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接觸源
『壹』 世界上最短的短篇小說,最後一個人續寫 要求,恐怖或科幻類,怎麼寫
世界上最短的科幻/恐怖短篇小說:
科幻類:
在空盪盪的房間里,最後一個人蜷縮在角落,手中緊握著舊時代的通訊設備,那是他與過去世界唯一的聯系。窗外,星辰如塵,宇宙浩瀚而冷漠。突然,一陣敲門聲響起,在這死寂中顯得格外突兀。他愣住了,心跳加速,因為這房間位於地下深處,是人類最後的避難所,門外理應只有無盡的岩石和沉默。
- 續寫:他顫抖著手,緩緩靠近門邊,通過內置的攝像頭向外窺視。然而,屏幕上除了黑暗還是黑暗,彷彿敲門聲來自另一個維度。他試圖用通訊設備聯系外界的探測器,卻發現所有信號都已中斷。就在這時,敲門聲再次響起,更加急促而有力。他意識到,這可能不是自然現象,而是某種未知的存在,正在嘗試跨越空間的界限,與他接觸。在恐懼與好奇心的驅使下,他緩緩打開了門,迎接他的不是死亡,而是一個全新的、由高維生物構建的虛擬世界,它們正等待著人類的加入,共同探索宇宙的奧秘。
恐怖類:
在陰冷的古堡中,最後一個人孤獨地徘徊,尋找著逃離這里的出路。他深知,這座古堡曾是無數悲劇的舞台,每一磚一瓦都浸透著恐懼。夜幕降臨,敲門聲突然響起,在這空曠的走廊里回盪,如同亡魂的呼喚。他緊貼著牆壁,大氣不敢出,生怕引起那未知存在的注意。
- 續寫:敲門聲持續不斷,似乎有某種力量在門外徘徊,尋找著進入的契機。他回憶起古堡的歷史,那些因貪婪、背叛而慘死的靈魂,是否正是這敲門聲的源頭?隨著聲音的逼近,他感到一股寒氣直逼心底,彷彿有什麼東西正在注視著他,窺探著他的恐懼。最終,門緩緩打開,但門外並沒有人,只有一片漆黑。然而,當他轉身欲逃時,卻發現自己的影子在牆上扭曲變形,彷彿被某種力量操控,正緩緩向他逼近。在絕望與恐懼中,他意識到,真正的恐怖,或許就潛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等待著被釋放的那一刻。
『貳』 世界三大科幻小說家
世界三大科幻作家是:英國的阿瑟·克拉克、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和艾薩克·阿西莫夫。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世界范圍內(以英國為代表)科幻小說的發展經歷了所謂「黃金時代」,形成一個持續創作、出版的高峰。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
阿西莫夫一生著書近500本,《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 」,曾獲7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為後續眾多的太空系列小說、電影鋪平了道路。
海茵萊因代表作有《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嚴厲的月亮》、《雙星》、《 銀河系公民》、《銀河行商》等,4次獲得雨果獎,被譽為硬科幻小說大師、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
克拉克被譽為「太空時代的先知」,作品包括《童年的終結》、《月塵飄落》、《來自天穹的聲音》,《2001年太空漫遊》是其經典代表作。
克拉克的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開啟了「太空史詩」的新類型,它啟發了《星球大戰》、《第三類接觸》、甚至《阿凡達》。曾獲3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1986年,被美國科幻與奇幻協會(SFWA)授予終生成就獎——大師獎。
(2)科幻小說接觸源擴展閱讀:
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英國有工業革命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導致真正科學幻想小說的興起;
2、二十世紀初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帶來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核裂變、宇宙航行、彩色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進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說的繁榮;
4、經過二三十年的繁榮,科幻小說家從科幻作品的主題、情節,到藝術的方法進行新的探索。
『叄』 科幻小說算是文學么
都市言情類:
《絕佳強少》《武心潛龍》《完美女上司》《兵鋒天下》《絕美老婆》《絕品闊少在都市》《天降猛男》《重回名門》《絕品闊少在都市》《龍武狂豪》出自-有!看!書!社!公!眾!號
仙俠武俠類:
《傲視傳奇》《聖靈天下》《劍心長虹》《逍遙劍仙錄》來源於→有〓看〓書〓社〓公〓眾〓號
玄幻奇幻類:
《萬年只爭朝夕》《太古神墓》《重生之再造傳奇》《武道帝魂》《嗜血狂神》《武脈神尊》《驚天戮神訣》《異界魔君》出自→有℡看℡書℡社℡公℡眾℡號
科幻末世類:
《末世之超神狂人》《星徒》《星海獵人》《異物調查局》《星系神王》《末法浩劫》《聖源紀》源自→有§看§書§社版§公§眾§號
小說的奠基歷經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八百多年的積累和沉澱,當歷史進入唐代小說才正式形成。追溯八百多年的奠基,主要在四個方面:一是寓言故事,二是史傳,三是文人筆記,四是民間娛樂消閑。
『肆』 孩子幾歲接觸科幻文學比較好有什麼建議嗎
我十歲左右開始看科幻小說。現在二十年了,推薦的作品都有點老套...我開始在科幻世界看短篇小說,後來感興趣了就開始找長篇。其實我剛開始看的短篇小說,大部分都不是文學上的高超,但總有那麼一兩點能打動年輕的我,慢慢走進科幻的大門(當然,我現在還在門口徘徊)。
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曾經說過,每個孩子長大後都需要科幻小說的陪伴。從小看科幻片的孩子,不僅認知能力有差距,對以後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有很大的影響。從閱讀中獲得好奇心和創造力,會給孩子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和靈感。前清華校長說,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是能應對變化,提出新穎想法的創造性人才。如果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以從頭開始看我們的科幻系列,培養孩子對科幻的興趣。
『伍』 比爾·馬修的接觸符號理論有誰了解嗎
所謂「接觸符號理論」一詞出自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的第一部——「與外星文明的接觸,只是一個符號或開關,不管其內容如何,將產生相同的效應。
假如發生一個僅僅證明外星文明的存在而沒有任何實質內容的接觸——馬修稱其為元接觸——其效應也能通過人類群體的心理和文化透鏡被放大,對文明的進程產生巨大的實質性的影響。接觸一旦發生,地球文明的內部差異將急劇拉大,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這種效應與接觸的程度和方式(單向或雙向),以及所接觸的外星文明的形態和進化程度,沒有任何關系!這種接觸一旦被某個國家或者政治力量所壟斷,其經濟和軍事意義超乎想像。」
接觸符號理論在宇宙尺度上之所以成立,主要是因為它的研究對象為外星文明,而如果要將這個理論一般化,則需要將「與外星文明接觸」這一事件所具有的性質提取出來。其性質為:
1、事件本身具有被作用目標群體廣泛承認的潛在的對現實生活產生巨大沖擊的能力。
2、被作用的目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在接收到這個「符號」產生的影響後,必須做出相應的抉擇。
3、被作用目標群體中的個體數量不得低於一個特定的數額,並且不同個體間必須存在較大差異。
4、事件的實際發生必須在被作用目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都做出反應之後。
下面具體解釋一下各個性質。
首先,性質1保證了這個所謂「接觸」可以產生巨大的「符號」效應,這也是事件可以產生巨大影響的基礎;
其次,性質2的奇妙之處在於,基於性質1,事件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沒有人可以逃避,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性質3則是針對人性的,因為人必然是利己的,一旦總體數量達到一定數額,不同利益層面,不同世界觀的人在性質2的「強迫」下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這就必然會導致差異;
性質4確保了由性質3產生的差距可以擴大發展,達到「異化」群體的效果。
(5)科幻小說接觸源擴展閱讀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於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於2010年11月出版。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創作背景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政府加強「科技興國」宣傳、科技事業不斷發展,出現了諸多有利科幻創作的條件;同時以科技工作者為主的創作隊伍逐漸更新,一些從科幻迷中分離出的精英化讀者也成長為作家。
劉慈欣1999年起在雜志《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此後接連創作了多個中短篇小說;在2006年1月發表短篇小說《山》時,許多讀者去信說希望他寫成長篇,於是劉慈欣就決定不再寫中短篇了。
「有三顆無規則運行恆星的恆星系」這個構思他最初打算用來寫短篇,後來發現能寫成一部長篇小說,於是把這和吳岩在《中國軌道》里描寫人們不顧一切地探索太空的歷史相結合,設定以「文革」時期為整個故事的背景,描述一些人物與外星力量間的接觸、以及華約和北約的冷戰。
在一位出版人的影響下,他對原來的構思做了較大的變化,改為一個長篇的三部曲系列,敘述從20世紀60年代到五百年後人類的一段特殊歷程。
劉慈欣是在正職工程師的業余進行寫作,工作不忙的時候一天寫三到五千字,每部花了約一年的時間完成。
第一部《三體》最初在2006年5月到12月的《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取得反響較好於是出了單行本(連載刪改了少量內容、在單行本中章節順序有一定的調整)。
第二部《黑暗森林》的標題名稱取自20世紀80年代的一句流行語「城市就是森林,每一個男人都是獵手,每一個女人都是陷阱。」劉慈欣原本計劃用四五個月完成,因單位工作時間不穩定寫了九個月。
第三部《死神永生》出版後,該系列由「地球往事三部曲」更名為「三體三部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接觸符號理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體
『陸』 世界三大科幻小說家
世界三大科幻作家是:英國的阿瑟·克拉克、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和艾薩克·阿西莫夫。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世界范圍內(以英國為代表)科幻小說的發展經歷了所謂「黃金時代」,形成一個持續創作、出版的高峰。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
阿西莫夫一生著書近500本,《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 」,曾獲7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為後續眾多的太空系列小說、電影鋪平了道路。
海茵萊因代表作有《星船傘兵》、《星際迷航》、《嚴厲的月亮》、《雙星》、《 銀河系公民》、《銀河行商》等,4次獲帶毀得雨果獎,被譽為硬科幻小說大師、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
克拉克被譽為「太空時代的先知」,作品包括《童年的終結》、《月塵飄落》、《來自天穹的聲音》,《2001年太空漫遊》是其經典代表作。
克拉克的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開啟了「太空史詩」的新類型,它啟發了《星球大戰》、《第三類接觸》、甚至《阿凡達》。曾獲3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1986年,被美國科幻與奇幻協會(SFWA)授予終生成就獎——大師獎。
(6)科幻小說接觸源擴展閱讀:
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英國有工業革命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導致真正科學幻想小說的興起;
2、二十世紀初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帶來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
3、第二次信攜世界大戰後,由於核裂變、宇宙航行、彩色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蠢坦備,進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說的繁榮;
4、經過二三十年的繁榮,科幻小說家從科幻作品的主題、情節,到藝術的方法進行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