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幻小說經典
最近的比較好的是《時間迴旋》
當代最著名的是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真的不錯
你可以先看一下介紹
阿西莫夫
http://ke..com/view/113341.htm
基地三部曲
http://ke..com/view/529272.htm?tp=belinked
2. 美國十大必讀科幻小說
《星船傘兵》 羅伯特·海因萊因 極其經典的硬科幻小說,1960年「雨果獎」獲獎作品
《光逝》 喬治·馬丁「史上十大浪漫太空歌劇」之一,「雨果獎」提名作品
《安德的游戲》 《死者代言人》 奧森·斯科特·卡特 硬科幻的經典之一,1985年出版,星雲獎和雨果獎獲獎作品,其續集《死者代言人》發表於次年,也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這也是作者奧森·斯科特·卡特成為唯一連續兩次獲得星雲獎最佳長篇的作家耳鳴吹文學史。
《群星,我的歸宿》 阿爾弗雷德·貝斯特 硬科幻經典「美國十大必讀科幻小說」之一,作者阿爾弗雷德·貝斯特是首屆「雨果獎」獲獎作家(1952年連載《被毀滅的人》 1953年獲獎),1987年被美國科幻與幻想小說協會授予他「星雲獎」特別獎,是此協會選出的第九位科幻大師。
《沙丘》 弗蘭克·赫伯特 「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之一,共六部(1965年-1985年,分別出版)。第一部《沙丘》出版當年即獲得「星雲獎」次年並列獲得「雨果獎」。作者弗蘭克·赫伯特,窮盡自己的一生才完成這部六部曲的小說,其堅韌與求實、求精的精神,足以令所有作家側目。
《基地系列》 艾薩克·阿西莫夫一部時間俯仰2萬的真正史詩,1965年獲雨果獎「史上最佳科幻小說系列」。 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門薩學會副會長,是與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威爾斯,起名的科幻小說巨匠,其作品《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機器人系列》,最後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獲得統一,被譽為「科幻聖經」。一生創作和編輯超過500冊,作品范圍幾乎涵蓋杜威十進制圖書分類法(除哲學類)。在科幻界幾乎是不可超越的高峰。
未必是你要的東西 我搜集來的 希望有用吧
如果是來看的話很不錯
3. 介紹幾部經典的科幻小說!國外的!謝謝!
X檔案
4. 求西方經典奇幻小說
多去龍騎士城堡看看吧,相當專業的奇幻網站,以下是國內已出版買得到的幾部經典奇幻小說。
推薦美國作家喬治·R·R·馬丁的《冰與火之歌》,絕對超過《魔戒之王》的奇幻經典。馬丁熟練地將復雜的情節編制到一個嚴酷甚至殘忍的世界中去,那裡完全充滿了灰色角色,而非傳統的黑與白。這是一副橫跨大陸的巨大國際象棋游戲,棋子是君王、私生子、騎士、巫師、婦女與孩童。本書透過不同視角,通過描寫維斯特洛大陸七大家族的恩怨情仇,正與邪,光明與黑暗,新神與舊神之爭,人物內心的痛苦掙扎來突出表現「冰與火」的主題。本書預計為7卷,已完成5卷,簡體中文版已由重慶出版社出版至第4卷,譯者為屈暢,翻譯的很不錯。
另外一部超過《魔戒之王》的奇幻大部頭是羅伯特·喬丹寫的《時光之輪》,一條宣傳廣告說:"喬丹已來統治托爾金所揭示的世界"。全書12卷,已由貝塔斯曼出了1卷,其它出版社會繼續出後面的,一樓的說第一本並不太好,我很同意,這跟原著作者有關,第一卷不乏模仿魔戒之處,而且敘述手法也不夠好,但中文版的譯者實也難逃干係。但總體還是說得過去的,不妨一看。
格雷格·凱斯的《荊棘與白骨的王國》。凱斯以他卓越的嚴肅奇幻新作《荊棘王》(《荊棘與白骨的王國》第一部)震動了奇幻界。他設定的世界非常慘淡——盡管不如馬丁的。凱斯吸收了老式奇幻的套路,並且賦予了全新的內容。
羅平·何布的《刺客三部曲》,她栩栩如生的描寫了皇家私生子費茲的悲慘命運和作為刺客的陰暗生活。
《查里昂的詛咒》和《靈魂聖騎士》也不錯,可惜《查里昂的詛咒》國內出的是閹割版。
《魔戒之王》可謂奇幻文學的開山鼻祖,不過譯林的翻譯使簡體中文版大打折扣,如有條件的話,可看台灣朱學恆翻譯的那套。其它還有《大魔法師》《黑暗塔》《碟形世界》《非理性時代》《美國眾神》《烏有鄉》《好兆頭》《盜賊紳士拉莫瑞》等。
另外《地海傳奇》是經典,可惜國內的翻譯把它徹底毀了。
《龍槍》系列和《黑暗精靈》系列作為入門讀物也不錯,國內由龍門書局出版的較多,光明和工人出版社也出了一部分,汕頭大學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龍槍》系列的《靈魂之戰三部曲》。
5. 大家推薦幾本西方經典奇幻小說
《克魯齊格》這本書膚不膚淺我不知道,連載中。但是,同為中國人好歹也得支持一下中國的吧。當然,這是處女作,所以還存在很多缺陷,請多多包涵。
6. 推薦一些經典的外國人寫的西方奇幻小說
[義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這本書有其他人寫的其它版本,是一樣的名字,所以注意作者。
下面用卡爾維諾1983年3月29日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寫作碩士班的一次講座中的文字。
在《看不見的城市》里人們找不到能認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虛構的; 我給它們每一個都起了一個女人的名字。這本書是由一些短小的章節構成的,每個章節都應提供機會,讓我們對某個城市或泛指意義上的城市進行反思。
這本書每次只產生一小段,並且間隔的時間也長,就像是我跟隨著各種各樣的靈感而寫在紙上的詩。我是以系列的方式進行寫作的: 我有許多文件夾,裡面放著我根據那些在我頭腦中縈繞的思緒而偶爾寫出的紙頁,或者只是我想要寫的東西的簡要記錄。我的文件夾中有一個專用於物體,一個專用於動物,一個專用於人物,一個專用於歷史人物,還有一個專用於神話中的英雄; 我有一個關於四季的文件夾和一個關於五種感覺的文件夾; 我在一個文件夾里匯集了有關我經歷過的那些城市和風景的紙頁,而在另一個文件夾里則是那些超越於空間和時間的想像的城市。當一個文件夾漸漸被紙裝滿時,我就開始思考我能從這里提取出來的那本書了。
就這樣,最近這些年裡我一直都把這本書帶在身邊,斷斷續續地寫,每次一小段,經歷了一些不同的階段。有的時候我只想像悲慘的城市,有的時候則只想像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個時期我把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個時期我總免不了要談到每天從城市中泛濫出來的廢物。它差不多變成了一本日記,記錄下我的心情與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後都轉變成了城市的圖像:我當時讀的那些書,我參觀的那些藝術展覽,與朋友們的那些交談。
但是所有這些紙頁合在一起還沒有形成一本書: 一本書(我相信)是某種有開始有結尾的東西(即使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小說),是一個空間,讀者必須進入它,在它裡面走動,也許還會在它裡面迷路,但在某一個時刻,找到一個出口,或許是多個出口,找到一種打開一條走出來的道路的可能性。你們中的某個人會對我說,這個定義能夠適用於一部有情節的小說,卻並不適用於一本像這樣的書,人們應該像讀詩、散文或至多是像讀短篇小說一樣讀這本書。那麼,我想要說,即使是一本這樣的書,由於要成為一本書,它就應該有一個結構,也就是說人們必須在其中發現一個情節,一個旅程,一個結論。
詩的書我從來沒有寫過,但短篇小說的書我寫過多本,當時我發現自己面對要給那些單獨的篇章排序的難題,這有可能成為一個令人煩惱的難題。這一次從一開始我就在每頁紙的頂頭加了一個系列標題:「城市與記憶」,「城市與慾望」,「城市與符號」,第四個系列我曾經起名為「城市與形式」,這個標題後來顯得太普通了,於是最終被分配到另外三類里去了。有一段時間,在繼續往下寫的同時,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將系列減到極少(最前面的兩個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們全部消失之間舉棋不定。有許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將它們歸類,於是我尋找新的定義。我將那些有點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編為一組,後來我稱這一組為「輕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將它們定義為雙重的城市,後來我認為最好還是將它們分到其他的組里。另一些系列,在開始時沒有預見到, 到最後跳了出來,我把按別的方式分類過的、特別是像「回憶」和「慾望」那樣的片段進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與眼睛」(其特點是其視覺屬性)和「城市與貿易」,這是以交換為特徵的: 記憶、慾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換。「連綿的城市」和「隱蔽的城市」,這卻是我「故意」寫的兩個系列,也就是說,在我已經開始明白應該給予這本書以形式和意義時,就帶有一個明確的意圖。正是在我堆積的材料的基礎上,我研究最好的結構,因為我想要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織,而同時,這本書的旅程又不過多地脫離時間的順序,那些單獨的片段都是按這個時間順序而寫的。在結尾時,我決定將自己固定在十一個系列,每系列五個片段,這些片段被重新組合進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構成並且有著某種普遍氣氛的章節里。各個系列進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盡可能最簡單的,盡管有人在這里做過大量的研究以解釋它。
我還沒有說出我在一開始就應該說的話:《看不見的城市》就像是由馬可·波羅向韃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匯報。(在真實歷史中,成吉思汗的後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馬·波羅在他的書中稱他為韃靼人的大汗,而這在文學傳統中保留了下來。)我並不打算追尋這位幸運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紀一直到達了中國,然後從那裡作為大汗的使者訪問了遠東的很大一部分地區。現在,東方是一個已經留給專業人士的主題,而我不是這樣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紀里,有一些詩人和作家從馬可·波羅的游記中獲得啟發,就像從一個幻想性的異域情調的舞台背景獲得啟發一樣: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詩中,卡夫卡在《皇帝的聖旨》中,布扎第在《韃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夠肯定自己有一個相同的使命:這部書變得就像是一些想像出來的大陸,在這里,另一些文學作品找到它們的空間;這是些「別處」的大陸,在今天,「別處」可以說已經不再存在了,整個世界趨向於變得一致。
這個憂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無邊的權力並無多大價值,因為整個世界正在走向毀滅,一個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講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個微小的城市,它越來越大,最後成為由眾多正在擴張的同心城市構成的城市,一個懸在深淵上的蜘蛛網城市,或者是一個像莫里亞納一樣的二維城市。
在這本書每一章的前面和後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馬可·波羅和忽必烈汗在這里進行思考和評論。馬可·波羅和忽必烈汗的第一個片段是我為第一章而寫的,只是到後來,當我面對那些城市時,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這種片段。或者不如說,第一個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勞動,並且剩餘了很多材料,於是到了某個時刻,我將這些剩餘材料(使節們的言語,馬可的手勢)的各種變體繼續進行下去,於是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談話。隨著我繼續寫城市,我展開了關於我的勞動的思考,也就是馬可·波羅和大汗的評論,而這些思考每個都是來自其自身;於是我試圖讓每一篇談話自己進行下去。這樣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們與別的材料平等地進展下去,並且在這里,我做了一點在這樣一種意義上的蒙太奇,這就是,某些對話中斷,然後重新開始,總之,這本書是同時在辯論和詰問中進行的。
我相信這本書所喚起的並不僅僅是一個與時間無關的城市概念,而是在書中展開了一種時而含蓄時而清晰的關於現代城市的討論。從某個身為城市規劃專家的朋友那裡,我聽說這本書涉及到了許多他們的問題,並且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因為背景是相同的。但並不是僅僅到了快要結束時,「人口眾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書中出現; 那似乎是對一個古老城市的回憶的東西,只是因為被與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寫,才有了意義。
對於我們來說,今天的城市是什麼?我認為我寫了一種東西,它就像是在越來越難以把城市當做城市來生活的時刻,獻給城市的最後一首愛情詩。也許我們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個危機時刻,而《看不見的城市》則是從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長出來的一個夢想。今天人們以相同的頑固談論著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巨大的技術體系的脆弱,這種脆弱有可能製造連鎖故障,使各個大都市整體癱瘓。過於巨大的城市的危機是自然危機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蓋全世界的連續的、單一的城市圖景,也統治著我的書。但是,預言災難和世界末日的書已經有很多了,再寫一本將是同義重復,再說也不屬於我的性格。我的馬可·波羅心中想的是要發現使人們生活在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夠勝過所有這些危機的理由。這些城市是眾多事物的一個整體: 記憶的整體,慾望的整體,一種言語的符號的整體; 正如所有的經濟史書籍所解釋的,城市是一些交換的地點,但這些交換並不僅僅是貨物的交換,它們還是話語的交換,慾望的交換,記錄的交換。我的書在幸福城市的圖畫上打開並合上,這些幸運城市不斷地形成並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幾乎所有的評論都針對這本書的最後那句話:「在地獄里尋找非地獄的人和物,學會辨別他們,使他們存在下去,賦予他們空間。」由於這是最後的幾行,所有的人都將它視為結語,「寓言的寓意」。但這是本由多面構成的書,幾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結語,它們是沿著所有的棱寫成的,並且也有不少簡潔或簡明的寓意。當然,如果這一句是在書的結束時發生的,這並不是偶然,但我們開始說,這最後的小章節有一個雙重的結語,它兩方面的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關於烏托邦的城市(即使我們沒有發現它,我們也不能放棄尋找它)和關於地獄的城市。另外: 這只是大汗地圖冊上「斜體字」的最後部分,這種一直被評論者們所忽視的文字從第一個片段到最後一個片段,所做的只是向這整本書推薦各種可能的「結論」。但是還有另一種途徑,這種途徑認為一本對稱的書的意義要在書中尋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評家在馬可·波羅對威尼斯的回憶中找到了這本書的深深的根,而馬可·波羅的回憶就像是對記憶的最初原型的回歸; 而結構符號學的研究者們則說應該在這本書的正中心點尋找: 他們找到了一種不存在的圖像,名叫寶琪的城市。在這里有一點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見是多餘的。這本書,正如我解釋的那樣,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夠允許或排除這種或那種閱讀。第五章在這本書的中心展開了一個輕的主題,它與城市主題奇異地聯合在一起,作為和其他讀者一樣的讀者,我可以說在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認為是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許這些更加纖細的形象(「輕盈的城市」或其他)是這本書最為閃光的地帶。我不能再說什麼了。
[義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在馬爾堡市郊外,從陡壁懸崖上探出身軀,不怕寒風,不怕眩暈,望著黑沉沉的下面,在線條交織的網中,在線條交叉的網中,在月光照耀的落葉上,在空墓穴的周圍,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卡爾維諾用小說搭起迷宮,與讀者你,一起做文字和思想的游戲,正如情慾,開放了男人和女人的時空,閱讀,也讓讀者、作者和作品,碎成萬花筒里的玻璃,自由變幻著世界,繁華鏡像之問,你是否看見了,卡爾維諾的狡黠。
這部作品由框架故事和嵌入小說兩部分組成。框架故事以男性讀者「你」作主角,「你」是整本書的「隱設讀者」,也是實際在進行閱讀的讀者。話說,你興致勃勃地買來卡爾維諾的新小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正看到入迷之處,沒想卻因書頁裝訂錯誤而被迫中斷閱讀。你迫不及待地去尋找下文,不料拿回來卻是另一部小說,讀到高潮迭起之際,書又戛然而止……如此這般的陰錯陽差一再發生,你鍥而不舍地追索其下文,一部接一部地找來讀,前後總共閱讀了十部互異其趣的小說之開頭,這些「嵌入的小說」的標題正好串成一個句子:(1)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2)在馬爾泊克鎮外,(3)從陡坡斜倚下來,(4)不怕風吹或暈眩,(5)在逐漸累聚的陰影中往下望,(6)在一片纏繞交錯的線路網中,(7)在一片穿織交錯的線路網中,(8)月光映照的銀杏葉地毯,(9)環繞一空墓,(10)什麼故事在那頭等待結束?
這本書有時隱約,有時直接地把閱讀(及寫作)和性愛等同齊觀,混為一談。不少章節的前文和各篇嵌入小說皆涉及情慾挑逗,描寫露骨,香艷刺激,不亞於坊間所見的煽色腥小說;同時又隱含深刻寓意,可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加以詮釋。光從這一點,就可以約略看出,這是一本後現代作品:兼容並蓄嚴肅和通俗文學的特色於一爐,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正好人人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7. 請把西方奇幻文學經典全都列出來,並附上簡介和作者
《羅佛蘭登——托爾金奇幻小說集 收錄了托爾金早期作品
《霍比特人》 《魔戒之王》三卷 《精靈寶鑽》 嚴肅奇幻創派之作,無可迴避的經典
《大魔法師》 蘇珊娜·克拉克 這部作品成書共用十年,無論文字還是內容都深蘊古意,雄渾深厚,不可多得的極品
《地海傳奇》 已出版五卷共三冊 厄休拉·勒古恩的地海開辟了一個時代
《冰與火之歌》 已出版三卷共七冊 喬治·馬丁代表作,是開啟歐美「新史詩」流派里的里程碑式作品
《精靈刺客茨瑞格之書》 已出版三卷共三冊 斯蒂芬·布魯斯的「奇幻鹿鼎記」
《時光之輪》 已出版一卷共兩冊 奇幻史上最著名的幾大史詩之一
《刺客正傳》 已出版三卷共五冊 以人物為中心的嚴肅奇幻
《帝國全傳1:黑鏡子》 ,是當今幻界中堅馬里萊爾的最新作品
《聖石傳奇》 已出版五卷共五冊 大衛·艾丁斯的成名作,現在歐美奇幻界的前輩都是看著這書長大的
「龍槍」系列十二冊 第三波 老一代奇幻迷的入門之作
「黑暗精靈」系列十一冊 第三波 同上
格雷格·凱斯的《薔薇國王》。去嘗試斯科特·貝克的《已來的黑暗》,特色是極好的文筆,獨特而迷人的情節,以及馬丁所展示出的嚴酷現實主義。
8. 求推薦中外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
一、劉慈欣。劉慈欣,男,漢族,1963年6月出生,1985年10月參加工作,山西陽泉人,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山西省作協會員,陽泉市作協副主席,中國科幻小說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包括7部長篇小說,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說,18篇短篇小說,以及部分評論文章。作品蟬聯1999年—2006年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2010年趙樹理文學獎,2011年《當代》年度長篇小說五佳第三名,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0、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2012年人民文學柔石獎短篇小說金獎,2013年首屆西湖類型文學獎金獎、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其中《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4年11月,出任電影《三體》的監制。2015年8月23日,憑借《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獎。2015年10月18日,憑借《三體》獲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文學最高成就獎,並被授予特級華語科幻星雲勛章,該等級勛章只有獲得國際最高科幻獎項雨果獎和星雲獎的作家有資格獲取。同時劉慈欣擔任了由游族網路開發的三體游戲的雲端架構師。 2015年11月入選「中央電視台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人。
二、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是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
凡爾納出生於法國港口城市南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依從其父親的意願在巴黎學習法律,之後開始創作劇本以及雜志文章。在與出版商赫澤爾父子合作期間(1862年至凡爾納去世),凡爾納的文學創作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受到了各國讀者的喜愛。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一些人稱作「科幻小說之父」。而隨著上個世紀後葉凡爾納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原始手稿的發現,科幻學界對於凡爾納的認識也在趨於多樣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的統計顯示,全世界范圍內,凡爾納作品的譯本已累計達4751種 ,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譯次數最多法語作家。
三、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國著名小說家,尤以科幻小說創作聞名於世。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一舉成名,隨後又發表了《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等多部科幻小說。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和預言家,曾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會晤過羅斯福和斯大林,撰寫了《基普斯》、《托諾-邦蓋》、《波里先生和他的歷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預測》、《世界史綱》等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
9. 介紹幾部經典的國外科幻小說作品
海底兩萬里
時間機器
弗蘭肯斯坦
"基地"系列
"沙丘"系列
"安德"系列
反物質飛船
比你想像的更黑暗
計算中的上帝
終極實驗
銀翼殺手
少數派報告
浪漫服務公司(超經典小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