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a科幻小說
A. 水星的質量
水星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單擊圖像以觀看高清晰版本
水星的符號
軌道參數
半長徑 0.38709893 天文單位
偏心率 0.20563069
傾角 7.00487°
公轉周期 87.9693 天
自轉周期 58.6462 天
物理參數
質量 3.302×1023 千克
平均半徑 2440 ± 1 千米
平均密度 5.427 克/厘米3
表面重力 (赤道) 3.701 米/秒2
逃逸速度 4.435 千米/秒
水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一顆。
目錄
[隱藏]
* 1 概述
* 2 物理性質
o 2.1 大氣
o 2.2 溫度和日照情況
o 2.3 地形地貌
o 2.4 內部物質組成
o 2.5 公轉
o 2.6 自轉
o 2.7 磁場
o 2.8 水星上的鐵
o 2.9 水星上的冰
* 3 水星探索
o 3.1 早期
o 3.2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o 3.3 日本和歐洲航天局
o 3.4 成為人類殖民地的可能
* 4 關於水星的科幻
* 5 請參閱
* 6 參考文獻
* 7 外部鏈接
[編輯]
概述
水星在太陽系中是第二小的行星,比月球大1/3,它同時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 水星目視星等范圍從 0.4 到 5.5;水星太接近太陽,常常被猛烈的陽光淹沒,所以望遠鏡很少能夠仔細觀察它。水星沒有自然衛星。唯一靠近過水星的衛星是美國探測器水手10號,在1974年—1975年探索水星時,只拍攝到大約45%的表面(見右圖)。水星是太陽系中運動最快的行星。
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來自羅馬神墨丘利。符號是上面一個圓形下面一個交叉的短垂線和一個半圓形(Unicode: ☿). 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形狀。在第5世紀,水星實際上被認為成二個不同的行星,這是因為它時常交替地出現在太陽的兩側。當它出現在傍晚時,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當它出現在早晨時,為了紀念太陽神阿波羅,它被稱為阿波羅。畢達哥拉斯後來指出他們實際上是相同的一顆行星。中國古代則稱水星為「辰星」。
[編輯]
物理性質
[編輯]
大氣
水星只有微量的大氣。水星的大氣極其稀薄。實際上,水星大氣中的氣體分子與水星表面相撞 的頻密程度比它們之間互相相撞要高。出於這些原因,水星應被視為是沒有大氣的。「大氣」主要由氧,鉀和鈉組成。
組成水星大氣的原子不斷的被遺失到太空之中,由於鉀或鈉原子在一個水星日 (一個水星日——在其近日點一日時間的一半)上大約有3小時的平均 "壽命"。散失的大氣不斷地被一些機制所替換,如被行星引力場俘獲的,火山蒸汽,以及兩極的冰冠的除氣作用。
[編輯]
溫度和日照情況
水星表面平均溫度約452K,變化范圍從90到700K,是溫差最大的行星;可以比較一下地球,地球上的度溫變化只有11K。(這里只是太陽輻射能量,不考慮「季節」,「天氣」) 水星的表面的日照比地球強 8.9 倍,總共輻照度有 9126.6W/m2。
令人驚訝地,在1992年所進行的雷達觀察顯示,水星的北極有冰。一般相信,這些冰存在於陽光永無法照射到的環形山底部,由於彗星的撞擊和/或行星內部的氣體冒出表面而積累的。
[編輯]
地形地貌
水星的環形山很類似月球。水星表面最顯著的的特證(只包括已經被拍攝過的部分)之一是一個直徑達到1350km的沖擊性環形山:卡路里盆地,是水星上溫度最高的地區。水星地形被標記為多起伏的,原因是幾十億年前水星的核心冷卻收縮引起的外殼起皺。大多數的水星表麵包括二個不同的年齡層;比較年輕的比較平,或許是因為溶岩浸入了較早地形的結果。除此之外,水星有「顯著性」的「周期性膨脹」。
水星的表面很像月球,滿布著環形山、大平原、盆地、輻射紋和斷崖。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開始為水星上的環形山命名。
水星的地形特徵列於下:
* 環形山——請參閱水星環形山列表
* 反照率特徵 (標識出不同區域的反射情況)
* 大山脈——請參閱水星大山脈列表
* 山脈
* 大平原——請參閱水星平原列表
* 斷崖——請參閱水星斷崖列表
* 大峽谷——請參閱水星峽谷列表
[編輯]
內部物質組成
這個行星有一個相對大的(即使是與地球相比)的鐵質核;水星由大約 70% 的金屬和 30% 的硅酸鹽組成,以緻密度較高。平均密度是 5430kg/m3;略微地小於地球密度,卻比金星大。地球高密度產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質量壓縮了地球的體積。水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 5.5%——鐵核占據了 42% 的行星容積(地核只佔 17% ),核的周圍是 600km 厚的行星幔。水星的總重量約為30 000億億tonnes。
[編輯]
公轉
水星的運行軌道是偏心的,半徑從 46M 到 70M 變化。圍繞太陽的緩慢歲差不能完全地被牛頓經典力學所解釋,以致於在一段時間內很多人用設想的另外一個更靠近太陽的行星(有時被稱為火神星)來解釋這個混亂。這稱為「水星近日點進動」。無論如何,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後來提供了一種可以消除這個小誤差的解釋。
[編輯]
自轉
1889年義大利天文學家夏帕里利經過多年觀測認為水星自轉時間和公轉時間都是88天。直到1965年,美國天文學家才測量出了水星自轉的精確周期58.646天。
在一些時候,在水星的表面上的一些地方,在同一個水星日里,當一個觀測者(在太陽升起時)時觀測,可以看見太陽先上升,然後倒退最後落下,然後再一次的上升。這是因為大約四天的近日點周期,水星軌道速度完全地等於它的自轉速度,以致於太陽的視運動停止,在近日點時,水星的軌道速度超過自轉速度;因此,太陽看起來會逆行性運動,在近日點後的四天, 太陽恢復正常的視運動。
直到1965年使用雷達觀測後,觀察數據否決了水星對太陽是潮汐固定的的想法:自轉使得所有時間里水星保持相同的一面對著太陽。水星軌速振諧為3:2 ,這就是說自轉三次的時間是圍繞太陽公轉兩次的時間;水星的軌道離心使這個諧振持穩。最初天文學家認為它有被固定的潮汐是因為水星處於最好的觀測位置,它總是在 3:2 諧振中的相同時刻,展現出相同的一面,就如同它完全地被固定住一樣。水星的自轉比地球緩慢 59 倍。
因為水星的 3:2 的軌速比率, 一個恆星日 (自轉的周期) 大約是58.7個地球日,一個太陽日(太陽穿越兩次子午線之間的時間)大約是176個地球日。
[編輯]
磁場
不管它的緩慢自轉,水星有一個相對強勁的磁気圈,是地球產生的磁場力的 1%。這個磁場以一個方式類似地球的方式被產生,是借著核心金屬液體的流動產生的電場;目前的估計水星的核心不足以熱到來液化鎳-鐵合金,但是它應該可以液化一些低熔點的物質例如說硫或鋶。也可能水星的磁場是一個現在已經停止的早期的發電機效應產生的殘余產品,磁場已經"凍結(保存)"在了固體磁性材料中。
[編輯]
水星上的鐵
水星所含有的鐵的百分率超過任何其他已知的星系行星。這里有數個的理論被提出來說明水星的高金屬性。
一個理論說本來水星有一個和普通球粒狀隕石相似的金屬—硅酸鹽比率. 那時它的質量是目前質量的大約 2.25 倍,但在早期太陽系的歷史中的某個時間,一個星子/微星體撞掉了水星的 1/6。影響是水星的地殼 和 地幔 失去了。類似的另外一個理論是一個用來解釋地球月亮的形成的,參見巨物影響理論。另一種說,水星可能在所謂太陽星雲早期的造型階段,在太陽爆發出它的能量之前已經穩定。在這個理論中水星那時大約質量是目前的兩倍;但因為原恆星收縮,水星的溫度到達了大約 2500K 到 3500K 之間;甚至高達 10000K。許多的水星表面的岩石在這種溫度下蒸發,形成 "岩石蒸汽",隨後,"岩石蒸汽" 被星際風暴帶走。第三個理論,類似第二個,認為水星的外殼層是被太陽風長期侵蝕掉了的。
[編輯]
水星上的冰
在1992年的雷達觀察中顯示水星含有凍結的水冰。這被認為只存在於那永遠的陰暗一面的環形山底,被彗星和/或從行星內部噴發出來並堆積在那裡。
[編輯]
水星探索
[編輯]
早期
水星最早被閃族人在(西元前三千年)發現,他們叫它 Ubu-idim-gud-ud。最早的詳細記錄觀察數據的是巴比倫人,他們叫它 gu-ad 或 gu-utu. 希臘人給它起了兩個古老的名字,當它出現在早晨時叫阿波羅, 當它出現在傍晚叫赫耳墨斯,但是希臘天文學家知道這二個名字表示的是同一個東西。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甚至認為水星和金星(維納斯星)是繞太陽公轉的而不是地球。水星的觀測因為它過於接近太陽而變的非常復雜;在地球可以觀測它的唯一時間是在日出或日落時。
[編輯]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靠近過水星的唯一太空艙是水手10號。最近有一個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批準的項目, 項目被命名為MESSENGER("信使號",是 MErcury Surface, Space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 and Ranging 的字母縮寫, 意為 "水星表面, 空間環境, 地理化學和全向遙測"), 已在2004年6月送出, 在2011年三月到達水星。
[編輯]
日本和歐洲航天局
日本計劃加入歐洲航天局的一個叫做BepiColombo的項目, 這個項目將發射二個環繞水星飛行的飛船, 計劃一個給水星做地圖, 一個研究它的磁場. 初步的計劃中包括的登陸器已經放棄了. 俄國人在2011年-2012年之間用聯盟火箭送出他們的飛船, 飛船將在四年後到達水星, 將會繞軌道飛行, 制地圖並且研究它的磁場。
[編輯]
成為人類殖民地的可能
在水星南北極的環形山是一個很有可能適合成為地毬外人類殖民地的地方, 因為那裡的溫度常年恆定(大約-200℃). 這是因為水星微弱的軸傾斜以及因為基本沒有大氣, 所以從有日光照射的部分的熱量很難攜帶至此,即使水星兩極較為淺的環形山底部也總是黑暗的.適當的人類活動將能加熱殖民地以達到一個舒適的溫度,周圍一個相比大部分地毬區域來說較低的環境溫度將能使散失的熱量更易處理.
[編輯]
關於水星的科幻
水星是科幻小說作者感興趣的題材. 主題主要包括暴露在太陽輻射下的危險;停留在水星緩慢移動的明暗界線(白天與夜晚之間的界線)上被過度輻射所傷害的可能和獨裁政府(可能因為水星表面溫度很高的緣故)
* Eric Rucker Eddison's series of fantasy novels starting with The Worm Ouroboros (1922) is set on Mercury, but the name is used purely for its exotic value, without regard to facts known about it at the time.
* H. P. Lovecraft's The Shadow Out of Time briefly mentions the planet: "Later, as the Earth's span closed, the transferred minds [of the Great Race of Yith] would again migrate through time and space —to another stopping place in the bodies of the bulbous vegetable entities of Mercury."
* Only a little more realistic is Kurt Vonnegut's, novel The Sirens of Titan (1959), in which mindless creatures called symphoniums inhabit the caves of Mercury.
* Isaac Asimov's short story 'Runaround' in the collection I, Robot (1950) takes place on Mercury and involves a robot specially designed to cope with the intense solar radiation on the planet.
* Asimov's juvenile novel Lucky Starr and the Big Sun of Mercury (1956) also takes place there.
* A short story by Asimov, 'The Dying Night', is a murder mystery in which astronomers from Mercury, the Moon, and a fictitious space station are implicated in a murder. The dynamics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each of these locations is key to discovering which astronomer is guilty.
* Arthur C. Clarke's Islands in the Sky (1952) includes a description of a terrifying creature that lives on what was then believed to be the permanently dark nightside with only occasional visits to the twilight zone.
* In Arthur C. Clarke's novel Rendezvous with Rama (1973), Mercury is ruled by a hot-tempered government of metal miners that tries to destroy the alien spacecraft Rama. The novel shares its background of a colonised Solar System with several others, especially Imperial Earth.
* In several of the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of Kim Stanley Robinson, especially 'Mercurial' in The Planet on the Table (1986) and Blue Mars (1996), Mercury is the home of a vast city called Terminator. The city rolls around the planet's equator on tracks keeping pace with the planet's rotation, so that the Sun never rises fully above the horizon and the city can avoid the dangerous solar radiation; the motive power comes from solar heat expanding the rails on the day side. The city is ruled by an autocratic dictator called the Lion of Mercury.
* Alan E. Nourse's short story Brightside Crossing is a narrative of survivor of one such attempt which had become the ultimate sporting feat.
[編輯]
請參閱
* 水星凌日
[編輯]
參考文獻
* Discovering the Essential Universe by Neil F. Comins (2001)
[編輯]
外部鏈接
* 'BepiColumbo', ESA's Mercury Mission
* 'Messenger', NASA's Mercury Mission
* SolarViews.Com
太陽系
Image:Solar Planets.jpg
太陽 |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太陽系天體列表
衛星 / 小行星:小行星帶·柯伊伯帶·奧爾特雲·彗星·恆星距離列表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6%B0%B4%E6%98%9F"
頁面分類: 太陽系 | 行星 | 太陽系行星 | 水星
B. 22世紀的科幻作品
文學(小說、超短篇小說、漫畫)
《Distress》,作者是Greg Egan
《The Sirens of Titan》,作者是Kurt Vonnegut
《Heads and Moving Mars》,作者是Greg Bear
《Kaleidoscope》,作者是John Barnes
《Noon Universe》,作者是Boris和Arkady Strugatsky
《Rendezvous with Rama》,作者是Arthur C. Clarke
《When Gravity Fails》,作者George Alec Effinger
《Judge Dredd》,出版於公元2000年的故事。最初的事件發生在2099年,雖然大部分故事發生於22世紀,大約是真實世界出版該故事後的122年,因此2005年出版的漫畫將在2127年發生。
《Strontium Dog》,出版於2000年的故事。
《Crisis in 2140》(以Null-ABC之名連載),作者H. Beam Piper和John J. McGuire
《The Fun They Had》,作者Isaac Asimov,故事發生在2157年。
《Sci-Fi Channel》中創世紀任務(Mission Genesis)發生在2157年。
在《哆啦A夢》中,主角之一的哆啦A夢誕生於2112年9月3日。2115年1月19日哆啦A夢被野比伸太的曾孫認投。2122年8月30日哆啦A夢的耳朵被老鼠咬掉。
C. 與拉瑪相會的介紹
《與拉瑪相會》(Rendezvous with Rama)是英國作家亞瑟.克拉克於197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故事敘述在22世紀時有一個五十公里長的圓柱形外星太空船闖入太陽系,人類派出探險隊前去調查的過程,這個外星物體就被命名為「拉瑪」。本書獲得1973年星雲獎和1974年雨果獎的最佳長篇小說獎。克拉克之後還創作了續篇,《拉瑪2號》、《拉瑪花園》和《拉瑪飛船揭秘》,都是以歐非血統的婦女尼柯爾與其家人作主角,講述沃克菲爾(尼柯爾的夫姓)家族在「拉瑪」中艱辛的生活與傳奇般的經歷。
D. 求一本國外科幻小說的書名,只有梗概,熟悉這方面的人請賜教
Science Fiction Book Club的編輯宣布了他們選擇的「過去五十年間最優秀的科幻奇幻小說,1953-2002」名單。
《魔戒之主》(The Lord of the Rings),J.R.R.·托爾金(J.R.R. Tolkien)
《基地》三部曲(The Foundation Trilogy),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沙丘》(Dune),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
《異鄉異客》(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羅伯特·A.·海因萊茵(Robert A. Heinlein)
《地海法師》(A Wizard of Earthsea),厄休拉·K.·勒吉恩(Ursula K. Le Guin)
《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童年的終結》(Childhood』s End),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機器人夢見電子羊?》(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
《阿瓦隆的迷霧》(The Mists of Avalon),馬里恩·齊默·布拉德利(Marion Zimmer Bradley)
《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
《新日之書》(The Book of the New Sun),吉恩·沃爾夫(Gene Wolfe)
《雷伯維茲聖歌》(A Canticle for Leibowitz),沃爾特·M.·米勒(Walter M. Miller,Jr.)
《鋼窟》(The Caves of Steel),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原子孩子》(Children of the Atom),威爾莫·施拉斯(Wilmar Shiras)
《飛行都市》(Cities in Flight),詹姆斯·布萊什(James Blish)
《魔法色彩》(The Colour of Magic),特里·普萊切特(Terry Pratchett)
《危險幻像》(Dangerous Visions),哈蘭·埃里森(Harlan Ellison)編輯
《死鳥傳說》(Deathbird Stories),哈蘭·埃里森(Harlan Ellison)
《被毀滅的人》(The Demolished Man),阿爾弗雷德·貝斯特(Alfred Bester)
《代爾格林》(Dhalgren),賽繆爾·R.·德蘭尼(Samuel R. Delany)
《龍飛》(Dragonflight),安妮·麥卡芙瑞(Anne McCaffrey)
《安德的游戲》(Ender』s Game),奧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
《異教徒湯瑪斯·寇文能歷代記》(The First Chronicles of Thomas Covenant the Unbeliever),史蒂芬·R.·唐納森(Stephen R. Donaldson)
《無盡的戰爭》(The Forever War),喬·哈德曼(Joe Haldeman)
《門》(Gateway),弗雷德里克·波爾(Frederik Pohl)
《哈里·波特與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J.K.·羅琳(J.K. Rowling)
《銀河旅行者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
《我是傳說》(I Am Legend),理查德·馬西森(Richard Matheson)
《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安妮·萊絲(Anne Rice)
《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厄休拉·K.·勒吉恩(Ursula K. Le Guin)
《小與大》(Little,Big),約翰·科羅里(John Crowley)
《光明之主》(Lord of Light),羅傑·澤拉茲尼(Roger Zelazny)
《高塔中的男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
《重力使命》(Mission of Gravity),哈爾·克萊門特(Hal Clement)
《超級人》(More Than Human),斯多爾·斯特金(Theodore Sturgeon)
《人的再現》(The Rediscovery of Man),考德維那·史密斯(Cordwainer Smith)
《海灘上》(On the Beach),內爾·舒特(Nevil Shute)
《與拉瑪相會》(Rendezvous with Rama),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環型世界》(Ringworld),拉里·尼文(Larry Niven)
《野蠻月球》(Rogue Moon),奧基斯·巴崔斯(Algis Budrys)
《斯爾瑪萊利昂》The Silmarillion,J.R.R.·托爾金(J.R.R. Tolkien)
《五號屠場》(Slaughterhouse-5),庫爾特·馮尼格(Kurt Vonnegut)
《雪崩》(Snow Crash),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
《航向桑給巴爾》(Stand on Zanzibar),約翰·布拉諾(John Brunner)
《群星,我的歸宿》(The Stars My Destination),阿爾弗雷德·貝斯特(Alfred Bester)
《星際船傘兵》(Starship Troopers),羅伯特·A.·海因萊茵(Robert A. Heinlen)
《暴風雪使者》(Stormbringer),邁克爾·摩考克(Michael Moorcock)
《莎拉娜之劍》(The Sword of Shannara),特里·布魯克斯(Terry Brooks)
《時間軸》(Timescape),格里高里·本福德(Gregory Benford)
《走向你們散落的身體》(To Your Scattered Bodies Go),弗利普·何塞·法默(Philip Jose Farmer)
E. 太空堡壘的其他作品
2007年9月7日,好萊塢有消息傳出:華納兄弟公司已經獲得了經典動畫「太空堡壘」的授權,根據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報道,托比·馬奎爾(又譯,托貝·馬奎爾,Tobey Maguire)准備由他的製作公司Maguire Entertainment來開始負責製作這部電影。關於《太空堡壘真人版》電影的進一步消息還有待官方確認。
2008年6月13日,美國資深電影網站Chud率先披露,勞倫斯·卡斯丹 (Lawrence Kasdan)是太空堡壘(Robotech)真人電影的新編劇。勞倫斯·卡斯丹寫過不少經典作品,例如《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Star Wars: The Empire Strikes Back)和《奪寶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6月16日,在網站上證實了勞倫斯·卡斯丹已經加盟真人電影。並且還透露Akiva Goldsman 和 Chuck Roven作為製片人加入真人電影項目。
隨後不久,金和聲公司在2008 ANIME EXPO上證實了上述人員的加盟,並且透露真人電影將會重塑《太空堡壘》的故事,會與動畫的年表有沖突,就是說堡壘不會於1999年墜落,因為1999年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2008年11月18日,來自《好萊塢報道者》的最新消息,Alfred Gough 和 Miles Millar 將會編寫真人電影的劇本。
在此之前,曾經為《星球大戰》和《奪寶奇兵》撰寫劇本的勞倫斯·卡斯丹已經完成了一個早期的劇本。Alfred Gough 和 Miles Millar的作品有電視劇《超人前傳》(Smallville)和電影《木乃伊3》、《鋼鐵俠》、《蜘蛛俠2》。
2009年6月24日據mania報道,2008年伊恩·弗萊明鋼匕首獎得主Tom Rob Smith作為新編劇加入太空堡壘真人電影項目。
2013年1月24日來自好萊塢記者網的消息稱,真人電影導演確定為尼克氠芚蒄(Nic Mathieu)。Tobey Maguire與Akiva Goldsman、Matthew Plouffe、Joby Harold、Tory Tunnell共同擔任製片人,此次導演人選的確定標志著真人電影已步入正軌。
導演:Nic Mathieu
領銜主演:Tobey Maguire.
編劇:Lawrence Kasdan,Alfred Gough,Miles Millar,Tom Rob Smith
製片人:Tobey Maguire,Drew Crevello,Akiva Goldsman
執行製片:Frank Agrama
發行:Warner Bros. Pictures
製作公司:Supercool Hollywood BigTime Proctions,Maguire Entertainment
分類:科幻, 幻想, 冒險
美國發行日期: 未定 COMICO THE COMIC COMPANY(1985—1989)
COMICO THE COMIC COMPANY是從玩具製造商Revell,而不是從金和聲公司那裡,獲得許可權的。COMICO發行了按照Robotech TV系列劇情編寫的全套漫畫,他們的名字同時也出現在TV系列中每一集結束部分的致謝名單中。
出品包括:
Robotech: The Macross Saga (1985-1989 36 卷) 太空堡壘:麥克羅斯傳奇
Robotech Masters (1985-1988 23 卷) 太空堡壘:機器人統治者
Robotech: The New Generation (1985-1988 25 卷) 太空堡壘:新生一代
Robotech Graphic Novel (1986) 太空堡壘:繪本小說-創世紀
Robotech in 3-d (1987)
Robotech Special (1988)
Eternity Comics(1988—1994)
從1988年開始,Eternity以每月一卷的速度出版了按照未完成的Robotech II: The Sentinels系列製作的漫畫書,內容主要參照《哨兵》的原始劇本和Jack McKinney的小說。其它重要的作品包括《佐爾傳奇》、《因維之戰》、《重返麥克羅斯》等。
出品包括:
1.Robotech系列
Genesis: The Legend Of Zor (1992 6卷以及第一卷的一個印量2500本的特別版) 前傳:佐爾傳奇
Invid War (1992-1993 18卷) 因維之戰
Firewalkers (1993) 烈火行者
Invid War: Aftermath (1993-1994 6卷) 因維之戰:餘波未平> 由Academy Comics後續
Return To Macross (1993-1994 12卷) 重返麥克羅斯> 由Academy Comics後續
The Legend Of Zor (1卷,第二版)
2.Robotech II 系列
The Sentinels (1988-1990 16卷) 哨兵
The Sentinels Graphic Novel Volume One(1989)
The Sentinels Book II (1990-1993 21卷)
The Sentinels Graphic Novel Volume Two(1991)
The Sentinels Cyber-pirates (1991 4卷)
The Sentinels Handbook (1991)
The Sentinels Graphic Novel Volume three(1992)
The Sentinels Swimsuit Spectacular (1992)
The Sentinels Graphic Novel Volume four(1993)
The Sentinels Book Three (1993-1994) 8卷
The Untold Story(卷1) > 由Academy Comics後續
The Sentinels Graphic Novel set (1994)
Malcontent Uprisings (12卷) 不滿者的起義
Academy Comics,Ltd.(1994—1996)
接手Eternity Comics之後,完成了Robotech II:The Sentinels、Return to Macross 和Aftermath的其餘部分。另外出版的系列包括Clone、Warriors、Academy Blues、Macross Missions、Mechangel、Robotech: The Movie以及Worlds of Robotech等。在他們獲得出版許可的兩年半時間里,公司幾乎將全部精力都用於了出版Robotech相關書籍上面。
出品包括:
1.Macross Saga前傳
Academy Blues 6卷 (從卷0開始) 學院布魯斯
Breaking Point: cadet Lisa Hayes
Civil War Stories 內戰故事
Return to Macross (25卷,從卷13開始)
War of the Believers TPB
Warriors (3卷以及一個TPB) 戰士們
2.Macross Saga相關
Booby Trap
Macross Missions: Destroid 麥克羅斯任務
Macross Missions: Excalibur
3.New Generation時期
Aftermath 7卷(從卷7開始)
Clone (6卷,包括卷0以及一個特別版本) 太空堡壘:克隆
Hohsq's Story
4.Robotech II相關
Book three (14卷,從卷9開始)
Book four (14卷,從卷0開始)
Sentinels Halloween Special
Sentinels Winter Wonderland
5.Robotech相關
Macross Tempest
Mechangel (4卷,從卷0開始) 機甲天使
Metal Swarm
The Misfits
Mordecai
Robotech (卷0)
Robotech 1996 漫畫日歷
Robotech The Movie (2卷)
Star Runners: Carpenter's Journey
The Threadbare Heart Collection
6.Worlds of Robotech
Amazon World - Escape From Praxis
Crystal World - Prisoners of Spheris
Cyber World - Secrets of Haydon IV
Feral World - Nightmare on Garuda
Invid World - Assault on Optera
Smith World - Sabotage on Karbarra
Worlds of Robotech GN
註:
TPB = trade paperback 平裝本
GN = graphic novel 繪本小說
Antarctic Press(1997—1998)
在這兩年的時間里(1997—1998),Antarctic出版了一些小型的系列及單行本,如Vermilion、Sentinels : Rubicon、Covert Ops以及Wings of Gibraltar。Antarctic公司的繪畫質量明顯好於Academy,但其故事脈絡卻大大偏離了TV 系列與Robotech小說的范疇,為此引起許多Robotech愛好者的不滿。
出品包括:
Robotech (11卷)
Annual
Class Reunion
Covert Ops (2卷)
Escape
Final Fire
Megastorm TPB
The Sentinels - Rubicon (2卷)
Vermillion (4卷)
Wings of Gibraltar (2卷)
DC Comics / Wildstorm(2002— )
2001年,DC Comics旗下的Wildstorm獲得金和聲公司授權,開始出版新的ROBOTECH系列漫畫。這一系列的故事大綱都是由金和聲公司的太空堡壘創意總監Tommy Yune創作的。這套漫畫的優點是製作精美,而不足之處則在於整個故事的創作,同早已廣為愛好者們認同的卡爾·梅塞克設定的太空堡壘世界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即使是同85集電視原作相比,也有不少出入的地方。但總體來說,這套漫畫從另一個視角描述了我們熟悉的太空堡壘故事,展開了不少電視劇集中匆匆一提的情節,同時又照顧到了同期發行的其餘周邊的背景。
出品包括:
Robotech #0-6 (aka. From the Stars) 太空堡壘:來自群星
Robotech Sourcebook
Robotech: Love and War #1-6 太空堡壘:愛與戰爭
- Little White Dragon 小白龍
Robotech: Invasion #1-5 太空堡壘:入侵
- Mars Base One 火星基地一號
Robotech: From the Stars 太空堡壘:來自群星(繪本小說)
Robotech: The Macross Saga,Vol.1-4 太空堡壘:麥克羅斯傳奇(繪本小說)
Robotech: Prelude to the Shadow Chronicles 太空堡壘:暗影編年前傳 從1987年開始的十年中,美國Del Rey出版社共推出了21本ROBOTECH小說。Del Rey公司是著名的專業科幻/奇幻類出版社,他們最著名的品牌是《星球大戰》(Star Wars)系列科幻小說。同Del Rey簽約的作家有很多在當代科幻/奇幻界富有盛名,例如被很多中國讀者熟悉的《黑暗精靈三部曲》的作者R.A.Salvadore也是其中一員。
ROBOTECH小說的作者Jack McKinney實際上是兩個人:Brian Daley與James Luceno。他們將太空堡壘85集動畫片,出版的各種漫畫故事,參考畫冊和設定集的內容組合起來,按照自己對於太空堡壘世界的認識,創作了這部小說。可以說,小說大大豐富了原作的內容,並將《太空堡壘》劇集中一些語焉不詳和自相矛盾的地方盡量做了解釋和修補。但是作者對於《太空堡壘》設定的認識未必同官方認可的設定完全一致,尤其是對於機器人技術中「思維頭盔」的闡釋(通過飛行員的頭盔將飛行動作傳遞給各種機甲),是最為愛好者詬病的地方。此外,小說的年表同官方認可的年表,在年代上也有相當的差距。
目前已經出版的Robotech英文原版小說如下:
The Macross Saga: Battlecry
Robotech #01: Genesis
Robotech #02: Battlecry
Robotech #03: Homecoming
The Macross Saga: Doomsday
Robotech #04: Battle Hymn
Robotech #05: Force of Arms
Robotech #06: Doomsday
Robotech #19: The Zentraedi Rebellion
Robotech #20: The Masters' Gambit
The Masters Saga
Robotech #07: Southern Cross
Robotech #08: Metal Fire
Robotech #09: The Final Nightmare
Robotech #21: Before the Invid Storm
The New Generation
Robotech #10: The Invid Invasion
Robotech #11: Metamorphosis
Robotech #12: Symphony of Light
The Sentinels
Robotech #13: The Devil's Hand
Robotech #14: Dark Powers
Robotech #15: Death Dance
Robotech #16: World Killers
Robotech #17: Rubicon
Robotech #18: End of the Circle
2003年,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科幻世界》雜志社)開始出版《太空堡壘》小說的中文譯本,到目前為止共出版7卷,內容包括了英文原版的第1—12卷。
目前已經出版的《太空堡壘》小說中文版如下:
第一部:麥克羅斯傳奇(3卷)作者:傑克·麥金尼
翻譯:王小龍,李毅,房俊民
出版: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一版:2003年5月
第二版:2004年7月
ISBN: 7-5364-5221-7
第二部:南十字軍 (2卷)作者:傑克·麥金尼
翻譯:王小龍
出版: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一版:2004年7月
ISBN: 7-5364-5539-9
第三部:新生一代 (2卷)作者:傑克·麥金尼
翻譯:王小龍
出版: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一版:2006年7月
ISBN: 7-5364-5879-7 Robotech: The New Generation 太空堡壘: 新生一代
2007年Airbourne Entertainment/Big Blue Bubble出品
Robotech:Invasion 太空堡壘: 入侵
2004年Global Star/Vicious Cycle出品
Robotech:Battlecry 太空堡壘: 戰斗吶喊
2002年TDK Mediactive出品
Robotech:The Macross Saga 太空堡壘: 麥克羅斯傳奇
2002年TDK Mediactive出品
Robotech:Crystal Dreams 太空堡壘: 水晶夢想
1998年GameTek未完成
桌上角色扮演游戲規則書
Palladium在1986年11月出版了第一本Robotech的TRPG指南書Robotech: The Role Playing Game(又名Book One: Macross)。由於20世紀80年代桌上RPG游戲在美國非常盛行,這本書很快就售出了10萬冊,其後續的指南,設定集與冒險戰役銷量也在5萬冊以上。這套角色扮演游戲的規則對新人非常友好,而且抓住了電視原作的精髓。在隨後的15年Palladium發行了一共14本RPG指南書。到了20世紀90年代後,桌上RPG游戲的熱潮已經漸漸消退,Palladium終於在2001年放棄了Robotech的權利,盡管如此,這個系列仍然是Palladium歷史上最受歡迎的角色扮演游戲之一。
2007年《太空堡壘》動畫新作《暗影編年》的成功推出,使得沉寂已久的RPG市場又掀起了波瀾。Palladium先是在2008年春天推出300餘頁厚度的暗影編年游戲規則書,又計劃將原有的太空堡壘游戲重新更新規則,按照官方設定的基準出版新版的太空堡壘RPG游戲。2008年7月和8月分別推出《太空堡壘:麥克羅斯傳奇資料冊》(Robotech: The Macross Saga Sourcebook)和《太空堡壘:機器人統治者資料冊》(Robotech: The Robotech Masters Sourcebook)。2009年7月,Palladium宣布即將發行《太空堡壘:遠征軍陸戰隊資料冊》(Robotech®: UEEF Marines Sourcebook)和《太空堡壘:新生一代資料冊》(Robotech®: New Generation Sourcebook)。
目前已經出版的Robotech桌上角色扮演游戲規則書如下:
Robotech: The Role Playing Game (Book 1: Macross) 太空堡壘:角色扮演游戲 (又名 第一冊:麥克羅斯)
1986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RPG Book 2: RDF Manual 太空堡壘RPG第二冊:太空堡壘防衛軍手冊
1987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RPG Book 3: The Zentraedi 太空堡壘RPG第三冊:天頂星人
1987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RPG Book 4: Southern Cross 太空堡壘RPG第四冊:南十字軍
1987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RPG Adventures: Ghost Ship 太空堡壘RPG冒險:鬼船
1988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RPG Adventures: RDF Accelerated Training Program 太空堡壘RPG冒險:防衛軍加速訓練計劃
1988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RPG Book 5: Invid Invasion 太空堡壘RPG第五冊:因維入侵
1988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II: The Sentinels RPG 太空堡壘 II:哨兵RPG
1987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II: The Sentinels: REF Field Guide 太空堡壘 II:哨兵:太空堡壘遠征軍戰地指南
1989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RPG Book 6: The Return of the Masters 太空堡壘RPG第六冊:統治者歸來
1989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RPG Adventures: Lancer's Rockers 太空堡壘RPG冒險:蘭瑟搖滾客
1989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RPG Adventures: Zentraedi Breakout 太空堡壘RPG冒險:天頂星人暴亂
1994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RPG Book 7: New World Order 太空堡壘RPG第七冊:新世界的秩序
1995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RPG Book 8: Strike Force 太空堡壘RPG第八冊:戰力
1995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The Shadow Chronicles RPG 太空堡壘:暗影編年角色扮演游戲2008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The Macross Saga Sourcebook 太空堡壘:麥克羅斯傳奇資料冊
2008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Robotech: The Masters Saga Sourcebook 太空堡壘:統治者傳奇資料冊
2009年Palladium Books出版 The Donning Company (1986-1988)Robotech Art 1
Robotech Art 2
Robotech Art 3: The Sentinels
Prima Books (2002)
Robotech: Battlecry Strategy Guide
Stone Bridge Press (2007-present)
The Art of Robotech: The Shadow Chronicles
F. 奧陌陌,橫穿太陽系加速離去,它真的是外星文明物體嗎
2017年發現的奧陌陌無疑是一個神秘的天體,因為它幾乎具備一切外星飛船的特徵,比如它的外形是雪茄型,它進入了太陽系又從容離開,最重要的是離開太陽系時還在不斷加速!
是不是飛船我們不知道,但對阿維·勒布近幾年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言論而言,總是有種嘩眾取寵的行為,因此主流意見仍然是前者,特別是中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解釋,解決一個難題!
科學家都比較傾向前者,起源於奧陌陌母星的雪線內,但問題是一個天然的天體,它是怎麼逃離母星系的呢?
奧陌陌到底來自哪裡,成因,中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張韻和林潮建立了一種能夠兼顧奧陌陌許多罕見特性的模型,能夠解釋奧陌陌的諸多特性!
他們認為奧陌陌是被母星甩出星系的,它是一個從落入母星引力范圍的天體上分離出來的,這個天體大部分物質都被吞噬,而部分物體則由於引力彈弓效應而被甩出了星系,這有點像鏈球運動,環繞轉動時突然放手,鏈球就飛出去了,而奧陌陌也類似。
這個被母星引力拉成長條形的部分物質,最終逃出了星系,經過數十萬年的旅行來到了太陽系,科學家根據方向猜測,可能來自於織女星系,從如此遙遠(25光年)的位置到達太陽系大約需要60萬年的時間。
最終環繞太陽後,在攜帶的揮發物加速下,以遠超太陽系逃逸速度奔向了飛馬座方向。奧陌陌的軌道平均速度為26.33 km/s(近日點的峰值速度為87.8 km/s),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速度。
2019年7月,天文學家認為奧陌陌為人造物體的可能性極低,因為SETI計劃為了驗證奧陌陌,還動用了艾倫望遠鏡陣列檢查其無線電特徵,沒有觀測到異常的無線電信號。
奧陌陌起源新說
2021年3月16日,在《地球物理研究:行星》期刊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認為,奧陌陌可能是一座氮冰山,早期有理論稱氫冰山是其中一種,但氫冰極其容易蒸發,根本堅持不到太陽系,而氮冰山則可以解釋這個問題,也能解決VLT觀測不到尾跡。
但事實上無論是氮冰山還是氫冰山,只是更接近觀測到的現象而已,而真正奧陌陌早已在23.645天文單位以外,大約已經已經越過了天王星的軌道,正在向海王星軌道出發,現在的速度是27.6千米/秒,一個遠超當前軌道逃逸速度的天體,人類的航天器根本追不上,這也是從發現奧陌陌開始就沒打算發射探測器去偵察一番,因為我們的探測器速度根本追不上(發現時已經快過近地點,而且是離開)!
所以奧陌陌到底是什麼,已經沒有人能知道了!
G. 獲得雨果獎、星雲獎雙獎的18部作品是哪些要簡介
一、作品:
1966/1965 Dune byFrank Herbert 沙丘 / 弗蘭克-赫伯特
1970/1969 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 by Ursula K. Le Guin 黑暗的左手 / 勒古恩
1971/1970 Ringworld by Larry Niven 環形世界 / 拉里-尼文
1973/1972 The Gods Themselves by Isaac Asimov 神們自己 / 阿西莫夫
1974/1973 Rendezvous with Rama by Arthur C. Clarke 與拉瑪相會 / 亞瑟-克拉克
1975/1974 The Dispossessed by Ursula K. Le Guin 一無所有 / 勒古恩
1976/1975 The Forever War by Joe Haldeman 千年戰爭 / 喬-霍爾德曼
1978/1977 Gateway by Frederik Pohl 通向宇宙之門 / 弗雷德里克-波爾
1979/1978 Dreamsnake by Vonda McIntyre 蜿蜒夢境
1980/1979 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by Arthur C. Clarke 天堂的噴泉 / 亞瑟-克拉克
1984/1983 Startide Rising by David Brin 星潮洶涌 / 戴維-布林
1985/1984 Neuromancer by William Gibson 神經浪遊者 / 威廉-吉布森
1986/1985 Ender's Game by Orson Scott Card 安德的游戲/ 奧森-斯科特-卡德
1987/1986 Speaker for the Dead by Orson Scott Card 死者代言人 / 奧森-斯科特-卡德
1993/1992 Doomsday Book by Connie Willis 末日之書/ 康妮-威利斯
1998 Forever Peace by Joe Haldeman 永遠的和平 / 喬-霍爾德曼
2002 American Gods by Neil Gaiman 美國眾神/ 尼爾-蓋曼
2004 Paladin of Souls by Lois McMaster Bujold 靈魂騎士/ 路易絲-麥克馬斯特-比約德
2008/2007 The Yiddish Policemen's Union by Michael Chabon 消逝的六芒星
2010/2009 The Winp Girl by Paolo Bacigalupi 發條女孩/ 保羅-巴奇加盧皮
2011/2010 Blackout/All Clear by Connie Willis 燈火管制/空襲警報解除 / 康妮-威利斯
二、簡介(節選):
1、《沙丘》,是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系列」的第一部。「沙丘系列」的故事發生在極為遙遠的未來,那時人類已經進化到把電腦都廢棄了,跨星系的旅行可以通過心靈感應在瞬間完成,人類的足跡遍布整個宇宙。
2、《黑暗的左手》構建了了一個不存在男女,由中性人組成的世界。文本中出現的三種政體的實體,愛庫曼,卡亥德和歐格瑞恩,它們恰恰可以作為民主制,封建制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延伸進行解讀。
3、《環形世界》是備受推崇的拉里-尼文最偉大的傑作。活靈活現的人物、栩
栩如生的情節、高度發達的科技,所有的一切都令人嘆為觀止。
4、《神們自己》(THE GODS THEMSELVES),又譯《諸神自身》是2014年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圖書講述太陽即將毀滅,可是無人傾聽。
5、《與拉瑪相會》(Rendezvous with Rama)是英國作家亞瑟.克拉克於197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故事敘述在22世紀時有一個五十公里長的圓柱形外星太空船闖入太陽系,人類派出探險隊前去調查的過程,這個外星物體就被命名為「拉瑪」。
6、安納瑞斯是烏拉斯星的衛星,由於一群社會主義運動者脫離烏拉斯星上的政治社會體系,獨自到安納瑞斯上建立純粹以社會主義為藍本的社會,因此安納瑞斯與烏拉斯斷絕聯系,直到安納瑞斯的一位新生代物理學家薛維克,在追求學術真理的熱情下,毅然與烏拉斯星的科學家聯系,並決定到烏拉斯星拜訪,才打開了安納瑞斯封閉的外殼。
H. 什麼叫克拉克式結局
上一位太長了吧,我認為只是開放式結局,給人想像空間。
I. 阿瑟·克拉克的書
1956年移居斯里蘭卡。出版《城市與星星》;短篇小說《星》(Star)獲得雨果獎
1964年與庫布里克共同構思《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和劇本。小說在一些情節上與電影略有差異。
1968年《2001太空漫遊 (電影)》上映,小說也以同年出版。
1973年出版《拉瑪任務》。
1974年《拉瑪任務》獲星雲、雨果、約翰坎貝爾獎。
1986年榮獲象徵終身成就的星雲科幻大師獎。成立阿瑟克拉克獎,頒給英國出版的最佳科幻小說。
1988年經診斷患有「小兒麻痹後遺症」,此後多半靠輪椅行動。
1995年獲NASA「傑出公共服務獎」。
2000年受封英國爵士,由於身體不便,英國王室派高級專員親臨斯里蘭卡贈與爵位。
2001年探測火星礦物的宇宙飛船被命名為「2001火星奧德賽」。
知名著作
《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1951年)
《火星之沙》(The Sand of Mars,1951年)
《空中列島》(Islands in the Sky,1952年)
《童年的終結》(Childhood's End,1953年)
《地球反照》(Earthlight,1955年)
《城市與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 1956年)
《深海牧場》(The Deep Range, 1957年)
《月塵如月》(A fall of Moonst, 1961年)
《海豚島》(Dolphin Island, 1962年)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年)
《二零零一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of 2001, 1972年)
《拉瑪任務》(Rendezvous with Rama, 1973年, 雨果獎,星雲獎)
《會見梅杜莎》(A Meeting with Mesa, 1973年, 星雲獎)
《天堂的噴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1979年, 雨果獎,星雲獎)
《2010太空漫遊》(2010: Odyssey Two,1982年)
《2061太空漫遊》(2061: Odyssey Three,1988年)
《拉瑪再現》(Rama II,1989年)與簡崔.李(Gentry Lee)合著
《拉瑪迷境》(The Garden of Rama,1991年)與簡崔.李(Gentry Lee)合著
《拉瑪真相》(Rama Revealed: The Ultimate Encounter,1993年)與簡崔.李(Gentry Lee)合著
《3001太空漫遊》(3001: The Final Odyssey,1997年)
《時光之眼》(Time's Eye,2003年)與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太陽暴》(Sunstorm,2005年)與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第一次出生》(Firstborn,2007年)與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www.taobao.com
www.dangd ang.com
搜索書名。有賣。他的獲獎著作《拉瑪任務》比較好找,書店或者網店都有。建議網店買,實體書店難,畢竟出版時間很久了。
J. 量子號郵輪上高科技體現在哪裡
海洋量子號不是一艘簡單意義上的新船,她已經超越了人類的想像力,這是一座讓你入海和上天的海上國際大都市,在這里,童年的懷舊與明日的科技相逢。前一刻還在感嘆眼前的一幕,頃刻已經進入下一個完全不同的未來。海洋量子號,皇家加勒比國際游輪量子船系的第一艘郵輪,將永遠改變你郵輪巡遊的視野。
海洋量子號不是一艘簡單意義上的新船,她已經超越了人類的想像力,這是一座讓你入海和上天的海上國際大都市,在這里,童年的懷舊與明日的科技相逢,前一刻還在感嘆眼前的一幕,頃刻已經進入下一個完全不同的未來。
北極星:登臨海拔300英尺的高空,在360度旋轉中屏吸靜氣,俯瞰郵輪、大海和目的地。
甲板跳傘:海洋量子號給你帶來皇家加勒比又一首創: 甲板跳傘,讓你體驗在郵輪上空飛翔的豪興。
百老匯音樂劇:這是地球上唯一的一處海上平台,百老匯的燈光和每晚的奇遇交相輝映。
海上多功能運動館:在這海上最大的室內運動空間,你重溫兒時流行的游戲,和你重未玩過的項目。
海洋量子號上體驗烹飪技藝的新世界,改變傳統郵輪用餐方式--動態用餐: 給予你各種不同的選擇和完全的靈活度,塑造屬於你自己的美味旅程。不再有預先設定的用餐時間和坐席,沒有規定的正裝之夜。跟隨你自己的口味,在多達18種美食的選擇中流連忘返。
絲綢之路餐廳:在鮮亮的、充滿泛亞細亞韻味的掛毯上蜿蜒而行,遠東文化的滋味是多元而細膩,就像慢燉咖喱羊肉里的姜黃根、蒔蘿和紅辣椒,灑在脆皮金槍魚上的薑末和芝麻,清酒上光的三文魚、日式串烤牛肉等等,中、日、泰、越、印菜式兼收並蓄。
格藍迪餐廳:該餐廳是對昔日年華的奢華回顧,正餐曾經是歷史悠久的宗教典禮,濃妝艷抹, 高朋滿座。在格藍迪,每一晚都是正裝之夜,每一晚都是特殊場合,從惠靈頓牛排、香橙燴雞、烘烤扇貝到杏仁鰨魚,全球經典菜餚匯集於海洋量子號上最優雅的餐廳。
海岸廚房:套房客人專用餐廳海岸餐廳融合地中海的魅力和加利福尼亞農場的慷慨,散發出濃濃的時鮮,從太平洋海岸佳餚諸如酸橘汁腌鱸魚,到地中海美味諸如索拉娜火腿、羊乳酪和烤葡萄,還有納帕谷和托斯卡納葡萄佳釀。
奇客餐廳:現代美食的水準在奇客餐廳登峰造極,來自野外的最新鮮食材演變成現代的味覺,不容錯過的魚肉類佳餚——安格斯肋眼牛肉、羊排、地中海鱸魚 —— 灑上後廚現做的醬汁兒,在金碧輝煌、水晶剔透和乳白似玉相間的精緻三維空間里, 鹽是海鹽,奶油是法式奶油,松茸和著香檳一起品位。
仙境坊:想像你進入「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兔子洞,皇家加勒比才華橫溢的廚師們旋轉烹飪萬花筒,為你創造從未游歷過的夢境。故事從你打開菜單開始,尋找你的分子:風、冰、火、水、土壤和夢幻,用創意合成讓你耳目一新的菜餚。
明星主廚海上義大利美食:海洋量子號上的義大利菜譜由詹姆斯 • 奧利弗定製而成。詹姆斯是英國最負盛名的美食家之一, 對義大利美食的探索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情,驅使他在量子系列郵輪上開發義大利菜譜,這也是他第一次在海上拓展他口碑極佳的義大利風味餐廳。
傑紐因啤酒屋:「不必過於復雜」是邁克爾在傑紐因啤酒屋的哲學,邁克爾•舒華茲是詹姆斯大鬍子獎的獲得者,他為皇家加勒比打造了第一家海上美式美食酒吧,由上等手工藝製成的簡單食材,在溫馨和友好的氛圍中,送上精釀啤酒諸如邁克爾親手釀制的美式濃啤酒,暢飲之餘,海闊天空。
在經歷一整天從船首到船尾讓你大跌眼鏡的奇觀後,退居海洋量子號為你備好的最寬敞和奢華的復式客房,量子系列的頂級豪宅,其設計包括從無微不至的細節處理到最為遼闊視野的實現,從寬敞的起居和用餐區域到私人按摩池和為你特製的禮賓服務。在為奇遇而設計的郵輪上,發現你的不期而遇,從未讓你如此身心放鬆的空間。
未來范兒十足的海洋量子號
海洋量子號也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艘郵輪,是史上第一艘智能郵輪,遊客甚至可以用過腕帶打開房門,而不是簡單落後的房卡。Cruise Planner和Royal iQ兩款應用可以讓賓客實時預訂郵輪上的收費餐廳以及其他需要預約的項目,也可以用來做郵輪上的通訊設備,智能手機上了郵輪再也不是擺設。
海洋量子號上引入了多項機器人技術為遊客服務,比如第一個採用機器人酒保的酒吧Bionic Bar,顧客可以通過電子終端完成預訂,然後饒有興趣的看機器人酒保是怎麼調酒的吧。
270度落幕式遮陽玻璃,白天智能調節光線,晚上六塊12K解析度的機器人屏幕,配合VistaRama技術,打造出科幻小說一般的場景。現場還會有空中飛人等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