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產生的背景是西方的什麼
A. 什麼是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一、英國有工業革命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導致真正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二、二十世紀初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帶來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核裂變、宇宙航行、彩色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進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說的繁榮;四、經過二三十年的繁榮,科幻小說家從作品的主題、情節,到藝術的方法進行新的探索。
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涉及到許多尖端的科研項目,當然也經常出現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因此,科幻小說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視和指責。
西方最著名的科幻小說,有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寫的《月球旅行》,英國的赫·喬·威爾斯寫的《大戰火星人》,美國的阿西莫夫寫的《赤裸的太陽》等。
國內最著名的科幻小說,有鄭文光的《飛向人馬座》,劉慈欣的《球狀閃電》等。中國的倪匡也是一位多產的科幻小說作家,現居美國三藩市,「衛斯理」是他常用的一個筆名,代表作有《還陽》,《新武器》,《爆炸》,《另類復制》等。
B. 中外科幻發展史,誰能說一下
中國科幻小說的歷史
(Ⅰ) 背負起普及科學的重任
與瑪麗·雪萊夫人的《弗蘭肯斯坦》相比,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起步是比較晚的。據有史可考的文獻紀錄,中國第一個關注科幻小說的人是被尊為"一代文豪"的魯迅先生。
1902年,當時的中國正處在民族危亡與大變革的前夜,青年魯迅遠渡東瀛,在日本的弘文書院補習日文期間,魯迅根據日文譯本轉譯了法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凡爾納的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可以說是開中國翻譯科幻小說之先河。至於他的那句"導中國人之前行必自科學小說始",也早已廣為流傳。只可惜魯迅先生,自己並沒有一部原創的科幻小說作品流傳後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至於各中緣由,還有待遇進一步考證。
一般認為中國的第一部原創的科幻小說是1904年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說》,關於作者具體的其他資料便沒有尋找到。不過同時期的還有一位鮮為人知先驅式的人物是值得一提的,他就是徐念慈先生。
徐念慈(1875年-1908年),今江蘇常熟人,別署東海覺我。通曉日文和英文,擅長數學和寫作。思想進步,受西方啟蒙及科學思想影響頗深。1904年前後,與友人曾樸在滬創設小說林社和《小說林》雜志,並曾任譯述編輯。
本世紀初,徐念慈開始關注科幻小說。它先是翻譯了美國的西蒙鈕加武(我懷疑這是傳統譯法,但由於沒有找到通譯,所以只好採用原譯法)創作的《黑行星》,之後又參與審校了另外八部類似作品。1905年小說林社出版的《新法螺》一書中,收入了徐先生自創的一部隨筆性質的中篇小說《新法螺先生譚》(需要說明的是《新法螺》共收錄了三篇科幻小說,其餘兩篇是包笑天從日文本轉譯的德國科幻小說《法螺先生譚》和《法螺先生續譚》,這是兩篇文章都是談話體小說,"譚"通"談",原作者不詳)。在這篇文章中,徐先生運用了大量的筆墨描述了主人公縱橫於多姿多彩的月球、金星、火星等組成的外太空世界之間,並將諸如"衛星"、"磁極"、"離心力"、重力加速度、萬有引力乃至"造人術"、"腦電"、"循環系統"等這些即使是現在看來也並不落伍的概念運用自如,巧妙的穿插於文章之中,可見其功力不俗。我提醒需要大家注意,1905年的中國還處在晚清末期,在當時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下,能夠創作出這樣的文章確實是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關於清末民初的其他科幻小說作品及其作者的情況,可以參見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說書系·科學卷》。
民國以後,直至解放初期,中國科幻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沉默期,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深刻的聯系。但是,即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科幻小說性質的文藝作品。其中老舍先生的《貓城記》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實上,《貓城記》是一篇映射當時黑暗社會現實的諷刺體的預言故事,但是由於它的背景是火星上的"貓社會"所以憑添了幾分科幻小說氣氛。據說,老舍先生曾經因為這篇文章而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只可惜先生在"文革"中不堪迫害,憤然自盡,於是便與大獎失之交臂。這只是一種傳言,並不足取,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篇文章的份量。
另一部有史可考的作品是1940年出版的顧均正所著的小說集《和平的夢》,共包括《和平的夢》、《倫敦奇疫》、《在北極的光》三部分。據我所知,這部小說集的科幻小說色彩要比《貓城記》濃的多,幾乎可以看作是正統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另有人認為這部作品更接近於文藝式的科普作品)。由於准備倉促,有關這方面的其他資料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考證。
回顧科幻小說在中國的前半個世紀,我們並不難看出仁人志士們翻譯、創作科幻小說的目的,無外乎希望把科學知識,以一種通俗的形式向大眾普及,使大眾"獲得一斑(般)之知識,破遺傳之迷信,改良思想,補助文明。"(魯迅《月界旅行·辨言》)以達到救國救民的目的。這對中國科幻小說後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Ⅱ)走向大眾的"兒童文學"
解放後,特別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中國科幻小說開始以兒童文學的形式的走向大眾。我們必須承認一點中國科幻小說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蘇聯科幻小說的發達與傳統(事實上,中國作家在國際上所獲得唯一的一個科幻小說獎項就是在這一時期的蘇聯拿到的)和當時親密的中蘇關系。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在中國這樣一個缺乏科幻小說傳統的國度里,如果不是受到外來的強烈影響,是根本不會有科幻文學發展的餘地的,特別是在計劃經濟和農業生產處於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時代。由於研究的局限,我無法斷言中國對於科幻小說的少兒性與科普性的定義是否與蘇聯科幻小說發展思想有直接的聯系(事實上也並非如此),但這種影響不應該被忽視。
在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作家有鄭文光(代表作有《從地球到火星》等)、劉興詩、肖建亨、遲叔昌等。其中,鄭文光先生的成就最高,這不僅是因為他的《從地球到火星》為中國科幻小說在世界上贏得了榮譽,更是因為他數十年筆耕不輟,為我們留下了不少可以傳世的佳作。在這一點上,我們稱其為中國科幻小說的"泰斗"是不為過的。
但是,由於"十年浩劫"對於文藝界的無情摧殘,再加上中國並沒有對於科幻小說的傳統以及認為兒童文學處於從屬的地位的認識,使得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道路被徹底封殺了。科幻小說和她的讀者與作者,都不得不開始在漫長的"冬夜"里靜靜的等待……
直到1978年,中國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之後,科幻小說才迎來了他在中國的大地上新的春天。
(Ⅲ)新生!命運的轉折
是的,正如題目所言。"1978"對於中國科幻小說事業是一個轉折,而對於整個中國又何嘗不是一次歷史性的大轉折呢?在解放思想的號召下,中國的文藝界開始復甦,有人稱其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這樣的比喻雖然不算十分恰當,但這也說明了這場變革的歷史意義。正是在這樣的意識條件下,中國科幻小說開始了新的創業與變革。
1979年,對於中國科幻小說來說,應該是值得記住和紀念的一年。在這一年,著名科幻小說家、《珊瑚島上的死光》的作者童恩正正式提出了,科幻小說應該以普及科學的人生觀為己任的主張。先拋開這種觀點的正確與否不論,它的提出無疑是動搖了自魯迅以來,關於科幻小說是科普作品的一貫論調,開啟了科幻小說向文學靠攏的大門。一時間,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眾多的科幻小說作品應運而生。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大批有影響科幻小說作品,比如《飛向人馬座》(鄭文光著)、《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葉永烈著)、《古星圖之謎》和《追蹤恐龍的人》、《科學福爾摩斯》系列等。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數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這部作品曾經創下了中國科幻小說圖書的銷售紀錄。但平心而論,這部作品依然沒有脫離科普作品和兒童文學的框架,但這也許正是"小靈通"成功的關鍵。同時期,中國的科幻影視也實現了零的突破,先後出現了《珊瑚島上的死光》(根據童恩正同名小說改編)、《消失的大氣層》和《霹靂貝貝》等幾部科幻、准科幻影片,雖然數量不多,但意義非同小可。不過這個時期傳統認識對於人們的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單是從這幾部影片的出品單位就可以知曉。在期刊領域,也出現了《科幻海洋》(海洋出版社)、《科學文藝》(也就是如今的《科幻世界》)等專業科幻期刊和准科幻期刊《智慧樹》(天津出的,不妨把他算作科幻兒童刊物)。可以說,80年代初的熱潮是真正意義上的"春天與高潮"。
C. 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是什麼
現實主義是19世紀30年代首先在西歐的法國、英國等地出現的文學思潮,以後波及俄國、北歐和美國等地,成為19世紀歐美文學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歐美文學的高峰。
1、現實主義文學是西歐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時期的產物。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了代表金融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權。1832年英國議會通過改革選舉制度的法案,工業資產階級參加了政權。這兩個事件標志著資產階級在歐洲范圍內的勝利。歐洲各國在英、法資本主義勢力的影響下,陸續於40年代末經歷了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性過渡。這種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直接影響著文學,成為現實主義文學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2、特定的社會心理因素是促使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中介環節之一。社會政治經濟結構形態的劇變,使人的道德觀念和文化價值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資本主義在歐洲各國不同程度的發展,人們頭腦中的物質利益觀念不斷加強,金錢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隨之發生變化。人在掙脫封建束縛從而獲得一定的人身自由後,又在物質財富面前喪失精神的、心理的以及人格的自由;在熱衷於創造物質財富並依賴於物質財富的生存環境中,人對人的壓迫與剝削以新的形態表現出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於惡化。現實告訴人們,啟蒙主義者所宣示的「價值」,和浪漫主義者所追求的「理想」並未實現,人們須要以一種新的冷靜的眼光重新看待現實和思考自己的命運,並尋求改善自己的生存處境的方法。於是,追求客觀冷靜地分析與解剖現實的社會心理和風氣隨之形成。反映在作家創作上,就是他們摒棄浪漫主義的主觀想像和抒情,通過對社會現實作如實細致的描繪,揭露社會的黑暗,展示在物質與金錢擠壓下人的各種心態,並倡導社會改良。反映在讀者方面,這樣的文學也剛好滿足了特定社會條件下讀者的審美心理,而受到歡迎。寫實性和批判性很強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潮正是應運而生的。
3、現實主義文學的形成和發展,同19世紀上半期歐洲的哲學和科學有密切的關系。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唯物論、孔德的實證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的社會分析和批判,以及自然科學的新成就如細胞學說、能量轉化學說、進化論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一些現實主義作家的思想和創作,使他們去積極探求新的觀察和表現現實的方法。尤其是自然科學的成就打開了人們的視野,鼓舞人們以新的角度和方法,去尋找社會問題的產生根源和解決方案。許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態出現,試圖以科學家那種細致入微的觀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會,解剖其中的奧秘。不少作家將動物學、生理學、解剖學等最新自然科學成果用之於文學創作,將自己看著社會的研究家、解剖家、記錄員等。所有這些,都強化了現實主義文學中的客觀與寫實的因素。
4、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的形成,除了外部因素外,還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和內部原因,有其歷史承傳。歐洲文學史上的現實主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但18世紀英國小說、法國啟蒙運動文學和俄國諷刺文學等,則是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在藝術方法上的直接先驅。從反映現實的基本方法上說,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頗不相同的,但現實主義也借鑒了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藝術經驗,如歷史題材處理上的風俗畫風格、心理描寫上的某些技巧、描摹大自然時的細致入微等。
D. 怯魅的科幻小說的誕生
科幻小說的誕生,是「科學奇跡」代替「神跡」的結果。科學奇跡是小說作者杜撰出來的,超現實的。但它們又必須是客觀的、自然的、非精神的。早在一百多年前,凡爾納在研究愛倫·坡的作品時,就寫下了這樣的結論:現在,我想提請讀者注意一下這些故事裡的唯物主義方面。在這些故事當中,我們從沒發現天意的干預。愛倫·坡似乎不接受這種天意干預,並主張用物理法則來解釋一切;必要時,他甚至自己虛構出這樣的一些法則來;在他的身上,我們感覺不到使他不斷地靜觀超自然的那些信仰。「(轉引自《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傳》上卷,107頁)
早期一些科幻萌芽作品裡,也有些許巫術的痕跡,如夢游、移魂、催眠術等等。但到了十九世紀末期,科幻真正定型以後,嚴格的物理界限就成為科幻文學的邊疆。
可以說,後世科幻作家一直沿著這條路走向今天。特別是西方作家們,在那裡,魔幻文學有強大的傳統,相當一批作家既是科幻文學作家,又是魔幻文學作家。他們也更清楚這兩種文學樣式的不同。
認為科學幻想小說繼承自幻想小說是不夠的,宣稱它是科學時代的幻想小說則是錯誤的。它是以世界的統一性為前提的神話故事,是建立在為所有人接受的某種合理性的基礎之上。《科幻小說》,123頁,(法)加泰尼奧。商務印書館1998年出版。
不過,視科幻小說的誕生為受到科學界」怯魅「這一社會大背景的影響,並不是說奇幻小說與科幻小說相比,是一種低級落後的文學。奇幻小說在文學大家庭里自有其位置。筆者的意思是,在」怯魅「過程的影響下,科幻小說最終與奇幻小說區別開來,擁有了自己的特性。
「怯魅」過程在科幻小說的一個典型影響,就是許多科幻作家們翻改古代神話的題材,把它們置於客觀、自然的背景下。比如,科幻小說中的外星人通常是魔幻小說里天使或魔鬼的翻改,魔法與巫術被翻改成」特異功能題材「,大量魔法工具被翻改成神奇的科學發明,等等。一些科幻作家乾脆直接翻改神話本身,比如台灣科幻作家蘇逸平將中國上古神話翻改成《龍族秘錄》,將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精衛填海等典故直接改成科幻故事。這樣的翻改雖然算不上有創意,但卻反映了作者們有意識的努力:把古代神話的奇幻性留下,把其中的神跡和魔法排除掉。
E.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是怎樣誕生的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1818年,年僅二十歲的英國女子瑪麗·雪萊創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標志著這個影響日重而又飽受誤解的文學品種正式誕生。把科幻文學的誕生追溯到這部作品,是英國科幻作家奧爾迪斯於1973年,在自己的科幻史著作《萬億年的狂歡》中最先提出的觀點。這一見解後來受到了國際科幻文藝界的公認,也包括中國科幻文藝界在內.
簡介:
1816 年,英國著名詩人雪萊把他那端莊聰明的妻子瑪麗·雪萊帶到了瑞士散心,因為他們剛剛失去了一個可愛的兒子。這時,另一位著名詩人拜倫也來到了日內瓦。雪萊很快就與拜倫交上了朋友。雪萊和拜倫都才氣橫溢,他們常常海闊天空,談論最多的是英國當時的工業革命將給世界帶來的巨大變化,甚至還談到了科學造人的可能。瑪麗聽得津津有味。但晚上她常常做夢,夢見死去的兒子。有一次,她夢見她那寶貝兒子復活了,她是多麼高興啊!瑪麗一下子從夢中驚醒,由思念兒子的夢,聯想到兩位詩人對科學造人的探索,她頓時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沖動。於是她經過構思寫下了長篇小說《弗蘭肯斯坦》。這部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用科學創造的怪人,作品問世後,立刻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並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
F. 科幻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
科幻小說的三要素是:「科學」、「幻想」、「小說」。
科學幻想小說(英語:Science Fiction)簡稱科幻小說(英語:Sci-Fi),主要描寫想像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科幻小說,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參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_R-q8-U9gjymtOlfjz7Ibluwv3LEq_9UqXY3ldfkuu8fG_
G. 我要寫一本科幻小說,背景是世界被一個國家統一,這樣好不好
就象就象好像就修手機世界上
H. 科幻小說是什麼
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涉及到許多尖端的科研項目,當然也經常出現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因此,科幻小說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視和指責。
那麼,究竟什麼是「科幻小說」呢?應該說,「科幻小說」是個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科幻小說」的定義也不斷發展變化。
最初,根斯巴克用「科學小說」(science fiction)一詞指這種文學類型。他在第一期《科學奇異故事》(1926年4月)的社論里這樣寫道:「我用『科學小說』指的是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和愛倫•坡那種類型的故事——一種非常吸引人的傳奇故事,穿插著科學事實和預見……這些驚人的故事不僅產生極有趣的閱讀,而且總是給人以某種啟迪甚或教育。它們以適合讀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識。……今天科學小說為我們描寫的冒險,明天很可能變成現實。旨在表示歷史興趣的偉大的科學故事仍然有許多人在寫……後世的人會說,它們不僅在文學和小說方面,而且在人類進步方面,都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顯然,根斯巴克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教育的、進步的文學。但他這種看法很快被其他流行雜志的主編們作了修正。40年代主宰科幻領域的雜志《驚奇故事》的主編小約翰•坎貝爾提出,科幻小說應該被視為一種與科學有密切關系的文學媒體:「科學方法論包括這樣的命題:一種嚴謹的理論不僅解釋已知的現象,而且預見新的尚未發現的現象。科幻小說試圖完成同樣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寫出這種理論用於機器、尤其用於人類社會時會產生什麼效果。」
實際上,「科幻小說」這個術語問世不久,很快就演化成一個亞文化的文類名稱。這種亞文化包括科幻作家、編輯、出版家、評論家和科幻迷。其故事和小說不僅有一些共同的設想、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主題規則,而且有某種脫離外部「世俗」世界的感覺——因為它們的規則對那個世界顯得神秘而陌生。具有這種特點的小說以及最初引發這種特點的小說的文本,逐漸被統稱為「科幻小說」。
這個范疇確定之後,讀者和批評家便用它指更早的作品,把一些類似的故事都歸於這個范疇。於是,許多研究者和作家試圖對科幻小說重新界定,使這種形式既標示當代的一個文類,同時又納入從理論上適合這個文類的早期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朱迪絲·麥里爾的看法,她用「推測小說」這一術語來代替「科幻小說」:「科幻小說是一種『推測小說』,其目的是通過投射、推斷、類比、假設和論證等方式來探索、發現和了解宇宙、人和現實的本質。這里『推測小說』旨在說明利用傳統『科學方法』(觀察、假設、實驗)的方式,檢驗某種假想的現實,將想像的一系列變化引入共同的已知事實的背景,從而創造出一種環境,使人物的反應和觀察揭示出有關發明的意義。」
前面這些早期的定義都強調「科學」或至少科學方法是科幻小說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但在麥里爾的定義里,通過將重點從科學轉向推測,明顯擴大了科幻小說的范圍,因為它可以包括描寫社會變化而不必贊揚科學發展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