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人科幻小說
1951年,鄭文光回到了北京,開始擔任中國科普協會編輯,同時開始了科幻創作。1954年,他發表了新中國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在這一時期他的科幻作品以天文學為主,包括《第二個月亮》《征服月球的人們》《太陽歷險記》《飛上天去的小猴子》《火星建設者》等,這主要是作者的專業使然。1957年他還發表過以普及地質常識為目的的兒童文學作品《黑寶石》等。其中《火星建設者》獲得了1957年世界青年聯歡節大獎,是我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科幻小說。鄭文光的早期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那個時代其他科幻作家一樣,他的作品有濃重的科普教育味道和兒童文學味道,大多使用天文題材也是他的重要特點。 1979年在中國的第二次科幻浪潮中,鄭文光再次成為中流砥柱,在這一年他發表了中國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飛向人馬座》,這部小說講述了在一艘意外發射的宇宙飛船上的三個年輕人的宇宙探險經歷,小說情節緊湊引人入勝,人物形象鮮明,書中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大量的天文知識。這部小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文學創作一等獎。鄭文光還在這一時期發表了《古廟奇人》《太平洋人》《史前世界》《蚩尤洞》《命運夜總會》等重要作品。
② 科幻小說作家有哪些
西方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瑪麗·雪萊、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小約翰·坎貝爾、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里克·波爾、安德森
中國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王晉康、何宏偉、凌晨、劉維佳、柳文楊、米一、潘海天、星河
③ 求一部科幻小說。
1951年,鄭文光回到了北京,開始擔任中國科普協會編輯,同時開始了科幻創作。1954年,他發表了新中國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在這一時期他的科幻作品以天文學為主,包括《第二個月亮》《征服月球的人們》《太陽歷險記》《飛上天去的小猴子》《火星建設者》等,這主要是作者的專業使然。1957年他還發表過以普及地質常識為目的的兒童文學作品《黑寶石》等。其中《火星建設者》獲得了1957年世界青年聯歡節大獎,是我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科幻小說。鄭文光的早期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那個時代其他科幻作家一樣,他的作品有濃重的科普教育味道和兒童文學味道,大多使用天文題材也是他的重要特點。 1979年在中國的第二次科幻浪潮中,鄭文光再次成為中流砥柱,在這一年他發表了中國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飛向人馬座》,這部小說講述了在一艘意外發射的宇宙飛船上的三個年輕人的宇宙探險經歷,小說情節緊湊引人入勝,人物形象鮮明,書中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大量的天文知識。這部小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文學創作一等獎。鄭文光還在這一時期發表了《古廟奇人》《太平洋人》《史前世界》《蚩尤洞》《命運夜總會》等重要作品。
④ 推薦幾本世界著名的科幻小說,謝謝。
《太空倖存者》
作者:季爾·布雷喬夫
《神秘之球》南太平洋底發現的太空船
《終端人》精神病人接受大腦植入晶元的治療後變成殺人狂
《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被摧毀6年後古生物學家再次與恐龍和犯罪分子大搏鬥的故事
作者:邁克爾·克萊頓
《緊急傳染》紐約市傳染病大爆發,「偵探大夫」傑克頂住各種壓力深入調查,三次險遭謀殺……
作者:羅賓·科克
《獵殺紅色十月號》前蘇聯最精銳的彈道導彈核潛艇駛向美國海岸,情報員傑克·萊恩判斷它要投向自由世界的懷抱
作者:湯姆·克萊西(這大概算是驚險小說,但核潛艇上使用的是現在都還沒製造出來的高科技)
還是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最經典推薦你看《培根的五億法郎》
⑤ 想找到我小時候看的一套科幻小說,有很多本,名字記不得了,只記得兩個《雪山魔笛》和《太平洋人》
ywt想找到我小時候看的一套科幻小說,有很多本,名字記不得了,只記得兩個《雪山魔笛》和《太平洋人》
ndc《天狼星叢書-中國新科幻小說系列》:
《魔鬼電腦》(崔永楨)
《冰原迷蹤》(金濤)
《冰獄之火》(蘇學軍)
《隱沒的王國》(張銳峰)
《幽靈海灣》(馬銘)
《心靈探險》(鄭文光、吳岩)
《海底記憶》(星河)
《游戲囚徒》(畢寧寧)
第一本應該是《心靈探險》(鄭文光、吳岩)
第二本應該是《海底記憶》(星河)
第三本應該是《隱沒的王國》(張銳峰)fph
⑥ 誰有科幻小說1999人類大審判
看看這個.就在你的頭頂.
.月球並非自然天體.它不是一般武器所能撼動的.它以前不是太陽系的星體.年齡比太陽都大.看看月球正面.背面哪些彈坑(大部分人還只知道它叫環形山)都沒有摧毀它.你就知道它有多厲害了.
月球現在是監控狀態.它其實是一個宇宙飛船.內部都是空心.住著外星種族.
---------
一、未有定論的月球起源:
目前有關月球起源的說法有三種,第一個假說是月球和地球一樣,是
在46億年前由相同的宇宙塵雲和氣體凝聚而成的;第二個假說是月球系由
地球拋離出去的,拋出點後來形成太平洋;第三個假說是月球為宇宙中
個別形成的星體,行經地球附近時被地球重力場捕獲,而環繞地球。原
本多數科學家相信第一種說法,也有少數相信第二種說法,可是自從太
空人登上月球,取回不少月球土壤,經化驗分析知道月球成分和地球不
同。地球是鐵多硅少,月球是鐵少硅多;地球鈦礦很少,月球卻很
多,因此證明月球不是地球分出去的。第二種說法站不住腳了。
同樣的原因,也使得第一個假說動搖了,因為,如果地球和月球是在46
億年前經過相同過程形成的,那麼成分應該一樣才對,為何差異會那麼
大呢?所以,科學家只好也放棄第一種說法。只剩第三種說法了,可是
如果是其它地方飛來的星體,飛進太陽系後,太陽引力比地球引力大很
多倍,照理講月球應該受到太陽的引力而飛向太陽,不是受到球的引力而
留在地球上空的。這三種「正統科學家」提出的假說,沒有一項能
解答所有疑問,也沒有一項經得起嚴格的質問。事實上,時至今日,
「月球來自何處」,仍是天文學未定之論。也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提出
自己月球起源的看法,不管多離奇,他人是不能用任何「小科學」的字
眼來批評的。
---------------------------------------------------------------------------------------------------------------
二、日、月、地球間的奇妙:
現在舉出一個大家都想不到的天文上的奇妙現象,讓大家用心想一想。
月球離地球,平距離約為38萬公里。太陽離地球,平均距離約為1億
5千萬公里。兩兩相除,我們得到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約為月球到地球的
395倍遠。太陽直徑約為138萬公里,月球直徑約為3400多公里,兩兩
相除,太陽直徑約為月球的395倍大。395倍,多麼巧合的數字,它告
訴我們什麼信息
大家想想看,太陽直徑是月球的395倍大,但是太陽離地球有395倍
遠,那麼,由於距離抵銷了大小,使這兩個天體在地球上空看起來,
它們的圓面就變得一樣大了!這個現象是自然界產生的,或是人為的?
宇宙中那有如此巧合的天體?從地面上看過去,兩個約略同大的天體,
一個管白天,一個管夜,太陽系中,還沒有第二個同例。著名科學家
埃爾西莫夫曾說過:
「從各種資料和法則來衡量,月球不應該出現在哪裡。」他又說:
「月球正好大到能造成日蝕,小到仍能讓人看到日冕,在天文學上找不出理由
解釋此種現象,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
難道只是巧合嗎?有些科學家並不這么認為。科學家謝頓(WillianR.Shelton)
在《羸得月亮》一書中說:「要使宇宙飛船在軌道上運行,必須以每小時18,000哩
的速度在100哩的太空中飛行才可以達成平衡;同理,月球要
留在現有軌道上,與地球引力取得平衡,也需有精確的速度、重量和
高度才行。」問題是:這樣的條件不是自然天體做得到的,那麼,為何如此?
---------------------------------------------------------------------------------------------------------------
三、做為衛星它太大了:
太陽系的行星擁有衛星,這是自然現象,但是我們的地球卻擁有一個
大得「不自然」的衛星—月球,也就是說做為一個衛星,月球的體積
和其行星地球相比實在是太大了。我們來看看下列數據:
地球直徑12,756公里,衛星月球直徑
3,467公里,是地球的27%。火星直徑6,787公里,有二個衛星,大的直徑有23公里
,是火星的0.34%。木星直徑142,800公里,有13個衛星,最大的一個直徑5,000公
里,是木星的3.5%。
土星直徑120,000公里,有23個衛星,最大的一個直徑4,500公里,是
土星的3.75%。看一看,其它行星的衛星,直徑都沒有超過母星的百分
之五,但是我們月球卻大到百分之二十七,這樣比較之後,是不是
發現月球實在「大得不自然」了。這個資料,又在告訴我們,月球的確不尋常。
---------------------------------------------------------------------------------------------------------------
四、隕石坑都太淺了:
科學家告訴我們,月球表面的坑洞是隕石和彗星撞擊形成的。地球
上也有些隕石坑,科學家計算出來,若是一顆直陘10哩的隕石,以
每秒三萬哩的速度(等於100萬噸黃色炸葯的威力)撞到地球或月球,
它所穿透的深度應該是直徑的四到五倍。地球上的隕石坑就是如此
,但是月球上的就奇怪了,所有的隕石坑竟然都「很淺」,以月球
表面最深的加格林坑(GagrinCrater)只有4哩,但它的直徑有186哩
寬!直徑186哩,深度最少應該有700哩,但是事實上加格林坑的
深度只是直徑的2%而已,這是科學上的不可能。為什麼如此?大
文學家無法圓滿解釋,也不去解釋,因為心裡清楚,一解釋就會
推翻所有已知的月球知識。因為,只能用月球表面約四哩深處下有
一層,很堅硬的物質結構,無法讓隕石穿透,所以,才使所有的
隕石坑都很淺。那麼,那一層很硬的物質結構是什麼?
---------------------------------------------------------------------------------------------------------------
五、不可能存在的金屬:
月球隕石坑有極多的熔岩,這不奇怪,奇怪的是這些熔岩含有大量
的地球上極稀有的金屬元素,如鈦、鉻、釔等等,這些金屬都很堅
硬、耐高溫、抗腐蝕。科學家估計,要熔化這些金屬元素,至少得
在2、3千度以上的高溫,可是月球是太空中一顆「死寂的冷星球」,
起碼30億年以來就沒有火山活動,因此月球上如何產生如此多需要
高溫的金屬元素呢?而且,科學家分析宇航員帶回來的380公斤月球
土壤樣品後,發現竟含有純鐵和純鈦,這又是自然界的不可能,因為
自然界不會有純鐵礦。這些無法解釋的事實表示了什麼?表示這些
金屬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為提煉的。那麼問題就來了,是誰在
什麼時候提煉這些金屬的?
---------------------------------------------------------------------------------------------------------------
六、地球上看不到的那面:
月球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地球,它背面直到宇宙飛船上去拍照後,
人類才能窺視容顏。以前天文學家認為月球背面應和正面差不多,
也有很多隕石坑和熔岩海。但是,宇宙飛船照片卻顯示大為不同,
月球背面竟然相當崎嶇不平,絕大多數是小隕石坑和山脈,只有
很少的熔岩海。
此種差異性,科學家無法想出解答,照理論言,月球是太空中自然
星體,不管那一面受到太空中的隕石撞擊的概率應該相同,怎會有
內外之分呢?月球為何永遠以同一面向著地球?科學家說法是說
它以每小時16.56公里的速度自轉,另一方面也在繞著地球公轉,它
自轉一周的時間正好和公轉一周的時間相同,所以月球永遠以一面
向著地球。太陽系其它行星的衛星都沒有這種情形,為何月球
「正好」如此,這又是一種巧合中的巧合嗎?難道除了巧合之外,
不能找一些其它的解釋嗎?
---------------------------------------------------------------------------------------------------------------
七、數百年來的怪異現象:
月球曾發生過不少無解的現象,數百年來的天文學家不知已看過
多少次了。一六七一年,三百多年前的科學家卡西尼就曾發現月球上
出現一片雲。一七八六年四月,現代天文學之父威廉赫塞爾發現月球
表面似乎有火山爆發,但是科學家認為月球在過去三十億年來已沒有
火山活動了,那麼這些「火山」是什麼?一八四三年曾繪制數百張月球
地圖的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史谷脫,發現原來約有10公里寬的利尼坑
正在逐漸變小,如今,利尼坑只是一個小點,周圍全是白色沈積物,
科學家不知原因為何?一八八二年四月廿四日,科學家發現月球表面
「亞里斯多德區」出現不明移動物體。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九日,月面
「達埃文牆」出現三個明亮光點。一九五四年七月六日晚上,美國明尼
蘇達州天文台台長和其助手,觀察到皮克洛米尼坑裡面,出現一道黑線,
過不久就消失了。一九五五年九月八日,「泰洛斯坑」邊緣出現二次閃光。
一九五六年九月廿九日,日本明治大學的豐田博土觀察到數個黑色物體,
似乎排列成DYAX和JWA字形。一九六六年二月四日,前蘇聯無人探測船
月神九號登陸「雨海」後,拍到二排塔狀結構物,矩離相等,依凡桑
德生博士說:「它們能形成很強的日光反射,很像跑道旁的記號。」
伊凡諾夫博士從其陰影長度估計,大約有15層樓高,他說:「附近沒有
任何高地能使這些岩石滾落到現在位置,並且成幾何形式排列。」另外,
月神九號也在「風暴海」邊緣拍到一個神秘洞穴,月球專家威金斯博士
因為自己也曾在卡西尼A坑發現一個巨大洞穴,因此他相信這些圓洞是
通往月球內部。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廿日,美國軌道二號探測船在距「寧靜
海」46公里的高空上,拍到數個金字塔形結構物,科學家估計高度在15至25公尺
高,也是以幾何形式排列,而且顏色比周圍岩石和土壤要淡,顯然
不是自然物。一九六七年九月十一日,天文學家組成的蒙特利爾小組發現
「寧靜海」出現「四周呈紫色的黑雲」。這些奇異現象,不是一般的外行人
發現,全是天文學家和太空探測器的報告,意味著:月球上有人類未知的神秘!
---------------------------------------------------------------------------------------------------------------
八、月面上的不明飛行物: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廿四日,太陽神八號宇宙飛船在調查將來的登陸地點時,
遇到一個巨大、約l0平方英里的大不明飛行體,但在繞行第二圈時,就沒有再
看到此物。它是什麼?沒人知曉。太陽神十號宇宙飛船也在離月面上空五
萬尺的地方,突然有一個不明物體飛升,接近他們,這次遭遇拍下了
紀錄片。一九六九年七月十九日,太陽神十一號宇宙飛船載著三位宇航員
奔向月球,他們將成為第一批踏上月球的地球人,但是在奔月途中,
宇航員看到前方有個不尋常物體,起初以為是農神四號火箭推進器,
便呼叫太空中心確認一下,誰知太空中心告訴他們,農神四號推進
器距他們有六千英里遠。宇航員用雙筒望遠鏡看,那個物體呈L狀,
阿姆斯特朗說:「像個打開的手提箱。」再用六分儀去看,像個圓筒
狀。另一位宇航員埃德林說:「我們也看到數個小物體掠過,當時
有點振動,然後,又看到這較亮的物體掠過」。七月廿一日,當
埃德林進入登月艙做最後系統檢查時,突然出現二個不明飛行體,其中
一個較大且亮,速度極快,從前方平行飛過後就消失,數秒鍾後又
出現,此時兩個物體中間射出光束互相連接,又突然分開,以極快
速度上升消失。在宇航員要正式降落月球時,控制台呼叫:「哪裡
是什麼?任務控制台呼叫太陽神十一號。」太陽神十一號竟如此
回答:「這些寶貝好巨大,先生KK很多KK噢,天呀!你無法相信,
我告訴你,哪裡有其它的宇宙飛船在哪裡,KK在遠處的環形坑邊緣,
排列著,KK他們在月球上注視著我們KK。」前蘇聯科學家阿查查
博士說:「根據我們截獲的電訊顯示,在宇宙飛船一登陸時,與不明飛行體
接觸之事馬上被報告出來。」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廿日,太陽神十二號
宇航員康拉德和比安登月球,發現不明飛行體。一九七一年八月太陽神十五
號,一九七二年四月太陽神十六號,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太陽神十七號,
KK等等的宇航員也都在登陸月球時見過不明飛行體。科學家蓋利曾說過:
「幾乎所有宇航員都曾見過不明飛行物體。」第六位登月的宇航員
埃德華說:「現在只有一個問題,就是他們來自何處?」第九位登月的
宇航員約翰楊格說:「如果你不信,就好像不相信一件確定的事。」
一九七九年,美國太空總署前任通訊部主任莫里士查特連表示「與
不明飛行體相遇」在總署里是一平常事,並說:「所有宇宙飛船都曾在一定距離
或極近距離內被不明飛行體跟蹤過,每當一發生,宇航員便和任務中心通話。」
數年後,阿姆斯特朗透露一些內容:「它真是不可思議KK,我們都被
警示過,在月球上曾有城市或太空站,是不容置疑的,KK我只能說,
他們的宇宙飛船比我們的還優異,它們真的很大KK。」
數以千計的月球神秘現象,如神秘閃光、白雲、黑雲、結構物、不明飛行體等,
全都是天文學家和科學家共睹的事實,這些現象一直未有合理解釋,
到底是什麼呢?
---------------------------------------------------------------------------------------------------------------
九、空心的宇宙飛船月球:
一九七0年,俄國科學家柴巴可夫(AlexanderScherbakov)和米凱威新(MihKai
Vasin)提出一個令人震驚的「宇宙飛船月球」理論,來解釋月球
起源。他們認為月球事實上不是地球的自然衛星,而是一顆經過某種
智慧生物改造的星體,加以挖掘改造成宇宙飛船,其內部載有許多該
文明的資料,月球是被有意的置放在地球上空,因此所有的月球神秘
發現,全是至今仍生活在月球內部的高等生物的傑作。當然這個說法
被科學界嗤之以鼻,因為科學界還沒有找到高等智慧的外星人。但是,
不容否認的,確是有許多資料顯示月球應該是「空心」的。最令科學家
不解的是,登月宇航員放置在月球表面的不少儀器,其中有「月震儀」,
專用來測量月球的地殼震動狀況,結果,發現震波只是從震央向月球
表層四周擴散出去,而沒有向月球內部擴散的波,這個事實顯示月球
內部是空心的,只有一層月殼而已!因為,若是實心的月球,震波也
應該朝內部擴散才對,怎麼只在月表擴散呢?
---------------------------------------------------------------------------------------------------------------
十、結構新月球:
現在,我們可以來重新結構月球理論了:月球是空心的,月殼分為
兩層,外殼是岩石及礦物層,像是自然的星體,由於隕石撞擊月球後,
只能穿透這一層,已知隕石坑的深度都不深,最深只有四哩,所以此層
厚度最多五哩。月球內殼是堅硬的人造金屬層,厚度不知道,也許只有
十哩,成分含有鐵、鈦、鉻等,能耐高溫、高壓、腐蝕,是一種地球
人未知的合金。因為宇航員安裝在月球,表面的月震儀顯示震波只在
月表傳遞,而不深入內部,可見月球的確只有這兩層月殼。既然如此,
月球就不是自然界的,它是人造的,造它的「人」經過精細計算,將
月球從他們的星系迎到太陽系來,擺在現在的位置,使地面上的人能
在夜間看到它,而且和太陽一樣大。所以,月球起源的三種理論都不
對。「造月的人」讓月球永遠以一面向著地球,因為這一面有不少控制
地球的設備。他們自己住在月球背面的內部,因為月球表面日夜
溫差太大,中午最熱是攝氏127度,夜間最泠是零下l83度,不適合
居住,所以都住在內部。他們巳發展出飛碟,經常飛出外面做些研究
或修護儀器,並注意地球人的動靜,有時被地球宇航員看到,有時被
地面上的望遠鏡觀測到。「造月的人」是那一種外星人?他們來此有
多久了?我們目前都還不知道。也許不久,地球人就能知道月球的
真相了。我用科學無法解釋的實際月球現象,來重新結構月球的理論,
「圓滿的」將月球之謎KK解答,有誰能說這樣做是「不科學」呢?
⑦ 關於飛天有哪些小說
公元160年,希臘著名作家盧基阿諾斯寫了一篇神話小說《伊卡羅?米尼朱波斯》,說的是:主人公米尼朱波斯巧妙地把鷲的右翼和禿頭鷹的左翼取下來裝在自己的肩上,腰裡帶了食品,就從奧林匹斯山飛了出去。開始時,他隨著不斷的升高而感到頭暈,但不久就習慣了。他飛過了5500千米的高空,到達了月球。在月球世界,他和哲學家恩培多克勒相會,並向他請教加強視力的方法,好從月亮遙望地球。從月亮上看,希臘只有四個手指頭那麼大,人小得簡直像只螞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西方人想像的飛天工具竟是鳥類的翅膀,而且他們認為月球離地球只有5500千米。
1639年,德國的朱安?波德旺寫了一個題為《德米尼克?岡扎萊斯的月球旅行》的故事。主人公岡扎萊斯乘船在大西洋中航行,後來他病倒在聖赫勒納島上。他和僕人分開住,兩人之間用鵠來聯絡。在鵠的腳上捆上小包,代替信鴿。據說鵠這種鳥很聰明,經過訓練之後,它們飛回了歐洲大陸。這種鵠來自月球,後來到了返回月球的季節,就帶著岡扎萊斯飛到了月球世界。在岡扎萊斯所訪問的地方,居住著身高3米以上的巨人,壽命長達5000年,一個名叫伊盧多茲爾的皇帝統治著這個月球世界。
這個故事除了仍想像藉助鳥的飛行能力飛天外,還想像月球上有著智能生物,很熱鬧,這同我國的「嫦娥奔月」完全不同。
所有這些神話和故事雖然都表達了古代人對太空的嚮往,但卻沒有一點科學依據。
3.不再是神話:凡爾納的科學幻想
19世紀,歐洲的科學技術有了較快的發展,出現了以一定科學知識為基礎的科學幻想小說。
當時,最有名的科幻小說作家是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凡爾納生於法國南特市的一個法官家庭,19歲到巴黎學習法律,畢業後不願當法官,就為劇院創作劇本。凡爾納一生創作66部小說和若干劇本,所寫范圍從地球到宇宙空間,從地質、地理到航海、航天,包羅萬象。著名的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和《神秘島》是其代表作。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地心游記》、《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等。他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大膽地設想和預言未來,他所作的許多科學幻想,已為後世的實踐證明為基本正確。
凡爾納寫了不少科幻小說,其中有兩本是關於太空飛行的,一本是《從地球到月球》,另一本是《環繞月球》。這兩本書都描寫了主人公從地球出發飛到月球,再從月球返回地球的整個冒險過程。
書中寫到,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一批大炮創造發明家成立了一個大炮俱樂部。戰爭結束之後,這個俱樂部的成員設想製造一門巨型大炮,把炮彈發射到月球上去。根據計算,炮彈應該用鋁質材料製成,重8.7噸,直徑2.74米,大炮應該長270米。把炮彈放在大炮里發射,可以獲得11千米/秒的飛行速度,最終可到達月球。
但是,要在地面上製造能放這么長的炮彈的大炮是很困難的。於是,他們在佛羅里達州的坦帕郊外垂直地挖了一個深達270米的坑,在坑裡鑄造大炮。經過精心策劃,大炮終於造成了。誰來乘坐炮彈呢?法國人米歇爾?阿當主動提出了申請。最後決定由俱樂部主任巴比康、裝甲板製造家尼恰爾和阿當這三人來乘坐炮彈。
炮彈的造型像一條船,裡面放置了溫度表、氣壓表、月球圖,還有用來對付月球野獸的步槍。此外,還有鋸子、鏟子和各種植物種子。三個人帶了兩條狗和幾只雞,在12月1日上午10點46分40秒乘炮彈離開地面,向月球飛去。
炮彈以預定的速度接近月球。可是,途中遭遇到了流星的襲擊,炮彈偏離了原來的飛行軌道,沒有在月球上登陸,而是飛到了月球的背面,又奔回地球,最後落在太平洋上。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不再是純粹的神話,裡面有以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為科學依據的計算。雖說用大炮發射炮彈抵達月球的做法顯然是不現實的,但用燃料化學反應的爆炸力作為飛天動力的方案,可以說是孕育了現代空間技術的基本思想。
⑧ 求幾本世界著名的科幻小說
《太空倖存者》
作者:季爾·布雷喬夫
《神秘之球》南太平洋底發現的太空船
《終端人》精神病人接受大腦植入晶元的治療後變成殺人狂
《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被摧毀6年後古生物學家再次與恐龍和犯罪分子大搏鬥的故事
作者:邁克爾·克萊頓
《緊急傳染》紐約市傳染病大爆發,「偵探大夫」傑克頂住各種壓力深入調查,三次險遭謀殺……
作者:羅賓·科克
《獵殺紅色十月號》前蘇聯最精銳的彈道導彈核潛艇駛向美國海岸,情報員傑克·萊恩判斷它要投向自由世界的懷抱
作者:湯姆·克萊西(這大概算是驚險小說,但核潛艇上使用的是現在都還沒製造出來的高科技)
還是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最經典推薦你看《培根的五億法郎》
⑨ 為什麼現在中國科幻小說沒落了
27天決定科幻界命運起伏
陳潔
80後們今天或許已經沒幾個聽說過專有名詞「清污」(清除精神污染)了。經歷了一個運動不斷的時代之後,作為那個時代的尾聲和迴光返照,「清污」運動來勢迅猛卻短平快,後勁不足,短短27天後便銷聲匿跡。除了留下些許談資話柄外,似乎不留痕跡。
但就是這場驟雨,在事實上改寫了中國科幻小說創造和出版的歷史。
方興未艾正當時
1978,改革開放元年。隨著風氣漸開,科幻文學也迎來了春天,創作和出版呈現出飛速發展的兩旺勢頭。
對科幻人來說,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年代,也是一個不可復制的高峰。從葉永烈發表十年動亂後第一篇科幻小說《石油蛋白》開始,科幻創作可謂風起雲涌。直到今天,中國科幻代表作和經典之作,無論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珊瑚島上的死光》,還是科幻文學界普遍認可的《飛向人馬座》,幾乎都是那幾年集中誕生的。
葉永烈在文革前完成的《小靈通漫遊未來》,1978年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成為整整一代人的科學啟蒙書,首印100多萬冊,先後發了300萬冊,這個原創科幻小說的發行紀錄至今沒有被打破。我們今天還在用的通訊設備「小靈通」,名字即出自這里。
童恩正創作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出版後,科學的幻想色彩、民族情懷、愛國主義和反抗國際敵人的正義,這樣的配料足以令國人熱血沸騰。對那時候的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1980年拍成的同名電影是他們平生看過的第一部科幻電影,現在的歸類屬「驚悚片」。而今天,互聯網上流行著同名網路游戲,玩手眾多。
《飛向人馬座》則被認為代表了科幻小說在文學領域的最高成就,作者鄭文光兩次獲得全國少兒文藝創作一等獎。1999年,已經成為中國科幻作品刊載平台龍頭老大的《科幻世界》在清華大學慶祝創刊20周年,並舉行銀河獎頒獎儀式。「科幻小說銀河獎」是中國科幻界唯一重要獎項。《科幻世界》破例在那一年的獎項中單獨設立唯一「終身成就獎」,頒給已經退出科幻創作舞台十多年的鄭文光,以表彰他對新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事業所作出的無可替代的傑出貢獻。
除了這三大力作,當時熱門的科幻小說還有魏雅華的《溫柔之鄉的夢》,金濤的《月光島》,劉興詩的《美洲來的哥倫布》,蕭建亨的《密林虎蹤》,童恩正的《雪山魔笛》,葉永烈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丟了鼻子以後》,鄭文光的《太平洋人》和王曉達的《波》等。
1979年,嚴文井主持召開兒童文學創作會議,與會的高士其、冰心一致提議編選《中國30年(1949年-1979年)兒童文學作品選》,其中「科學文藝」與「小說」「散文」一樣,單獨列為一卷。同年,「第二屆全國兒童文學獎」在人民大會堂頒獎,科學文藝作品入選24部,一等獎是《小靈通漫遊未來》和《飛向人馬座》,獲二等獎的有葉至善、蕭建亨、童恩正和魯克四人的作品,當時的科幻創作和出版之旺盛和強勢由此可見一斑。
據科學普及出版社的編輯白金鳳回憶,當時是有一個科幻創作界的,一個群體,很團結也很高產,有老作家,也有劉佳壽、魏雅華、宋宜昌等新秀,包括還只是中學生的吳岩。
圍繞著這個群體,科幻文學的發表和出版也很紅火。那幾年,幾乎所有的文學刊物和科學報刊都爭相發表科幻作品,幾乎所有的科技類出版社對科幻小說的出版都是敞開大門的。內地的科幻刊物有5-8個之多,海洋出版社的《科幻海洋》、江蘇科技出版社的《科學文藝譯叢》、四川省科協的雙月刊《科學文藝》、科學普及出版社的文摘性刊物《科幻世界》、新蕾出版社旗下創辦的中國第一份科幻專刊《智慧樹》。哈爾濱市科協動議創辦中國第一份科幻小說專報,從1981年開始,先在《科學周報》的副刊上設8版增刊作為試刊,名之以《中國科幻小說報》。除了這些專門發表科幻文學的陣地,還有《少年科學》、《科學時代》、《科學畫報》等積極刊發科幻作品的科普雜志。
中國出版界很快形成了科幻出版「四大重鎮」:北京、上海、四川和黑龍江,集中地同步展現著中國原創科幻的水準。而自從1980年2月19日鄭文光、童恩正、葉永烈、蕭建亨四人在《光明日報》發表關於科幻小說創作談,科幻界有了「四大金剛」或「四大天王」的說法。後來,「四大金剛」的陣容有所改變,蕭建亨創作漸少,慢慢淡出,劉興詩補進來,坐了第四把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科幻小說創作的真正繁榮不完全表現在多產,文學質量也全面提升,積極探索自我角色定位,旗幟鮮明地尋求本土特色和民族化。較之1949年到文革前那段時間的科幻創作,這一時期的科幻小說,人物姓名普遍中國化,少見「托馬斯」和「安妮」了,故事場景也每每設在本土而非S國。鄭文光就是憑借寫中國歷史的《地球的鏡像》,打入英文世界的《Asia2000》雜志,並被香港報道為「中國科幻之父」,雖然這個稱號後來也給他帶來了好些麻煩。
科幻創作的題材也趨於現實。鮮為人知的是,文學圈流行過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等,都有相應的科幻版本。比如《星星營》引用《白毛女》「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寫文革期間,造反派給「牛鬼蛇神」注射反激素,激發其返祖現象,長出尾巴來,變成半猩猩。
科幻作品當時已經開始獲得主流文學界的承認,《珊瑚島上的死光》發表在《人民文學》,並躋身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飛向人馬座》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不管怎麼說,當年的中國原創科幻正處於青春早期,生命力蓬蓬勃勃,蓄勢待發,醞釀著巨大的突破和成熟。但就在這時候遭遇到的歷史寒流,幾乎釀成滅頂之災。借用魏雅華在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話說:「1980年,中國至少有三四十種專業科幻刊物和報紙,還有兩百多種文學期刊、一百七八十種科普期刊,中國一千多種報紙都在競相發表科幻小說,每年都有數百篇上千篇原創作品問世,那樣的輝煌留給我們的,是一種近乎凄美的記憶。」「中國的科幻小說一跤摔倒,二十多年過去,元氣大傷的中國科幻至今沒爬起來。」
姓科姓文的爭論
在說中國科幻遭遇的毀滅性打擊之前,應該提到這之前的「科文之爭」。早在1979年,科幻文學姓「科」還是姓「文」的爭議就已經浮出水面。之所以產生分歧,要從中國科幻的歷史說起。
建國初期,中國並沒有科幻,只是在科普工作過程中,由鄭文光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貼著「科幻小說」標簽的《從地球到火星》,發表在1954年的《中國少年報》上,由此還引起了北京地區的火星觀測熱潮。從此,科幻作為科學普及教育的一種生動形式,被保留和延續了下來。
長期以來,科幻小說在中國更通俗的稱謂是從前蘇聯引進的「科學文藝」,是「科學」而不是科學「幻想」。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國科幻的第一個創作高峰是伴隨著周恩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出現的。改革開放初期的第二次創作高峰,也是因為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隨著「科學的春天」一起到來的。
這樣的「家庭出身」和「成長背景」,使得中國科幻一開始就打上了兩個烙印:給孩子的,配合科普教育的。在一個必須有「集體歸屬」的時代,科幻卻一直懸在科學圈和文學圈之間,沒有著落。它更多的屬於科學界,但相對於科研,科普只是科學界的一小塊,科幻則是正規科普工作的補充形式。在文學界,它只是兒童文學的一個分支,邊緣的邊緣。
事實上,中國第一代科幻作家幾乎都是科學工作者,鄭文光是中山大學天文系第一批畢業生,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員,劉興詩是四川地質學院教師,其他如古生物學家劉後一、張鋒、人類學家周國興、醫學家李宗浩等。葉永烈畢業於北大化學系,《小靈通漫遊未來》其實算科普小說,更不用說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了,所以他1979年獲得的是「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
但科幻小說家們並不認可這樣的地位和定位,他們既不是只寫給小孩子看的,也不是只為了科普,他們的寫作有更遠大的理想。有社會批判、人性洞察,他們要寫社會、寫民族、寫對科學和人類命運的思考。
於是,矛盾出現了。
開始是評論家站在科學普及的立場,批評小說中科學知識的錯誤,作家們則認為,科幻是文學,更重要的是激發想像力和對科學的興趣,不是傳授具體的科學知識。這樣的爭議漸漸升級,觸及到了科幻小說的本質,是「科」還是「文」?
《中國青年報》的「科普小議」欄目成為辯論意見最為集中、尖銳的一塊陣地。一邊是科學評論家們批評「違反科學的幻想」,一邊是科幻作家們的自我辯護。作家們沒有後援,評論界則獲得了部分科學家的支持,錢學森曾多次表示,科幻是個壞東西,因為科學是嚴謹的,幻想卻沒有科學的規范。科學和幻想是兩種不相乾的、敵對的東西。
為了應對科文之爭,鄭文光曾提出「硬科幻」和「軟科幻」之分。HardSF的代表是凡爾納,更多從哲學、社會學角度反思科學的SoftSF則有代表人物威爾斯。但這樣的理論建設並沒有化解科文之爭,更大的觀念沖擊和正面沖突已經勢不可擋。
科幻有多超前
也許我們必須了解科幻在中國有多超前,才能真正知道科幻在當時多麼不容易被正確認識和理解。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老編輯葉冰如的一段回憶可以作為當時佐證。1978年,她約到了《飛向人馬座》書稿,卻完全看不懂。當時,經過十年動亂,國家還很貧弱,買米買豆腐都需要「票」,「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仍是多數人的生活夢想,買個立櫃就算添了件大傢具,新婚夫婦惹人眼紅的「三大件」是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學生能有支鋼筆掛在胸前是很可驕傲的事情,社會上的人在談論出身、平反、四人幫,進步一些的,談論剛恢復的高考、夜校……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居然還有一群人,嘴裡蹦的詞是中微子,星際航行,轉基因,大爆炸,時間隧道,基因武器,宇宙空間站,黑洞,太空移民,智能機器人,生物工程和星球大戰……學中文、愛語言、做文學編輯,葉冰如卻無力切入科幻作家們的語言系統,一般人說「想不起來」,他們說「腦子短路」,一般人說「像木頭人一樣」,他們說「成了植物人」,這些新詞對葉冰如來說,陌生又新奇,似乎帶著另一個世界的氣息。
葉冰如的感覺或許能折射出當時科幻對社會上普通讀者的沖擊力。科幻創作之超前還可以舉個例子:給《飛向人馬座》書稿配插圖。所有的人都認為插圖應該富有現代感,但插圖畫家很發愁,怎麼才能有現代感,誰都不知道。小說中的人物穿什麼衣服?當時人一般穿藍色制服,街上能見到的只有深藍、淺灰、純黑三種顏色,風氣才剛開放,最時髦的也不過是白色或微帶粉色的「的確良」。結果畫出來的宇航員,統統穿四個大口袋的筆挺制服。文中有一張能上下升降、全方位轉動的金屬椅子,插圖作者只見過方木椅、長木凳,再高級一點,領導幹部坐的藤椅、沙發……畫來畫去,脫不出這類模樣。「能轉動」的「金屬椅」?沒聽說過,更沒見過,也想像不出來。
那是1979年的事。
如果說科幻對於普通人來說超前了太多,那麼對於科學界恐怕也超前了幾步。《太平洋人》說從太平洋底分裂出一個行星,上面的猿人復活了。科學評論家指出,「死而復活違反自然規律」,「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的標志,新石器時代的人屬於智人」,小說里二百萬年前的猿人能製造陶罐「無論如何也講不通」,「是對人類發展史和考古學的極大不尊重」。《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描寫科考隊在珠穆朗瑪峰發現恐龍蛋化石並孵化出古代恐龍,被古生物學家批評為「偽科學」,會毒害青少年的。於是牽扯到科幻小說的社會性問題,限定給少兒看的小說,不合適寫愛情、犯罪、社會反思。否則就是「低級趣味」,但科幻作家對科學、社會、人性的反思,如何表現?
爭論的本身是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理論辨析和建設對於科幻創作本來是大有幫助的,卻在彼此惡意攻擊的吵鬧中被攪成了渾水。批評的焦點很快從這些純技術問題轉為科幻小說的性質問題、社會影響,最後上升到政治問題。評論界最集中批判的是風頭正健的葉永烈,他的高產被認定為賺稿費的唯利是圖。魏雅華的成名作《溫柔之鄉的夢》寫機器人妻子對主人百依百順,溫柔之極,卻不能讓人滿意。被批評為「反社會主義」、「一篇下流的政治小說」。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草
就在科文之爭鬧得不可開交之際,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開始了。
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的王若水曾在《周揚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後探索》一文(收入王蒙、袁鷹主編《憶周揚》,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提到,運動的導火索是對周揚、王若水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的批判。文革結束後,全社會思想解放,對於「人」的認識和討論風行一時。1980年《中國青年報》關於「人生觀」的討論轟動一時,同年《人民日報》發表《人道主義就是修正主義嗎?》影響很大。
3月的「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學術會」上,周揚的講話稿是《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講到了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和人的異化問題。據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王若水的說法,胡喬木對講話不滿,但沒有直接當面表達,卻臨時調整會議安排,旋即出現理論文藝界「存在精神污染現象」的論調,稱精神污染的實質是散布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腐朽沒落的思想,散布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和共產黨領導的不信任情緒。很快,「精神污染」字樣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和社論中,相關文章連篇累牘。
在這場運動中,科幻在行政上被定性為「精神污染」,受到直接正面的打擊。批評科幻「散布懷疑和不信任,宣傳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傾向,正在嚴重地侵蝕著我們的某些科幻創作。」「極少數科幻小說,已經超出談論『科學』的范疇,在政治上表現出不好的傾向。」一時間,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門風聲鶴唳,噤若寒蟬。出版管理機關多次發文禁止刊發科幻小說,相關雜志紛紛停刊整頓,已經試刊成功的《中國科幻小說報》,申請刊號的報告再也沒有下文。最嚴重的時候,中國沒有一個地方能夠發表一篇科幻小說。
科幻創作界受到重創,鄭文光剛完成的長篇《戰神的後裔》預計作為《科幻海洋》頭條發表,雜志都已經制好版,突然接到上頭命令,《科幻海洋》停刊,海洋出版社作為科幻出版重鎮,被勒令整頓。1983年4月26日,編輯葉冰如把這個壞消息告訴鄭文光,並約好第二天去辦公室取迴文稿。
但是第二天鄭文光沒有去取稿,他早上突發腦溢血,卧床半年後,終於能夠站立並歪歪斜斜走路,但右手完全萎縮,不能正常發音。他的創作生涯從此結束——這一年,他54歲。
葉冰如說,鄭文光那時候是科幻界實際上的領頭羊,他也是第一個倒下的科幻作家,隨後,葉永烈退出科幻界,童恩正和蕭建亨先後出國,其他科幻作家紛紛封筆。有一段時間,全國沒有一篇科幻作品,果然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
「清污」很快就在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干預下偃旗息鼓了。但對於科幻來說,1978年,其興也勃,1983年,其亡也忽。雖然1980年代後期,新一代科幻作家開始成長,並時有佳作,但再也沒有恢復到1978年的「舉國繁榮」,而直到今天,2009年3月,中國的專業科幻作家仍鳳毛麟角。好像國際科幻界不在乎缺中國這一塊,中國的科幻還有未來嗎?
如果當年,中國科幻的生存環境稍微好一點,如果科幻自身的生命力和抗風險能力更強一些,如果有更成熟、更有說服力的作品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