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燈新話白話文聽書
A. 形容久遠的成語有哪些
成語有:年深歲久、年深日久、古今中外、古往今來、千秋萬代、青山不老。
一、年深歲久
1、拼音:nián shēn suì jiǔ
2、釋義:指形容時間久遠。
3、出處: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我老娘收生,一日至少也收七八個,這等年深歲久的事,那時記得。
二、年深日久
1、拼音:nián shēn rì jiǔ
2、釋義:形容時間久遠。
3、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六回:自別了長安,年深日久,就有些盤纏也使盡了。(白話文:自從告別了長安,時間久遠,就算有些盤纏也用完了。)
三、古今中外
1、拼音:gǔ jīn zhōng wài
2、釋義: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泛指時間久遠,空間廣闊。
3、出處:現代·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歷史,沒有一個國家曾經用這種所謂示威運動而變成了既富且強的。
四、古往今來
1、拼音:gǔ wǎng jīn lái
2、釋義:從古到今。泛指很長一段時間。
3、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往古今來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白話文:從古至今就是所說的的宇宙,上下四方稱為空間。)
五、千秋萬代
1、拼音:qiān qiū wàn dài
2、釋義:指世世代代,時間久長。
3、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顯學》: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萬歲。(白話文:現在巫祝祝福人說:希望能夠世世代代。)
B. 簡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史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縣」乃古「懸」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說舉著細小的釣竿釣繩,奔走於灌溉用的溝渠之間,只能釣到泥鰍之類的小魚,而想獲得大魚可就難了。
靠修飾瑣屑的言論以求高名美譽,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遠了。春秋戰國時,學派林立,百家爭鳴,許多學人策士為說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學說,往往設譬取喻,徵引史事,巧借神話,多用寓言,以便修飾言說以增強文章效果。
莊子認為此皆微不足道,故謂之「小說」,即「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淺識小道」,也就是瑣屑淺薄的言論與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說之為小說的本來含義。
而中國小說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開始具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種不同的小說系統。文言小說起源於先秦的街談巷語,是一種小知小道的紀錄。在歷經魏晉南北朝及隋唐長期的發展,無論是題材或人物的描寫,文言小說都有明顯的進步,形成筆記與傳奇兩種小說類型。
而白話小說則起源於唐宋時期說話人的話本,故事的取材來自民間,主要表現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識。但不管文言小說或白話小說都源遠流長,呈現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小說的特點
1、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C. 古代文言文小說的高峰期是哪個朝代
1.醞釀期:先秦兩漢時期
此時尚無真正的小說出現,只在神話(先民神話),諸子寓言、史傳文學中出現小說因素。以上也是小說三股源頭。
2.雛形期: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搜奇記逸的「志怪小說」和輯錄人物軼聞瑣事的「志人小說」。前者以干寶的《搜神記》為代表,後者以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為代表。這段時期可謂從野史到成熟小說的過渡期。
3.成熟期:唐代
這時期不少文人依據傳說創作傳奇小說,又稱「唐傳奇」,這標志著中國小說文體的成熟和文人創作意識的覺醒。代表作品如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等。這也是文言文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黃金期。
4. 伏期:宋、元、明時期
這一時期的文言文小說數量巨大但質量不高,代表作品有宋代的《太平廣記》、明代的《剪燈新話》等。
5.再盛期;清代
這時期以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代表,形成文言文小說創作的第二個黃金期。著名的作品還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等。
D. 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怎樣區別,界限是什麼
1.文言小說:
作者都是知識分子或官吏;內容是不見與經典的傳聞,雜說或民間故事;創作手法有誇張、比喻,即虛構,形式大都是殘叢小語,尺寸短書,即短篇:語言是語言文字,即文言文。
舉例:《搜神記》《世說新語》《唐代傳奇》《剪燈新話》《聊齋志異》
2.白話小說:
發源於唐代的一種漢族文學形式。中國白話小說的前身是漢族民間故事和所謂的「街談巷語」,在古代漢族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小說經歷了不斷的豐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話本階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來了真正的繁榮,成為與抒情文學分庭抗禮的一大文學體系。
舉例:《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儒林外史》《紅樓夢》
3.區分界限:
文言小說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小說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4.兩者關系:
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它們的源頭分別為雅和俗,它們的走向卻相反,文言小說向俗靠攏,白話小說向雅接近。雅俗在小說范疇內達成了妥協。「雅」接納了白話,承認了「虛構」;「俗」則承擔起「教化」的使命。換言之,「雅」放棄了「雅言」和「實錄」的原則,「俗」則放棄了娛樂惟一的宗旨。小說中雅俗共存是小說藝術成熟的重要際志。
中國小說的源頭就存在著雅俗的分歧,雅的是文言小說,它從史傳蛻化而來;俗的是白話小說,它從民間伎藝「說話」轉變而成。在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的發展途程中,雅和俗構成兩極,文言小說受到俗的引力作用,不斷吸收俗的成分,顯示出漸次俗化的傾向;而白話小說則受到雅的引力作用,不斷吸收雅的成分,表現為漸次雅化的傾向。雅俗結合是小說成就的重要標志之一。
E. 我的世界1.6.2貿易站mod無法交易怎麼回事
一、明朝則是一個剛質健拔、充滿陽剛之氣的朝代。
明朝的大部分時期的大部分地區,基本上是比較和平的。明朝的首都,無論明初的南京,還是後來的北京,在王朝存在期間,都沒有被異族佔領過。那裡的人民,當然也就不會被異族搶劫甚至野蠻屠殺了。這,自周至滿清的三千多年間,統一王朝中只有秦朝、漢朝、隋朝、其首都才沒有被異族佔領過。而秦朝、隋朝壽命太短,無法與明朝相比。
明朝擁有在質量上超過前代水平的、技藝先進的織染、製糖、造紙、制瓷、采鐵、鑄銅、造船、兵器製作,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待種手工藝和土木建築。南京的龍江造船廠,北京的軍器局、寶源局,遵化鐵廠,蘇州的織染局,饒州的御窯廠所設的工場都有細致的分工。洪武時,官辦鐵冶的定額每年已達一千八百四十七萬余斤,錢幣年鑄最高量已達一億九千九百八十四萬余文。宣德時,饒州傳造的瓷器一次達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其他絞羅紗綢、彩緞雕漆等消費品的製造更是不可勝數。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商品經濟也空前活躍。到中葉以後,呈現出類似於產業革命以前的歐洲的社會狀況,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奠定了形成近代民主自由主義思想的經濟基礎。
早在明前期,就有了製造可以遠洋到非洲的艦船的技術,而同期的歐洲只能造一些小型的木板船[Paul Kennedy著《大國の興亡》上(譯者鈴木主稅,株式會社草思社於1988年11月7日第18次印刷發行)]。「明代鐵產量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由於建築盛行,發明了利用簡單機械原理的起重機。火器在明代有很大進步,大炮有從西洋輸入的弗郎機、紅夷炮,槍有快槍、鳥嘴槍及各種手銃,已和近代武器接近。」[尚鋮《中國歷史綱要》374]明初就已經擁有大量製造當時最先進武器的技術,並積極投入實戰,因此讓當時的敵人蒙古人(韃靼、瓦刺等游牧民族)聞風喪膽。明朝不但擁有這些先進火器,即使在弓箭這種冷兵器的製作技術上也比「全民皆兵」的游牧民族來得先進。因此明朝政府不但嚴禁向蒙古人出售那些先進火器,也同樣嚴禁向蒙古人出售弓箭和用於製造盔甲刀箭的鐵器。蒙古人為竊得這些先進武器而絞盡腦汁。例如用派遣朝貢團的方式,途中從明軍士兵和不法商人那裡偷偷購買這些先進武器,並用引誘、綁架等手段迫使中國人到其居住地傳授和仿造這些武器。而南宋正好相反。南宋被蒙古人殲滅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蒙古人手中有比較先進的武器,即威力較大的回回炮,而南宋沒有。
就拿鄭和七度下西洋這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來說吧。鄭和率領龐大的海軍艦隊遠洋非洲,是空前絕後的壯舉。可若沒有當時最先進的造船、引航、艦船編隊技術,乃至海上長期生存的技術,是不可能實現的。而這樣高度的技術,別說同時代的西方文明,就是「宋代的文明」也沒能實現。
不但明代中前期,就是後期,仍比同時代的歐洲更發達。當來華的傳教士把當時中國的發達情形寫成報告發回歐洲時,給歐洲的知識分子以很大沖擊。「前近代所有文明中,最先進的,擁有優位的就是中國。十五世紀的人口為1億到1億3000萬人,與歐洲的五千萬到5500萬相比,壓倒性的多數,擁有優秀的文化,實施了灌溉的肥沃耕地從十一世紀起就通過非常好的運河連接在一起,教育程度高的儒者役人運轉著職員等級制度整備齊全的行政機構。其洗煉了的統一國家的樣子,令來訪的外國人羨慕不已。確實,中國文化蒙受過蒙古部族的激烈攻擊,也被忽必烈汗侵略和統治過。但中國有著不是靠征服者來改變,而是去改變統治者一方的實績。1368年明王朝建立,趕走蒙古,實現中國的再統一時,有很多從前的秩序和學問都溫存下來了。受過尊重『西歐』科學的教育的讀者最驚奇的大概是中國文明中的技術水平之高吧。中國自古就有很大的圖書館。活版(movable type)印刷早在十一世紀就已經登場,不久大量書籍就被印刷出版了。受運河建設和人口增加的觸發,產業和貿易都發展起來了。中國的都市,與同時代的中世歐洲的任何都市都大得多,交易路也延伸到很遠。紙幣很早就被利用,在商業發展和市場成長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明在十四世紀末打倒蒙古統治者時,就已經使用大炮了。」[Paul Kennedy著《大國の興亡》上,28-29頁]
其實,明朝不但在其中前期,就是到了晚期,也不比西方落後多少,明朝的發達經西方傳教士之筆傳至歐洲後還讓歐洲的知識分子大受刺戟呢。
正如日本歷史學家指出的:「十六世紀末以後,來到中國的耶穌會會士們(基督教傳教士)報告了很多中國的情況。他們看到的中國,與同時代的歐洲相比,是更發達的社會,這給了啟蒙時期的知識人以很大的刺戟。對他們來說,中國的文物制度值得驚嘆,甚至是理想性的。當然,其中也許含有因不充分的理解而產生的過大評價,但如果是以資本主義以前的階段來進行比較的話,中國為最發達國家之一這一事實,應該是不會錯的。……這個時代出現的新要素之一,就是和歐洲恆常性的接觸。這種接觸,既有文化方面也有經濟方面,但文化方面到清代就中斷了。明末,學識豐富的耶穌會會士一來航,中國人就對他們帶來的新學問和新技術予以相當的關注。不但出版了很多翻譯書,還將其編入中國人的著作中。即使沒有直接表現出來,但明末的所謂實學、很多技術性書籍的出現,可以認為是受洋書的影響。而且還有知識分子信教。特別是任命耶穌會會士為制歷的欽天監(天文台)的長官一事很有名。可是到了清代康熙帝時,發生了所謂的典禮問題。……其結果,不但失去了以傳教士為媒介的與洋學的接觸,不可思議的是,對洋學的關心也沒有持續。所以,此後的歐洲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直到清末為止都不為中國所知。……(到清末)對終於復活了的洋學(當時的中國稱之為西學)的關心,因為只是出於要解決現實中滿清所處的難局才出現的關心,雖很切實,但同時也有很強的功利性的一面,這和明末期對洋學的關心,性質上有著相當的不同。」[岩見宏+谷口規矩雄著《伝統中國の完成/新書東洋史4》 6-11頁,1988年8月5日第八刷発行,発行所:株式會社講談社]
四、再說說明代的民間社會文化生活。
明代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比較自由,也比較豐富多彩,整個社會充滿活力。例如,中國古代社會,極其重視禮制,有著嚴格的等級秩序,而衣飾冠巾則是表示一個人身份等級的符號,因此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不但庶民百姓和士大夫階層之間,就是各級官員,不同行業的庶民百姓之間,也不能隨便混用。但自明代中後期起,不但庶民百姓可以自由地穿戴士大夫階層的衣冠,使用從前被嚴厲禁止的黃色,服飾花紋甚至還可以使用從前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為人君至尊象徵的龍紋。從前貴婦人才能用的頭飾,娼妓都能用了。
同時,民間還涌現了大量較高水平的文學藝術作品。如口語體長篇小說《三國志演義》,《忠義水滸傳》,《西遊記》以及《金瓶梅》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至今仍有很大影響。除此之外,還有《平妖傳》《封神演義》等長篇小說,還有《剪燈新話》、《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拍案驚奇》以及並不比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最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遜色的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劇作品《牡丹亭》等。
這些作品大膽地揭露了社會問題,抨擊了封建禮教,充滿了對個人自由和人性解放理想社會的嚮往。其思想的先進性可與近代西方相比。
不但如此,明代還出現了小說評論家。他們敢於稱贊那些被從前的讀書人所輕蔑的戀愛小說、白話文小說。明代小說和戲曲,甚至還對外國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例如中國不太有名、幾乎失傳了的《剪燈新話》,在傳入日本後,便對日本的文學藝術產生了很大影響,被改編成日本傳統舞台戲劇歌舞伎、傳統單口相聲落語、小說。例如歌舞伎《怪談牡丹燈籠》、落語《怪談牡丹燈籠》,以及《御伽婢子》和《雨月物語》等日本早期怪談小說代表作就是受該著作影響而誕生的。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的文學藝術所受亞洲的影響之大為眾所周知。特別是這個時期的法國文化(這同時又是歐洲文化的代表)從中國的思想以及藝術等受到的影響是很明顯的」[前川貞次郎著《絕対王政の時代--新書西洋史5》60頁,昭和55年2月20日第七刷発行,発行所:株式會社講談社]
這些文學藝術作品可以說是中國式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代表作。
遺憾的是因明朝不幸覆滅、取代它的又是帶有落後野蠻的奴隸制特徵、極端封閉愚昧、又因自己的落後、人數極少而極其恐懼漢民族「反叛」因而採取殘暴鎮壓、大興文字獄等種種手段扼殺中國人活力的異族滿清,這一獨自發展起來的中國式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因此被而夭折了。
五、明代還出現了代表當時整個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專業著作。
如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十七世紀末傳入日本後,受到日本學者的極為重視。法國人得知後也如獲至寶,將其翻譯成法文。此後歐洲各國紛紛把該書翻譯成本國文字,並贊之為「技術的網路全書」,反倒是在該書的故鄉中國,因滿清殘酷的統治而銷聲匿跡了;又如李時珍編著的、記載了古今本草1871種的《本草綱目》;還有計成編著的、世界造園學最早、且有系統的造園技術專業著作書《園冶》,以及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通雅》和《物理小識》,等等。隨著商業的發達和算盤的普及,還出版了達到當時世界水平的算數書《直指演算法統宗》。民間,《三台萬用正宗》等日常網路全書也大量普及開來。明代還出現了徐霞客那樣的大地理學家和大旅行家。
明代在農業方面積極注重國內既存農業產品和生產技術的改良。例如解決了雙季稻的推廣技術問題,雙季稻因此在南方各地得以普遍推廣。嶺南地區還出現了三季稻。從而加倍、三倍地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北宋、南宋兩個朝代都無法比的。明代的中國人並不因此滿足而是積極與海外交流,積極引進海外的其它先進品種。例如,原產美洲大陸的高產耐旱、土地適應力極強、種植方法又簡單的農作物如玉米、甘薯(明代文獻中又稱紅薯」、「金薯」、「蕃柿」、「白薯」、「番薯」、「紅山葯」等)、馬鈴薯等,就是明代引入中國的。在這些農產品引進普及之前的中國,長時間人口一直難有較大增長(即使是大唐盛世,人口也只有五千多萬)。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食物生產受到極大限制。人多地少的話,即使是豐年都難以維持溫飽。絕大多數農民戰爭皆因食糧嚴重不足、連種田的農民都無法生存而引起。滿清中後期,中國人口成倍增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滿清製造的大規模征服戰爭終於結束,明代引進的這些高產耐旱、土地適應力極強、種植方法又簡單的農作物得以擴展到全國從而提供了更多食糧的來源和產量的結果。
F. 誰有文言版剪燈新話
發到郵箱了
G. 對未來的想像和希望用什麼成語
對未來的想像和希望的成語有很多,比如寸陰若歲、舉首戴目、傾耳戴目、傾耳拭目、萬眾睢睢、懸懸而望、指日可待、計日以俟、枯苗望雨、目斷鱗鴻、目盼心思、皮鬆骨癢、企而望歸、翹首企足、翹首跂踵、翹首以待、翹首引領、鶴立企佇等。
一、寸陰若歲
【解釋】:歲:年。一剎那象過一年。形容非常殷切地期待和盼望。
【出自】:《北史·韓禽傳》:「班師凱入,誠知非遠;想思之甚,寸陰若歲。」
白話文:「班師回朝凱旋而歸,我知道這不是遠;想思之甚,光陰就像一年。」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比喻盼待殷切
【近義詞】一日三秋
【反義詞】度日如年、一刻千金
二、舉首戴目
【解釋】:抬頭仰望。謂期待殷切。
【出處】: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書》二:「天下舉首戴目,屬心執事者,難以一二計。」
白話文:「天下抬起頭戴眼,屬心執事的人,很難用一兩個計劃。」
三、翹首以待
【拼音】[ qiáo shǒu yǐ dài ]
【解釋】形容殷切盼望。
【出處】王朔《無人喝彩》:「李緬寧趕到公共汽車站,車已停穩,開了前後車門上下客。他擠在人堆里翹首以待。」
四、指日可待
【解釋】:指日:可以指出日期,為期不遠;待:期待。為期不遠,不久就可以實現。
【出自】: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三十一回:「是以我主上神佑,泥馬渡江,正位金陵,用賢任能,中興指日可待。」
白話文:「這是因為我的主上神保佑,泥馬渡江,正位金陵,用賢任能,中興指日可待。」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指日而待、指日可下、計日程功、計日奏功、計日而待、計日可待、為期不遠
【反義詞】不可企及、遙遙無期、杳無音信
五、翹首企足
【解釋】:仰起頭,踮起腳。形容盼望殷切。
【出自】: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翹足引領,望內響應。」
白話文:「因此立功的人,沒有不翹腳引領,望內響應。」
【示例】:但翹首企足,以待結褵之期,不計其他也。 ——明·瞿佑《剪燈新話·秋香亭記》
【近義詞】翹首遠望、翹足引領、翹首跂踵
H. 剪燈新話的社會影響
《剪燈新話》的問世在當時沉悶的政治環境中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喜愛與共鳴,甚至連國子監里的經生儒士也閱讀它,而仿擬者紛起,永樂年間有廬陵李禎的《剪燈余話》,宣德年間有趙弼的《效顰集》,萬曆年間有邵景詹的《覓燈因話》相繼問世,這些作品共同構成了溝通唐傳奇和清代《聊齋志異》這兩個高峰之間的橋梁。除仿擬之作外,白話小說和戲曲也受到《剪燈新話》作品的影響。《金鳳釵記》、《翠翠傳》被元末明初的凌?初改寫成白話小說,這兩篇作品還和《渭塘奇遇記》、《綠衣人傳》等被一些戲曲家改寫成雜劇、傳奇和地方戲曲。
瞿佑創作於明初的《剪燈新話》,是中國歷史上在東亞最具有跨國界影響力的古典小說集之一。它從15世紀起就開始風行於朝鮮,後來也一直在日本、越南盛傳,唯獨在中國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漸趨淹沒。《剪燈新話》多以元明之際的戰亂紀實、文人罹禍和兒女情戀(人鬼戀)為主題,這類主題使它在日本、朝鮮與越南得到令人驚異的接受:那裡的讀者普遍欣賞瞿佑的「故事」情節和「話語」方式,許多作家因此受到啟發而把《剪燈新話》視為小說創作的最高典範,它流行於這些國家正處於內戰或這樣的黑暗時代之後。
I. 明朝的政治體制是怎麼樣的
現發現趙豐年先生的《華夏千年歷史回顧和啟示》大作中有一些關於宋明的論述與史實不符。若不出來說明一下,恐會誤導他人。例如,該文指責說「宋太祖、明太祖又走到另外一個極端。讓中國人民飽受各種內戰、外敵野蠻屠殺的痛苦折磨。」而事實則與之相反。因為宋太祖之前的中國是個四分五裂(五代十國)、戰亂紛飛的時代,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宋太祖結束了五代擾攘的局面,使中國人民脫離了各種內戰和避免了外敵的野蠻屠殺。
明太祖也是這樣的偉人。明太祖不但結束了曠日持久的各種內戰,還高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旗幟,消滅了竊據中國近百年的野蠻外敵,使中國人民擺脫了「各種內戰、外敵野蠻屠殺的痛苦折磨。」,並數度遣兵深入大漠、追繳殘敵以期杜絕外患。
另外,宋太祖和明太祖並非處於和唐太宗對立的另外一個極端。兩者之間,乃至宋明兩個朝代,特別是宋初和明初之間都有很多的不同點。如宋朝極端地重文輕武,極端優遇士大夫,對北方游牧民族盡量委曲求全,不惜屈膝於異族,向異族拱手稱臣,簽訂屈辱的不平等條約,而鮮有主動出擊之舉。而明朝則不是這樣。它是一個剛質健拔、充滿陽剛之氣的朝代。明代、特別是明前期,對士大夫不但不太重視,甚至還冷酷無情,大臣們上朝前都擔心自己能不能安全回家呢。這也是明朝後來被文人們抹黑的重要原因。明朝,從其建國起,就主動向北方游牧民族出擊。哪怕是兵臨城下,哪怕是內憂外患已經到了快亡國的時刻,它仍拒絕和異族和談,更不可能像宋朝那樣屈膝投降,簽訂屈辱的不平等條約了。
就拿明朝後期,皇帝因幾十年不上朝而被眾多人當作明朝連滿清都不如的萬曆年間來說吧。當擁有先進火器的日軍侵略明朝的屬國朝鮮時,明朝政府盡管自身有很嚴重的危機,如北虜仍在騷擾問題、東北女真勢力日益擴大問題、國內民生和社會治安問題,但仍是毅然出兵,並且打敗了日軍,把日軍從朝鮮趕回去了。而三百年後,同樣是在朝鮮,對手同樣是日本,且自身武器裝備並不比日本差多少的情況下,滿清卻是一敗塗地,很快就屈膝投降,割地賠款了。至於宋朝,就更不用說了。從北宋建立到北宋滅亡、再到南宋滅亡,不但去不了朝鮮之地,連河北的燕雲十六州都收回不了呢。
而明成祖數度親征漠北,更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壯舉。
宋太祖和明太祖,也沒有「忘了北方未歸化游牧民族的南侵的危害」。宋太祖在尚未完成統一南方之前就進行過北伐異族的軍事行動。而在基本完成了對南方的統一後,第二年就開始北伐,進攻有契丹強敵支援的異族政權北漢。可惜途中神秘死亡。宋太祖不但要消滅異族北漢政權,而且還要收復由異族石敬塘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所以,說中途去世的他「忘了北方未歸化游牧民族的南侵的危害」,是不合事實的。
明太祖就更沒有「忘了北方未歸化游牧民族的南侵的危害」,當然也不存在「過分注意防止軍閥擁兵自重」的事情。明太祖在位期間,明軍不但經常主動出擊漠北,其精兵也大都布置在北方邊境一帶,而且還讓他的兒孫們當軍閥擁兵自重。這也是明成祖得以取得政權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明太祖和宋太祖不是與唐太宗對立的另一個極端,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
至於趙豐年說的「我們的中國,從五胡亂華以後,在某些方面就開始陷入走極端的惡性循環。」當然也不符合歷史事實。事實上,五胡亂華後的中國依然有過強盛繁榮、且創造出了超越前人文明的時代。
趙文指責明朝「在拋棄宋代弊端的同時,完全放棄了宋代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宋代鼓勵商品經濟發展,政治開明仁慈等種種政策,在明代所剩無幾。在西方文明開始大幅度進步的時候,明朝卻從宋代的文明發展大大的退步了。這些制度的倒退盡管在明初短期的國防利益,卻推動了明朝的衰落和被北方游牧民族再次滅亡。」,這一指責顯然也不太符合客觀事實。
明朝當然沒有「完全放棄了宋代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明朝同樣鼓勵商品經濟發展,而且還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萌芽。再說「政治開明仁慈等種種政策」,若說不以言論殺士大夫,若說士大夫的待遇上,那確實是不如宋朝「開明仁慈」。但這不能代表明朝的政治就不開明,就不仁慈,宋代的「政治開明仁慈等種種政策,在明代所剩無幾」了。
事實上,明朝的政治制度非但不比宋代差多少(實際上,宋朝也是皇帝擁有較大權利的中央集權制),也比同時代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來得先進。例如,各大臣也是通過比較公平嚴格的考試選拔出來。其選拔過程,比宋朝都來的嚴格。而且即便是一貧如洗的山民,只要能通過這一選拔考試,就可以成為管理國家的棟梁,甚至還可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而且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幹部,即國家的各級棟梁不是世襲制,因此,哪怕自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級的國家支柱,若子孫通不過選拔考試,也只能當平民百姓了。
明朝政府和宋朝政府一樣,也是脫離皇室而獨立化了的,由以內閣首輔大臣(實質性的宰相)為首的大臣們運作的。也就是說國家權力是由皇帝和諸大臣們分擔並相互牽制的。明朝也有專門監督皇帝的諫官。不但政府官員,民間也可以直接批判皇帝,直接指責皇帝的過錯。若朝野的批評正確,皇帝即使心裡不高興,表面上也只能容忍。因此即使出現萬曆帝那樣常年不上朝的皇帝以及昏庸之君,國家機器也能照樣正常工作。
整個明朝年間,其中央政府中一直沒有出現宋朝秦檜那樣的內奸,不能不說與其政治體制有高於宋朝之處有關系。明朝所造就的思想家、文學家、戲劇家、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只會比宋朝多,不會比宋朝少。 思想家如劉基、王陽明、李贄(卓吾)、薛瑄、陳獻章、胡居仁、羅欽順、湛若水、王廷相、唐鶴征、王艮、羅洪先、何心隱、焦竑、劉宗周、孫奇逢、陳確、王畿、魏校、呂坤、方以智(方還是科學家)、朱之瑜、傅山、黃宗義、顧炎武、王夫之、顏元、李恭、戴震、李顒、呂留良等等;文學家如李開先、吳承恩、湯顯祖、馮夢龍、凌濛初、蒲松齡、龔升、孔尚任、吳敬梓;歷史學、政論學、考證學者如張居正、顧憲成、陳子龍、高攀龍、孫奇逢、張溥、萬斯同、萬斯大、全祖望(此人雖生於滿清初期,但家庭則是頗有民族氣節的家庭,本人受的也是黃宗羲,萬斯同等人的影響。其他人亦然);自然科學者如朱載堉、李時珍、潘季馴、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傅山、方以智、王錫闡等;大建築學家如計成等。
也正是明朝較為寬松的政治環境,使中國人的思想變得異常活躍和具有前瞻性。批判精神、懷疑精神、經世致用的思想、實測實驗實證思想以及積極的西學受容是明朝、特別是明末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思想等各分野的特徵。
出現了一批反封建專制和具有近代民主自由平等主義色彩的思想家。如李贄的「人人皆可以為聖」,「聖人不曾高,眾人不曾低」等反對孔孟儒學和封建禮教的主張;顧炎武的「眾治」取代君主專制的「獨治」;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唐甄的「凡為帝王者皆賊也」;黃宗羲的「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為人君者」「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 故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的見解以及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的主張。這些都是和近代歐洲的個人自由、人性解放、人人平等、民主與法制的思想是相通的。
宋代,似乎沒有這樣的思想吧?又何來明朝「在拋棄宋代弊端的同時,完全放棄了宋代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在西方文明開始大幅度進步的時候,明朝卻從宋代的文明發展大大的退步了。」之說?
眾所周知,活字印刷技術的出現使得靠手寫製作的書籍能大量迅速地復制,因此到那為止與書籍無緣的一般人也能容易地購買閱讀書籍。這對發源於英國的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以及近代民族主義的形成,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明代的中國,已經進入了使用比宋代的膠泥活版更先進的銅鉛活版印刷技術,書物得以大量出版的時代。因此若無明末的大動亂,若無野蠻異族入侵及其長久的令人窒息的統治,那些具有近代民主自由平等主義的思想就可以廣為人知,逐漸被人民大眾所接受,從而喚醒或者確立人們的近代民族主義意識,促使政治、經濟、教育體制的改革和發生產業革命。那麽中國就決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何來「在拋棄宋代弊端的同時,完全放棄了宋代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在西方文明開始大幅度進步的時候,明朝卻從宋代的文明發展大大的退步了。」之說?
其實,中國的初中歷史課本就明確指出:明朝擁有在質量上超過前代水平的、技藝先進的織染、製糖、造紙、制瓷、采鐵、鑄銅、造船、兵器製作,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待種手工藝和土木建築,南京的龍江造船廠,北京的軍器局、寶源局,遵化鐵廠,蘇州的織染局,饒州的御窯廠所設的工場都有細致的分工。洪武時,官辦鐵冶的定額每年已達一千八百四十七萬余斤,錢幣年鑄最高量已達一億九千九百八十四萬余文。宣德時,饒州傳造的瓷器一次達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其他絞羅紗綢、彩緞雕漆等消費品的製造更是不可勝數。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商品經濟也空前活躍。到中葉以後,呈現出類似於產業革命以前的歐洲的社會狀況,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奠定了形成近代民主自由主義思想的經濟基礎。
早在明前期,就有了製造可以遠洋到非洲的艦船的技術,而同期的歐洲只能造一些小型的木板船[Paul Kennedy著《大國の興亡》上(譯者鈴木主稅,株式會社草思社於1988年11月7日第18次印刷發行)]。「明代鐵產量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由於建築盛行,發明了利用簡單機械原理的起重機。火器在明代有很大進步,大炮有從西洋輸入的弗郎機、紅夷炮,槍有快槍、鳥嘴槍及各種手銃,已和近代武器接近。」[尚鋮《中國歷史綱要》374]明初就已經擁有大量製造當時最先進武器的技術,並積極投入實戰,因此讓當時的敵人蒙古人(韃靼、瓦刺等游牧民族)聞風喪膽。明朝不但擁有這些先進火器,即使在弓箭這種冷兵器的製作技術上也比「全民皆兵」的游牧民族來得先進。因此明朝政府不但嚴禁向蒙古人出售那些先進火器,也同樣嚴禁向蒙古人出售弓箭和用於製造盔甲刀箭的鐵器。蒙古人為竊得這些先進武器而絞盡腦汁。例如用派遣朝貢團的方式,途中從明軍士兵和不法商人那裡偷偷購買這些先進武器,並用引誘、綁架等手段迫使中國人到其居住地傳授和仿造這些武器。
就拿鄭和七度下西洋這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來說吧。鄭和率領龐大的海軍艦隊遠洋非洲,是空前絕後的壯舉。可若沒有當時最先進的造船、引航、艦船編隊技術,乃至海上長期生存的技術,是不可能實現的。而這樣高度的技術,別說同時代的西方文明,就是「宋代的文明」也沒能實現。何來「在拋棄宋代弊端的同時,完全放棄了宋代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在西方文明開始大幅度進步的時候,明朝卻從宋代的文明發展大大的退步了。」之說?
不但明代中前期,就是後期,仍比同時代的歐洲更發達。當來華的傳教士把當時中國的發達情形寫成報告發回歐洲時,給歐洲的知識分子以很大沖擊。「前近代所有文明中,最先進的,擁有優位的就是中國。十五世紀的人口為1億到1億3000萬人,與歐洲的五千萬到5500萬相比,壓倒性的多數,擁有優秀的文化,實施了灌溉的肥沃耕地從十一世紀起就通過非常好的運河連接在一起,教育程度高的儒者役人運轉著職員等級制度整備齊全的行政機構。其洗煉了的統一國家的樣子,令來訪的外國人羨慕不已。確實,中國文化蒙受過蒙古部族的激烈攻擊,也被忽必烈汗侵略和統治過。但中國有著不是靠征服者來改變,而是去改變統治者一方的實績。1368年明王朝建立,趕走蒙古,實現中國的再統一時,有很多從前的秩序和學問都溫存下來了。受過尊重『西歐』科學的教育的讀者最驚奇的大概是中國文明中的技術水平之高吧。中國自古就有很大的圖書館。活版(movable type)印刷早在十一世紀就已經登場,不久大量書籍就被印刷出版了。受運河建設和人口增加的觸發,產業和貿易都發展起來了。中國的都市,與同時代的中世歐洲的任何都市都大得多,交易路也延伸到很遠。紙幣很早就被利用,在商業發展和市場成長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明在十四世紀末打倒蒙古統治者時,就已經使用大炮了。」[Paul Kennedy著《大國の興亡》上,28-29頁]
其實,明朝不但在其中前期,就是到了晚期,也不比西方落後多少,很多地方還經西方傳教士之筆傳至歐洲後讓歐洲的知識分子大受刺戟呢。
正如日本歷史學家指出的:「十六世紀末以後,來到中國的耶穌會會士們(基督教傳教士)報告了很多中國的情況。他們看到的中國,與同時代的歐洲相比,是更發達的社會,這給了啟蒙時期的知識人以很大的刺戟。對他們來說,中國的文物制度值得驚嘆,甚至是理想性的。當然,其中也許含有因不充分的理解而產生的過大評價,但如果是以資本主義以前的階段來進行比較的話,中國為最發達國家之一這一事實,應該是不會錯的。……這個時代出現的新要素之一,就是和歐洲恆常性的接觸。這種接觸,既有文化方面也有經濟方面,但文化方面到清代就中斷了。明末,學識豐富的耶穌會會士一來航,中國人就對他們帶來的新學問和新技術予以相當的關注。不但出版了很多翻譯書,還將其編入中國人的著作中。即使沒有直接表現出來,但明末的所謂實學、很多技術性書籍的出現,可以認為是受洋書的影響。而且還有知識分子信教。特別是任命耶穌會會士為制歷的欽天監(天文台)的長官一事很有名。可是到了清代康熙帝時,發生了所謂的典禮問題。……其結果,不但失去了以傳教士為媒介的與洋學的接觸,不可思議的是,對洋學的關心也沒有持續。所以,此後的歐洲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直到清末為止都不為中國所知。……(到清末)對終於復活了的洋學(當時的中國稱之為西學)的關心,因為只是出於要解決現實中滿清所處的難局才出現的關心,雖很切實,但同時也有很強的功利性的一面,這和明末期對洋學的關心,性質上有著相當的不同。」[岩見宏+谷口規矩雄著《伝統中國の完成/新書東洋史4》 6-11頁,1988年8月5日第八刷発行,発行所:株式會社講談社]
再拿王朝壽命來說,明朝壽命不但比北宋、比南宋長多了,就是比東漢、比西漢也長多了,比滿清也長。明朝也不是亡於北方游牧民族而是亡於天災人禍。倒是宋朝,無論北宋,還是南宋,均亡於北方游牧民族。因此要說被北方游牧民族滅亡是因為「制度的倒退」的話,那應該是指北宋和南宋的制度才對。因此趙豐年的「這些制度的倒退盡管在明初短期的國防利益,卻推動了明朝的衰落和被北方游牧民族再次滅亡」的說法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再說說明代的民間社會文化生活。。明代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比較自由,也比較豐富多彩,整個社會充滿活力。例如,中國古代社會,極其重視禮制,有著嚴格的等級秩序,而衣飾冠巾則是表示一個人身份等級的符號,因此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不但庶民百姓和士大夫階層之間,就是各級官員,不同行業的庶民百姓之間,也不能隨便混用。但自明代中後期起,不但庶民百姓可以自由地穿戴士大夫階層的衣冠,使用從前被嚴厲禁止的黃色,服飾花紋甚至還可以使用從前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為人君至尊象徵的龍紋。從前貴婦人才能用的頭飾,娼妓都能用了。
同時,民間還涌現了大量較高水平的文學藝術作品。如口語體長篇小說《三國志演義》,《忠義水滸傳》,《西遊記》以及《金瓶梅》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至今仍有很大影響。除此之外,還有《平妖傳》《封神演義》等長篇小說,還有《剪燈新話》、《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拍案驚奇》以及並不比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最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遜色的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劇作品《牡丹亭》等。
這些作品大膽地揭露了社會問題,抨擊了封建禮教,充滿了對個人自由和人性解放理想社會的嚮往。其思想的先進性可與近代西方相比。
不但如此,明代還出現了小說評論家。他們敢於稱贊那些被從前的讀書人所輕蔑的戀愛小說、白話文小說。明代小說和戲曲,甚至還對外國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例如中國不太有名、幾乎失傳了的《剪燈新話》,在傳入日本後,便對日本的文學藝術產生了很大影響,被改編成日本傳統舞台戲劇歌舞伎、傳統單口相聲落語、小說。例如歌舞伎《怪談牡丹燈籠》、落語《怪談牡丹燈籠》,以及《御伽婢子》和《雨月物語》等日本早期怪談小說代表作就是受該著作影響而誕生的。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的文學藝術所受亞洲的影響之大為眾所周知。特別是這個時期的法國文化(這同時又是歐洲文化的代表)從中國的思想以及藝術等受到的影響是很明顯的」[前川貞次郎著《絕対王政の時代--新書西洋史5》60頁,昭和55年2月20日第七刷発行,発行所:株式會社講談社]
這些文學藝術作品可以說是中國式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代表作。
這是北宋、南宋兩個朝代都無法比的。
遺憾的是因明朝不幸覆滅、取代它的又是帶有落後野蠻的奴隸制特徵、極端封閉愚昧、又因自己的落後、人數極少而極其恐懼漢民族「反叛」因而採取殘暴鎮壓、大興文字獄等種種手段扼殺中國人活力的異族滿清,這一獨自發展起來的中國式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因此被而夭折了。
明代還出現了代表當時整個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專業著作。如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十七世紀末傳入日本後,受到日本學者的極為重視。法國人得知後也如獲至寶,將其翻譯成法文。此後歐洲各國紛紛把該書翻譯成本國文字,並贊之為「技術的網路全書」,反倒是在該書的故鄉中國,因滿清殘酷的統治而銷聲匿跡了;又如李時珍編著的、記載了古今本草1871種的《本草綱目》;還有計成編著的、世界造園學最早、且有系統的造園技術專業著作書《園冶》,以及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通雅》和《物理小識》,等等。隨著商業的發達和算盤的普及,還出版了達到當時世界水平的算數書《直指演算法統宗》。民間,《三台萬用正宗》等日常網路全書也大量普及開來。明代還出現了徐霞客那樣的大地理學家和大旅行家。
明代在農業方面積極注重國內既存農業產品和生產技術的改良。例如解決了雙季稻的推廣技術問題,雙季稻因此在南方各地得以普遍推廣。嶺南地區還出現了三季稻。從而加倍、三倍地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北宋、南宋兩個朝代都無法比的。明代的中國人並不因此滿足而是積極與海外交流,積極引進海外的其它先進品種。例如,原產美洲大陸的高產耐旱、土地適應力極強、種植方法又簡單的農作物如玉米、甘薯(明代文獻中又稱紅薯」、「金薯」、「蕃柿」、「白薯」、「番薯」、「紅山葯」等)、馬鈴薯等,就是明代引入中國的。在這些農產品引進普及之前的中國,長時間人口一直難有較大增長(即使是大唐盛世,人口也只有五千多萬)。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食物生產受到極大限制。人多地少的話,即使是豐年都難以維持溫飽。絕大多數農民戰爭皆因食糧嚴重不足、連種田的農民都無法生存而引起。滿清中後期,中國人口成倍增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滿清製造的大規模征服戰爭終於結束,明代引進的這些高產耐旱、土地適應力極強、種植方法又簡單的農作物得以擴展到全國從而提供了更多食糧的來源和產量的結果。
這些事實證明明朝並非如趙文所指責的那樣「在拋棄宋代弊端的同時,完全放棄了宋代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宋代鼓勵商品經濟發展,政治開明仁慈等種種政策,在明代所剩無幾。在西方文明開始大幅度進步的時候,明朝卻從宋代的文明發展大大的退步了。」而是大大超越了宋代文明。
J. 小說「三話」是指哪三話
就是明代的「剪燈三話」:
明初瞿佑的《剪燈新話》
明初李昌祺的《剪燈余話》
明末邵景瞻的《覓燈因話》
所謂「剪燈三話」是指明代的三部傳奇小說集,即明初瞿佑的《剪燈新話》、李昌祺的《剪燈余話》和明末邵景瞻的《覓燈因話》。瞿佑之所以以「剪燈」命名他的小說集,是因為他取意於小說的娛樂性。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當中所講:「俗文之興,當由二端,一為娛心,二為勸善。」人們在晚上閑暇無事之時,常坐於燈下講故事、寫小說,作為一種娛樂活動。於是瞿佑便用「剪燈」命名自己的小說集。《剪燈余話》和《覓燈因話》是《剪燈新話》的仿作,亦以「燈」命名。「剪燈三話」這三部傳奇小說集在整個文言小說發展史上有比較重要的位置,而且對其後的小說創作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剪燈新話》。
作者瞿佑(1341——1427),字宗吉,錢塘(或山陰)人。明初,《剪燈新話》轟動文壇。此書共4卷20篇,另有附錄一篇。內容多為元末天下大亂時的一些故事,具有幽冥離奇的色彩。有些甚至荒誕怪異的。書中約佔一半的愛情故事,散發出一些市民氣息,有對禮教的蔑視以及對自主婚姻的追求。
2、《剪燈餘話》。
作者李昌祺(1376——1453),名禎,廬陵人。作品內容與《剪燈新話》相似,並無新意。瞿佑的《剪燈新話》和李昌祺的《剪燈餘話》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說的代表作。在文體上,其顯著特點是議論減少,敘述已是完全淺近的文言。故事情節曲折生動,為擬話本提供了大量素材。
3、《覓燈因話》。
作者邵景詹,生平不詳。《覓燈因話》萬曆年間問世,雖仿效《新話》,但文思才情均不及前二種。
三書後人合稱為「三燈叢話」。
參考資料:http://courses.gxnu.e.cn/chinese/gdwx/skj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