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70年代最著名的科幻小說

70年代最著名的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6-20 12:27:10

『壹』 世界三大科幻小說家的簡介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世界范圍內(以美國為代表)科幻小說的發展經歷了所謂「黃金時代」,形成一個持續創作、出版的高峰。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和英國的阿瑟·克拉克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
海因萊因的作品對美國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科幻化闡釋,以隱喻探討人類對死亡和異化的態度。克拉克的作品充滿出色的科學預言、東方式的神秘情調,探討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及其與其他智慧生物接觸後所產生的影響。
阿西莫夫最早以科幻小說奠定其大師地位。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國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由衛星上天所標志的當代科技水平,於是放下科幻創作,潛心於撰寫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籍和文章。
作為科學寫作的傳奇式人物,阿西莫夫對科學有著精深的理解,對科學的本質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他不僅通曉現代科學的許多前沿課題,而且熟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同時,他把科學看作是地球上偉大而統一的原則,他利用科幻小說這種特殊的文體,在整個銀河系的背景下來探討人性與政治、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把科學帶入對人類未來的關懷。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世界范圍內(以英國為代表),科幻小說已進入了「新浪潮」運動時代。這些新作品的主題,已不像傳統科幻小說那樣,熱衷於描述幾千、幾萬年以後的世界,而是極力想表現最近的將來甚至當前的世界;內容上,對人類心理的重視,超過了對正統科學和科技發展的重視,竭力應用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人類學乃至神學來推測未來世界,用激進的觀點來看待政治和生活方式。

『貳』 【跪求!高中歷史題】《環游地球八十天》是法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凡爾納的一部長篇小說,

1.真實
2.因為清政府1858年與英法兩國簽訂了《天津條約》,該條約中規定允許外國傳教士到中國來傳教。
3.可能有12年了,因為條約是1858年簽的,那時已經是70年代。

『叄』 科幻類型的作品,是不是寫的越像真的越好

不一定。
越像真的越好的科幻小說類型,在科幻小說早期和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這20多年間科幻小說開始發展壯大,在科幻小說三巨頭:阿西莫夫、海茵萊茵和阿瑟·克拉克的領導下,許多科幻小說家崛起,開創出各種不同題材的科幻小說,極大的擴寬了科幻小說的受眾面和小說的銷量,從此以後科幻小說在西方文學界成為主流小說之一。至70年代中期新浪潮派和賽伯朋克派科幻小說崛起,黃金時代結束),比較流行。比如大家熟知的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游地球》等,在當時都是非常像真的科幻小說,而且後來他的科幻小說中的很多場景和設想,最後都成為了現實。
但現在這種越像真的越好的科幻小說已經不流行了。這並不是說這種類型的科幻小說不好,而是讀者和大眾已經不在乎科幻小說是不是「越真越好」了。
在科幻小說早期,像凡爾納這類科幻小說作家,如果寫出來的科幻小說太假,太玄幻,是會被讀者和大眾罵的,會被主流社會貼上庸俗、虛假、瞎扯淡等標簽,從而不被人們所接受,進入連三流都算不上的四流、五流小說的行列,進而影響小說的銷量。一部小說如果賣不出去,沒有多少人去看,哪個出版社還會出版這類小說呢?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的讀者已經寬容多了。一個例子就是現在各類玄幻、魔幻類小說大量增加,已經形成和科幻小說分庭抗禮的局面。科幻小說中某些場景未來可能會實現,但像哈里波特這類魔幻小說中的魔法,在現實中永遠不會有有實現的可能。但讀者不僅不在乎,反而很喜歡這類小說。

所以,如果要寫科幻小說,不一定要「越真越好」。沒有一個好的故事,和豐富的想像力的話,就算寫得再真實,也是白搭。

『肆』 70年代以前的科幻小說都有什麼(急)

那時候國內的科幻題材小說並不多見
比較著名的應該是〈衛斯理〉和〈月球殖民地小說〉吧

國外的就比較多了 像凡爾納的《地底旅行》等等

『伍』 推薦幾本科幻小說。

如果想問的是那些所謂的玄幻,那當我沒說
只說科幻的話,如果喜歡國外的,最簡單的辦法,去看雨果獎的歷年獲獎作品,每一部都是當年世界最好的作品。2001年除外,那一年獲獎的是哈利波特,嚴格來說不算科幻,當年最好的科幻個人看法是羅伯特索耶的《計算中的上帝》。。。太老的60 70年代的像克拉克、海因萊因、威廉吉布森這些可能現在讀著有點代溝,更多的還是主流小說的感覺,阿西莫夫的好些。80年代之後的讀起來就感覺明快一些,對科幻內核的把握更好,給人感覺好讀一點。奧森斯科特卡德、弗諾文奇、索耶、羅伊斯比約德都是獲獎的常客,奧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系列和索耶的所有作品都值得一看,我尤其喜歡索耶,他的書對「科」與「幻」的度的把握個人覺得是最好的。推薦索耶的《終極實驗》、《星叢》、前面那個《計算中的上帝》和卡德的《死者代言人》
喜歡國內的,更簡單了,劉慈欣的目前來看最好,三體可能是中國現代第一部被好萊塢購買了電影改編權的科幻作品。總的來說想像力強,和現實聯系緊密,故事情節組織的好,但是對人物刻畫稍弱,有點臉譜感,哈哈,因為喜歡所以挑毛病也比較多。王晉康的也不錯,只是個人不太喜歡。柳文揚的文風不錯,可惜去世的早。何夕的作品有點偏軟,有些缺少技術內核的味道,但這就是中國特色也說不定。其他的像韓松、劉維佳、拉拉、潘海天這些,各有所長,但是多少都有點不夠「硬」的感覺。

『陸』 找一部科幻小說

首先,准確地說這是一部奇幻小說,而非科幻小說。

這本書是《賓克的魔法》,「贊斯」三部曲之首。

作者皮爾斯·安東尼,是美國最傑出的奇幻作家之一。1934年8月6日出生於英國牛津,1956年在美國佛蒙特州的戈達德學院獲得了寫作學學士學位。二十世紀60至70年代。安東尼曾是一名異常活躍的科幻作家,但最終使他名聲鵲起的,卻是他的「贊斯系列」奇幻小說。

科幻世界增刊上刊載過全文,雜志上也作過介紹。和你一樣,第一次讀這本小說我也很為作者的想像力所折服。特別是字里行間的幽默,令我記憶猶新。

你說的變成獅鷲的那位一開始是一位大反派,後來成了主角賓克的朋友,當上了國王。

好書啊,強烈建議把三部曲都看看。

至於其他作品,目前市面上我見到過的只有贊斯三部曲,科幻世界雜志社出版。譯文版上也有過全部刊登。但我試過了,下載的資源幾乎沒有。

提供兩個鏈接參考: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52766/
http://ke..com/view/1424873.htm
http://wiki.sfw.com.cn/doc.php?action=view&docid=71

『柒』 尋找一本計較老的世界科幻小說集

你找到這本書了嗎?我也在找這本書,很厚的一本。和你說的一樣!

『捌』 科幻小說好在那裡

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涉及到許多尖端的科研項目,當然也經常出現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因此,科幻小說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視和指責。

「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原本是外來詞,由西方傳入我國;最初被譯為「科學小說」,後來演變為「科幻小說」。其實,即使在西方,「科幻小說」一詞一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廣泛流行。它最初出現在雨果·根斯巴克主編的《科學奇異故事》雜志第一期,雖然埃德加·愛倫·坡、埃德加·佛塞特和威廉·威爾遜等作家很久以前就曾對一種類似科幻小說的文學類型進行過界定,不過對「科幻小說」真正比較一致的看法,卻是專登科幻小說的流行雜志確立以後的事情。

那麼,究竟什麼是「科幻小說」呢?應該說,「科幻小說」是個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科幻小說」的定義也不斷發展變化。

最初,根斯巴克用「科學小說」(science fiction)一詞指這種文學類型。他在第一期《科學奇異故事》(1926年4月)的社論里這樣寫道:「我用『科學小說』指的是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和愛倫•坡那種類型的故事——一種非常吸引人的傳奇故事,穿插著科學事實和預見……這些驚人的故事不僅產生極有趣的閱讀,而且總是給人以某種啟迪甚或教育。它們以適合讀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識。……今天科學小說為我們描寫的冒險,明天很可能變成現實。旨在表示歷史興趣的偉大的科學故事仍然有許多人在寫……後世的人會說,它們不僅在文學和小說方面,而且在人類進步方面,都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顯然,根斯巴克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教育的、進步的文學。但他這種看法很快被其他流行雜志的主編們作了修正。40年代主宰科幻領域的雜志《驚奇故事》的主編小約翰•坎貝爾提出,科幻小說應該被視為一種與科學有密切關系的文學媒體:「科學方法論包括這樣的命題:一種嚴謹的理論不僅解釋已知的現象,而且預見新的尚未發現的現象。科幻小說試圖完成同樣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寫出這種理論用於機器、尤其用於人類社會時會產生什麼效果。」

實際上,「科幻小說」這個術語問世不久,很快就演化成一個亞文化的文類名稱。這種亞文化包括科幻作家、編輯、出版家、評論家和科幻迷。其故事和小說不僅有一些共同的設想、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主題規則,而且有某種脫離外部「世俗」世界的感覺——因為它們的規則對那個世界顯得神秘而陌生。具有這種特點的小說以及最初引發這種特點的小說的文本,逐漸被統稱為「科幻小說」。

這個范疇確定之後,讀者和批評家便用它指更早的作品,把一些類似的故事都歸於這個范疇。於是,許多研究者和作家試圖對科幻小說重新界定,使這種形式既標示當代的一個文類,同時又納入從理論上適合這個文類的早期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朱迪絲·麥里爾的看法,她用「推測小說」這一術語來代替「科幻小說」:「科幻小說是一種『推測小說』,其目的是通過投射、推斷、類比、假設和論證等方式來探索、發現和了解宇宙、人和現實的本質。這里『推測小說』旨在說明利用傳統『科學方法』(觀察、假設、實驗)的方式,檢驗某種假想的現實,將想像的一系列變化引入共同的已知事實的背景,從而創造出一種環境,使人物的反應和觀察揭示出有關發明的意義。」

前面這些早期的定義都強調「科學」或至少科學方法是科幻小說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但在麥里爾的定義里,通過將重點從科學轉向推測,明顯擴大了科幻小說的范圍,因為它可以包括描寫社會變化而不必贊揚科學發展的作品。
實際上,這種小說在50~60年代非常流行,而且進一步引起了科幻小說的發展變化。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量描寫未來,使人們從未來反觀現實,給作者和讀者以更大的思想自由。它們與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作品明顯不同,因為後者主要通過空間將小說的背景置於超常的世界。

6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思想,重新強調科幻小說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學,其根源在於19世紀,而不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由美國雜志培育出來的一種文類。這無疑是對科幻小說一種視角更廣的看法,但它不再強調科學技術的因素,甚至對「科幻小說」這一文類術語也提出批評。

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布賴恩•奧爾迪斯指出:「科幻小說不是為科學家寫的,就像鬼怪小說不是為鬼怪寫的一樣。J·G·巴拉德1969年評論說:「那種認為《驚奇故事》這樣的雜志與科學相關的看法荒誕至極。你只需隨便撿起一本《自然》雜志或任何一種科學雜志,你就可以看出科學屬於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奧爾迪斯還在他的《萬億年的狂歡》(1973年初版,1986年修訂再版)里提出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說力求說明宇宙里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處於我們發達但混亂的知識(科學)狀態,因此科幻小說以哥特或後哥特的方式鑄成。」通過將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818)視為這一傳統的源頭,奧爾迪斯有效地論證了科幻小說何以是19世紀工業和科學革命的產物。

20世紀70年代,隨著大學開設科幻課程,學術界對科幻小說的興趣也高漲起來,出現了更嚴格的形式的界定。因為若要教一門課程,你必須知道這門課究竟是什麼;而就科幻小說而言,由於它常常被模糊地列入奇幻小說、後現代小說、寓言小說、科技驚險小說、科學發明小說以及烏托邦小說,所以還需要了解它究竟不是什麼。因此在學術界定里,人們特別強調要嚴格劃清科幻小說的界限,不僅考慮它的文學策略,而且也考慮它的觀念內容,有時還運用在文學批評中發展起來的一些詞語,如結構主義和烏托邦主義的批評詞語。

1972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達科·蘇文把科幻小說解釋為「一種文學類型,其必要和充分的條件是陌生化和認識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種想像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經驗環境」。蘇文用「認識」表示對理性理解的追求,而「陌生化」則表示布萊希特的概念:「一種陌生化的表現可以使人認識它的主體,但同時又使它顯得陌生。」蘇文的定義引起了不少爭論,但他用想像的框架表示小說虛構世界,用經驗環境表示外在真實世界的做法,對理解科幻小說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70年代以後,由於高科技生產方式帶來的社會變化,對科幻小說又出現了各種新的解釋。羅伯特•斯科勒斯認為,「科幻小說提供一個明顯與我們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種認識的方式返回來面對那個已知的世界。」他以「結構的寓言」代替「推測小說」,認為宇宙是一個系統的系統,一個結構的結構,對過去一個世紀科學的洞察應作為小說的出發點。

結構的寓言以一種虛構小說的方式對人類的處境進行探討,其最主要的題材是人類科學或生命科學的發展或發明對人類本身的影響。《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通過研究現實世界的迅速變化指出:「科幻小說通過描寫一般不考慮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擴大我們對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聲稱「媒體就是信息」的麥克魯安認為:「今天科幻小說表現的環境使我們能夠看到科技的潛能。」而萊斯利•菲德勒則說:「科幻小說是啟示的夢想,是人類終結的神話,是超越或改變人類的神話。」1987年,科幻作家S.K.羅賓遜甚至這樣寫道:科幻小說是「一種歷史文學……在每一個科幻小說的敘述里,都有一種明顯或隱含的虛構的歷史,它將小說描寫的時期與我們現在的時刻或我們過去的某個時刻聯系起來」。1992年,評論家約翰·克魯特進一步擴大科幻小說的范疇,認為美國科幻小說傳遞的意義關繫到「西方世界線性的、由時間限定的邏輯」。

總之,對科幻小說從來沒有絕對一致的看法。但這並不是說,科幻小說在一個特定時期內沒有相對一致的特點和規則;因為如果沒有共同的特點和規則,科幻小說也就不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學類別。例如50年代到60年代,佔主流的科幻小說大都描寫未來,有一定的結構原則,並顯示出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傾向。

以美國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因為例,他所有小說的背景都是未來的世界史或美國史。在這幅奇特的歷史畫面上,他周密地安排每一個細節,使之隨著故事的展開而發展。他有一幅未來史的輪廓和圖解,人物和重要發現的日期都穿插在裡面。他曾經發表過這樣一張圖表:這張圖表以1950~2600年為歷史范圍,左側有一行日期,自左至右依次排列的其他六行是故事、人物、科技、數據、社會學和備注;第一行排著故事的題目,緊靠未來史的日期;第二行豎排各個人物的壽命;第三行是科技的發展,如「機械公路」或「精神感應」等,也與時間欄對應;第四行數據列舉具體時間發生的事件,如2060年出現「合成食物」;第五行「社會學」從野蠻時代開始,列舉社會狀況,如2020年美國出現宗教專政;最後一行是結論性的論述,例如2600年隨著「民情混亂,人類的青春期結束,第一批成熟的文明開始」。這種圖表的內容可以任意變化,但原則卻是一樣的。

『玖』 問下我小時候曾經看過的科幻小說(中國自己寫的)

第二本叫《太平洋人》有3017號小行星 有兩個猿人復活了 主角好像叫陸家俊 作者是鄭文光

熱點內容
比較好的玄幻小說開篇劇情 發布:2025-05-16 06:09:05 瀏覽:991
腦洞大開的科幻小說 發布:2025-05-16 05:57:21 瀏覽:989
開掛教練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5-16 04:40:41 瀏覽:860
思維嚴謹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5-16 04:26:50 瀏覽:388
玄幻學院小說漫畫大全 發布:2025-05-16 04:08:26 瀏覽:611
有關黑洞的科幻小說 發布:2025-05-16 04:06:04 瀏覽:557
厲時城宋子語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5-16 04:05:50 瀏覽:573
冷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5-16 04:05:22 瀏覽:155
閱讀小說皇後命 發布:2025-05-16 04:02:04 瀏覽:975
都市神兵歸來小說下載 發布:2025-05-16 03:42:14 瀏覽: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