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小說免費閱讀
1. (野草)主要內容概括50字
《野草》各篇主要描寫了北洋軍閥政府統治下的社會狀態,以及對革命力量的熱烈呼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國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評,和對自我嚴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蓋著生與死、愛與恨、夢與醒、友與仇、過去與未來、光明與黑暗、愛者與不愛者、沉默與開口、希望與絕望、愛撫與復仇、眷念與決絕等一系列對立統一、激烈斗爭又在斗爭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野草》是一部充滿著象徵主義的散文詩集,象徵主義作為一個自覺的文藝流派運動是從19世紀80年代法國作家讓·莫瑞阿斯在《費加羅報》發表《象徵主義宣言》時開始發展起來的,到20世紀20年代形成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世界范圍的現代派文藝運動。
散文詩在新詩革命初期就開始有人創作,1918年到1923年,初期白話詩人劉半農,在創作新詩的同時,寫了《曉》 《餓》《雨》《靜》《墨蘭的海洋深處》等散文詩篇;新詩奠基者郭沫若於1920年12月20日,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上,用「我的散文詩」為總題,發表了《冬》《她與他》《女屍》《大地的號》四首短小的散文詩作品;
在此前後,從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報副刊》《小說月報》《文學旬刊》《文學周報》《學燈》《覺悟》《語絲》等刊物上,陸續發表了劉半農、沈穎、周作人、兩諦(鄭振鐸)、沈性仁、張定璜、蘇兆龍等人翻澤的屠格涅夫、波德萊爾的散文詩,有的刊物還專門發表了介紹和討論散文詩的文章。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陸續發表了23篇散文詩,編成《野草》。
2. 誰有魯迅的野草(原文)
《野草》
作者:魯迅
--------------------------------------------------------------------------------
《野草》簡介
本書所收散文詩23篇〔包括一首打油詩和一出詩劇〕,最初都曾陸續發表於1924年12月
至1926年1月的《語絲》周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表於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
第138期,發表時署名均為魯迅。
本書於於年1927年4月由作者親自編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初版印行列為作者所編的
《烏合叢書》之一。此後印行的版本,除個別字和標點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題
辭》在本書最初的幾次印刷都曾印入;後來被國民黨政府書報檢查機關抽去〔魯迅在1935年11
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傳經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魯迅全
集出版社出版《魯迅三十年集》時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畫系孫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題字署
「魯迅先生」,後按魯迅意思改為「魯迅著」,魯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謙信中曾提及
此事。
魯迅寫作《野草》時,適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選集〉自序》〔《南腔北調集》〕
中所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
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
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編成本書的時候,如《題辭》篇末所記,正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
清黨的稍後。
關於本書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為本書的英譯本寫過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說明,收在
《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蕭軍信中,魯迅談到《野草》時說:「我的那本《野草》,
技術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在《華蓋集續編·海上
通信》中說:「至於《野草》,此後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托知己,舐皮
論骨,什麼是『入於心』的。」
本書中《雪》、《風箏》等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
《野草》英文譯本序
·魯迅·
馮Y·S·先生由他的友人給我看《野草》的英文譯本,並且要我說幾句話。可惜我不懂英文,
只能自己說幾句。但我希望,譯者將不嫌我只做了他所希望的一半的。
這二十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陸續發表於期刊《語絲》
上的。大抵僅僅是隨時的小感想。因為那時難於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
現在舉幾個例罷。因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作《我的失戀》,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
作《復仇》第一篇,又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這樣的戰士》,是有感於文人學士們
幫助軍閥而作。《臘葉》,是為愛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段祺瑞政府槍擊徒手民眾後,作《淡淡
的血痕中》,其時我已避居別處;奉天派和直隸派軍閥戰爭的時候,作《一覺》,此後我就不能住在
北京了。
所以,這也可以說,大半是廢馳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當然不會美麗。但這地獄也必須失掉。
這是由幾個有雄辯和辣手,而當時還未得志的英雄們的臉色和語氣所告訴我的。我於是作《失掉的好
地獄》。
後來,我不再作這樣的東西了。日在變化的時代,已不許這樣的文章,甚而至於這樣的感想存在。
我想,這也許倒是好的罷。為譯本而作的序言,也應該在這里結束了。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五日。
〔選自《二心集》〕
--------------------------------------------------------------------------------
《野草》題辭
·魯迅·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
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
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
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
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魯迅記於廣州之白雲樓上
參考資料:網路
3. 《野草》主要講了什麼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二心集》、《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等。抒情成分極濃的《野草》是魯迅的一本散文詩集,1927年編成。書中所收23篇散文詩是作者1924年~1926年所作,陸續發表在《語絲》上。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4月15日,廣州的國民黨反動派逮捕並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青年。當時,擔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的魯迅,迅速召開各科系主任緊急會議,要求大家想辦法營救被捕的學生,然而,營救的計劃失敗了。4月29日上午,魯迅辭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的職務,以示對國民黨的這一反革命罪行的抗議。離開中山大學後,魯迅蟄居廣州東堤白雲路寓所。懷想近一段時期由北京到廈門,再到廣州的經歷,目睹身邊的風雲變幻,魯迅深深感到震驚、悲憤。
在百感交集之中,魯迅覺得「目前是這么離奇,心裡這么蕪雜」,「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朝花夕抬·小引》)。於是,他便開始整理過去的稿子,最初結成的集子便是發表在《語絲》上的散文詩,集子名為《野草》。
1927年的時候,「五四」狂飆已經過去,而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來。魯迅經歷了同一戰陣中夥伴的分化,感受到處於革命低潮時文化戰線的荒涼和寂寞。據1932年魯迅在《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中回憶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歷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么變化,並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不過已經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隨便談談。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
階級斗爭的血的教訓促使魯迅從進化論轉向階級論。盡管「五四」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發生了分化,但魯迅堅守陣地,繼續對陳舊的邪惡勢力進行著堅決的斗爭。但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馬克思主義,所以還不能清楚地看到斗爭的前途。「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於是失望,頹唐得很了。」(《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正如1934年10月9日魯迅致蕭軍的一封信中所說的:「我的那一本《野草》,技術並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
《野草》反映了魯迅當時的復雜的思想矛盾,它與魯迅的雜文有很大的差別。收錄《野草》中的許多著名篇章,如《題辭》、《影的告別》、《希望》、《風箏》、《好的故事》、《死火》等等,並非照穢水、看針砭時弊的時評,並非致敵於死命的標槍,而是自我心靈最坦誠、最無情的解剖。同時「因為那時難於直說,所以有些措辭就很含糊了」。作者在確立了無產階級世界觀,成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以後,對《野草》部分作品中所包含的消極一面,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判。
在現代散文中,《野草》可以說是開了中國散文詩的先河。
4. 野草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野草》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K0mBY_e_DNvGskZJMb3w6w
《野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一部散文詩集,收1924年至1926年間所作散文詩23篇,書前有《題辭》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
《野草》各篇主要描寫了北洋軍閥政府統治下的社會狀態,以及對革命力量的熱烈呼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國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評,和對自我嚴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蓋著生與死、愛與恨、夢與醒、友與仇、過去與未來、光明與黑暗、愛者與不愛者、沉默與開口、希望與絕望、愛撫與復仇、眷念與決絕等一系列對立統一、激烈斗爭又在斗爭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5. 野草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鏈接:
6. 求夏衍的<<野草>> 全文並帶上閱讀後的感受
夏衍這篇雜文,寫於抗戰中期,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堅定抗戰勝利信心, 用的是象徵手法。 用野草象徵頑強的生命力,不自夏衍始,白居易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 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魯迅有《野草·題辭》的名篇。夏 衍的新貢獻,是在於將野草這一象徵形象,表現得更加完整,賦予它的象徵意 義更加廣泛,刻畫出了新的藝術意境。 首先,作者用強烈的對比,表現了野草不為人所注意,而實際上是巨大無 比的力量。一方面是任何機械力都不能將其完整地分開的緻密而堅固的頭蓋 骨,一方面是普普通通的種子;一方面是橫壓其上、密布其旁的巨石,一方面 是看似柔弱的小草:彼此爭斗的結果卻是種子和野草的勝利,骨骼被切分,巨 石被掀翻。對於骨骼與巨石這些龐然大物,野草是一種「可怕的力量」。這是 作者要告訴我們的第一點。其次,作者分析了野草的力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 在於它的「韌性」。它是一種不斷生長著、擴大著的生命力,它不求速勝,而 能「長期抗戰」,不達目的,決不終止,這樣,它就使一切強大之敵顯得脆弱 而渺小了。再次,作者又分析了野草所具有的樂觀主義=精神。生長的條件無 論怎樣惡劣,它也不會悲觀和嘆氣;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斗爭性,它為經受磨 練而更加意氣風發;它對自己的前途充滿自信。野草的力量是一種強大的、韌 性的、樂觀的、有前途的力量。這人格化了的野草,絕妙地、完整地、貼切地 象徵了正在堅持「長期抗戰」的我們的偉大中華民族,和神聖的民族戰爭的光 明前途。在借用野草歌頌民族精神的同時,雜文又借那種見不得風雨、需要特 殊撫植、苟安於玻璃棚中的「盆花」,對國民黨政府在抗戰中所表現出來的依 賴性、軟弱性、妥協性,也作了形象的揭露和尖銳的諷刺。 為與樸素的野草形象相吻合,雜文取樸素的文風,不事雕刻,力避華美。 開頭貌似閑談,意在反襯,自然地引起下文,最後以「鬨笑」盆花嘎然結束, 起的自然,收的利落。
7. 魯迅的《野草》全文
魯迅的《野草》全文如下: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我以這一叢野草, 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我將大笑,我將歌唱。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文章評價
《野草》各篇主要描寫了北洋軍閥政府統治下的社會狀態,以及對革命力量的熱烈呼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國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評,和對自我嚴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蓋著生與死、愛與恨、夢與醒、友與仇、過去與未來、光明與黑暗、愛者與不愛者、沉默與開口、希望與絕望、愛撫與復仇、眷念與決絕等一系列對立統一、激烈斗爭又在斗爭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與《朝花夕拾》「閑話」風格截然不同的散文詩集《野草》則呈現了另一種「魯迅風」。在《野草》里,魯迅的筆下,湧出了夢的朦朧、沉重和詭異,鬼魂的陰森與神秘;神幻的場景,荒誕的情節;不可確定的模糊意念,難以理解的反常感覺;
瑰麗、冷艷的色彩,奇突的想像,濃郁的詩情……這些「奇峻的變異」一大原因是語言的特殊——來自於日常生活用語的變異,集華麗與艱澀於一身。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野草》的變異的文體:明顯的表現了散文的詩化、小說化(《頹敗線的顫動》)、戲劇化(《過客》)。
《野草》總的藝術特徵是內斂的抒情傾向,它所表露的是靈魂的『真」與「深」,是對於「人」自身存在困境的自覺體驗與突圍。魯迅在這里借鑒吸收並成功地運用了象徵主義手法,但比同時期李金發的硬性移植顯然更加自主自如。
因而也取得了藝術表現手法探索上的極大成功。《野草》以表現主題的不確定性,幾乎包含了魯迅情緒、性格甚至整個內心世界的各個側面,它更是啟蒙時期的文化批判者魯迅向啟蒙時期後的戰斗者轉折過渡階段的心靈史。
8. 魯迅《野草》內容分類!
《野草》從它誕生起,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幾乎一致的認為,這是現代文學史中一部非常難懂的作品。主要的原因除了它包含的內容很深以外,還有一點,就是魯迅先生在《野草》里採取了一個比較特殊的表現方法,就是象徵主義的表現方法。魯迅那種獨特的追求,造成了藝術傳達的幽深和神秘。使《野草》具有一種神秘美。
在《野草》里,魯迅通過編造一個故事,製造一個氣氛,構成象徵的世界,來暗示作者的思想情緒,比如《秋夜》《雪》《臘葉》。還有一些篇章,是通過幻想中帶有真實與想像糾纏的故事,構成象徵的世界,傳達自己的思想和哲學。比如《求乞者》,街上確實有要飯的,也不想給他,於是「我也想變成一個乞丐」這就是編了。
最後一類作品在《野草》里比較多,就是借物抒懷,這種跟一般的借物抒懷不一樣,它把物象象徵化了,《秋夜》里寫「我家的後園有兩顆樹,一顆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他是為了強調那個倔強。
所以說魯迅在《野草》里有自覺的創新意識,他開辟了現代小說,也開辟了現代散文的寫作。《野草》就是中國現代散文詩開山性的果實,到現在為止,經過這么多年,沒有一本可以超過《野草》。
野草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1987年春夏之際,我在南京大學操場上每日思索這些句子。由我的痛,我感到了魯迅的痛。
對於魯迅而言,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可能是文學中最實用、因而也是最短命的部分。魯迅以雜文著名,但他卻希望它們速朽。「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50年前的雜文至今仍有現實意義,是作者所不願看到的。
魯迅的小說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其實是變相的雜文;一類如《祝福》、《傷逝》,是魯迅所記錄的現實世界;還有一類如《故事新編》,則是魯迅作品中最「純」的文學,以我之見,也是魯迅小說的頂峰之作。其中又以《鑄劍》為最佳。《鑄劍》有奇詭的故事,有創造性的文字方式和敘事方式,後者所產生的影響更為深遠,我在古龍的作品中就看到了《鑄劍》的影子。
散文是與作者自身最為密切的文字。《朝花夕拾》是對往事的追憶,是魯迅的生命歷程;而《野草》則是魯迅的心靈歷程。如果魯迅是一把刀子,他的所有作品都是這把刀子對不同事物進行解剖的產物,但是《野草》,是刀子本身,是刀子的鍛造過程。
只有很少作家有勇氣、有能力這樣赤裸裸地展示靈魂。
作家的生命是由作品組成的,有的作品如同毛發,沒有它們,對於這個人幾乎沒有損害;有的如手腳,失去了會很痛,但仍然不失其本性;有的則如心。《野草》就是魯迅作品中跳動的心臟。
如果上帝讓我只保留一件自己的作品,其餘的文字統統毀掉,彷彿從未存在,我將保留距我心靈最近的那一篇。如果我是魯迅,我將保留《野草》。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
《野草》是魯迅個體生命頑強生長、艱難爬行的記錄,是魯迅「抉心自食」的記錄。而不甘於在沉默中滅亡的生命,苦苦追尋生之意義的生命,在任何世代都將存在。魯迅的《野草》
在魯迅的作品中,散文詩集《野草》最難讀懂其蘊藏的深意。盡管我閱讀過不少研究《野草》的文章,多年來仍覺得處於迷惘之中。兩月前在書店偶然購得一本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魯迅研究新著《新發現的魯迅》,讀完後大吃一驚。全書洋洋灑灑27萬字,作者最後居然大膽得出結論,《野草》是傾訴魯迅對自己包辦婚姻所造成的性壓抑苦悶。《野草》中的24篇文章,作者都逐一作了解讀分析,從字里行間找出魯迅本人、魯迅母親、魯迅原配夫人朱安及許廣平等人物原形。如作者認為《秋夜》中一開篇所描寫的兩棵棗樹,一棵是象徵魯迅自己,另一棵是象徵朱安。而下文中「瘦的詩人」也是魯迅喻自況。《求乞者》是暗喻魯迅與母親、朱安之見的相互求乞,其中第一個孩子喻母親,她乞求魯迅與朱安過正常的夫妻生活,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另一個孩子暗指朱安。這孩子「但是啞的」,喻朱安一直是以沉默的方式向魯迅求乞。《復仇》中「裸者全身,捏著利刃,對立於廣漠的曠野」的「他們倆」就是指魯迅與朱安。至於《題辭》中那一段「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喜歡,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的解讀是魯迅的包辦婚姻已經「死亡」,被寂寞的大毒蛇纏繞的生命已經「朽腐」。與許廣平同居「有大歡喜」。諸如此類,貫穿全書。
盡管我對作者的這些研究結論一時找不出有力的反駁證據,但我心裡總覺得不是滋味。魯迅的一生,的確遭遇過家庭和個人的不幸,也有過彷徨、苦悶的心情,但他從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起,就把主要精力都投入了為喚起民眾覺醒的吶喊和戰斗中。他寫作時思考得最多的是對舊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社會的全面剖析和深刻批判。無庸諱言,魯迅確實曾產生過對現實和未來強烈的失望和絕望情緒。但這些既不能全歸結於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更絲毫不影響他作為敢於直面人生的勇士本色。
說到《野草》,我想喜歡讀魯迅作品的人肯定都知道,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野草》的研究者都會提及這樣一個細節,那就是當年魯迅曾對章衣萍說過,他的哲學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了(章衣萍《古廟雜談(五)》)。如果我們相信這不是魯迅的戲言的話,那麼,這句話應該是解讀《野草》的最正當入口處。縱觀魯迅的所有文章和一生,難道這本自認為寫作技巧「不壞」,並包含著他全部哲學思想的《野草》,其深刻寓意僅僅局限於控訴自己不幸的包辦婚姻——推而廣之就算是批判整個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嗎?這似乎也太低估了魯迅的思想深度和精神境界了。
我寫以上感慨的目的無非是想說出心中的兩句話:一、魯迅雖非神人,但魯迅決不是俗人、庸人。二、要讀懂《野草》,首先得讀通魯迅的其他所有著作,因為後者才是《野草》的最正確註解。
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野草》是被人們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魯迅以其深邃的,如手術刀一般的銳利的目光,解剖了人的肉體和靈魂的探索的艱難歷程,而這艱難、漫長的歷程在《野草》這本小小的結集里生動地展現出來。魯迅先生以其詩化的語言和凝重的筆觸,使我們深刻地領悟這小小的集子背後所暗藏著的巨大的深層內含。
《野草》集,可以說,它是不可爭議的散文詩題材中的精品和美玉的了!其作品來自於他所呈現的魅力,它所底蘊的內涵;魯迅先生以熾烈的情感交融為一爐,加上其語言的變形和意象的空靈,《野草》集就成為一部以散文的筆法和詩的本真的血液結合而分娩的混血兒了!《野草》集是魯迅先生人到中年、生命陷入了逆境時而思想迸發的火焰!(雖說,它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詩集,是先生於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創作的二十三篇〈章〉以及一九二七年所作的《題辭》一篇而結合的)。我們從題目來看,有〈秋夜〉、〈求乞者〉、〈復仇〉、〈雪〉、〈過客〉、〈死火〉、〈頹敗線的顫動〉、〈臘葉〉、〈淡淡的血痕中〉等等,就其內容來看,魯迅先生不僅能敢於自剖心靈,同樣有語言極強的張力,其作品內涵的深遂、廣博和獨特!我們不難看出,譬如說:1、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2、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無可朽腐。3、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會像一天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4、叛逆的猛士出於人間;他屹立著,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迭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來和未生……
9. 《野草》txt全集下載
《野草》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m1aQUph0chyctzIXkZBZSQ
《野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一部散文詩集,收1924年至1926年間所作散文詩23篇,書前有《題辭》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1]。
20世紀20年代初期,作者魯迅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處於極度苦悶中的魯迅當時心境很頹唐,但對理想的追求仍未幻滅,這部詩集真實地記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統一戰線分化以後,繼續戰斗,卻又感到孤獨、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進的思想感情[2]。詩集內容形式多樣、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語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樂性,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3];詩集以獨語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詩性的想像與升華,深化了中國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4]。
10. 魯迅的《野草》 賞析
賞析:
《野草》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詩集,《野草.題辭》是《野草》這本散文詩集的序。《野草》這本散文詩集寫了近三年,《題辭》是最後一篇。既是序言,又是總結。
《野草.題辭》寫於1927年4月26日,這時正是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的第14天。這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是魯迅世界觀發生偉大質變的關鍵時刻。魯迅先生從進化論轉向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從苦悶、彷徨中走了出來,決心去迎接新的戰斗。
在寫《題辭》的二十天之後,北京的友人約稿,魯迅先生說:「你要我的稿子,實在是一個問題,因為我現在無話可說。」在完成《題辭》寫作後一個多月,魯迅對他的朋友說:「這里言論界之暗,實在過於北京……因為那時難於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
因此,《題辭》是全集中最晦澀難懂的。這正是不能說、不敢說的困境,導致本文文字表面意思模糊不清,歧義叢生,極度依賴內在語,讓讀者自行體會。
當年9月,魯迅在廣州作的《怎麼寫》一文中,曾描繪過他在廈門時的這種心情:我靠了石欄遠眺,聽得自己的心音,四遠還彷彿有無量悲哀,苦惱,零落,死滅,都雜入這寂靜中,使它變成葯酒,加色,加味,加香。
這時,我曾經想要寫,但是不能寫,無從寫。這也就是我所謂『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這便是魯迅寫《題辭》的時代背景和心境。
回首過去,這一段路已走過,向命運、時代、現實抗爭過,這抗爭恰恰證明了自己曾經的生活和戰斗,因此,作者面對這已經過去的生命歷程,有「大歡喜」。這是一種豁達的正視過去,告別過去,勇敢地邁開步伐走向未來的態度。
最後一句話,則是一種決心的表露:《野草》的生存就是為了滅亡,它的滅亡就是魯迅所渴望的一種與舊世界的決絕!
(10)野草小說免費閱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文化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滿著象徵主義的散文詩集,象徵主義作為一個自覺的文藝流派運動是從19世紀80年代法國作家讓·莫瑞阿斯在《費加羅報》發表《象徵主義宣言》時開始發展起來的,到20世紀20年代形成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世界范圍的現代派文藝運動。
散文詩在新詩革命初期就開始有人創作,1918年到1923年,初期白話詩人劉半農,在創作新詩的同時,寫了《曉》 《餓》《雨》《靜》《墨蘭的海洋深處》等散文詩篇;新詩奠基者郭沫若於1920年12月20日,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上,用「我的散文詩」為總題。
發表了《冬》《她與他》《女屍》《大地的號》四首短小的散文詩作品;在此前後,從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報副刊》《小說月報》《文學旬刊》《文學周報》《學燈》《覺悟》《語絲》等刊物上。
陸續發表了劉半農、沈穎、周作人、兩諦(鄭振鐸)、沈性仁、張定璜、蘇兆龍等人翻澤的屠格涅夫、波德萊爾的散文詩,有的刊物還專門發表了介紹和討論散文詩的文章。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陸續發表了23篇散文詩,編成《野草》。