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科幻小說在哪裡寫好

科幻小說在哪裡寫好

發布時間: 2021-10-02 12:12:46

1. 怎麼寫好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要寫好,首先你要一個好點子,哪怕是俗套的劇情也有自己的新意。然後就是能夠駕馭點子和情節的文筆,你不能寫出你世界,那麼別人自然也無法感受。至於深刻的內涵,你首先就得明確你要寫怎樣的內涵,再通過你已經明確的重點去寫。
比如獲得雨果獎《北京折疊》,就是圍繞著社會層級這個側重點去寫,最後再釋放全文想要表達的內涵。
以上為個人見解。

2. 寫科幻小說在哪個網站好

科幻小說可以試試白熊閱讀啊,愛奇藝和磨鐵也不錯
建議你去寫手之家,雪晴故事網,豆瓣小組(如豆瓣稿費銀行)看看
裡面有很多網站編輯發布的約稿函,稿費標准,徵稿要求都有明確的標注
祝你成功,有問題可追問~

3. 哪個網站寫科幻小說好,注意:硬科幻

給科幻世界投稿吧,這事我當年干過,現在想想,一個高中生,基礎科學還沒學完,就想寫科幻?還硬科幻?我建議你先從軟科幻寫起,等到文筆成熟且知識容量達到較高水平時,在著手寫硬科幻,畢竟科幻小說不是一般的小說。先寫短小精悍的吧,等你的稿真的發了,再來提問,我去買雜志,捧你的場。寫科幻,也是我曾經的夢想。

4. 科幻小說好在那裡

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涉及到許多尖端的科研項目,當然也經常出現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因此,科幻小說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視和指責。

「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原本是外來詞,由西方傳入我國;最初被譯為「科學小說」,後來演變為「科幻小說」。其實,即使在西方,「科幻小說」一詞一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廣泛流行。它最初出現在雨果·根斯巴克主編的《科學奇異故事》雜志第一期,雖然埃德加·愛倫·坡、埃德加·佛塞特和威廉·威爾遜等作家很久以前就曾對一種類似科幻小說的文學類型進行過界定,不過對「科幻小說」真正比較一致的看法,卻是專登科幻小說的流行雜志確立以後的事情。

那麼,究竟什麼是「科幻小說」呢?應該說,「科幻小說」是個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科幻小說」的定義也不斷發展變化。

最初,根斯巴克用「科學小說」(science fiction)一詞指這種文學類型。他在第一期《科學奇異故事》(1926年4月)的社論里這樣寫道:「我用『科學小說』指的是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和愛倫•坡那種類型的故事——一種非常吸引人的傳奇故事,穿插著科學事實和預見……這些驚人的故事不僅產生極有趣的閱讀,而且總是給人以某種啟迪甚或教育。它們以適合讀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識。……今天科學小說為我們描寫的冒險,明天很可能變成現實。旨在表示歷史興趣的偉大的科學故事仍然有許多人在寫……後世的人會說,它們不僅在文學和小說方面,而且在人類進步方面,都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顯然,根斯巴克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教育的、進步的文學。但他這種看法很快被其他流行雜志的主編們作了修正。40年代主宰科幻領域的雜志《驚奇故事》的主編小約翰•坎貝爾提出,科幻小說應該被視為一種與科學有密切關系的文學媒體:「科學方法論包括這樣的命題:一種嚴謹的理論不僅解釋已知的現象,而且預見新的尚未發現的現象。科幻小說試圖完成同樣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寫出這種理論用於機器、尤其用於人類社會時會產生什麼效果。」

實際上,「科幻小說」這個術語問世不久,很快就演化成一個亞文化的文類名稱。這種亞文化包括科幻作家、編輯、出版家、評論家和科幻迷。其故事和小說不僅有一些共同的設想、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主題規則,而且有某種脫離外部「世俗」世界的感覺——因為它們的規則對那個世界顯得神秘而陌生。具有這種特點的小說以及最初引發這種特點的小說的文本,逐漸被統稱為「科幻小說」。

這個范疇確定之後,讀者和批評家便用它指更早的作品,把一些類似的故事都歸於這個范疇。於是,許多研究者和作家試圖對科幻小說重新界定,使這種形式既標示當代的一個文類,同時又納入從理論上適合這個文類的早期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朱迪絲·麥里爾的看法,她用「推測小說」這一術語來代替「科幻小說」:「科幻小說是一種『推測小說』,其目的是通過投射、推斷、類比、假設和論證等方式來探索、發現和了解宇宙、人和現實的本質。這里『推測小說』旨在說明利用傳統『科學方法』(觀察、假設、實驗)的方式,檢驗某種假想的現實,將想像的一系列變化引入共同的已知事實的背景,從而創造出一種環境,使人物的反應和觀察揭示出有關發明的意義。」

前面這些早期的定義都強調「科學」或至少科學方法是科幻小說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但在麥里爾的定義里,通過將重點從科學轉向推測,明顯擴大了科幻小說的范圍,因為它可以包括描寫社會變化而不必贊揚科學發展的作品。
實際上,這種小說在50~60年代非常流行,而且進一步引起了科幻小說的發展變化。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量描寫未來,使人們從未來反觀現實,給作者和讀者以更大的思想自由。它們與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作品明顯不同,因為後者主要通過空間將小說的背景置於超常的世界。

6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思想,重新強調科幻小說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學,其根源在於19世紀,而不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由美國雜志培育出來的一種文類。這無疑是對科幻小說一種視角更廣的看法,但它不再強調科學技術的因素,甚至對「科幻小說」這一文類術語也提出批評。

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布賴恩•奧爾迪斯指出:「科幻小說不是為科學家寫的,就像鬼怪小說不是為鬼怪寫的一樣。J·G·巴拉德1969年評論說:「那種認為《驚奇故事》這樣的雜志與科學相關的看法荒誕至極。你只需隨便撿起一本《自然》雜志或任何一種科學雜志,你就可以看出科學屬於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奧爾迪斯還在他的《萬億年的狂歡》(1973年初版,1986年修訂再版)里提出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說力求說明宇宙里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處於我們發達但混亂的知識(科學)狀態,因此科幻小說以哥特或後哥特的方式鑄成。」通過將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818)視為這一傳統的源頭,奧爾迪斯有效地論證了科幻小說何以是19世紀工業和科學革命的產物。

20世紀70年代,隨著大學開設科幻課程,學術界對科幻小說的興趣也高漲起來,出現了更嚴格的形式的界定。因為若要教一門課程,你必須知道這門課究竟是什麼;而就科幻小說而言,由於它常常被模糊地列入奇幻小說、後現代小說、寓言小說、科技驚險小說、科學發明小說以及烏托邦小說,所以還需要了解它究竟不是什麼。因此在學術界定里,人們特別強調要嚴格劃清科幻小說的界限,不僅考慮它的文學策略,而且也考慮它的觀念內容,有時還運用在文學批評中發展起來的一些詞語,如結構主義和烏托邦主義的批評詞語。

1972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達科·蘇文把科幻小說解釋為「一種文學類型,其必要和充分的條件是陌生化和認識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種想像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經驗環境」。蘇文用「認識」表示對理性理解的追求,而「陌生化」則表示布萊希特的概念:「一種陌生化的表現可以使人認識它的主體,但同時又使它顯得陌生。」蘇文的定義引起了不少爭論,但他用想像的框架表示小說虛構世界,用經驗環境表示外在真實世界的做法,對理解科幻小說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70年代以後,由於高科技生產方式帶來的社會變化,對科幻小說又出現了各種新的解釋。羅伯特•斯科勒斯認為,「科幻小說提供一個明顯與我們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種認識的方式返回來面對那個已知的世界。」他以「結構的寓言」代替「推測小說」,認為宇宙是一個系統的系統,一個結構的結構,對過去一個世紀科學的洞察應作為小說的出發點。

結構的寓言以一種虛構小說的方式對人類的處境進行探討,其最主要的題材是人類科學或生命科學的發展或發明對人類本身的影響。《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通過研究現實世界的迅速變化指出:「科幻小說通過描寫一般不考慮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擴大我們對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聲稱「媒體就是信息」的麥克魯安認為:「今天科幻小說表現的環境使我們能夠看到科技的潛能。」而萊斯利•菲德勒則說:「科幻小說是啟示的夢想,是人類終結的神話,是超越或改變人類的神話。」1987年,科幻作家S.K.羅賓遜甚至這樣寫道:科幻小說是「一種歷史文學……在每一個科幻小說的敘述里,都有一種明顯或隱含的虛構的歷史,它將小說描寫的時期與我們現在的時刻或我們過去的某個時刻聯系起來」。1992年,評論家約翰·克魯特進一步擴大科幻小說的范疇,認為美國科幻小說傳遞的意義關繫到「西方世界線性的、由時間限定的邏輯」。

總之,對科幻小說從來沒有絕對一致的看法。但這並不是說,科幻小說在一個特定時期內沒有相對一致的特點和規則;因為如果沒有共同的特點和規則,科幻小說也就不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學類別。例如50年代到60年代,佔主流的科幻小說大都描寫未來,有一定的結構原則,並顯示出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傾向。

以美國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因為例,他所有小說的背景都是未來的世界史或美國史。在這幅奇特的歷史畫面上,他周密地安排每一個細節,使之隨著故事的展開而發展。他有一幅未來史的輪廓和圖解,人物和重要發現的日期都穿插在裡面。他曾經發表過這樣一張圖表:這張圖表以1950~2600年為歷史范圍,左側有一行日期,自左至右依次排列的其他六行是故事、人物、科技、數據、社會學和備注;第一行排著故事的題目,緊靠未來史的日期;第二行豎排各個人物的壽命;第三行是科技的發展,如「機械公路」或「精神感應」等,也與時間欄對應;第四行數據列舉具體時間發生的事件,如2060年出現「合成食物」;第五行「社會學」從野蠻時代開始,列舉社會狀況,如2020年美國出現宗教專政;最後一行是結論性的論述,例如2600年隨著「民情混亂,人類的青春期結束,第一批成熟的文明開始」。這種圖表的內容可以任意變化,但原則卻是一樣的。

5. 新手科幻小說在哪個網站發好

網路小說大都在起點,縱橫,17K。
起點競爭很強,新人壓力會比較大;縱橫對新人更好些,但是談收入的話比起點略差;17k平台還是小了點,名氣也比前兩個低。這些小說網沒有很明確的風格傾向,也就是說裡面什麼類型都有,主要要寫的好,科幻類也挺風行的,想在那裡寫看個人,想安逸一點的可去縱橫,想要有更多競爭的可去起點。

6. 哪位親知道怎樣寫好科幻小說那、、

初學寫作指南
A、對於初學者來說,要避免語病、廢話、過分誇張地描寫或語氣。首先追求通順,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表達清楚,這是基本功,但不少人就是忽略了這一點,還沒學會走路,別急著跑。
B、文字基本功扎實了,開始追求修辭、語句的味道(幽默、細膩、詭異、平實等等,更具自己性格和作品的需要來確定風格)。文字風格方面,個人不太喜歡貧嘴和故意模仿,這樣只能表明作者的膚淺。
C、故事背景要明確-----如科幻小說雖然是發生在虛擬的時空背景下的,但是卻也不能胡來。設定階級結構、法律道德、人際關系等軟環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合理性,只有在合理的社會背景下,故事才能讓人看起來真實可信,而不至於輕飄飄。科幻小說是社會小說,不是童話。
D、人物性格要鮮明-----你必須清楚自己筆下的人物是個怎樣的人,賦予其復雜的性格---要有優點,但缺點也不可少。不要臉譜化、平面化。否則人物是「活」不起來的。
E、情節的內在邏輯------「性格決定命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些技巧都是很多作家很善於應用的。只有這樣才能使故事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F、開篇和結尾------開篇切忌大段的介紹背景或者理論,對於初學者來說,開門見山最好。把背景介紹拆開來,隨著情節的推進逐漸介紹,這樣別人看起來就不會太累。如果想要玩花樣,可以借鑒《紅樓夢》中黛玉見寶玉那一段,是怎麼吊讀者口胃的。結尾有幾種:出人意料、意猶未盡、適可而止。
G、對話-----對話的用處有兩種:述說和描寫。述說,是指介紹背景、交代情節、敘述事物人物。描寫,是通過對話來反映人物性格、情緒的心理活動。人的心理動向決定其行為方式,這是設計對話時所必須注意的邏輯問題。
H、場景-----場景包括了建築、風景和人群描寫。場景介紹必須符合情節的需要,或是為了渲染和烘托氣氛。作者應當投入地設想故事中的環境是怎麼樣的,如果作者自己都不清楚,那如何能讓讀者了解?
I、細節-----寫文畢竟不是拍電影,總不能把每一個細節都「拍攝」下來。精心設計細節,也許只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話,又或者是一個很細微的場景描寫,就像是畫龍點睛一樣,省時省力,事半功倍。至於要怎樣做到虛實相承、會留空白,這就要在不斷的磨煉中慢慢領悟了。
J、構思------小說很注重構思,也就是說小說的內核質量。但這里所說的構思的范疇更寬泛一點,即以什麼角度去表達主題,寫小說的人那麼多,幾乎所有的大的題材,如愛情、親情、戰爭、友情都被寫過了。那麼我們這些後來者只有另闢溪徑,尋找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講述故事。
K、文以載道-----即作品的思想內涵。在文中,作者不須要直白赤裸的將你要表達的意思簡單的用一句話來說出來,因為那會適得其反。其實,從選材、情節人物設定以及細節描寫上都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所以作者不必要表現出過於強烈的傾向。判斷的權利屬於讀者。文學是一種互動性很強的藝術形式,必須要給讀者留下想像和判斷的空間,而這兒也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關於寫作技巧和出版
寫作基礎,你掌握了幾分?「為什麼人家會出名,而我就不行?感覺我寫的文也不比那些人差啊,說情節,情節比對方好,說創意,創意比對方新,說文筆,文筆比對方優美,可是為什麼人家點擊比我高呢?」很多新書作者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會這樣?事實擺在眼前,確實講起情節、創意、文筆,任何一個作者都可以自傲的說,比起某某,某某某,我的作品不比他差,問題出在哪裡呢?其實,成名作者,成功作者,他們只比新書作者對基礎方面的知識,多認識了一點。怎麼說?從標點符號錯誤、錯別字、普通邏輯錯誤這三個方面,新書作者一般沒有成名作者的嚴謹。從現在的一些新書看,在這三個方面,新書作品錯字、標點符號錯誤在千分之十以上的,佔大多數,邏輯錯誤的,也有一半以上。而那些大家說的牛書,他們的錯字基本上很少,標點符號也基本上沒有亂用,一般的邏輯錯誤更是少之更少。因此,在這里給新書作者一個建議:在這三個方面,加強一下,也許你文章的檔次會提高很多……沒有一個讀者願意看到一本錯字百出,標點亂用,邏輯錯誤一大堆的作品。這三個方面是最基本的東西,在行文的流暢度方面,還要注意諸如人稱、視角問題,排版問題,斷句問題,句子長短問題,等等。另外對於一些自詡文筆非常棒的作者,他們的納悶則是為什麼自己文筆這么好,人家還喊爛?而那些文筆不怎麼樣,基本上沒有描寫,沒有精雕細琢過的文字,為什麼人人喊好?其實這就是誤把堆積華麗的文字當成文筆了。。。。文筆首先還是看文字的流暢度,這種作者枯心竭力想出來的文字,讀起來卻是那麼的不通順,這就是堆積華麗文字的後果。舉例:象炙熱的大火球一樣火熱的紅彤彤的太陽,照射在疲倦欲死,滿身傷痕,手裡拿著一把精光四射、寒氣逼人的龍形長劍的主角身上……這一句話,看起來文筆似乎不錯吧……可是仔細一看,其實只是講述了太陽照在主角身上,卻用了七八個形容詞,五個「的」字,讀起來卻是那麼的拗口,這樣的文筆能算好么?寫完之後,作者稍微默讀一下文章,修改那些比較拗口的東西,這樣的話,文章的可讀性就增加了許多……? ? 附:引號的使用方法將軍道:「」 凌雲道:「」將軍道:「」 凌雲道:「」……這種寫法不習慣的說,起碼要稍微給個動作,眼神,心理將軍笑道:「……」 。凌雲嘆道:「……」。「……」 ,將軍手撫長須道。「……」,凌雲點頭又道,「……」。這是標點符號中對話的三種表達方式,雖然還是一樣的對話內容,但是變幻一下,就顯得文章可看性提高很多。單一、單調的對話形式,會讓自己的讀者跑失的……
? ? 如果做到了這些基礎的東西,那麼,很高興地告訴你,你已經通過了小學畢業考試,不再是人人喊打的小學生作文了…………(進入中學階段……@@)當然了,基礎的東西不止這些,多看看論壇里的精華,多看看別人評論的作品,也許,你會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 首先,作者要給自己定位:作品是不是打算出版或者VIP,還是寫著玩。如果是寫著玩,免費看書的反正看不看無所謂,當作消遣而已沒有必要去考證小說的平衡,要多爽就可以有多爽。但是買書來看的讀者,他們就會去考證一部作品的合理性以及平衡度了 如果這作品的合理性以及平衡度差了,讀者會接著買嗎?VIP是如此,實體書更是需要考慮合理、平衡二字。買實體書的讀者,不外三種,一是有錢就買書,習慣看書的——20%二是書值得收藏,買來收藏的——50%三是租書店業者,買來出租的——30%這個比例,雖然不是很科學,但是有一定道理。如果有實體書出版計劃的作者,那麼就要考慮佔50%的收藏書的讀者。什麼書值得收藏?什麼書值得花錢去買?想一想,也許身為作者的你,會重新思考自己作品的合理性以及平衡度附:算一筆小小的經濟帳台灣一本6.4萬字的小說,定價是160台幣,大陸買的話,估計要60才能到手(廈門台灣書店的價格)台灣買的話,似乎有優惠,算八折優惠是128台幣,以台幣兌換RMB的匯率,那就是35-40元之間了。一套100萬字的小說,算是15本吧,需要1920的台幣,摺合RMB需要500多塊錢。什麼作品需要花500來塊RMB買來收藏或者來看的?雖然台灣收入高,但是消費也高,每個月買上三到五本不同的書,需要多少錢?消費剩下的錢夠么?什麼樣的作品,需要從口袋裡掏錢出去買……
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我們慣常聽到的是把長篇寫短的呼籲,我卻在這里呼籲:長篇就是要往長里寫!當然,把長篇寫長,並不是事件和字數的累加,而是一種胸中的大氣象,一種藝術的大營造。那些能夠營造精緻的江南園林的建築師,那些在假山上蓋小亭子的建築師,當然也很了不起,但他們大概營造不來故宮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萬里長城那樣的浩大工程。
●長篇小說不能為了迎合這個煽情的時代而犧牲自己應有的尊嚴。長篇小說不能為了適應某些讀者而縮短自己的長度、減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難度。我就是要這么長,就是要這么密,就是要這么難,願意看就看,不願意看就不看。哪怕只剩下一個讀者,我也要這樣寫。
●具有密度的長篇小說,應該是可以被一代代人誤讀的小說。這里的誤讀當然是針對著作家的主觀意圖而言。文學的魅力,就在於它能被誤讀。一部作家的主觀意圖和讀者的讀後感覺吻合了的小說,可能是一本暢銷書,但不會是一部「偉大的小說」。
●如果一部小說只有所謂的善與高尚,或者只有簡單的、公式化的善惡對立,那這部小說的價值就值得懷疑。那些具有哲學思維的小說,大概都不是哲學家寫的。好的長篇應該是「眾聲喧嘩」,應該是多義多解,很多情況下應該與作家的主觀意圖背道而馳。在善與惡之間,美與丑之間,愛與恨之間,應該有一個模糊地帶,而這里也許正是小說家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
大約是兩年前,《長篇小說選刊》創刊,讓我寫幾句話,推辭不過,斗膽寫道:「長度、密度和難度,是長篇小說的標志,也是這偉大文體的尊嚴。」 寫小說要有長篇胸懷
所謂長度,自然是指小說的篇幅。沒有二十萬字以上的篇幅,長篇小說就缺少應有的威嚴。就像金錢豹子,雖然也勇猛,雖然也剽悍,但終因體形稍遜,難成山中之王。我當然知道許多篇幅不長的小說其力量和價值都勝過某些臃腫的長篇,我當然也知道許多篇幅不長的小說已經成為經典,但那種猶如長江大河般的波瀾壯闊之美,卻是那些精巧的篇什所不具備的。長篇就是要長,不長算什麼長篇?要把長篇寫長,當然很不容易。我們慣常聽到的是把長篇寫短的呼籲,我卻在這里呼籲:長篇就是要往長里寫!當然,把長篇寫長,並不是事件和字數的累加,而是一種胸中的大氣象,一種藝術的大營造。那些能夠營造精緻的江南園林的建築師,那些在假山上蓋小亭子的建築師,當然也很了不起,但他們大概營造不來故宮和金字塔,更主持不了萬里長城那樣的浩大工程。這如同戰爭中,有的人指揮一個團可能非常出色,但給他一個軍、一個兵團,就亂了陣腳。將才就是將才,帥才就是帥才,而帥才大都不是從行伍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當然,不能簡單地把寫長篇小說的稱作帥才,更不敢把寫短篇小說的貶為將才。比喻都是笨拙的,請原諒。
一個善寫長篇小說的作家,並不一定要走短———中———長的道路,盡管許多作家包括我自己都是走的這樣的道路。許多偉大的長篇小說作者,一開始上手就是長篇巨著,譬如曹雪芹、羅貫中等。我認為一個作家能否寫出並且能夠寫好長篇小說,關鍵的是要具有「長篇胸懷」。「長篇胸懷」者,胸中有大溝壑、大山脈、大氣象之謂也。要有莽盪之氣,要有容納百川之涵。
所謂大家手筆,正是胸中之大溝壑、大山脈、大氣象的外在表現也。大苦悶、大悲憫、大抱負、天馬行空般的大精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大感悟———這些都是長篇胸懷之內涵也。
大悲憫具有拷問靈魂的深度 大苦悶、大抱負、大精神、大感悟,都不必展開來說,我想就「大悲憫」多說幾句。近幾年來,「悲憫情懷」已成時髦話語,就像前幾年「終極關懷」成為時髦話語一樣。我自然也知道悲憫是好東西,但我們需要的不是那種剛吃完紅燒乳鴿,又趕緊給一隻翅膀受傷的鴿子包紮的悲憫;不是蘇聯戰爭片中和好萊塢大片中那種模式化的、煽情的悲憫;不是那種全社會為一隻生病的熊貓獻愛心但置無數因為無錢而在家等死的人於不顧的悲憫。悲憫不僅僅是「打你的左臉把右臉也讓你打」,悲憫也不僅僅是在苦難中保持善心和優雅姿態,悲憫不是見到血就暈過去或者是高喊著「我要暈過去了」,悲憫更不是要迴避罪惡和骯臟。
《聖經》是悲憫的經典,但那裡邊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場面。佛教是大悲憫之教,但那裡也有地獄和令人發指的酷刑。如果悲憫是把人類的邪惡和醜陋掩蓋起來,那這樣的悲憫和偽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負惡名,但有見地的批評家卻說那是一部悲憫之書。這才是中國式的悲憫,這才是建立在中國的哲學、宗教基礎上的悲憫,而不是建立在西方哲學和西方宗教基礎上的悲憫。長篇小說是包羅萬象的龐大文體,這里邊有羊羔也有小鳥,有獅子也有鱷魚。你不能因為獅子吃了羊羔或者鱷魚吞了小鳥就說它們不悲憫。你不能說它們捕殺獵物時展現了高度技巧、獲得獵物時喜氣洋洋就說他們殘忍。只有羊羔和小鳥的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說不是小說。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鳥,也要吃昆蟲;即便是好人,也有惡念頭。站在高一點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壞人,都是可憐的人。
小悲憫只同情好人,大悲憫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惡人。
編造一個苦難故事,對於以寫作為職業的人來說,不算什麼難事,但那種在苦難中煎熬過的人才可能有的命運感,那種建立在人性無法克服的弱點基礎上的悲憫,卻不是能夠憑借才華編造出來的。描寫政治、戰爭、災荒、疾病、意外事件等外部原因帶給人的苦難,把諸多苦難加諸弱小善良之身,讓黃鼠狼單咬病鴨子,這是煽情催淚影視劇的老套路,但不是悲憫,更不是大悲憫。只描寫別人留給自己的傷痕,不描寫自己留給別人的傷痕,不是悲憫,甚至是無恥。只揭示別人心中的惡,不袒露自我心中的惡,不是悲憫,甚至是無恥。只有正視人類之惡,只有認識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寫了人類不可克服的弱點和病態人格導致的悲慘命運,才是真正的悲劇,才可能具有「拷問靈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憫。 關於悲憫的話題,本該就此打住,但總覺言猶未盡。請允許我引用南方某著名晚報的一個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出身的總編輯退休之後在自家報紙上寫的一篇專欄文章,也許會使我們對悲憫問題有新的認識。這篇文章的題目叫《難忘的斃敵場面》,全文如下:中外古今的戰爭都是殘酷的。在激烈斗爭的戰場上講人道主義,全屬書生之談。特別在對敵斗爭的特殊情況下,更是如此。下面講述一個令我畢生難忘的斃敵場面,也許會使和平時期的年輕人,聽後毛骨悚然,但在當年,我卻以平常的心態對待。然而,這個記憶,仍使我畢生難忘。
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夕,敵軍所屬一個大隊,瞅住這個有利時機,向「北支」駐地大鎮等處發動瘋狂進攻,我軍被迫後撤到駐地附近山上。後撤前,我軍將大鎮潛伏的敵軍偵察員4人抓走。抓走時,全部用黑布蒙住眼睛(避免他們知道我軍撤走的路線),同時綁著雙手,還用一條草繩把四個傢伙「串」起來走路。由於敵情緊急,四面受敵,還要被迫背著這四個活包袱行進,萬一雙方交火,這4個「老特」便可能溜走了。北江支隊長鄔強當即示意大隊長鄭偉靈,把他們統統處決。
鄭偉靈考慮到槍斃他們,一來浪費子彈,二來會驚動附近敵人,便決定用刺刀全部把他們捅死。但這是很費力,也是極其殘酷的。但在鄭偉靈眼裡看來,也不過是個「小兒科」。
當部隊撤到英德東鄉同樂街西南面的山邊時,他先呼喝第一個蒙面的敵特俯卧地上,然後用鋤頭、刺刀把他解決了。
為了爭取最後機會套取敵特情報,我嚴厲地審問其中一個敵特,要他立即交代問題。其間,他聽到同夥中「先行者」的慘叫後,已經全身發抖,無法言語。我光火了,狠狠地向他臉上摑了一巴掌。另一個敵特隨著也狂叫起來,亂奔亂竄摔倒地上。鄭偉靈繼續如法炮製,把另外三個敵特也照樣處死了。我雖首次看到這個血淋淋的場面,但卻毫不動容,可見在敵我雙方殘酷的廝殺中,感情的色彩也跟著改變了。
事隔數十年後,我曾問鄭偉靈,你一生殺過多少敵人?他說:百多個啦。
原來,他還曾用日本軍刀殺了六個敵特,但這是後話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才感到我們過去那些描寫戰爭的小說和電影,是多麼虛假。這篇文章的作者,許多南方的文壇朋友都認識,他到了晚年,是一個慈祥的爺爺,是一個關心下屬的領導,口碑很好。我相信他文中提到的鄭偉靈,也不會是凶神惡煞模樣,但在戰爭這種特殊的環境下,他們是真正的殺人不眨眼。但我們有理由譴責他們嗎?那個殺了一百多人的鄭偉靈,肯定是得過無數獎章的英雄,但我們能說他不「悲憫」嗎?可見,悲憫,是有條件的;悲憫,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不是書生的臆想。

長度、密度、難度
一味強調長篇之長,很容易招致現成的反駁,魯迅、沈從文、張愛玲、汪曾祺、契訶夫、博爾赫斯,都是現成的例子。我當然不否認上列的作家都是優秀的或者是偉大的作家,但他們不是列夫·托爾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托馬斯·曼、喬伊斯、普魯斯特那樣的作家,他們的作品裡沒有上述這些作家的皇皇巨作里那樣一種波瀾壯闊的浩瀚景象,這大概也是不爭的事實。
長篇越來越短,與流行有關,與印刷與包裝有關,與利益有關,與浮躁心態有關,也與那些盜版影碟有關。從苦難的生活中(這里的苦難並不僅僅是指物質生活的貧困,而更多是一種精神的苦難)和個人性

7. 新人寫科幻小說在哪個網站比較好

寫網路小說大都在起點,縱橫,17K。起點競爭很強,新人壓力會比較大;縱橫對新人更好些,但是談收入的話比起點略差;17k平台還是小了點,名氣也比前兩個低。這些小說網沒有很明確的風格傾向,也就是說裡面什麼類型都有,主要要寫的好,科幻類也挺風行的,想在那裡寫看個人,想安逸一點的可去縱橫,想要有更多競爭的可去起點。打字辛苦,希望採納~~

8. 要怎麼才能寫好科幻小說,詳細解釋,列出重點,給個採納

要怎麼寫還要看你對科幻的了解,修煉不足的話很容易被『罵』,因為這類的書要求很多的哦,如果寫出很多BUG的話,很容易遭人詬病的。 偽科幻當然是有的,就好像有偽科學。以偽科學為出發點寫的科幻文當然可以叫做偽科幻。 舉個例子好了,仙之機甲,星耀幻世等這些現代科幻小說。

9. 如果寫科幻小說,放到哪個網站上去

大部分網站都會科幻小說不算友好,主要是讀者面向的問題。
建議你投雜志,比如科幻世界等
或者投各種科幻徵文比賽,今年十一月前就好幾個,每年都一大堆,比起你默默無聞的在一些網站發啃直接撲街,參與比賽或者投稿雜志能夠很快的提升文筆和得到人氣。
本質原因是目前來說,科幻小眾。
但如果你寫比如重生之超級戰艦那樣披玄幻套路,吞噬星空那樣直接玄幻內核,或者乾脆無限流,死宅文,科幻僅僅是個幌子,一層薄殼。
那當我以上的話沒說。

熱點內容
現代都市小說360 發布:2025-08-09 01:31:59 瀏覽:479
女主穿越成胖子的小說玄幻 發布:2025-08-09 01:07:15 瀏覽:115
古代短篇內容有肉小說 發布:2025-08-09 00:08:49 瀏覽:372
一妻多夫的鄉村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8-09 00:07:54 瀏覽:333
推薦軍人小說的 發布:2025-08-08 23:55:52 瀏覽:411
男主穿越玄幻搞笑小說下載 發布:2025-08-08 23:51:31 瀏覽:865
小說主角現代小說姓墨 發布:2025-08-08 23:40:48 瀏覽:866
蔚空的小說燕爾好看嗎 發布:2025-08-08 23:31:40 瀏覽:404
好的網路現代言情小說 發布:2025-08-08 23:07:27 瀏覽:252
先婚厚愛的小說有肉現代 發布:2025-08-08 23:07:23 瀏覽: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