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對科幻小說的評價
A. 對魯迅的評價200——300字 我是高中啊 評價不要太白痴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志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3年間陸續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餘篇,並參與《新青年》編務。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1925年出版雜文集《熱風》。此後幾乎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
1936年因積勞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
魯迅:他「俯首甘為孺子牛」,他一生都為改變整個民族的命運忙碌著;年輕時看到整個民族病弱的狀態激發了他學醫救國的志向,後來在日本學習過程中認識到中國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棄醫從文,決心用自己手中的筆改變中國人的思想;他的著作無數,其中《阿Q正傳》、《孔已己》、《葯》、《狂人日記》等都深刻反映了當時畸形社會下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和思想狀況。他的著作對當時的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人們為改變中國落後狀況而努力奮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民族魂,這也是當時的人們在追悼會上蓋在他遺體上的三個字。最後可以說他是一個有思想、有民族大義、思想開放進步,時代造就的偉大的文學家。
B. 魯迅作品的簡介和評價
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廣州、紹興任教。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後於1981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小說中《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較為知名。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
魯迅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尖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編輯本段侄女眼中的伯父——魯迅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深深地為魯迅先生憎恨舊社會,熱愛勞動人民,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偉大精神所感動。
C. 對魯迅小說的評價
對魯迅小說傷逝中的涓生的評價 這故事沒有放開筆墨寫他們的熱烈相愛、爭取自由的斗爭,而是用倒敘的手法,由涓生來追述和總結過去,大力壓縮同居前的熱戀與抗爭的激揚文字,著重鋪寫同居後的不幸遭遇和愛情破裂的過程,使整個故事情節的進行和人物的描述,都滲透著「悔恨和悲哀」的感情色彩。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知識分子。他們在個性解放、平等自由等資產階級民主主議思想的影響下,勇敢地反對封建禮教的束縛,爭取個人的婚姻自由。在他們的堅決斗爭下,終於沖破重重阻力,創立了「滿懷希望的小小家庭」。但是這場自由婚姻的勝利,卻成了他們愛情悲劇的開始。他們同居以後的「幸福生活」,很快就被殘酷的現實生活所代替。他們不僅分離,而且從什麼地方來又回到什麼地方去了。子君不得不回到已經與之決裂的家庭,不久便在「無愛的人間死去了」,涓生也回到了同居以前借居的會館,負著巨大的悔恨和悲哀,雖然也在努力尋求新的生路,但是囿於他的思想,也只是孤獨地掙扎著。
涓生和子君愛情悲劇的思想意義在於,從反面告訴我們:追求愛情婚姻自由,真正實現個性解放,必須同改造社會的斗爭結合起來,才有出路。也就是說,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有兩方面:當時社會現實的客觀原因和涓生、子君思想上主觀原因。造成涓生和子君愛情悲百的客觀原因。在客觀上,他們背叛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行為,既不容於家庭,也不容於社會。涓生在百無聊賴中等待子君就曾「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然而她的胞叔就曾當面罵過我。」可以想見封建家庭禮教的代表子君的「胞叔」對「愛情自由」、「婚姻自主」是多麼殘酷。
D. 《童年》是高爾基的自轉體小說,展示了他那苦難而難忘的童年生活。魯迅先生對高爾基的評價是什麼
魯迅先生說:他的一生,就是大眾的一體,喜怒哀樂,無不相同
E.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三國演義》給予了高度評價
明顯存在……
先說劉備。龐統說取西川時,劉備極力反對,說劉璋和自己是同宗,不忍心奪取他的地盤,看起來不忍心,結果呢,他還是一步一步把劉璋的地盤拿走了,他在奪取西川的時候,怎麼不想到劉璋和自己是同宗啊,有偽善的味道吧。
還有,說什麼三讓徐州。其實明白人都知道,劉備當時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有人送徐州巴不得趕緊收下,偏偏還推辭,推辭就推辭吧,劉備還住在那裡,走人不就完了嗎?這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得表現出我是迫不得已才收下徐州的這個味道。
諸葛亮就太神了。首先,草船借箭,說什麼夜觀天象之類的話,然後有大霧;之後,七星台借風,還有那裝束(你自己找一下原文~),其實本來就是要掛風的,那諸葛亮直接說我算出風要來的不就行了,還裝模作樣個什麼勁……像後期,其實歷史上,後期諸葛亮出師根本就沒多少勝利的,幾乎都是杯具的,結果演義裡面還把他寫的超神的,什麼揮淚斬了馬謖,空城計。羅貫中太專注於諸葛亮,把他渲染成了一個神人一樣。其實一些人不比諸葛亮差,比如龐統,周瑜,郭嘉,賈詡,陳宮等
F. 魯迅對科幻文學的看法是怎樣的
科幻文學在中國已經有百年歷史了。早在1903年、1906年,魯迅先生就已經翻譯了法國科幻文學大師凡爾納的作品《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魯迅一再強調閱讀科幻文學、創作科幻文學的重要性。他認為科幻文學具有改良思想,補助文明的特殊意義,並身體力行,寫下了多篇倡導科幻文學的文章。
G. 後人對魯迅作品的評價
他們是不太了解魯迅生活的時代,也不太了解當時的背景,所以不會理解魯迅的思想和言論。也有情可原。我認為魯迅是偉大的,他不怕權貴、一針見血、能從點點的小事披露社會的弊端。魯迅是戰士,他一直戰斗在文學的前線,對社會的不滿給予辛辣的諷刺。他對梁實秋的不滿也敢大肆批判,說是資本家的乏走狗。他對弱勢群體也會給予同情,像孔乙己、祥林嫂、閏土等。總之我佩服他,還非常喜歡他的文章。
H. 關於魯迅先生的評價
馮乃超:
魯迅這位先生——若許我用文學的觀點——是常從幽暗的酒家的樓頭,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郭沫若:
他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餘孽。
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是反革命,封建餘孽對於社會主義是二重的反革命。
魯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蘇雪林:
魯迅的心理完全病態,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料之外,簡直連起碼的「人」的資格都夠不著。
瞿秋白:
從進化論到階級論,從紳士階級的叛子貳臣進到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真正的友人,以至於戰士。
毛澤東: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林賢治:
歷史人物之所以偉大,正在與我們可以因它而深刻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選擇中間,我們根本不願意拒絕他的靈魂的參與。魯迅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沒有把黃金時代預約給人類,卻以燃燒般的生命,成為千千萬萬的追隨者的精神的火花。
錢理群:
在四五十年代占據支配地位的毛澤東對魯迅的經典評價中,可以看出一種重結果不重過程的趨向,即注重魯迅結論的正確,不注重魯迅在得出正確結論之前探索的曲折與痛苦;注重魯迅行動的堅決、勇敢,不注重魯迅在堅決、勇敢行為之前的猶豫與彷徨;注重魯迅對民族的忠誠與熱忱,不注重魯迅對民族的失望,對民族弱點的憎恨,以及由此引起的矛盾與斗爭。
I. 關於魯迅作品的評論
關於魯迅作品的評論: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解放》,1940
魯迅小說諷刺藝術的具體特徵表現為含淚的微笑、悲喜劇性格的矛盾統一、諷刺的真實性和諸如對比法、滑稽法、誇張法等獨特的表現手法。
含淚的微笑:魯迅小說的諷刺藝術,有一點超群之處,是在樸素精練的真實描寫中,把眼淚同微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寓庄於諧,亦庄亦諧,不僅諷刺情調富有變化,而且在笑聲里還隱含著深沉的憂郁和哀傷。
悲喜劇性格的矛盾統一:諷刺藝術運用於悲劇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使人物的性格具有了悲喜劇的雙重組合。這是魯迅在塑造悲喜劇性格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是塑造悲喜劇性格的範本。在魯迅的《吶喊》、《彷徨》中,人物的性格的雙重組合,主要是悲喜因素的組合。
諷刺藝術的真實性:魯迅的小說的諷刺,正是作者正視現實,毫不容情地把生活中的丑惡事物真實地加以描繪與揭露的結果,作者以深邃的眼力觀察現實,於是他隨時發現出那些被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的虛偽性。
(9)魯迅先生對科幻小說的評價擴展閱讀:
獨特的表現手法
正因為魯迅特有的諷刺筆法,使得魯迅小說所反映的社會內容比同時代任何人的都要真實,所揭露的國民性格弱點比同時代任何人的都要深刻。
魯迅將封建愚民政治框架下國民性格的異化作為藝術聚集的焦點,力圖通過揭露國民人格的麻木來引起療救者的注意。在這過程中,諷刺猶如一把犀利的刀,無情地剜下人性潰瘍的腐朽之肉,將國民劣弧根性的種種卑劣狀態公然推到了歷史的祭壇。
J. 魯迅先生對高爾基的評價是」____________」.
他的一身,就是大眾的一體,喜怒哀樂,無不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