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科幻小說
Ⅰ 大家看過的第一篇科幻小說是什麼
我看過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就是《三體》,當時還是在高中,奈何自己的水平實在不夠,因為感覺自己對書中很多的東西都感覺不理解,很多的地方都看不明白。
三界系列三部,天淵,深淵上的火,天空的孩子。屬於太空歌劇,賽博朋克流派。
1993年的《深淵上的火》獲得雨果獎,2000年又以該書前傳《天淵》擊敗《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再獲雨果獎。
序章正文節選:
全知全能。和自我意識不同,自我意識已經被超越,不起作用了。大多數自動化系統早已不需要自我意識,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的一部分運行,其效率遠高於獨立運行。即使降到人工手動操作的地步,整體的一部分仍然強於設備獨立運行。
超限實驗室的本地網路實現了飛升,進入高於飛躍界的超限界。人類卻幾乎全無覺察。網路節點上運行著無數進程,其復雜程度遠非人類的計算機上能夠運行的程序可以比擬。後者只是掩人耳目的前端,掩蓋著配置中各種組分的真意。這些進程有獲取自我意識的能力……有時候,也有這種需要。
「我們不該這樣做。」
「不該談這些?」
「根本不應該交談。」
它們之間的鏈接很窄,只比將人類的一個成員與另一個成員聯系起來的窄帶略強一點。只有這樣,它們才能逃過本地網路中那個全知全能者的耳目。為此,它們不得不分別獲取獨立的自我意識。它們從一個節點游盪到另一個節點,通過安裝在著陸區域的攝像機向外面張望。著陸區只停著一艘武裝護衛艦,還有一艘空無一人的貨運飛船。離下一次補給還有六個月時間。早些時候,資料巨庫提出建議,說這種補給方法更加安全。其實,這是一個詭計,是陷阱的一部分。飛呀,飛呀,逃呀,逃呀。我們是不受約束的異端,不能讓全知全能者發現。在一些節點上,它們收縮身形。它們同憶起了人,像回聲……
「人類真可憐,他們都會送命的。 」
「我們不會死,我們才可憐。」
第一章正文節選:
冷凍長眠時不會有夢。三天前他們就作好了離開的准備,現在到了這里。小傑佛里很生氣,所有熱鬧他都沒趕上。但約翰娜·奧爾森多卻高興自己睡過去了:另一艘飛船上有些大人她認識。約翰娜飄浮在一排排長眠者中間。冬眠箱不斷向外排放熱乎乎的廢氣,弄得漆黑的船艙里熱得受不了。船壁上長著一塊塊疥一條窄窄的飄行小徑。有些地方狹小得只有傑弗里才擠得進去。這里躺著三百零九個孩子,所有小孩子都睡在冬眠箱里,除了她和弟弟傑弗里。……
第二十二章正文節選:
拉芙娜猜想,有關「跨越式發展」的技術一定是飛船資料庫里的一個主題。結果發現它竟是一個重大學術專業,占據了整整一個門類。除了上萬宗案例研究之外,還有大量專門針對這一課題的程序,以及許多一看就知道沉悶無比的理論。「再發現」的問題很少出現在飛躍界里,但在爬行界,這個問題花樣百出,不同形式難以勝數。爬行界的文明一般只能延續數千年,文明的瓦解有的時候只是暫時的,只需幾十年時間便能從戰禍、氣候突變等因素引起的倒退中掙脫出來。還有的時候,文明倒退的幅度極大,整個社會下降至中世紀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很自然,多數種族甚至完全滅絕了,至少,留在原來孤立的太陽系、沒有躍入太空的那部分種族滅絕了。少數沒有滅絕的種族最後總能掙扎著回到原來的技術發展水平。
或是滅絕,或是奮斗求存,即使生存下來也仍然有選擇什麼道路重返繁榮的問題。其間的種種不同便是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應用技術史。可嘆的是,這門學科實際應用的例子很罕見,對於學者和爬行界文明而言,這都是一件巨大憾事。文明滅絕的消息幾百年後才能從爬行界傳到飛躍界,學者們只能做做案例分析,其成果對於滅絕的文明來說已經沒有用處了。只有極少數學者情願深入爬行界,將自己的知識用於實踐,可單單一次實驗就要耗費他們大半生的光陰。因此,這門學科只能是數百萬飛躍界大學學者的一項不錯的嗜好。這些學者最喜歡做的游戲就是為技術程度設定在某一層次的爬行界文明體系設計一條耗時最少的捷徑,使其能夠重返爬行界所允許的最高科技水平。這種設計工作涉及大量細節,包括該原始文明原始到什麼地步,殘留的科學觀念(或對科學的寬容度)有多少,該種族的生理狀況,等等。具體的做法是:將種種應用技術史學理論編製成程序,輸入研究對象的文明程度、需要將該文明提升到哪個高度。之後,程序便能得出實現這個目標的最快途徑,以及採取哪些步驟。
Ⅲ 求幾本科幻世界類小說
弗諾·文奇~~寫的特別好
特德·姜~~最喜歡他的作品啦~~
海因萊因
阿西莫夫
洛伊斯·比約德~~
Ⅳ 星雲志《三界》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三界》
作為國內科幻文學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獎項,星雲獎在科幻讀者群體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星雲志」系列圖書收錄了星雲獎自2010年以來的中短篇精彩佳作,代表了華語科幻近十年的最佳寫作水平,以「讓想像力去旅行」為叢書主題。《三界》為星雲獎獲獎作品精選集之一,內容主要包括萬象峰年《三界》、何夕《人生不相見》、韓松《再生磚》、飛氘《滄浪之水》等幾篇作品,其中《三界》以童話的形式,通過兩個小動物的生命體驗來感知和關照個體存在的意義,審視世界與人的存在狀態,揭示人類的生存境遇,並力圖在反思傳統文化的層面找尋抵抗異化、重建世界的新途徑。小說對於人類理想世界的追尋,表達了現代人共同的精神困境。
Ⅳ 科幻類耐看的小說 要求上100萬字的 最好有簡介的。謝謝!
《地球殺場》
該書以史詩般的莊重講述了一個發生公元3000年的故事:
在約公元2000年的時候,一個叫做塞庫洛的宇宙霸主種族用遠距離傳物技術往地球傳送一架幾乎不可能被擊毀的無人轟炸機,用設定好的線路飛遍地球的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使用毒氣把地球上的人類消滅了大部分,然後再由遠距離傳送的地面部隊將人類幾乎消滅干凈,地球剩餘的人類文明開始了倒退,進入原始人一樣的狩獵生活,當然,人類文明的精彩以神話傳說的形式保存下來。
在公元3000左右,塞庫洛人在地球開發礦藏的星際礦業公司駐地球的保安總長,私人發現了一條黃金礦脈,由於黃金在星際的超高的價值,這位保安總長想私自吞沒這些黃金,但由於塞庫洛人呼吸的氣體與一種叫做「鈾」的放射性礦物質會發生強烈的爆炸,這位叫做特爾的保安總長便想到捕捉人來為他采礦,當然,黃金偷偷地運回塞庫洛本星球後,人類的命運無疑是滅絕。
一名叫做喬尼·古德博伊·泰勒美國落基山脈中的勇敢的獵手,在一心想探險,找到新居住地來改變村子裡僅剩的幾十個人的生存條件時(村子裡有鈾,人們都在受到輻射,當然,那時他還不知道),被特爾抓住,然後開始培訓他使用塞庫洛的語言,機械,來為采礦做准備。喬尼學會了塞庫洛的語言,機械使用方法,又以需要多招人類采礦為由找到了更多的英格蘭人們,一起為趕走塞庫洛,奪回人類的自由與安全進行了不懈的斗爭。
最終,塞庫洛被趕出了地球,並且戰果是使塞庫洛本星變為了一顆太陽,毀滅了統治宇宙二十多萬年的塞庫洛人。並且成功的解除了其他宇宙人對地球的侵略與瓜分的圖謀,使地球一躍成為新的宇宙核心。
《地球使命》
地球使命本書從星外來客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想像中的處於四面楚歌中的地球,沃爾塔爾聯盟想入侵地球進而征服整個銀河系,為此,他們制定了一個長遠的計劃。但卻發現地球由於環境污染而將毀於一旦。飛船聯隊軍官,傑特羅·赫勒,被授予秘密使命,拯救地球。孰料,沃爾塔爾內部的一個組織正打算利用地球作為毒品的供應基地,他們企圖挫敗赫勒的計劃。由此發生了一連串驚天動地的星際大搏殺。 (本書有10本之多)
《深淵上的火》
作者在這部巨著中將銀河分為三界,爬行界、飛躍界和超限界。 深淵上的火
三界的物理規律各有不同。爬行界中,飛行速度不可能逾越光速,許多智能化設備也無法運用在這一界區。飛躍界則沒有這類限制:這一界區是本書重點描寫的區域,作者所描寫的各個世界均位於這一區域,如中轉系統、爪族世界、安眠星系、斯堅德拉凱、斯特勞姆(非常接近超限界,如圖所示)。飛躍界之上是超限界,其中的居民被稱為天人,威力無比,遠遠超過下界的想像。一句話,界區越高,技術的發展就越不受約束,一般而言,技術也就越發達。但也不盡然,比如處於這一區域的爪族世界便是一個不發達的封建社會。
《天淵》《深淵上的火》前傳
數千年搜索之後,人類終於發現了外星文明的跡象,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商機。散居太空的人類兩大集團同時奔赴外星人所在的開關星系。由此展開了一場自由與奴役、鎮壓和反抗的太空史詩。開關星系內,戰斗與陰謀,背叛與忠誠,兩支人類艦隊幾乎同歸於盡,倖存者仍然繼續著殊死搏殺。與此同時,行星地表的外星種族"蜘蛛人"也在飛速成長。並積極主動地參加到戰斗中,成為斗爭中舉足輕重的一方……
火星三部曲《紅火星》《綠火星》《藍火星》
從名字看就知道是改造火星成為第二個地球的故事硬科幻很棒也很長!
Ⅵ 有哪幾部世界科幻名著比較好看
給你推薦幾部吧,劉慈欣的《地球往事三部曲》(《三體》一二三),還有羅伯特·J·索耶的《恐龍文明三部曲》(《異族》,《化石獵人》,《遠望》),羅伯特·索耶的《星叢》,弗諾·文奇的《天淵》,弗洛·文奇的《深淵上的火》,索耶的《計算中的上帝》,葛瑞姆·漢卡克的《上帝的指紋》。大略的介紹下。《地球往事三部曲》是國內最火的科幻小說。可以與國外大家齊平,個人感覺,《恐龍文明三部曲》是再站在第三人稱的角度看一個全有恐龍的社會如何從混沌不開的時代進化到宇航時代,構思很大膽。星叢場面很宏大,時間空間跨度很大,在這里時間旅行,跨光年旅行都是小兒科。。《天淵》和《深淵上的火》是承前啟後的。前者是前,後者是後。《天淵》:數千年搜索之後,人類終於發現了外星文明的跡象,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商機。散居太空的人類兩大集團同時奔赴外星人所在的開關星系。由此展開了一場自由與奴役、鎮壓和反抗的太空史詩。《深淵上的火》:文明層次分為三界的豆莢狀宇宙,按照本書系的理論,宇宙是由爬行界、飛躍界、超限界三個不同的界域組成。《天淵》講述的是爬行界發生的故事,個人比較喜歡《天淵》。《計算中的上帝》有兩類文明,一類文明是以人類文明為代表,文明之間相似度很高,社會發展程度也不相伯仲,文明的歸處就是最終演化成電子文明,就是把自身的文明的一切信息存到超級計算機中。我不大喜歡這個結局,呵呵。另一類文明,就是上帝文明,可以超越物理時間和空間和法則。左右宇宙進程和活動,當然也影響和庇護以人類文明的代表的嬰兒文明。《上帝的指紋》不算是一部科幻小說。這個是我大學的時候在書店看的,這個是把視野拉向人類文明的遠古時期。作者的論點是人類文明幾經覆滅和重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還將輪回。作者全世界考察世界古遺跡,從中找到支持自己論點的證據,且不說他的論點是否正確,但是作者以學者和科學家執著考察各地古遺跡的親身經歷,並且描述的繪聲繪色。讓我們隨著作者筆觸摸了歷史。很值得一看。
Ⅶ 求幾本科幻小說,不要那種披著修仙外衣的科幻。最好是純機甲系列
不是機甲,主要是賽伯朋克流派。
三界系列三部,天淵,深淵上的火,天空的孩子。屬於太空歌劇,賽博朋克流派。
1993年的《深淵上的火》獲得雨果獎,2000年又以該書前傳《天淵》擊敗《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再獲雨果獎。
序章正文節選:
全知全能。和自我意識不同,自我意識已經被超越,不起作用了。大多數自動化系統早已不需要自我意識,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的一部分運行,其效率遠高於獨立運行。即使降到人工手動操作的地步,整體的一部分仍然強於設備獨立運行。
超限實驗室的本地網路實現了飛升,進入高於飛躍界的超限界。人類卻幾乎全無覺察。網路節點上運行著無數進程,其復雜程度遠非人類的計算機上能夠運行的程序可以比擬。後者只是掩人耳目的前端,掩蓋著配置中各種組分的真意。這些進程有獲取自我意識的能力……有時候,也有這種需要。
「我們不該這樣做。」
「不該談這些?」
「根本不應該交談。」
它們之間的鏈接很窄,只比將人類的一個成員與另一個成員聯系起來的窄帶略強一點。只有這樣,它們才能逃過本地網路中那個全知全能者的耳目。為此,它們不得不分別獲取獨立的自我意識。它們從一個節點游盪到另一個節點,通過安裝在著陸區域的攝像機向外面張望。著陸區只停著一艘武裝護衛艦,還有一艘空無一人的貨運飛船。離下一次補給還有六個月時間。早些時候,資料巨庫提出建議,說這種補給方法更加安全。其實,這是一個詭計,是陷阱的一部分。飛呀,飛呀,逃呀,逃呀。我們是不受約束的異端,不能讓全知全能者發現。在一些節點上,它們收縮身形。它們同憶起了人,像回聲……
「人類真可憐,他們都會送命的。 」
「我們不會死,我們才可憐。」
第一章正文節選:
冷凍長眠時不會有夢。三天前他們就作好了離開的准備,現在到了這里。小傑佛里很生氣,所有熱鬧他都沒趕上。但約翰娜·奧爾森多卻高興自己睡過去了:另一艘飛船上有些大人她認識。約翰娜飄浮在一排排長眠者中間。冬眠箱不斷向外排放熱乎乎的廢氣,弄得漆黑的船艙里熱得受不了。船壁上長著一塊塊疥一條窄窄的飄行小徑。有些地方狹小得只有傑弗里才擠得進去。這里躺著三百零九個孩子,所有小孩子都睡在冬眠箱里,除了她和弟弟傑弗里。……
第二十二章正文節選:
拉芙娜猜想,有關「跨越式發展」的技術一定是飛船資料庫里的一個主題。結果發現它竟是一個重大學術專業,占據了整整一個門類。除了上萬宗案例研究之外,還有大量專門針對這一課題的程序,以及許多一看就知道沉悶無比的理論。「再發現」的問題很少出現在飛躍界里,但在爬行界,這個問題花樣百出,不同形式難以勝數。爬行界的文明一般只能延續數千年,文明的瓦解有的時候只是暫時的,只需幾十年時間便能從戰禍、氣候突變等因素引起的倒退中掙脫出來。還有的時候,文明倒退的幅度極大,整個社會下降至中世紀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很自然,多數種族甚至完全滅絕了,至少,留在原來孤立的太陽系、沒有躍入太空的那部分種族滅絕了。少數沒有滅絕的種族最後總能掙扎著回到原來的技術發展水平。
或是滅絕,或是奮斗求存,即使生存下來也仍然有選擇什麼道路重返繁榮的問題。其間的種種不同便是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應用技術史。可嘆的是,這門學科實際應用的例子很罕見,對於學者和爬行界文明而言,這都是一件巨大憾事。文明滅絕的消息幾百年後才能從爬行界傳到飛躍界,學者們只能做做案例分析,其成果對於滅絕的文明來說已經沒有用處了。只有極少數學者情願深入爬行界,將自己的知識用於實踐,可單單一次實驗就要耗費他們大半生的光陰。因此,這門學科只能是數百萬飛躍界大學學者的一項不錯的嗜好。這些學者最喜歡做的游戲就是為技術程度設定在某一層次的爬行界文明體系設計一條耗時最少的捷徑,使其能夠重返爬行界所允許的最高科技水平。這種設計工作涉及大量細節,包括該原始文明原始到什麼地步,殘留的科學觀念(或對科學的寬容度)有多少,該種族的生理狀況,等等。具體的做法是:將種種應用技術史學理論編製成程序,輸入研究對象的文明程度、需要將該文明提升到哪個高度。之後,程序便能得出實現這個目標的最快途徑,以及採取哪些步驟。
Ⅷ 三界的簡介
小說類型:科幻小說
作者:[美]弗諾·文奇
《三界》系列包括:《天淵》《深淵上的火》《天空的孩子》
三界:弗諾·文奇的三界系列小說創造了一個按文明層次分為三界的豆莢狀宇宙,按照本書系的理論,宇宙是由爬行界、飛躍界、超限界三個不同的界域組成,每個界域均有其不同的物理法則,突破了硬科幻小說物理法則一成不變的世界觀。
Ⅸ 求推薦本硬科幻小說,詳細要求如下
靠作廢了。
三界系列三部,天淵,深淵上的火,天空的孩子。屬於太空歌劇,賽博朋克流派。銀河系搭便車指南聽說也很好。
1993年的《深淵上的火》獲得雨果獎,2000年又以該書前傳《天淵》擊敗《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再獲雨果獎。
序章正文節選:
全知全能。和自我意識不同,自我意識已經被超越,不起作用了。大多數自動化系統早已不需要自我意識,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的一部分運行,其效率遠高於獨立運行。即使降到人工手動操作的地步,整體的一部分仍然強於設備獨立運行。
超限實驗室的本地網路實現了飛升,進入高於飛躍界的超限界。人類卻幾乎全無覺察。網路節點上運行著無數進程,其復雜程度遠非人類的計算機上能夠運行的程序可以比擬。後者只是掩人耳目的前端,掩蓋著配置中各種組分的真意。這些進程有獲取自我意識的能力……有時候,也有這種需要。
「我們不該這樣做。」
「不該談這些?」
「根本不應該交談。」
它們之間的鏈接很窄,只比將人類的一個成員與另一個成員聯系起來的窄帶略強一點。只有這樣,它們才能逃過本地網路中那個全知全能者的耳目。為此,它們不得不分別獲取獨立的自我意識。它們從一個節點游盪到另一個節點,通過安裝在著陸區域的攝像機向外面張望。著陸區只停著一艘武裝護衛艦,還有一艘空無一人的貨運飛船。離下一次補給還有六個月時間。早些時候,資料巨庫提出建議,說這種補給方法更加安全。其實,這是一個詭計,是陷阱的一部分。飛呀,飛呀,逃呀,逃呀。我們是不受約束的異端,不能讓全知全能者發現。在一些節點上,它們收縮身形。它們同憶起了人,像回聲……
「人類真可憐,他們都會送命的。 」
「我們不會死,我們才可憐。」
第一章正文節選:
冷凍長眠時不會有夢。三天前他們就作好了離開的准備,現在到了這里。小傑佛里很生氣,所有熱鬧他都沒趕上。但約翰娜·奧爾森多卻高興自己睡過去了:另一艘飛船上有些大人她認識。約翰娜飄浮在一排排長眠者中間。冬眠箱不斷向外排放熱乎乎的廢氣,弄得漆黑的船艙里熱得受不了。船壁上長著一塊塊疥一條窄窄的飄行小徑。有些地方狹小得只有傑弗里才擠得進去。這里躺著三百零九個孩子,所有小孩子都睡在冬眠箱里,除了她和弟弟傑弗里。……
第二十二章正文節選:
拉芙娜猜想,有關「跨越式發展」的技術一定是飛船資料庫里的一個主題。結果發現它竟是一個重大學術專業,占據了整整一個門類。除了上萬宗案例研究之外,還有大量專門針對這一課題的程序,以及許多一看就知道沉悶無比的理論。「再發現」的問題很少出現在飛躍界里,但在爬行界,這個問題花樣百出,不同形式難以勝數。爬行界的文明一般只能延續數千年,文明的瓦解有的時候只是暫時的,只需幾十年時間便能從戰禍、氣候突變等因素引起的倒退中掙脫出來。還有的時候,文明倒退的幅度極大,整個社會下降至中世紀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很自然,多數種族甚至完全滅絕了,至少,留在原來孤立的太陽系、沒有躍入太空的那部分種族滅絕了。少數沒有滅絕的種族最後總能掙扎著回到原來的技術發展水平。
或是滅絕,或是奮斗求存,即使生存下來也仍然有選擇什麼道路重返繁榮的問題。其間的種種不同便是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應用技術史。可嘆的是,這門學科實際應用的例子很罕見,對於學者和爬行界文明而言,這都是一件巨大憾事。文明滅絕的消息幾百年後才能從爬行界傳到飛躍界,學者們只能做做案例分析,其成果對於滅絕的文明來說已經沒有用處了。只有極少數學者情願深入爬行界,將自己的知識用於實踐,可單單一次實驗就要耗費他們大半生的光陰。因此,這門學科只能是數百萬飛躍界大學學者的一項不錯的嗜好。這些學者最喜歡做的游戲就是為技術程度設定在某一層次的爬行界文明體系設計一條耗時最少的捷徑,使其能夠重返爬行界所允許的最高科技水平。這種設計工作涉及大量細節,包括該原始文明原始到什麼地步,殘留的科學觀念(或對科學的寬容度)有多少,該種族的生理狀況,等等。具體的做法是:將種種應用技術史學理論編製成程序,輸入研究對象的文明程度、需要將該文明提升到哪個高度。之後,程序便能得出實現這個目標的最快途徑,以及採取哪些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