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恐懼的原型這篇科幻小說

恐懼的原型這篇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5-10-11 14:29:57

❶ 有一部科幻片的電影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很巧啊,正是我剛看的一部電影,叫《銀河系漫遊指南》:平凡人的非凡宇宙冒險之旅(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詳細介紹:
片名: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譯名:銀河系漫遊指南 更多譯名:星際大奇航
導演:加斯·詹寧斯Garth Jennings
主演:馬丁·弗里曼Martin Freeman
山姆·洛克威爾Sam Rockwell
約翰·馬爾科維奇John Malkovich
類型:科幻、喜劇
片長:110分鍾
級別:PG級(主題元素,性內容,裸露鏡頭,粗口和爆炸鏡頭)
發行:米拉麥克斯公司Miramax Films
上映日期:2005年4月29日
官方網站:hitchhikers.movies.go.com
劇情簡介
莫要驚慌!你要進入的並不是一個恐怖世界,而只是和一個最平凡的人在一起來一段最非凡的宇宙冒險之旅!還有就是別忘了在登上宇宙飛船前也拿上一條毛巾。

這個冒險故事要從地球上那個倒霉蛋亞瑟·登特(馬丁·弗里曼)諸事不順的一天講起。他住的房子要被推土機推倒,他最好的研究員朋友福特(莫斯·戴夫)突然變成了外星人,而且亞瑟還從這位身份迅速轉化的朋友口中得知地球即將在幾秒鍾之後被毀掉,因為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是一個正在修繕的不明所以的星際高速公路上的障礙物。亞瑟唯一活下來的希望就是快速登上剛巧經過地球的一艘宇宙飛船,於是,在地球即將被毀滅的最後一刻,在他最好的外星人朋友的幫助下,亞瑟跳進了飛船,也跳進了一個完全未知的世界。

在這場奇幻的星際之旅中,亞瑟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比如長有兩個頭的銀河系總統還有總是心情沮喪的機器人馬文。他發現了許多宇宙中真正本真的東西,發現了一個人所能帶著的最有用的東西就是毛巾,還在不斷經歷過掙扎、恐懼、失望和成功後領悟了到生命之於他的意義。亞瑟還發現,他所探求和想知道的一切在那本《銀河系漫遊指南》的書中都能找到。
拍攝花絮
《銀河系漫遊指南》這部科幻大片是根據英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最著名的同名作品改編而成。原著本是上世紀70年代作者為英國BBC的廣播劇創作出來的故事,然後又有了小說、電視系列劇,作為星際題材的經典之作它有五部系列作品,第一部也就是電影的原型《銀河系漫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被粉絲們簡稱為「H2G2」。原著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為這部他最心愛的作品搬上大銀幕完成了所有的劇本寫作,甚至還專門為電影版本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人物,一個名叫哈瑪·卡烏拉的傳教士。只是在還未看到自己傾注了許多心血的電影版本前,亞當斯就在2001年心臟病發,駕鶴西去,年僅49歲,也為這部影片平添了不少遺憾。
幕後製作
作為一個拍攝廣告和MTV起家的導演,加斯·詹寧斯頭一遭執導劇情長片就碰上了這樣備受矚目的影片,所要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他不但要努力去取悅《銀河系漫遊指南》的死忠粉絲,還要吸引更多的新觀眾。這對一個介入拍攝計劃僅兩年的人來說,確實是個艱巨的任務,特別考慮到道格拉斯為了它足足花了20年的心血,「相比之下,我在各方面都是個的的確確的新人,只在最後一刻才出現,把一切材料組裝起來。」
簡評
《銀河系漫遊指南》,一部從廣播劇衍至今的系列作品,已其充滿幽默和哲學思辨色彩的風格成為了科幻作品的傑作,也影響著當今的流行文化,從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到披頭士歌手保羅·邁卡特尼再到電影夢想家喬治·盧卡斯,世界上的藝術家、科學家、哲學家還有各種時尚人士有幾個是沒讀過這套作品,沒迷戀上亞瑟和他的神奇之旅的。

❷ 要一篇關於科學的童話,快快快快快,急需!!!!!!!!!!

毫無疑問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生俱來,無論是狂歡還是祛魅,都建立在對自然的探究和征服之上。正如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一樣,它使無休無止的神秘和恐懼也隨之生長。我們的孩子尤其如此,他們睜著天真與求知的眼睛,渴望與自然的溝通和鏈接,但內心的困惑和迷茫始終縈繞不去。這也是人類的窘境,也許只有剝繭抽絲,克服內心的恐懼與好奇,才能發現這自然背後的驚喜,才能發現巨大想像背後的美妙,才能發現那個讓我們與自然鏈接的密碼。

這也許就是科幻的力量,文學先於科學而動,想像引導人類前行。

電影《阿凡達》大氣磅礴的視覺震撼讓人目不暇接瞠目結舌。我們在津津樂道這種商業和科技巨大勝利的時候,卻無法忽視這並不新奇的故事背後的那種「歸鄉情懷」,那種簡單的、充滿了美好與清澈的夢想。再往前推,當羅琳將她的小巫師哈利·波特帶給全世界,讓所有的大人和孩子重新燃起對魔法世界的驚奇與幻覺,它已超越了單純的兒童文學領域,演繹出「哈利·波特現象」。而當我們驚異於《哈利·波特》的暢銷秘訣和營銷手段的時候,我們是否關注到《哈利·波特》原型故事中那揮之不去的傳奇,那些人類在無知世界面前因無助而選擇回歸魔法世界的呼喚。正是由於這想像的力量,讓魔法世界中人類的力量被重新發現、放大和照亮。

這正是我要提到的「信仰」——一種紮根於樸素的信和虔誠,我相信那是來自作家內心的一種深刻的信仰。也因為他們的這種「信仰」,才得以建立了強大的心靈和精神世界。而這個時代的哈利·波特與阿凡達王國便是這信仰的開花結果,是一個作家用文字和影像在搭建他對於這個世界的熱愛和反思,並因此震撼和照耀四周。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都多麼需要這種充滿「信仰」的、中國式樣的童話,需要有時代氣息和世界眼光的文字,需要在這個時代的一種根植於民族土壤同時又是在現代文明中生發與思索的作品,一種深懷人類理想而充滿中國密碼的科幻作品——鄭小凱的科學童話《追捕水巫》(春風文藝出版社2010年出版),讓我們看到這樣的一種努力和可能。無論是選材還是表達的主旨,這本書都能讓我們看到一個中國作家在科學童話這個領域與時俱進的思考和實踐。

當然,我們曾經並不缺乏科學童話,那個為幾代人感念的《小蝌蚪找媽媽》,充滿了簡單、淳樸、清新以及溫馨的幽默,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懷,也是讓我們感受到魅力的科學童話,它的寫作可以如此親切本真與光彩照人。而對於今天生活在這個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和探索遠遠超越了「小蝌蚪們」,他們今天的眼光和思考更為高遠,他們關注著地球,關注環境和能源,關注世界的合理性與公平等等。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視野改變,給我們的科學童話創作提出了更大的課題和挑戰,也正是在這種挑戰中我們看到了作為中國作家的鄭小凱們在實踐中的努力探索與突破,看到了那在文本中有意無意滲透和體現著的民族化的創作因素和道路。

《追捕水巫》故事的背景是非常現實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剛剛結束,這次大會被喻為是「遏制全球變暖,拯救人類生存的最後一次機會」——這給了故事發生的前提和懸念,於是故事的展開就落實在地球的一個角落裡: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水巫們輪番上場,她們所召開的一個全球水巫會議,正在策劃研究對地球、對人類進行更加瘋狂的報復和反攻。當故事的主人公羽在一次作文課上因為想入非非被水精靈凝兒變成了水人,偶然闖進了世界水巫會議的會場時,故事註定要將人類和環境的未來捆綁在一起。於是為了拯救10名人類的嬰兒,羽遭到了水巫們的瘋狂圍攻而最終自己也受到了污染,乃至被送上了水世界的法庭。後來,羽潛入水巫老巢,與水巫們進行一次又一次驚心動魄的戰斗……在故事情節的生動曲折以及製造緊張恐懼的懸念中,我們跟隨著羽去冒險,去擔驚受怕,去經歷種種的困難折磨。我們已經分不清羽到底是戰勝了自我還是戰勝了那有三顆頭顱的水巫女王;他得到的那顆能拯救世界的水靈珠,到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還是我們自身心靈煥發的寶物。

在故事的進行之中,這些懸念的設置都非常吸引人,想像奇妙,語言簡練而優美,整體的構思好像一列多節車廂串成的小火車,由許多獨立成章的小故事構成了一個驚心動魄的大情節。而更重要的是,作品中透露出對人類和生命環境的嚴肅思考,那是超越了國界和種族擺在人類面前的現實問題——灰色的天空,乾涸的河流,裸露的土地,鋪天蓋地的沙塵暴,喜怒無常的洪水和海嘯,臭氧層的破壞,物種的滅絕……這一切惡果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我們又能為賴以生存的這個藍色星球的環境危機做些什麼?相信每一位小讀者和大讀者在讀完本書之後,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追捕水巫》在自己的故事經緯里巧妙地鋪陳了水污染、大氣污染、溫室效應、低碳生活等當代人類所面臨的嚴峻課題。在科學與文學的水乳交融之中我們讀到的是一部真正的「地球環境保衛戰的啟示錄」。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鄭小凱就開始科學童話創作了。引起廣泛關注的科學童話《黃瓜架下的謀殺案》曾被多種兒童文學選集選編並獲獎,後被改編成木偶戲、動畫片在中央電視台大風車欄目播出。一部優秀的科學童話,藝術熏陶和知識教育總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用童話的方式來普及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將科學精神深植於讀者的意識之中,將那些科學現象和知識,與有著奇妙想像力的童話形式有機、巧妙地融為一體,是一種深知孩子的心理以及情感後所付出的真正具有創造性的勞動。《追捕水巫》首先是童話,是浸染文字之美、感受想像之充盈、帶著孩子們飛翔的文學作品,然後又從科學求知的層面上升到關注科學發展困境的高度,更和世界的和諧之美相連——這部環保題材的作品,不僅對人類進步和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現代化社會的弊病進行了嚴肅反思,而且將一種人文關懷和科學精神滲透到字里行間。

在童話的整個敘述中,作家追求一種獨特的視覺性敘述,使本書有一種生動的畫面感,在曲折的情節以及快節奏的敘述中將故事逐漸推向高潮。而這種在文字里塑造一種視覺的影像和效果,也顯然是本書寫作中一個突出的亮點。給我印象尤其深的一點,還在於書中不經意點染的那些民族、民間因素的筆觸,這些代碼所傳遞的民族、民間情結在不斷閃現,從樓蘭古城到海娘娘的形象等都有著飽滿而鮮明的民族化因素,這與作家內心自覺的追求密切相連。在鄭小凱創作的很多短篇科學童話中,如《南方元帥掃北記》《二堂巧斷搶親案》《三打銅人城》等等,都融合了古代白話小說和民間故事的敘述特點。正是這些民族、民間敘事的營養讓作家浸潤其中,嫻熟應用,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得傳統文化的熏陶,也給我們這些成年閱讀者帶來相逢的驚喜與愉悅。

最後我要說的是關於作家本人的話題。鄭小凱個人的成長經歷是很豐富的,他所從事過的多種職業和事業,都給了他充分的營養。雖然因為工作需要在其它相關領域發展,但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熱愛的科學童話,所以在停筆二十多年後,當他帶著這部濃墨重彩的《追捕水巫》重出兒童文學「江湖」時,多少是有點意味深長的——那不僅僅是一種個人行為,不僅僅是個體精神上的返璞歸真,更是一個時代某種回歸群像的寫照——是更多的富有愛心和包容心的人們對兒童文學的加入,是更廣闊多樣的寫作視野的回歸,是一種正在豐富和壯大的中國兒童文學的圖景。那麼就在這萬涓成河的入口,讓我們一起為中國兒童文學的未來匯聚吧!

❸ 克蘇魯風格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克蘇魯文化?

「克蘇魯」是小說作品《克蘇魯的呼喚》中的經典邪神角色,也指代整個「克蘇魯體系」——以美國作家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說世界觀為基礎,所有愛好者們共同創造完善內容的架空傳說體系。

它們都遵循著這么一套世界觀:人類的認知外存在著各種強大、不可名狀的神祇,主角通過探究意識到這些神祇的存在後,往往會無法保持理智,產生「克蘇魯式絕望」——發現人類所有的創造和成就都被徹底否定,世界不可能會依據人類來運作。

克蘇魯題材作品往往具有恐怖和偏幻想的黑色科幻要素,審美風格是典型的暗黑美學,在認知「克蘇魯」概念的用戶心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便是長得詭異可怕的「克蘇魯神祇」、「克蘇魯風格怪物」,其次是「深海/深淵」、「神器」、「信徒」、「SAN值(理智值)」等。

二、「克蘇魯」在國內現狀:作品有爆款,但文化認知少

1.克蘇魯作品在國內有爆款,國外大作也常用相關元素

部分深層應用克蘇魯文化概念的作品在國內較熱門:例如有一定人氣的克蘇魯風游戲《第五人格》、《飢荒》、《迷失島1&2》;在豆瓣電影分別有近14萬人、23萬人、18萬人評價的歐美克蘇魯風格電影《林中小屋》、《湮滅》、《迷霧》;也在起點男頻排名第二的克蘇魯風格網文《詭秘之主》等。

還有不少國外的游戲、影視、動漫大作就算本身並不是「克蘇魯概念」的故事情節,也樂意用一把「克蘇魯元素」。

比如《指環王》中「咕嚕」的原型就是《洞中獸》章節中半猿半人的洞穴怪物;《生化危機》的起始點恰恰就是洛夫克拉夫特作品中處處可見、行屍走肉的「深潛者」大軍和邪教組織;前不久火爆的電影《海王》中的「海溝國居民」與「深海巨獸卡拉森」同樣也是克蘇魯元素的應用。

[《海王》中海溝國魚人追逐女主的一幕:密集、深海、壓迫,典型的克蘇魯美學]

在游戲界《血源詛咒》那類似洛夫克拉夫特筆下《印斯茅斯之影》的敘事模式;《黑暗地牢》古神乍現的貴族宅邸;《沙耶之歌》中原型是母神莎布·尼古拉絲的沙耶;《泰拉瑞亞》的克蘇魯之眼、肉山等元素;《輻射》里在末日世界中的邪惡教派……不少游戲大作也熱衷於應用克蘇魯文化。

[游戲《黑暗地牢》中的克蘇魯元素]

《輻射》中的克蘇魯元素

至於動漫——日本神番《潛行吧奈亞子》更是直接讓《克蘇魯神話》中的「無貌之神」亞拉托提普化身萌妹子,虜獲了大量宅男的心。

《潛行吧奈亞子》中的奈亞子]

當然最知名的元素設定,當屬《克蘇魯的呼喚》一文中的舊日支配者「克蘇魯」。「章魚頭、人身,背上有蝙蝠翅膀的巨人」這個形象如今已經被廣泛應用,比如《加勒比海盜》中的章魚臉船長、比如《奧特曼》中的觸須怪物,或者《魔獸世界》《爐石傳說》中的恩佐斯、克蘇恩等等……

[《加勒比海盜2》對克蘇魯形象的應用]

《魔獸世界》對克蘇魯形象的應用

2.概念文化沒有出圈,克蘇魯文化依舊小眾

雖然克蘇魯作品有爆款,元素也常常被大作使用,但克蘇魯文化概念並沒有出圈。克蘇魯概念認知用戶佔大盤用戶的30.37%,但其中大部分人(21.59%)僅達到「聽說過,但不熟悉」的程度,真正熟知克蘇魯概念的核心文化用戶只有8.78%。

同時,既認知又接觸過克蘇魯作品的人僅有6%。

三、克蘇魯文化存在機會:文化小眾,需求大眾

1.相關內容日益增多,克蘇魯文化熱度走高

首先,根據網路指數,「克蘇魯」的搜索指數正日益上升。

我們也可以看到B站上「克蘇魯文化」衍生的桌面角色扮演游戲「COC跑團」的視頻流行起來。

實際上,國內克蘇魯文化發展經歷了好幾個階段。根據網路指數、問卷數據和克蘇魯作品的桌面研究,可以大致歸納出5段國內的「克蘇魯」文化傳播節點。

註:1.用戶初次了解數據和佔比數據來自《20190105克蘇魯用戶問卷》,佔比=各階段了解克蘇魯的認知用戶數/總認知克蘇魯概念用戶數2.部分代表作品的時間歸類為模糊歸類,例如《沙耶之歌》發布於2003年12月26日,但開始有影響力應該是在2004年以後。

特別是近來,各大媒體賬號、娛樂論壇、視頻二作紛紛開始對克蘇魯文化進行科普,國內創作者也嘗試將小眾又有內涵的「克蘇魯」文化植入作品中,以彰顯作品的獨特品味。例如18年上線的《第五人格》、《貪婪洞窟2》、《寄居隅怪奇事件簿》等手游,不但游戲中多處使用克蘇魯元素,也將其作為「新鮮感」概念進行營銷(如官網設計等),吸引玩家注意力。

《第五人格》的官網類似《克蘇魯的召喚》一文中「碎片化線索敘事」的感覺

2.文化特點迎合大眾需求,存在進一步破圈的機會

之所以判斷克蘇魯文化存在爆發潛力,是因為其文化和玩法的特點恰好滿足了年輕人的一些心態和需求。

1)內容可以不斷衍生,為年輕人留有足夠參與空間

當代年輕人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和創作慾望」,並且喜歡「有參與感」的內容,當一個IP讓用戶能夠加入自己的創作成果,就更容易吸引用戶進行深入體驗和自發傳播。

「克蘇魯體系」恰好具有這些特性。不像經典固定的古代神話,只要基於世界觀和格式,人們可以不停地用考據、新設定、衍生創作去刷新完善這個體系。(這里的開放創作是結果,但卻很難說是作者故意設計的機制)

2)與科幻、恐怖、末日題材類似的體驗感受和社會心態

「克蘇魯」作為一個兼具「科幻」和「恐怖懸疑」題材的IP,其作品中具有大量關於人們對宇宙、深海的未知生命的遐想、「理性應用科學」的態度。「平凡的人類的法則,利益和情感在浩瀚的宇宙中都是無效的和沒有意義的。」克蘇魯式的故事符合當下年輕人打破主流成功模板,重建社會評價標准,追求個性化生活方式的需求,這正是末日、恐怖等題材興起背後的社會心態。同時,故事裡描繪的善惡未知的強大力量,也恰好跟公眾對「科幻」的想像和恐懼類似。此外,推理劇情和恐懼震撼的沉浸體驗,也能帶來釋放壓力的爽感。

3)戲精玩法

年輕人的「戲精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大,桌游、密室、語聊等游戲都開始加入扮演元素。狼人殺熱潮褪去之後,更為講究推理能力的劇本殺又隨著《明星大偵探》流行起來,年輕人已經習慣了這種桌上角色扮演的游戲模式,並不斷嘗試體驗新的「戲精玩法」。

熱點內容
豬豬小說網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10-11 17:04:22 瀏覽:780
關於網路小說的規定 發布:2025-10-11 17:04:18 瀏覽:628
穿越男主比較受寵的武俠小說 發布:2025-10-11 16:20:26 瀏覽:342
血凰歸來免費聽小說 發布:2025-10-11 16:01:06 瀏覽:590
言情甜總裁小說網盤下載 發布:2025-10-11 15:05:29 瀏覽:974
法醫言情類小說 發布:2025-10-11 14:53:44 瀏覽:405
在娛樂圈的信仰修真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10-11 14:45:31 瀏覽:380
fancast官網聽書軟體 發布:2025-10-11 14:35:33 瀏覽:40
恐懼的原型這篇科幻小說 發布:2025-10-11 14:29:57 瀏覽:144
男主角變蘿莉的百合完結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10-11 14:15:55 瀏覽: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