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科幻小說的發明家
⑴ 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是誰
儒勒·凡爾納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和冒險小說作家,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 曾寫過《海底兩萬里》、《地心游記》等著名科幻小說。
⑵ 科幻小說作家有哪些
西方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瑪麗·雪萊、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小約翰·坎貝爾、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里克·波爾、安德森
中國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王晉康、何宏偉、凌晨、劉維佳、柳文揚、米一、潘海天、星河等
⑶ 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是誰
B 特勒·凡爾納 12
⑷ 有哪現代的物品是受科幻小說的啟示發明的
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在他的書中預測了多項發明,比如鸚鵡螺號,還有《征服者羅比爾》的海陸空三用飛船,《培根五億法郎》的原子,彈,《兩年假期》的飛機,《喀爾巴阡古堡》的立體電影,《神秘島》的電報,《從地球到月球》的登月飛船……
當然,最著名的莫過於探月二部曲的炮彈。《海底兩萬里》虛構了「鸚鵡螺號」潛水艇
希望採納,謝謝
⑸ 科幻小說鼻祖是誰
科幻小說
鼻祖:
儒勒·凡爾納
威爾斯
大師:
羅伯特·A·海因萊因
亞瑟·C·克拉克和阿西莫夫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2.8.~~1905.3.17)生於法國西部海港南特。主要作品《八十天環游地球》,《海底兩萬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神秘島》(這三部是有名的海洋三部曲)、《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等。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年9月21日—1946年8月13日),英國著名小說家,新聞記者、政治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創作的科幻小說對該領域影響深遠,如「時間旅行」、「外星人」、「反烏托邦」等都是20世紀科幻小說中的主流話題。代表作有《時間機器》《隱身人 》《世界大戰》等。
羅伯特·A·海因萊因(Robert Asn Heinlin1907—1988)是美國最具影響的科幻大師級作家之一,也是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奠基人。他的《雙星》、《傀儡主人》深受我國讀者的喜愛。今年的7月7日,是海因萊因誕辰90周年,為此,我們編發了這篇由海因萊因夫人所撰的小傳,以作紀念。其代表作還有《嚴厲的月球》、《銀河系公民》等。
艾薩克·阿西莫夫(1930-1992)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Isaac Asimov,1920-1992),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作品竟達到500部之多,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最有名的當然是《基地》三部曲和《我,機器人》了。
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1917-)是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以及國際通訊衛星的奠基人。 最有名的就是《2001:太空探險》(又名《2001:太空奧德賽》,同名電影在科幻影視界的地位同樣重要)。
⑹ 科幻作品中的Android仿生人一詞最早是哪一年被發明的最早在哪部科幻片中出現異形應該不是第一部有
這個單詞來自於維里耶德利爾·亞當的小說《未來夏娃》中的一個機器人叫Android,我所看過的最早的有機器人的電影是上世紀50年代的《惑星歷險》和老版本《地球停轉之日》。80代時中國都有引進。
⑺ 世界科幻小說之父是誰
儒勒·凡爾納(Jules&Verne,1828-1905)是19世紀法國作家,著名的科幻小說和冒險小說作家,被譽為「科學幻想小說的鼻祖」。 三部曲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
The Children of Captain Grant)
《海底兩萬里》
20,000 lieues sous les mers
《神秘島》
The Mysterious Island
探月兩部曲
《從地球到月球》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探險
《八十日環游世界》
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地心游記》
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自20世紀以來,凡爾納的多部作品曾不止一次地被搬上過大屏幕,比如《格蘭特船長的兒女》(1936年,由前蘇聯拍攝),《海底兩萬里》(1954年電影,1997年電視重拍),《地心游記》(1959年),《環游世界八十天》(2004年)。改編自凡爾納的《地心游記》已於2008年重新以立體電腦特技搬上屏幕,該片名為《地心冒險》,由《神鬼傳奇》男角布蘭登·費雪主演,於8月14日上映 。[1]
⑻ 世界三大科幻小說家
世界三大科幻作家是:英國的阿瑟·克拉克、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和艾薩克·阿西莫夫。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世界范圍內(以英國為代表)科幻小說的發展經歷了所謂「黃金時代」,形成一個持續創作、出版的高峰。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
阿西莫夫一生著書近500本,《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 」,曾獲7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為後續眾多的太空系列小說、電影鋪平了道路。
海茵萊因代表作有《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嚴厲的月亮》、《雙星》、《 銀河系公民》、《銀河行商》等,4次獲得雨果獎,被譽為硬科幻小說大師、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
克拉克被譽為「太空時代的先知」,作品包括《童年的終結》、《月塵飄落》、《來自天穹的聲音》,《2001年太空漫遊》是其經典代表作。
克拉克的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開啟了「太空史詩」的新類型,它啟發了《星球大戰》、《第三類接觸》、甚至《阿凡達》。曾獲3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1986年,被美國科幻與奇幻協會(SFWA)授予終生成就獎——大師獎。
(8)來自科幻小說的發明家擴展閱讀:
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英國有工業革命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導致真正科學幻想小說的興起;
2、二十世紀初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帶來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核裂變、宇宙航行、彩色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進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說的繁榮;
4、經過二三十年的繁榮,科幻小說家從科幻作品的主題、情節,到藝術的方法進行新的探索。
⑼ 我們身邊的技術,都有哪些是最早來自於科幻小說的
3D列印技術讓萬物皆可列印,當我們自己的身體、組織,甚至每一顆細胞都可以完全還原並列印出來的時候,我們能代替造物主嗎?
《權力的游戲》最後一季崩盤了,下一部神劇《西部世界》倒是值得期待一番,人工智慧的「背叛」,3D列印技術的栩栩如生,人性和意識的思考,風景如畫的場景、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厲害的科幻往往會植入最新的科技,從細節上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第三種果凍般材質墨水幫助團隊創造了空心管。這種墨水在室溫下具有果凍的粘稠度,但冷卻後會液化。研究小組在常溫下用這種墨水塑造出血管,組織成型後通過冷卻加真空的方式,把這部分液化的墨水抽出,中空的血管通道結構就形成了,配合上第二層第一層列印在其周圍的皮膚細胞和細胞外基質,中空管道的外壁也能像生物血管一樣保持活性和通透性。
⑽ 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是誰
1、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
凡爾納出生於法國港口城市南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依從其父親的意願在巴黎學習法律,之後開始創作劇本以及雜志文章。在與出版商赫澤爾父子合作期間(1862年至凡爾納去世),凡爾納的文學創作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的統計顯示,全世界范圍內,凡爾納作品的譯本已累計達4751種 ,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譯次數最多法語作家 。在法國,2005年被定為凡爾納年,以紀念他百年忌辰。
2、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英國著名小說家,尤以科幻小說創作聞名於世。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一舉成名,隨後又發表了《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等多部科幻小說。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和預言家,曾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會晤過羅斯福和斯大林,撰寫了《基普斯》、《托諾-邦蓋》、《波里先生和他的歷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預測》、《世界史綱》等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