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科幻小說的特點
Ⅰ 阿西莫夫簡介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於俄羅斯的美國猶太人作家
與生物化學教授,門
薩學會會員,他創作力豐沛,產量驚人,作品以科幻小說和科普叢書最為人稱道。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創作和編輯過的書籍超過500冊,據估計他至少寫過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
類別除了
阿西莫夫哲學類以外,幾乎涵蓋整個「杜威
十進制圖書分類法」。阿西莫夫是公認的科幻大師,與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並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
巨頭,同時還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並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為人稱道,其它的主要著作還有「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
三大系列最後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歸一統,被譽為「科幻聖經」。阿西莫夫筆下產出不少短篇小說,其中〈夜歸〉(Nightfall)曾獲美國科幻作家協會(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f
America)票選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說。他也寫推理小說和奇幻小說,以及大量的非文學類作品,並曾用筆名保羅·法蘭西(Paul
French)為青少年撰寫科幻小說「幸運之星系列」。
阿西莫夫治學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學
手法闡述科學概念,盡可能細數從頭,理性分析科學脈絡。提及某個科學家時,也會一並附上詳細的背景資料,諸
如國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並以語源學和發音方式介紹科技名詞。這些特點在他的《科學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認識物理學》(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學探索史綱》(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處處可見。
阿西莫夫參與門薩學會多年,後來有點不甘願的被任選為副會長,他說這個學會的會員都「好逞能鬥智」,相較之下,他更樂意擔任美國人道協會(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的會長。小行星「5020
Asimov」、《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和兩項艾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Ⅱ 阿西莫夫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幻大師、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他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我,機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鋼窟》(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陽》(The Naked Sun) 等。他他於1941年發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即: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二、在不違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絕對服從人類給與的任何命令;三、在不違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盡力保護自己)。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至今仍然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這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波士頓大學的副教授,先是業余寫作科幻小說,1958年開始專職寫作,以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和豐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為引人注目的科學作家。其科幻小說的代表作為「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學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學簡史》、《化學簡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識》、《空間知識》、《聖經入門》、《莎士比亞入門》等。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改變了原來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老套的奴隸工具或人類敵人的怪物面目,開始成為人類的親友,他在科幻小說中制訂的「機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為機器人科幻的經典,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進偵探與推理小說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裔猶太人,他於1920年1月2日出生在俄國的彼得格勒,3歲時舉家遷往美國,5年後取得美國國籍。阿西莫夫的父親在紐約布魯克林區開有數家糖果連鎖店,阿西莫夫則一邊讀書一邊幫忙照料店鋪。阿西莫夫的父親保守刻板,對子女要求嚴格,禁止阿西莫夫看暴力色情之類的報刊書籍,於是阿西莫夫選擇了科幻小說,並從9歲開始痴迷。
阿西莫夫從小喜歡讀書,他六歲時父親就在市立圖書館給他領了一張借書證,同時,也開始接收美國的正規教育。10歲起他就開始在父親的糖果店裡工作,養成了持續工作的習慣,這個習慣伴隨他度過了一生。此後,他還做過打字員、助教、副教授,從1958年開始,阿西莫夫成為專業作家。
在阿西莫夫18歲那年,他將自己的處女作《宇宙瓶塞鑽》投給著名科幻作家兼編輯坎貝爾主編的科幻雜志,但是坎貝爾認為這篇作品「作為短篇太長,作為長篇則太短」,而且他「不喜歡慢騰騰的開頭,以及自殺的結局」。不過坎貝爾還是給了阿西莫夫以很大的鼓勵。結果在1939年3月,阿西莫夫終於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逃離灶神星》。
就在這同一年,阿西莫夫獲得了哥倫比亞學士學位,1941年他又獲得文學碩士。二戰中阿西莫夫曾入伍服役,戰後於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並進入大學教書。 阿西莫夫一生寫有大量的科幻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
「基地」系列為讀者展示了一個浩瀚龐大的宇宙畫卷。它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其時人類已遍布250萬顆行星,人口達到1000億 ,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宇宙帝國。而這時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卻根據推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帝國行將崩潰,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長達30000年的黑暗時期,所有的文明都將盪然無存;但是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通過建立基地的方法,則可以將人類文明的火種保留下來,並將黑暗時期縮短為1000年……
「機器人」系列中的短篇作品主要收集在《我,機器人》(同名電影由威爾·史密斯主演,亦翻作《機械公敵》)和《其餘的機器人》等作品集當中,此外阿西莫夫有關機器人的科幻還有長篇《鋼窟》和《裸日》等。阿西莫夫利用自己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為機器人建立了一套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從而演繹出一系列推理性和邏輯性極強的漂亮故事。本期要介紹的,就是阿西莫夫的長篇推理偵探科幻《鋼窟》。
除上述兩大系列之外,阿西莫夫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科幻作品,比如描寫某文明星球數千年才出現一次星空的《黃昏》,描寫「平行世界」中外星人的《眾神自己》,以及他唯一涉及時間旅行的《永恆的末日》,……可謂不勝枚舉,不一而足。
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阿西莫夫不僅創作科幻小說,同時也寫作科普作品,他的科普作品同樣讓人百讀不厭。正如阿西莫夫逝世後一位評論家所說:「他的作品愉悅了數百萬人,同時改變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
Ⅲ 如何評價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小說
簡單,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之一,我要吹爆它!!!!!
Ⅳ 阿西莫夫 科幻小說
我整理好了三部曲發給你了
機器人系列
帝國系列
基地系列
等你全看完再找我要吧,別的我還沒整理。
Ⅳ 阿西莫夫的簡介
簡介:
艾薩克·阿西莫夫是美籍猶太人,為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
《基地》、《機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這些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相互貫串。
阿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更是世聞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達百七十餘本,內容廣及科學類的數理化、天文、生物、醫學,還旁涉人文類的文學、宗教、史地等。
(5)阿西莫夫科幻小說的特點擴展閱讀
阿西莫夫對人文主義抱有嚴肅的態度。他經常發表與其相關的演說並寫文章甚至整本書來探討。他把科學看作是地球上偉大而統一的原則。
他利用科幻小說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促使人們去考慮人類與科技、歷史等各方面的聯系,考慮人類與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晚年時,他成了美國人文主義協會的主席,擔任此職務一直到他去世。
在阿西莫夫的演說及眾多非小說類作品中,一個反復出現的主題就是:他認為這個世界人口已經過剩,這種傾向繼續與否將是影響未來的關鍵,關繫到未來世界是充滿了災難與飢荒,還是能夠健康發展,使其居民享有安穩舒適的生活。
在他的小說中,他也強調了這一主題。《鋼穴》描繪了地球大都市的惡夢及由於人口過剩、食物短缺而造成的必須由計算機來控制的管制局面。在此書中,阿西莫夫認為人口過剩、食物短缺幾乎是未來不可避免的一個特徵。
阿西莫夫被認為是一位「理性、科學和懷疑論的衛士」,也就是反對偽科學、超自然現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鋒鬥士。他以自己的著作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解惑釋疑的工作。他自稱是科幻小說中「屬於比較認真的那一派」,他強調作品的科學性,反對粗製濫造和毫無根據的胡思亂想。
Ⅵ 阿西莫夫科幻小說怎麼樣
文筆比現在看到的幾個台灣漢聲的譯本都要好,可惜此書已經絕版了。 但是此版本中有些內容被刪除了,對內容的理解會有影響;比如《鋼窟》中關於耶酥的幾個段落被刪除後,如果只讀這個版本,文章最後丹尼爾所說的「不要再犯罪了」就很難理解了。
Ⅶ 讀完全文請思考作為科幻小說三巨頭阿西莫夫的作品有怎樣的魅力
阿西莫夫的小說最大的魅力,在於他的所有長篇小說(甚至還包括一些短篇),都有一條暗線串連起來。也就是說,他的所有長篇小說,都是發生在同一個世界中,而且彼此之間都是有劇情關聯的,都能夠找到隱藏的線索可以彼此連接起來。
所以現在所謂的「漫威宇宙」算什麼?早在50多年前,阿西莫夫就已經通過他的小說打造出一個「阿西莫夫宇宙」出來了。
Ⅷ 阿西莫夫作品的藝術特色,請詳細說說
艾薩克·阿西莫夫
這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波士頓大學的副教授,先是業余寫作科幻小說,1958年開始專職寫作,以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和豐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為引人注目的科學作家。其科幻小說的代表作為「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學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學簡史》、《化學簡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識》、《空間知識》、《聖經入門》、《莎士比亞入門》等。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改變了原來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老套的奴隸工具或人類敵人的怪物面目,開始成為人類的親友,他在科幻小說中制訂的「機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為機器人科幻的經典,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進偵探與推理小說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Ⅸ 如何評價阿西莫夫
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1992)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Isaac Asimov,1920-1992),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作品竟達到500部之多,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阿西莫夫是俄裔猶太人,他於1920年出生在俄國,3歲時舉家遷往美國,5年後取得美國國籍。阿西莫夫的父親在紐約布魯克林區開有數家糖果連鎖店,阿西莫夫則一邊讀書一邊幫忙照料店鋪。阿西莫夫的父親保守刻板,對子女要求嚴格,禁止阿西莫夫看暴力色情之類的報刊書籍,於是阿西莫夫選擇了科幻小說,並從9歲開始痴迷。
在阿西莫夫18歲那年,他將自己的處女作《宇宙瓶塞鑽》投給著名科幻作家兼編輯坎貝爾主編的科幻雜志,但是坎貝爾認為這篇作品「作為短篇太長,作為長篇則太短」,而且他「不喜歡慢騰騰的開頭,以及自殺的結局」。不過坎貝爾還是給了阿西莫夫以很大的鼓勵。結果在1939年3月,阿西莫夫終於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逃離灶神星》。
就在這同一年,阿西莫夫獲得了哥倫比亞學士學位,1941年他又獲得文學碩士。二戰中阿西莫夫曾入伍服役,戰後於1948年獲得博士學位,並進入大學教書。 阿西莫夫一生寫有大量的科幻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
「基地」系列為讀者展示了一個浩瀚龐大的宇宙畫卷。它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其時人類已遍布250萬顆行星,人口達到1000 ,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宇宙帝國。而這時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卻根據推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帝國行將崩潰,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長達30000年的黑暗時期,所有的文明都將盪然無存;但是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通過建立基地的方法,則可以將人類文明的火種保留下來,並將黑暗時期縮短為1000年。於是,「物理學基地」和「心理學基地」相繼被建立,它們將完成保存並發展人類文明的艱巨任務……
「機器人」系列中的短篇作品主要收集在《我,機器人》和《其餘的機器人》等作品集當中,其中前者本刊已在以前介紹過。此外阿西莫夫有關機器人的科幻還有長篇《鋼窟》和《裸日》等。阿西莫夫利用自己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為機器人建立了一套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從而演繹出一系列推理性和邏輯性極強的漂亮故事。本期要介紹的,就是阿西莫夫的長篇推理偵探科幻《鋼窟》。
除上述兩大系列之外,阿西莫夫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科幻作品,比如描寫某文明星球數千年才出現一次星空的《黃昏》,描寫「平行世界」中外星人的《眾神自己》,以及他唯一涉及時間旅行的《永恆的末日》,……可謂不勝枚舉,不一而足。
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阿西莫夫不僅創作科幻小說,同時也寫作科普作品,他的科普作品同樣讓人百讀不厭。正如阿西莫夫逝世後一位評論家所說:「他的作品愉悅了數百萬人,同時改變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
主要作品:《空中石子》(1950)《太空潮》(1952)《鋼穴》(1953)《終結》(1955) 《赤裸的太陽》(1956)《基地三部曲》(1964)《我,機器人》《機器人的其他故事》
《基地》系列:《基地邊緣》(1982)《黎明世界的機器人》(1984)《機器人與銀河帝國》(1985)《基地與地球》(1986)《基地序曲》(1988)《復仇星》(1988)《轉交基地》 (1993)
Ⅹ 如何評價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小說
一、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小說,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巨大成功,其成就不僅超越了劉慈欣的《三體》,甚至超越了《魔戒》系列,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最令人震撼的小說巨著。作為一部科幻文學,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不可謂不驚艷。
二、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基地》曾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說」,這種說法確有其事——1966年,世界科幻小說大會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召開,給當年的雨果獎新設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獎項——「人類歷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說」。托爾金的《魔戒》三部曲和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基地》系列都獲得提名。最終《銀河帝國:基地》擊敗了奇幻巨著《魔戒》,獲得了這個獨一無二的至高獎項。
三、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系列小說,包含歷史分析與未來假想,洋溢著對人類宇宙探索的終極關懷。通過科幻類比的分析了羅馬帝國整個衰亡史,並探討了可能的解決方案。是一部極為優秀的科幻歷史類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