《月亮是一個嚴厲的女人》 羅伯特·A·海因萊因
中 篇:《最後的城堡》 傑克·范斯
短 篇:《中子星》 拉里·尼文
1968年
長 篇:《光之神》 羅傑·澤拉茲尼
長中篇:《維樂搜索》 安妮·麥卡芙瑞 《紫薪騎手》 菲利普·J·法瑪
短中篇:《打算滾動石頭》 弗里茲·雷伯
短 篇:《我沒有嘴,但我要叫》 哈蘭·埃利森
1969年
長 篇:《站在桑給巴爾》 約翰·布魯納
長中篇:《夜之翼》 羅伯特·西爾弗伯格
短中篇:《肉體的分享》 波爾·安德森
短 篇:《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野獸》 哈蘭·埃利森
1970年
長 篇:《黑暗的左手》 厄休拉·K·勒古因
中 篇:《陰影之船》 弗里茲·雷伯
短 篇:《時間像假寶石的螺旋線》 撒繆爾·R·狄蘭尼
1971年
長 篇:《環形世界》 拉里·尼文
中 篇:《遭遇在蘭克馬》 弗里茲·雷伯
短 篇:《慢雕刻》 西奧多·斯特金
1972年
長 篇:《到你散亂的軀體中去》 菲利普·J·法瑪
中 篇:《空氣與黑暗的女王》 波爾·安德森
短 篇:《不恆定的月亮》 拉里·尼文
1973年
長 篇:《神們自己》 艾薩克·阿西莫夫
長中篇:《世界之詞乃森林》 厄休拉·K·勒吉因
短中篇:《山羊之歌》 波爾·安德森
短 篇:《伊瑞馬水壩》 拉菲爾·A·拉弗蒂
《會見》 弗雷德里克·波爾 C·M·考恩布魯斯
1974年
長 篇:《與拉瑪相會》 阿瑟·C·克拉克
長中篇:《被插上插頭的女孩》 小詹姆斯·梯普崔
短中篇:《死鳥》 哈蘭·埃利森
短 篇:《離開麥歐拉的人》 厄休拉·K·勒古因
1975年
長 篇:《被剝奪的》 厄休拉·K·勒古因
長中篇:《給莉婭的歌》 喬治·R·R·馬丁
短中篇:《蘭格漢斯開始漂流》 哈蘭·埃利森
短 篇:《洞人》 拉里·尼文
1976年
長 篇:《永遠的戰爭》 喬·哈德曼
長中篇:《家是劊子手》 羅傑·澤拉茲尼
短中篇:《索爾的邊疆》 拉里·尼文
短 篇:《抓住則皮林》 弗里茲·雷伯
1977年
長 篇:《遲暮鳥語》 凱特·威爾黑姆
長中篇:《通過任何其他的名字》 斯比德·羅賓遜
《休斯頓,休斯頓,你讀到了嗎?》 小詹姆斯·梯昔崔
短中篇:《兩百歲人》 艾薩克·阿西莫夫
短 篇:《三百年》 喬·哈德曼
1978年
長 篇:《門口》 弗雷德里克·波爾
長中篇:《星舞》 斯比德·羅賓遜 珍尼·羅賓遜
短中篇:《琥珀之眼》 瓊·D·溫基
短 篇:《傑弗梯是五》 哈蘭·埃利森
1979年
長 篇:《夢蛇》 馮達·麥金太爾
長中篇:《視覺的持續》 約翰·瓦雷
短中篇:《獵人的月亮》 波爾·安德森
短 篇:《卡桑德拉》 C.J.切瑞
1980年
長 篇:《天堂的噴泉》 阿瑟·C·克拉克
長中篇:《敵人的礦藏》 巴里·B·龍耶
短中篇:《沙王們》 喬治·R·R·馬丁
短 篇:《十字與龍的通道》 喬治·R·R·馬丁
1981年
長 篇:《雪王後》 瓊·D·溫基
長中篇:《失去的多賽》 戈東·R·迪克遜
短中篇:《斗篷與棍棒》 戈東·R·迪克遜
短 篇:《舞鹿的洞穴》 克利福德·D·西馬克
1982年
長 篇:《向下的站台》 C.J.切瑞
長中篇:《土星游戲》 波爾·安德森
短中篇:《獨角獸變種》 羅傑·澤拉茲尼
短 篇:《推銷者》 約翰·瓦雷
1983年
長 篇:《基地的邊緣》 艾薩克·阿西莫夫
長中篇:《精靈們》 瓊安娜·露絲
短中篇:《火警監視》 康尼·威利斯
短 篇:《憂郁的大象》 斯比德·羅賓遜
1984年
長 篇:《星潮洶涌》 大衛·布林
長中篇:《瀑布點》 蒂莫西·扎恩
短中篇:《血里的音樂》 格里格·貝爾
短 篇:《演說的聲音》 歐克塔維亞·布特勒
1985年
長 篇:《神經浪遊者》 威廉·吉布森
長中篇:《按回車[]鍵》 約翰·瓦雷
短中篇:《血孩》 歐克塔維亞·布特勒
短 篇:《水晶球面》 大衛·布林
1986年
長 篇:《安德的游戲》 沃森·斯科特·卡德
長中篇:《富士山的二十四個風景,作者賀古賽》 羅傑·澤拉茲尼
短中篇:《失去時間的巴拉丁》 哈蘭·埃利森
短 篇:《費米與霜》 弗雷德里克·波爾
1987年
長 篇:《死者代言人》 沃森·斯科特·卡德
長中篇:《內地的吉爾加美什》 羅伯特·西爾弗伯格
短中篇:《永久凍土》 羅傑·澤拉茲尼
短 篇:《切線》 格里格·貝爾
1988年
長 篇:《社會進步之戰》 大衛·布林
長中篇:《眼中眼》 沃森·斯科特·卡德
短中篇:《戈爾斯,你今晚出來嗎》 厄休拉·K·勒吉因
短 篇:《為什麼我留下了哈里的漢堡包》 勞倫斯·瓦特伊凡斯
1989年
長 篇:《賽亭》 C.J.切瑞
長中篇:《溫勒巴格斯的最後一個》 康尼·威利斯
短中篇:《薛定諤的貓》 喬治·阿列克·艾芬格
短 篇:《基林亞戈》 邁克·瑞斯尼克
1990年
長 篇:《超離子》 丹·西蒙斯
長中篇:《悲悼的山巒》 露易絲·M·布瓊爾德
短中篇:《輸入一個兵,再輸入另一個》 羅伯特·西爾弗伯格
短 篇:《蠢人們》 蘇澤·M·查拉斯
1991年
長 篇:《沃爾的游戲》 露易絲·M·布瓊爾德
長中篇:《海明威騙局》 喬·哈德曼
短中篇:《曼拉姆基》 邁克·瑞斯尼克
短 篇:《熊發現火》 特瑞·比森
1992年
長 篇:《巴瑞亞》 露易絲·M·布瓊爾德
長中篇:《西班牙乞丐》 南希·克瑞斯
短中篇:《金子》 艾薩克·阿西莫夫
短 篇:《在太陽中行走》 傑弗里·A·蘭迪斯
1993年
長 篇:《深淵上的火》 弗諾·文奇 《末日之書》 康尼·威利斯
長中篇:《太空人比爾》 路修斯·謝芭德
短中篇:《碎果鉗政變》 珍妮特·卡甘
短 篇:《即使是王後》 康妮·威利斯
1994年
長 篇:《綠火星》 金·斯坦利·羅賓遜
長中篇:《在底部世界降落》 哈里·圖特雷多夫
短中篇:《喬治亞在我腦中》 查爾斯·謝菲爾德
短 篇:《尼羅河上的死亡》 康妮·威利斯
1995年
長 篇:《鏡舞》 露易斯·M·布瓊爾德
長中篇:《歐都外峽谷的七個景觀》 邁克·瑞斯尼克
短中篇:《火星人的孩子》 大衛·戈羅德
短 篇:《沒人這么瞎》 喬·哈德曼
1996年
長 篇:《鑽石年代》 尼爾·斯蒂芬森
長中篇:《未來的上尉之死》 愛倫·斯蒂爾
短中篇:《像恐龍一樣思考》 詹姆斯帕
㈩ 好看的科幻類小說
這是劉慈欣的至今為止的小說,中國科幻的巔峰。
【目錄】
長篇科幻小說——
[01]《中國2185》
[02]《超新星紀元》(實體書版)
[03]《超新星紀元》(完全版)
[04]《魔鬼積木》
[05]《球狀閃電》
[06]《三體》
[07]《三體Ⅱ黑暗森林》
[08]《三體Ⅲ死神永生》
中短篇科幻小說——
[01]《鯨歌》
[02]《微觀盡頭》
[03]《坍縮》
[04]《帶上她的眼晴》
[05]《地火》
[06]《流浪地球》
[07]《鄉村教師》
[08]《微紀元》
[09]《纖維》
[10]《命運》
[11]《全頻帶阻塞干擾》(俄羅斯版)
[12]《全頻帶阻塞干擾》(中國版)
[13]《信使》
[14]《混沌蝴蝶》
[15]《西洋》
[16]《中國太陽》
[17]《夢之海》
[18]《朝聞道》
[19]《天使時代》
[20]《吞食者》
[21]《詩雲》
[22]《光榮與夢想》
[23]《地球大炮》
[24]《思想者》
[25]《圓圓的肥皂泡》
[26]《白堊紀往事》
[27]《鏡子》
[28]《贍養上帝》
[29]《歡樂頌》
[30]《贍養人類》
[31]《山》
[32]《海水高山》
[33]《2018年4月1日》
[34]《人生》
[35]《太原之戀》
[36]《時間移民》
其它小說——
[01]《燒火工》
科幻評論——
[01]《混沌中的科幻》
[02]《SF教——論科幻小說對宇宙的描寫》
[03]《築起我們的金字塔》
[04]《消失的溪流——八十年代的中國科幻》
[05]《談〈珊瑚島上的死光〉》
[06]《天國之路——科幻和理想社會》
[07]《無奈的和美麗的錯誤——科幻硬傷概論》
[08]《在2001年銀河獎大會上的講話》
[09]《掐頭去尾看本屆雨果獎》
[10]《〈東京聖戰〉和〈冷酷的方程式〉》
[11]《我們是科幻迷》
[12]《快樂的科幻》
[13]《科幻與幻想的對決》
[14]《三維的韓松》
[15]《我們需要的科幻——〈黑太陽〉書評》
[16]《〈超新星紀元〉後記》
[17]《第一代科幻迷的回憶——寫在〈超新星紀元〉出版之際》
[18]《被遺忘的佳作》
[19]《峽谷中的旅程——讀王晉康的〈類人〉》
[20]《〈球狀閃電〉後記》
[21]《從雙獎看美國當代科幻》
[22]《從大海見一滴水——對科幻小說中某些傳統文學要素的反思》
[23]《科幻邊界上的諸神復活——〈光明王〉書評》
[24]《小木屋中的星空——〈開闊的前庭〉後記》
[25]《太空中的西部世界——〈外星稽查行動〉後記》
[26]《文明的返祖——〈最後的城堡〉評論》
[27]《科學的淡出——〈賭一把〉評論》
[28]《機器的征途和人的復活——〈悲劇之歌〉評論》
[29]《納須禰於芥子——從〈死鳥〉看科幻的宗教感情和宏大敘事》
[30]《道德的迷霧和生存的真相——〈狩獵月亮〉評論》
[31]《玻璃箱中的思考——〈沙王〉評論》
[32]《君子報仇,萬年不晚——〈斗篷與棍棒〉評論》
[33]《澤拉茲尼的輪回——〈獨角獸棋局〉評論》
[34]《你會愛上吸塵器嗎?——〈血孩子〉評論》、
[35]《生態女性主義、蓋婭和人格放大——〈永久凍土〉評論》
[36]《為〈科學文化〉雜志所寫的常見科幻電影介紹》
[37]《寫在〈三體〉第二部完成之際》
[38]《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科幻小說年度選集前言》
[39]《當科普的科幻嘗起來是文學的》
[40]《西風百年——淺論外國科幻對中國科幻文學的影響》
[41]《傳統文學要素在科幻小說中的變化(節選)》
[42]《超越自戀:科幻給文學的機會》
[43]《重返伊甸園——科幻創作十年回顧》
[44]《〈流浪地球〉:尋找家園之旅》
[45]《中國科幻劃時代的理論建構——〈科幻文學論綱〉》
[46]《〈水晶的天空〉序》
散文隨筆——
[01]《電子詩人》
[02]《文明的反向擴張》
[03]《遠航!遠航!》
[04]《宇宙隨想》
[05]《當前航天技術與科幻預測的對比》
[06]《技術奇點二題》
[07]《AI種族的史前時代》
訪談錄——
[01]《小π訪談》
[02]《開辟想像天地的人們:初識劉慈欣》
[03]《〈科幻世界〉訪談》
[04]《回答〈小作家〉雜志的采訪》
[05]《起點FANS見面會實錄》
[06]《〈科幻大王〉特約采訪》
[07]《〈成都日報〉訪談:劉慈欣 握住現實的科幻狂人
[08]《〈三聯生活周刊〉關於目前科幻狀況的的采訪
[09]《為什麼人類還值得拯救?——劉慈欣與江曉原對話錄》
[10]《道德的盡頭是科幻的開始——〈南方都市報〉訪談》
[11]《本土科幻任重道遠——〈沈陽晚報〉訪談》
[12]《網路貼吧見面會實錄(整理版)》
[13]《科幻拷問道德——〈北京青年報〉訪談》
[14]《中國科幻文學的「異類」——〈新京報〉訪談》
[15]《中國科幻文學需要大師——〈山西晚報〉訪談》
[16]《北京理工大學3月29日大劉見面會問答全紀錄》
[17]《如果·劉慈欣》
[18]《〈人民日報·海外版〉關於科幻的采訪》
[19]《歡迎進入「三體紀元」——〈南方都市報〉訪談》
[20]《我們走的,是一條全新的路——〈文學報〉訪談》
[21]《影像時代,科幻文學在衰落——〈東莞時報〉訪談》
[22]《大劉成都簽售活動微博速記》
[23]《〈三體〉讀者見面會大致情況》
[24]《〈新京報〉劉慈欣、韓松同題問答》
[25]《給力中國科幻——〈現代快報·博客周刊〉訪談》
[26]《〈看天下Vista〉:劉慈欣讓中國科幻進入「三體紀元」》
[27]《〈中國青年報〉:一邊柴米油鹽 一邊星光燦爛》
[28]《讀者的認可是惟一的希望——〈都市消費晨報〉訪談》
[29]《夢想的力量——〈中國日報〉專訪》
[30]《我知道,意外隨時可能出現——〈城市畫報〉訪談》
[31].《精英化只會害了科幻——〈南都周刊〉訪談》
[32]《宇宙的鐵幕——〈晨報周刊〉訪談》
[33]《對宇宙的敬畏是科幻文學的動力——〈文藝報〉訪談》
[34]《〈城市畫報〉劉慈欣、韓松訪談》
[35]《每一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手——〈南方周末〉專訪》
[36]《只有科幻能對人性「嚴刑逼供」——〈華商報〉江曉原、劉慈欣問答》
[37]《讓我們仰望星空吧——〈南方人物周刊〉訪談》
[38]《〈東方早報〉:劉慈欣談科幻世界與人類命運》
[39]《科幻,百歲的孩子——〈北京青年周刊〉訪談》
[40]《我對用科幻隱喻反映現實不感興趣——搜狐讀書頻道訪談》
[41]《宇宙比道德更寬泛——〈經濟觀察報〉訪談》
[42]《用科幻的眼睛看現實——劉慈欣7月22日香港書展名作家講座實錄》
[43]《老外看中國科幻,好比我們看外國人寫武俠——〈南方周末·讀書周刊〉訪談》
[44]《世界上有兩個我——〈錢江晚報〉訪談》
[45]《中國原創科幻,前景仍不明朗——〈北京日報〉訪談》
[46]《〈三體〉並不適合拍電影——〈大都會科幻評論〉訪談》
[47]《科幻故事 一生講不完——香港〈文匯報〉訪談》
[48]《專職寫科幻沒安全感——〈華西都市報〉訪談》
[49]《劉慈欣:月亮與六便士》
[50]《〈三體〉不是里程碑——〈科學時報〉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