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蘇聯科幻小說推薦

蘇聯科幻小說推薦

發布時間: 2021-10-05 07:51:09

㈠ 有誰知道前蘇聯的一部科幻小說"小無知游月球"在哪裡能找到啊

http://www.dreamkidland.com/cpth/qbz/3/

[作品簡介]
《「全不知」游月球》是關於「全不知」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諾索夫在這三部曲中描寫的雖是童話世界,但都有著現實的基礎和教育意義,孩子們能意會到今天現實生活中就存在著這個世界。諾索夫在第二部《「全不知」游太陽城》(又譯《小無知游太陽城》)中。把太陽城象徵光明的未來。太陽城居民的幸福生活正是我們今天為之奮斗的前景,而在這第三部《「全不知」游月球》(又譯《小無知游月宮》)中,則把月球上的生活象徵著將要消逝的黑暗。他藉助全不知和月球小矮子們種種遭遇的生動情節,影射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殘酷剝削工人的現實,揭露了資本家自私、貪婪、懶惰,窮奢極欲的本質,歌頌了工人們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的勇敢精神。孩子在閱讀這個充滿喜劇性的故事的同時,可以學到許多知識,懂得應談追求什麼,反對什麼。
書中的人物都是只有黃瓜那麼高的小矮子。主人公全不知富有好奇心,純真可愛。由於小麵包不小心,觸動了登月火箭的啟動電鈕。他和全不知身不由己地登上了月球,流落到扯謊城、掠奪城、壓迫城等地。這些地方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一直在地球上過著美好生活的全不知,對這里的一切從來都沒聽說過。他在這些城市裡受盡欺凌和折磨,最後被警察送上傻瓜島。幸虧萬事通乘火箭趕來,巧妙地運用失重作為武器,幫助月球上的小矮子推翻了富人的統治,全不知和小麵包才得以返回地球。

㈡ 印象好像是前蘇聯的一部科幻小說

地下鐵2013

㈢ 大家看過蘇聯科幻小說嗎

宇宙神曲,講的也是人類最終進化

㈣ 求一本原蘇聯的科幻小說的名字,有下載更好,想重讀一篇。

100年以後
書籍作者:[蘇]基爾。布雷喬夫著
圖書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時間:1980 印刷時間:1980
開本:32開 頁數:328頁

故事內容
阿麗薩系列的一部講一個莫斯科的普通中學生趁鄰居(時間機器管理員)生病住院的機會,打開時間機器跑到了一百年之後的莫斯科
未來出來的地方是個象交通樞紐的倉庫,描述未來的汽車在天上飛,未來的飲料機,來地球旅遊的外星人還有一個傳送的門,只要過去就直接到目的地了 在動物園遇到一個未來的女孩是動物訓練員,正在表演訓練海豚,她有一個能和動物溝通的魔力水晶,後來被壞人追捕,通過時間機器來到現在,和一個男孩在同一所學校裡面,我還記得有個場景是現代的人最多隻會3種語言,而她會八種語言,而且在她們的時代是很平常的,她能一下子跳過院牆。壞人也穿過了時空追捕水晶,很是搞笑的一對。其中一個會象變色龍一樣變成男孩的樣子,最後跑到好像是教堂的地方,女孩的媽媽來接她了,最後她告訴她的同學未來是什麼樣子的。然後離開了。 小說描寫到那時的未來,主人公看到蓋房子是撒一種珊瑚礁提取的材料,房子會自然長成自己想要的形狀。交通工具是一種叫飛袋的飛船,他還在上面操作,還有自動檔。街上有專門的公共提供巧克力冰激凌的機器。還有各種外星人在地球上,主人公一直被兩個星球大盜追趕,一個看著很兇惡,一個看著很老實。還有什麼銀河足球賽。他還碰到一個老人,老人是騎獨輪單車的,說是鍛煉身體,好像老人還有工作。他們都把工作當做是愛好。

㈤ 請問一位前蘇聯科幻小說的作者及其作品

是不是亞歷山大 素爾仁尼琴呀

㈥ 問一部小說,對蘇聯了解的大神請進。

1766年,德國一位叫提丟斯(J.D.Titius,1729-1796)的中學教師,為了使學生便於記住各行星到太陽的距離,想通過不斷拼湊數字來建立一個簡單的算術關系。他驚奇得發現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有個巧妙的數據聯系,提丟斯-波得定則 由此發現。
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有一片巨大的空曠地帶,寬約3.7個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定為1個天文單位,約1.5億公里),十分引人注目。早在18世紀中葉,天文學家們就執著地認為,那個地帶絕不可能空空盪盪,應該有一顆大行星在運行。然而,一次次的探尋都落空了……
終於,「蒼天不負苦心人」。1801年元旦之夜,義大利西西里島巴爾摩天文台台長皮亞齊(G.Piazzi,1746-1826)發現在離太陽2.77天文單位處有一顆行星。他根據神話命名的習慣,把它稱為穀神星(Ceres),這是他老家西西里的守護女神,專司糧谷和農業。不過皮亞齊在高興之餘未免有些許遺憾:這顆行星比月球還小得多。「抓到的只是條小魚兒,大魚在哪裡呢?」他仰望星空,喃喃自問。
20世紀初期,用突發的宇宙事故來解釋太陽系起源的種種災變說風行一時。前蘇聯的一些天文學家也對奧伯斯「爆炸說」入了迷,其中有個叫薩伐利斯基(Е.Ф.Саваренский,1911-1980)的,還把假想中的這顆X行星命名為法厄同(Phaethon)。在希臘語里,法厄同是「熊熊燃燒」的意思。
在薩伐利斯基等人看來,法厄同行星是被擊碎的,這是在奧伯斯爆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碰撞說」。薩伐利斯基計算了這顆行星的可能大小和質量。據估計,它原來的直徑有6000公里,質量是地球的十五分之一,比火星略小。內部結構從外往裡分為如下5層:玄武岩殼層,結晶狀橄欖石岩層,玻璃質橄欖石岩層,鐵硅包殼層和鐵鎳核心。這是從隕石分析中推測出來的。
他們無法知道「宙斯的巨雷」到底是什麼,也許是兩顆行星相撞,也許是從太陽系外飛來的什麼東西,或者是大彗星撞上了,都有可能。薩伐利斯基認為,法厄同在擊碎時引起大火,但堅硬的玄武岩外殼沒有熔化,只是碎裂成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稜角畢露的碎塊。後來果然發現不少的較小天體,形狀都極不規則,如1620號小行星甚至是長條形,長度是寬度的4~5倍。這些事實對碰撞說十分有利。他還認為,法厄同粉碎後內部物質分解成很細微的塵埃雲。開始時塵埃雲的溫度較高,經膨脹而很快冷卻和硬化,其中硅酸鹽成分冷凝成了球粒狀的隕石,有的經相互碰撞吸積而長大為星子,有的成為流星物質。
爆炸說和碰撞說的擁護者當中不少人還認為,太陽系中有些行星和衛星的不規則運動和異常現象,都是同一原因引起的:X行星的巨大碎塊撞擊了金星、天王星和冥王星,使它們改變了原有的自轉方向;使一些衛星逆向運行;軌道傾斜角和偏心率變大等等。
美籍荷蘭天文學家柯伊伯(G.P.Kuiper,1905-1973)是碰撞說的創始者之一。他認為,小行星是由5~10顆原行星碰撞碎裂而成的。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區域里,物質密度之所以特別小,是由於木星掠奪造成的,沒有形成大行星的可能,只能形成一些小行星。他對小行星進行統計,發現半徑小於10公里的小行星,數目與半徑的關系大致符合由碰撞形成碎片的經驗公式。小行星相互碰撞,形成更小的小行星和固體碎塊的大量流星體,所以形狀不一、成分各異。而觀測所見較大的小行星,是沒有碰碎反而吸積長大的天體。
柯伊伯學說得到不少人支持,亞塞拜然天文學家薩弗隆諾夫(В.С.Сафронов)認為,類似穀神星、智神星那樣大小的「中介天體」,在那個區域原來不止數十個,「諸侯混戰」的結果,除了留下四個堪稱「四大金剛」的最大小行星,其他統統土崩瓦解,甚至粉身碎骨了。
是4億年前星球大戰的遺跡嗎
美國費米核物理研究所的一些科學家,對法厄同行星的假說很感興趣。他們對落到地球上的隕石中所含的同位素氦4、氬40進行了測定,發現這些元素不到地球上的10%,按計算它們只有4億年左右的年齡。地球年齡在46億年左右,這些隕石竟會那麼年輕嗎?顯然不會。他們認為,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在4億年前發生過一次大爆炸,把岩石中以前積存起來的氦4和氬40都驅散了。
前蘇聯有位天文學家甚至認為,4億年前法厄同爆炸不是天災造成的,而是源於「法厄同人」之間的星球核大戰。地球上的生命現象,在宇宙中絕非是獨一無二的極偶然現象。只要具備合適的條件,宇宙物質經由漫長歲月的進化而產生生命,並發展出高級的理性生物,是符合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的。他推測,在4億年前,當地球上剛進化到有爬行類動物時,「法厄同人」早已發展到比今天地球文明還要高級得多的階段,他們已掌握核技術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法厄同人」處於相互敵對之中,在一次互相殘殺的星球大戰中,雙方都昏了頭,隨著戰爭的逐步升級,動用了可怕的氫彈。氫彈大戰引起失控的鏈式反應,使法厄同海洋中的氫也點火聚變,就像成千上萬顆氫彈在異常劇烈地爆炸。終於,法厄同在熊熊大火和滾滾濃煙中被炸成無數碎片,成為小行星和隕星群。最有趣的是,這位天文學家甚至認為,那種密度最小的含碳球粒隕石,是法厄同帶有生命痕跡的最外殼層物質,因為在其中發現有水分、氨基酸、碳化物,甚至還有鑽石!
真是一語驚天下!現在看來,這個似乎是故弄玄虛以嘩眾取寵的假說,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從中折射出一個正直科學家對當時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瘋狂核競賽給全人類投下陰影的深深憂慮,並借題發出了嚴厲的警告。
這一假說使科幻作家心花怒放。前蘇聯小說家卡贊采夫(A.К.Азанпев)據此寫了本驚心動魄的科幻小說--《法厄同碎片》,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1961年,著名物理學家玻爾訪問莫斯科之際,卡贊采夫還一本正經地向他請教:「如果在海洋深處爆炸氫彈,氫立即聚變成氦,會不會使整個海洋爆炸?……」
對於這種離奇的「核爆炸成因說」,竟在一次法國科學界的重大考古發現及其留下的不解之謎中找到了證據。
非洲加彭共和國有個著名的奧克洛露天鈾礦。1972年6月,法國一家工廠驚訝地發現,從該地剛運到的一批鈾礦石早已被人用過了,礦石中鈾235含量比正常值低60%。為了弄明事件真相,法國政府迅速向礦區派出了一支科學考察隊。不久,他們公布的調查結果震驚了全世界。原來,他們在奧克洛發現了一處不可思議的史前遺跡--一座古老的核反應堆,那裡有6個區域的約500噸鈾礦石早已被燃燒過,還留下鈾235裂變後的殘遺物--釹、釤、銪、銻等4種稀有元素。這個核反應堆輸出功率很低,只有10~100千瓦。據考證,奧克洛鈾礦成礦期大約是在20億年之前,成礦後不久核反應堆就開始啟動了,運行時間長達50萬年之久。
面對這個保存完整、結構合理的核反應堆,科學家們瞠目結舌。這是史前外星人在離開地球時留下的核廢料遺跡嗎?還是一種天然現象?一時間眾說紛紜。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前主席撰文說,這是地球上局部發生的小規模自發鏈式核反應。幸虧地球上蘊藏的鈾礦不多,否則難逃毀滅的厄運。但許多人並不贊成他的看法,認為地球上存在天然的核反應堆是難以置信的。
是「流產了的胎兒」嗎
爆炸說和碰撞說確實開闊了人們的思路,推動了科學界對小行星起源的研究熱潮。但是,涉及原因和機制等要害問題,依然是一片空白。尤其是,這兩種假說目前尚無法解釋小行星軌道分布的特徵。
如果小行星是由爆裂形成的,則應該是隨機任意地分布的,可是目前觀測發現並非如此。首先,小行星空間分布極不均勻。例如,有的區域小行星很密集,就像繁華的「鬧市區」;有的地方則空空如也,被稱為「柯克伍德空隙」,就像荒涼的「無人區」。其次,小行星有「拉幫結派」現象,往往一組七八個,十多個,甚至幾十個不等,軌道特徵如半長徑、偏心率、傾角等幾乎相同,好像是同宗同族出生似的,被稱為「小行星群」或者叫「噴流」,例如希爾達群、脫羅央群小行星等。
因而,「半成品說」,即認為小行星是「流產了的胎兒」,是發育不全的行星胎的見解,便應運而生,成為比較流行的科學假說。例如197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瑞典的阿爾文(H.Alfven,1908- )、英國的霍伊耳(F.Hoyle,1915- )、前蘇聯的施米特(О.Ю.Шмидт,1891-1956)等人,都主張半成品說。雖然具體內容差別很大,但都「英雄所見略同」。他們都認為,小行星不是由大行星爆炸或撞碎產生,而是由原始彌漫物質凝聚而成。早期演化階段同大行星的發育過程差不多:先形成較小的星子,進而形成較大的行星胎。只是到後來,大行星的行星胎發育較正常,順利地長大為行星。相反地,火星與木星之間因為物質密度低,行星「胎兒」都患了「營養不良症」,除了極少數略大點,個個像「小人國」里出來的侏儒。
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戴文賽(1911-1979)在他的太陽系起源學說中,對「半成品說」進行了定量分析和說明,從而推進了研究的深入。他指出,小行星形成和太陽系早期的演化有關,即與原始太陽星雲盤中的物質形態分布和原始太陽光熱作用有關。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空間,正好介於物質形態轉折過渡的區域。
戴文賽認為,混沌初開之時,星雲盤內物質形態主要有三大類:(1)氣物質:佔90%以上,以氫、氦、氮為主;(2)冰物質:為易凝固的水、氨、甲烷等;(3)土物質:約佔1%,屬高熔點的金屬氧化物、硅酸鹽之類。
他認為,由於原始太陽形成,它的引力和光熱便主宰了整個星雲盤。在火星軌道以內區域,太陽光熱驅散了那裡的氣物質和冰物質,僅留下了高熔點的土物質。在遠日行星區,太陽引力弱,大部分氣物質都逃逸掉了,因此主要成分是冰物質和土物質。在兩大區域之間的木星和土星區,三種物質都可以「定居」下來。現在的小行星區正處於從不凝固區到開始凝固區的過渡地帶。在早期,木星區內可形成星子的「原材料」遠比小行星區多。這是小行星區物質的「先天不足」。由於木星區三類物質都很豐富,很快便成為行星中的「大哥」。在它的巨大幹擾攝動作用下,木星區的星子不斷闖入小行星區和火星區去「巧取豪奪」,蠶食鯨吞。在漫長的歲月中,它們搶走了火星區域內90%、小行星區域內99.9%的物質,造成小行星成長的「後天失調」和「雪上加霜」,由於發育不全,個頭也就較小。同樣道理,火星個頭也不大。
關於小行星起源的研究,是太陽系起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提出的假說遠不止以上所述。近幾十年來,研究有了很大進展,但科學假說和理論必須接受觀測實踐的不斷檢驗。人類關於小行星帶來歷的認識,將繼續在科學實踐和科學爭鳴中不斷發展。

㈦ 三十年代有一位蘇聯科幻作家,後被稱為蘇聯科幻之父,他的名字是:

亞歷山大·別利亞耶夫(1884-1942)
是蘇聯的科幻小說大師。
他出生於沙俄時代閉塞的外省城市斯摩棱斯克。由於「在這外省城市的夢一般的偏僻閉塞中,使人的心靈惟一能有生氣的出路只有幻想」的緣故,他從小耽於幻想,是儒勒·凡爾納、威爾斯的科幻小說迷。他學習過法律、音樂,在十月革命後又多年從事兒童工作,和天真無邪、充滿幻想的孩子在一起更加激發了他的想像力。世間的事物往往是偶然蘊涵必然。他在童年時代由於幻想飛上天空,以孩童的幼稚從房上縱身跳入空中,其結果釀成了他在25歲時患病卧床不起的災難。
他整整三年被禁錮在床上,癱瘓威脅著他。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個沒有身體的腦袋還活著」。這一突然的災難帶給他異常的困難,也更激發他拼搏的毅力。他閱讀寫滿拉丁文的醫學和生物學書籍,翻閱各種刊物,病魔的肆虐倒更激活了他的想像力,最終使他走上了科幻作品創作之路。他從1925年發表長篇科幻小說《多爾教授的頭顱》開始至逝世,在短暫的15年時間里共創作了17部長篇科幻小說、幾十個中短篇科幻作品,還有一大批反映他所生活的時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札記,其成就之大是令人贊嘆的。
如果說儒勒·凡爾納的科幻作品更注重科學性(有的研究者稱作「硬科幻」),威爾斯的作品更注重社會性(有的研究者稱作「軟科幻」),那麼,別利亞耶夫的科幻小說則是兩者得兼。別利亞耶夫的科幻創作立足於堅實的科學基礎,從不憑空臆造。他明確表示「蘇聯科學幻想作品的社會作用也應該具有確切的科學基礎,如同其他科學技術領域一樣」。為此,他的《多爾教授的頭顱》所幻想的人的頭部移植,《水陸兩棲人》中談的人的完善,重返人的第二故鄉——海洋,《找回自己臉面的人》談的人的肌體的改造,當今的科學已經將其相當程度地變成了現實。他的《躍入蒼穹》(1933)、《太空飛船》(1935)、《盲目的飛行》、《康采星》(1939)正是基於前蘇聯宇宙航行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作品。這些作品隨著人類登上月球,並向火星和更廣袤的宇宙進軍而驗證了它們的科學性。
齊奧爾科夫斯基本人在看過這些作品之後曾寫信給別利亞耶夫:「有一些人從事設想和計算,另一些人很好地證明了這些設計,而第三種人用小說的形式把它敘述出來。這些全部需要,全都可貴」。這是很有見地的,因為齊奧爾科夫斯基本人也是「第一流的科學幻想家」(別利亞耶夫語)。
別利亞耶夫科幻小說的更大魅力在於他在作品中所體現的深邃的哲理思考。這些思考是建立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結合基礎上的(哲理本身的特點也在於此),是對人類歷史進程的認真反思。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讓你回味無窮。
《水陸兩棲人》中的伊赫江德爾何罪之有?他希求的不過是一個人起碼的自由,甚至是遠離塵囂,重返海洋,與海豚、魚類為友的自由。然而,惡勢力要把他作為聚斂珍寶的工具,達不到這一目的就將他置於死地。他只好永遠消逝在茫茫的海洋……《永生糧》、《找回自己臉面的人》也蘊涵著同樣的哲理。人類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決不能偏離正確的航道。解鈴還需系鈴人。命運就掌握在人類自身。在進入21世紀的時刻,人類更需要對這一重大問題認真思考。
縱觀別利亞耶夫的作品,無不具有情節生動,扣人心弦的藝術特點,不要說他的長篇,如《水陸兩棲人》、《多爾教授的頭顱》早有定評,連他的短篇《在深淵上》(已選入我國高校兒童文學作品選)、《雪人》等也都膾炙人口。任何讀者都會為他的奇拔的想像力、高超的藝術手筆所傾倒。這也是他的作品盛傳不衰的又一原因。
亞歷山大·別利亞耶夫的主要作品有:飛人阿里埃爾,霍伊蒂-托伊蒂,世界主宰,水陸兩棲人,陶威爾教授的頭顱,瓦格納教授的發明,躍入虛空。

㈧ 前蘇聯為什麼留下的經典科幻作品比較少

雖然不知名,但是蘇聯是有科幻作家的,而且其作品可以被稱為「經典」。
蘇聯科幻作品比較少是因為其長期實施高壓的專制,國內思想文化氛圍並不活躍,而且經濟不景氣。

推薦幾本世界著名的科幻小說,謝謝。

《太空倖存者》
作者:季爾·布雷喬夫
《神秘之球》南太平洋底發現的太空船
《終端人》精神病人接受大腦植入晶元的治療後變成殺人狂
《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被摧毀6年後古生物學家再次與恐龍和犯罪分子大搏鬥的故事
作者:邁克爾·克萊頓
《緊急傳染》紐約市傳染病大爆發,「偵探大夫」傑克頂住各種壓力深入調查,三次險遭謀殺……
作者:羅賓·科克
《獵殺紅色十月號》前蘇聯最精銳的彈道導彈核潛艇駛向美國海岸,情報員傑克·萊恩判斷它要投向自由世界的懷抱
作者:湯姆·克萊西(這大概算是驚險小說,但核潛艇上使用的是現在都還沒製造出來的高科技)
還是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最經典推薦你看《培根的五億法郎》

熱點內容
現代化穿越小說 發布:2025-08-08 02:43:07 瀏覽:895
種馬加後宮的修真小說推薦 發布:2025-08-08 02:21:49 瀏覽:706
女主叫紫涵的現代重生小說 發布:2025-08-08 02:16:48 瀏覽:687
關於現代都市職場的小說 發布:2025-08-08 02:00:52 瀏覽:250
小甜茶小說全文免費閱讀葯無靈 發布:2025-08-08 01:43:48 瀏覽:933
在線聽書免費聽小說網下載 發布:2025-08-08 01:40:55 瀏覽:319
異界搞笑輕松無敵流玄幻小說 發布:2025-08-08 01:26:20 瀏覽:234
海賊之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08 00:19:04 瀏覽:678
百書樓小說的2064免費讀 發布:2025-08-07 23:59:21 瀏覽:57
gl現代完結小說掰彎 發布:2025-08-07 23:09:34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