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說說
⑴ 如何寫好科幻小說讓自己有頭緒我的科幻小說大綱是10年前隕石撞擊地球後,人們發現了「泰坦結晶」當
在寫科幻小說之前,首先你需要明確科幻小說的大概幾種分類,我就簡單的說說常見。
1.硬科幻,大部分內容的構建基於已經存在的科學理論,科學假設,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相對有根據的幻想,通常來說這類文章比較難寫,需要作者有相當好的科學素養來盡可能的保證不出現漏洞。對於比較好的硬科幻而言,不會進行毫無根據的想像,和犯非常明顯的科學錯誤。
2.軟科幻,通常意義上的理解,軟科幻的重點不是放在科學的理論上,而只是在涉及科學幻想的前提下,講重點放在科幻背景中的人,團隊,社會體制身上,這類科幻不是向讀者傳達出科學的未來,而是將內涵完全的賦予給人,給生命,或者給所有能夠具有主觀意識的事物。在軟科幻中,科學的設定是可以比較粗糙的,但是比較好的軟科幻從不缺乏哲理與內涵。
2.太空歌劇,這個類型近幾年知道的就比如電影《木星上行》,或者比較出名的小說《海伯利安》系列,它的比較鮮明的特點就是,在以科學為基礎的情況下,進行脫離科學的幻想,盡可能的用不受控制的幻想來刻畫一個精妙絕倫,又無比宏大的世界。對於太空歌劇而言,想像一般不受到科學原理的限制,但是它也不會脫離基礎的科學性,並且與科學做出關聯。其實漫威的一些作品,也屬於這個范疇。
3.偽科幻,偽科幻在早些年的網路小說中很常見,說白了就是披上一層科幻的外皮,在本質上和科幻毫無關聯,《吞噬星空》的後期就是代表,它已經完全的拋棄了任何與科學常識有關的設定,不對任何角色所具有的能力做出科學性解釋,而且還似乎將光年這個距離單位的定義為了體積單位,簡單的說其實就是玄幻小說,把裡面的武功招式,修行功法,用一些科學名詞代替,本質上不屬於科幻。當然,我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任何能夠出名的小說自然有它出現的原因,能夠在情節上取勝就已經做好了小說該做的。
【那麼如何寫好科幻呢?】
根據你的介紹,我更傾向於你的類型屬於太空歌劇,因為「泰坦結晶」這些,你可能是沒有按照科學理論或者假設而誕生的。但是寫好科幻小說,和寫好小說最大的差別是,科幻小說需要一定的科學素養,而其它方面,想要寫好小說和寫好科幻小說,是相似的概念。
流暢的表達能力很重要,邏輯嚴密的情節構築很重要,相對豐滿具備多面性的人物很重要,讓讀者耳目一新的設定很重要,而給文章賦予內涵也同樣重要。
所以,加油吧。
望採納
⑵ 寫科幻小說的主題沒頭緒,來說說吧
寫改變歷史,然後會怎樣的小說,寫「真」重生,或重生平行空間。
⑶ 科幻小說有點搞笑的小說有那些 說說
可以看看 阿爾弗雷德·貝斯特 的科幻小說,幾乎都是很搞笑的。
⑷ 什麼科幻小說比較好看的說說
比如之前看過的小說,三體寫的比較不錯的科幻小說,值得一讀的。平時閑著也是看看小說讀讀書。
⑸ 說說科幻小說中的哪個故事情節印象深刻
一支國際海軍艦隊在海上與正在地球上執行任務建造動力源的外星艦隊不期而遇,從展開激烈的交戰,戰爭,為了和平,保衛家園。
⑹ 科幻小說 誰有給我說說!
樓上的面太狹窄了。。。
儒勒·凡爾納可以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他的《海底兩萬里》,《地心游記》,《80天環游地球》等都是經典中的經典。他代表了19世紀的科幻。
之後迎來科幻的黃金時期,出現了科幻三巨頭:艾薩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羅伯特·海因萊茵。代表作,阿西莫夫:《基地》系列,《機器人》系列,阿瑟克拉克《2001年:太空探險》,海因萊因《星船傘兵》(電影星河艦隊的原作,電影完全背離了原作)。
再到現代,出現更多科幻作家,弗諾文奇《深淵上的火》,羅伯特·索耶《計算中的上帝》,道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弗蘭克赫伯特《沙丘》系列,羅伯特謝里克《幽靈五號》,還有特德蔣,拉里尼文,傑克威廉森,大衛布林。
說到中國科幻,最著名的人物非劉慈欣莫屬,他的《三體》三部曲系列必將成為中國科幻史的里程碑,另外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家,比如王晉康,何夕等等。
這里說的不過是一小部分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是都是主流科幻界的各種柱石類人物,建議你可以買本《科幻世界》,好好研究一下。
⑺ 說說科幻小說與科技之間的聯系是什麼
科幻小說大多出自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當然這也不是毫不根據的空想。現在很多的現代化設施在科幻小說中都有相似的體現。如下面文章所述:
有一位探險家建造出一艘太空船,並在另一個世界上遇見了外星人。這些外星人看上去十分奇怪。他們的身高是人類的兩倍;他們穿著的衣服是由人眼看不見的神秘材料紡制而成;他們講的話也聽不懂,於是這位探險家便無功而返。
在過去一個世紀里,無數的通俗雜志和典型科幻小說中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情節。類似的主題早就已經被研究過,比如說艾薩克·阿西莫夫,雷·布萊伯利和亞瑟·查理斯·克拉克這樣的作家(三人均為二十世紀著名的科幻小說家),比如說《陰陽魔界》和《星際迷航》這樣的經典電視劇,又比如說這月的電影《降臨》。但這種特別的故事並不是從上個世紀開始的,英國教會主教弗朗西斯·戈德溫寫的小說《月中人》,其中的主人公多明戈·剛薩斯就是上述的那種太空探險家,這部小說早在1638年就出版了.
有時,科幻小說會被認為是現代科學發展的結果。根據這種觀點,是由於整個17、18世紀經驗知識和技術能力得到了巨大發展,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新大陸的發現,醫學的進步,顯微鏡的發明,因而才出現了科幻類型的小說。批評學家布萊恩·愛迪斯認為,瑪麗·雪萊1818傑作的《弗蘭肯斯坦》才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因為它整個奇妙故事的發生純粹是通過科學手段,而不是通過魔法或奇跡。
然而,許多科幻小說提出的觀點堪比肩於科學革命的發現,有的想法甚至更加超前。科幻小說之所以這么令人著迷,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反映出當時最新科學的發展,而且它們還展示出了文學對科學研究的深刻影響。正如許多當代科學家所言,《星際迷航》激發了他們對探究宇宙的熱愛,半個世紀前的科幻小說所預示的觀點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也得以證實,例如《月中人》中傳播的日心說和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科幻小說並不能直接激發科學革命,但這個時代的文學允許人們去想像一個不一樣的現實世界,而有些關於現實世界的科學幻想在不久之後的確在科學上成為了現實。
這些早期不同類型的經典作品有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1516),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大西島》(1627),約翰內斯·開普勒的夢游(1634),瑪格麗特·卡文迪什的《瘋狂世界》(1666),亨利·內維爾的《小島 的松樹》(1688)和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1726)。這些書中的內容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激發人的好奇心,激發人的好奇心這也是這些經典科幻小說的核心之所在。莫爾在描述虛構烏托邦的發現者那具有召喚力且激動人心的旅程時,用了這樣的筆墨:「在你平凡的生活中,沒有人會告訴你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很多奇怪和未知的人類與國家。」「勇敢地航向人類前所未至的宇宙洪荒吧。」
⑻ 寫科幻小說,如何描寫裡面的高科技、未知文明
我覺得如果是想寫警世的科幻,大可不必追求技術方面的描寫。很多精通於這方面描寫的科幻小說作家都是醉心於世界或者文明的架構,如阿西莫夫所架構的機器人世界,基地世界,平行宇宙世界;哈里·哈里森的恐龍文明及其所構想的一系列生物工具等等。但是這樣的構思是非常花時間的,而且要寫到使人信服更是很困難,因為內部邏輯關系稍有不慎就可能錯亂,所以這類比較硬的科幻寫起來是相當死腦細胞的^_^
所以如果摟主想寫些關於外星球或者尖端科技的東東,完全可以簡略的帶過,不需要給出其技術支撐,不用動不動就拋出個普朗克常數啥的,自己如果不懂就不用寫了。或者可以用輕松的語言帶過,甚至可以略帶調侃的說:這玩藝就是這樣,至於怎麼運作的,主角才不知道!
不過如果能想出來些不錯的點子,還是寫進去一些好,但是要注意不要寫得太幼稚或者在賣弄,不然讓人覺得是在侮辱讀者的(這種小說我看了很多……)在世界架構上,一定要多想想,如果自己是一個非常挑剔的讀者,自己會怎麼從這個架構中間挑刺?要從各個方面抨擊自己的架構,進而修改,使之變得在邏輯上越來越無懈可擊(當然100%完美是不可能的,大體看上去差不多就行了)
其實,好的科幻小說不一定要這些細節技術描寫,科幻小說的目的在於以一個虛構的背景道出作者對現實或對未來的看法和觀念,真正重要的是其核心情節的安排處理和對人物性格的描寫,而非起輔助作用的技術描寫,畢竟,科幻小說家不一定要是科學家;同時,並非所有科學家都能當科幻小說家的
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hi我交流交流,呵呵
推薦:(有點多……)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及他的平行世界系列,代表作《神們自己》,機器人世界,代表作《我,機器人》,《鋼窟》。這三個世界架構宏大而且嚴謹,情節安排極度強大,看完後應該會心潮澎湃……
奧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系列」:《安德的游戲》《死者代言人》《安德的影子》《屠異》。這個系列世界架構不多,但是對外星文明探討得很好。
弗蘭克·赫伯特「沙丘三部曲」:《沙丘》《沙丘之子》《沙丘救世主》,這個系列……額……無敵了……雖然有點老……
金斯坦利羅賓遜的《綠火星》《藍火星》《紅火星》,寫改造火星的,具體是什麼不太記得了……
哈里·哈里森的《伊甸之西》《伊甸之冬》《重返伊甸》,寫恐龍文明如果沒有滅亡而統治人類雲雲,裡面有很有意思的生物設定,還有兩個文明的沖突。
再推薦些我個人比較喜歡的:
羅伯特海因萊茵的《異鄉異客》《星船傘兵》《雙星》《嚴厲的月亮》
洛伊斯比約德的「邁爾斯系列」《戰爭學徒》《貴族們的游戲》《鏡舞》《記憶》《科瑪》《外交豁免權》《無盡的邊界》《西塔甘達》
邁克爾斯萬維克的《地球龍骨》
羅伯特索耶的《金羊毛》《星叢》《計算中的上帝》《終極實驗》
阿爾弗雷德貝斯特 的《被毀滅的人》
小瓦爾特米勒的《萊伯威茲的贊歌》
拉里尼文的《環形世界》
凱特威爾黑姆的《遲暮鳥語》
弗諾文奇的《深淵上的火》《天淵》
撒繆爾狄蘭尼的《通天塔-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