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61克拉克經典科幻小說遙遠地球之歌百度網盤
① 《地球末日三部曲》地球的三種未來,你選哪一個
阿瑟·克拉克的地球末日三部曲收錄了《最後一個地球人》、《遙遠的地球之歌》和《地光》,您要去網上搜會發現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是《地球戰場》,那是由於熊貓出版社以前的習慣,把《地光》的名字改為了《地球戰場》,之後在眾多讀者的「表揚」下,他們給改了回來,還加上了本短片集《神的九十億個名字》出了部阿瑟·克拉克的精選集,熊貓眼圈都黑成那樣了,我們就不打他了吧。
作為和阿西莫夫,海因萊因並列科幻3巨頭的英國作家克拉克(1917年-2008年)科幻底子過硬,他的作品不但硬科幻,而且經常附上相關的科學資料。在他的科幻小說中,主旨是對於人類未來技術及社會可能性的探討和預測,而且這方面他做的十分出色。
他預言過太空技術、人體冷凍、大腦記憶備份;也對全球通訊衛星提出十分精妙科學的構想,在這個構想的基礎上,我們有了今天的電話通訊、衛星電視和天氣預報,因此,全球衛星的軌道更因此被稱為「克拉克軌道」。
這部《地球末日三部曲》成文時間不同,內容也沒有相互關系,之所以集結成了三部曲,是由於這三個作品分別是對地球(人類)未來的三種構想:
▧ 《最後一個地球人》是苟且。 重在想像力,一波三折的劇情十分扣人心弦。
▧ 《遙遠的地球之歌》是詩意和遠方。 嘆在架構和人性,為了延續人類的播種行動和波瀾壯闊。
▧ 《地光》是現實。 贊在場面描寫,最後的戰爭場面恐怖,之後的格局真實。
<br/>
▧ 第一部:「大地與超主」
一個外星文明忽然來到了地球上,飛船在各大城市上浮現(《獨立日》的既視感),為當時紛爭不斷的地球帶來了和平,並提供了各種炫酷先進的科技,使得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幅提高。但在經歷過各種痛苦的這一代人,一部分人還是不能完全相信未曾露面的「超主」的動機,成立反抗組織,並想盡一切方法,一探究竟。最終未果,超主不但沒有懲罰,反而承諾,出於人類的接受能力的推算,50年之後,將會現身。
▧ 第二部:「黃金時代」
鏡頭一轉到了50年後,「超主」現身,無論這幾十年人類怎麼想像,是好幾個眼睛黏糊糊的還是環狀刺嘴的硬殼怪物,人類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備,但是出了超主真身這一類型:羽毛的翅膀、小小的犄角、帶刺的尾巴。傳說中最恐怖的東西活了起來,惡魔早在幾十年前便置身於地球之上,並別地球人以「超主」辨識。
然而,這50年沒有白費,在這50年間,超主提供給人類的各種科技已經極大的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生產大部分自動化——機器人工廠為消費者提供源源不斷的產品,生活必需品完全免費。人們要麼就是為了奢求某種高檔享樂而工作,要麼就什麼也不做。犯罪既無必要也不可能。另外,人們的習俗模式也由於人類的兩項發明,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一個是絕對可靠的口服避孕葯,第二個是發明和指紋識別一樣可信的血液生父鑒定方法。以往的家庭習俗完全瓦解(那位同學,請不要大喊性自由好么!)
人們不會知道自己有多麼幸運。
人類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得到了那麼多幸福,別的種族甚至從未聽說過。這是一個黃金時代。不過,金色也是日落的顏色,秋天的顏色,只有「超主」的耳朵能捕捉到冬天風暴的第一聲呼號,只有他們知道,這個黃金時代會以怎樣無情的速度沖向終點。
▧ 第三部:「最後一代」
人類逐漸適應了這種生活,享樂和社交等等以往有錢有閑才能享受的活動都高度發展,虛擬的電影和感官刺激越來越接近真實,通過刺激所有的感知,加上動用催眠術,一個人可以成為另外任何一個人,至少短時間可以,他可以參加任何想像中的歷險。
當然還有有一撥人,為了反抗這些娛樂至死精神的蔓延,在一個小島上建了個名為「新雅典」的城市,作為一種實驗,它希望成為那個舊雅典,不過是以機器取代了奴隸,以科學取代了迷信的舊雅典。甚至「超主」對它也發生了興趣,並要派使團來做考察。然而,在這個運動還沒什麼結果的時候,最後的一刻還是來臨了。
變化最開始發生在孩子身上,也只發生在孩子身上。
孩子們都開始做奇怪的夢,人變得奇奇怪怪,不玩不理人。對於這點,大家去尋求「超主」的幫助,然而卻得到了以下的回答:
我們稱這種現象為全面突破。從來到地球這一天起,我們就一直等待這件事發生。孩子的頭腦成了一條通道。做個比喻,如果每個人的頭腦是一座大海環繞的小島,每座島看起來都是孤立的,而實際上它們的基地息息相連。如果海洋消失,島嶼也會消失,他們全都成為一整塊大陸的一部分,不過,他們的個性也從此消亡。宇宙中有很多族類,有些族類在你們甚至我們出現之前早已發現了這種能力。他們一直等著你們加入進去,現在時間已到。」
<br/>
薩拉薩星,是地球的種子殖民星之一。為什麼要殖民呢,往往來講,有危機才有動力。自從1956年發現中微子之後,這種微小但不帶電,是中子但沒有質量的小傢伙除了讓科學家歡欣鼓舞地配平了方程式外,世界上大多數人對這個發現毫不知情也漠不關心。然而不知不覺之間,朝向末日的倒計時已經緩緩啟動了。
托中微子的福,到了20世界末,科學家們發現我們銀河系的那顆溫暖的大火球,太陽的內部出了問題。聯合國向各國政府提交了《有關太陽反應的若干備忘錄》,隨著消息的走漏和猜測,各國政府終於公布了「地球將要毀滅」的真相。群眾的反應並非如預期一樣恐慌,他們先是震驚無語,續而聳一聳肩,繼續日常生活。
沒幾個政府會展望下次選舉之後的未來,退一步說,就算人類要面臨死刑,執行的日子也還遙遙無期。太陽在未來一千年內都不會爆炸,誰又會為自己的第四十代子孫傷心落淚呢?
在薩拉薩星與麥哲倫號接觸展開,令2715年從地球出發,3109年抵達薩拉薩星的地球第一批播種飛船中人們後代意想不到的是,這艘飛船來自地球,並不是來自其他殖民星。區別是3600年開始的這一波大移民,由於量子引擎的發明,速度從第一代的1%光速,提高到了5%光速。但是隨著速度的提高,對於高速航行時宇宙中物質的撞擊就要更加註意了。所以在麥哲倫號的前面,有一個冰盾。而這次麥哲倫號到達薩拉薩星,也是來祈求10萬噸的水,製作新的冰盾,好繼續航行的。
在製作冰盾的這2年中,蘇醒的100多船員與薩拉薩星的居民各自發生著自己的故事,一方面雙方互通這幾百年來的新技術,另一方面不甘寂寞的小人們也開始談起戀愛來。文中對於薩拉薩星的描寫優美而又嚴謹,甚至還增加了一點反叛和物種沖突的小故事。
隨著冰盾的即將完成,麥哲倫號上的船員們也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既然薩拉薩星十分完美,而我們的技術也可以對他進行改造並住下所有人,為什麼還要繼續航行。最終經過大家的辯論和道德層面的考慮,麥哲倫號提前升空,在量子發動機的哆哆亮光下,繼續他的旅程。
<br/>
故事的開始是在月球,薩德勒是一名反間諜人員,他被派往月球並偽裝成一名會計,實際上是要去抓一直泄露信息給大聯盟的敵方間諜。當時的背景,地球和月球與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組成的大聯盟處於戰爭的對峙兩方。雖然主線是間諜,但實際上這本書的亮點是最後在月球上那場戰爭,不但對於戰後的局勢和格局的簡短交代也十分合理,而且戰爭場面分分鍾讓整個人都燃了起來:
「為了星際的和平,」莫爾頓教授說,「願人間再也沒有人扮演我們曾經的角色。」背景是二百年前、四十萬公里以外的壁畫風景,人物是一名間諜和一名反間諜——他們舉酒共飲。兩人心裡充滿了回憶,不過這回憶里已經沒有了苦澀。再也沒什麼可說的了,對他們來說,故事都已經結束了。
<br/>
<br/>
② 董卿朗讀者我一直在成長,但我一直沒有長大,是誰的名言
是亞瑟·查爾斯·克拉克的名言。亞瑟·查爾斯·克拉克,英國科幻小說家。其科幻作品多以科學為依據,小說里的許多預測都已成現實。
亞瑟·查爾斯·克拉克1945年為《無線電世界》寫了一篇題為《地球外的轉播》的文章,詳細預言了可將廣播和電視信號傳播到全世界的遠程通信的地球同步衛星的系統。當時甚至是專門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讀後也對此表示懷疑。然而,20年後,人們真發射了「晨鳥」同步衛星。
1962年, 克拉克遭受了嚴重的小兒麻痹症的攻擊。雖然他完全恢復,在1988年,他被確診為脊髓灰質炎綜合征,從此只能坐在輪椅上。 盡管這嚴重限制了他的行動,也沒有阻止他繼續多產的寫作。
(2)阿瑟61克拉克經典科幻小說遙遠地球之歌百度網盤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拉克加入英國皇家空軍,擔任雷達技師,參與預警雷達防禦系統的研製。戰時克拉克主要操作進場雷達,他早期的非科幻類小說,半自傳體的《GlidePath》就以此為背景。
克拉克在皇家空軍的無線電學校No.9擔任下士指導員,在1943年5月27日被任命為空軍少尉(技術部門),1943年11月27日提拔為空軍中尉。
1952年,他成為全職作家,投入科幻創作,作品有《2010太空漫遊》(2010: Odyssey Two,1982年)、《遙遠地球之歌》(The Songs of Distance Earth,1985年)、《2061太空漫遊》(2061: Odyssey Three,1988年)等。
③ 阿瑟·克拉克的地球末日三部曲有哪些
《遙遠地球之歌》 《月球戰場》《最後一個地球人》
記得採納啊
④ 推薦10本科幻小說書籍 豆瓣評分最高的書 著名科幻小說排行
精選科幻類書籍,豆瓣評分最高的十本推薦給您,喜歡科幻類圖書的朋友可以收藏,充實自己的閱讀生活。
1. 《銀河帝國:基地七部曲》 - 艾薩克·阿西莫夫著,葉李華譯。豆瓣評分:9.5。這是一本描繪人類未來兩萬年歷史的科幻經典,被馬斯克送入太空,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教材閱讀書目,備受推崇。
2. 《銀河帝國:機器人五部曲》 - 艾薩克·阿西莫夫著,葉李華譯。豆瓣評分:9.5。講述銀河帝國的構建與地球人的命運,是科幻史上的永恆之作,深受讀者喜愛。
3. 《星球大戰:索龍三部曲Ⅱ黑潮洶涌》 - 蒂莫西·扎恩著。豆瓣評分:9.5。與《星球大戰》電影緊密相連,是星戰文化的經典讀物。
4. 《世界科幻大師叢書:命運規劃局》 - 菲利普·迪克著。豆瓣評分:9.5。鬼才科幻大師的代表作品,以深邃的思考和獨特的想像力著稱。
5. 《海伯利安四部曲》 - 丹·西蒙斯著,潘振華、官善明、李懿譯。豆瓣評分:9.4。與《銀河帝國》並稱為科幻文學的雙峰,囊括眾多科幻獎項,是必讀書目。
6. 《遙遠的地球之歌》 - 阿瑟·克拉克著,高天羽譯。豆瓣評分:9.4。與阿西莫夫、海因萊因齊名的科幻巨匠之作,預言了未來科技與人類文明。
7. 《努門諾爾與中洲之未完的傳說》 - J.R.R. 托爾金著,克里斯托弗·托爾金編,石中歌、鄧嘉宛譯。豆瓣評分:9.4。中洲世界的未解之謎與歷史傳說,是托爾金迷的珍貴讀物。
8. 《銀河帝國4:基地前奏》 - 艾薩克·阿西莫夫著,葉李華譯。豆瓣評分:9.3。繼續探索銀河帝國的宏大敘事,對科幻界影響深遠。
9. 《中國科幻基石叢書:三體(2)黑暗森林》 - 劉慈欣著,姚海軍編。豆瓣評分:9.3。揭示《三體》系列謎底,探討文明生存與沖突。
10. 《凡爾納作品精選:氣球上的五星期》 - 儒爾·凡爾納著,顧元芬、曹德明譯。豆瓣評分:9.3。經典科幻小說,探索非洲的冒險。
以上書籍均可在菠蘿借書微信小程序借閱,只需開通365元年卡,即可暢享百萬紙質書籍,享受綠色閱讀,為地球生態貢獻力量。
⑤ 讀《最後一個地球人》,於其中看到最可怕的末日
文/方禾
《最後一個地球人》又名《童年的終結》。作者阿瑟·克拉克。他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並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
這本書是《地球末日三部曲》的最後一本。前兩部是《地光》《遙遠的地球之歌》。在前兩部的地球末日危機之中,地球,至少是人類還是生存了下來。但在這本書中,人類迎來了最虛無的命運。
未來的一天,地球的上空突然出現了6個飛船。來者自稱「超主」,他們是遠比地球文明先進的文明。他們展示了碾壓性的強大,然後對地球人說,他們無欲無求,他們是來幫助人類的。一開始,也確實如他們所說,他們只是充當人類沖突的仲裁者,保證人類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而在他們的絕對權威之下,壓迫、分歧、掠奪都消失了,地球實現了極大的繁榮,整個世界進入到大同社會,如同天堂。
後來怪事發生了。很多十歲以下的孩子開始做一個奇怪的夢,所有的夢都一樣,藍色的太陽,巨大的行星,一個陌生的宇宙空間。而同時,所有的女人都不再懷孕。人們猜測這與超主有關,於是向他們質問。超主也公開了真相,這些孩子是「星童」,他們已經慢慢地變成另一個物種,並將被送往他們應去的地方。
把孩子們變成星童不是超主,而是比超主更高一級的主宰,宇宙的一個大神文明,超主稱呼他們為「超智」。他們在哪裡?要星童做什麼?這些超主也不知道,他們只是奴僕一般的存在。
最終星童被帶走。這個星球便成了一個死寂的世界。因為這是一個失去了希望、失去了未來的世界。部分超主留下來,見證人類的滅亡。
80年後,地球上最年輕的人也91歲了。等地球上最後一個人類死去。地球便分崩離析,成了碎渣。然後一股神秘力量,把地球破碎的每一個粒子都吸走了,什麼都沒有留下。超主也離開了。這是他們見到的第50個星球的毀滅。
地球毀滅了。人類也滅絕了。
死亡是可怕的,但我們還可以以各自的文明撫慰、化解這種恐懼。而當死亡變得沒有任何意義的時候,那便是最可怕的事情了。一切都寂滅了。沒有一點痕跡。沒有一點信息。人類、地球似乎從沒有存在過。這真是最可怕的末日。
當你合上書,回來個現實世界,發現一切都是可愛的,一切都是有希望,一切也都是有意義的,便覺得人間真好。哪怕渾濁,哪怕艱辛,哪怕醜陋,但我們依然希望它能夠永恆的流淌下去。
⑥ 請問,適合10~15歲兒童看的科幻小說有哪些
1、《威爾歷險記》:講述了少年威爾在躲逃三腳機器人的追捕過程中,與亨利和江波兒結伴,歷經艱險找到自由人基地,並最終摧毀怪人城的故事。
2、《永恆的終結》:艾薩克·阿西莫夫創作的一部以時間旅行為題材的科幻小說。自1955年出版以來,被譽為阿西莫夫的最高傑作。
3、《遙遠地球之歌》:探討了科學與未來、人類個體與社會、哲學與宗教、生與死、愛情與背叛等主題,同時提出了人類哲學的終極問題。
4、《出賣月亮的人》:描述了在未來社會,一群充滿改造世界雄心的人為實現理想而努力,他們中的許多人最終以悲劇收場,但他們的執著為人類贏得了未來。
5、《安德的游戲》:為了對抗外星蟲族「Formics」的威脅,安德被選中進入專門訓練孩子戰斗的學校。他們在游戲中模擬戰斗場景,以培養出最優秀的戰士。
6、《時間機器》:世界科幻小說史上第一部以時間旅行為題材的作品。作者H.G.威爾斯用一種荒涼、哀傷的筆觸展示了震撼人心的時間旅行。
7、《時間的皺折》:講述了15歲的女孩麥格為尋找失蹤的科學家爸爸,踏上了一段非同尋常的旅程。這是一個關於愛、寬容與堅持的故事,展現了麥格和她的夥伴們如何克服困難,最終找到並救出爸爸。
⑦ 遙遠地球之歌讀後感400字
公元1967年,人類經過反復計算,發現要不了兩千年,太陽就會變成超新星爆發,地球即將毀滅。在這最後的時刻,有人絕望,有人痛哭,有人放浪形骸,但更多的人將全世界的力量凝聚到一起,試圖移民銀河系,或者,至少將人類的基因和文明傳播到宇宙中,這樣,人類才不至於白白在宇宙中存在過。
地球最終還是毀滅了,但在此之前,她至少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移民:一種是用播種船運送基因到異星,在異星上土生土長的地球人後代,他們沒有歷史,不考慮未來,無憂無慮;另一種則是通過人體冷凍技術保存了肉體的地球人,他們眼睜睜地看著地球在眼前灰飛煙滅,內心焦慮,充滿沉重的使命感。
而現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群在小小的薩拉薩星上相遇了……
本書一直被阿瑟•克拉克本人視作自己的最高傑作,他以輕松詼諧的筆調,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設置,構築了一個地球毀滅之後的人類世界。小說中,融入了他對科學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