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科幻小說三體有感200字
❶ 讀《科幻小說》有感作文300字
有一句話叫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大概在幻想的領域這句話得到了最切實的體現。從《流浪地球》到《吞噬者》劉慈欣的文章一次又一次的帶領這我們領略到這個宇宙的宏大與詭奇,這個宇宙如此之大,就算把真個宇宙比作沙漠,那麼地球連這個沙漠裡面的一個細菌的大小也不如,在如此廣闊的空間,在我們未知的領域又有多少未知的事情在發生呢?
在小說《流浪地球》和《吞噬者》里人類遇到的危險真的可能會出現嗎?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更何況在如此廣袤的宇宙尺度上,人類是在是太渺小了,我們幾乎只能對小行星撞擊這種程度的宇宙危險左右有限的預防。如果遇到《流浪地球》裡面的那種太陽爆炸或者《吞噬者》裡面那種外星人入侵我們又該怎麼辦呢,我想科幻大概就是科幻文學是警示的文學的由來吧,他的存在在哪裡鞭策著人類,我們雖然在地球上號稱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但是人類未來需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人類到至今為止都是幸運無比的站在生存勝利者的這一邊,但是運氣會永遠站在人類這邊嗎?時刻准備著,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未知,去探索他們,並不是為了什麼科學求索精神,而是有一天那會成為人類生存下去的救命良劑!就像是流浪地球里的行星發動機,吞噬者裡面的HE武器。。。
字數如不夠的話自己補吧!原創純手打,寫了十多分鍾= =!
❷ 劉慈欣的三體讀後感謝謝
《三體》系列小說分為三部,而昨天剛剛看完了第一部。作者劉慈欣在當前的科技基礎之上,向讀者們構造了一個架空的科幻世界,故事基調宏達、神秘而又悲壯。在故事當中我遇見了很多物理學的名詞,比如宇宙背景輻射,哈勃紅移,為了搞清楚故事的發展,我也隨時准備著網路,遇到不懂得名詞就查。
故事假設在銀河系之外的一個天狼座中有另一個可適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為三體。一次偶然的機會,三體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對方的存在,於是雙方陷入了一種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對方的存在的人類很少但基本是居於社會高層當中,由於知識背景的差異,他們對三體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體人能夠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丑惡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體人永遠都不要登陸地球,因為三體人能夠給地球帶來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盡管地球人對三體人的態度褒貶不一,但是三體人卻將地球人當做一個敵人。盡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體文明要大大高於地球文明,但三體人要成功登陸地球需4.5個世紀,從中地球可以發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準,而這對未來的三體人而言是一個大大的威脅。
這就是《三體》小說的總基調。同時這樣的基調也讓我陷入了一個思考,即兩個之前沒有任何接觸的文明碰撞時帶來的到底是和平還是戰爭。顯然,就歷史看,這個結論可能並不是那麼樂觀。當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後,歐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奪財產,殺燒擄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復,最終被歐洲人統治且殖民。我想,這是因為每個文明體都像一個個體一樣,如果讓其走入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當中時,他們便缺乏安全感,而這樣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導致一些殘酷的後果。歷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個犧牲品。
而《三體》小說中也是這樣,盡管三體文明比地球文明先進很多,隨著時間過渡,未來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或許過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會趕超三體文明,到了那個時候三體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個問題了。所以作為地球人和三體人而言,最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時消滅對方。或許這樣的一個結論讓很多人感到悲觀,但這卻是一種最為現實的結果,尤其是生活在我們現實的社會當中,可能會常常遇到於此類似的情形或者作出於此類似的選擇。
❸ 《三體》讀後感(一)
最近在讀一本比較流行的科幻小說《三體》,在西西河論壇上看到有人介紹,於是自己也從網上找出來看。現在,剛剛看完第一本,後面還有兩本。估計再有一個月左右時間,也就看完了。這次讀《三體》給我帶來了一種久違的激動。
到目前為止,《三體》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深邃。首先,三體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深邃難懂的天體物理學問題,尤其對我這樣一個文科生而言。由這樣一個問題引出的一個全新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會產生一種什麼樣的文明,這本身就充滿了吸引力。
第二,科學的發展是否有上限,人類對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太陽系的范圍。小說的內容讓讀者對這樣問題產生思考,作者的對科技的發展充滿幻想,並非完全的胡說八道,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第三,我們的頭頂就是星空,恆星之間漫長的距離以光年為單位。
天體的誕生與毀滅以億萬斯年為記錄。至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擁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而地球上擁有生命的時間也不過短短的數億年而已。人類是否是宇宙的唯一寵兒,宇宙是否還有其他生命的存在?這種具有大眾趣味的問題,也是吸引我的另一個原因。
合上書本,當我偶爾抬頭仰望星空時,遙想到宇宙的漫漫無際和時間的漫長,相對於人類生命的短暫和渺小,內心中多少有些莫名的恐慌。它有時讓我感覺,人類僅僅是宇宙的一個偶然現象,人類的存在相對於整個宇宙,並不比一個細菌更渺小。人類的生活空間仍只局限於地球的某些角落,對整個地球尚且不能完全了解。相對於茫茫宇宙,類似地球的星球數以億計,幾乎所有的都是荒涼冷漠的世界,或許這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地球遲早也將如此。
《三體》除了科幻之外,還有對人性的反思和形而上的思考。比如文革中紅衛兵的無知和殘暴、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以及人類對人類未來的絕望,遠遠超出了某些哲學或者社會學大師的思考。
我讀初中的時候比較喜歡科幻內容的東西,但那時候資源匱乏,能夠接觸到的除了電視,就是幾本過期很久的《飛碟探索》雜志。後來莫名其妙地報了文科班,逐漸地也就很少看科幻內容的文章。讀科幻小說感覺和看穿越劇差不多,冗長而枯燥,味同嚼蠟。但內心深處,還是對科學充滿好奇和敬畏。《三體》小說給了我更多思考。
❹ 三體讀後感
一讀《三體》三部曲有感
一場跨越時空的狂歡,瘋狂而冷靜,沉重而壯闊,絕望而超脫。 ---題記放下手中的這三部「神話」,我已陷入這幾近瘋狂的想像中無可自拔,這卓然成形的世界彷彿正栩栩如生地向我撲過來,如撲天蓋地般將我推向思維的邊緣。看完書的那個夜晚,彷彿格外深邃,我雖然知道在北半球看不到那遙不可及的半人馬座三星,但我的目光仍在無盡的夜空中徘徊,彷彿與那神秘莫測的三星有了某種聯系,任思緒掠過整個銀河系獵戶旋臂臂,沖破理性的束縛。《三體》系列是中國當代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的一部長篇力作,一度創下連續八年奪得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的記錄。作品以地球文明和四光年外面臨危機的三體文明之間的斗爭為主線,描繪了兩個文明在黑暗宇宙中的興衰歷程。這是一部超越性的作品,作者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三體》作為」時間往事三部曲」的開篇力作,竟將遙不可及的星球大戰、三體危機回到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文革」時代,用宇宙的尺度來比較那久遠的傷痕,《三體》用了文學上少有的「二重唱」,以未來的眼光批判歷史, 以歷史的眼光觀望未來。小說以受到幽靈倒計時威脅的納米材料研究專家汪淼在受到軍方關注後,揭開三體運動的故事為主線,與「文革」時期軍方探尋外星文明的絕密行動「紅岸」計劃交織在一起,再加上地球三體叛軍所創造的「三體」游戲的劇情,將三體危機的起因完美地展現出來,虛擬、紅岸與納米形成了一個新的三體結構。 作者的想像天馬行空但又精緻得滴水不漏,渺無邊際又近似可能,故事交錯卻又首尾相接,作者把三體文明的歷史用游戲的方式寫出來,正是本書最精彩的地方,游戲背後是三體文明上百次毀滅與重生的傳奇,孔子,墨子,周文王,牛頓,愛因斯坦這些古今中外的各路人馬卻是游戲主角,將三體文明的進程融入地球文明史,增添了科幻外的歷史感和厚重感,在最撲朔迷離的混亂中蘊含著現實批判,把三體系統的混亂性利用得淋漓盡致。然而,這僅僅是開始,在《三體Ⅱ·黑暗森林》中,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人類利用思維的隱蔽性開啟了「面壁計劃」,讓四個人分別單獨啟動四套神秘莫測的攻擊計劃,只由一人主宰,對強大的艦隊和超技術做出孤注一擲的努力。如果說《三體》是兩個星球文明間的恩怨,那麼《三體》的思維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宇宙層次,擁有無數文明的宇宙究竟是什麼樣的關系?作者為此獨自創立了一門宇宙社會學,揭示了宇宙黑暗的本質,而從類也用了這一點,將兩個文明的毀滅擺在了宇宙的賭桌上,鎮 住了三體文明,本書對宇宙道德的超越寫下了令人出乎意料的合理展開和推理,經過了漫長的伏筆與鋪墊,與開頭形成絕妙呼應,給人恍然大悟般的震撼與滿足,這也正是《三體Ⅱ黑暗森林》的優越之處。在我認為這完美的結局已結束時,《三體Ⅲ·死神永生》接踵而至,他開始於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結束於整個宇宙的黑暗神話,將思維升到一個新的維度,書籍的完整內容我已很難用完整的語言來概括,它描述了地球和三體文明之間的平衡被打破的過程與兩個文明毀滅和作出努力的過程,將宇宙結合的描寫突破了極致,讓我們在感嘆「方寸之間深不見底」的同時又驚訝於「精騖八級,心游萬韌」的堅實,在《三體Ⅲ》面前,《三體》和《三體Ⅱ》只不過是鋪墊和迂迴虛寫,而《三體Ⅲ》是正面的強行突破,面對四維空間,高維宇宙,「神」般的文明戰爭,宇宙現狀的暗黑神話,作者大膽地全部展現出來,完全突破常理卻又只能臣服於筆下無可自拔,這終極的追問建立在了科學的邏輯和逼真的細之上。看完整套《三體》,得到不僅僅是科幻的震撼與滿足,這套書在超越理性思維的同時貫徹了一種對人性的整體剖析,從科學的角度審判了一切人性的丑惡與高尚,反映了作者對人類心理巨大漏洞的一種批判和對人性哲理的一些思考。將整個所謂道德人類群體提升到宇宙大圖景景中的文明個體,將人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維度。對於《三體》三部曲的最大感受還是一種思想的超越,我驚訝於那平靜述事中超然的想像,驚訝於那無可比擬的末日景象背後慎密的層層推送,驚訝於瘋狂虛幻超技術下的技術技化的驚人細節,驚訝於作者攝人心魄的膽量所創建的宏偉格局,劉慈欣從文革開始,凌駕於億萬年時間之上,結束於宇宙的創世本源,譜寫了一部真正的現代神話。但科幻之於神話的區別,在於科幻與現實之間還牽著根細線,存在著一種可能。對於未來的馳騁,他想了,說了,寫了,他突破了慣性思維 ,將科幻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至於正確與否,已不重要,他譜寫了一部華麗的宇宙史詩,雖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人若不思考,上帝發笑都不屑。
自己分段謝謝
❺ 劉慈欣三體三部曲讀後感
[劉慈欣三體三部曲讀後感]對劉慈欣《三體》三部曲之《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的了解,首先是大耳的博文《三體文明》、《毀滅時刻》、《黑暗森林》,讀後有一大概的了解,後來決定購買這幾本書,是讀了歡歡的博文《最好看的長篇科幻小說,沒有之一》,讀後又重新翻讀大耳博文,才決定購買的,劉慈欣三體三部曲讀後感。 無疑,《三體》三部曲的想像空間很多已經超越了現今人類的認知范圍,關於作者的想像力相信沒有人會有異議,其影響之廣之深,推薦看上面的四篇博文。讀完《三體》三部曲已經近2個月了,一直還在腦海中縈繞,揮之不去的,是其中幾個女性的性格刻劃,先是《三體》中的葉文潔,後是《三體3》中的程心。 葉文潔因目睹父親被打死,母親背叛而開始關閉心靈,後來被出賣頂罪,使得她對人類漸漸絕望,最後她殺了丈夫和雷書記,是不是心如冷冰?她女兒的死,似乎也未能再給她多大的傷害。葉文潔是一個缺乏愛,也不相信有愛的人,這樣的人生經歷,令我覺得很可憐。書中沒有介紹她如何死的,或許是老死,或許是病死,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走進過她的內心世界?誰走進過她的心靈?她這一生,造成了這樣巨大可怕的事件,在她心目中,也許跟父親被打死時的場景常常會重疊在一起吧,我總是很難想像一個惡人,可以惡到冷酷如鐵,堅硬如鋼,不但毀滅自己,也毀滅這個地球上所有的同類,不論是自己最親近的人,還是那些陌生人,葉文潔在我看來,很可憐,她感受不到被愛,雖然有愛圍繞,當人被仇恨所浸沒時,或許是被仇恨的慾望蒙蔽了雙眼,於是,有了三體星球的出現,讀後感《劉慈欣三體三部曲讀後感》。 如程心呢,最後的結局,也是錯過、錯過、再次錯過。與《三體2》男主角之戀情發展,完全就是因為被愛,被贈送了一顆星星開始。仍是錯過了的,而且後面的結尾關於她感情的變遷寫得我不太喜歡,有點粗糙了,如果責任真的那麼巨大,可以放棄感情,如章北海,理智、理性到沒有感情的成分,太極端的感情色彩,相信有,而程心的情感變化過程,鋪墊得有些不足。當然,這是科幻小說,非言情小說。 書中最為喜愛的,是三個童話故事,奇詭炫麗,光彩奪目,那些隱喻和想像力,真是好得沒法說。思緒很有些零散,在這近2個月中,很久沒有讀過這樣好的科幻小說了,跟Andy講述了一些書中的故事和內容,可惜他現在沒有更多的時間來讀,要不他對物理和天體的興趣,也許會因這書而有所提高呢?
〔劉慈欣三體三部曲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❻ 看過《三體》這本書嗎分享一下讀後感
讀了三體就不想看其他的科幻小說了,一部硬科幻,加上了許多的人性的色彩,絕對值得一看,值得仔細的看,但是最討厭三部死神永生,女主,程心
❼ 《三體:黑暗森林》讀後感
十一國慶大家過得可好啊?三葉去了趟海南,足足休息了七天,順帶把一部科幻小說看完了,今天想來分享一下讀這部小說的心得。
這次讀的科幻小說是劉慈欣著作的《三體》系列的第二部:《 三體Ⅱ : 黑暗森林》,另外兩部是《三體 : 「地球往事」三部曲之一》和《三體Ⅲ : 死神永生》。網上評論說《三體》系列是中國最值得閱讀的科幻小說,對此說法我保留意見,因為這是我第一次閱讀科幻小說,並不能妄下定論稱之為「最」,不過《三體》確實是值得一讀的科幻小說,這也是我寫心得的原因。
《三體》系列前兩部小說里,大致內容是人類在探索外太空,並與外星文明---三體文明接觸後,所產生了一系列矛盾與沖突。這些矛盾和沖突是來自三體文明在知曉地球文明的存在後,率領三體艦隊向人類發起毀滅性的計劃,即「世界末日」,而人類為了抵抗外來文明的侵略,發展各種科技和謀劃各種策略,故事則是圍繞人類的活動展開。
在《三體II》中,敘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三體人在利用先進科技,鎖死了地球人的科學之後,龐大三體的宇宙艦隊殺氣騰騰地直撲太陽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在這樣的危局下,地球人開始組建起同樣龐大的太空艦隊,同時,利用三體人思維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訂了神秘莫測的「面壁計劃」,精選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開對三體人的反擊。三體人自身雖然無法識破人類的詭譎計謀,卻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選出的「破壁人」,與「面壁者」展開智慧博弈。但隨著一個個」破壁人」不斷識破「面壁者」的計劃,地球開始陷入危機時,人類的科技得到了飛速發展,在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能與三體艦隊抗衡的宇宙艦隊,但不幸的是最後還是被三體的先進技術所摧毀,地球和人類開始陷入毀滅前的恐懼和世界末日的絕望當中,到底最後結果如何,我還是不劇透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這部科幻小說吧。
讀完《三體》系列的前二部小說,給我的印象是:這是一部難懂但不無聊的科幻小說。科幻小說在內容側重點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軟科幻」,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另一類是「硬科幻」,以追求科學(可能的)的細節或准確為特性,著眼於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三體》則屬於後者。相對於理科生來說,理解起來可能更明白些,畢竟裡面涉及大量的太空學、天體學、天文學、量子力學、基礎物理學等科學的知識,沒有一點物理和數學底子外加些許想像力的朋友讀起來相對費勁一點。雖然三葉也是理科出身,但是物理始終是我的軟肋,所以有些地方我怎麼也弄不明白,讀著讀著就打瞌睡了,呵呵。雖然《三體》在內容上偏專業性描述,但是在故事情節上卻很吸引人,尤其是作者寬廣雄闊的想像力。不足的是,劉慈欣製造了一個巨大的故事體系,但是各環節的文字描述卻無法支持整個體系,具體表現在:
1)人物缺乏鮮活力,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或許是作者刻意為之,將描述重點放在技術說明和情節發展上,在人物外貌神態刻畫、心理描寫的文筆明顯缺少,這使得小說顯得略微蒼白、缺乏活力,畢竟人物是小說的核心,故事情節是小說的重點,沒有深刻的人物形象,可能難以被人們記住和贊頌,不過《三體》卻做到了。
2)想說的東西很多,但重點不突出。《三體》里描述介紹了許多概念和觀點---像失敗主義、逃亡主義、宇宙社會學、「黑暗森林」理論等,雖然作者用相當多的篇幅去說明這些,而且也解釋得比較清晰,但是重點偏向不明顯,特別是在結尾提到永恆主題」愛「時,描寫篇幅很少,幾句話帶過,給人一種突兀的感覺,讓我覺得是不是結尾有點草率了。或許作者在第三部會對第二部的某些情節進行延伸解謎,到時候重點自然就明晰清楚了。
3)鏡框式的切換讓人混亂。在《三體》里,作者是通過不同的人物視角和不同故事情節分支同時展開的,這在寫作手法上叫」鏡框式敘事結構」,有點像美國電影《雲圖》的敘事方法。雖然這種寫作方法讓人感覺想看在看電影的感覺,而且將信息和線索分布在不同的場景和人物身上,可以增加小說的懸疑性,但是由於故事結構過於龐大,過度的場景切換讓人有種混亂感,而且場景間切換過度略微有點不自然。
讀科幻小說,讓我有種感想:不論科幻小說怎麼描繪未來的情景和生活,最終都會回到人類的現實發展問題上,而這些問題有時還會牽扯到「人性」和「心理」上(「軟科幻」的題材)。而這些問題是當下人類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比如:
1)如果新能源和新資源未能及時開發,同時不可再生資源又瀕臨耗盡時,這是地球上的資源該如何分配才能避免資源爭奪戰的爆發,同時又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2)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如資源不足、人口過度膨脹等,而必須削減人口時,除了要抑制出生人口外,還需要減少現有人口,那麼人類要做出怎樣選擇呢?如果通過遷徙外太空來緩解人口壓力和資源壓力,那麼決定要哪些人作為第一批「外太空新人類」呢?
3)如果因外星人入侵或地球毀滅等類似像《世界末日》的不可抗逆因素,導致人類必須選擇少部分人作為延續人類文明和後代,那麼在人群中做出選擇才比較合理呢?既然要犧牲某一部分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如何要這部分人心甘情願,才不至於煽動他們的反抗情緒呢?
4)如果宇宙的資源是有限的,同時存在許多類似人類文明的外星文明,那麼在未確定對方是善意還是惡意的前提下,我們是否要與其交流接觸,表達善意,共同發展宇宙文明呢?還是直接侵入對方文明,征服之後再做談判呢?(」黑暗森林「理論)
.......
這是我第一次看科幻小說,有點讓我壓抑,尤其是碰到這些「未來發展的問題」,雖然小說里描繪的人類文明還離現在的我很遙遠,或許應該說,我是沒有機會看到了,子孫們是很有機會碰到了,但是看到人類在未來的道路上蹣跚顛簸而行,不免讓人有點擔心,畢竟面對未來,沒有一個人能有踏實的安全感,而且不管小說裡面描繪的未來有多麼的貼切、多麼合理,那也是基於現實所構建出來了,無法代表未來,因此我只能希望人類的後代能在文明延續和發展的道路上一路平安了。
❽ 三體,讀後感
最近,劉慈欣的一部劃時代科幻小說《三體》深深的吸引了我。從小就喜歡打破常規、天馬行空的飛揚思緒的我,對科幻小說有著近乎痴迷的渴求,從海底兩萬里,到哈利波特,再到燒腦神作星際迷航,我始終是科幻小說、電影領域的「追星族」。
這部《三體》讓我重新認識了時間、生命與文明之間的關系。生命意味著什麼?對每個個體而言,無不希望其越久越好。那麼時間又意味著什麼?它無時無刻不推動著我們朝著死亡邁進。看起來,時間與生命是對立的。但是,正因為時間賦予了生命以界限而使得生命個體能展現出異樣的風采,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大千世界。
同樣的,對於文明與時間,正如生命與時間的關系一樣,我們完全可以把一個文明當做一個生命的個體來對待。小說中的三體文明和人類文明的激烈碰撞,時刻都在體現著生命的價值。
給時間以生命,而非給生命以時間。前者能創造輝煌燦爛的文明,而後者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宿命。保爾柯察金說過,「一個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我認為,這是對生命意義最深刻的闡釋。每個人在其有限的生命里,都會有追逐夢想的想法,但卻有相當一部分人僅僅是停留在有想法的層面而已,因為尋找這樣那樣的原因而違背了初衷。往往是這些人,常常抱怨現實的殘酷與生命的不公平,就像《三體》中那個可憐的監聽員。
當文明和生命沒有了時間賦予的精彩,該是多麼可怕的事情,或許比死亡更為難過吧。
不能「心有宇宙路自寬」,更多地認識宇宙、地球、他人和自己,我們需要反思自己,更好地熱愛生命、擁抱生活!
「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
我給出的答案是:不是的,生命的維度靠時間來丈量,我輩青年胸中尚有升騰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