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之母名詞解釋
Ⅰ 尋求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關於名詞解釋 "科幻小說"
《辭海》上對「科幻小說」的定義是:「依據科學技術上的新發現、新成就以及在這些基礎上可能達到的預見,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類利用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跡的新型小說。」
Ⅱ 求翻譯 英國著名小說家,因其1818年創作里文學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而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
Famous British novelist, writing in literary history as the first science fiction novel "Frankenstein" in 1818 and known as the mother of science fiction (英文,或許大概是這樣)
Ⅲ 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是誰
1、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
凡爾納出生於法國港口城市南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依從其父親的意願在巴黎學習法律,之後開始創作劇本以及雜志文章。在與出版商赫澤爾父子合作期間(1862年至凡爾納去世),凡爾納的文學創作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的統計顯示,全世界范圍內,凡爾納作品的譯本已累計達4751種 ,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譯次數最多法語作家 。在法國,2005年被定為凡爾納年,以紀念他百年忌辰。
2、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國著名小說家,尤以科幻小說創作聞名於世。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一舉成名,隨後又發表了《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等多部科幻小說。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和預言家,曾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會晤過羅斯福和斯大林,撰寫了《基普斯》、《托諾-邦蓋》、《波里先生和他的歷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預測》、《世界史綱》等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
Ⅳ 文學史名詞解釋
文學史釋義:
記載論述各個歷史時代文學的發展演變及作家作品的著作。金一《文學觀》:「吾讀五千年祖國文學史,而嘆古之所謂著書者,著他人之書而已。」魯迅《書信集·致王冶秋》:「史總須以時代為經,一般的文學史,則大抵以文章的形式為緯。」
Ⅳ 名詞解釋「科學幻想小說」
科學幻想小說,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科學幻想小說也是通俗小說的一種,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能讓讀者間接了解到科學原理——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文筆夾雜著一絲對未來想像的感性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Ⅵ 名詞解釋
景別:是指由於攝影機與被攝體的距離不同,而造成被攝體在攝影機尋像器中所呈現出的范圍大小的區別。
鏡頭:指從開機到關機所拍攝下來的一段連續的畫面,或兩個剪接點之間的片段,也叫一個鏡頭。
關鍵幀: 幀——就是動畫中最小單位的單幅影像畫面,相當於電影膠片上的每一格鏡頭。在動畫軟體的時間軸上幀表現為一格或一個標記。
關鍵幀——相當於二維動畫中的原畫。指角色或者物體運動或變化中的關鍵動作所處的那一幀。關鍵幀與關鍵幀之間的動畫可以由軟體來創建,叫做過渡幀或者中間幀。
拍攝角度:拍攝角度包括拍攝高度、拍攝方向和拍攝距離。拍攝高度分為平拍、俯拍和仰拍三種。拍攝方向分為正面角度、側面角度、斜側角度、背面角度等。拍攝距離是決定景別的元素之一。
(6)科幻小說之母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景別的分類
景別是通過視覺所產生的。不同的景別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我國古代繪畫有這么一句話「近取其神,遠取其勢」。一部電影的影像就是這些能夠產生不同藝術效果的景別組合在一起的結果。
景別可具體劃分為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五種。
遠景
遠景一般用來表現遠離攝影機的環境全貌,展示人物及其周圍廣闊的空間環境,自然景色和群眾活動大場面的鏡頭畫面。它相當於從較遠的距離觀看景物和人物,視野寬廣,能包容廣大的空間,人物較小,背景佔主要地位,畫面給人以整體感,細部卻不甚清晰。
遠景通常用於介紹環境,抒發情感。在拍攝外景時常常使用這樣的鏡頭可以有效的描繪雄偉的峽谷、豪華的庄園、荒野的叢林,也可以描繪現代化的工業區或陰沉的貧民區。
電影誕生以來,盧米埃爾就發現並運用遠景畫面善於表現大的物象的特點。《工廠的大門》與《火車進站》所表現的就是眾多工人上工和火車到站時站台上熙熙攘攘的景象。
格利菲斯1916年導演的《黨同伐異》,製作了最雄偉的巴比倫宮殿布景,縱身達1600米,僅拍攝「巴爾泰薩爾盛宴」一個場面,就動用了4000多名群眾演員,攝影師坐在氣球上拍攝。也只有運用大全景,才能攝入如此浩大的場面。
Ⅶ 什麼叫做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英語簡稱:Sci-Fi)全稱科學幻想小說,直譯應為科學虛構小說(英語全稱:Science Fiction),是一種起源於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
其定義為在尊重科學結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設想(而非妄想,否則就是科學奇幻小說)而創作出的文藝,一般認為優秀的科幻小說須具備「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當下以敘事為重點,追求人文思考已成為科幻小說主流,國內科幻小說還呈現出輕科學偏文藝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各大主流網路文學平台上的所謂的科幻分類下的小說很少完全具備以上三要素,其細分類型與受眾跟本詞條所定義科幻小說均有極大差別,也不受中國科幻界和世界科幻協會的認可,屬於網路文學的一個分支,據此本詞條將不對該類型進行介紹。
(7)科幻小說之母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在大陸,鄭文光、童恩正這些作家是最早能 寫出科幻故事的。《珊瑚島上的死光》當年為什麼 轟動一時,還被改編過廣播劇和電影?因為那是 戲劇沖突很飽滿的故事。
葉永烈最早寫《小靈通 漫遊未來》,1.0階段科幻的經典。後來他寫《金 明戈亮探案集》,就進化到2.0階段科幻。那是偵 探加科幻的類型,每個故事都是一個案子,有時 甚至是案中案,葉永烈把情節梳理得很順暢。
到了20世紀50—60年代,歐美科幻基本都 發展到2.0階段科幻,不敘述完整的故事,編劇 都不會給發表。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科幻 也基本完成了這個轉變。
Ⅷ 科幻小說之母是誰
科幻小說之母
第一個寫科幻小說的人是著名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
她的小說《科學怪人》又名《弗蘭肯斯坦》是科幻小說的開山之作,多次被搬上熒幕。
科幻小說之夫----代夫·沃爾夫頓
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