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明科幻小說評論
㈠ 月是故鄉明 季羨林 讀這篇文章的心得
為了與故鄉那平凡的小月亮對比,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我們剛學完
肯定對!!!
㈡ 魯迅《故鄉》的賞析
魯迅在《故鄉》的結尾處寫道:
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結合《故鄉》全文,深入思考魯迅這段話,我們不難發現,《故鄉》著重表現的,實際是人與人關系發展中的兩個循環節。第一個循環節是從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到成年魯迅和成年閏土關系的變化。
這是一個已經完成了的循環節,它不但有了前項(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的和諧美好關系),而且有了後項(成年魯迅和成年閏土之間的隔膜:「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
認真想來,這個循環節實際是以往人與人關系中不斷重復的無限鏈條中的一環,是無數這類惡性循環節中的一個,它包含著魯迅對中國全部社會思想史和社會關系史的概括和總結:人與人原本是平等友好的,但在封建社會里,及至成年,人與人之間便隔膜起來,彼此的心不能相通了。
魯迅認為,在他與閏土之間,這個惡性循環節已經造成了,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但還有第二個循環節,即少年水生和少年宏兒到成年水生和成年宏兒關系的變化。這是一個尚未完成、只有前項而尚無後項的循環節。
同往日的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一樣,水生和宏兒還保持著童貞的愛情,還有著兩心相通、兩小無猜的和諧美好關系,但他們以後將會怎樣呢?是不是又和魯迅與閏土一樣變得隔膜起來呢?這是魯迅集中思考的問題,他希望他們不再重新走上以前的老路,希望從他們這一代起,打破中國社會思想和社會關系的惡性循環,從而走上一條新的發展的道路,開始一種新的生活,一種前人未曾經歷過的生活。
《故鄉》的整個情節鏈條,實際便是由這兩個循環節組成的,簡單表述出來,便如下式:我認為,《故鄉》的全部描寫,都可納入到這兩個循環節中來理解,《故鄉》的主題意義,也存在這兩個循環節的關系中。
在分析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的關系時,有種觀點認為,魯迅意在表現農村勞動人民的孩子的聰明、勇敢和智慧,表現城市富家子弟的缺乏廣博的見識,從而反映了魯迅向勞動人民學習的願望和要求。表面看來,這種分析似有道理,但深究下去,實際上與魯迅原意懸殊甚大,可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因為這種分析,在不自覺之間,又為兩個不分彼此、融洽無間的孩子分出了等級、劃分了優劣,標出了高低,而這恰恰是魯迅和閏土後來變得隔膜起來的根本原因。
魯迅說:「別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總彷彿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牆,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這就是我們古代的聰明人,即所謂聖賢,將人們分為十等,說是高下各不相同。其名目現在雖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卻依然存在,並且,變本加厲,連一個人的身體也有了等差,使手對於足也不免視為下等的異類。」
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關系之融洽,恰恰在於他們還沒有在彼此之間分出等差,分出優劣和高低,少年魯迅不因閏土是貧苦農民家子弟而心存半點蔑視之意,少年閏土也不因少年魯迅系主人家孩子而視之為異類,因為小說由少年魯迅的眼中寫出,他又是沒有任何優越感的,所以表現出了對少年閏土的欣羨,但我們卻絕對不能反過來,認為少年閏土自然地優於少年魯迅,似乎他是高於少年魯迅的另一種不同的孩子。
試想,如果我們把對少年閏土可愛形象的刻畫,當成魯迅對閏土與魯迅的比較,當成單純對勞動人民的贊美,當成魯迅向勞動群眾學習的願望的表現,那末,魯迅後來對閏土麻木迷信的描寫,不又可解釋為魯迅對勞動人民的蔑視,當成魯迅反對向勞動人民學習的表現了嗎?總之,這種觀點離開了對上述整個循環節的分析,單純從魯迅的部分描寫中演繹出自己的結論,結果便離開了魯迅的原意。
而只要我們結合上面列的兩個循環節的圖式,我們便會清楚地看到,魯迅對少年魯迅與少年閏土的描寫,集中在他們二人的和諧融洽的關繫上,宏兒和水生的關系是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關系的重演,在宏兒和水生的關系的描寫中,我們只看到二人的和諧親愛,而絕無二者的優劣比較,所以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之間的關系的實質,也是如此。從和諧走向隔膜,則是閏土和魯迅關系發生變化的主要軌跡。
魯迅和閏土之間的隔膜是怎樣產生的呢?正是魯迅所抨擊的把人分成高下不等的各種等級的封建等級制度,是在這種制度影響下產生的封建等級觀念,是維護並實施這種制度的封建禮教制度。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
「啊!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顯而易見,閏土對魯迅還是懷有親情、愛情的,但在這時,他已經不能象從前那樣與魯迅平等相待了,他在觀念上已經把魯迅當成了與自己高下不等的另外一種人,當成了「老爺」,他內心的感情也便很難以自由地表現出來。
這兩顆心靈顫動著,意欲向一起抖動,但這個人與人之間的等級界限,終於把兩顆心靈分開了。可以說,這段描寫是《故鄉》全文的高潮,是最亮的光點,而「老爺」二字,又是這段描寫的聚光點。由此可以看出,《故鄉》的中心,在於揭露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等級觀念對人與人正常關系的無形破壞作用,是「封建思想吃人」主題的一個變奏曲。
「啊,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你們先前不是哥弟稱呼么?還是照舊:迅哥兒。」母親高興的說。
「啊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麼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閏土說著,又叫水生上來打拱……
閏土這里說的「規矩」、「懂事」,便是要按照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等級差別,分別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人的封建禮儀。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一個人從幼到長,首先受到的便是這種「規矩」的教育和訓練,及到成年,習慣了這些「規矩」,「懂」了這種關系學,也便再也無法用自己的真實感情待人接物了,人與人之間也便難以形成真摯的感情交流了,因而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那種真摯的和諧關系便被徹底破壞了。這就是魯迅《故鄉》中包含的最大的悲哀和痛苦。
除此之外,生活的艱難也是壓扁人們精神的一個重要原因。「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象一個木偶人了。」「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閏土在不間斷的生活重壓下變得麻木了,即使魯迅,也在「辛苦展轉」中失去了少年時的輕松活潑的心境。
這種心境,是不利於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不利於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的。這同樣加重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同情設置了嚴重的障礙,為什麼連魯迅的話也只在腦里迴旋,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與閏土自由交談了呢?因為他已不再有兒時那種毫無障翳的輕松心境。
由此也可看出,《故鄉》中魯迅對人民群眾痛苦物質生活的描寫,是匯入他們精神被窒息、人與人正常關系被破壞這個中心主題的。有的同志僅僅把《故鄉》當成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物質生活的小說,我認為失之於片面,也不足以概括《故鄉》的整體意義和全部思想性職能。
人們很容易感到,當我們說閏土在精神上已經麻木了的時候,是包含著他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物質生活的痛苦經歷的,但當我們說他的物質生活的痛苦時,卻並不意味著他的精神被摧殘得麻木不仁了。我認為,這二者的關系,我們從《故鄉》的兩個循環節的關系中,也可以得到說明。
上述《故鄉》中的兩個循環節,沒有把豆腐西施楊二嫂這個主要人物包括進去,因為這個人物,照我看來,只是這兩個循環節的重要的、必要的補充因素,是做為它們的襯托而出現在小說之中的。
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等級觀念、封建禮教制度,使魯迅和閏土變得隔膜起來,但還沒有完全堙滅他們二人內心的親情和愛情,它們把閏土壓迫得麻木、迷信起來,但還沒有摧毀他的善良和忠厚。
豆腐西施楊二嫂則是在封建等級制度中,變得對人毫無誠意了的一個市儈性人物。她在魯迅面前攀親拉故,實際上毫無感情;表面上恭維,實際上只是為了撈點東西。在她的身上,體現了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等級觀念和封建禮教制度所能造成的更嚴重的後果:澆滅人與人之間的任何一點感情溫熱,使之成為在虛偽言詞掩蓋下的互相掠奪的冷酷關系。
在《故鄉》的現實的人與人的關系中,只有水生和宏兒的關系還是正常的、美好的,但他們的將來會怎麼樣呢?會不會重新走上魯迅和閏土已經走過的老路呢?這便是魯迅集中思考的問題。魯迅不願他們再象自己、再象閏土,更不願他們象「辛苦姿睢」生活著的豆腐西施楊二嫂,但能不能實現呢?如何實現呢?魯迅卻並不完全知道。
以上便是《故鄉》的主要內容。
「閏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是我們講到《故鄉》時常用的一句套話。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的,但在某種意義上又不完全對。封建的等級觀念、封建的禮教規范真地已經絕跡了嗎?我們面前那些睜著天真無邪的眼睛聽我們講解《故鄉》的學生,在將來真地便能避免魯迅與閏土那種關系的變化了嗎?他們之間真地便能不再隔膜起來了嗎?《故鄉》向我們提出的問題並沒有完全過時,因而它還是有現實意義的。
(2)故鄉明科幻小說評論擴展閱讀: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該小說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參考資料:魯迅-網路《故鄉 》-網路
㈢ 月是故鄉明作者看星星,搖知了的心情怎麼樣
是故鄉明的作者,看星星要質量的心情是很快樂的,這是童年的樂趣
㈣ 季羨林的美文《月是故鄉明》的閱讀賞析
季羨林《月是故鄉明》賞析
原文:
我的家鄉在農村,那兒美麗的風景星羅棋布,美不勝收。尤其到了秋天,大自然更是美輪美奐,目不暇接。
成熟的氣息彌漫著在園子里,散發著誘人的清香。豐收在望,莊稼人一個個笑逐顏開,喜上眉梢。梨兒黃橙橙的,泛著金光,閃閃發亮,在青綠間露出一張張笑臉。綠油油的白菜,這兒一叢,那兒一叢,翠色慾滴,如同給園子鋪上了一塊綠色的地毯。更令人心曠神怡的是站在園外望園子:滿園一片金黃,偶爾點綴著一點綠色,分外和諧。賞心悅目。樹披金裝,一陣陣微風吹過,片片黃葉飄飄揚揚,如同一隻只彩蝶,隨風翩翩起舞。
漫步在花園里,整個花園盡態極妍,美不勝收。看,黃色換得淡雅、白色花的高潔,紫紅色花的熱烈深沉,潑潑灑灑,在秋風中爛漫爭艷。
當然,故鄉的秋天,霧是最迷人的,也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每到早晨,雲霧彌漫了世界,霧山霧海,連綿起伏的群山,時隱時現,如同蓬萊仙島一般,令人心旌神馳。偶爾在雲霧中露出一座農舍,炊煙周圍繚繞著,早餐散發的陣陣香氣,和著略帶含義的晨霧構成了和諧迷人的畫卷。
每當起霧的時候,故鄉的秀麗山川和心中的海市蜃樓就融為一體了。不論何年何月,離得多遠,身處何地何方,故鄉的秋景永遠朦朧在我的生命中。
故鄉的秋天,也是風的世界,雨的天堂。秋日的早晨,微風絲絲的歌唱著。送來了珍珠般的露珠。送來了秋日的涼爽,吸取了夏日的炎熱;帶來了雪白的雲霧,擦去了酷暑的殘跡。雨是最尋常的,細如牛毛,密密的斜織著,有如花針,閃閃發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說得多好呀。家鄉的秋雨來臨之前,。總是先有秋風的徵兆。秋雨落在地面上,毫無半點聲響。秋雨是和諧的,它帶走了夏日長久的乾旱,送來了期待已久的濕潤清涼,我喜歡秋天的雨。
故鄉的秋天啊!每當您到來,我心中的歡愉總是無法言表的,只能用大詩人杜甫的一句詩「漫卷詩書喜欲狂」來概括了。
我愛我的故鄉,我更愛故鄉醉人的秋天。
賞析一:
季老以細膩的筆觸把家鄉留在腦海中的記憶細心的寫了出來,沒有迷人的山,沒有多情的水,沒有流芳百世的古跡,也沒有勾人心弦的神話傳說,有的只是一個赤字對家鄉的愛戀。
本文通過列舉自己到過的許多地方,那裡的月夜始終沒有家鄉的月夜那般清涼,那般喜人。
沒有寫太多的記憶,記住的只是家鄉的月明,門前池塘的月影,以及在月夜下的童趣。把家鄉農村的那種靜謐祥和氣氛與城市裡的喧囂作比較,把北大朗潤園與魯西平原的一個小村比較,從中讓人感受到「兒不嫌母醜」的深情。
賞析二: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我獨坐沙灘上,仰望蒼穹。廣袤的夜空如一掛藍色的絲絨帷幕,襯托著月的皎潔,星的閃爍。今夜的月也比平時分外的圓,如一輪銀盤嵌在天幕之上。久違了,這月明、月圓之夜。
我不知何人初見月,亦不知這月何年初照人。千百年來,月一直是美好的象徵。詩仙太白曾舉杯邀明月,文豪東坡也曾把酒問青天。億萬年來,萬古的風塵湮沒不了她的聖潔,千秋的輪回改變不了她的模樣。在華夏兒女心中,月就是團圓,就是安寧,就是祥和。一百年來,侵略者的炮聲震碎了月的圓滿,玷污了月的聖潔。圓明園沖天的烈火,石頭城下的一紙條約,盧溝橋畔的一聲槍響,奪去了我們仰望明月的家園,也使我們清醒,深深領略到故鄉的美好!明月千里,照著凄厲的海嘯;漫卷的台風,卷著異國侵略者的鐵蹄!月如無恨月常圓,月怎麼能不恨呢?在這猛烈的炮聲中!月怎麼能不恨呢?在這連綿的戰火中!月怎麼能不恨呢?當她眼睜睜地看著兒女從母親懷中被擄走,從此咫尺卻似天涯!故鄉的月啊,心痛得失去了皎潔的容顏,從此,再不見月明之夜。
「往事只堪哀」,那是後主的懦弱。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歷來是堅韌頑強的。面對著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受辱的華夏兒女勇敢地站起來了!月照在前線,那裡有八路軍英勇殺敵的熱血;月照在後方,那裡有老百姓推車支前的谷糧;月照在青紗帳,那裡有游擊隊員矯健的身影;月照在西柏坡,那裡有司令員徹夜不熄的燈光……神州大地全民皆兵,只為趕走無恥的侵略者,讓故鄉的月重煥皎潔的華光!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英雄的中華兒女趕走了侵略者,可分離多年的孩子仍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誰說明月不諳離恨苦?多少人對月祈禱重逢的日子快些到來,多少人對月憶起故鄉的美好!血濃於水的親情讓母親和兒女都深切體會到故鄉明月的美好,企盼著能有一天重逢在故鄉皎潔的圓月下。月,載不動這沉沉的鄉情,她瘦了。可她堅信母子終會有團聚的一天,她殷切盼望著!
母親企盼的目光燃燒了幾個世紀,終於盼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百年的夢就要圓了,縱觀千年的月將要更亮了。離別多年的母子重逢在故鄉的明月下,感嘆著「月是故鄉明」!
離別的三個兒女已有兩個投入了母親的懷抱,可是他們的兄弟卻仍在外漂泊。是你與母親分別得太久忘了回家的路,還是被異鄉的燈紅酒綠所迷惑,忘記了故鄉那皎潔的明月?你可知道,血脈相連的母親心裡記掛著你,手足情深的弟兄們呼喚著你,故鄉的明月等待著你啊!月圓了又缺,缺了又圓,默默守候著最後一個兒女歸來的訊息!海上升明月,百年待此時。我望著江畔一輪明月,撫今思昔,感慨萬分。故鄉圓滿的明月曾是縈繞在多少人心頭美好的夢,如今,夢已實現了大半。我們大陸千千萬萬華夏兒女,都遙望著海峽的那邊,企盼著,何時月更明、更圓。
㈤ 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的賞析
我的家鄉在農村,那兒美麗的風景星羅棋布,美不勝收。尤其到了秋天,大自然更是美輪美奐,目不暇接。
成熟的氣息彌漫著在園子里,散發著誘人的清香。豐收在望,莊稼人一個個笑逐顏開,喜上眉梢。梨兒黃橙橙的,泛著金光,閃閃發亮,在青綠間露出一張張笑臉。綠油油的白菜,這兒一叢,那兒一叢,翠色慾滴,如同給園子鋪上了一塊綠色的地毯。更令人心曠神怡的是站在園外望園子:滿園一片金黃,偶爾點綴著一點綠色,分外和諧。賞心悅目。樹披金裝,一陣陣微風吹過,片片黃葉飄飄揚揚,如同一隻只彩蝶,隨風翩翩起舞。
漫步在花園里,整個花園盡態極妍,美不勝收。看,黃色換得淡雅、白色花的高潔,紫紅色花的熱烈深沉,潑潑灑灑,在秋風中爛漫爭艷。
當然,故鄉的秋天,霧是最迷人的,也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每到早晨,雲霧彌漫了世界,霧山霧海,連綿起伏的群山,時隱時現,如同蓬萊仙島一般,令人心旌神馳。偶爾在雲霧中露出一座農舍,炊煙周圍繚繞著,早餐散發的陣陣香氣,和著略帶含義的晨霧構成了和諧迷人的畫卷。
每當起霧的時候,故鄉的秀麗山川和心中的海市蜃樓就融為一體了。不論何年何月,離得多遠,身處何地何方,故鄉的秋景永遠朦朧在我的生命中。
故鄉的秋天,也是風的世界,雨的天堂。秋日的早晨,微風絲絲的歌唱著。送來了珍珠般的露珠。送來了秋日的涼爽,吸取了夏日的炎熱;帶來了雪白的雲霧,擦去了酷暑的殘跡。雨是最尋常的,細如牛毛,密密的斜織著,有如花針,閃閃發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說得多好呀。家鄉的秋雨來臨之前,。總是先有秋風的徵兆。秋雨落在地面上,毫無半點聲響。秋雨是和諧的,它帶走了夏日長久的乾旱,送來了期待已久的濕潤清涼,我喜歡秋天的雨。
故鄉的秋天啊!每當您到來,我心中的歡愉總是無法言表的,只能用大詩人杜甫的一句詩「漫卷詩書喜欲狂」來概括了。
我愛我的故鄉,我更愛故鄉醉人的秋天。
㈥ 魯迅《故鄉》對文章內容、人物評價(100字)
小說中魯迅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通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寫於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小說中魯迅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通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故鄉》: (1)故事情節的三個階段: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三幅故鄉畫面: ①回憶中的故鄉——優美動人; ②現實中的故鄉——荒涼冷落; ③理想中的故鄉——令人神往。 (3)三位主要人物: ①閏土——勤勞善良飽受苦難但不覺悟的農民形象; ②楊二嫂——自私尖刻鄙俗的小市民; ③「我」——對現實生活不滿正在尋找新生活的知識分子
㈦ 《月是故鄉明》的感想
中國語文教學資源網(www.edo.com)---特別推薦專題資源
《月是故鄉明》教案
教學目標:
l 體會作品表現的人對家、家園和故鄉的刻骨銘心的依戀之情極其深刻內涵。
2學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的評點方法,記下自己閱讀作品時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與作品展開對話。
3嘗試以散文的形式表達你自己對故園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間播放《彩雲追月》)
(上課前3分鍾)上課!(起立、問好)剛才大家聽到的歌曲是 ?欣賞了這首美麗的歌曲,這讓我們想起了 ?誰能告訴我主題是什麼?
很好,思鄉之情。古往今來,思鄉的作品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詩情畫意的《月是故鄉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一般而言,故鄉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許多歲月都是在故鄉度過的,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親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記憶。一個人的經驗積累以及情感與性格都與家鄉的自然風貌和文化積淀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故鄉都有一種割不斷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發地,也是人的歸宿。因此,一個人擁有故鄉,不僅是指具體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無形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流動越來越頻繁,但是對一個人來說,不管走到哪裡,身在何方,故鄉都在他的心中,都體現在他的行為方式上。由於這種特殊關系,故鄉常常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意義,也有了多種多樣的美稱,(提問:列舉對故鄉的美稱)如故土、家園、故園、故里、桑梓、歸宿等等有時指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在比喻的意義上,它們往往指向人們的精神家園。
故鄉不是一個抽象的語詞,而是由許多人、景物、故事和場景構成的,是融匯了許多內容的情感和記憶。所以,思鄉類的作品往往都是從一些具體的東西出發,由眼前之景激起思鄉之情,即使許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會因為融匯了鄉思而具有了特別的意味,有的景物因為被反復書寫而成為思鄉的文學意象,如柳、月、炊煙、鄉音等等。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就是以月作為抒情線索,通過對故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別是對故鄉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
二、看人看眼睛,讀文讀題目。我們還是先看文章的題目——月是故鄉明。看到這個題目你都能想到什麼?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鄉」。
2、 有可能想到出處: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課件)
全詩為:「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收兵。」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時期,抒發了杜甫離亂之際對故鄉親人的懷念。對自然事物的感覺有時因主觀情緒而改變,在文學作品中,這樣的寫法特別多,月亮其實無處不明,但杜甫偏說「月是故鄉明」,從而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由於杜甫這句詩特別能引發人的鄉思共鳴,因而被廣為傳誦。
3、 有可能聯想到其他詩句:(學生課前准備)
李白的《靜夜思》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明月幾時有》)
同學們,散文鑒賞有三點不可忽視:題目、作者和注釋。了解了題目,我們再來看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季羨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呢?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課件展示)
三、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生於1911年,山東臨清縣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張中行四位老先生,因為都曾在燕園居住,人稱「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實則住在未名湖的後湖,那地方叫朗潤園。所以又稱 「朗潤園四老」。
季羨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為什麼還念念不忘那個僅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讀課文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散文,走進季老的內心世界。現在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讀,讀的同時請把你認為優美的段落作上標志)
同學們讀得不錯,男生聲音洪亮,女生感情細膩。這里有幾個詞語需要特別注意。(投影)
浩渺 篝火 旖旎 絕倫 惆悵 耄耋
嚼爛 慨然 恍然大悟 離鄉背井
(學生認讀)
五、課文內容層次簡析
1.第1小節對「月是故鄉明」這句思鄉名句作了簡單闡釋。「月是故鄉明」是一句流傳很廣用以表達故園之思的詩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實際上就是對這句詩的解釋,最後說「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正是說明它表達了一種普遍的感受。
2.第2、3、4、5節是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第2小節是一個過渡,由月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的山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鄉往往與童年連在一起,作者對家鄉一草一木有著深厚的感情,雖然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但兒時的記憶連同那少年的夢境與感受仍新鮮如昨,數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揀鴨蛋,這些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構成了美麗純潔的鄉村生活圖景,經過幾十年後一位耄耋老人的的敘述顯得更加動人。
3.第6、7、8三節寫作者離開故鄉之後的生活,通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
4.最後一小節是對前面的呼應,也是作品在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和在他鄉對故鄉的思念的記敘與描寫之後,情感的自然迸發。雖然短短幾句話,卻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六、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寫得非常優美?
(學生站起來朗讀並稍加分析,3-4個人)
我也找了兩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________的瑞士萊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
________的,我都異常喜歡。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_____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 ______,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這么好的段落大家應該記住,現在,我們試著不看課本,一起來讀一下。
七、通過評點,研讀課文。
1.什麼是評點?
評點是古人研讀文章的一種重要方法。就是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對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思想、觀點、情感等)和寫作方法進行評論與分析,從而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從方法上講,評點的要義是對話,是交流,是再創造。評點作為對話,是讀者與文本、與作者、與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讀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對話的第一個對象,與文本的對話是構成其他對話的前提和基礎。
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要注意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實際上,在閱讀中,作品的局部與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因為對整體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礎上的,而且,從閱讀的過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體次第展開的,有時,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實際上關繫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體的關鍵。古人講詩有「詩眼」,文有「文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些「眼」有的關繫到全篇的結構,有的關繫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轉換,甚至是給全篇寫作方法和風格定調子的地方,我們在評點時就要注意到。
另一方面,對局部的理解又離不開作品的整體,局部只有在整體中才能理解,整體是局部的語言環境。
與文章對話的進一步就是與作者對話,孟子講「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說可以通過對作品意義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2.示例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開篇點題。)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過渡,由月到山、水,從而寫到故鄉的水。)
至於水……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寫童年往事,故鄉往往與童年連在一起。下面還有許多充滿童趣的細節。)
在濟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對比,為的是突出故鄉月亮之美,同時又是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隨著年月的增加,思鄉之情更增一番蒼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這也是對比,又是襯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與故鄉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對故鄉的思今是充滿了惆悵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鄉可以思念,並且擁有一份溫馨的回憶,又是幸福的。)
3.學生進行評點,小組討論,然後交流。
評點是讀書時常用的方法,古人講讀書不動筆等於不讀書。讀書不是純粹單向的、被動的接受,同時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隨時記下來,書的天地邊角空白處都是記錄的地方,因此,評點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種習慣,一種讀書的好習慣,要能養成這樣的好習慣。
八、重點探討: (布置課前預習)
1。既然作者如此熱愛想念自己的家鄉,為什麼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學生甲回答:季老年齡大了,農村的條件比較艱苦,回家不方便……。
學生乙回答:季老的家鄉沒有親人了,所以沒有回去的必要了……。
學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個家鄉,而不是現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們的理解,只是從文章本身出發來分析。我們的分析與季老的內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難肯定了。
2.他的家鄉沒有山,為什麼還寫山呢?
生答:過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說中國古代詩文寫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襯,所以下面提到了山,還寫了水,使人聯想起故鄉。
3.作者明明是寫家鄉的月亮為什麼寫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餘?
生答:這些童年趣事也是圍繞著月亮來寫的,數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夢、撿鴨蛋都跟月亮有關,不是多餘,反而更能表達出對故鄉的思念……
4.為什麼除了寫故鄉的月色,作者還寫到了那麼多地方的月亮?既然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豈不讓故鄉的小月亮相形見絀?
生答:這是對比,文章中明確提到了「對比之下……」。我覺得這樣寫更能突出作者對故鄉月色的喜愛,更能表達作者對故鄉的眷戀,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這個同學的回答非常好。是啊,情感的親疏深淺只有通過對比才能顯現出來,故鄉的小月亮為什麼那麼美,除了親切而溫馨的回憶外,作者還通過與其他場景進行對比來表現,從濟南到北京,一直說到世界上三十多個國家,要說景色,比故鄉那隻有在童年看來才有浩渺之勢的葦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處兩處,但在作者看來,哪一處的月都不及故鄉,故鄉的月亮越美,越發勾起作者的鄉思鄉愁。正如作者所說,「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裡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
5老師提問:那在作者眼中,思鄉到底是什麼滋味呢?同學們齊讀一下。 (倒數第二段)
故鄉不是一個抽象的語詞,而是由許多人、景物、故事和場景構成的,是融匯了許多內容的情感和記憶。所以,思鄉類的作品往往都是從一些具體的東西出發,由眼前之景激起鄉思之情,即平常我們所說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許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會因為融匯了鄉思而具有了特別的意味。
在《月是故鄉明》中,這種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問: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麼是它的抒情線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雖然寫了很多看似無關的事物,但卻都是緊緊圍繞月亮展開的。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解惑結束後,重申三個問題:對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九、總結文本:
季羨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鄉,還念念不忘自己的故鄉。
季羨林先生走出了魯西北那個小村莊,走出了國門,但沒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愛國情結;他走進燕園,走上了大學的講台,但沒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鄉土情結;他走上了社會的高層,步入了人生的輝煌,但沒有走出那刻骨銘心的平民情結。有評家稱他為「平民中的大師,大師中的平民」。(為一名大學生看行李。)
十、寫作實踐:(可安排在課前完成)
同學們,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應用知識,提高能力。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個訓練——寫作實踐
有許多事物能喚起我們對家鄉的懷念:老樹、老街、老房子、門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陽的余暉和裊裊的炊煙,想想母親呼喚兒女的聲音……請置身於某個情境,寫一個片斷。
㈧ 《月是故鄉明》讀後感(季羨林的)
《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我獨坐沙灘上,仰望蒼穹。廣袤的夜空如一掛藍色的絲絨帷幕,襯托著月的皎潔,星的閃爍。今夜的月也比平時分外的圓,如一輪銀盤嵌在天幕之上。久違了,這月明、月圓之夜。 我不知何人初見月,亦不知這月何年初照人。千百年來,月一直是美好的象徵。詩仙太白曾舉杯邀明月,文豪東坡也曾把酒問青天。億萬年來,萬古的風塵湮沒不了她的聖潔,千秋的輪回改變不了她的模樣。在華夏兒女心中,月就是團圓,就是安寧,就是祥和。一百年來,侵略者的炮聲震碎了月的圓滿,玷污了月的聖潔。圓明園沖天的烈火,石頭城下的一紙條約,盧溝橋畔的一聲槍響,奪去了我們仰望明月的家園,也使我們清醒,深深領略到故鄉的美好!明月千里,照著凄厲的海嘯;漫卷的台風,卷著異國侵略者的鐵蹄!月如無恨月常圓,月怎麼能不恨呢?在這猛烈的炮聲中!月怎麼能不恨呢?在這連綿的戰火中!月怎麼能不恨呢?當她眼睜睜地看著兒女從母親懷中被擄走,從此咫尺卻似天涯!故鄉的月啊,心痛得失去了皎潔的容顏,從此,再不見月明之夜。 「往事只堪哀」,那是後主的懦弱。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歷來是堅韌頑強的。面對著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受辱的華夏兒女勇敢地站起來了!月照在前線,那裡有八路軍英勇殺敵的熱血;月照在後方,那裡有老百姓推車支前的谷糧;月照在青紗帳,那裡有游擊隊員矯健的身影;月照在西柏坡,那裡有司令員徹夜不熄的燈光……神州大地全民皆兵,只為趕走無恥的侵略者,讓故鄉的月重煥皎潔的華光!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英雄的中華兒女趕走了侵略者,可分離多年的孩子仍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誰說明月不諳離恨苦?多少人對月祈禱重逢的日子快些到來,多少人對月憶起故鄉的美好!血濃於水的親情讓母親和兒女都深切體會到故鄉明月的美好,企盼著能有一天重逢在故鄉皎潔的圓月下。月,載不動這沉沉的鄉情,她瘦了。可她堅信母子終會有團聚的一天,她殷切盼望著! 母親企盼的目光燃燒了幾個世紀,終於盼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百年的夢就要圓了,縱觀千年的月將要更亮了。離別多年的母子重逢在故鄉的明月下,感嘆著「月是故鄉明」! 離別的三個兒女已有兩個投入了母親的懷抱,可是他們的兄弟卻仍在外漂泊。是你與母親分別得太久忘了回家的路,還是被異鄉的燈紅酒綠所迷惑,忘記了故鄉那皎潔的明月?你可知道,血脈相連的母親心裡記掛著你,手足情深的弟兄們呼喚著你,故鄉的明月等待著你啊!月圓了又缺,缺了又圓,默默守候著最後一個兒女歸來的訊息!海上升明月,百年待此時。我望著江畔一輪明月,撫今思昔,感慨萬分。故鄉圓滿的明月曾是縈繞在多少人心頭美好的夢,如今,夢已實現了大半。我們大陸千千萬萬華夏兒女,都遙望著海峽的那邊,企盼著,何時月更明、更圓
㈨ 季羨林 月是故鄉明的賞析
季羨林《月是故鄉明》賞析如下: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我獨坐沙灘上,仰望蒼穹。廣袤的夜空如一掛藍色的絲絨帷幕,襯托著月的皎潔,星的閃爍。今夜的月也比平時分外的圓,如一輪銀盤嵌在天幕之上。久違了,這月明、月圓之夜。
「往事只堪哀」,那是後主的懦弱。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歷來是堅韌頑強的。面對著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受辱的華夏兒女勇敢地站起來了!
月照在前線,那裡有八路軍英勇殺敵的熱血;月照在後方,那裡有老百姓推車支前的谷糧;月照在青紗帳,那裡有游擊隊員矯健的身影;月照在西柏坡,那裡有司令員徹夜不熄的燈光……神州大地全民皆兵,只為趕走無恥的侵略者,讓故鄉的月重煥皎潔的華光!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英雄的中華兒女趕走了侵略者,可分離多年的孩子仍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誰說明月不諳離恨苦?多少人對月祈禱重逢的日子快些到來,多少人對月憶起故鄉的美好!
血濃於水的親情讓母親和兒女都深切體會到故鄉明月的美好,企盼著能有一天重逢在故鄉皎潔的圓月下。月,載不動這沉沉的鄉情,她瘦了。可她堅信母子終會有團聚的一天,她殷切盼望著!
母親企盼的目光燃燒了幾個世紀,終於盼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百年的夢就要圓了,縱觀千年的月將要更亮了。離別多年的母子重逢在故鄉的明月下,感嘆著「月是故鄉明」!
離別的三個兒女已有兩個投入了母親的懷抱,可是他們的兄弟卻仍在外漂泊。是你與母親分別得太久忘了回家的路,還是被異鄉的燈紅酒綠所迷惑,忘記了故鄉那皎潔的明月?你可知道,血脈相連的母親心裡記掛著你,手足情深的弟兄們呼喚著你,故鄉的明月等待著你啊!
月圓了又缺,缺了又圓,默默守候著最後一個兒女歸來的訊息!海上升明月,百年待此時。我望著江畔一輪明月,撫今思昔,感慨萬分。故鄉圓滿的明月曾是縈繞在多少人心頭美好的夢,如今,夢已實現了大半。我們大陸千千萬萬華夏兒女,都遙望著海峽的那邊,企盼著,何時月更明、更圓。
(9)故鄉明科幻小說評論擴展閱讀:
1、季羨林: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2、人物評價: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並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溫家寶曾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
「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賀劍城稱自己「為老搭檔的逝世感到悲痛」,賀劍城道:「季先生對待學術、工作非常嚴謹,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都非常嚴格。他精力過人,每天到單位非常早,有時竟然會提前三個小時到。」賀老稱,季先生一生對待學問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國同時學三門語言的情況,笑稱「簡直是自我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